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頁數(shù):656
Tag標簽:無
前言
原著第一版序言經濟狀況一直在不斷地變化著,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問題。在英國以及歐洲大陸和美國,人們比以往更加積極地進行經濟學研究;但是,這一切活動只是更清楚地說明:經濟學的發(fā)展是緩慢而又不間斷的。在當代最好的著作中,有些初看上去的確與前人的著作觀點不同甚至相悖;但是,當這種著作日久定型,粗糙的棱角被磨平時,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實際上并沒有違反經濟學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新的學說補充了舊的學說,并且擴充、發(fā)展且有時修正舊的學說,甚至還因為重新設定側重點而常常賦予舊學說不同的特點,不過卻很少推翻舊的學說。本書試圖借助于新時代的著作,就我們這一時代新出現(xiàn)的問題,對舊的學說重新進行解釋。第一篇說明了本書總的范圍和目的;在第一篇末,對經濟研究的主要課題以及與經濟研究有關的主要實際問題進行了簡短的敘述。依照英國的傳統(tǒng)觀點,經濟學的規(guī)律只能是收集、整理和分析經濟事實,并利用從觀察和經驗中獲得的知識,確定各種原因所導致的直接和最終結果可能是什么;而且,經濟學的規(guī)律是以陳述語氣陳述一些傾向,而不是以命令的語氣進行道德勸誡。事實上,經濟規(guī)律和推論只不過是在某種程度上用良心和常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建立可以指導生活規(guī)則性的原則。但是,道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經濟學家必須考慮的那些力量之內的。的確,“經濟學家”曾經有過這樣的打算:以一個“經濟人”的活動為內容,建立一種抽象的經濟學。所謂經濟人,就是他不受道德的影響,而是機械的和利己的孜孜為利。但是,這種打算卻沒有獲得成功,甚至也沒有徹底實行過。因為,他們從沒有把經濟人真正當做完全利己的。一個懷有利人的愿望、甘受勞苦和犧牲以贍養(yǎng)家庭的人,是最能信任的,他的正常的動機常被默認為包括家庭情感在內。但是,他的動機既包括家庭情感在內,為什么就不能包括其他一切利人的動機——其作用在任何時間和地點的任何等級之人中都是如此一律,以致能被變?yōu)橐话惴▌t——在內呢?這似乎是沒有理由的。本書把正常的活動看做一個產業(yè)集團的成員在一定條件下會有的活動,而對于任何有利他主義的動機——其作用是有規(guī)律的——的影響不加考慮。該書如有它自己特點的話,那可說是在于注重對連續(xù)原理的各種應用。這個原理不單應用于動機的道德特性—— 一個人在選擇其目標時會受到這種特性的影響,而且還應用于他追求目標所發(fā)揮的聰明、努力及進取心之中。因此,要強調下列事實:從“城市商人”的活動到普通人的活動不斷地、逐漸地變化著。前者本著謹小慎微、考慮長遠和精打細算的原則,盡心盡力地進行著各種活動;而后者既無力量又不愿意以商業(yè)性的方式行事。正常的甘愿節(jié)省及甘愿為某種金錢報酬而付出某種努力,或者為尋找最好的買賣市場,或者為自己、為兒女尋找最有利的職業(yè)而正常地保持留意——諸如此類的行為與某一特定地點以及某一特定時期的某一特定階級的成員有關。一旦懂得了這一點,那么正常的價值理論就可同樣應用于非商業(yè)階級的活動中,雖然在細節(jié)上沒有像應用于商人或銀行家的活動中那樣精確。正像在正常的行為與暫時看做不正常的行為之間沒有顯著的區(qū)別一樣,正常價值與“現(xiàn)行的”或“市場的”或“偶然的”價值之間也沒有顯著的區(qū)別。后者是一時的偶然事件占優(yōu)勢的價值;而正常價值是所考慮的經濟條件如有時亳無阻礙地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終能獲得價值。但是,這兩者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可以在不斷地逐漸變化中結合在一起。如果我們想到商品交易所中時時刻刻的變化,我們也許認為那是正常的價值,但從一年的歷史來看,這種價值不過是表明現(xiàn)行的變化而已:從一年的歷史來看的正常價值,如從一個世紀的歷史來看,也不過是現(xiàn)行的價值而已。因為,時間的因素——這差不多是每一經濟問題的主要困難中心——本身是絕對連續(xù)的:大自然沒有把時間絕對地分為長期和短期;但由于不知不覺的程度上的差別,這兩者是互相結合的,對一個問題來說是短期,而對另一個問題卻是長期了。這樣,例如租金和資本的利息之間的區(qū)別雖然不十分明顯,卻也主要取決于我們心目中對時間長短這一點的認識。那被恰當?shù)禺斪觥白杂傻摹被颉傲鲃拥摹辟Y本或新的投資的利息的東西,更適合被看做一種舊的資本投資的租金——以后稱之為準租金。流動資本與已被“固定”于某一特殊生產部門的資本之間并沒有顯著的區(qū)別,而新的投資與舊的投資之間也沒有顯著的區(qū)別;每一種資本都與對方逐漸混為一體。因此,土地的地租也不能被看做一種孤立的東西,而應被看做一大類當中主要的一種,雖然地租的的確確具有自己的特征——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再者,人們使用的工具與其本身雖有著明顯的差別,雖然人們奉獻和犧牲所得到的供給和需求都各有其特征且與客觀貨物的供求不同,但即便如此,這種貨物本身畢竟通常都是由人類奉獻和犧牲而來的結果。勞動產品價值理論和勞動價值理論是不可分離的,它們是一個大的整體在細節(jié)問題上存在區(qū)別的兩個部分,但經研究后可以知道,正像鳥類和獸類雖然形狀上大不相同,但在它們的軀體中都有一個基本觀念一樣,即大部分不是種類上的差別,而是程度上的差別,供給與需求平衡的一般理論也是貫通交換和分配的各部分結構的一個基本概念的重點問題。連續(xù)原理還應用于術語的使用當中??偸谴嬖谥@樣一種誘惑:將經濟商品進行概念明確的分類,可以進行許多有關這種商品的簡明陳述,以立刻滿足學者追求邏輯準確性的愿望,迎合人們普遍對貌似深奧但實則容易理解的教條的愛好。但是如果屈服于這種誘惑,并在大自然并沒有劃分界線的地方人為地劃分出寬闊的界線來,就似乎產生了很大的弊端。如果一種經濟學說所指的分界線在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的話,那么這種經濟學說越是簡單化、絕對化,在實踐中應用時,造成的混亂就會越大。在實際生活中,被當做資本與非資本的東西之間、必需品與非必需品的之間或生產性的與非生產性的勞動之間,都沒有明顯的分界線。關于持續(xù)發(fā)展的概念,對各種近代關于經濟的思想類別都是共通的,不論如赫伯特·斯班塞的著作所代表的對這些派別所發(fā)生的主要影響是生物學的影響,還是如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講演錄》和歐洲大陸及其他地方新興的倫理歷史研究所代表的歷史和哲學的影響。這兩種影響左右本書所表明觀點的實質,比其他任何影響還大。但這些觀點在形式上卻最受連續(xù)性的數(shù)學觀念的影響——如古爾諾的《財富理論中數(shù)學原理的研究》所代表的。古爾諾告訴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困難:一個經濟問題的各種因素不是被看做以連鎖的因果關系逐一決定的,如甲決定乙、乙決定丙,等等,而是將它們看做互相決定的。大自然的作用是復雜的,如果把這種作用說成簡單的,并設法以一系列的基本命題來闡明它,畢竟最終沒有什么好處。在屠能和古爾諾的指導下(前者的指導較?。?,我對以下的事有了深刻的印象:在物質和精神世界中,我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與增加量的關系大于總數(shù)量的關系;尤其是對一個事物需要是一個持續(xù)的參數(shù),這個事物的“邊際”b提升量在平穩(wěn)的平衡下,抵消了為它的生產費用相應增長的數(shù)量。如果沒有數(shù)學圖表或符號的合作,我們要徹底證明這一方面的持續(xù)性不是簡單的。使用圖表時不需用特殊知識的輔助,而且圖表比數(shù)學符號常常更能明確和簡單地體現(xiàn)經濟生活的狀況。文章中的論題從不使用圖表和符號,可以把它們省略掉。但是,經驗似乎表明:讓它們給我們幫助,我們對許多有用的原理就能得到更客觀的理解;而且對于大多數(shù)屬于純理論的命題,如果我們一旦用圖表進行解決,就不需要再用其他方法去弄清楚了。純數(shù)學在經濟問題上的主要用途似乎在于幫助一個人將他的一些思想迅速地、簡短地、準確地記錄下來,以供他自己使用;并且能確保他對他的結論有足夠的且僅僅是足夠的前提(這就是說,他的方程式與他的未知數(shù)在數(shù)字上恰好相等)。但是,當必須使用許多符號時,除了作者本人,任何人都會覺得非常麻煩。雖然古爾諾的天才必然給予每一個得到他的啟發(fā)的人一種新的智力活動,雖然與他有著相似才能的數(shù)學家們用他們自己得意的方法為自己掃清道路,以到達通向經濟理論中那些只是被觸及外表邊緣的難題中心;然而,是否有人會愿意去花時間閱讀那些并非由他自己將經濟學說改寫成的冗長的數(shù)學符號,這似乎是令人懷疑的。不過,最適合我目的的幾例數(shù)學語言的應用還是被我添加到本書的附錄中了。1890年9月
內容概要
《經濟學原理》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的代表作品。該書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后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經濟學原理》一書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立了靜態(tài)經濟學,為微觀經濟學各流派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理論框架,為經濟自由之路作了總結。馬歇爾提出的“靜態(tài)分析范式”現(xiàn)在已經演變?yōu)榫植烤夥治龇?,?chuàng)造了經濟學分析的工具,他提出的價格理論至今仍然是經濟學中價格理論的基礎。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近代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新古典經濟學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范,馬歇爾因此也被尊為現(xiàn)代經濟學之父。
書籍目錄
第一篇 導言
第1章 緒論
第2章 經濟學的實質
第3章 經濟普遍原理和經濟規(guī)律
第4章 經濟研究的次序與目的
第二篇 若干基本概念
第1章 緒論
第2章 財富
第3章 生產 消費 勞動 必需品
第4章 收入 資本
第三篇 論欲望及其滿足
第1章 緒論
第2章 欲望與活動的關系
第3章 消費者需求的等級
第4章 欲望的彈性
第5章 一物不同用途的選擇,立即使用與延緩使用
第6章 價值和效用
第四篇 生產的要素——土地、勞力、資本和組織
第1章 緒論
第2章 土地的肥力
第3章 土地肥力(續(xù)前)報酬遞減的趨勢
第4章 人口增長
第5章 人口的健康和強壯
第6章 工業(yè)訓練
第7章 財富的增長
第8章 工業(yè)的組織
第9章 工業(yè)組織、分工以及機械的影響
第10章 工業(yè)組織(續(xù)前)專門工業(yè)集中于特定的地方
第11章 工業(yè)組織(續(xù)前)大規(guī)模生產
第12章 工業(yè)組織(續(xù)前)企業(yè)管理
第13章 結論 報酬遞增傾向與報酬遞減傾向的相互關系
第五篇 需求,供給與價值之間一般的關系
第1章 引論 論市場
第2章 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短暫平衡
第3章 正常的需求和供給的平衡
第4章 資金的分配與投資
第5章 正常需求與供給的平衡(續(xù))關于長期與短期
第6章 連帶需求和復合需求,連帶供給和復合供給
第7章 直接成本與總成本同連帶產品之間的關系風險保險,銷售成本和再生產成本間的關系
第8章 邊際成本和價值的關系一般原理
第9章 邊際成本與價值之間的關系一般原理(續(xù)前)
第10章 農產品價值和邊際成本之間的關系
第11章 邊際成本和城市土地價值的關系
第12章 從報酬遞加規(guī)律來看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給的均衡
第13章 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給變動的理論同最大限度滿足原理的關系
第14章 壟斷理論
第15章 供求均衡的一般理論摘要
第六篇 國民收入的分配
第1章 分配概論
第2章 分配概論(續(xù)前)
第3章 勞動工資
第4章 勞動工資(續(xù)前)
第5章 勞動工資(續(xù)前)
第6章 資本的利息
第7章 資本與經營能力的利潤
第8章 資本與經營能力的利潤(續(xù)前)
第9章 地租
第10章 土地租佃
第11章 分配總論
第12章 進步對價值的影響
第13章 進步與生活程度的關系
第七篇 附錄
附錄一 自由工業(yè)推動企業(yè)發(fā)展
附錄二 經濟科學的發(fā)展
附錄三 經濟學的范圍和方法
附錄四 抽象理論在經濟學中的使用
附錄五 資本的各定義
附錄六 物物交換
附錄七 地方稅的征稅范圍和有關政策的幾點意見
附錄八 有關報酬遞加的靜態(tài)假設運用的局限性
附錄九 李嘉圖的價值論
附錄十 工資基金學說
附錄十一 幾種剩余
附錄十二 李嘉圖有關農業(yè)稅和土地改良的理論
章節(jié)摘錄
第3章 生產 消費 勞動 必需品第1節(jié) 人類能夠生產和消費的只有效用,而不是物質本身人類不能創(chuàng)造物質;當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領域內人可以產生新的思想。但是,當我們提及生產物質的東西時,僅僅是生產效用而已,換句話說,我們努力和犧牲的結果只是改變了物質的形態(tài)或排列,使它能更好地滿足我們的需求。在自然界中,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整理物質,使它更為有用,如用木料做成一張桌子;或是設法將物質通過自然變得更為有用,如播種在自然的力量會使它生長的地方。 有人說商人是不生產的。制造家具的木工生產了家具,而家具商人只是出售已經生產出來的東西而已。但是,這種區(qū)別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他們都是生產效用的,而都不能生產別的東西。家具商人移動和重新整理物質,使它較前更為有用,而木工所做的也不過如此。在地上搬運煤的船員和鐵路工人也是生產煤的,正如礦工在地下采煤一樣;魚販幫助把魚兒從需要較小的地方運到有較大需要的地方,而漁人所做的也不過如此。的確,商人的人數(shù)往往超過需要;一有這種情況,就是一種浪費。但是,一個人能夠勝任的耕種工作,如由兩個人去做,也是一種浪費。在這兩種情況下,一切參加工作的人都是生產的,雖然他們也許生產得很少。有些作家重復了中世紀對貿易的攻擊,理由就是貿易是不生產的,但是他們弄錯了目標。他們應當攻擊的是貿易的不完善組織,尤其是零售貿易組織。消費可以被看做負的生產。就像人所能生產的只是效用一樣,人所能消費的也只是效用而已。他能生產服務及其他非物質的東西,他也僅僅是消費它們。但是,正像他生產物質產品只不過是物質的重新整理,使它具有新的效用一樣,他消費這些產品也不過是打亂了物質的排列,減少或破壞它的效用而已。的確,往往我們說到一個人消費東西時,他不過是持有這些東西以供他使用而已。同時,正如西尼爾所說的,這些東西“是被我們統(tǒng)稱為時間的那些許多漸進的力量所破壞”。另有一種區(qū)別會更為重要,但現(xiàn)在卻很含糊,而且恐怕沒有多大實際用處,就是一方面是消費者財物,也稱為消費財物或稱為第一級財物,像食物、衣服等,都是直接滿足欲望的東西;另一方面是生產者財物,也被稱為生產財物或稱為中間的財物,如耕犁、織機和原棉等,都是有助于第一級財物的生產而間接滿足欲望的東西。這就是消費者財物和生產者財物之間的區(qū)別。
編輯推薦
《經濟學原理》編輯推薦:一本任何人都讀得懂的經濟學巨著。新古典經濟學派、劍橋經濟學派領導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代表作品。學習經濟學的權威入門讀物,暢銷世界各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