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出版時間:1990年12月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美)杰克·凱魯亞克  譯者:陶躍慶,何曉麗  
Tag標(biāo)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在路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8條)

 
 

  •     一路聽著Bebop把《在路上》看完,完了后還特地找出Seatbelts在2001年的演奏會看,一邊看著狂躁的爵士樂手拿著薩克斯,長號,小號把整個世界都灌注在樂聲里,一邊回憶薩爾和迪安那一路上狂亂混沌的旅程。
      
      早上在看《九故事》時,心里想著塞林格時而也被劃入“垮掉的一代”里面。但其實看起來真正垮掉的只有塞林格。塞林格筆下的所有人物是脆弱的,全部都在毀滅的邊緣上。凱魯亞克筆下的人物卻像是狂歡在地獄里,一面舉杯暢飲,一面留下淚水。所以《在路上》里面的Bop至始至終都沒有停下來,而《九故事》的背景音樂更像是憂傷的弦樂。
      
      迪安帶著薩爾的這一路旅程,他們揚起手去搭便車或者把凱迪拉克速度開到一百一十邁飛馳到芝加哥,從東部跌跌撞撞到西部,然后又回來,和不同地方的女孩親吻,吸食大麻,在酒吧狂躁的Bop下狂歡,說著毫無邏輯的胡話,干著各式各樣的蠢事,眼睛里全是混沌的光芒,情感永遠(yuǎn)是一陣一陣的。然而假模假式的人太多了,他們總弄不明白感情本來就是忽高忽低,起起伏伏,短暫無比,所以總是竭力在正經(jīng)的外衣下試圖把本來短暫的東西變得漫長。但迪安從來沒有擔(dān)心這些事情,他的每一段對話都有幾十處開頭,卻從來沒有好好結(jié)局,他的感情斷斷續(xù)續(xù),然而他一直瘋瘋狂狂。他的生命簡直永無止息。
      
      比較有趣的是波拉尼奧在《荒野偵探》里也寫了另外一種類型的兩個人物,貝拉諾和利馬。他們浪跡于整個西語世界,在城市破敗的貧民窟和寥無人跡的沙漠里留下足跡。與之相比,迪安和薩爾的旅程是一次短暫,瘋狂地毀滅,而貝拉諾和利馬是的流浪是漫長的悄無聲息的幻滅。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希望在某個地方,尋覓到自己的信仰。
      
      在書中,薩爾把迪安叫做“Holy Goof”,總之,我可不愿意見到一個正經(jīng)的世界,穿著熨燙地筆直的西裝站到我們前進(jìn)的道路上。在迷茫,瘋狂,愚蠢,在可悲,脆弱,罪惡的地獄里,我們總該是能找到一些依靠的。這是所有書籍的作用。
      
      2013.08.13
  •      一次從北京回福州,買的是站票,人很多,只好站在兩車廂之間洗漱的區(qū)域,同時旁邊還站著幾個人,一笑之后便和旁邊一個自稱是茶商的中年男子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了起來,人看起來蠻市儈的,但是偶爾蹦出來的雅致倒是有點讓人刮目,可惜一會兒便補到了臥鋪的票,對著我笑了笑便走了。
       一會兒,過來了一個看似三十多歲的老青年,占到了剛才那茶商的位置,于是我便跟他繼續(xù)搭起話來。他很健談,上身穿著一件印著格瓦拉和亂七八糟字母的紅色T-shirt,下面是洗的發(fā)白的爛牛仔褲。目前流竄于全國打零工,是我曾蠻羨慕的一種生活,他足足講了三個小時,從他陜西老家講到哈爾濱到沈陽到北京到武漢,大致是一些如北京夜總會里一些知名大學(xué)的學(xué)生為了湊出國的錢扮偽娘跳艷舞之類的下流事,蠻意外的是,我不像以前那樣很正義地憤怒,反而跟著他大聲放肆地笑著,大致我連扮偽娘的資格也沒有,偶爾的絕望不知是我自己心里的情緒投射到他身上還是他的本質(zhì)流露,我開始有點欣賞他了。在不說話的期間,他故意將手機(jī)里的音樂放到最大聲,歌曲是一些大致入門者常聽的如《fade to black》《sweet child o’mine》《sweet dream》(曼森版本)之類的所謂搖滾名曲 ,貌似還有金屬版的《卡農(nóng)》,然后他的手似乎還很神經(jīng)質(zhì)地像掃弦的姿勢那樣摩擦著那已經(jīng)磨損的很厲害的皮包~~~
      
       我不是薩爾,他亦不是迪安;我每天為了生活而奔勞,他不能去偷汽車來買火車票;我還有溫暖,至少還有周華健般的歌聲,他也有牽掛,至少有匯給父母的月錢;我不垮掉,他亦不自由。
      
      我不是學(xué)者,也不屑用“解構(gòu)主義”“浪漫之夢”“弗洛伊德主義”之類的學(xué)術(shù)術(shù)語去研究這本書。也不想像吹捧者那樣,鼓吹反思個體存在價值,可是反思了又如何?也許只是徒增煩惱而已。
      
       我原本就一塵世小書生,卑微地縮在鋼筋混泥土的一角,呼吸著腐敗與陽光交互的氣息。樓依舊高高矗立著,無數(shù)的魂附著在粉刷得漆白的墻面上,踽踽而行,偶爾的光芒便吸引著所有的爬行天使紛紛撲去,最后投入在飄向圣潔虛無空間的靈動跳躍的夢中;窗外,熙來攘往的人群在似乎亙古的陰影中裹著尸布旋轉(zhuǎn)卻糾纏得更深,從子宮開始嘆息、呻吟,最后墜落在死亡的狂喜中,相互的冷漠無情便只是為了上帝的那個空座位。
      
       上面這段凱魯亞克式的拗口文字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飄忽而出的感受,現(xiàn)在可能自己都體會不出,那又怎樣,過去的我不會要求別人,也不會要求現(xiàn)在的自己懂,不會被過去身旁的靈魂和過去的未來糾纏,行在路上,旁邊景色不再是被身后的場景拖沓而扭曲,我不提自由,但自由常伴。
      
       很俗的一句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加州旅館,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也許還都有一彎迪安的靈魂,區(qū)別的也許也是是否想讓這彎魂靈動起來。
      
       白磷一般的靈魂飄飛出陰冷的埋骨地,散落在陽光下的路上,奮不顧身地燃燒著~~~
  •     
       It's just not enough. What exactly is not enough? Perhaps we are young. Perhaps the restriction of Douban's English word number. Perhaps our definition of God. Well, you know that.
       I am the alone lantern in the sea. I am better than we, always. We can just return to we finally. But I must be the first word of human-being. Es muss sein. Womanly no more, he was beat— the root, the soul of Beatific.HOLY GOOF. The birth of devilish angel. Ma?ana, ja ja ja. The dearest thing is two lonely souls being together, like water and milk. She is my queen, beatitude. He honored life. As Jazz, as the catcher in the ray, but not as The Lost Generation, I submissive to everything, open, listening. Something that you feel will find it's own form. Write what you want bottomless from bottom of the mind. Composing wild, undisciplined, pure, coming in from under, crazier the better.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Here the Buddha and the Christ make love, turn around around and around. Thus the Subterraneans find God, and God find me. You wanna join me, join us, Voltaire? It's just not fucking enough. I am looking at this seat and missing him.
  •       每次痛苦地看完了長篇就總有一種成就感,雖然我覺得這種放浪形骸的書不應(yīng)該會讀起來枯燥,但我確實痛苦了好一陣子,毛姆說有些書需要瀏覽式閱讀,不拘泥于一字一言,我想這本書就是那種感覺吧。
       我知道這是一版在三星期內(nèi)狂瀉而出的文字,所以閱讀的方式應(yīng)該是在幾小時內(nèi)便跟隨著破車鐵路顛簸完整個美洲大陸??上矣玫臅r間太長。一些原因在于總會有莫名的疲倦打斷我的閱讀,另一大半原因則在于前半段的枯燥無趣使我完全不知道這樣自述旅行經(jīng)歷的文字有何意義。
        長時間閱讀最大的破壞性就在于我不知道究竟前面發(fā)生了什么,但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其實根本就不需要知道前文的情節(jié),只需要跟著最燦爛的色彩就能找到整本書的精髓,是的,凱魯亞克的色彩是我見過的最瑰麗的顏色,永遠(yuǎn)是出乎意料的葡萄色的黃昏、從一個簡單的情感里也能榨汁般榨出顏色,正如聚斯金德筆下格雷諾耶的嗅覺一樣,仿佛只用一個感官就能感知整個世界。
        在閱讀整個小說的過程中我數(shù)次感到乏味,但是又舍不得放棄每一個字,雖然我深知道不管回頭重看了多少段,都不免錯過許多精彩,但只要一想到迪安腫著感染的大拇指還一如既往地狂蹦亂跳就忍不住大笑,想到一群人在無數(shù)個酒吧之夜的伶仃大醉就一陣激動,或者想到墨西哥四五十年代那些不會停下的公交車旁一個蹣跚著步子仍然奮力奔跑的老太婆,想到在田納西州公路上開到一百二十邁的快要散架的破汽車,想到丹佛那個窮得一無所有仍計劃著宏偉未來的潦倒青年,就仿佛在未來回看從前的自己,嘴角總會被悄悄牽動。而在讀到最后一段之前,這種感覺是怎么都沒有的。
        事實上,去年讀完了凱魯亞克的《達(dá)摩流浪者》,對那種淡薄飄逸的文字和主人公賈菲充滿了無限的欽佩,甚至還因此愛上了賈菲的原形——加里·斯奈德的詩歌。那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dāng)好的,文字流暢優(yōu)美,又富有詩意和哲理,而且還有濃烈的中國風(fēng),在四五十年代的美國人筆下讀中國,的確要比在當(dāng)時的中國人筆下讀中國美得多了。但《在路上》和那本書不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jié),也沒有超然物外的感情,而是一味地前進(jìn),是的,每一個字都充滿了前進(jìn)的力量,帶著人不斷向前狂飆,直到最后一刻猛然停了下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恍恍惚惚走過了一個看似充滿希望而實際處處布滿愁苦的世界,今天早上在《人間詞話》上看到一句“歡愉之辭難工”,我想這就是凱魯亞克的境界吧。
       最后一段蘊含了一種莫名的蕩氣回腸,像是在一幅很長很長的水墨山水畫末尾兀地題上一首“還我河山”的滿江紅詞,不得不承認(rèn)凱魯亞克是一個寫結(jié)尾的高手,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章節(jié)總能因為一個結(jié)局生出無限感情,而最令我吃驚的是在整個故事的結(jié)尾,密密麻麻地只布滿了放蕩不羈的“迪安·莫里亞蒂”的名字。直到最后,我才知道,這是一個類似于“尋找戈多”的故事,是一個關(guān)于尋找的故事,而不是關(guān)于風(fēng)景。而當(dāng)一個花了全書大半筆墨刻畫得血肉已然無比豐滿的人物在一瞬間被虛化成一個符號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所有的行走都是一種尋求,我才知道那些莫名其妙、不顧一切的出發(fā)并不是為了到達(dá),而是為了在行走的路上,遇見自己的答案。而一切在路上的癲狂與麻醉,不過是他們自我發(fā)泄的方式而已,就像達(dá)利在蒙娜麗莎的唇上抹出的那罪惡的兩撇,不過是為了尋找另一種風(fēng)景。為何迪安·莫里亞蒂們的出發(fā)永遠(yuǎn)無窮無盡,或許這也是那一個時代留下的問題,但我相信他們其實都知道:
        路途很美,盡頭卻是凄涼。所以他們寧愿選擇永永遠(yuǎn)遠(yuǎn)都在路上。
      
  •      不知怎么愛上了公路題材,游記類的小說?!?988》,綠皮火車,包括北島先生的《青燈》,《藍(lán)房子》,《午夜之門》……大概是由于目前做不到像這樣義無反顧的遠(yuǎn)行,不由心神向往吧。
       讀這部作品是因為北島先生在《失敗之書》中對艾倫金絲堡的介紹,然后就對the beat generation 產(chǎn)生了興趣,因此拜讀此代表作。
       讀整本書時有一首詩一直在腦海縈繞——里爾克的《秋日》,北島譯的版本。其中有兩行: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時孤獨,就永遠(yuǎn)孤獨。大概不僅能對里爾克,也能對這本書進(jìn)行概括吧。與里爾克“沒有故鄉(xiāng)注定永遠(yuǎn)尋找故鄉(xiāng)”所傳達(dá)的不同點是:沒有故鄉(xiāng),到哪都是故鄉(xiāng)。正如同書中所說的:正因為沒有立足之地,他對任何地方都不會感到厭倦,正因為無處可去,他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得……
       我寧愿相信克魯亞克是書中的薩爾帕拉蒂斯,而不是迪安——這個holy goof .克魯亞克對卡薩帝的欽佩尊敬愛慕無疑在書中與薩爾對迪安的感情對應(yīng)。迪安確實是一個神圣的傻瓜,他好像是那一代的意見領(lǐng)袖,又好像是他們想要擺脫又不能的鐐銬。薩爾,艾德這些人曾經(jīng)被迪安這樣的人瘋狂的牽引著,與其在天堂享受榮耀,他們不如在人世倍受折磨,與其整天一成不變的重復(fù),不如漂泊著過著飽受困苦的日子,因為這是命中注定的,只有狂躁的馬達(dá)聲能撫慰他們不安的靈魂,只有滾燙的柏油路才能承載他們的意志。汽車駛過后卷起的塵土不會遮擋視線,只會在路上更好的隱藏。
       那是一個對jazz,布魯斯癡迷的年代,在特定的美國戰(zhàn)后產(chǎn)生的迷惘的一代。我相信這本書對今天派詩人,甚至對北島,芒克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在那么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這樣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能讓多少上山下鄉(xiāng)的人覺醒?
       看大地多么遼闊,趁著秋日,上路吧。
  •     還是不太喜歡,雖然是看的翻譯的最純味的版本。不過我能理解作者。“這就是在美國發(fā)生的事,人人都在做他自以為應(yīng)該做的事?!闭嫦肟吹牟灰催@個版本吧。這是的倔老頭翻譯的。原版?哥,你寫的潦草字過后你認(rèn)得么,還是沒標(biāo)點的哦親~。
  •     流浪
      ——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讀后感
       "Where are you now?"
       "I'm on the road." ——題記
       當(dāng)游魂在凌晨蘇醒,睜開嬰孩般的眼睛。大片的玉米田金黃如他的亂發(fā),棵棵棉花純潔如他的笑顏。在廣袤的密西西比河平原,偷來的汽車被遺棄在路邊的農(nóng)田。詩人們上路了,滾滾車塵溶進(jìn)汗液,滴落河水?dāng)嚻鹨魂嚥憽?br />    無法抗拒的流浪的魅力,詩人們正在行走的靈感。迪安把汽車滑行在蜿蜒的路間,薩爾仰望純凈到憂郁的藍(lán)天。正如吟游辭中所說:
       “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我知道會有女人,會有幻象,會有一切;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明珠會交到我手中。”
       明珠會交到詩人們手中,當(dāng)他們的笑聲響徹整個西部平原,當(dāng)他們邂逅山間霧嵐般的愛情,當(dāng)他們上路,一切都將交付。詩人們的吟唱不為木馬的史詩,不為斬龍的英雄,不為癡情的公主,一切只是行走時耳邊風(fēng)的音符。詩人們吟唱著,忘記陳述。
       毒品藏在卷煙中,一如明珠藏在明天的落日后;光明圣潔的騙子遇到憂傷詩意的騙子,一如隱忍的愛情遇到孤獨的蘋果。沒有結(jié)果,也許根本沒有人追尋結(jié)果。詩人們吟唱的故事,不是音符。
       游蕩,流浪;落基山脈之上的陽光,那么亮,刺得人淚流滿面;印地安少女的眼睛與水晶,那么清,使得人滿懷憂傷。游蕩,流浪,神之子正在山腳彷徨。
       詩篇被拋棄在路上,玉米餅的幽香好長。大麻,曼博,一個廣場的癲狂。詩人們走不出自己的欲望,一切囂張俱已寫上。
       我走過五大湖的廣場,走過丹佛的皮革香,想要流浪,飛翔,歌唱。瘋狂的表情,誰不在場。
       我摘下遺落的花瓣,摘下遺忘的時光,密西西比河的悠揚,像誰的目光?!肮锫穪?,我又開始了流浪”,流浪,誰不在場。
       垮掉了,瘋掉了,死掉了——不過是,像一只蟑螂。無精打采的牛仔,緩緩行過煙灰色高墻。
       寂寞了,寥落了,死掉了——不過是,像一朵磷光。哀傷音樂的旋轉(zhuǎn)木馬,默默繞著圓滿時光。
       誰會像天使一樣降臨,用傻笑迎接一切非難;誰會像惡魔一樣憂傷,仰望金色的太陽。人前的笑臉,人后的瘋狂。
       詩人們啊,把“實驗品”,烙刻在自己的心臟。
       消失在雨夜中匆匆的背影,永遠(yuǎn),在路上。
       "What...what do you say ?"
       "I'm on the road ."
       "On the road ? Now?"
       "No, on the road, forever." ——后記
  •     怎么說呢?我大概用了三天的時間看完這本書,看完以后覺得亂哄哄的,書中所說的路線和國家也是我不了解的,但我卻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dá)的東西。充分描述"垮掉的一代"與他們的離經(jīng)叛道。最后我看到的是所有人的改變。我覺得他們在路上都有所成長。他們每到一個地方的主要活動雖然沒變一直是錢,酒,女人。但他們是在現(xiàn)實路途中尋找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路。我覺得他們每個單獨的個體都是孤獨的。也許迪安才是他們當(dāng)中最缺乏安全感,最孤獨的。
  •     記不得是第幾次讀這本書了,就像記不清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再讀一遍也于事無補。依舊是那群瘋狂的人,漫無目的的四處游蕩,沒有任何意義的游蕩。正如艾倫?金斯堡所言:“這一代最優(yōu)秀的人毀于瘋狂,食不果腹、歇斯底里、衣不蔽體……”
      他們是垮掉的一代,我們也是。他們是勇敢的一代,我們不是。身邊太多人,商人、政客、竊賊、乞丐;沒有薩爾,沒有迪安,沒有詩人。沒有詩人,就意味著一切都太糟糕了。
      我曾想,何時可以去重走薩爾的路,或是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但終究是想想。我現(xiàn)在依舊躺在床上翻書、刷網(wǎng)頁、敲鍵盤,沒有路。
      
      還是回到書上來。凱魯亞克說他消磨在路上的時間有七年,但用于寫這部小說的時間只有三個星期。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在路上》的情節(jié)如此支離破碎,文字如此七凌八亂。能夠耐著性子把這本書看完的,都是不安分的人。
      
      《在路上》杰克?凱魯亞克
      “垮掉的一代”最負(fù)盛名的作品,不要對故事情節(jié)作太多的期待,不過是一群人漫無目的的晃蕩,酒精、毒品、女人永遠(yuǎn)是不滅的主題。
      推薦指數(shù):☆☆☆
      
  •     好支持!個人感覺很不錯。
      騰訊推薦:快過年了大家都趕緊多賺點錢回家吧!
      1.一個任務(wù)一結(jié)算,沒有地區(qū)限制。2.有上網(wǎng)條件即可,業(yè)務(wù)簡單,工作地點時間不限。
      3.必備:有《支付寶或網(wǎng)銀或信用卡》有一個就行。4.即時結(jié)賬工資:120-500元,多勞多得
      5.任務(wù)完成,絕不拖欠.適合:上班族,白領(lǐng).家庭主婦、學(xué)生,下崗再就業(yè)等有空閑時間的人員.扣扣;649311922 非誠勿擾
      
  •      很早就聽說過這樣一本書,講的是一群人在路上的故事。
      
       后來一次偶然的機(jī)會,就在圖書館看到了。便借來觀看,不錯的書咯。不過我只看到一半,旅游的書籍,讀得多了反而沒有那種欣喜了。如果是喜歡流浪,喜歡自由,可以看看這本書,算是不錯的書,但是覺得要稱為經(jīng)典,還有一段距離吧。
      
       不過就其對當(dāng)年美國年輕人思想的沖擊,對自由的向往,對流浪的好奇,是不錯的。
  •      曾有人說: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這句話曾深深打動過無數(shù)渴望自由的心靈。杰克.凱魯亞克,這個普通的美國人做到了,并創(chuàng)造了一段傳奇歲月,直到他四十七歲因酗酒而離開這個世界。
      
       直到今天,當(dāng)還有人用垮掉來稱呼他們那一代人時,我眼前卻總是浮現(xiàn)出他們充滿自信與激情的面容:無論是高山還是沙漠,無論是敵意還是饑餓,這個世界無法阻擋他們尋找自由的腳步。
      
       這段激情,凱魯亞克用三個星期打印在一卷30米長的打字紙上。當(dāng)我們閱讀時,那些飛速奔馳的文字一如凱魯亞克當(dāng)年激情奔涌的心,帶領(lǐng)我們踏上未知的旅程!在讓我們驚訝于他們的生活的同時,我更驚訝于作者自由奔放的表達(dá)方式:思緒自由地流動、充滿奇思妙想的篇章無法扼制的奔騰在我們眼前!
      
       年輕時,受這本書的影響,我獨自踏上了旅程,而今天重讀此書,歲月的憂傷蝕我心懷……
      
       在記敘了那些瘋狂而又快樂的歲月之后,那些曾一起在路上的朋友已天各一方,在書的結(jié)尾,作者寫道:
      
       每當(dāng)太陽西沉,我坐在河邊破舊的碼頭上,遙望新澤西上方遼闊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所有未經(jīng)開墾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議地走向西部海岸。直到現(xiàn)在我才知道,在衣阿華,小伙子們總是不停地騷動喧鬧,因為是那片土地使他們?nèi)绱藷o法平靜。今晚,星星將被隱去,你不知道上帝就在大熊星座上嗎?在黑夜完全降臨大地,隱沒河流,籠罩山峰,遮掩最后一處堤岸之前,夜晚的星辰一定會向大地?fù)]灑下她那璀璨的點點螢光。除了無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沒有人知道前面將會發(fā)生什么,沒有人,我想念狄恩.莫里亞蒂,我甚至想念我們從未找到的老狄恩.莫里亞蒂。我想念狄恩.莫里亞蒂。
      
      
  •      “I shambled after as I’ve been doing all my life after people who interest me, because the only people for me are the mad ones, the ones who are mad to live, mad to talk, mad to be saved, desirous of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s who never yawn or say a commonplace thing, but burn, burn, burn like fabulous yellow roman candles exploding like spiders across the stars and in the middle you see the blue center light pop and everybody goes .Awww!. What did they call such young people in Goethe’s Germany?” (我這輩子一直都跟在那些自己喜歡的人后面一樣。我只喜歡這一類人,他們的生活狂放不羈,說起話來熱情洋溢,對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擁有一切,他們對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顧,但他們渴望燃燒,象神話中巨型的黃色羅馬蠟燭那樣燃燒,渴望爆炸,象行星撞擊那樣在爆炸聲中發(fā)出藍(lán)色的光,令人驚嘆不已。為什么人們要稱這些年輕人為“哥德式的德國人”呢?)
      
       這段話也恰如其分的道出了我選讀這本小說的原因。當(dāng)我在《文學(xué)回憶錄》下冊上翻閱著20世紀(jì)的作家作品部分的時候,當(dāng)“ 1992年生在麻省,1969年死。十八部小說,還有詩,創(chuàng)作力嚇人。逃離藝術(shù),逃到后來是還是坐下來寫。到初稿完成,開心了,燒點好菜慰勞自己,然后慢慢改,其樂無窮?!奶煨院苡腥?,十八歲入哥大,好動,不久離開紐約,開始流浪,比高爾基還強健。他步行,搭便車。美國這點真有意思,真好。一路打工,身邊一個錢不帶,打短工,打到墨西哥。這樣的流浪,還覺得太平凡,到二戰(zhàn)開始,就干各種雜工,直到1950年?!?這樣的描述映入眼簾,我拍著大腿樂不可支,就是他了——Jack Kerouac (杰克?凱魯亞克),我心中的“哥特式德國人”。
       就像是在路上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便攀談起來一般,聽他把自個兒有趣的故事講了個幾遍。我看了《在路上》的中譯本和電影,然后又選讀了一部分英文版。小說以一群離經(jīng)叛道、放蕩不羈、桀驁不馴、執(zhí)著堅毅、無所畏懼挑戰(zhàn)主流社會的亞文化邊緣人物為主角,通過對他們酗酒吸毒、崇尚性解放、高速駕車、信奉禪宗佛學(xué),敢于嘗試任何事,極度神經(jīng)質(zhì)又瘋狂追求感情宣泄“垮掉”式生活的全景式描述,探尋其精神實質(zhì),并映射二十世紀(jì)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進(jìn)而肯定其重要地位和深遠(yuǎn)影響。 這是比較學(xué)術(shù)的簡述,我還是比較喜歡木心老師概括的:寫幾個垮掉分子橫跨美國的幾次長途旅行。作者親自經(jīng)歷過來,寫的很真實。這是他勝人之處:尋求生活的真實。 簡單明了,好的故事,不需要那么多形容詞,因為它本身就很豐滿了。同時,好的故事,也是沒有時空局限的。它可能因反映時代而偉大,但它一定因超越時代而雋永。
       很多研究者,喜歡把這部作品放入到那個時代背景中,是戰(zhàn)后的美國。而我,只是一個看客,不是研究者,我覺得似曾相識,沒有國界也沒有時代的桎梏,就是人性的東西,是屬于青春的東西。
      或許緣由不同,或許所逃避的東西不同,追尋的東西也不同;或許形式不同,叛逆的形式不同,高舉的旗幟也不同,但是,總覺得有那么積分似曾相識的東西,在那最最最深處的地方,跳動著的是一樣的心。年輕、躁動、不安、夢幻,是對這最美好日子的揮霍。
       突然,我就想到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中,豐韻的米蘭,Dean是米蘭于男孩們一樣的存在。然后,我又覺得Dean也是《阿飛正傳》中,風(fēng)流的阿飛,Dean是阿飛于女人們一樣的存在。前者是青春的荷爾蒙,后者是情感的無腳鳥。都是最最美好,最想得到抓住,而又摸不到夠不著的東西。20世紀(jì)70年代初的北京軍隊大院兒,1960年代初,菲律賓的上海移民,就這樣和1957年的美國大陸所聯(lián)系起來。
       正如木心老師說的,“垮掉的一代”,發(fā)生在五十年代。二戰(zhàn)后出現(xiàn)這一代,名稱國際通用。在英國被稱為“憤怒的一代”,德國叫做“返回家園的一代”,在日本叫“太陽族”——叫“垮掉的一代”,是在美國。
      我覺得中國也有,叫“老三屆”(1966、1967、1968三屆初、高中畢業(yè)生),也叫“知青”(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愿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nóng)村做農(nóng)民的年輕人)。
       同時,也像歌德說的,少年維特不是一時現(xiàn)象,是每個時代的現(xiàn)象?,F(xiàn)在的年輕人,80后、90后,也都有被長輩們稱之為“垮掉的一代”的時候。也就是屬于他們的青春年華,也就是人生漫漫長路上最為光怪陸離的一段,需要高速奔跑的一段,但又漫無目的充滿著可能的一段。我們跑的時候,一無所知,只知道冥冥中什么是注定該我做的,別人替代不了。我們跑的時候,只覺得暢快淋漓。所謂年少輕狂,就像是一支歌兒,就像是小說中我最喜歡盲人Shearing旁若無人的瘋狂演奏著。
       這種肆意的洋洋灑灑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追尋的東西,也是我們追尋的路上所揮灑出的東西。這就是上帝,我們也可以成為上帝。我們以為路是自己選擇的,可是到頭來,一切似乎既定。
       稚嫩的少年,對成熟女性的覬覦;被母親拋棄的男人,對愛慕的薄情;出獄的囚徒,對性的如饑似渴;瞎了眼的耳朵,對音樂色彩的敏銳;大把揮霍的青春,對外面的世界的染指。
       當(dāng)我們庸人自擾的反復(fù)詢問著自己:
       “What’s your road, man? - holyboy road, madman road, rainbow road, guppy road, any road. It’s an anywhere road for anybody anyhow. Where body how?” (你的路是什么呢,伙計?——圣徒的路,瘋子的路,虛無縹渺的路,淡泊悠閑的路,還是其他什么路?從某種程度上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路,問題是怎么走?走到哪兒?)
      
       那個瘋子卻一語道出了真相。
      “Said Dean, I’m cutting along in my life as it leads me.” (狄恩說,生活把我?guī)У侥睦镂揖妥咴谀睦?。?
       所謂on the road, 是因為,活著,我們便一直在路上,亦步亦趨,”you’ll finally get it”.
      
      —— —— —— —— —— —— —— —— ——
      參考資料:
       On the Road txt, COPYRIGHT . 1955, 1957 BY JACK KEROUAC, ISSUED IN 1959 BY THE VIKING PRESS, INC. 625 MADISON AVENUE, NEW YORK, N.Y. IOO22 , Version 1.2 Proofed and Formatted by FRENCHIE November 2001
       《在路上》txt, http://www.bookcool.com
       《文學(xué)回憶錄》下冊(1989-1994)P998-P1027(有關(guān)“垮掉的一代”的三章)
       《“垮掉的一代”———二十世紀(jì)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解讀》,MZXS 5/2006,劉艷華(暨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 —— —— —— —— —— —— —— ——
      我最喜歡的片段:
       “Shearing came out, blind, led by the hand to his keyboard. He was distinguished-looking Englishman with a stiff white collar, slightly beefy, blond, with a delicate English-summer’s-night air about him that came out in the first rippling sweet number! He played as the bass-player leaned to him reverently and thrummed the beat. The drummer, Denzil Best, sat motionless, except for his wrists snapping the brushes. And Shearing began to rock; a smile broke over his ecstatic face; he began to rock in the piano seat, back and forth, slowly at first, then the beat went up, and he began rocking fast, his left foot jumped up with every beat, his neck began to rock crookedly, he brought his face down to the keys, he pushed his hair back, his combed hair dissolved, he began to sweat. The music I picked up. The bass-player hunched over and socked it in, faster and faster, it seemed faster and faster, that’s all. Shearing began to play his chords; they rolled out of the piano in great rich showers, you’d think the man wouldn’t have time to line them up. They rolled and rolled like the sea. (Folks yelled for him to Go!) Dean was sweating; the swear poured down his collar. “There he is! That’s him! Old God! Old God Shearing! Yes! Yes! Yes!”And Shearing was conscious of the madman behind him, he could hear every one of Dean’s gasps and imprecations, he could sense it though he couldn’t see. “That’s right!”Dean said”Yes!” Shearing smiled; he rocked. Shearing rose from the piano, dripping with sweat; these were his great 1949 days before he became cool and commercial. When he was gone Dean pointed to the empty piano seat.”God’s empty chair,”he said.”
       (希林出來了。他是個瞎子,由人牽著手把他領(lǐng)到鋼琴旁。他戴著漿過的白色硬領(lǐng),微微有些發(fā)胖。在他身上洋溢著一種英國夏夜優(yōu)雅的氣息,使他看上去不同凡俗。希林坐下后,彈出一個流水般的滑音,低音琴師恭敬地俯了一下身,輕松地彈了起來。鼓手丹茲爾?貝斯特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只是兩只手腕輕快地?fù)]舞著鼓槌。希林開始搖擺起來,一絲微笑劃過他充滿生氣的面頰。他坐在琴凳上前后搖擺著,開始很慢,隨著節(jié)奏的加快,他搖擺得也越來越快。他的左腳隨著節(jié)奏打著點,脖子前后扭動著,臉幾乎要貼到琴鍵上。他已經(jīng)開始出汗,波浪式的頭發(fā)也亂作一團(tuán),他很快用手把它們捋到腦后。低音琴師彎著腰,猛烈地敲擊著琴鍵。音符不停地從鋼琴中涌出,而且變得越來越快,象大海一樣奔騰起伏(你很難想象他們怎么把它排列成曲的),仿佛世界上除了音樂,別的一無所有。(人們大聲地對他嚷著“加油!”)狄恩也在冒汗,汗水浸透了他的衣領(lǐng)。“這就是他!老上帝!希林!好!好!好!”希林意識到了他身后的這個瘋子,甚至聽見了狄恩的喘氣和喊叫。雖然他無法看見,但他感覺得到?!昂脴O了!”狄恩還在叫“好!”希林微笑著,搖擺著,然后,從鋼琴旁站起身來,臉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流。1949年是他最輝煌的日子,以后他漸漸開始走下坡路,變成商業(yè)性質(zhì)了。他離開之后,狄恩指著他剛才坐過的凳子說:“那是上帝的空位?!?
      
  •     美國人垮下去很正常,我們怎么能垮下去呢,因為我們沒挨過餓受過窮天安門前沒坐過,所以不思考國家命運,工人白領(lǐng)吃飽了不會去鬧事,農(nóng)民減了稅有地種也不會革自己的命,這就沒事了么,還有一個群體啊,學(xué)生被,學(xué)生們都在想什么呢,學(xué)生們想什么我們的祖國就在想什么,學(xué)生們忙著自我解放,價值觀多樣性,忙著追求快樂,探索人生的意義,可怕的
       是沒有人知道這樣對不對,我覺得只有無聊的人才會看這本書,看完之后會變得更無聊,但真的是無聊么,只是形式無聊罷了,那種感覺不是無聊而是空虛,是茫然,是不知所措
      
  •      2013年春季時,我正背著沉重的旅行包,浪跡于蘇南的大街小巷中,那時小雨細(xì)細(xì),霧氣蒙蒙,倔強的走完了一條又一條街。當(dāng)時包里除了衣物之外,剩下的就是米白色封面的《在路上》。每次出門之前,都會隨身帶一本旅行的書籍,覺得此時看旅行的書會有更多的領(lǐng)悟。每當(dāng)夜幕降臨,一個人住在空空冷冷的青年旅社時,暗黃色的床燈打在雪白的被子上,拿起書看上幾頁,腦中想的仍是煙雨蒙蒙的江南小鎮(zhèn)與那雋永的街道,困意襲來,于是扔下書本,沉沉的睡去。走完了一個又一個地方,書仍舊沒有讀完,每晚翻開的仍是前面的那幾頁,唯一改變的是那被雨水浸濕的封面與斑駁不堪的書脊,發(fā)黃的斑點散布在書頁邊緣。那時我知道我會讀完它,可是并不知道要等到何時。
       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講述的無非是薩爾和朋友多次橫穿美國東西大陸的故事,具體幾次,早已記不清楚,留在腦海中的是瘋瘋癲癲的迪安駕駛著破舊的哈德孫汽車在美國西部的公路上不停的飛奔,還有薩爾、迪安、瑪麗盧赤身裸體的并排坐在車前的放蕩與不羈以及那永無休息的歡笑、談話、大麻、酒精,再具體的情節(jié)我也早已忘掉,其實書中也沒有什么情節(jié),無非像旅游日記一樣,從一地方開車到另一個地方,然后喝酒、聊天、跳舞,然后又啟程去往另一個地方,旅途中有風(fēng)景、人物、故事、愛情等。其中他們?nèi)ネ鞲绲穆贸?,讓人印象深刻。作為二?zhàn)后“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許多的人認(rèn)為他們只會享樂與胡鬧,其實他們在路上是在尋求活著的意義,只有不停的奔走,才能找到心中的信仰?,F(xiàn)實的瑣碎與無趣,能將他們逼瘋。正如譯者王永年所說:“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biāo)是精神領(lǐng)域的。雖然他們一有借口就橫穿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如果說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的出發(fā)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cè)找到信仰?!睍慕Y(jié)尾讓我很傷感不已,那是個寒冷的冬季,迪安坐著硬梆梆的長途火車花了五天五夜的時間來到紐約來看薩爾,那時他面容憔悴,口渴腹肌,眼里飽含熱淚,身上穿的是為抵御東部寒冷買的蟲蛀的破舊大衣,提著自己一直以來旅行用的破箱子。他來紐約僅僅只是想看看薩爾,可是薩爾晚上要去聽音樂會,當(dāng)?shù)习矄柲懿荒茏屗钜粫嚕皇窍牒退_爾多呆一會聊聊天,然而薩爾的朋友不答應(yīng),薩爾也無能為力。于是汽車緩緩駛?cè)?,留下薩爾一人孤零零的站在飄雪的紐約街頭,從那以后薩爾再也沒有看到過迪安。電影版《在路上》最后也有這個場面,這讓我更加的悲傷?!对诼飞稀繁环某呻娪埃S多人持批判的態(tài)度,我也覺得電影有許多缺憾,許多美景與故事并沒有呈現(xiàn)出來,如墨西哥夜晚薩爾、迪安與斯坦(電影中沒有這個人)睡在空曠的野外時,他們睡在車上,身上有無數(shù)的蚊子,白色的襯衫上到處都是血跡,然而他們卻睡得那么安慰,絲毫不受影響,我覺得這段很有意思,可惜電影里沒有,薩爾與特雷的愛情故事也太過匆忙,沒有過多的描述。將名著翻拍成電影,本來就是不太容易的事,何況這本書內(nèi)容情節(jié)本身就分散,混亂不堪,人物也復(fù)雜多樣。我們有時也不必苛求,在書中看到的景色永遠(yuǎn)是黑白的,而電影中卻是彩色,那夕陽西下的金黃草原上一卷卷草垛,公路延伸到遠(yuǎn)方,周圍沒有人家,只有天、地以及行走的人,這讓我想起了內(nèi)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的草原,那時的景色與電影中的何其相像,那感覺或許只有行走在路上的人才會真正的懂得。通過電影重新感受書中的人物,他們活潑可愛的多,不在是一個個陌生的符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
       這本書最終是在黃昏的書桌前讀完的,卻與旅行無關(guān)。
       2013年10曰19日
      
  •     這本書講的是頹廢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因無信仰,孤獨、無聊、空虛,而不停地“在路上”追尋的故事。我沒有看下去,我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我很容易受到這些垮掉的人的感染,因此還是不讀為妙。這本小說非常出名。
  •     在路上是凱魯克亞在1952年左右出版的小說,剛發(fā)表時候被說成“垮掉的一代”的代表,里面充斥著各種被當(dāng)時世界所排斥的一切東西,包括吸毒,無所事事,淫亂等等,也有著唐吉可德式的冒險精神,以前看過塞萬提斯的唐吉可德,所以對這本書從開頭比較期待,到后期有點不知所措,說實話,沒有讀進(jìn)去,可能對那個年代的語言方式有點誤解,但是這本書的確是很多人“走出去”的楷模,拜讀了,理解了,才是一本好書。
  •     終于硬著頭皮把杰克克魯亞克的《在路上》讀完了。
      作為垮掉派的經(jīng)典作品,《在路上》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的The beat generation種種特征,比如性、同性戀、毒品、旅行、音樂等等,他們歇斯底里,四處旅行,卻全然不知道為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里。
      一代青年的靈魂就這么四處飄蕩,他們一無所有,但是他們認(rèn)為只有一無所有的他們才是他們自己。
      他們偷竊,他們飲酒,他們縱欲,他們吸毒,他們四處漂流。
      他們熱愛音樂,尊重朋友,喜歡美女,待人真誠。
      他們是道貌岸然的騙子,他們是內(nèi)心純粹的圣人。
      他們不喜歡制度,他們崇尚藝術(shù)。
      
      但,我并不喜歡這篇小說。
      
      這次的閱讀體驗并不快樂,很大的程度上在于文化的隔閡。
      垮掉的一代的生活與我而言,無疑是陌生的,并且不能感同身受的,其實,如果將其中的內(nèi)容換成中國,或許才能讓我們充分理解。
      比如,如果我這樣回憶我的大學(xué)時代:
      西區(qū)的食堂里的飯菜簡直就像是屎一樣,每一個食堂的廚師都像畜生一樣的喪心病狂,毫無人性,我相信你們吃了一頓之后立刻就會覺得這樣的飯菜簡直就是對我們這樣的社會精英的侮辱。但是,每當(dāng)夜晚來臨,我和我的幾個小伙伴,來到西門外的網(wǎng)吧的時候,食堂帶給我的混蛋印象頓時就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當(dāng)時的西門外的有一個新開的蘇果超市,里面的東西琳瑯滿目,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超市上面是一個當(dāng)時仙林最大的一個網(wǎng)吧——新概念網(wǎng)吧。在晚上進(jìn)入那個網(wǎng)吧,就仿佛進(jìn)入了一個充滿了迷幻色彩的迷宮。那里有穿著褲衩的民工兄弟在和遠(yuǎn)方的小女友深情的視頻聊天,也有滿頭白發(fā)的大媽專注地玩著網(wǎng)游《傳奇》——相信我,這絕對是真的。當(dāng)然,最多的,就是那些未來將成為社會精英的,但是現(xiàn)在卻是一個比一個人渣的仙林大學(xué)生的大學(xué)生們。他們在這里抽煙、玩游戲、呼吸著渾濁的空氣、吃著惡心的便當(dāng),但是,如果要我對他們產(chǎn)生惡感確實極為困難的事情,因為大家,都一樣。
      我想,以上話語并不能給人帶來多少美好的體驗,但是,我也相信,這樣的話語也能喚起一些知道并了解那段生活的人的共鳴。
      
      此外,《在路上》小說的整體的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行文比較隨意。畢竟,這篇小說最初是杰克凱魯亞克花了三個星期,在極度迷亂的情況下用120英尺長的打印紙一口氣打印完成的。
      能把這樣的作品翻譯出來已經(jīng)屬于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我看的譯本是王永年翻譯的,其翻譯的功底毋庸置疑,但是,整片小說依然難看。后來在網(wǎng)上看了一下相關(guān)的評論,才知道文楚安先生的譯本也是這樣。不是譯者的問題,而是這樣的小說自身就極難翻譯。
      
      這部小說讓我深刻的明白,對文化的了解才是正確理解一部作品的關(guān)鍵。
      
  •      十年前,年少輕狂只想著上路,去闖,去流浪,去經(jīng)歷廣闊的天地和人物事。十年后同樣的想法,同樣的心情,只是曾經(jīng)的清晰早已模糊。
      
       生活的瑣碎和日復(fù)一日的重復(fù)已將當(dāng)初的激情壓榨得所剩無幾,人靜之處或寂寞之時也許還會想起曾經(jīng)的執(zhí)念,挫折和迷茫加深了天地?zé)o用的挫敗感。于是或徹夜狂歡,或玩世不恭,或墮落無謂;靜夜深處,獨自進(jìn)行著自己夢的旅途。總是會夢見自己被什么東西追趕,拼命地跑,卻怎么也甩不掉,也時常會夢見自己在飛,隨心所欲自由自在,或者突然間夢中跌落……之所以會做這樣的夢也許是生活中總有那些看不見的東西追著我們,使我們不自覺地向前奔跑的緣故吧。道德,責(zé)任,榮譽,壓力,甚至是一點點的貪心都會在夢里變化成各種各樣的“怪物”將我們追逐得無處藏身。似乎只有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翻滾才是真正的擺脫,真正的自由。
      
       —— 所謂去流浪,也許是一種逃避的選擇。
      
       很多牽掛和羈絆成為了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也是唯一的主題。有誰會拋開一切走在路上始終在路上呢?父母,妻子,孩子,朋友,工作等等總有你放不下的。可是又不甘心,人生少了很多內(nèi)容和主題。在路上的開心冒險、貧窮拮據(jù)甚至身無分文幾近乞丐,每天都在路上經(jīng)歷新的刺激和挑戰(zhàn),克服一個個的困難之后的充實,那種實實在在的自立自信是無法替代的。其路迢迢,可以瘋狂可以哀傷,可以隨心地做一個本來的自己。
      
       —— 也許喜歡的只是那種在路上的感覺。
      
       酒,性,漫無目標(biāo),沒有計劃,不需負(fù)責(zé)任,只顧自己享樂不顧家庭和兒女,不顧朋友,也不顧朋友的家庭,這是迪安·莫里亞蒂給人的印象,一個捉摸不透一個令人討厭的人。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人。不停地橫穿美國,行走在享樂主義的道路上,不必有煩惱,不必有諸多束縛。誰沒有過墮落于酒色私欲就此至死一生的想法呢?至少曾經(jīng)有過那么一瞬是那樣的吧?沒有目標(biāo)沒有方向,渾渾噩噩松松垮垮地走在人生之路,醉生夢死??墒墙K究還是要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的,為一直關(guān)注著自己疼惜自己的至愛親朋??v有鐵石心腸縱是鋼筋鐵骨也有疲憊的那一天,想安定的那一天,想在親友中間圍繞著幸福的那一天,想融化的那一天。
      
       —— 也許這就是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那部分。
      
       即使如迪安也有過想要避風(fēng)港口的時候??僧?dāng)他“恢復(fù)”的時候,那些愛著他的人又一次迎來了傷痛。也許他真的是一個天生的流浪漢,和他父親一樣,兩個人都在流浪,無論是心靈上還是現(xiàn)實中,他們都流浪在狂闊的土地上,也許他們在互相尋找,卻始終沒有相遇和交集。也許這就是不負(fù)責(zé)任的代價,而這可以想見一定會影響到他的子女,但愿不會像他一樣看似明媚的笑容卻有著悲傷的背面。正處在垮掉、迷落狀態(tài)下的人們,也許有一天會碰見自己人生路上的那個“墨西哥姑娘”,悲劇地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無能為力。震撼了自己,改變了自己,追問自己目標(biāo)在哪里,要走到哪里才是未來?從而走上屬于自己千篇一律卻又似乎與眾不同的人生旅途……
      
  •     我準(zhǔn)備說下我對書的印象、結(jié)合書對電影的討論、以及我的一些衍生的對社會的感想吧。當(dāng)然,因為這本書的記敘方式,不同的人肯定會有很不一樣的理解。
      
      跟很多人不一樣,我是先看的電影再看的書,然后看完書又立刻看了一遍電影,聽了一遍原聲??傮w來說,書的結(jié)構(gòu)不錯,但是故事很細(xì)碎。我覺得作者可能是很忠實地在記錄他的生活,所以沒有什么藝術(shù)性的加工。不過畢竟他們這種生活也是純創(chuàng)作都很難創(chuàng)作出來的,最精彩的永遠(yuǎn)是生活本身嘛。我很喜歡作者在小說里把錢寫的特別清楚,從哪里弄了多少,又怎么一點點花完的。很真實、很美國。
      
      相比之下電影把故事發(fā)生的順序都打亂了。但是電影的好處是還原了那個年代的一些場景,比如說黑人酒吧、那時的灰狗巴士站、停滿老爺車的舊金山。因為有些場景是不容易想象出來的。然后,導(dǎo)演又添油加醋的創(chuàng)作了一些場景,Sal第一次和Camille見面的時候,書中是一筆帶過的,導(dǎo)演則讓Camille問Sal, Dean為什么喜歡她,答案是respectability. 我不好評價,因為到后來我發(fā)現(xiàn)電影里竟然徹底沒有提Inez這個書里出場不多但很重要的女人。然而我覺得正是Inez徹底勾畫出了Dean的本性,和他在墨西哥城的不辭而別略有呼應(yīng)。對Marylou的改變我完全不知道導(dǎo)演是什么意思。Marylou從來沒有抱怨過,甚至沒有抱怨過Dean要拋棄她。她只是被拋棄了,無所謂了。此外,電影里加的Rita那句臺詞則很好:Bless me Father, for I will sin. 我倒回去看了好幾遍。電影把Sal和Dean最后的見面雜糅了,弄得很悲壯,也有點突兀。書中忠實記錄歷史,所以人物性格也是完整的。
      
      書的語言很口語化、很東部化、很不加修飾。包括有些單詞的拼法,更是強調(diào)了Dean那種令人喜歡的粗俗。Yass, yass, yass; Sheeeit; Dig that street, man. 這些真是朗朗上口。主人公們的生活很簡單,到了一個城市就瘋狂地鉆進(jìn)酒吧,遇上老友就瘋狂地交談,在路上就瘋狂地往前駕駛。忍受著各自女人們的抱怨(除了Marylou)。他們是bums, 但不是hobos. 這只是一群熱愛生活的人。因為過于熱愛生活所以要使勁地生活,根本停不下來。
      
      我想起中國也有一個Beat Gen, 就是北島、芒克那一撥人吧。中國也有嬉皮士,不過在之前,在大串聯(lián)的時候。后來我才知道,其實《在路上》作為封資修大毒草那時已經(jīng)引進(jìn)到了中國,這些作家們有些也讀過。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如果我學(xué)比較文學(xué),我一定會做個課題研究的。
      
      Dean最讓人喜歡的一點某過于那句很有名的話,說他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臺球室、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監(jiān)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公共圖書館。這就是中美兩國的一個差異了,在美國,很多我接觸過的流浪的人往往是一群很有思想的人。有時候我在想他們是不是因為太有思想了所以在這個世俗的社會里生活一定很難受。兩國流浪漢們是一樣的臟、一樣的破落,但是美國的一旦開口,再粗鄙的人聊的話題也是至少可以讓我饒有興致的繼續(xù)下去的。美國的年輕人都是讀過不少書的,而且這些書不是讀者、知音,也不是課本、專業(yè)書,是真正的,人類社會文明的結(jié)晶。你可以和每個人隨意聊上好一陣,在聚會上、在巴士上、在野外、在沙發(fā)上躺著睡不著時。
      
      我懷念那些在公寓樓里舉辦的聚會,三五好友,烈酒、啤酒、交談、或者一起看部電影。輕輕松松而又愉快簡單的聚會。我忘了從何時起國內(nèi)的好友們聚會再也不在家里,反而一定是要去人聲鼎沸的餐廳里海吃一頓,喝酒也一定要去酒吧買那些兌了水的雞尾酒,而再也很少想過提上一件啤酒在家喝個痛快。說到酒,我倒不是遺憾酒吧里面酒的質(zhì)量太差,因為畢竟是舶來文化,況且很多酒吧的老板也沒有去過國外的酒吧,還要想辦法賺錢。我也不是在意我們可以在公寓里調(diào)上簡單的甚至超過一些酒吧質(zhì)量的雞尾酒,可以想喝什么就喝什么,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只是在想,只有在一個特定的空間里,我們之間的距離才會更近。在房間里、在車?yán)?。我愛我的朋友們,我愛他們甚至想一直擁抱他們。但是讓我坐在人來人往的地方,我總是沒有什么好的興致。我可以去酒吧里亂跳,去放松,但只有躺在沙發(fā)上喝朗姆、或者坐在地上玩游戲的時候,我才感到每個人的存在,我才有機(jī)會用我的靈魂來交談。
      
      說到姑娘,可能每個人都希望他們遇到的是Marylou, 而不是Camille吧。但即使Camille, 也有放棄Dean一個人帶著孩子們生活的勇氣。我那些可愛的國內(nèi)的姑娘們啊,每個人都有著同一個夢想,就是等待某天一個有很多錢的人把錢送來給她們花,滿足她們的購物欲、旅游欲、以及無病呻吟欲。我其實對此從不多抱怨,我心甘情愿地攢著錢給我將來的那個姑娘買房買好車,因為這就是中國的生活方式。我只是想表揚一下大洋彼岸的那些女性,雖然她們也拜金崇富,但我欣賞她們的獨立。我喜歡她們一個人逛商場買衣服,喜歡她們一個人走入林中,喜歡她們說走就走,喜歡她們自我、自立。我喜歡Marylou, 我喜歡她是因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喜歡她的勇敢不去和世俗和解、喜歡她放棄一切只因為她心中有信念。我甚至喜歡Galatea能一個人在沒錢的情況下從圖森殺到新奧爾良。當(dāng)然,這不是一部關(guān)于女性的小說,除了Marylou我不知道我還熟悉誰。至于Terry, Jane, 她們也都差不多。
      
      很多次旅行的實現(xiàn)離不開灰狗巴士。我在美國也有過很多次灰狗巴士旅行,也是因為它省錢,也是因為它的鼎鼎大名。灰狗巴士就是一個移動的貧民窟,你總是能在車上遇見這個國家層次最低的人們。車上總是有老黑、老墨、印第安人,流竄犯、吸毒蟲、酒鬼、“白人垃圾”,黑人口音的亞裔、一句英語都不會說的拉美人、眼神閃爍跑出來私奔的年輕情侶。車一開,這些人就開始或者聊天、或者各做各的事。從他們的交談中你才感到他們的厲害,或者灰狗巴士的偉大。因為經(jīng)常我可以遇到在灰狗巴士車上(系統(tǒng)上)待了三四天的人。有老墨從Tijuana家鄉(xiāng)回到芝加哥,有黑鬼從拉斯維加斯到西雅圖找他老姐。這些人可能自己并不知道,但是在路上的灰狗巴士故事被他們延續(xù)。
      
      我從好友那里聽來這么一個故事,他有個大學(xué)同學(xué)經(jīng)常沒事了去扒火車,駛遠(yuǎn)一段距離之后再找辦法回到大學(xué)繼續(xù)上課。本書作者的另一本書——《達(dá)摩流浪者》——的開頭讓我立刻想到了這個故事。我想我們的社會只是一個模式,一個不知道被誰給塑造了的模式,但顯然這個模式只是很多可能中的一種,大部分人被迫接受了,一部分人始終難以接受。所以他們想跑出去、跑遠(yuǎn)點。然而這些有思想的人又是最熱愛生活的人,就想書中描寫的Dean那樣,raced in the society, eager for bread and love. 所以他們只能永遠(yuǎn)在路上,永遠(yuǎn)在前行,一刻也停不下來。
  •     作為一本名著,至今才讀,其實想起來還是很奇怪的
      有人說王永年的翻譯很差,差到不可卒讀。在閱讀中,似乎并沒有這樣的感覺。王的翻譯應(yīng)該還是中規(guī)中矩的吧
      
      在全書中,時不時會出現(xiàn)美國文學(xué)中的名人,如山姆·斯佩德等等,許多在本書中并沒有注出,可能會給不少讀者造成困惑
      
      有人說這是講追求、講這般那般,其實我更覺得凱魯亞克是在以一種獨特的行文方式在講述一種人生狀態(tài),一種不息的人生狀態(tài)
      整部作品充滿了速度感,這種速度感,形成不息的狀態(tài)----在路上
      
      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在路上吧,直至安息
  •     很震撼,影響很深刻,看著《在路上》&《月亮和六便士》
      《在路上》的瘋狂不羈,旅行中的孤獨,怒氣,快樂........換取了我們最后的留戀的懷念。“在黑夜完全降臨大地,隱沒河流,籠罩山峰,遮掩最后一處堤岸之前,夜晚的星辰一定會向大地?fù)]灑下她那璀璨的點點螢光。除了無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沒有人知道前面將會發(fā)生什么,沒有人,我想念狄恩·莫里亞蒂,我甚至想念我們從未找到的老狄恩·莫里亞蒂。我想念狄恩·莫里亞蒂。 ”這種留戀讓我們感悟著青春的熱血,這是一種放蕩之后的,讓讀者回歸的一種人生的思考。這注定是年輕人的進(jìn)行曲!
      《月亮和六便士》書中的主角作為作者的一種正常自然的生活,引出的一種人生地思索,讓最后社會難以置信的結(jié)局的一種震撼,讓我想氣了一句話,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生前沒有名,事實也是存才著,但是一種執(zhí)念長存,執(zhí)念更比“生后名”!看著畫家,看著醫(yī)生,我好像看著光明!
      沒有在我這種特定的時期,沒有正好同時在看這兩本書,或許很難理解這兩本書一動一靜結(jié)合所帶給我的震撼!每一本書正常分開看的話,也許也都可以給個七八十分,但是,兩本書同時看,對于我,至少對我來說,他們值得我給出滿分,人生必須要看!
  •     “Sure baby, ma?ana. It was always ma?ana. For the next few weeks that was all I heard ma?ana, a lovely word and one that probably means heaven.”這段話只有看原文才會有某種感受,而看翻譯過來的效果沒有看原文那么好,小說里說話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Remi,他是除了Dean Moriarty以為最有意思的人了,他介紹Paradise認(rèn)識Banana King,而Banana King就是一個賣水果的攤販,他小時候經(jīng)常被人欺負(fù),搶他的東西,他長大后就經(jīng)常偷雜貨店的食物,還說杜魯門總統(tǒng)說,一定要降低美國人的生活費用,給人感覺非常有趣。這本小說里還大量使用很多美國本地特色的語言,hobo,kicks,給人感覺特別真實,文章中的這些人物的感情生活的描寫也比較真實,沒有那些虛情假意的愛情,沒有理想化的人物,只是現(xiàn)實中普通人的生活,讓人有時感覺很無奈,但是很真實。Dean Moriarty應(yīng)該是小說中最重要的人物,他過著幾乎是瘋狂的生活,但是結(jié)合他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分析他的行為,讓人就覺得很正常,小說里的這些人對婚姻的態(tài)度幾乎不是很尊重的,他們主要的生活內(nèi)容除了工作以外就是旅行,喝酒,睡不同的女人,相對來說,感覺小說里的女性人物更加注重感情??偟母杏X就是一群瘋狂的年輕人對人生接近瘋狂的態(tài)度,但是給人感覺又很真實。
  •     還是要讀原版,將原版排進(jìn)list里。
      
      和單純的"性,藥,搖滾“不同的是,書中的人在詢問自己,要什么,為什么,沒有為什么、只是去尋覓本身就是一種解答。
      
      只要在尋找,人就不會老去。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追尋,相同的是人生的茫然、成長的困惑、反叛的理由。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一個理由,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尋找這個理由來開啟下一段人生旅程,逃離既定的人生軌跡便是這樣一個充分而令人腎上腺素高度分泌的理由。
      
      跟著凱魯亞克一起翻滾吧。
  •      物質(zhì)生活的豐腴,使我們我們不再為生活的最低限度而憂愁煩惱,轉(zhuǎn)而去探索生活真正的意義,在思考良久,糾結(jié)良久,直到我看完《在路上》之后豁然開朗。
       停止思考生活中的存在的種種“為什么”,體驗生活的“是什么”。這便是我心中迪安、薩爾在路上的那些瘋狂行者們探索出的生活的終極意義。
       我們總在為生活尋找出口和意義,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真的充滿意義,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充滿我們對其冠以的“目的性”,我戀愛是否就可以結(jié)婚?我努力是否就會加薪?我學(xué)習(xí)是否就可以獲得驕傲的學(xué)歷?我付是否就可以有收獲?
       好像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那該死的“意義”和“結(jié)果”而生的。迪安怪誕的看著我們?yōu)橹Φ纳?,狂笑的扇了我們一個巴掌,然后不知目的地上了路,嘲笑著我們這群自以為是的家伙。目送他漸行漸遠(yuǎn)的開的搖搖晃晃的車的背影。
       在這個世上惶惶惑惑的活了這么久,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我們被訓(xùn)練成只知道“該做什么”,而忘記了我們“想做什么”。而這群在路上的狂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不再為“該做什么”而迷惑。去他的妻子、家庭、責(zé)任、外界的看法、不知去處的老爹!迪安就是如此奔放的上路了,去看這大千世界的繁華和蕭瑟,去一次再一次的橫穿美洲大陸而笑傲江湖,為何羈絆于生命的重負(fù)和責(zé)任之重,假若不拋棄身后的一切,怎么得到可以玩世不恭的自由?
       為什么要為一個不知名的“明天”活著?"明天"也許并存在,為什么不就在此刻享受這美妙的Party,為什么不在此時痛飲歡世的美酒?為什么不為自己本身活著,而去背負(fù)自己身后的事物?“明天”不是天堂,此刻就是已是良辰美景,即使狼狽,也能純粹。迪安不像你我,早已被生活生吞活剝。
       生活于我們,是從外部強加而來的。而迪安、薩爾,他們敢于去生活,他們是生活的主人,我們只是生活的奴仆。
      
       而看這樣一本書,又何必為它強加什么意義呢?沒有核心思想,就是它最核心的思想。是我們習(xí)慣了其他讀物中的起因、發(fā)生、經(jīng)過、高潮和結(jié)果,而忘記了這樣的一種存在。
       為什么這本書看來看去都像是一本聲勢浩大的流水賬?--因為別的作家寫的是故事,而杰克凱魯亞克寫的是生活。
  •   開始以為寫這篇讀書筆記的是男性,
    畢竟鮮少女性有這樣的氣概。
  •   一直沒看出100頁,一直不喜歡。
  •   其實這本書需要一口氣讀下去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