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在天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吳競成  頁數:182  

前言

文化遺產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審美理想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保持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幾大文明中唯一綿延至今從未間斷的文明,中華民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功不可沒。

內容概要

為了進一步挖掘、搶救、保護和宣傳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全體社會成員對民族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增強廣大群眾的保護意識,使那些處于困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xù)并發(fā)揚光大,編者組織專家學者在對廣東省珍貴的、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梳理、考證和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讀者從中能夠了解到南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概貌、地方風格、制作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奇思妙想的靈感和巧奪天工的技藝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世界,看到它們,我們仿佛聽到南粵人民的低吟淺唱,仿佛看見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精神故鄉(xiāng)。     本書為該系列之一的《龍舞在天--中山醉龍舞》。

作者簡介

吳競成,男,大學本科畢業(yè)。當過兵、農民、教師、記者、秘書、機關干部,從領導崗位退休后,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中山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堅持業(yè)余寫作。先后存海內外報刊發(fā)表散文游記、小說故事、詩歌曲藝、新聞和議論文千余篇,過百萬字。出版了《孫中山軼事》、《苔花集》、《中山風情》、《姐妹》、《歲月留痕》、《游蹤擷萃》、《思路花語》、《黃圃飄色》等書。

書籍目錄

中華民族的千年龍脈  中國龍的譜系  龍是一個大家族  龍舞是最古老的民間舞蹈  在廣場藝術中成型與騰飛醉龍一舞動四方  如此山水寸有如此龍  中山龍舞爭妍斗艷  斬蟒化龍舞中天  摩登中山舞龍人  醉龍舞的民俗意蘊憑誰妙舞美哉醉龍  醉龍舞的藝術形式  醉龍舞的五大美感  醉龍舞的藝術功能  醉龍舞的藝術特色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一看令人心醉,再看令人神迷  舉手投足盡得自然造化  與龍共舞有訣竅  醉龍舞的精神世界價值連城堪利用  醉龍舞的歷史境遇和文化選擇  醉龍舞是一個大寶藏  醉龍舞功能多多  醉龍舞招來八方財醉龍舞還能舞多久  醉龍舞的瀕危憂思  醉龍舞的危機根源  醉龍舞靠誰來傳承不繼往無以開來  既要原生態(tài),也要能創(chuàng)新  江山代有才人出  興衰存亡的關鍵是創(chuàng)新  愛它就要保護它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中華民族的千年龍脈中國龍的譜系“龍”的出現起碼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龍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同步發(fā)展。從歷史傳說與考占資料推斷,龍文化與中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大體同時起步,從河南濮陽發(fā)現的一條用貝殼雕塑的龍。專家們認為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被稱為“中華第一龍”。二十多年前,在山西襄汾縣陶寺發(fā)掘的一座大規(guī)模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從幾座大型墓葬中出土了一種大陶盤。陶盤平底,內壁磨光,用紅、白彩繪有蟠龍圖形。蟠龍的頭在外圈。尾蜷盤中。龍體為蛇軀鱗身,頭部雙耳,巨口利齒,口吐長信,無角無爪。發(fā)掘者認為它似蛇非蛇,似鱷非鱷,這龍顯然已是人以自己的想象合成的虛擬生物。它的原型可能就是蛇與鱷。學者朱無順在《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一書巾指出:古代龍的形象,可能來自閃電之后就是一陣大雨,這種現象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雨是雷電帶來的,并促使人們去幻想帶雨來的閃電。究竟是什么東西。這樣人們就依據閃電的作用和形狀,把它幻想為一條行速很快、身子細長、曲折前進的動物,由此演變?yōu)樯颀?。龍具有神奇的威力。據《易經》載,龍可以騰飛于天上。也可以停留在田間,可以居處于云霧之間,又能潛藏在水澤之下,龍無所不能,無所不在?!渡胶=洝酚涊d在黃炎之爭中。應龍是黃帝的得力助手。大禹治水時,應龍又是大禹的好搭檔。 《拾遺記》說應龍能用尾畫地,它的尾巴畫到哪里,河川就走向哪里。

編輯推薦

《龍舞在天:中山醉龍舞》:挖掘文化瑰寶,凝聚奇思妙想,洞察社會幽微,守護精神家園。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龍舞在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寫得很好,就是書存的太久了。。
  •   也只能算還湊合,沒有什么好看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