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朱光潛 頁數(shù):106
Tag標簽:無
前言
新文化運動以來,文藝理論的介紹各新雜志上常常看見;就中自以關(guān)于文學的為主,別的偶然一現(xiàn)而已。同時各雜志的插圖卻不斷地復印西洋名畫,不分時代,不論派別,大都憑編輯人或他們朋友的嗜好。也有選印雕像的,但比較少。他們有時給這些名作來一點兒說明,但不說明的時候多。青年們往往將雜志當水火,當飯菜;他們從這里得著美學的知識,正如從這里得著許多別的知識一樣。他們也往往應用這點知識去欣賞,去批評別人的作品,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不少的詩文和繪畫就如此形成。但這種東鱗西爪積累起來的知識只是“雜拌兒”;一一還趕不上“雜拌兒”,因為“雜拌兒”總算應有盡有,而這種知識不然。應用起來自然是夠苦的,夠張羅的。 從這種凌亂的知識里,得不著清清楚楚的美感觀念。徘徊于美感與快感之間,考據(jù)、批評與欣賞之間,自然美與藝術(shù)美之間,常時自己沖突,自己煩惱,而不知道怎樣去解那連環(huán)。又如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就像是難分難解的一對冤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亂墜的話。你有時樂意聽這一造的,有時樂意聽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難!還有近年來習用的“主觀的”、“客觀的”兩個名字,也不只一回“纏夾二先生”。因此許多青年膩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著一條道理,“有文藝的嗜好就可以談文藝”。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談”不出什么來。留心文藝的青年,除這等難處外,怕更有一個切身的問題等著解決的。新文化是“外國的影響”,自然不錯;但說一般青年不留余地地鄙棄舊的文學藝術(shù),卻非真理。他們覺得單是舊的“注”、“話”、“評”、“品”等不夠透徹,必須放在新的眼光里看才行。但他們的力量不夠應用新知識到舊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擱淺,并非他們愿意如此。 這部小書便是幫助你走出這些迷路的。它讓你將那些雜牌軍隊改編為正式軍隊;裁汰冗弱,補充械彈,所謂“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給你一簡捷不繞彎的道路讓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其次它告訴你怎樣在咱們的舊環(huán)境中應用新戰(zhàn)術(shù);它自然只能給你一兩個例子看,讓你可以舉一反三。它矯正你的錯誤,針砭你的缺失,鼓勵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寫給你十二封信;他態(tài)度的親切和談話的風趣,你是不會忘記的。在這書里他的希望是很大的,他說: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shù)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和那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第一章) 這卻不是大而無當、遠不可及的例話;他散布希望在每一個心里,讓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訴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一首詩的生命不是做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才行。讀者的想像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第九章)“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詩是做不盡的?!娛巧谋憩F(xiàn)。說詩已經(jīng)做窮了,就不啻說生命已到了末日。”(第十一章)這便是“欣賞之中都寓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第九章);是精粹的理解,同時結(jié)結(jié)實實地鼓勵你。 孟實先生還寫了一部大書一一《文藝心理學》。但這本小冊子并非節(jié)略;它自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有些處是那部大書所不詳?shù)?;有些是那里面沒有的。一一“人生的藝術(shù)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這是孟實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論。他分人生為廣狹兩義:藝術(shù)雖與“實際人生”有距離,與“整個人生”卻并無隔閡;“因為藝術(shù)是情趣的表現(xiàn),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shù)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chuàng)造和欣賞都是藝術(shù)的活動?!彼f:“生活上的藝術(shù)家也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庇忠鞣秸苋酥f:“至高的善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以為這“還是一種美”。又說:“一切哲學系統(tǒng)也都只能當作藝術(shù)作品去看?!庇终f:“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jīng)是美感的對象……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shù)的活動?!边@樣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體了。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shù)走人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shù)之中。這種“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 1932年4月,倫敦
內(nèi)容概要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為青年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本書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從“要求人生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發(fā),順著美感態(tài)度的特性、藝術(shù)與人生的距離、美感經(jīng)驗與移情的關(guān)系、美感與快感、自然美與藝術(shù)美等問題次第展開,文字明白曉暢,充滿了真知灼見,指引讀者一條認識美學的“簡捷不繞彎的道路”,自問世以來深受好評,被視為學術(shù)性與普及性兼?zhèn)涞慕?jīng)典之作。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筆名孟實、盟石,著名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主要著作包括《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談美》、《詩論》、《談文學》、《克羅齊哲學述評》、《西方美學史》、《美學批判論文集》、《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等,另有譯著《歌德談話錄》、柏拉圖《文藝對話集》、G.E.萊辛《拉奧孔》、G.W.F.黑格爾《美學》、B.克羅齊《美學》、G.B.維柯《新科學》等。
書籍目錄
開場話
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
“情人眼底出西施”
“依樣畫葫蘆”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空中樓閣
“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
“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慢慢走,欣賞?。 ?br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古董癖也是很奇怪的。一個周朝的銅鼎或是一個漢朝的瓦瓶在當時也不過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現(xiàn)在卻變成很稀有的藝術(shù)品。固然有些好古董的人是貪它值錢,但是覺得古董實在可玩味的人卻不少。我到外國人家去時,主人常歡喜拿一點中國東西給我看。這總不外瓷羅漢、蟒袍、漁樵耕讀圖之類的裝飾品,我看到每每覺得羞澀,而主人卻誠心誠意地夸獎它們好看。種田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竹籬瓜架旁的黃粱濁酒和朱門大廈中的山珍海鮮,在旁觀者所看出來的滋味都比當局者親口嘗出來的好。讀陶淵明的詩,我們常覺到農(nóng)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農(nóng)人自己在烈日寒風之中耕作時所嘗到的況味,絕不似陶淵明所描寫的那樣閑逸。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比藢τ诂F(xiàn)在和過去的態(tài)度也有同樣的分別。本來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來往往變成很甜美的回憶。我小時在鄉(xiāng)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幾座茅屋,幾畦田,幾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還是那幾座茅屋,幾畦田,幾排青山,覺得它們真是單調(diào)無味,現(xiàn)在回憶起來,卻不免有些留戀。這些經(jīng)驗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們是什么緣故呢?
后記
這部稿子承朱自清、蕭石君、奚今吾三位朋友替我仔細校改過。我每在印成的文章上發(fā)見到自己不小心的地方就覺得頭痛,所以對他們特別感謝。 光潛
編輯推薦
《談美》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