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

出版時間:1998-9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魯迅 著,裘沙 王偉君 繪圖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野草》收入魯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23篇及1927年編成集子時所作《題辭》1篇?!兑安荨坟灤┲鴩烂C的自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它的藝術特色鮮明——象征和隱喻手法,想象豐富,構思奇特。
裘沙和王偉群兩位藝術家以畢生精力用畫筆“揭示魯迅思想體系”執(zhí)著控索,苦心構思,大膽創(chuàng)造,以“理我妥的準確,表現(xiàn)的深刻,藝術的精湛”再現(xiàn)了魯迅的世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野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野草》是魯迅先生文學水平的最高體現(xiàn),也是魯迅先生人生哲學的集大成者。讀過《野草》,當你彷徨無措的時候,你可以從《野草》中汲取無盡的精神力量;當你空虛失望的時候,你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的本真和意義;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你可以重新思考你的人生。我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夠讀一讀《野草》,能夠更快的成長起來,讓自己的人生豐富和充實。
  •     見過傷過揮霍過悔恨過,當知道生命真正當學我行我素的野草,當明白人生真正當為自己瘋魔,去探訪帶刺的野薔薇,不羨慕恭順乏味的牡丹。
      不再認可國族至上,我只是人類中的一個過客,不求醫(yī)治世界,不幻想棋子稱王,政治永遠是集團用利益編織的魔網(wǎng),用脫離的姿態(tài)捍衛(wèi)意志的高貴,用詩歌阻擋世界的欺詐,打理好自己的小小愿望,養(yǎng)成自在有趣的模樣,和朋友和愛人愉快分享
  •     在初中的時候,我們接觸到那幾篇 北方的雪,風箏等文章。野草收錄了魯迅筆下的散文,
      不知道怎么寫這篇讀后感,總覺得魯迅筆下的大部分文章都引人深思。從醫(yī)能治好國人的痛癥,但用什么能醫(yī)治國人內心的腐朽。
      魯迅。我一直敬仰的人。
  •     有了新書架,書變得唾手可及,所以又看了一遍《野草》。上一回翻開這本書,還是大學的時候呢,這一晃都【嗶~~】年了。
      它有配圖
      它是十元特價入的
      它是銅版紙
      它的排版有點弱
      ……
      隨著這本書被我徐徐翻開,記憶一條一條的返了上來,原來我從未忘記過去呀。
      我怎么可能忘記?
      它陪伴了我一個學期。
      
      再次翻開它,我真心感謝老天爺讓魯迅做了中國人,做了用白話文寫作的中國人,于是我什么障礙都不需要攀爬,就能坐在那里感受文字的瑰麗。
      真是受寵若驚,感激涕零。
      
      那一個一個的夢,就像顏色繽紛的泡泡,讓人愛不釋手。和大學那會兒,折服于魯迅的文字魅力不同,這一回讀起來,文字似乎“褪色了”,但透過文字傳來的想象力,讓我依然激動不已。
      
      不是孩子似的童真童趣,而是《莊子》似的光怪陸離。
      
      ----------------------------我是介紹的分割線-------------------------------------------------
      《野草》收錄了魯迅23篇散文詩和1篇題辭,都是小而短的千字文,雖是散文體例,但讀來朗朗上口,極為押韻,且具備詩歌想象豐富,象征和隱喻手法俱全的特點,所以被美譽為“散文詩”。
  •     野草是魯迅的一部散文詩歌集,他大多運用暗喻的方式,辛辣的筆觸,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和人的形象,有所贊揚,有所批判,有所諷刺,有所哀嘆,有所希冀。
      
      兩篇《復仇》表達了作者對人的冷漠以及他們對同類的“殺戮”的控訴和不滿;
      《過客》、《風箏》、《失掉的好地獄》、《頹敗線的顫動》、《死后》、《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描寫了世人的蒙昧、無知、冷漠和可悲以及社會的混沌與陰沉;
      《希望》、《這樣的戰(zhàn)士》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現(xiàn)狀感到力不從心的無助和自己逐漸衰老的擔憂,但是同時又表達了作者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情緒;
      《淡淡的血痕》、《一覺》被放在《野草》的末尾,這兩篇作者旨在表明英雄終將勝利,他堅信“沉睡”中的人們終將被喚醒,中國的未來終將會是光明的。
  •     書中收錄了23篇散文詩。周云蓬說是那個年代最好的詩。
      
      《野草》
      魯迅自比野草:不根深 不葉美 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 遭人踐踏 即將腐朽,又魯莽且無奈的把自己丟給“友與仇 人與獸 愛者與不愛者”,且看他們如何處置。假如真如他自己所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那他真的是個悲觀的人。處處碰壁后精神頹唐,寫些文章發(fā)發(fā)脾氣。
      回想自己看過的他的文章:多批判,也有“希望”但同時對這希望存著懷疑。
      《影的告別》
      贊!一首真正的好詩可以適度的解釋,不宜評論。
      《希望》
      “但有時故意的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br />   《風箏》
      有一回,魯迅再次向弟弟提起當年的事情,他回答:有這樣的事嗎?
      魯迅想: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可言呢?
      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無論弟弟是否正面回答魯迅的問題,結果是一樣的而魯迅自己也應該清楚:無法補償,只得沉重著。當年犯的錯一定是對他產(chǎn)生了影響的,無法衡量,不可否認。
      
      
      從《死火》開始至《死后》這7篇,是魯迅記下的自己的夢境。
      任何一個人的夢境,自己認為有趣的,記載下來,稍加修飾使其變得前后通順或不通順,總會找得到可以啟示他人的意義。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類比到一個班級中:班干部依著班主任制定的規(guī)則,以“臥底”的姿態(tài)找出違規(guī)的同學幫著班主任作各種形式的懲罰。班干部、普通學生、班主任分別對應聰明人、傻子、奴才。
      而所謂的規(guī)則,多是班主任所代表的學校因教師資源有限卻想方便管理而設定的限制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模具。班干部扮演了為上個等級的人作窩里斗的“爪牙”,因為班干部也是學生,仍受著跟別的同學幾乎一樣的限制。
      《淡淡的血痕中》
      越來越多的人在淡忘歷史。從個人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年紀大了,已經(jīng)變成了老賊了、皮皮的、愛倚老賣老了,他對自己年輕時走過的錯路、彎路加以嘲笑,這其實是背棄了自己。
      而對于一個民族、國家,隨著當權者對于歷史的對待,無論是國內的、國外的,加之輿論導向的變化,很多人在忘記歷史或者無法接觸到歷史,再也不知道那些深廣和久遠的苦痛,與此同時,沒有這歷史作為基礎,也再看不透現(xiàn)行的把戲,被人愚弄卻不自知。
      忘記歷史是可怕的,美化歷史是對自己的背棄!
      都是怯懦者的行為。
      《一覺》
      有人死去意味著有人在抗爭,而這抗爭則是希望,有希望便還是活著的。而這對于那些同樣抗爭著的人是如何的可以感激。如同在沙漠中,草木為著“生”,拼命伸長了他的根,吸取深地中的水,長成一片綠色,當疲勞枯渴的旅人看到這堅強的生命,終究流下淚來。過去所有孤獨的努力,艱辛與委屈,無人訴說,然而草木是懂的。
  •     我還是真的沒少看魯迅的東西,這周接著傷風的引子,很是虛度了?,F(xiàn)在寫寫書評上上網(wǎng),等著看快男9進8,于恬引雨天,加油!
      
      普通話是個構擬的東西,自是有很多問題。但仔細想想,卻其實是一個特別動態(tài)的定義: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作品為語法規(guī)范。北京音本身就在變,上海話也分新派老派;“現(xiàn)代白話文作品”的時間維度是“現(xiàn)代”,古代-近代-現(xiàn)代-當代,本身這就是一個變化的序列,2000年說的“現(xiàn)代”到2100年差不多該成“近代”了吧?魯迅的作品和王朔的作品被放在一個平面上來探討語言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句法我不怎么喜歡,比較工具化。
      
      魯迅我是很喜歡的。寫野草的時候肯定是特別迷茫無助,整個兒掉入虛無里啦,好在還有許廣平接著 :)
  •     我們從來沒有那種苦痛的經(jīng)歷,也從來沒有靈魂的深刻,卻喜歡把自己浸潤在悲哀的塵霧里,說我們理解生命。
      不,這恰恰是誤解生命。
      我拒絕解讀野草。這些文章只能把自己的靈魂代入,和作者一起絕望,一起戰(zhàn)栗,一起在凍滅和燃盡中做艱難的抉擇。
      大概吧,我們只有努力地生存,在這個“黃金世界”里掙扎、突圍。
      向死而生。
      結局恰為開端。
  •     初中時候背過野草題辭。記得那會兒語文老師嚴得很,點到你的名兒背不下來就是要罰站然后抄上5遍的。
      所以硬生生給背了下來。即使那些語句在當時的我看來很是生僻蹩腳。
      直到現(xiàn)在再讀。
      每個字的排列都那么熟悉,但感覺卻完全不一樣,雖然我也不好說真正體會到幾分。
      魯迅迷戀著死亡。他的作品總是關于黑暗,關于虛無。但也如他所說,終是證實不了。
      可是你能看到他在追尋、摸索。想象死后與造物主。
      最喜歡的一篇還是風箏,那是可以讓我們的心很沉重的輕。就這樣墮下去、墮下去。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很是有意思。
      最喜歡的一句話則是出自雪。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     之所以取名“哲學之致”,致是一種抵達,而謂之哲學,是因為魯迅自己曾經(jīng)說過,自己一生的哲學都凝聚在《野草》里了?!兑安荨凡煌隰斞傅钠渌髌?,是魯迅自身歷經(jīng)詩與思的消長,以及感性與理性的抗衡所抵達的一個平衡點,其中的思想性與哲理性,包含了魯迅全部的哲學。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他在《南腔北調集》里說:“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jīng)驗了一回統(tǒng)一戰(zhàn)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br />   
      曾在看柴靜的《看見》的時候,記得她說過,有松動的時候,外界的東西才會侵入你,侵入你的頭腦,侵入你的心靈,擊碎你的模式,摧垮你原來的概念。我想,“五四”便是形同如此得振聾發(fā)聵,以致退潮之后,大致各有各的抉擇而分道揚鑣。在此種情境下,歷經(jīng)盛大的思潮洗禮后,再面對身邊人事的變更與顛覆,魯迅便滿是孤軍奮戰(zhàn)的孤寂、迷茫、疑懼與失望。
      
      卡夫卡說過,無論什么人,只要你在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只手擋開籠罩著你的命運的絕望,但同時,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記下你在廢墟中所看到的一切,因為你和別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
      于是,“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濒斞冈凇断M分幸昧伺岫喾频倪@句。用筆端抗訴現(xiàn)實,用坦誠對峙愚妄。
      
      在我的眼中,《野草》里有憤怒,有平靜。有粗暴,也有溫情。正如絕望與希望同在并且交鋒時,所必然歷經(jīng)的此消彼長。
      在這本灌滿思想矛盾的集子中,魯迅也身為其中,是一個矛盾體。他可以狂暴如《死火》,也可以柔和如《秋夜》。在《野草》中,看見了一個完整的情緒構造,是感性與理性共存,是父性本能的思,與母體孕育的詩的結合。
      
      有《這樣的戰(zhàn)士》、《淡淡的血痕》發(fā)泄憤懣,有《影的告別》、《死火》解剖迷茫,有《希望》、《死后》疑懼未知。這樣的意象與寄托越發(fā)沉重,我就越難以直視。
      在這部分凌冽的主題中,魯迅屢屢提及必死的命題。比如在《死火》中,“我終于碾死在車輪底下,但我來得及看見那車就墜入冰谷中”。仔細想來,在一本絕望與希望并行不悖的書中,死的主題未必就是毀滅與皈依。有人說,死亡在《野草》中不是把人的生命引向頂峰,相反,死亡是進入并存在于現(xiàn)實的生命活動中,作者通過認識死亡來強化人對生命過程的自覺意識。而這種自覺意識又恰好是中國人所缺乏的?!蔽彝蝗幌氲皆?jīng)在去年的《冰點周刊》上看到的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關子尹教授的一篇演講,題為《這一夜,我們直面生死》。他說,死亡非但不是生命的反面,而且是生的要素。而如果我們失去死亡這一屏障,那么生命就會變成一項詛咒,沒有去尋求意義的任何沖動。
      因此,魯迅之所以談及死亡,思考死亡,正是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有太多太多生命受到詛咒的民眾,盲目與空洞,沒有悔恨,亦沒有想往,唯有毫無意義地延續(xù)這項詛咒。
      
      這種冷冽的思考主題的另一面,是柔和的向往。魯迅叮囑青年讀者說,為了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難的,為了讓國民更好地知道這段苦難,可以深入地感受一些寫景的文章。比如《雪》,《好的故事》,《臘葉》。而我好幾次在《好的故事》處翻停,只知我便還是偏愛一段抗訴的思考中的那部分柔和。
      
      有人說,思是父性存在的本能,它把生命的豐富性加以貯存,肢解和研究。思是生命豐富性的死亡檔案圖,理性碾碎了生命鮮活的軀體。對于這一點,我深感認同。很多人認為,人愈發(fā)理性是為一種成熟,是為思想的一種完整抵達。而后來我才逐漸覺得,理性同時也是一種失去,失去靈敏地去感知,失去設想更多的可能性的存在。而這恰好只是哲學之致的一半。
      如果《野草》中僅有的是冷靜凌厲地去思辨,去駁詰,甚至去絕望,我都認為它決不可能是魯迅的全部哲學。臺灣導演楊德昌在電影《一一》中有一句臺詞,我印象頗深,“人們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半”。在昏暗的年代,似乎對絕望的痛斥才是一種需要,然而這卻只是一部分。我們擁有絕望,我們熱愛希望。而這一部分希望,則是通過柔和的,溫暖的想往來完成。它囿于苦難,卻超越苦難,將成為苦難未知的那一部分。
      
      因而引用魯迅自己的話講,“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
      在《野草》里,有幾十處寫到夢境,比如《死火》,比如《狗的駁詰》,比如《失掉的好地獄》等7篇文章。但幾乎都充斥著噩夢,而《好的故事》就是在昏暗背景中,那僅存的柔和與溫暖,以及少許的淡淡悵惘。這大概就是魯迅思想深處最向往的抵達了吧。
      
      文章開初,是一片昏暗的情景,燈火縮小,煙霧繚繞,夜是昏沉。然而未及料想,在朦朧中闖進一個好的故事。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而且萬顆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于無窮?!?br />   搖船經(jīng)過山陰道,是烏桕,新禾,野花和枯樹,是雞,狗,茅屋和伽藍(梵語。指僧院),是天,云,衣裳和蓑笠,是澄碧小河,是閃爍日光,是萍藻游魚。碧河參差如夏云頭,蹦跳著水銀色焰。所有意象的色調明快清新,呈出一片美好。
      “現(xiàn)在我所見的而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tǒng)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河邊枯樹,瘦削一丈紅。是云,是狗,是村女,是紅錦帶,是胭脂水上浮動的影。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瞬間退縮,花影碎散。
      “現(xiàn)在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shù)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我就要凝視他們??????”
      就將凝視時,睜眼而驚。云錦凌亂,水波撕了那一片片浮光掠影,手捏《初學記》,眼前剩了虹霓色碎影幾片。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拋書欲取筆,又何嘗有碎影?;璋禑艄鉃⒁黄以?,小船已不在。從浮影到碎影,從昏暗到明快,再回歸昏暗,這即如一個美好故事完整的回環(huán)。
      “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據(jù)說,《好的故事》是以從紹興西南偏門出城,經(jīng)鑒湖、婁宮而到蘭亭那條路上的風光及歷史為背景而寫成的。1913年6月24日,魯迅在長住北京后第一次返鄉(xiāng)省親,6月26日,他“同三弟(即周建人)至大路浙東旅館偕伍仲文(百度:原名伍杏仙。早年在縣城唯一的女子高等學校求學,后來成為愛國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乘舟游蘭亭,又游禹陵。歸路經(jīng)東郭門登陸,步歸?!?見《魯迅日記》)
      魯迅之弟周建人后來也曾回憶起那天的情景:他們在蘭亭逗留的時間較長,他們乘一只烏篷船,出偏門經(jīng)鑒湖到婁宮上岸,到蘭亭還要走十里旱路。三人一同觀看王羲之手書的“鵝池”石碑。游覽右軍祠、墨池、御碑亭、流觴亭和亭前的流觴曲水,遙想著晉朝的丈人墨客在這里飲酒、吟詩作賦,讓酒杯隨著曲水徐徐流動的閑情雅致。
      
      散文名家方令孺在其名作《在山陰道中》寫下,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所呈現(xiàn)出來的審美境界,正是魯迅先生所向往的好的生活。
      這篇好的故事,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一種好的向往。它本身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與開放性,所以之于魯迅的,不一定之于現(xiàn)下的我們。不去定義它,而擁有自己的釋義本身,即是一個好的故事。
      也可以說,這篇《好的故事》代表著故鄉(xiāng)與他思想里一脈相承的情懷,須臾不可分。而這篇文章收錄在《野草》集子里所要表達的意象本身,是一種希望,是一種想往,是一種摧枯拉朽歷經(jīng)撼動后的新生。將魯迅一生中的精神訴求與鄉(xiāng)愁鄉(xiāng)情系為一體,也是魯迅哲學與思想的韌性所在。
      于是,在我界定里的哲學之致,正應該是這樣一種抵達。理性當?shù)溃行詤s須臾難分。它不啻只是一種冷冽的思辨,還有另外一部分,當是柔和的情與詩。
      
  •     1924年至1926年的中國大地,軍閥統(tǒng)治烏煙瘴氣,南方革命漸成氣候,工人運動蓬勃興起,學生群體熱血涌動。女師大事件,“三?一八”慘案,國難民苦,水深火熱,然而這之中,新的力量正在醞釀。
      彼時的魯迅,與胡適、陳西瀅展開激烈論戰(zhàn),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與至親兄弟周作人決裂,搬離故居,逢遇遲到的愛情,面臨各方的目光與壓力。內外交困,壓抑凄苦,創(chuàng)痛深沉。
      《野草》即于此段時間誕生。此所謂,先逢絕境,后出絕唱。
      
      路
      詩人行在這樣一條路上。路的來向是東方,那里“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 。路的去向,是不盡的荒蕪。老人說,那里是墳??墒呛⒆诱f,那里有野薔薇、野百合,她常常去那里玩。
      人近黃昏的詩人知道,老人說的是對的。過往的跋涉有太多的虛偽、太多的辛酸、太多的苦痛,這一路的血跡斑斑讓詩人明白,曾經(jīng)的搖旗吶喊既無益也無用。詩人累了。
      這是人生的征途。不知從何處來,亦不知要向哪里去。只知曾經(jīng)健步,而今蹣跚,曾經(jīng)高呼理想,而今遍體傷痕。漸漸懂得,曾經(jīng)對意義的求索,并無至高無上的終點,無論坦途或棘路,無論陽關或獨木,最后殊途同歸,只有死亡與虛無。
      這亦是歷史的遠道。過去是一個沉重的包袱,負荷累累的身軀低下了頭顱,日暮黃昏,殘陽西頹,只有這樣庸庸碌碌地行走,如一個沉滯的任人擺布的龐然大物。
      老人勸詩人停步,可是孩子為詩人送來一塊裹傷布。回首前塵,詩人知道決不可回去,而望向前方,卻是他預感到的死亡和虛無。孩子的裹傷布這樣小,止不住身上的血,愈不了民族的傷,更牽不動歷史的方向。任何鼓勵于詩人自身已是徒然,可是那卻是孩子美好的希望。
      從昔日的吶喊到今日的彷徨,下一刻,詩人將何去何從?
      前行?唯有前行!因為心內一直有一個聲音在高唱。不管這一切之于自己是多么荒唐,即使走向的仍是死亡,也定要走完這生命賦予的行程。即使走向的仍是黑暗,也決不回到過去的黑暗里去。
      于是詩人跟著那心內的聲音向前走去,盡管是踉蹌地朝著黑暗走去,但在孩子看來,他的背影已將夜幕甩在了身后。
      
      影
      新的不一定就是可歌頌的,舊的也不是;希望不一定是光輝的,絕望也不是;對于未來黃金世界的信仰與堅持并非是可稱頌的,孤注一擲的棄絕也不是。
      詩人在黑暗與光明的臨界點上,新與舊,靈與肉,方生與未死,過去與將來,前進與倒退,希望與絕望,都交織在了一起。思想震蕩飛動,矛盾尖銳復雜,詩人的個性、思考與外界發(fā)生著激烈的碰撞,《野草》便也在這樣的兩難里生長、蔓延。
      詩人聽到了“影的告別”,這是詩人在挽留與割舍之間的抉擇。一方面,影是光明的投射,是黑暗的反叛者,因此必然為黑暗所不容;而另一方面,影又是黑暗的一部分,與黑暗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精神聯(lián)系,反抗黑暗便意味著否定自己的一切,追尋光明便意味著追尋一個永遠不可能為同時代人理解,也不能被自己預見的時空。
      然而割舍之后又如何?去向何方?黑暗會將影吞滅,可是光明也會將影消融。何況那光明,本身亦是虛幻的。
      柏拉圖曾有一個關于光與影的寓言。一批世代居住在洞穴中的囚徒,因為戴著枷鎖不能環(huán)顧,只能面向洞壁,以為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實。而有一天,一個囚徒偶然掙脫枷鎖,回過頭,他看到了身后的烈焰,明白了從前看到的景象都只是影子。他在火的指引下走向洞口,然而洞外的光線太強,他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見,只有一片虛無。他不得不回到洞內,但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為這給他帶來了更多的痛苦。
      這個寓言與詩人鐵屋子的比喻異曲同工?!凹偃缫婚g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本想以希望反抗絕望,然而最終,卻只是以絕望擊退希望。影說:“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默,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
      
      盾與槍
      詩人曾說,面對人生的“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傳是慟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是在歧路頭坐一下,歇一會,或者睡一覺,于是選一條似乎可走的路再走……”
      詩人之所以不愿逗留在歧路里,或者說,之所以有這樣應對人生歧路的勇氣,正是由于他在《野草》中展現(xiàn)的人生哲學。
      在歷史的兩難境地中,在內心與外界的雙重矛盾中,詩人一方面是消極的、抑郁的,但另一方面,他也有 “死火”一樣的悸動。要么在冰天雪地中封凍,要么熱烈地燃燒耗盡,在這兩者之間,詩人選擇燃燒,為的是在燒毀自身的同時,可以照出外界的荒誕。他并不愿永遠蟄伏下去,因而呼喚著自己的行動,哪怕這行動最終必將導致死亡。
      在空虛的暗夜里,詩人曾以自欺的希望為盾,但而今詩人已看清,這盾的后面不過也是空虛的暗夜。
      于是詩人放下了盾。放下了盾的詩人并沒有放棄戰(zhàn)斗,他轉而拿起了投槍。
      他袒胸露背,高舉投槍,去和那暗夜肉搏。
      他將槍刺向吃人的禮教,刺向麻木的奴性,刺向沉睡的尊嚴。
      他洞悉一切惡狼的羊皮,他看穿一切精美的墓穴,他劃開一切嚴包密裹的假象。
      他揭出所有暗藏的傷口,讓鈍化的傷口被疼痛撕裂;他抹去所有太平的粉飾,讓骯臟與丑惡暴露于光天化日。
      他喚醒無知,他嘲笑懦弱,他剖析罪惡,他批判墮落,他用陰冷與殘酷、用犀利與刻薄、用覺醒者的犧牲用救亡者的倒下向那一群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的看客實行一次又一次報復。
      他要在無聲處爆響驚雷,讓無休無止的戰(zhàn)斗伴隨他直至終點。
      這不也是一種以袒露捕捉希望,以記錄對抗絕望么?
      
      大地上的異鄉(xiāng)人
      錢理群先生在一本寫給青年人的書里,談到魯迅和卡夫卡。他說,他們都生活在“社會大轉型”的時代,又同是“被排斥于人類世界之外的‘無家可歸的異鄉(xiāng)人’”,他們與時代既“在”又“不在”的關系,反而成就了他們,使他們對20世紀世界圖景做出了獨特的、超前的、預言式的解讀。
      魯迅的一生可謂一個矛盾體,他相信個體生命的虛無與希望的虛妄,但終其一生,他亦在不斷為反抗絕望而戰(zhàn)。這所行與所信的悖論,似乎可以從他“異鄉(xiāng)人”的身份里尋到答案——正因為是時代的異鄉(xiāng)人,他才能比他的時代看到更多、看到更遠,因此更明白未來的渺茫;也正因為是世界之外的異鄉(xiāng)人,他才會對這世界存有深深的悲憫,對剝奪這世界的希望感到深深的不忍。
      我始終相信,魯迅冷眼閱世,但心腸卻極熱。他自身放下了希望的盾,卻愿意為群體舉起投槍,是因為他對這片土地和這土地上的人們不能割舍的情。
      1919年,在一篇《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里,魯迅提到要解放孩子,他寫道,“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而魯迅正好比時代的父親,為了年輕人此后的幸福,為了年輕一輩之所謂的希望,他也一定要“肩住黑暗的閘門”,這是他作為“異鄉(xiāng)人”的使命與責任。
      于是,哪怕自己確信并無希望,他亦要呼喊“救救孩子”,亦要在瑜兒的墳上憑空添一個花環(huán),亦要讓單四嫂子做到看見兒子的夢。
      于是,在這人生與歷史的長路上,哪怕明白前方真的就是墳地,也決不將這寂寞與孤獨傳染給那年輕的孩子,他要將她的布施掛上一支薔薇花,裝點她年輕的夢。
      
  •      值此風雨飄搖之際,外有西方群狼環(huán)伺,視中國如砧板上的魚肉,隨時予取予求;內有軍閥割據(jù),彼此混戰(zhàn)不休。仍有這么一個人能夠照亮我們心中的黑暗。盡管他的心中同樣充滿了傷感,充滿了絕望,但是他仍然想帶給我們希望,帶給自己希望。他這樣寫道:“倘使我還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凋零了?!?br />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這是幾千年來,士大夫們內心之中的正氣之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不是迂腐,更不是愚蠢,而是大無畏,大責任。偉哉,我心中永遠的英雄!盡管您已消逝近百年,然而您的精神卻永遠地留在我的心中。
  •     1.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2.散文詩3.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zhàn),所以很多著偏激的聲音。4.于是各以這溫熱互相蠱惑,煽動,牽引,拚命地希求偎倚,接吻,擁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歡喜。5.Petǒfi?。莹?br />   ndor裴多菲·山陀爾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6.……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
      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暗諷8.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為度,遞給人間,使飲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無知,也欲死,也欲生。9.用語獨妙,充滿著絕決與孤望
  •     其實魯迅更應該是一個詩人,而《野草》是應該當作墓志銘來讀的。
      一、《求乞者》
      魯迅在《求乞者》里思考的,我認為是同情。兩個乞討的孩子,象征的是落入痛苦的世人,他們以各自的方式乞討同情,但并不顯得悲戚,這正是對自身尊嚴的一種踐踏。所以魯迅說,我無布施心。這就是說苦難是不能相通的,我不會施予同情,同情是種卑劣的道德。然后魯迅自己成了求乞者。我將得到虛無。我不會允許自己乞討同情,我不會給自己踐踏尊嚴的機會。同情又有多少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看”的欲望?我不需要同情,同情只會是負擔,請讓我少些牽掛,這樣我才能看得更清,才能走得更遠。
      在思考之外,《求乞者》的形式也是非常精致的。文章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然后相同的內容反復出現(xiàn)。在反復的同時,意象越來越少,以至于最后只剩下了灰土,顏色歸于死寂。這樣一來,在文字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基礎上,整體的氛圍變得越來越壓抑,一種絕望的情緒達到頂峰,形式與內容實現(xiàn)了完美的契合。
      二、《狗的駁詰》
      文章每一段的字數(shù)都非常少,甚至可以把它當作一首散句的詩?!拔摇痹趬糁惺且粋€衣衫襤褸類似于乞食者的行人,我斥責狗的吠叫是因為勢利眼。但是狗說,我分不清什么銅銀,官民,主仆?!拔摇痹诼牭竭@些之后落荒而逃。也只能落荒而逃。因為大多數(shù)情況下最勢利的往往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定位在卑賤的點上,卻還要傲慢的回過頭來斥責那些“吠叫”的人。
      三《雪》
      這篇《雪》讓我看到了魯迅《朝花夕拾》式的懷舊以外關照生活的溫情。
      文字首先寫的是暖國的雪,童年的色調。雪地里的磬口的臘梅,嗡叫的蜜蜂。當然還有孩子們塑的雪羅漢。魯迅給了這雪羅漢一雙龍眼核的眼珠,一片涂了胭脂的嘴唇,然后魯迅說這雪人“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了,默默地坐著,一直到雪都化進了,魯迅也都不在了,默默地坐在時間里,坐在暖色調的回憶里。
      然后是朔方的雪,這里又寄托了魯迅式的思考。朔方的雪從來不會粘連,在晴天下旋轉彌漫,使太陽升騰閃爍。這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雪的精魂。首先朔方雪的不粘連以及孤獨象征著一種魯迅式的有意的疏離,而雪即使是變成驚魂以后也不會放棄旋轉彌漫的形態(tài),也不會放棄對太陽的向往。
      
  •     聽了關于魯迅《野草》的講座,受益匪淺。我個人不是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只是對于各種文學作品很感興趣。所以想在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談不上任何專業(yè)性知識,只是把講座中間印象比較深刻,覺得很好玩的東西列在這里。
      
      一、《野草》的創(chuàng)作背景
      1. 作為一部散文詩集,“魯迅的哲學全部都在其中?!薄墩Z絲》張一平
      
      整部《野草》體現(xiàn)了魯迅的希望與絕望,他的生死觀和文學觀。
      
      2.《野草》創(chuàng)作的時間是1924-1926年期間,魯迅經(jīng)歷了“女師大學潮”和“三一八事件”。所以要想深刻理解《野草》中篇章的含義,需要了解這三年中魯迅的個人遭遇。
      
      3.《野草》整本書看下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文章都提到了“噩夢”“死亡”“墳墓”“黑暗”等意象,充分表明了魯迅在這部散文詩集中所經(jīng)歷的絕望。
      
      4. 對于《野草》有很多種解讀,有人認為是魯迅和許廣平相識到相知的一部愛情日記,其中包含了很多只有他們二人才理解的“私典”(私人典故)。但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向來都和祖國命運和民族前途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的個人遭遇都與時代相關,所以他很少寫自己“小我”的事情。
      
      5. 在《野草》中,魯迅所塑造的姿態(tài)就是一個人不斷地行走,堅持一種作戰(zhàn)的姿態(tài),獨自消失在黑暗中的形象。
      
      二、對魯迅個人的理解
      1. 魯迅對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看透了,所以魯迅是對于民族的前途和未來最絕望的一個人,他認為自己內心黑暗,充滿戾氣。但魯迅一直反抗這種絕望,克服內心的虛無。而且他并沒有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超然的大師位置上,而是通過自己的文字,讓身邊的青年人也能夠看清現(xiàn)實。
      
      和他相反,哥哥周作人也看清了民族毫無未來和前途,但是他卻茍且生活,只顧個人,就活自己的。
      
      2. 關于魯迅愛罵人
      經(jīng)常有人說魯迅愛罵人,小心眼,睚眥必報。但其實這種評價并不中肯。
      
      魯迅只針對現(xiàn)象發(fā)言,并不把個人恩怨牽涉其中。魯迅曾經(jīng)罵過徐志摩、陳西瀅、章士釗等人,是因為他看到這些人身上的假虛偽和封建制度的殘留。
      
      3. 關于魯迅編集子。
      魯迅編集子是很較真的,哪篇文章要,哪篇文章不要,魯迅都有自己的要求。
      
      4. 關于魯迅的文學觀
      魯迅認為和文學的美比起來,文學的真更重要。文學是無用之用。雜文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了魯迅文學觀的改變。魯迅的雜文是文學性與思想性糾纏在一起的文體。
      
      三、涉及到的一些文學作品和文章索引
      1. 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
      2. 蘇聯(lián)電影《辦公室的故事》
      3. 文章《我們怎樣做父親》—— 魯迅
      4. 散文詩《古城》—— 出自《自言自語》,魯迅
      5. 文章《元旦試筆》—— 周作人
      6. 書籍《反抗絕望》
      7. 文章《雜文的自覺》 —— 張旭東
      8. 文章《無花的薔薇》—— 魯迅
      
  •     《野草》這本書里的魯迅跟初中高中課本里讀到的他似乎不太一樣。
      文筆依然犀利,他過去吶喊的話也依然在耳畔,可今天讀來卻愈覺沉重。
      
      讀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總是被他無邊無際的想象力和文字表現(xiàn)力折服,雖然心里是清楚許多細節(jié)實際上是跟現(xiàn)今的科學相悖的。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讀凡爾納時心里清楚那是一兩百年前的事了,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完全不一樣的社會里。
      
      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沒這種感覺。生生的覺得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改變,中國人的習性依然跟魯迅先生所痛斥的并無二致。而他,吶喊過,彷徨后,終究年弱體衰,他看待希望,已經(jīng)不再是所寫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他的《希望》引用的是匈牙利詩人Sandor的哀嘆——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
      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
      你青春——她就棄掉你。
      
      讀來有些令人心痛,但魯迅先生終究是沒有放棄對真理的探尋和對現(xiàn)實的批評的?!兑安荨防镉袔灼宰屛易x到了一如既往正氣凌然的魯迅先生:《求乞者》、《失掉的好地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死后》、《這樣的戰(zhàn)士》。
      
      也要感謝大象出版社的那版,附上了黃喬生對《野草》每篇文章的解讀和賞析,不然許多東西怕是我無法理解的。
      
      最后,再重溫一下魯迅先生那句許是早已刻在我們腦海的名言吧: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雖然我也不知道,但好歹,心口中了魯迅先生筆桿子一槍,該是不麻木了。
  •      中國何人領吶喊,真實
       文壇從此感彷徨,謊言
      
      
       我一直在尋找真實。尋找真實的你。
       可真實是什么?
      
       我親身經(jīng)歷過一件事情——毫無疑問,這是我的真實。然而,當我對你敘述這件事情的時候,它還是原原本本的它么?對,它已經(jīng)是我的故事了。它的真實性已經(jīng)消失,成為我印象中的一部分。我談論的是我印象中的它,而你得到的不過是我的故事。
      我曾經(jīng)多傻,傻乎乎對每一條河對每一個人展露真實的自己,事后對他們的反應感到失望——為什么他們領會不到“我”,為什么他們并不同時投桃報李?——我所說的不過是一個人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可以是你,可以是他或她,也可以是它,卻斷斷不會是“我”。于是,我的這種行徑,無異于緣木求魚。
      
       你曾在某些時候碰到過一個人或一些人,你們彼此認知彼此的面孔,興許偶爾在一起燦爛地笑著。幾年后,你們各自踏上不同的軌跡,再未相見,再未想起彼此。也許,你忘記了他的面孔,忘記了他的名字,忘記了他的聲音,忘記了你們曾經(jīng)燦爛的笑。他曾經(jīng)真實的來過你的世界,可是,你一遍又一遍得問自己,他真的存在嗎?
      
       你在這樣的日子對自己說:
       那年,會有人興沖沖跑過來,塞給你一首他剛剛聽過的覺得很好的歌。
       那年,會有人坐到你的課桌旁或者鉆進你的被窩,丟給你一個耳機,什么話都沒有說。
       那年,會有人把他珍藏的一本書送給你。還會文藝范兒寫上幾句話。
       那年,會有人給你寫一封信,有時還夾著明信片或者照片。
       那年,會有人請你吃各種他認為好吃的街頭小吃。
       那年,會有人在停電的時候抓起你,偷偷溜出去呼吸。
       那年,會有人和你在書店里不期而遇。
       那年,會有人拉著你去喝酒,對著虛空大嘯。
       那年,會有人和你一起裝逼,一起追女孩兒。
       那年,會有人丟給你一本書,然后鄙視你沒有看過它。然后這本書他再也沒有拿回去。
       那年,會有人拿著你作的文,在你面前,高聲誦讀。
       那年,囊中羞澀的書生朋友會在你生日的時候拉你出去搓一頓,然后偷偷在你床上放著一個本子或者一杯水。
       那年,那年,你一直喃喃細語,那年。你覺得那是夢境,因為它一下子就不見了,他也一下子不見了??赡承?,某些信,某些物,某些突然想起來的事,某些人,在提醒你這是真實存在的。你會說,它存在過,真實過,對我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它是我的真實。
       那我倒要問問你,
       你何以知道他是真實的?
       你有何以知道你自己認為的這些事情是真實的?——我是說,日后假如你和他見面,談起一件你記憶中的事兒,他反而驚訝地問你,有過這回事兒么?
       你何以知道如果生命里不碰到他你就不會成長為如今這個你?
       你何以知道它在你腦子里一遍又一遍回想,不會被自己的印象給改造呢?
      
       你到底是誰?
       我與你經(jīng)歷過陌生,熟悉,相交的過程。我看到了幾個不同的你,那么,你到底是誰?
       你努力想尋找自己的根。
       你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自己是哪一天哪個時辰出生的,他們很可能說出不同的日子。那么,到底有幾個你?
       很可能,好吧,一定,你出生在1993,然后假設你10歲才開始記事。那么,你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存在?你的前十年你在哪兒?
       你找到史書,書上記載的不盡相同,甚至相左。一件本本真真發(fā)生的事情,為何會有不同的描述?你該相信誰?——我想說的是,你想知道的事實到底在哪里?
       你對以前發(fā)生的事情興趣濃厚,教科書是這樣書寫的,國外的史學家是那樣書寫的,另外一些學者又是另一種寫法,你迷惑了,到底該相信哪本書?或者說,到底該相信哪個人?就算是相對相信某個史學家,你只不過是把這些文字復制粘貼到大腦里,因為你覺得自己無法去給它印證,因為你不曾經(jīng)歷過它?!杉词鼓阍?jīng)歷過它,你看到的就是真實嗎?也就是說,假如日后你活到一百多歲,寫如今所處的這段時期的歷史,你能確認它就是真實存在的嗎?
      
       你一直在嘲笑那些所謂文學鑒賞家對作品解讀的自我傾向性與無端構想性。誰說,魯迅不是寫另一棵也是棗樹不是寫著玩兒的呢?誰說,李白寫的山水詩歌就不僅僅是欣賞山水非要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呢?誰說蘇東坡的詩文作品一定要表達曠達超遠之意呢?誰說新聞是真實的?
       你知道真實寫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動機是什么嗎?
       ——告訴你吧,我~不~相~信!
      
       某人說你對他而言很重要,反過來他認為他自己在你看來不過是一個身邊無異于路邊花草的人而已??芍挥心悴胖溃⒉皇沁@樣,于你而言,他也很重要。可是,這個是只有你才知道的真實。在這同一件事上,真實性分別產(chǎn)生在你們兩者身上。你若說出,他說不定還不信呢?!敲?,這件事的真實性在哪里?
      
       早年你知道的所謂世界來自于書本上的文字,如今年齡不大閱歷不廣,依舊只能如此。某種作用下,你把某些東西當作真理當作事實,作為常識生活于其中,譬如雷鋒,譬如劉胡蘭,譬如方志敏,譬如至今還在監(jiān)獄或流亡國外的人,譬如你所熱愛的祖國。你曾經(jīng)堅定不移的相信他們。有朝一日,你發(fā)現(xiàn),只是發(fā)現(xiàn)而已,不是腦海中固定的那樣,甚至相反。你混亂了。因為你無法佐證。你悲痛了。因為你連一件簡單事件一個人的僅僅片面真實記錄的語錄都看不到。你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實存在了。你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未來遙遠的某個星球上的外星人植入思想到這個肉體上而做成你。
      
       你忽然覺得自己就是楚門。
       自以為,自以為,很多事情都是自以為,因為你只能使用“自以為”。
       你無法窺探他人的內心。你多么希望自己可以把他們說的話當真,而不是去想,這個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即使是真實的故事也好啊。
       你把自己的衣服剝開,還有那層皮膚,你想袒露最原始的狀態(tài)。他卻說你耍流氓?;蛘咚}默不言?;蛘咚?,說,今天天氣真好啊,不是嗎?
      
       今天存在的明天就會消亡。明天存在的今天已然過去。
       所以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難道你知道你不是楚門,而他們只是演員?
       你不斷用自己以為的真實去推翻謊言。同時,不斷用真實組成的謊言去推翻謊言。比如,那個扁擔到底是林彪的還是朱德的?
      
       你發(fā)現(xiàn),你只得發(fā)現(xiàn),物質才是最可靠的。很多人不都以為物質是最可靠的嗎?——看看那些求包養(yǎng)的年輕的漂亮的性感的女孩兒們就可以知道了,看看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甚至不斷加班的底層工作者就知道了。
       可是,你緊緊握在手里的錢,有朝一日也會大大貶值。經(jīng)濟蕭條時期不正是這樣嗎?當你從一個“三無產(chǎn)品”的人成為一個有房有車有地位的工作者之后,你攥著大把的錢,日食不過三升夜寢不過七尺,你會發(fā)現(xiàn)你和在街邊吃著便宜燒烤的學生情侶無異——不,你還不如他們,你已經(jīng)不知道該怎樣去笑了,我說的是真正的笑,你懂的。
      
       你覺得世界很大,你又覺得世界很小。你問,世界到底在哪里?
       無數(shù)次你如同一只喪家犬,閉上眼,你才會看到世界。世界在你的心里慢慢升騰,蹂躪著你的心,拉扯它,唾棄它,又扶起它,祝福它,溫暖它。
       愛是真實的?痛是真實的?
      
       你對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感,深信不疑。特別是,心之所感。經(jīng)過思考的東西,才是你的,你才會感覺到你是一個人。大腦思想之紛雜,心靈感觸氣象之豁大,卻在無形中改變著事物的本真——不然一首歌何以讓你感同身受,一本書何以讓你淚流滿面,一個人何以讓你一見如故?!@首歌不再是這首歌,這本書不再是這本書,這個人不再是這個人。他們都是你。都是你的一部分。
      
       你把手放在左胸口那個不斷跳動的地方,它似乎在告訴你,你活著你鮮明得活著你熱騰騰得活著你奔騰不息得活著你燦爛如星辰芬芳如花草得活著。
       你望著你身邊不斷走過的一具具肉體——對,你不愿用人來形容,因為他們看不到你,或者更殘忍地說,他們覺得你在世上與不在世上,玩笑,誰要管這些,既然如此,他們不把你當人,你何必把他們稱為人。
       你像一個新生嬰兒,開眼看看這個世界。
       多少人為了國家拋尸于凍壘,多少人為了百姓喋血于街頭,多少人為了真理流亡于荒原,多少人為了自由奔走于他鄉(xiāng)。
       你知道這些“多少人”嗎?
       他們不曾也如此真實地存在與這個地球上,呼吸著同一塊空氣,如今他們在哪兒?
       你多么恐懼啊。
       存在是多么虛空,多么烏龍,多么不真實。
       你甚至想到你的祖父,他沒有活到你能見到他的時候,甚至沒能活到你爸爸能夠記得他的時候?!愀揪蜎]有意識到他的存在?!嗝纯尚?!一個給你了你生命的人,在你眼里是虛空的!
      
       你把這些你還記得的事情組合起來,蒙太奇,排成一部電影,在腦海里放著。
       你看到了“我”。
       你問我,你是誰?
       我說,我是“我”,我也是你。
       你笑著,很慘烈得笑著,咳了一地血,說這真是一個真實的謊言。
       我也笑了,說蘇聯(lián)解體了,它真實過,還是虛幻過?抗日戰(zhàn)爭國共內戰(zhàn)文革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走了,沒有幾個人知道它,我是說除了那些活在泥土里的人,它真實過,還是虛幻過?
       你捂著心口,說你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
       我很慘烈得笑著,咳了一地血,說,你說我是真實的我就是真實的,你說我是虛幻的我就是虛幻的,這真是一個真實的謊言。
       你也笑了,說你是你,你也是“我”。
       我卻突然問你,“我”是誰。
      
       我把耳朵貼近你鼓鼓的肚子。里面竟然傳來聲音說,我知道我將活著,而且將曾經(jīng)活著。
      
  •     死火
      
      魯迅的作品很難,《吶喊》《彷徨》至少還可以從表現(xiàn)的深切與格式的特別來分析,。。。。只有《野草》,魯迅說不希望別人可以讀懂它,因為它只屬于他自己。
      
      死  火
      
      [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語絲》周刊第二十五期。]
      
        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奔馳。
        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凍云彌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有冰樹林,枝葉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br />     但我忽然墜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shù),糾結如珊瑚網(wǎng)。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
        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疑這才從火宅[ 火宅 佛家語,《法華經(jīng)·譬喻品》中說:“三界(按這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泛指世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中出,所以枯焦。
        這樣,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為無量數(shù)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
        哈哈!
        當我幼小的時候,本就愛看快艦激起的浪花,洪爐噴出的烈焰。不但愛看,還想看清??上麄兌枷⑾⒆兓茫罒o定形。雖然凝視又凝視,總不留下怎樣一定的跡象。
        死的火焰,現(xiàn)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細看,那冷氣已使我的指頭焦灼;但是,我還熬著,將他塞入衣袋中間。冰谷四面,登時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著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噴出一縷黑煙,上升如鐵線蛇[ 鐵線蛇 又名盲蛇,無毒,狀如蚯蚓,是我國最小的一種蛇。分布于浙江、福建等地。]。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紅焰流動,如大火聚[ 火聚 佛家語,猛火聚集的地方。],將我包圍。我低頭一看,死火已經(jīng)燃燒,燒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溫熱,將我驚醒了。”他說。
        我連忙和他招呼,問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遺棄在冰谷中,”他答非所問地說,“遺棄我的早已滅亡,消盡了。我也被冰凍凍得要死。倘使你不給我溫熱,使我重行燒起,我不久就須滅亡?!?br />     “你的醒來,使我歡喜。我正在想著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攜帶你去,使你永不冰結,永得燃燒?!?br />     “唉唉!那么,我將燒完!”
        “你的燒完,使我惋惜。我便將你留下,仍在這里罷?!?br />     “唉唉!那么,我將凍滅了!”
        “那么,怎么辦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辦呢?”他反而問。
        “我說過了:我要出這冰谷……。”
        “那我就不如燒完!”
       他忽而躍起,如紅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車突然馳來,我終于碾死在車輪底下,但我還來得及看見那車就墜入冰谷中。
        “哈哈!你們是再也遇不著死火了!”我得意地笑著說,仿佛就愿意這樣似的。
      
      
       不同于《野草》集中其他由詠物開始的散文詩,《死火》開篇就點明故事與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這只是“我”的【夢境】。不過,魯迅沒有心情做甜蜜的夢,他夢見的是一個人在冰天雪地中踽踽獨行。與同時代的作家相比,魯迅是孤獨的,他的懷疑精神和悲觀主義總是將他推到絕望的邊緣。在五四運動的巔峰時期,他就寫出了一系列顛覆時代共名的作品,與同時代那些對未來自信樂觀的知識分子們格格不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魯迅是現(xiàn)代的心靈漫游者,他的內心自我淪陷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上,為了求得出路,像屈原一樣開始了對問題的追索,與屈原不同的是,他知道追索也是荒誕的,可能會毫無意義。即便如此,他卻還是要前行。
      
       在求索的過程中,他掙扎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的灰色地帶,“忽然墜在冰谷中。”他發(fā)現(xiàn)自己行走的每一處都是虛空。
      
       “我”在冰谷中絕處逢生,遇到了死火。死火是地下的火焰,是寒冰中凍結的熊熊烈火。死火這一中心意象很有象征意味,它可以代表詩人心中凍結的希望,也可以代表很多處于“我”的對立面的事物。無論是魯迅的小說還是散文,主體總處于一種兩極對立之中,而在《野草》集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成對的觀念或形象:生和死,明和暗,友與仇,生長和朽腐,空虛和充實等等。這些都是被置于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對照的烏比斯環(huán)里。
      
       魯迅小說深摯感人的地方就在于主體精神和生命體驗總是不自覺地滲入到了文本中,令讀者很有代入感。用濃縮著愛與死的童年體驗來說話是作家們慣用的一種提神技巧。也使“我”存在與行動的理由更加充足、深刻。
      
       死火燃燒了我的衣裳,而我終于驚醒了沉睡的死火。但是,死火與“我”的相遇并不是和諧的,陷入了殘酷的博弈之中,除非你死就是我亡,必須要有人做出犧牲。死火無論是離開還是留在這里,都會熄滅?!拔摇睙o論如何也要走出這冰谷。死火決定燒完自己助我離開。在此處,死火所代表的希望通過犧牲自我達到了一個峰值,它將我送出了谷口。如果,全詩在這里結束,恐怕有人會說魯迅贊揚的是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但是魯迅還是魯迅,他早就穿過了時代共名,他讓“我”剛一出谷便碾死在車輪底下。而“我”并沒有因此絕望悲傷,反而得意地說:“你們是再也遇不到死火了?!濒斞冈诖颂帪楹我捎帽瘎〉慕Y局?在文學作品中,他殺與自殺都是一種創(chuàng)作,為的是蓋棺定論,像流動的金屬最終在模具中成形一樣,抹殺掉其他的可能,從而將一個凝固的形象映入讀者或是自我的腦海。
      
      “我”雖然在希望(死火)的幫助下離開了絕境(冰谷),但是馬上就死去了。這一點,很像魯迅筆下那些知識分子們的命運,最終像蒼蠅繞了個圈,回到原點。魯迅可能意識到,在他長久探索的終點,并沒有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即便如此,他還是在反抗自己的絕望,所以“我”的最后一句話并沒有什么“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意味,“你們是再也遇不著死火了!”這是對“你們”的復仇。談到“你們”是誰,就不得不提到魯迅在作品中總是將“獨異個人”與“庸眾”并列的原型形態(tài),在獨異個人與庸眾的相對中,前者的行動除非與后者相關便沒有意義,而后者并不了解前者的意圖。于是出現(xiàn)了奇怪的復仇邏輯,這是一種愛與恨,輕蔑與憐憫之間的緊張矛盾,唯一的解決方法是犧牲。獨異個人只能成為某種烈士,對庸眾實行復仇,或是拒絕他們以觀賞自己的犧牲而取得虐待狂般的快感,或者作為一個固執(zhí)的戰(zhàn)士,對庸眾進行無休止的戰(zhàn)斗,直至死亡。不管他選擇的是戰(zhàn)斗還是沉默,孤獨者總要為那迫害他的庸眾而死。
      
  •      這本《野草》其實看過多次了,可是不做筆記的閱讀容易忘記,進而就會變得好像沒讀過一樣。而且這多次的閱讀都不是全部通讀并且思考的。這次也是分了兩次,中間隔了一個月才完成。因為這樣的書,只有幾毫米的厚度,卻可以讓你想出一大堆東西來,而且對于魯迅我是沒辦法一次性讀很多的,因為他的深刻所帶來的重量。但你不會因為這沉重而逃避他,因為的確給予你太多啟發(fā)和警醒。
      希望是用來填補空虛的,眼看著這虛空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失敗,耗盡了青春,生命,歲月,然怎么會成功呢?我們擁有的是虛空啊!
      我以為,希望與絕望虛妄得相同,是因為兩者皆建立在虛空之上。在你還未開始旅程前,你會帶上希望,是虛空的,失敗之后,為了鼓勵再次出發(fā),你又會找回希望,然而這還是虛空的承諾,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說,信誓旦旦也只是自欺欺人,因為沒有人能承諾將來的事。得到希望很容易,你只需要想到一個飄渺的載體,甚至只需要樂觀的想法就行,然而實現(xiàn)很難,因為那需要你去實現(xiàn),還要天時地利去成全。希望往往建立在未來的自己的身上,或者是別人的身上,或者是外界之上,這些要不是不存在于當下的,要不就是你無法控制的,所以也都是虛無。而絕望,是種絕對化極端化的結論,同理,你無法承諾明天光明一定會到來,也同樣無法否定這種可能性,也是虛無。這正是蕭伯納所說的人生的兩大悲?。喝f念俱灰和躊躇滿志。所以,我們無需絕望,也無需詠嘆希望,我們能做的,應該做的,是行動,自己的行動,自己去“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
      死火劉于冰谷之中將會凍滅直至滅亡,將他帶出冰谷,他又會燒完。禁錮和自由的結局都是滅亡,你若只一味害怕失去,就只能在踟躕中浪費至死,而快點吧,快點做出抉擇,忽而躍起,燃燒自己吧。
      風花雪月,浪漫婉約,fashion,魔幻,電子,后現(xiàn)代,超現(xiàn)實,種種藝術文藝,填填詞,喝喝茶,為了畫不出釋放生命感的作品而煩惱猶豫,這種無傷大雅的矯情生活自然是讓人神往的吧,然而我總記得我活在人間。
  •      魯迅式夢魘——關于《頹敗線的顫動》的幾條漫不經(jīng)心的腳注
      
      
       或許有模仿弗洛伊德之嫌,筆者總認為魯迅的《野草》天然適合放在這位心理醫(yī)生的理論手術刀下進行深度剖析:首先,瘦小枯槁的魯迅是個病人,不論是多年來的肺結核還是堆積在他作品中的暗無天日的文字創(chuàng)傷,都需要醫(yī)治;其次,《野草》中的多數(shù)文章采取了記錄夢境的方式,這又使我輩這樣的解夢愛好者得以展開想象;第三,據(jù)研究者稱,魯迅在《野草》中似乎通篇都在宣泄他的性壓抑和性苦悶,這又不得不為如筆者之流的無聊人士留下了諸條窺淫線索;總之,在所有解讀《野草》的陽關大道之外,筆者甘愿冒險去探微一條誤入藕花深處的獨木橋。因此選取《頹敗線的顫動》一篇作為以上理由的初級實驗品,在以往教科書式權威解讀的頁面之下添上幾條不入流的僅作參考的腳注以供批判使用。
      
      
       二度鏡像:夢見做夢
      
       《頹敗線的顫動》中的第一句是:“我夢見自己在做夢?!眽粢娮鰤?,這對清醒狀態(tài)下寫作的魯迅來說是一個很奇特的體驗,也是一個很難把握的現(xiàn)象。從接下去魯迅所講述的故事來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一“夢中之夢”的最大的特征:如果說夢是現(xiàn)實的“鏡像”,“夢中之夢”是夢的“鏡像”,那么“夢中之夢”就是現(xiàn)實的“二度鏡像”。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的夢都會涉及到做夢者本人,因為夢都是以自己為主角而展開的;但文章中記述的夢境里并沒有一個第一人稱的“我”出場,所涉及的人物也與“我”無關,可見魯迅已將自己的文本設置為現(xiàn)實的“二度鏡像”,即魯迅把現(xiàn)實中的“我”這一角色置換成了文中的“母親”(后來為垂老的女人),而魯迅本人則全然隱匿在了“母親”這一人物的背后。有評論者認為,魯迅實際上操縱著“母親”這只提線木偶來影射他與周作人之間的恩恩怨怨,魯迅或許在以“母親”自況,述說自己在“兄弟失和”這一事件中的真實境遇。正如柏拉圖所說,藝術與真理“只隔三層”,這與文本外的現(xiàn)實“只隔三層”的“夢中之夢”究竟包含了魯迅怎樣的呻吟和囈語呢?
      
      
       身體登場:饑餓中的性快感
      
       魯迅在文中講述了他夢中夢見的兩個夢,分別是相隔許多年前后一個家庭的心酸與變故。而整個夢境的記錄則是以一場對床第之歡的精彩描寫開始的:“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識的披毛的強悍的肉塊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軀,為饑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而顫動。弛緩,然而尚且豐腴的皮膚光潤了;青白的兩頰泛出輕紅,如鉛上涂了胭脂水?!保潉?)這里埋藏了多處含沙射影的色情化暗示,女性意識寄居在一個“瘦弱渺小的身軀”里,女性身體被男性的“初不相識的披毛的強悍的肉塊”壓在底下,以一種赤裸的、羞澀的、顫動的身體形態(tài)粉墨登場。魯迅并沒有淺白地直接刻畫翻云覆雨的性愛場面,而是用性愛中女性(母親)一系列敏銳的感受來詮釋一個銘刻在身體上的寓言:饑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
       此時的身體是一個意義的復雜糾結場。這里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在饑餓中痛苦做愛的女性身體。雖然在其后母親與小女孩的對話中我們得知,母親是在窮困潦倒中被迫出賣年輕的肉體來換取母女倆微薄的口糧,但這一娼妓身份并未給人以骯臟之感,傳統(tǒng)道德家的譴責和攻擊在這里并未奏效,因為她在自己所處的生存層次上維持著自己低賤的生命和有限的尊嚴。饑餓中的女人只能用身體來思考和感受,這中間包含著對冰冷現(xiàn)實的哀嘆(苦痛),對“初不相識”的嫖客的陌生感(驚異),對家庭倫理道德的愧疚(羞辱),最后全部匯入了對性愛過程中的快感體驗(歡欣)。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xiàn)象,在拋卻了正統(tǒng)社會文化的束縛,拋卻了倫理道德的鉗制,基本人性開始躍進生存的視野,獲得空前解放。食與色,向來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兩個內容,“食”的缺失使母親的基本生存面臨危機,“父親”的缺席使母親在性需求上面臨匱乏,不但在撫養(yǎng)女兒、維持家庭上無從依賴,而且自己也是在對“食物”和“性”這雙重饑渴中茍延殘喘。一切來自生存上的壓力和需求都在一場與嫖客的性愛過程中獲得暫時的緩解和滿足。這里,女性身體(母親)對“食”的缺乏可以用對“性”的填充作為一種想象性的代替,基本人性中的“食”與“色”在這個特殊的情勢下具有了某種等價關系,比起“保暖思淫欲”的正常人性,這多少帶了一點荒誕意味。這是一場有性而無愛的交合,身體的“顫動”正來自這一饑餓中的性快感,以及這一快感中傳達出的生命深層莫可名狀的騷動和竊喜。
       魯迅曾在描寫“顫動1”之前有一句這樣的襯景交代:“板桌上的燈罩是新拭的,照得屋子里分外明亮。”可見,這場性愛可以定義為一場亮室中的交歡與交易。交歡的結果是:“弛緩,然而尚且豐腴的皮膚光潤了;青白的兩頰泛出輕紅,如鉛上涂了胭脂水。”這是一個獲得性快感的女性所呈現(xiàn)出的體態(tài)特征,一個饑餓的肉體轉化成了一個年輕的歡暢的滿足的肉體。由于“屋子的分外明亮”,身體上顯現(xiàn)的一切細微變化都仿佛收進了讀者的眼底,似乎這種“明亮”驅除了彌漫在屋子里的罪惡感,反而為“皮膚光潤”、“兩頰泛紅”的年輕母親頭上增添了一道光環(huán);交易的結果則是,母親換得了可以捏在掌中的用來買燒餅的“小銀片”,它成為了母女倆填飽肚子的救命錢。結合這里的“小銀片”與燒餅顯而易見的等價關系,使我們可以綜合成以下的公式:
      
       a.交歡:食(饑餓)=色(快感)
       b.交易:色(肉體)=錢(“小銀片”)
       c.商品交換:錢(“小銀片”)=食(燒餅)
      
       通過這三重等價關系,母親以自己年輕的身體為本錢,完成了一個循環(huán)交換及其再生產(chǎn),即母親反復地以“饑餓”這一最低層次的生存狀態(tài)為起點,以性快感的獲得為隱秘的動力,遵循“地下”與“地上”兩種交換原則,最終換取可用來充饑的食物,維持自己的生存,并撫養(yǎng)女兒長大,從而不斷踐行著“顫動1”式的循環(huán)交換。這種循環(huán),僅僅是一個寡居的年輕母親在暗無天日的社會中充滿悲觀的生命動作,是“無可告訴地一看破舊的屋頂以上的天空”;僅僅是孱弱的婦女在死亡線上的痛苦掙扎,是“空中還彌漫地搖動著饑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的波濤”;這一切,僅僅是低調生存空間中的低調循環(huán),是病態(tài)世界中的病態(tài)循環(huán)。
      
      
       子宮政治學:色情空間和暴力空間
      
       母親在明亮的屋子里操持著“循環(huán)”的營生,用草席圍在屋角的小女孩終于“被門的開闔聲驚醒”,在相對幽暗的一隅叫了聲:“媽”;這一細節(jié)酷似巖井俊二的影片《燕尾蝶》中,童年的小蝶在做妓女的母親接客時被關在同樣幽暗的廁所里,伸手去捉高處窗前那只被困住的蝴蝶的情景,小蝶喊出的同樣是:“媽媽”。和小蝶后來的蛻變與成長不同,《頹敗線的顫動》中的小女孩被母親“移開草席,抱起來放在破榻上”。正是這一充滿了慈母心態(tài)的并不引人注目的關愛動作,或許預示了若干年后這個家庭驚心動魄的變故與災難。
       魯迅在他的第二個夢中就記錄了許多年后這間小屋里的家變。當年的小女孩已嫁為人婦,成了幾個孩子的母親,撫養(yǎng)她長大的母親已成為了受女兒女婿“怨恨鄙夷”的“垂老的女人”。這對夫婦把自己和后代們現(xiàn)世所經(jīng)歷的痛苦全部歸罪于母親“養(yǎng)大了她(女兒)”,荒唐的咒怨和荒謬的結論就這樣一本正經(jīng)地在魯迅的夢境中上演?!白钚〉囊粋€”孩子揮舞著手中的“鋼刀”畫龍點睛地喊了一聲:“殺!”仿佛要置那“垂老的女人”于死地一般。在這里魯迅寫道了她的一系列反應:“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痙攣,登時一怔,接著便都平靜,不多時候,她冷靜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來了。她開開板門,邁步在深夜中走出,遺棄了背后一切的冷罵和毒笑。”母親就這樣被驅逐出自己居住多年的小屋。
       許多年前,母親將女兒抱回破榻;許多年后,女兒將母親趕出家門。這暗藏在文本之內的“一進一出”的模式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還需回到夢的開頭:“自身不知所在,眼前卻有一間在深夜中緊閉的小屋的內部,但也看見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边@是魯迅對夢中即將開場的故事發(fā)生場景的勾勒,他在這里具有了一種超人般的雙重視野,既能看到小屋的內部,又能看到外部的森林,這一超越常識的經(jīng)驗再次強調了作者“做夢”的特性。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一間深夜中緊閉的小屋”似乎是一種女性陰戶的象征,而“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就應該隱喻女陰周圍濃密的陰毛,整體上象征著一個年輕女性的性器官,這正暗示著第一個夢中主人公的青春充溢的年齡和這個年齡里與性有關的經(jīng)歷和遭遇。這是一個十足的色情空間,在第一個夢中,小屋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氣息達成了某種色情化的暗合。
       象征著“女陰”的小屋是先后兩個夢演繹的主要場所,在魯迅將要開始記述第二個夢時,照舊交代了“眼前卻有一間在深夜中緊閉的小屋的內部”,卻未見他點出“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這一下意識的書寫遺漏實際暗藏玄機,此處的“空白”其實傳達給我們另一種形式的“訊號”:母親的年輕已然不在,也許這已經(jīng)不是屬于母親的年代了。比起許多年前這間亮室里發(fā)生的交歡與交易事件,許多年后則全部演變成了后輩人對她的“冷罵和毒笑”,尤其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冷不防喊出的那句“殺”,將這個小屋霎時間轉化為一個充斥著刀光和殺氣的暴力空間,令垂老的女人口角“痙攣”、“登時一怔”。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最小的一個”手中把玩著的“仿佛一柄鋼刀”的“干蘆葉”似乎象征著代表堅挺、暴戾和野蠻的陽具,它具有一種橫沖直撞搗爛一切的囂張個性,并且懷有想把老婦置于死地而后快的變冷酷野心。這種氣氛的渲染則大量體現(xiàn)在魯迅以《狂人日記》為代表的多數(shù)小說作品當中。此時,在深層的文本空間內,發(fā)生著一起虛擬的、變態(tài)的、大逆不道的亂倫強暴案,即鋼刀狀的“干蘆葉”在沒有“森林”覆蓋的小屋內乖張地肆意揮舞,并企圖奪取老婦的性命。這是一場既無性又無愛的交合,是一場兒孫對祖母的不義反叛,是“弒母”的俄狄浦斯情結的翻版,是充滿詛咒和殺戮的家庭-宮廷政變。
       反叛和政變在象征著“女陰”的小屋深處醞釀,那是一處更為幽暗和封閉的場所,即子宮。這里同時具有色情空間和暴力空間的雙重特征,于是,在這塊神秘的地域誕生了一門子宮政治學,它充當了這場以“弒母”為目的的家庭-宮廷政變的意識形態(tài)和理論指南。在子宮政治學的指導下,魯迅的夢在極盡色情和暴力之能事的同時,逐漸厘清了一條事態(tài)發(fā)生與發(fā)展的深層邏輯:許多年前,年輕的母親在饑餓中享受性快感,她雖然是“食”的乞丐,卻是“性”的女皇。云雨過后,她把屋角的小女孩放回了象征著“性的溫床”的破榻,就暗示了許多年后,女兒與母親之間注定開展一場對“性的權杖”的悖論式爭奪。在魯迅的夢中,母親在許多年前以“性的過程”(做愛)表征著對“性的權杖”的合法把持,女兒在許多年后以“性的結果”(結婚生子)來喻示對“性的權杖”的虎視眈眈。這件“性的權杖”是這場家庭-宮廷角逐的爭奪焦點,也是子宮政治學的核心所在。
       子宮政治學的宗旨在于顛覆,在它指導之下的第二個夢中處處體現(xiàn)著這種顛覆:在夢境中,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子宮政治學由女性(母親和女兒)所傳承和實踐,這本身就是對缺席的父權,即男權社會(專制社會)的顛覆;第二代家庭集團在母親的舊屋子里所組建,丈夫入贅女方家,并且在說話語氣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怨婦化特征,無不暗示出婦女已成為了一家之主,從而對傳統(tǒng)社會中的夫權及男性家庭暴政施以顛覆;“最小的一個”孩子揮舞鋼刀狀的“干蘆葉”大喊著“殺”,最弱小的人反而說出了最暴力的話語,象征著底層弱勢群體對高層強權階級的的顛覆;“垂老的女人”被描述為“石像似的”,被賦予英雄化、神圣化的含義,使老婦的年華在光陰面前所呈現(xiàn)的流逝特征轉化為石像一般的永駐特征,是生命的永恒性對年華的速朽性的顛覆。
       這四重顛覆全部統(tǒng)一于母女兩代人對“性的權杖”的角逐之中,這也許就是魯迅文本的深層動機,而這一動機與其他被認為更重要的寫作旨歸并無沖突,在這里,筆者僅僅站在一個基本人性的立場上來發(fā)言,試圖去揭示一種隱藏于文本內的“人性圖式”,即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的普遍人性(以性為代表)在一個病態(tài)的、荒謬的世界里的尷尬遭遇。所有的人(包括魯迅)能做到的僅僅是揭示它,誠如魯迅所說:“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而又無從下手,難于去有效改造它。當然,現(xiàn)實的無能為力性恰好反證了夢的無所不能性。這里,夢給了我們一個再好不過的闡釋空間。
      
      
       三重顫動:子宮,腹部和天空
      
       母親終于成為了家庭-宮廷政變的犧牲品,被女兒全家驅逐出家門,走到了“無邊的荒野”。她逃離了災難的漩渦,逃離了深不可測、令人窒息的封閉空間,逃離了風云激蕩的子宮,來到寬闊平坦的腹部:“四面都是荒野,頭上只有高天,并無一個蟲鳥飛過?!边@是另一片天地,是“非人間”,站在荒野中央的主人公只有在這里才能“照見過往的一切”,完成她所有情緒上的嬗變:從開始的“饑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于是發(fā)抖”到后來的“害苦,委屈,帶累,于是痙攣”,再到“殺,于是平靜”,最后將一切并合為“眷念與決絕,愛撫與復仇,養(yǎng)育與殲除,祝福與詛咒……”這是一種感受的整合與升華,頗具柏拉圖式的“走出洞穴”“重返自然”的意味。這個荒野腹地,是魯迅制造的一片“無地”,在《野草》中的其他一些篇目中,他慣常書寫這片中間地帶,這里既感受不到正面的眷念、愛撫、養(yǎng)育和祝福,也感受不到負面的決絕、復仇、殲除、詛咒,而是它們兩者的結合或結合后的消解;這里沒有一種絕對的愛和恨,而只有含混、模糊和兩可,只有無詞的言語。
       “當她說出無詞的言語時,她那偉大如石像,然而已經(jīng)荒廢的,頹敗的身軀的全面都顫動了?!保潉?)她的身軀再次顫動,如果說前一次顫動(“顫動1”)是年輕的身體體驗著一種饑餓中的性快感,那么這一次顫動則是慘遭驅逐并走進“無地”的母親,希望講出“無詞的言語”時因發(fā)言的艱難而引起的身體震顫?!邦潉?”是由“無詞的言語”翻譯成的“身體言語”,它用顫動的方式表達著人類生存的艱巨性和脆弱性,雖然赤身露體的母親已儼然如石像,但依然無法掩飾這種“如沸水在烈火上”“仿佛暴風雨中的荒海的波濤”的顫動,現(xiàn)世生存無法逃避的煎熬和輾轉反側。
       “她于是抬起眼睛向著天空,并無詞的言語也沉默盡絕,惟有顫動,輻射若太陽光,使空中的波濤立刻回旋,如遭颶風,洶涌奔騰與無邊的荒野。”(顫動3)“無詞的言語”是一種注定失敗的言說努力,當“無詞的言語”也“沉默盡絕”的時候,留下的只有顫動本身,“顫動3”是天地間純粹的顫動,是剝落了一切附加條件和外部因素的顫動,是純然生命體普遍性的顫動,是每時每刻的顫動,是經(jīng)久不息的顫動,這顫動代表著不死的生命在經(jīng)歷了一切人間的苦痛后留下的唯一的身體記憶,也是我們的先祖深藏在我們體內的神秘力量。這個“垂老的女人”的顫動,已經(jīng)同天地合拍,她“抬起眼睛向著天空”,具有了呼風喚雨的超人般的能力,因此也就更接近于某種神性。縱觀魯迅書寫的這三處“顫動”,我們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的蛻變層級:
      
      
       ——顫動3:天空,純粹與永恒,神性
      
       ——顫動2:腹部,言說困境,人性
      
       顫動1:子宮,性快感,動物性
      
      
       依據(jù)這由低到高的層級次序,母親走出幽閉的子宮,來到廣闊的腹部,再仰望高遠的天空,頹敗線的顫動指數(shù)逐步升級,從動物性到人性,再到神性,完整地展示了一幅“人性圖式”的細致紋路和諸種層面。它告訴我們,人或許時刻都是人、獸、神三者的復合體,母親的靈魂從子宮到腹部再到天空的歷程,正喻示著圓活、立體和飽滿的人格必須要經(jīng)歷人間的一切關于正義與邪惡的細微感受,直到說出無詞的言語,直到只剩下純粹的生命本體的顫動。
      
      
       魯迅式夢魘:用盡平生之力移開擱在胸脯上的十分沉重的手
      
       魯迅在《頹敗線的顫動》一文的最后說:“我夢魘了,自己卻知道是因為將手擱在胸脯上了的緣故;我夢中還用盡平生之力,要將這十分沉重的手移開。”他終于用“夢魘”解釋了文中所講述的一切,讓以上筆者所有的偏見和歪理都暫得一處安身之所。就像夢的最后一幕定格在了那個赤裸的“垂老的女人”在天地之間擺出石像般的造型,魯迅希望借“她”妄圖說出的無詞的言語,來描摹她此刻無性的身體,進而揭示我們所存身的這個無愛的世界。無愛的世界使人夢魘,使人覺得身外的現(xiàn)實像一只“十分沉重的手”“擱在胸脯上”,使人異常壓抑。《頹敗線的顫動》以及《野草》中的諸多篇目都在見習著這種魯迅式的夢魘:依賴寫作,依賴做夢和對夢境的記錄,“用盡平生之力”企圖“移開”那只“擱在胸脯上”的“十分沉重的手”。
      
       2008-3-4凌晨 魏公村
      
      
  •     “決心自食,欲知其味。創(chuàng)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則,離開!……”
      
      --------------------------------------------------------------------------------
      
      人生在世,不過求生存,他者,不過庸人自擾。又或只想在虛無的生命,憑添一絲血色的光彩。但這虛無里,又去哪里找些顏料?我暗暗慶幸,身體里還流著血,那是紅色的。于是我自殘,任憑那股噴射的鮮紅,在虛無的幕布上潑墨。
      
      我蘸了點顏料,在虛無中勾勒出兩個大字,我很高興,因為這是我的名字。雖然我不知道那些線條的組合怎么發(fā)音,但我知道,那是我的名字,因為是我起的。
      
      血液還在慢慢外淌,我有些疲倦。我想多畫點什么。我又畫了一個表情,將其命名為微笑。我竭力做出那個表情,我知道我成功了,雖然沒有鏡子,讓我向自己證明。我因此收獲了巨大的成就感,心里滿滿的填著微笑——代替流走的血。我想,我要用這個表情死去,那將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
      
      我的身體開始虛脫,力氣也漸漸離我遠去。我開始發(fā)慌,我就快沒力氣抓住什么了——雖然也沒什么可以抓住的。我竭力攥緊拳頭,感受指甲尖在我手掌留下的印痕。那種痛楚,也是一種欣喜,因為我的存在被證明了,我的力氣被證明了。
      
      我收獲了很多成功,我想與人分享。于是我奔跑,在虛無中奔跑,我知道遠處也有像我一樣的人,像我一樣自殘的人。那樣我就可以在地上看見他流下的血。
      
      或許,其實遠處并沒有人,我所擁有的,是這一片虛無,和血管里的血。
      
      我讓血流走了,于是我只剩下虛無。
      
      ——或許,我該帶著希望奔跑。
      
      
      
      ---------------------------------------------------------------------------------
      
      夢囈之語,不知所云,權當打發(fā)各種時間。
      
      人生在世,不過求生存。他者,不過庸人自擾。
      
  •     《野草》(魯迅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最初都曾陸續(xù)發(fā)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fā)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fā)表時署名均為魯迅?!兑安荨返恼Q生,標志著作者魯迅第一次將目光投向自身的存在本身,從意義的搜尋不可得進而轉變成對意義的反抗。內容從具體的現(xiàn)實折向象征與隱喻,從而抵達對存在的勘探。文多奧義,解釋多重。但《野草》并非完美無缺,不乏無聊之作,譬如《臘葉》一篇。有學者曾經(jīng)說過,假使魯迅僅有薄薄的一冊《野草》,便足以傳世。這話說得老實,《野草》確實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獨悟式寫作。《野草》是不可復制的,故后來數(shù)十年未再見此類文字也。
  •      《野草》的色彩是魯迅精神的內在底色。這里充滿了荒涼、黑暗、悲傷、絕望,卻不失去冷靜、斗爭、力量和追求。《野草》體現(xiàn)了魯迅宗教性的持守,和對信仰的投身。魯迅的苦斗精神和幽暗意識,在《野草》中有很好的呈現(xiàn)。
       我愿意如此來形容魯迅:
       一個真誠的人,
       一個面對幽暗戰(zhàn)士,
       一個敏銳的洞察者,
       一個敏感自省的實踐者。
  •     從我打算認真讀魯迅開始,野草是第一部,優(yōu)美的文字,犀利的語言,是我心中的魯迅映象。但《野草》卻又不止如此,其中更有一些先生內心世界更直接的展露:有時充滿希望,有時又很孤獨無力。先生曾說:這樣的文字(指《野草》)以前不曾寫過,以后亦不會再寫。文字是心靈的鏡子,這樣的魯迅,只有在《野草》中才得以一見。
      
  •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li>
  •   二十年后重讀,才明白。
  •   我認為魯迅先生筆下的死火.意指‘善良的人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