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陳履生 頁數(shù):481
Tag標簽:無
前言
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藝術(shù)家 對于黃永玉這一輩藝術(shù)家來說,他們生活和居住的房子曾經(jīng)是他們的窘境,都有一段難以敘述的難堪的歷史。黃永玉在一幅油畫上記述了他與居住相關(guān)的一段歷史:“一九六七年,余住北京京新巷,鄙陋非余所愿也。有窗而無光,有聲而不能發(fā),言必四顧,行必蹣跚,求自保也。室有窗而為鄰墻所堵,度日如夜,故作此以自慰,然未敢奢求如今日光景耳?!边@一年,他們原有的住房被擠占,一家四口蝸居在白天也得開燈的小屋里,而這幅油畫正是當時為了給這扇“有窗而無光,有聲而不能發(fā)”的窗增添光和彩、景與色?! ↑S永玉以“畫餅充饑”的方式,用他的藝術(shù)為自己的陋室?guī)砹舜汗饷髅呐c花團錦簇,可是,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仍然有很大的距離。對于畫家來說,首先是畫畫,而畫畫需要基本的空間,因此,那個年月可想而知。他們這一代人走過了一個經(jīng)濟貧乏的時代,他們所遭受的一切像黑白歷史照片一樣,失去了生活應有的光彩,可是他們以頑強的精神不僅是適應,而且創(chuàng)造了五彩的生活。房子再小,也有笑聲;房子再小,也能畫畫。在20世紀中國美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術(shù)作品,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陋室中完成的。但是,他們一直有一個大畫室的夢想,一直憧憬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生活空間?! r代給了黃永玉一個歷史的機會,他把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并且不斷生發(fā)新的夢想:從居住的改善到建筑的想象,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熱衷于蓋房子的印象。從一個居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藝術(shù)家,到一個熱衷于建筑的藝術(shù)家;從奪翠樓到萬荷堂再到玉氏山房,他蓋房子成癮,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在北京、鳳凰兩地就蓋了三座宅子,各具特色,各有精彩。這幾處建筑都由他親手設計,可以說是他晚年的作品?! “凑彰鞔嫵芍脑靾@著作《園)臺》的“相地”說,造園的地分為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他認為城中鬧市不可以造園;如果要造,必須選擇僻靜中構(gòu)筑。因此,可以理解到黃先生選擇郊野的原因。可是,現(xiàn)實中的這塊地又不同于《園)臺》中所說的“郊野地”,實際上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更為恰當?! ★@然,計成對于園主的重視,是提醒人們注意園林和建筑與主人的關(guān)系,其中個性化的內(nèi)容正是園主施于其上的心力之所在,而對于藝術(shù)家來說,這些個性化的內(nèi)容正像藝術(shù)家對于自己的藝術(shù)追求一樣。黃先生對萬荷堂的獨特設計就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作品,首先是東西兩院的設置各不相同,西院的功能是工作與生活,建筑中規(guī)中矩;東院為休閑區(qū),建筑則豐富變化。而當人們走進萬荷堂內(nèi)部時,又可以看到更多的個性化的東西,從院中的雕塑到屋里的小擺設,從墻上的畫作到隨手寫的便條、告示,從他收藏的幾千年前的古陶器到他親手設計燒制的萬荷堂特有的瓷器,這些作為與主人相關(guān)而表現(xiàn)在園林與建筑中的時候,所謂的軟件則豐富了建筑硬件,其中的內(nèi)容都透露著主人對藝術(shù)、生活、文化、歷史的獨特見解以及興趣、愛好等?! ∪f荷堂的精華之處在東院的荷塘。中國古代文人治園講求“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水乃生命之源,是一種充滿靈性的物質(zhì)。園中掘一方水池,即可為庭院增添幾分靈氣,它就像人的眼睛,讓人可以從中看出主人的精神內(nèi)質(zhì)。東院的荷塘有如萬荷堂的眼睛,為萬荷堂增添了許多靈動的精神,而荷塘內(nèi)的荷花以其四季的變化,枯榮隨日月而異:春日”魚戲新荷動”,夏日“芙蓉散其華”,秋日“園中觀采蓮”,冬日“阿閣望雪飛”。當然,這一切都因為黃永玉先生喜畫、善畫荷花。而這些他自己身邊的自然范本,為他提供了直接觀察的對象,也激發(fā)了他為之寫照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與之朝夕相處,風晴雨雪所影響到的荷的意境則是他畫荷時最需要的一種啟迪,也是他不斷畫荷所追求的日日更新的內(nèi)容。 與荷塘相映成趣的是周圍的亭臺樓閣,它所營造的氛圍如同江南水鄉(xiāng),很容易讓人們忘記身處北地。這里以坐北朝南的阿閣為主,前有一戲臺;相對的是弘二盒,連接南北的東面是樓閣與回廊,西邊的東側(cè)是回廊,其余的是平地,為聚會的場所,黃永玉先生的生日酒會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的活動都以這里為主場。這里上演過他家鄉(xiāng)的地方戲,內(nèi)蒙古的民間文藝表演,還有劉詩昆的鋼琴演奏,以及其他名角的演唱。這里來過很多名人政要,也到過鄉(xiāng)親故友。這里絕大多數(shù)時間是寂靜無聲,只有阿閣上的風鈴聲隨風遠去,也時有歡聲笑語,人聲鼎沸,甚至是禮花刺破夜空,震耳欲聾?! ∪欢?,這一切都與萬荷堂主人有關(guān)。
內(nèi)容概要
黃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鳳凰縣,土家族人。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16歲開始以繪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中小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shù)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shù)學院教授、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 自學美術(shù)、文學。博學多識,詩書畫俱佳。出版多種畫冊及《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郁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書?!栋⒃姮敗窞槠浒娈嫶碜鳎O計的生肖郵票《猴》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還畫過毛主席紀念堂正廳后的背景山水畫等一些重要的作品。在澳大利亞、德國、意大利和中國內(nèi)地、香港開過畫展,其美術(shù)成就曾獲“中國美術(shù)金彩獎”、“意大利總司令獎”,在海內(nèi)外享譽甚高。 1997年春節(jié)后,移居香港的黃永玉先生和好友幾經(jīng)選址,看中北京通州徐辛莊的幾畝地。園子于當年興建,次年五月主體建筑竣工。八畝萬荷堂。分東西兩院。東院是以鳳凰古建筑風格為主的建筑群及一方三畝荷塘;西院是生活、工作區(qū)。萬荷堂圓滿了黃先生的通州記憶,也圓滿了他有一個大畫室的夢想。 本書分為“從大雅寶到萬荷堂”“萬荷堂的建造與發(fā)展”“黃永玉的平常生活”“萬荷堂的創(chuàng)作”“萬荷堂的活動”等十部分。以生動流暢的文字,大量紀實圖片以及黃先生的書畫作品,再現(xiàn)了這位“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藝術(shù)家”為藝術(shù)的人生。
作者簡介
陳履生,1956年生于江蘇揚中市。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shù)學院美術(shù)系,獲學士學位,同時考入該院美術(shù)歷史及理論專業(yè)研究生,1985年畢業(yè),獲碩士學位。在校學習期間兩次獲得劉海粟獎學金。1985年分配到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2年調(diào)入中國畫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2004年調(diào)至中國美術(shù)館。現(xiàn)為中國美術(shù)館研究員、學術(shù)一部主任、《中國美術(shù)館》月刊常務副主編、《當代中國畫》月刊主編。兼任南京藝術(shù)學院、深圳大學藝術(shù)學院、吉首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漢畫學會副會長,北京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shù)》雜志編委,中國藝術(shù)視窗網(wǎng)總監(jiān)。
書籍目錄
前言 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藝術(shù)家從大雅寶到萬荷堂萬荷堂的建造與發(fā)展緣起一籌劃一準備—萬荷堂的建造一大殿一老子居一荷塘黃永玉的平常生活萬荷堂的創(chuàng)作萬荷堂的生日酒會萬荷堂的活動萬荷堂的荷花之作萬荷堂的零碎萬荷堂的收藏萬荷堂的是非
章節(jié)摘錄
從大雅寶到萬荷堂 從大雅寶甲二號到萬荷堂乘車最多不過兩小時,黃永玉卻花了半輩子。這一路上有風光旖旎的地方,有過數(shù)不清的坎坷,發(fā)生過數(shù)不清的事情,有些事直至今天還在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有些事卻已痛苦得不愿再提。那些無聊的事把他們最寶貴的時光給浪費了,真是可惜,讓人痛心疾首?! ?948年,黃永玉經(jīng)由臺灣到香港,在香港期間,他參加“人間畫會”,從事木刻創(chuàng)作,作自由撰稿人,任電影編劇、報社編輯,并且先后三次在香港思豪酒店舉辦個人畫展,在藝術(shù)界已經(jīng)小有名氣。黃永玉之所以回到祖國,來到北京,一方面是他自己想回到大陸,另一方面是遵從他的表叔沈從文的意思。沈從文曾經(jīng)多次給當時還在香港的黃永玉寫信,把他看到的解放后的新氣象說給表侄聽,他在信中寫道:“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軍隊,這么好的共產(chǎn)黨,如果我早知道的話,共產(chǎn)黨里面就會多一個很好的隨軍記者。你應該趕快回來,值得為之獻身?!鄙驈奈牡倪@些話不僅影響了黃永玉,而且也與黃永玉的作為正好聯(lián)系在一起。1949年,他參加了港九慰問解放軍的”勞軍畫展”,創(chuàng)作了木刻《勞軍圖》?! ?953年,黃永玉滿懷——腔報國熱情,攜妻子帶著才七個月大的黑蠻由香港來到北京,在當時徐悲鴻任院長的中央美術(shù)學院任教。到北京之后,黃永玉先住在表叔沈從文的家里,隨后搬進了中央美術(shù)學院在大雅寶胡同甲二號的宿舍。于是,大雅寶甲二號的同人們又多了一位藝術(shù)上的同路人,而小孩子們則迎來了他們敬重的孩子王。 當時,大雅寶甲二號里面住的大多是中央美術(shù)學院的教師,他們都是藝術(shù)界的精英,像李苦禪、李可染、張仃等,在20世紀中后期的中國藝術(shù)界都有著重大的影響。關(guān)于這段往事,黃永玉把他的記憶寫在了他《大雅寶胡同甲二號安魂祭》這篇散文里。雖然這是為了紀念李可染先生而寫,不過里面卻有許多李可染之外的人和事。文中這樣記敘黃永玉剛到大雅寶胡同甲二號的情景: 第一個到新家來探望我們的就是可染夫婦?! ∫蝗汉⒆印畟€大小不同的臉孔扒在窗口參觀這次的探望。他們知道,有一個從香港搬來的小家庭從今天起將和他們共享以后的幾十年的命運?! 】扇痉驄D給我的印象那么好! “歡迎你們來,太好了!太好了!沒有想到兩位這么年輕!太好了!太好了!剛來,有什么缺的,先拿我們的用用!——你們廣東人,北京話講得那,么好!” 我說:“她是廣東人,我是湖南人?!薄 昂?!好! 我們生告辭了,以后大家在一起住了?!?接著是張仃夫婦,帶著他們的四個嘍羅?! ∫院蟮娜兆?,我跟他們兩家的生活幾乎是分不開的。新的生活,多虧了張仃夫人陳布文的才旨引和照顧。 李可染早年求學于林風眠先生的西湖藝專,后經(jīng)徐悲鴻先生引薦拜齊白石為師,執(zhí)弟子禮恭敬地侍奉老師生命的最后十年。黃永玉第一次拜見齊白石,就是跟著李可染一起去的。齊、黃二人都是湖南人,一個湘潭人,一個鳳凰人,所,以,李可染在給老師介紹黃永玉的時候特別說了他們的同鄉(xiāng)關(guān)系。然后就有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鞍。⌒茗P凰熊希齡你見過了?”老人問?! 拔覜]能見到;家祖是他的親戚,幫他在北京和芷江管過一些事,家父年輕時候在北京熊家住過一段時間?!薄 耙娺^毛夫人?” “沒有?!薄 班?!去過湘潭?” “真抱歉,我離開家鄉(xiāng)時年紀很小,湖南本省走的地方反而很少?!薄 扒该醋樱课乙矝]有去過鳳凰縣城!” 大家笑起來,老人也微微翹了翹嘴,自得這小小的“反扣”?! 『先说慕器飶陌资先宋⑽⒙N了翹的嘴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后來,黃永玉又跟著李可染兩次拜見白石老人,并且為白石老人刻了一幅木刻像,并帶著這幅木刻像去請教白石老人。齊白石看到黃永玉為他刻的畫像之后,非常高興,在上面題了字:齊白石像,永玉刻又請白石老人加題,年九十四矣。據(jù)傳聞,當時白石老人想寫永玉兄刻,一個“兄”字就可以看出一位前輩對后輩的欣賞之情,不過這個“兄”字讓年輕的黃永玉感到非常惶恐,不敢擔待,最后在黃永玉等人的推辭勸說之下才沒有加上“兄”字。但這件事對黃永玉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激勵?! ↑S永玉曾說過:“大雅寶胡同甲二號,不是一個畫派,是一圈人,一圈老老小小有意思的生活。老的凋謝,小的成長,遍布全球,見了面,免不了會說“我們大雅寶’如何如何……”在這個院子里,黃永玉是一個焦點人物,在大人們當中,他的熱情、真誠,勤奮和一手好手藝贏得了比他老的老頭們對他的喜愛和尊敬;在孩子們眼里,性情極好而又童心未泯的黃叔叔就是他們的孩子王,得到了他們的一致?lián)泶??! ≡谒摹洞笱艑毢锥柊不昙馈分?,把大雅寶胡同甲二號里的每一個人都介紹了一遍,娓娓道來。熱情的李苦禪先生,是白石老人門下的重要弟子之一,一位寫意名家,當時卻被分到中央美院的陶瓷科,跟王青芳先生一起畫陶瓷花瓶,真是可惜了他的一身好手藝。他喜歡喝酒,若是在喝酒的時候碰見黃永玉下班回來,必定打招呼,然后得意地告訴別人:“這位是黃永玉先生,咱們中央美術(shù)學院最年輕的老師,咱們黨從香港請來的?!睙崆榈米岦S永玉連說幾句自謙的話的機會都沒有。 這些故事講得讓人懷念、讓人留戀、讓人羨慕,讓人感嘆未能身處其中。李可染、張仃、李苦禪、董希文、彥涵、祝大年……這些在20世紀中國美術(shù)界有著很高地位的人怎么都集中在一起了呢?是巧合,還是緣分?也許是緣分吧。黃永玉曾說過他運氣好,此話也不是他過謙之言,不然他怎么會跟這些好老頭住在一個院子里,與他們結(jié)下了如此深厚的情誼呢? 張朗朗的《大雅寶舊事》有這樣一段記敘“黃先生搬來的時候,我們基本沒什么反應。一來,看著面生,我們以為只不過就是來了個青年教員吧:第二。他們家沒有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只有一個黃黑蠻,還是個小不點兒呢。所以,感覺平淡。當沙貝跑來告訴我,這位黃叔叔是從香港來的,這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過去張光宇伯伯帶著張臨春就是從香港回來的,《木偶奇遇記》的原裝畫冊就是他們從香港帶回來的??梢娔鞘且粋€洋地方。我首先關(guān)心的是:他們家有沒有我心愛的卡通畫冊?還有沒有令我們大為興奮的這類寶貝?后來事實證明,他果然有,還不是一件兩件,一件又一件,件件都精彩。黃永玉搬到我們院兒的時候,才二十八歲。那時候李可染先生也才四十五歲,董希文先生那年也才三十八歲,我爸才三十五歲,雖然李苦禪先生是全院兒年歲最大的畫家,已經(jīng)五十三歲了,可是今天來看,都這么年輕啊。他們真是趕上好時候了。大雅寶的這個院兒。真是個藝術(shù)大磁鐵,各種年齡的各路豪杰都被吸引到一起來了。” 在那個普通的院子里,黃永玉和比他老的老頭們之間的友情充滿了詩情畫意,而與院里的孩子們的交往則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天真和對孩子們的關(guān)心、愛護。正是因為這些,他毫不費力就把他們?nèi)珨?shù)收編。張朗朗回憶道: “現(xiàn)在我們要在這里開辦大雅寶的少年墻報。怎么才能鎮(zhèn)黃叔叔一把?幾個人商量來商量去,最后決定還是畫漫畫。因為這活兒干得最快,再說。我們過去就愛練習畫些漫畫小人兒。 “于是我們集中在沙貝家里,一起認認真真地創(chuàng)作漫畫,跟真事似的?,F(xiàn)在還記得,我畫的是《人造地震》,畫面上是兩個小孩在房上,屋子里的電燈泡來回晃悠。這是我們院子常有的事兒,我們這個院兒比不上斗雞坑那個院兒,就是沒有自己的棗樹??墒歉舯诘亩枺灿袃煽脳棙?,它們的枝葉正好都覆蓋在我們院兒的西房上。每當棗兒一熟。我們院兒的土匪就紛紛上房,于是接二連三、上躥下跳,而各家的老太太們就不斷地大呼小叫了,一來是屋里房梁不斷掉土。二來是個白摔了孩子?! 八齻兌荚敢饨o孩子們買棗兒吃,真怕他們上房??墒菍ξ覀儊碚f似乎買的棗兒永遠比不上偷來的棗兒好吃。大雅寶的孩子上房,成了各家頭疼的問題,于是我就畫了這么一張。沙貝畫了一張《中院兒在慶祝什么?》,畫面上是中院兒的晾衣服繩子橫拉豎扯,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衣服,好像是彩旗飄飄,似乎在慶祝節(jié)日?! 捌渌暮⒆右伯嬃艘恍饕俏液蜕池愐皇植邉?,最后終于湊滿了一版,我們就仔細粘貼在用幾張報紙拼起來的襯紙上。趁大人都在睡午覺的時候,我和沙貝、沙雷一起把這第一期墻報,懸掛在走廊的墻壁上。然后我們藏在沙貝家里,像偵察兵一樣,仔細觀察路過的大人如何反應。每當一個大人從這里經(jīng)過,我們就緊張得喘不過氣來,趴在窗戶上聽他的腳步是否慢了下來,是否停下來看看,再聽他有什么反應,有什么話講。當然我們真正等待的就是黃叔叔一個人。我們院兒住的人這么多,當然不斷有人匆匆而過,有的人根本沒注意到我們的墻報,但那畢竟是少數(shù),多數(shù)人都停下來看看,嘴里還嘟囔著:哎,學生們自己辦墻報了?誰組織的?沒聽說???大概都是這么一類反應。難怪,誰讓他們是大人呢,誰讓他們是教授呢。等黃叔叔路過的時候,我們自然格外緊張。我和沙貝哥兒倆都忍不住了,悄悄跑到院兒里,從墻角那里偷看黃叔叔的表情。他路過墻報的時候,一眼看見了我們的墻報,當時就停了下來,叼著煙斗仔細看我們的墻報。突然他哈哈大笑,聲音特大,在中院兒走廊里來回共鳴,笑得地動山搖。別看他個子不高,笑聲真是氣沖云霄?!保ā洞笱艑毰f事》) 這些孩子還不知道,這位從香港來的黃叔叔是漫畫出身,因此,他的手藝一亮相,孩子們自然是俯首稱臣。當然,回憶大雅寶甲二號的往事,給我們展現(xiàn)的黃永玉剛來北京的生活和居住的環(huán)境,不僅是了解這一代藝術(shù)家當時的生活和居住的狀況,更重要的是這種狀況反映到這一代中國人的身上,對他們事業(yè)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之中,也潛藏著黃永玉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無疑,與他后來構(gòu)建萬荷堂也有著方方面面的聯(lián)系?! ↑S永玉先生從1953年居住在大雅寶甲二號開始,幾經(jīng)搬遷,每次搬遷都有許多故事。在搬出大雅寶胡同后,黃永玉一家曾搬到中央美院后面的學校宿舍,之后就搬進了在北京新火車站附近的罐兒胡同里的家。因為住在罐兒胡同,所以,他將其住所名為“罐齋”,顧名思義,一定是問狹小而又昏暗的房子??墒?,罐齋離他的好友許麟廬的家”竹簫齋“很近,黃先生可以穿著拖鞋,端著壺茶走到竹簫齋看望好友。 在罐兒胡同時,黃先生度過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 ?971年,黃永玉從下放的農(nóng)村調(diào)回北京,參加由周恩來總理提議的為北京飯店創(chuàng) 作作品的工作。一天,黃永玉又去竹簫齋閑坐,許麟廬拿出一本冊頁,說是南京宋文治的,希望黃永玉也在上面畫一幅畫。在許麟廬的建議下,他畫了一只貓頭鷹。題上“文治同志惠存”幾個字。這本來是文人之間唱和之作,沒有想到后來竟引發(fā)了一場令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政治風波。不久,黃永玉和吳冠中、祝大年、袁運甫四人奉命去長江一帶寫生,為創(chuàng)作大型壁畫《長江萬里圖》搜集素材。等他們到了重慶的時候,聽說北京開了個”黑畫展”,其中有一幅貓頭鷹。很惡毒,攻擊社會主義。當時黃永玉也沒在意,想著畫一只貓頭鷹算什么,自己也曾畫過。回到北京之后,他才知道“黑畫展”中的貓頭鷹就是他畫的?! 〗酉聛淼木褪潜桓綦x審查,其間不斷有人找他談話,要他交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貓頭鷹的問題。在那段處境困難的日子里,他的妻子梅溪也因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病倒了,就醫(yī)也不見好轉(zhuǎn)。黃永玉心急如焚,又靈機一動,在墻上畫了一扇兩米多寬的大簾子,窗外是絢麗的花草,還有明亮的太陽。他的這個簾子,后來被裝成畫框,成為這一時期內(nèi)的一件重要的作品。因為它的出現(xiàn),使“有窗而無光,有聲而不能發(fā),言必四顧,行必蹣跚”的罐齋充滿了溫馨,而梅溪的病也慢慢地好了起來。 在他被批斗的時候,他碰到一個熟人,也在被批斗,處境相同。他對黃永玉說:“我現(xiàn)在還不如死了好?!秉S先生勸他一定要熬過去,熬過去就好了。熬過去就是他當時的一個最簡單的想法,因為他知道這種狀況不會持續(xù)太久,這種力量肯定要滅亡。就這樣。對他的批斗持續(xù)了一兩個月。有一天不開會了,第二天也不開了,第三天也不開了。然后,外面就傳聞毛澤東主席為貓頭鷹等所謂的“黑畫”說了話了?! 『髞恚愀鄣膱蠹垖@件事有著精到的評述——子彈從黃永玉身上打過去,打到周恩來的身上。因為當時為北京飯店進行美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一批畫家是周總理安排的,在”四人幫”的眼里,為北京飯店畫畫的都是黑畫家,都是畫黑畫。可是,有理說不清的事,黃永玉的貓頭鷹并非為北京飯店而畫,所以。在”黑畫展”上,原畫中所題的“文治同志惠存”幾個字也被人用紙條遮住。每每談到這里,黃先生都會用“無恥“來形容?! ▲P凰人天性中富有的浪漫主義的樂觀精神使得黃永玉從容去面對社會對他的不公正待遇,談到那些往事,他經(jīng)常會引用塞林格爾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句話“聰明的人為了真理屈辱地活著,蠢人才為真理犧牲了自己。” “文革“之后,像身心的解放一樣,黃永玉的居所也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改善,搬到了三里河南沙溝的”部長樓”,跟大學問家錢鐘書做了鄰居。在黃先生的眼中,錢鐘書一家是一個忙碌的家庭,不是忙別的,而是忙著做學問。雖然住在同一個院子里,相互也都認識,黃永玉卻不像住在罐兒胡同那樣,經(jīng)常到許麟廬的竹簫齋去閑坐,他很少去錢鐘書家串門,因為他不忍心去打擾那位深居簡出的老人?! ″X先生逝世后,他寫了一邊文章來紀念他。字里行間,可以品味出黃先生對錢先生的學問、人品的敬重之情。
編輯推薦
萬荷堂內(nèi)有荷塘一片,春日“魚戲新荷動”,夏日“芙蓉散其華”,秋日“園中觀采蓮”,冬日“阿閣望雪飛”。自此萬荷堂主人感受芙蓉,是不出戶,與荷同枕共眠。 ——陳履生《荷·萬荷堂·萬荷堂主人》 乙卯年夏,圓明園舊址見新開荷塘百十畝,多植白蓮,莖高七八尺,余嘗于荷蔭中寫記其神氣,異未得也。 ——黃永玉題《香荷圖》(1975年) 敝同鄉(xiāng)道州人周郭頤先生有愛蓮之說,其名句“出淤泥而染”為千百年士人傳頌。畫人騷客并以之作詩為畫以表郁蒼之氣,視為同道。夫淤泥者,滲水之土地也;土地者,萬物賴以生存之根源也。希臘哲人稱其為地母,極得其深義焉。周夫子以一角之趣捕童稚之見,置哺育關(guān)系于不,何其迂朽著是耶! ——黃永玉 題《愛蓮說辯》(2003年) 本書分為“從大雅寶到萬荷堂”“萬荷堂的建造與發(fā)展”“黃永玉的平常生活”“萬荷堂的創(chuàng)作”“萬荷堂的活動”等十部分。以生動流暢的文字,大量紀實圖片以及黃先生的書畫作品,再現(xiàn)了這位“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藝術(shù)家”為藝術(shù)的人生。 本書既可以當作個人化的歷史讀本,也可以成為教科書之外更有價值的文化讀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