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出版時間:2006-8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南茜·艾森博格  頁數(shù):220  譯者:鞏毅梅  
Tag標簽:無  

前言

最近幾十年來,有關人類發(fā)展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與此同時,維護兒童權益的公益政策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肮饍和l(fā)展”叢書中的每一本著作均反映了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兒童公益政策的形成過程。出版本叢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致力于撫育下一代和制定兒童政策的人們了解此項研究的成果。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為家長、教育界人士、兒童保育人員、學習發(fā)展心理學的學生以及關注人類進步的各界人士提供豐富而有益的知識。

內(nèi)容概要

  20世紀社會科學領域所進行的許多實證研究都致力于了解反社會行為形成的原因和起作用的因素。通過研究兒童的道德觀念及行為,發(fā)展心理學家們試圖探明侵略、沖突、犯罪和偏見等行為的認知及社會基礎。與心理學家們對兒童負面行為的長期研究相比,他們對兒童利他行為、合作和分享等正面行為研究的歷史就要短得多?! ”緯辛说侥壳盀橹龟P于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和這些動機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發(fā)展和被激發(fā)的最新觀點。兒童最初在何時表現(xiàn)出來親社會行為,尤其是利他的行為?為什么有些兒童比他們的同伴更具有愛心?兒童親社會程度的差別是遺傳的結果還是后天教育造成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家長和老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兒童利他主義的思想或者教他們更多關愛他人的行為可以加強兒童親社會的傾向嗎?  通過將關注重點從審視反社會行為到謀求積極的推動,比如給予兒童更多愛心和關心,南茜•艾森博格擴大了我們關于兒童道德潛能開發(fā)的認識。

作者簡介

南茜·艾森博格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終身董事講席教授。

書籍目錄

1 親社會行為研究  1.1 研究綜述  1.2 本書概要 2 具有善意的嬰兒與具有愛心的兒童  2.1 三歲以前   2.1.1 對他人不幸的反應   2.1.2 分享與幫助行為  2.2 學齡前   2.2.1 對他人不幸的反應   2.2.2 分享與幫助行為  2.3 學齡期   2.3.1 對他人不幸的反應   2.3.2 分享與幫助行為 3 親社會行為的動機  3.1 兒童自我報告的動機   3.1.1 學齡前兒童   3.1.2 小學階段  3.2 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發(fā)展 4 親社會兒童的特點  4.1 一致性  4.2 性別差異  4.3 人口學方面的特征   4.3.1 社會地位   4.3.2 家庭規(guī)模和家中的排序  4.4 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  4.5 共鳴性情緒反應  4.6 認知特征   4.6.1 常規(guī)智力   4.6.2 理解   4.6.3 道德判斷 5 利他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5.1 動物的親社會行為與人類的親社會行為  5.2 基因與親社會行為中的個體差異 6 文化影響   6.1 仇恨、敵對和不信任的文化   6.1.1 IK族人   6.1.2 阿羅里斯族人   6.1.3 夸基烏特族人  6.2 親社會文化   6.2.1 艾圖塔基人、梅森人、帕帕溝人   6.2.2 傳統(tǒng)的霍皮社會   6.2.3 以色列集體農(nóng)莊   6.2.4 合作行為中的文化和亞文化差異  6.3 文化差異的來源   6.3.1 溫暖與情感   6.3.2 文化價值的反復宣講   6.3.3 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結構性影響 7 家庭中的社會化 8 家庭之外的社會化:學校、同伴和媒體 9 情景的作用 10 結論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與此相對的是,單個的學齡前兒童以及學齡兒童在親社會行為方面的一致性略強一些。。例如在一次縱向研究中,黛安娜·鮑姆林德對托兒所的兒童進行了大量的觀察,5~6年以后,當這些孩子讀小學的時候再次進行了復查。在學齡前兒童階段,兒童在教養(yǎng)、同情心、對小伙伴的關心和理解等人格特質(zhì)方面都存在著個體差異,而這些個體差異則反映出一種潛在的社會責任感和親社會行為傾向。兒童升入小學階段后,上述關系依然存在。此外在托兒所的時候就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親社會傾向的兒童升人小學后,以上的這些品質(zhì)(關心、理解、同情等)往往會更高。故此,鮑姆林德的研究數(shù)據(jù)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兒童的親社會習性中存在持久的個體差異。另外一些對小學高年級和青少年的研究也顯示出其親社會反應的一致性。例如人們對青少年在騎自行車或駕船野游過程中的自發(fā)性親社會行為進行了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交互采用了不同的測驗方法,如幫助同伴搭帳篷或是與之分享帶來的東西。同樣,這些青少年表現(xiàn)出來的親社會行為意義上的個體差異在長達幾周的旅行中都是保持一致的。同樣,兒童在面對一些潛在的、不太明顯的他人需要幫助的情形時,他們的親社會行為方式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穩(wěn)定性。以下是瑪麗安·拉達卡·亞羅和卡羅琳·扎恩·瓦克斯勒對1歲半到2歲半的孩子們進行研究后為我們作出的行為描述。

編輯推薦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是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角度專業(yè),適合寫論文做研究的人閱讀
  •   老婆看了反饋不錯。有時間我也要看看
  •   這套書是哈佛兒童發(fā)展的翻譯版,原版都是90年代初的?,F(xiàn)在看,書有些過時,將近20年前的。不知道為何會選擇這套叢書翻譯。游戲、自閉癥等主題,這套書既不是最新的,也不是權威經(jīng)典書籍。買來有些虧。
  •   太專業(yè)了,不適合我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