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

出版時間:2010-5-1  出版社:北京燕山  作者:(美)杰克.倫敦  頁數(shù):250  字數(shù):287000  譯者:賈文浩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馬丁·伊登》是杰克·倫敦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之一。青年水手馬丁·伊登偶然結識了上流社會的羅絲小姐,受她的啟發(fā),發(fā)憤自學,并開始了艱苦的創(chuàng)作生涯。盡管處處碰壁,他仍不愿聽從羅絲的安排,進她父親的事務所,做個“有為青年”。后來他突然時來運轉,以前被退回的稿件紛紛得到發(fā)表,成為當紅作家。以前看不起他的親友都爭先恐后地來請他吃飯,連已和他決裂的羅絲也主動前來投懷送抱。這使他看清了這個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對愛情所抱的美妙幻想也徹底破滅……

作者簡介

杰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是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近代美國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七十余種文字,在一些國家始終擁有眾多的讀者。他的《荒野的呼喚》、《海狼》和《馬丁·伊登》等都屬于經(jīng)典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杰克·倫敦前承馬克·吐溫,后啟海明威等人。在這前

書籍目錄

譯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馬丁·伊登》的作者杰克·倫敦(1876-1916)是中國讀者十分熟悉和喜愛的一位美國作家,記得我上初中時就把他的作品讀了不少。大家提起他的作品來,都耳熟能詳。杰克·倫敦在中國廣受歡迎,大概因為他是勞動人民出身,曾積極宣傳社會主義,作品涉及美國底層社會勞苦大眾的生活。但這只是部分原因。撇開階級的標志,他的作品本身的確是非常吸引人的,具有主題清晰、故事生動、語言樸素等特點,往往在生死攸關等重大事件的背景下刻劃人物,富有獨特的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   一九○九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馬丁·伊登》是杰克·倫敦的代表作。作品的情節(jié)雖屬虛構,但整個故事具有自傳性質,描寫水手馬丁·伊登愛上了上流社會的小姐羅絲,在愛情的鼓勵下刻苦寫作,經(jīng)過艱苦奮斗終于成名;登上社會頂峰后卻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空虛,精神上的痛苦難以忍受,終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作品雖然塑造了馬丁這樣一個強者,但他的自殺卻表現(xiàn)了作者相信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觀點。在美國新批評盛行時期,杰克·倫敦的聲譽大大滑落,因為他的作品缺少那一派偏愛的張力。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后他的聲譽開始回升,作品又回到各類文學選集和教科書中,而且在全世界被譯成六十多種文字,廣為流傳,暢銷不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馬丁·伊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7條)

 
 

  •   人可以努力到什么程度?努力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的努力?看看馬丁伊登的奮斗歷程即知。
    人啊,唯有“馬刺”精神,才能不枉此生。
  •   不得不說這本書,馬丁伊登很偉大。這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最最記憶深刻的一本書,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依然放不下。決定抽空再看一遍。燕山出版社真的不錯,買了很多該出版社的書,價廉物美。
  •   杰克倫敦的經(jīng)典勵志小說,值得一看
  •   翻譯很一般,找不到電子版那個版本的書,可惜啊
  •   寫的太好了,讀的時候很過癮,總是讓你想些什么
    推薦大家購買
  •   就書本身的價值來看,已經(jīng)很不錯了,做工很好。 內容也很充實,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
  •     Art, according to my understanding, is something entirely spiritual, showed in many forms and separated from material. When people in a gallery watched a painting and couldn’t help yielding or whispering, ”It is true art!”, then the art means something that can bring people overwhelming feelings merely by appreciating. I believe where material reigns, where art dies.
      Literature is art, definitely. But only when one certain book strikes you, you would like to say the book is art. Martin Eden reminds me of art. Not only the book itself is a piece of art, but also the motif of the book is art.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book, the author ushered me into a property with exquisite furniture, decorations and etiquettes. In the first impression, Martin was shocked and felt inferior. But it was an oil painting that finally made him to stillness. He got close and watched into every details of it. Though he humbly admitted that he couldn’t describe what he thought of it, he knew more of it than anyone in that house, as though he really got a talent for art in his blood.
      I believe that the oil painting gave him an impulse to win something. It made him believe there was something really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in the world, the art. And then Ruth’s appear made him eager to win a reputation and make a way to upper class because etiquettes and speeches of upper-class people convinced him that reputation and high social status would give him a life of art. He loved that girl, or should I say that he loved art? With pride, Ruth came in front of him. First, it was her politeness that made her different from others. Then, Ruth played piano to Martin and discussed poetry with him. With every proper word came out from her lips, his likeness became deeper. Martin appreciated Ruth for her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point became clear when Ruth came back to him because of his reputation and wealth after having abandoned him; Martin sadly found that Ruth, who he used to consider as pure, clever and elegant, was just as materialistic and vulgar as girls from low class. At that moment, he realized that art in her was dead, or it didn’t ever exist. And he ceased to love her.
      In the ending part, Martin Eden’s death lingered in my mind as an artist soul and poetic figure. He died at his own will. After a few failure of drowning himself to death, he swam as deep as he could into the sea. Then even his unconscious actions of feet and hands, reacting to protect him, could not keep him from the death which he longed for in his deep mind.
       The inspiring story of a low-class man fighting to win an upper-class girl was put to a pause as Jack London wrote the last sentence, “And at the instant he knew, he ceased to know.” And the pause made me imagine uncontrolledly, why he chose to end his life? Or what put him to the death?
      The career he struggled for was literature because he had an interest in it and he found it a shortcut to marry Ruth. He read various books, from day to night, and even tried to read after heavy work. He believed that he would succeed once his writings were good enough. But when suddenly became successful and famous, all his writings, even including immature early works, were praised by the public. He was soon clearly aware that the public, as well as directors of magazines, didn’t have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art and they only chased after material.
      It was the death of art—the art in Ruth and the public’s ability to appreciate art—that made Martin Eden to choose death. He used to lead a violent and mindless life, but he gained some hope to lead a polite and spiritual life. When he was nearly there, he found that all the society was materialistic and there was no space for art.
      Before Martin ceased to know, a lighthouse flashed in his brain. I wondered what did it mean? Was the lighthouse leading him to a world he dreamed of?
      
  •      工人階級出身,或者說下層社會出身,漂泊無定,寄居在小氣的雜貨鋪老板姐夫家里的水手馬丁。伊登愛上了資本階級小姐羅絲,光看內容簡介,我們便能知道,這個故事注定要由悲劇結尾。
       那是一個階級分明的時代,當然我并不是說現(xiàn)在的社會就平等了,只是那個時候更為尤甚。似乎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善寫悲劇,因悲劇最動人心,悲劇更令人容易找到著落點,更令人產生共鳴。自然每個悲劇里都有一些壞人,如果說莫里斯夫婦和馬丁的姐夫和妹夫算的話,還有那些憐憫,饑餓,冷眼,失望,憤怒都算上的話。從前我是一定要分出好壞的,我甚至以為《紅樓夢》里端莊的薛寶釵是壞人。然而,阻礙了馬丁愛情的從來不是外在因素,恰恰是他自己和羅絲小姐。當羅絲深夜奔來,撲到他懷里,他卻再無波瀾,終于意識到他愛的羅絲是美化了的羅絲,活在他心里不可觸碰的姑娘,而羅絲對他的愛情,就好像他做水手時吸引的許多女子一樣,只是吸引,夠不上愛。她是文學學士,他是只讀過幾本書的粗魯水手,為了追求她,與她般配,他吃足了苦頭,終于成功,卻發(fā)現(xiàn)她是這樣愚昧,所以在她勇敢獻身的時候,他殘忍的將她推開,亦如她在他最困頓時殘忍的毀掉婚約,將他拋棄一樣。當然這不是報復,而是馬丁在短短幾年里,歷經(jīng)了人世種種苦難,終于功成名就后,終于發(fā)現(xiàn),他從前盼望的愛情和錢,對他都沒有用處了。我并不是說他從此就變成了一個冷漠的人,他只是沒有了激情,生的激情,他報答每個有恩于他的人,從前瞧不起他,對他冷眼相待的人,他也似乎忘掉了所有的不愉快。此時的馬丁,近乎于中國的禪師。
       馬丁與 羅絲的愛情,是納蘭詩里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不過我在這里要說的,并不是愛情,而是馬丁的夢想,盡管他夢想的最初,恰恰是因為愛情。
       我知道有一些文字工作者是想要做一個水手航海出行的,但應該沒有哪個水手會夢想著成為一個作家。特別是馬丁,連語法都不通,羅絲可以說是他的啟蒙老師。他一開始想成為作家,是為了錢,未料他天賦非凡,遠遠的將羅絲、莫里斯一家和他們那個階級甩在后面,他讀越多的書,越覺得他們愚蠢。每個天才的偉業(yè)后面都有許多的坎坷與艱辛,馬丁最大的困難是沒錢吃飯,以致常常挨餓受凍,他在肚子餓的那一段時間里,產生了大量的作品,卻并不為人接受,直至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懶惰,不愿靠自己的雙手勞作,最后連羅絲也與他決裂。終于時來運轉,成為暢銷作家,所有作品全部出版,拿著最高的版稅,那些從前拒絕過他的出版社,雜志社紛紛來巴結他。最重要的是,那些冷落過他的人,紛紛來邀請他吃飯。
       在他最饑餓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來邀請他吃飯。馬丁還是從前的馬丁, 那些作品也是早已完成的作品。為何這些人的態(tài)度全部改變了?這是最后,馬丁在他心里吶喊著的話。他是悄悄的死去的,原本是要帶著所有的錢,去買下南邊的海嶼,平靜度過后半生,原本,他還要帶走一直愛著他,作為馬丁的他,而不是作為名人的他,那個工人姑娘利齊,與她結婚。雖然他自己已不能夠幸福,卻能給她幸福??墒牵K于無法忍耐,這世態(tài)炎涼,這人性的嘴臉。
       從來只有錦上添花,而無雪中送炭。這人間,是怎樣的一個人間。這大街上行行走走的蕓蕓眾生,這冷漠的一張張臉,對這人是一副表情,對那人又是一副表情。
  •     在我的閱讀清單里小說日漸式微,原因是我對知識的渴求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對一個好的故事帶來的人性的思考。這本書是季壓西教授——一個家中藏書過萬閱讀量堪比小型圖書館的老頭——唯一的推薦,因而成為了想讀書目中優(yōu)先級最高的一本。
      一本好的小說對那些有著相似人生經(jīng)歷的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人愉悅、振奮甚至戰(zhàn)栗,它不斷印證著你對人生的一些思考與理解,使你更加堅定而充滿力量。對于季教授而言,馬丁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發(fā)奮學習堅持自己的信念最終取得成就的勵志感人故事正是他人生的寫照,因而可以想象這樣一本書對他具有多么大的意義。
      如果是三四年前的我,在馬丁的一生中應該也會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同時對那個年代社會的功利人性的冷漠嗤之以鼻,但是現(xiàn)在的我,這樣的故事已經(jīng)難以產生多大的觸動了。
      在物質的匱乏的條件下要求人們如何地慷慨無私純粹是統(tǒng)治者的意淫,尤其是對那些沒有機會受到教育或者自我教育的人;市場經(jīng)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增加了社會財富,同時也在缺乏良性的引導與制度規(guī)范的情況下驅動了人性追逐利益的本性;舊觀念的破除有賴于以生產力發(fā)展為牽引的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進步。因而在馬丁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社會、人性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認識到這點就不會再義憤填膺恨世嫉俗了,對社會的發(fā)展應該有耐心,懷著包容的心態(tài)去等待它變得更好,就像面對當下的社會一樣。
      馬丁的學習精神在我的閱讀經(jīng)歷中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曾國藩家書》、《少有人走的路》以及一些與努力有關的網(wǎng)文),他的故事在這方面也只是印證了我的一些信念,我的生活節(jié)奏沒有變,仍舊會努力地學習與提高自己。
      這是個很好的時代。即使我明白取得馬丁一樣的成就的秘方,我也不愿選擇那樣的生活方式。我有追求自由的權利,我有各種各樣的機會創(chuàng)造我的幸福生活,而我所謂的幸福生活里功成名就并不在必備清單之內。我不會為了為了熱愛而犧牲健康,不會為了事業(yè)而不顧一切,也不會拿高高在上的愛情做精神的支柱。我會選擇努力但是淡定的生活,平衡而豐富的生活。
      這就是我為什么對馬丁不感冒的原因。感謝我的時代賦予我前所未有的追求自由的機會。
      
  •     讓我在熱血沸騰中度此一生
      讓我在醇酒般的幻夢中沉醉
      莫使我眼見這泥塑的肉身
      終以空虛的軀殼毀于凡塵
       ————杰克倫敦《馬丁伊登》
       每次站在黃河邊,盯著每隔幾秒便重復相同圖樣的濁浪與漩紋,心中總有莫名的驚懼。這時,我總能想起一個人和另一條河——杰克倫敦和育空河。
       也許城市里的娃娃小時候都有些不斷閃逝的念頭,比如女孩可能想擁有一座小農場和一間小木屋,過愜意的田園生活;男孩可能想去紋身刺臂,做一個縱橫波濤的海盜船長??蓪τ谒?,杰克倫敦來說,談得上這些幻想么?家庭的貧困使他從幼年起便靠賣體力謀生,當過什么報童,裝卸工,洗衣匠,“蠔賊”,水手,流浪漢,還被關進監(jiān)獄罰苦工。后來還讀過大學,又去了加拿大淘金,得過壞血病。還有哪位作家,有這樣傳奇式的經(jīng)歷?
       小學在圖書室借閱的《野性的呼喚》沒有對我產生大的觸動,覺得就是講了一只狗重返自然的故事??蓵r隔多年后的高中再讀到這些浸著育空河水刺骨的寒冷,彌散著淘金勇士們雙手血與汗氣味的文字時,我的心就像注視著黃河水時那般悚然。滾燙的年華里,血為何在這庸贅的都市生活中冷澀凝結?
       杰克筆下的文字,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的作品中處處是蠻荒,冰雪,野性,這些元素如鋒利的冰凌,和社會,文明的火盞交碰混融,使我讀之血脈賁張。拓荒者們掙扎在凄厲絕人的環(huán)境中,原始的血性被完全逼出,那生命的無限張力和韌性如厚重的雪地靴般,每一步都使我為之顫動。
       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很少有這樣強烈的與自然共生的體會,文明的包裹下,再
      沒有那么多碰觸生命底線的絕境。我們、我們的雜志、我們的新聞中的天大的事
      情——房價上漲,稅收增加,股票跌平,失業(yè)、失戀,掛科,甚至是,父母偷看
      了日記或者短信等等。多么聳人聽聞的事情??!簡直叫我們活不成吶。。。人的
      冷酷與陰郁和發(fā)燒感冒一樣稀松平常,咱中央臺不得不每年選一次感動中國來提
      醒我們保持,盡管這種評選正被越來越多的質疑著。
      
       這也是為什么杰克的故事會那樣引人入勝,如一個個鮮活的生靈給人沖擊。
      
      這與學院里的文士們那類細膩娟婉的精致文箋方枘圓鑿,也絕非背包旅行者們的
      
      單反、郵戳和日記所能展現(xiàn)。這是他那樣親身感知了大自然的廣袤,經(jīng)歷了社會
      
      底層的洗禮、生與死的撞擊才能迸出的耀眼火花,正如他那令人生畏的冒險熱
      
      情。
       而把自己的經(jīng)歷的苦痛和不幸奉獻給熱愛的文學事業(yè),就像化作養(yǎng)料給花朵
      
      的枝葉一樣,是最凄慘的美,也是最真實的震撼。我覺得,陷于他的作品后,已
      
      經(jīng)偏執(zhí)到看書除了讀哲學都要看作者是否有著豐富的履歷,是否有著兼容并包,
      
      不溫不火的博大胸襟,推理也不例外。
      
       我讀過《野性的呼喚》這樣剽悍而強烈的生命贊歌,也讀過與它形式相似的
      
      《白牙》。有人評價《野性的呼喚》正是杰克的第一自傳,而那主角,由強悍的
      
      城市狗變成雪橇犬再變作勇猛幽深的狼群首領的巴克,正象征著走向文學這條道
      
      路的杰克。而《白牙》則正好相反,描述的則是一只被人撿拾撫養(yǎng)的小野狼漸漸
      
      融入人類的社會,最終血性隱去,變成了一只溫順的狗。
      
       杰克的一生都充滿著矛盾,可我覺得這也正使得《野性的呼喚》和《白牙》
      
      并不矛盾。在文學上取得了成就,找到了屬于自己歸屬的杰克就像接受著荒野呼
      
      喚的巴克;而由此離開了野蠻粗魯?shù)乃帧⑻诫U者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所謂的文
      
      明人的社會頂層的他又像那只被馴化了的野狼白牙。兩者既矛盾又融洽,正如從
      
      未放棄過冒險的杰克自己,在白牙的身上,仍激蕩著不朽的、追求自由的野性。
      
      甚至這野性,使他了斷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縱然帶著永遠的傷口,至少我還擁有自由。
      那是種驕傲,陽光的灑脫,白云從我腳下掠過。
      干枯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揮著翅膀,不再回頭。
      ————伍佰《白鴿》
      
       在我夢里,杰克是那樣一個男人,一個被海風吹過,被馬背顛過,被洗衣漿
      
      腐蝕過的男人,他擁有寬厚的肩膀和結實的胸膛,和深邃、平靜的眼神。冷漠的
      
      表情使人看起來像是一直微微皺眉。暴起的血管張揚著他不羈的人生,黝黑的皮
      
      膚說明著他體力的強勁。雪茄燃過的煙霧撫著他隨意下垂的卷發(fā),沒有一絲異
      
      動。
      
       他在孤獨中奮斗,為了簡單的理想。他畢生貫徹著他在《馬丁伊登》里所描
      
      繪的哲學:活著即是戰(zhàn)斗。他在當鋪中徘徊,省下每一分錢用來買郵票;他讀
      
      書,工作,抱著刺每天只睡五個小時還嫌太多;他無數(shù)次的忍受著別人讓他像個
      
      奴隸一樣找個活干的嘲諷和作品碰壁的痛苦;他把自己鎖在與世隔絕的房間里,
      
      獨自戰(zhàn)斗。但他也曾經(jīng)嚷嚷著要給房東瑪麗買一個奶牛場,要還給姐姐格特蕾五
      
      百個金幣。他好似有無盡的生命,使他想都不會想放棄這兩個字。
      
       他讓我在無數(shù)個夜里眼睛和大腦筋疲力盡,也讓我去書架里結識了以前從未
      
      謀面的斯賓塞,叔本華,康德??墒撬先思沂欠駮屛易冯S他的腳步,犧牲自
      
      己順利、正統(tǒng)的生活軌道,轉而去發(fā)現(xiàn)這世界的美麗,去完成豐富的生命歷程,
      
      我還在迷茫。
      
       我突然想起了四個字:尋找逆境。當然,天災人禍也隨時發(fā)生著。最近北京
      
      的暴雨如銀浪傾瀉,奪人性命。從報道中聽來的東西仿佛是另一個世界發(fā)生的事
      
      情。親人離去的畫面如同地震和戰(zhàn)爭讓我們同情落淚,可這樣稍顯強烈的感情不
      
      會持續(xù)多久,安適的生活很快就會把這凸出的棱角磨的光滑平整。
      
       而他,杰克,教我們思考的更多是怎樣掙脫這種安逸,怎樣狠狠地用心體會
      
      大自然,怎樣給你認為乏味到死的生活來意義和激情。大航海時代過去后,無情
      
      海浪似乎把那種朝著荒野進發(fā)的豪情與血性一并帶走了。拓荒者的血脈與基因漸
      
      漸化成隱性,趨于平穩(wěn)。我們心靈緊閉的門窗需要杰克這樣的先輩的往事來沖擊
      
      撼動一下,需要把那蠻荒的因子重新用重捶敲打出來。否則在中老年時和同樣平
      
      庸的人坐在一起,還津津有味地回味一些根本沒有血性的場景,信口開河地講自
      
      己多么口多么口,那會是多么滑稽而諷刺啊。
      
       天快亮了,我睡意全無。突然想到前幾天一個同學給我講她們解剖尸體的
      
      事,就起了這個題目。我希望青春時代的瘋狂念頭,能被福爾馬林浸泡,永遠保
      
      鮮,伴我活出快意恣肆,浪行天涯的一生。我又一次翻開那本《野性的呼喚》,
      
      看到了那片在附中撿到的紅葉書簽。我又看到杰克為自己塑造的完美人物桑頓,
      
      在即將實現(xiàn)理想的時候,被印第安人殺害。在一定程度上,這暗示著杰克距離心
      
      中的伊甸園只咫尺之遙而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悲涼。然而已經(jīng)回歸自然的狗兒巴克依
      
      舊會在每年盛夏,在桑頓去世的地方“沉吟良久、良久,離開時,發(fā)出一聲長長
      
      的哀號,深沉而悠遠?!边@是巴克對逝去主人的悼念與呼喚,而我想,這也是杰
      
      克對每個男人,每個真正的漢子內心中本應有的,“野性”的呼喚。
       "And here he muses for a time, howling once, long and mournfully, ere he departs."
  •     我感到遺憾.為什么杰克·倫敦的作品從未搬上過銀幕.
      美國的現(xiàn)代文學要我評價的話就和現(xiàn)在上海的金融環(huán)境行業(yè)風氣一樣.充斥包裝的產物.泡沫都能被塑造成塑料.可是即使如此,塑料和黃金的差異始終是不可逾越的.
      
      很期待有一天能有人把馬丁伊登的故事搬上銀幕.
      僅從文學性上說,這部作品就比蓋茨比強了不止一個檔次.
      讀蓋茨比讓我昏昏欲睡
      讀馬丁伊登卻讓人熱血沸騰然后絕望至極.
      
      杰克·倫敦是一位被流俗忽視的作家嗎?
      我感覺可能是.是不是因為長得太帥了?
  •     小說很好,但既然是沖著尼采去的,我就奇怪,在和社會主義者辯論的那個夜里,描寫了馬丁伊登怎樣演說了尼采的奴隸道德,然后杰克倫敦在這里居然一筆帶過,就寫了幾句那些社會主義者競相發(fā)言,理論各有千秋,不時讓馬丁伊登感到驚奇,就完了。而他的知己布里森登也就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尼采的超人——馬背上的人屬于過去的時代,歷史是不會輪回的。
      我很好奇奴隸道德和超人理論是怎么被社會主義者的理論打敗了的,在別處杰克倫敦有沒有寫過類似的討論?
      
      
      
      今天正好看到查拉圖斯特拉里《論創(chuàng)造者的路》,前半篇一看就想到了馬丁伊登童鞋,查拉這段話的對象正是馬丁伊登/杰克倫敦:
      
      我的兄弟,你要到孤獨中去嗎?你要尋找屬于自己的路嗎?請滯留片刻,聽我之言。
      “尋找的人容易迷失。一切孤獨都是罪行?!比罕娙绱苏f。而你久已屬于群眾。
      群眾的聲音仍將在你的心中鳴響。而當你說:“我不再和你們共有同一個良心”之時,那會是一種怨恨和疼痛。
      看吧,這疼痛本身仍是生自同一個良心,這良心的余光仍閃爍在你的悲傷上。
      然而,你愿走你的悲傷之路,那通向你自己的路嗎?那么,請向我證明你這樣做的權利和力量!
      你是一種新的力量和一種新的權利嗎?一個初始的運動嗎?一只自己轉動的輪子嗎?你也能迫使眾星圍繞你旋轉嗎?
      唉,有如此多好高騖遠的貪欲!有如此多虛榮之徒的痙攣!請向我證明你不是貪婪者和虛榮者!
      唉,有如此多偉大的思想,它們的作為不超過一個風箱:它們吹鼓起來,變得更加空洞。
      你稱你是自由的?我愿聽你的支配的思想,而不是你從軛下逃脫了。
      你是有權從軛下逃脫的那種人嗎?有一種人,他一旦拋棄了他的服役,也就拋棄了他的最后一點價值。從何自由?這與查拉圖斯特拉有什么關系!可是,你的眼睛應該明白告訴我:為何自由?
      你能給你自己以你的善和你的惡,將你的意志如同法律高懸在你之上嗎?你能做你自己的法官和你的法律的復仇者嗎?
      獨自和自己法律的法官和復仇者相處是可怕的。那樣,一顆星就被拋到了荒涼的空間里,孤寂的冰冷呼吸中。
      今天你還在因許多人而受苦,你這卓爾不群的人,所以今天你還完全擁有你的勇氣和你的希望。
      但是,總有一天孤獨會令你疲憊,總有一天你的驕傲會蜷縮,你的勇氣會崩潰。總有一天你會喊到:“我太孤單了!”
      總有一天你會不再看到你的高貴之處,卻十分親近你的卑賤之處;你的崇高本身會像鬼魂一樣讓你害怕。總有一天你會喊到:“一切皆虛幻!”
      有那樣一些感情,它們想要殺死孤獨者;假使它們不成功,那么,它們自己就必須死去!可是你有能力做一個殺手嗎?
      
      
      綜上所述,我覺得,馬丁伊登/杰克倫敦就是一個半吊子尼采主義者,雖然他的個人稟賦比較接近尼采的哲學,但是在意志方面還遠遠達不到其純度和高度。求討論。
  •     這本書是10年前朋友推薦給我的,想不到時光白駒過隙,我已經(jīng)從高中生變成了剩男,才想起拿起這本書看。
      慶幸的也在這里,我是在27歲看的,所以能感受到馬丁的孤寂。
      荒蕪。
      我能想到的只有這個詞。
      心靈的荒蕪,世界的荒蕪。
      這個世界并不在乎美,不在乎真理,也不在乎夢想。它光怪陸離,庸俗不堪。那些追求美,真理與夢想的人會被世界排斥,不斷有人對你說,放棄吧,你在發(fā)瘋,你為什么不像正常人一樣。
      有的人向勇士一樣在刀槍劍戟中一往無前,如馬丁,他做到了,卻更孤寂。
      大部分人退縮了,想正常人一樣,假裝很開心,也能騙過自己。
      我們最終都會老去,與世界妥協(xié),變得庸俗,嘲笑后來者。要么像馬丁一樣走向海洋。
      但不是在27歲。
      剩男,開始掉頭發(fā),怪蜀黍,工作是混日子,抑郁癥加拖延癥,沒有知心的朋友,心中一片荒蕪,想愛卻沒有愛的能力。
      還記得心中那片海的樣子。
  •     回到伊甸園
      ——遲到的《馬丁?伊登》讀后感
      “當我們拋開憂愁與希望
      對生活不再留戀
      讓我們把幾句肺腑之言
      向各位天神敬獻
      謝謝天神讓生命都有盡頭
      已死的不會復生再現(xiàn)
      就像源遠流長的百川
      歸于大海最終都不見1”
      
      偶然間回想起了很久之前度過的一本小說《馬丁?伊登》,無意中發(fā)現(xiàn),這位以自殺為結局的主人公的姓竟然是伊甸園(Eden),不知杰克?倫敦是否是有心安排下這一切。有人說,伊甸園的存在是為了證明世界的罪惡。然而,世人多身陷于罪惡之中不愿自拔,我想這也是為何多數(shù)人并不真正愿意回到伊甸園的時代。
      青春文學中的文藝少女總愛將自己的少女時代稱作伊甸園,這倒也不失為一種理解。當心中滿懷最初的夢想,單純地認為年華禁錮歲月靜好的時代,也確確實實是每個人心中的完美世界,正如馬丁?伊登最初簡簡單單為了愛情而學習而創(chuàng)作。那一刻,他的世界必定和他的姓氏一般,那純白的年代。
      
      “往日流浪的渴望在躍動
      對著習俗的鎖鏈怒號
      野性從冬日的睡眠里
      再次發(fā)出醒來的歡叫2”
      
      純白的世界總是會隨著成長而崩塌,一等在小心翼翼地生活了多月后終于厭倦了對自己的約束和石沉大海的投稿。有人說成長就是在一點點摧毀自己的天真中成熟起來。這話是有些矯情,卻并不毫無意義。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總是存在,坎坷磨難是生活的必經(jīng)之路,當你奮斗多時卻最終只等來了殘酷冰冷的現(xiàn)實,選擇只剩下了兩個。伊登的節(jié)衣縮食與辛苦努力沒有換來等待已久的愛情,生活中只剩下了日漸拮據(jù)的經(jīng)濟狀況。他的的確確是強者,杰克?倫敦式的強者,因為他在困境中選擇了繼續(xù)奮斗。
      
      “這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財富
      活過并經(jīng)歷痛苦
      能做到這種地步也就是勝利
      盡管他們輸?shù)袅速€博的本錢3”
      
      我說過,他是強者,所以他等來了最終的勝利,他獲得了自己想要擁有的一切。他的作品《太陽之死》被人一眼看中,金錢名利滾滾而來,他愛了多年的女子也主動投懷送抱。然而,他卻厭倦了,徹徹底底地厭倦了。這是一種杰克?倫敦式的犀利,當人們費盡心血終于實現(xiàn)夢想時,卻發(fā)現(xiàn)世界依舊不是純白色的,最初的夢想早已在人生路遠馬亡的旅途中逐漸消失。這是現(xiàn)實。所以說,對于伊甸園,很多人不是不能回到,而是陷在名利中不想回去,甚至有人早已淡忘了伊甸園的樣子。其實,誰都想在流景閑草中,不完美地安逸此生。
      
      “寧靜深邃的海洋
      是萬物安睡的眠床
      走出一步縱身跳
      水泡冒出人生便此購銷4”
      
      回到伊甸園意味著放棄,意味著重新除了夢想一無所有,而屈從于現(xiàn)實意味著在名利之中失望疲憊,所以,伊登的選擇,這一次,是死亡。都說《馬丁?伊登》是杰克?倫敦最富有自傳色彩的作品,而這位育空河邊淘金者出身的奇才也是早早地離開了人世。倫敦的死一直是個謎,但是我有理由相信,早在他完成《馬丁?伊登》之時,就已看透了現(xiàn)實。
      細細品味杰克?倫敦的作品,卻發(fā)現(xiàn)他的故事總有著出人意料的結局,并且比歐?亨利式的結尾更富有現(xiàn)實意義。他的故事中總有強者,而那些強者在經(jīng)歷了困苦顛連之后卻總是在出人意料的時刻顯露自己的軟弱?!兑靶缘暮魡尽分幸灾倚挠谌祟惗园恋拇蠊钒涂俗罱K回歸自然,成為曠野中的領袖?!堆├恰分谐錆M野性的白牙卻最終在人類家中定居?!稛釔凵分芯虿莞嬂茄粸榍笊哪莻€“他”,獲救后卻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海狼》里暴戾的船長在剛剛體會到一點點人性之美的時候卻病重去世……
      堅持著走過最艱難的歲月得不到最終的勝利,最初的希冀在實現(xiàn)之后卻變成了另一個無法意料的結局。這就是杰克倫敦式的現(xiàn)實,這就是人類意志所無法掌控的生活。不是忘記了伊甸園,只是沒有機會與決心返回。
      所以,這是一段故事,關乎夢想。這是一段故事,關乎現(xiàn)實。正如:
      
      “老流浪漢撫摸著舊瘡疤
      后悔生活滿盤皆錯
      不堪回首5”
      
      
      
  •     我與馬丁伊登
       當我聞著那股充滿海洋氣息的空氣,淡淡的咸味和魚腥味混合在一起刺激得我狠狠地抽了下鼻子。還是他嗎?我忍不住仔細端詳著眼前的這個西裝革履的人:海風中,他靜靜地佇立在欄桿旁,仿佛那曾經(jīng)令人賁張的熱血已經(jīng)冷卻。無畏的勇士現(xiàn)在雕塑般地凝望著洶涌的碧浪。我想上前和他攀談,想向他致謝??晌易罱K還是選擇站在一邊,但思緒卻早已飄向遠方、、、、、、
      有人說歷史是由無數(shù)個相遇組成的。我說人生亦然。那時,我的生活就像男生寢室的衛(wèi)生一團糟。百無聊懶、迷失方向的我隨意地從圖書館的書架上抽出了一本黃色外殼的書:《馬丁伊登》。我曾經(jīng)領略過杰克倫敦筆下荒涼詭譎的育空河,也曾感嘆白牙布克們的頑強野性的生命??晌掖蜷_《馬丁伊登》:一個唯唯諾諾的水手出現(xiàn)了我的面前。初次相遇,我便戲謔了他的手足無措,戲謔了他和羅絲談話時的語無倫次??伤难凵裰袇s流露出了一種強烈的渴望。那時的我認為是對愛情的渴望。無論如何,我對這個水手充滿了好奇。于是,我開始走進他的世界。
      充滿危險的水手生涯只不過是為他能和羅絲多增加一些談資,而那骯臟的洗衣房和目不識丁的自卑使他的愿望顯得遙不可及。雖然從粗野強壯的身體里散發(fā)出的亂哄哄的氣息讓她有點意亂情迷,但馬丁伊登明白只有通過文學,只有成為作家才能擷取那朵嬌艷的玫瑰。旁觀的我嘲笑著他的妄想。一個連字都認不全的人怎么可能成為作家呢?于是,我等著他泡沫般的美夢破裂??僧斘乙呀?jīng)沉沉睡去的時候,那個小閣樓上的燈光仍然明亮。
      我從沒有見過對知識如此渴望的人。也許只有那片鬼蜮般的北國里的餓狼才會擁有這樣的欲望。每天繁重的體力勞動之后,他總是會捧著一本書孜孜不倦地讀著??粗砼远迅叩臅剑耶a生了一種幻覺:書里的知識仿佛化成了透明的液體正被他慢慢地吸取。我開始正視他的理想。也許,我不應該給他,不!是給我自己限定極限。我不該扼殺生活的可能性,更不應該躲在避風港里自怨自艾地詛咒著生活。馬丁伊登向我展示著真正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的:每個人若生來便是一塊薪柴,有的生來便是好柴,可以燒出一片大火;有的人生來就是枯枝敗葉,燒了也不過是星星之火。但他卻在毫無顧忌地燃燒著自己這塊平凡的柴,甚至燃盡也毫不在意。一個敢于燃盡自己生命之火的人難道還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嗎?我想著、心中默默感激著他對我的啟示,即使無心。
      終于,成為了作家的馬丁伊登再次與羅絲并肩而立。沒有自卑、沒有激動、平靜得令人感到這不是一對熱戀中的愛人。原來,羅絲并不一定都是紅紅的玫瑰。而玫瑰也并不一定都值得人去采擷。當初他妄想坐著愛情的泡沫飛過橫亙在中間的萬丈懸崖。但泡沫的軌跡本就難測,可惜沒有人能夠揭穿這件皇帝的新衣。泡沫破了,站在對岸指引著的她驚呼。可他卻沒有掉下去。披著超人的披風,我仿佛看見了泡沫破碎時,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道美麗的彩虹。我知道自己錯了。愛情的韁繩早已無法束縛住這個生命的勇士。但當他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并非是現(xiàn)實中的資產階級小姐,而是那個寄托了自己全部幻想的美好化身。幻滅感與空虛感充溢胸膛,薪柴燃盡,唯有毀滅。但我仍在默默祈禱:妥協(xié)吧!就這一次!可無論天上人間,所有的人都無法超脫那冷酷的法則。
      第一次,我看見了他的微笑。是徹悟還是絕望?我不明白!
      我疑惑地望著他。原來是這樣:既然如此,何不皈依深邃廣博的大海?為那燃盡的灰燼尋一具水晶的棺槨,長眠在純潔的懷抱里。
      
  •     這本書是阿黃推薦的,阿黃是老guo死黨。雖然我和阿黃不熟,但是熱愛科研打牌又好的肯定是好同學。阿黃說你看《熱愛生命》一定會喜歡《Martin Eden》的。她說得沒錯,如果我還是那個喜歡《Burning Daylight》的我的話。一邊看書就像是一邊看過去的自己一邊想為什么會改變。
      
      小說的結尾是很震撼的,但是一直沒想好怎么表達感受。直到前兩天gxj看Grigori Perelman的傳記,就是解決千禧年難題的那個奇怪哥們。(有的人吧,你看一眼他的樣子就知道這哥們不是精神有問題就是超牛逼or both你們懂的)。然后說,你知道么,這哥們在美國做了博后以后普林要給他tenure track的faculty position.他說我要tenure.普林說那不能給.他說拜拜。數(shù)年后他解決了龐加萊猜想,拿了菲爾茨和千禧年大獎,普林說我們給你tenure.他說我并沒有改變,我還是那個我,你們以前不給我tenure現(xiàn)在也不該給我,拜拜。然后我聽著覺得如此如此的耳熟。
      
      Martin Eden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是一個水手,一個單三式都說不對的近似文盲的底層勞動人民。意外結識的女神點亮了他的人生。他拼命學習,拼命讀書,每天思考,每天寫作,起初贏得了女神的芳心。可是他投出去的所有文稿都石沉大海,又不愿意接受女神家安排的job offer而放棄文學夢想,又被女神dump了。dump了之后突然他所有的小說都被接受發(fā)表了,被各大review好評如潮,瞬間成為文壇一顆新星名利雙收。然后女神回來找他,說我媽說現(xiàn)在我可以嫁給你了。
      
      然后Martin說:
      
      “You see I have not changed, though my sudden apparent appreciation in value compels me constantly to reassure myself on that point. I've got the same flesh on my bones, the same ten fingers and toes. I am the same. I have not developed any new strength nor virtue. My brain is the same old brain. I haven't made even one new generalization on literature or philosophy. I am personally of the same value that I was when nobody wanted me. And what is puzzling me is why they want me now. Surely they don't want me for myself, for myself is the same old self they did not want. Then they must want me for something else, for something that is outside of me, for something that is not I! Shall I tell you what that something is? It is for the recognition I have received. That recognition is not I. It resides in the minds of others. ”
      
      gxj說過,好的小說是一個牛逼的社會學實驗,Jack London在提前約一百年的時間精準遇見了一個場景一段對話一次吁求。盡管這樣的事情甚至之前就可能發(fā)生了。
      
      我的想法是,雖然俄國哥們和Martin說得看似有理,我覺得普林和女神也沒錯。
      
      本來Grigori拒絕菲爾茨獎,我還覺得沒啥,頒給你了領不領都是你的??吹剿茴I獎金的時候才震驚了,百萬cash啊,開玩笑啊。頓時覺得這哥們是個真正的非物質主義者,對除了維持生存之外的物質沒有需求,就像David Souter一樣。無欲無求的人超牛逼的??墒俏以僖幌耄@哥們對物質沒要求,他也是有所求的好嗎?他想要普林的tenure嘛。人不給還硬要嘛。人只要有所求,在真我的認識上,就不是一個純粹的人。
      
      如果Martin如自己所說,在“nobody want me”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the same value”,那你為什么還要投稿?你認同Herbert Spencer的哲學觀點,知道自己寫的文字有價值,知道就好了么。為什么想要和豪門女結婚?這說明:一、你希望大眾媒體通過發(fā)表來認可和廣而告之你的觀點。二、你希望你尊重的象征給你一個title。
      
      既然你自己有對recognition的訴求,憑什么要求別人就沒有?在得到recognition之后,要不要title其實都無所謂了,為什么還要回頭羞辱別人?他們只是跟你一樣而已。Grigori和Martin,都是很牛逼的人,也不虛偽,只是雙重標準而已。
      
      人如何認識真我(Martin說的“the same old self”)和外我(“recgonition”)的關系? 舉個例子:早在“優(yōu)秀”還是一個很不值錢的詞的時候,某人為“盛名”所累,就問自己:“我不希望人們因為光環(huán)知道我認識我??墒侨绻麤]了那些東西,我還是我么?”
      
      真我和外我不能完全分得開的。如果人有遺憾的話,只是少有人在外我彰顯之前提前肯定真我。比如說任盈盈對令狐沖,比如說希拉里對克林頓。這就太難了,要基于對一個人深刻的了解和信任。木有知己,人赤裸的顫抖的靈魂無處為生啊。
      
  •     當魯莽無知的水手Martin Eden同志見到溫婉如玉的Ruth小姐時,我想他心里一定像是吃了酒心糖,甜甜的,涼涼的,醉人的。而Ruth,這位養(yǎng)在深閨,不諳世事的純潔大小姐也深深地被Martin火熱的眼神,壯碩的身體所吸引。Ruth家的富麗堂皇,上層社會人溫和的低聲細語,這在Matin眼里就像天堂般的美妙境地。更要命的是,愛情像熱帶植物在他的心中瘋長,爬滿了他的肉體和靈魂。
      Mratin知道自己不配愛上這個女神般的人物,巨大的差異讓他感到強烈的自卑,甚至覺得自己都不配和她呼吸同樣的空氣。
      He must be that if he were ever to be worth of breathing the same air with her. 他想。他已經(jīng)無藥可救地愛上了Ruth,他決定作出改變!
      Martin Eden,the first thing to-morrow you go to the free library an’ read up on etiquette. Understand!
      他開始瘋狂地學習禮儀,語言,科學,每天只睡5個小時,仍覺得睡眠剝奪了他的時間。而Ruth的母性使得她此時站出來,承擔起了Martin私人老師的責任。兩人開始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Martin時常到Ruth家拜訪,和Ruth交流談心,請教問題。隨著見識的增長和進一步的接觸,他逐漸意識到Ruth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女神,她像普通女孩一樣,需要人愛憐:
      She had to eat to live, and when she got her feet wet, she cought cold. But that was not the point. If she could feel hunger and thist, and heat and cold, then could she feel love.
      兩人的感情漸漸升溫,終于,在一個溫暖而美妙的午后,Martin和Ruth一吻定情。愛情的甜蜜讓Martin為了Ruth,為了他們的未來更加瘋狂地寫作,焚膏繼罟,旦復旦兮。雖然他堅信自己有朝一日定會成功,但是,饑餓的折磨,退稿,心上人的不理解,周圍人鄙夷的目光還是讓他感到悲傷和絕望。知識上的狂飆突進使他脫離了自己原本的軌道,他不愿接受自己原本的階級,又不被Ruth的階級所接受,變成了一個人人側目的異類。
      Ruth看不到希望,離他而去。Martin心中所構想的那個早已風雨飄搖世界,此時終于轟然倒塌。諷刺的是,就在這時,他的文章被編輯們看中,幾乎一夜間大紅大紫,成為了上層世界競相邀請的寵兒。
      多么可笑,那個原本在他眼里近乎天堂的上層社會,竟是如此的虛偽、淺薄和丑陋!
      到頭來,相去甚遠。Martin的心死了。
      在他投海自盡之前,就已經(jīng)死了。
      這場由荷爾蒙所激發(fā)的鏈式反應,曾升騰起許多絢爛多彩的泡沫,但終究也只不過是泡沫。
      
  •     狼吞虎咽最終在一個凌晨把這本書看完了,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便像馬丁一樣感到厭倦,抑郁得想要像他一樣沉入大海,永不復生
      
      杰克倫敦最高超技巧莫過于意識流一樣的白描手法能把一個人的想法,狀態(tài),歷程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你面前,叫人變成他筆下的主人公,如果他在寫狗,那么你就變成狗,如果他寫人,那么你就變成人
      
      所以,讀這本書需要把自己當成馬丁去讀,理解卻需要跳出這本書用高超的筆觸所營造的圈子,用理智的眼光去看
      
      馬丁的悲劇就是杰克倫敦的悲劇,他的一生都在這兩個精神導向上掙扎:
      對于強者的渴慕和追求,以及對于強者壓迫弱者的痛恨。
      他是鄙視弱者的,然而天性的熱情開朗確是想要幫助弱者的
      他時而歌頌富者的優(yōu)雅教養(yǎng),時而又陷入深深的憤恨,對于這個階層不接受自己的憤恨,而他的自負和才華又叫他深深看不起所謂的資產階級
      
      馬丁又是自負的,就像尼采的超人哲學,因此不被理解,可悲??!唯一能夠救他的“社會主義”他卻本著個人主義的“優(yōu)勝劣汰”原則而加以深深嘲諷,在他看來,對窮人的關照就是背離優(yōu)勝劣汰原則的弱者在一起的自欺欺人,為什么他不能理解憐憫?因為他是孤獨的,他是要強的,他的生長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個人主義的獨斷和要強,而這個人主義既造就了他,又最終毀了他
      
      杰克在書本出版后十分失望,據(jù)說是因為他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評書人批評馬丁伊頓,我想這是他敏銳的洞察力讓他覺察到自己身上的缺憾而想要自我警醒吧
      
      
      首先我非常反感很多評書人簡單地用“資產階級的虛偽”去解釋這本書描寫的上流社會,因為
      1.如果羅絲真的只是看重錢,她根本不會和馬丁戀愛,也不會再他窮困潦倒的情況下等他整整一年
      2. 如果他的作品真的高尚到別人無法理解,那么根本就不會有這本書的走紅,就算很多人不理解這本書而沖著名聲去讀,那么也反映了別人對于“好”的追求吧
      
      馬丁的錯誤就在于把階級和高尚與否等同起來,而這兩者可以是完全獨立的,在窮人中有卑賤下流的人,也有慈愛的人,富人中有富有教養(yǎng)和學識的人,也有自私自利沒有情趣的人。即使在馬丁成名前,也有不顧一切愛著他的女人,而他卻因為羅絲離開的失望而感覺生活乏味,對女人再也起不了興趣。
      
      馬丁由于愛著理想中的羅絲而在夢幻破滅后一切的價值觀都隨之破滅,那是因為他把愛情當成讓他追求愛和美的外在條件,這就是錯的,一個人追求高尚和智慧就應該追求高尚和智慧本身,它是沒用的,真是因為沒用,什么都不能帶來,才顯示了它的本身的珍貴。
      一個人有追求也不該奢求理解,一旦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別人理解不了自己,那就走入了歧途
      
      馬丁最大的錯誤,就在于他太單純,太上進,以至于把追求美好的過程當成了目的,他的強大和才華又加劇了他的自負,以至于他不會謙卑,不知道:智慧本身不是目地。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的頭腦下而在于隱藏在或者卑劣或者高尚的行為下的 普普通通的人性。
      
      我想用喬治奧威爾在《1984》里的一段描寫去解釋馬丁沒有理解的東西:
      。。從他所記得的關于她的情況來看,他想她并不是個不平常的女人,更談不聰明。但是她有一種高貴的氣派,一種純潔的素質,這只是因為她有自己的行為標準。她有自己的愛憎,不受外界的影響。她從來沒有想到過,沒有效用的事就沒有意義。如果你愛一個人,你就愛他,當你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給他時,你仍把你的愛給他。最后一塊巧克力給搶走時,他母親懷里抱著孩子。這沒有用,改變不了任何東西,并不能變出一塊巧克力來,并不能使那孩子或她自已逃脫死亡;但是她仍抱著她,似乎這是很自然的事。那條沉船上的那個逃難的女人也用她的胳膊護著她的孩子,這象一張紙一樣單薄,抵御不了槍彈??膳碌氖屈h所做的事卻是使你相信,僅僅沖動,僅僅愛憎并無任何意義,但同時卻又從你身上剝奪掉一切能夠控制物質世界的力量。你一旦處在黨的掌握之中,不論你有感覺還是沒有感覺,不論你做一件事還是不做一件事,都無關重耍。不論怎么樣,你還是要消失的,不論是你或你的行動,都不會再有人提到。歷史的潮流里已沒有你的蹤影,但是在兩代之前的人們看來,這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因為他們并不想篡改歷史。他們有自己的不加置疑的愛憎作為行為的準則。他們重視個人的關系。一個完全沒有用處的姿態(tài),一個擁抱,一滴眼淚,對將死的人說一句話,都有本身的價值。他突然想到,無產者仍舊是這樣。他們并不忠于一個政黨,或者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思想,他們卻相互忠于對方。他有生以來第一次不再輕視無產者,或者只把他們看成是一種有朝一日會爆發(fā)出生命來振興全世界的蟄伏的力量。無產者仍有人性。他們沒有麻木不仁。他們仍保有原始的感情,而他自己卻是需要作出有意識的努力才能重新學會這種感情。他這么想時卻毫不相干地記起了幾星期前他看到人行道上的一只斷
      手,他把它踢在馬路邊,好象這是個白菜頭一樣。
       “無產者是人,”他大聲說。“我們不是人?!?br />   
      因為我有著和馬丁一樣的性格,寫這個書評算作對自己的警示
      
  •     這是同事存放在我這里的一些盜版書中的一本,簡介說這本書里面是小人物往上爬的故事。雖然有些興趣,但要不是半夜三點醒來百無聊賴,我是決計不會讀的,一方面是因為對名著這個頭銜很不感冒,另一方面是我寧愿頭昏腦脹地讀些科幻小說或玩些游戲來打發(fā)這讓人頭疼又尷尬的時光,并著急著等待下一波的睡意。
      我是從馬丁聽說布里塞頓一槍崩了自己后的那一章開始讀的,因為我覺得開頭太無聊了,隨便一翻就到了那里。讀了不久我就在想,這之前的幾十章,應該都不需要讀了。讀了不久我就在想,如果寫小說的話,這就是那種想要的小說,就像如果拍電影的話,《悲情城市》《步履不?!贰陡衲贰栋捉z帶》和《The Insider》就是想要的并且應該能拍出來的電影一樣。這書為什么要歸在名著里面,難道小說不就應該這樣寫嗎,如果這樣寫的小說是名著的話,那些不這樣寫的小說都是什么樣子的呢。
      在寫的書賣出去后,馬丁就一直不停的想,這些書都是我早就寫好的,為什么你們要請我吃飯呢,我現(xiàn)在有足夠的錢可以吃無數(shù)頓飯?,F(xiàn)在的我和當初的我都是一樣的,并沒有任何不同,當初這些書都寫出來了沒賣出去我吃不上飯的時候你們都在哪呢。
      讀的時候越來越有一種悲哀,我知道這種悲哀是與生俱來的,當你越清醒就越刺痛的悲哀。你甚至會想,我還是回到以前無知無覺的狀態(tài)好了,但是就如馬丁所想,“他不但沒有找到新的天堂,如今連舊的也失去了?!彼麉捑胨睦吓笥褑?,雖然喬仍然和以前一樣。他知道麗茜和他的姐姐葛特露仍然并且永遠都愛他,甚至于他以前當水手時熟悉無比的水手艙和水手、煤艙和三等艙,甚至于他一直夢想著的塔希提島,都叫他感到厭倦,這一切現(xiàn)在都變得毫無意義,當然,還有他以前深愛著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無比虛偽的露絲。
      我邊讀邊笑,每一次他納悶為什么別人要請他吃飯我就笑一次。他在船上讀史文朋的詩,看了一眼“大小正合適”的圓窗,讀到這里的時候我感到恐懼不已,不敢再讀下去,因為我發(fā)現(xiàn)這個念頭竟然是如此的讓人著迷。
      最后他在海里對自己求生的本能仍然輕蔑地冷笑,最后他在海里的那一頁我來來回回地讀,好打發(fā)他的那個讓人恐懼的念頭,就像小時候晚上一個人在家不住地說,鬼,我不怕你、鬼,我不怕你。
      書里還寫到了那些“貨真價實的人”,可是你知道,做“貨真價實的人”有多難,屈服要比反對容易多了。
  •     曾寫過書評……不過找不到了……現(xiàn)在依然有很深的印象!想重讀!
      有深致濃郁的感情……為所愛的人而竭力改變,自己的變化卻漸漸洗去了所愛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光華~待之而來的是蒼白乃至厭惡……人生之變化詭譎至此使人唏噓。也有鼓舞人心的人性的韌勁在其中。
  •      昨晚才跟阿團講完一個困擾。末了,才發(fā)現(xiàn)心里不像從前那樣在意那把鎖的鑰匙。又提起在讀 Martin Eden 中文版。團說讀完后會壓抑一段時間吧,不要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關了電腦腦里還想著阿團這句話爬上床看書,且不提中間停電后又如何在走廊的應急燈下繼續(xù)看書的勤奮模樣,等我看到馬丁沉下海后,腦里浮現(xiàn)了《碧海藍天》潛水的畫面里那些深藍色的海水以及慢慢浮上來的氣泡消失在逐漸之中。我一點難過或者壓抑的感覺都沒有,翻了幾分鐘手機里一些無聊的網(wǎng)絡言情小說,想著李欣頻一天一本書究竟是怎么消化的,就睡了。
       早上起來做筆記,差那么一點就要哭了。決定再看一遍英文版的。李欣頻老師一天一本書的能力,實在叫人羨慕不已。
       最初深深吸引我的不是這個帶著海的味道穿著粗布麻衣的小伙,而是Jack London對那片片聯(lián)想畫面的描寫實在太生動了,就像在看自己的想法走動一樣,有些震驚。從問思想一秒的速度有多快開始第一次看到它們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從見到羅絲第一眼開始的精靈天仙女女生比喻,走路的姿態(tài)喚起他記憶本子里從前見過的女人的姿態(tài),做出的對比。羅絲短短一句話,喚醒的是Jack London滿滿一大段馬丁轉換的畫面描寫。如果羅絲鉆進馬丁的腦里一定會被嚇暈過去吧。
       覺得自己一直聞到透過書本不經(jīng)意間卻又時時地飄出一股味道。馬丁那間屋子的味道。它是怎么樣的呢?臟、亂夾雜著煙和酒,汗水也許還有淚水,說不準還有一絲血的腥味。它是那么鮮明叫人一下子就感到那深刻的生命軌跡,也許深到骨子里穿透過骨子。
       人腦里一熱沖動容易冒出,很多決定并沒有因為是否未知而猶豫而盲沖直撞,直到頭破血流的危機警鐘響起,理智稍微恢復,才開始判斷對錯和猶豫。成長里最最最難過的一關大概就是這樣吧,不知道正確與否,不知道光明與否,不知道未來與否。迷茫、彷徨和哭一定都是必經(jīng)的階段吧。反正我是這樣,現(xiàn)在也是這樣。馬丁也是這樣。那么是人物設定中有單純的屬性,還是現(xiàn)實的我們想得太多亦或者是那所謂的束縛太多,以至于我們就算不知道正確與否,一直地信任自己地堅持下去?
       失敗是撞擊我們,是自我懷疑,是仇恨社會的最直接最干脆的因素。尤其四面楚歌,八面受攻時,也許真的需要出去隨便找一份工作。然后厭倦了,離開了,把錢花光了,再找一份工作,再厭倦,然后就處于循環(huán)狀態(tài)了。找個人結婚后只是把自由變成了特權,不是想有則有,負擔容易使人眼神灰暗,失去火花。究竟自我要多強大才能抵抗自己向生活向命運妥協(xié)呢?只是知道當暑假開始沒找到實習后回家后的妥協(xié)一直折磨著自己,幾天后又回學校繼續(xù)四處碰壁,盲目地做了些選擇一直到現(xiàn)在,整個假期都過得輕輕的,連八月就要結束了才恍惚過來。誰又知道什么是正確什么又是不正確的呢?
       《新聞編輯室》里的Mackenzie描述Will, He’s not absolutely sure about anything. He struggles with things. He’s never certain he’s right and sometimes he’s not. But he tries hard to be. He struggles with things.
       也許做過一些盲目的選擇,下過一些錯誤的決定。然而,人的一生也只是那樣而已,有人定義成功有人定義失敗,目前的我就像馬丁一樣今年在進行著思想的革命,知道革命一定會成功,卻暫時還制定不出革命前面的方案和路線。我還是想按著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想法走下去,隨心而欲,堅持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久久不能讓讀者從馬丁的世界抽離出來,現(xiàn)實時不時和小說重合。這是本值得讀的書,我得再去看看英文版的。
      Aug.24,2012 KIM
  •     "在我看來,生命是個大錯誤,是一個恥辱。"
      可憐的老流浪漢解釋他的老潰瘍的時候,喃喃說道。
      
      可以寫出《熱愛生命》這樣的贊歌,可以寫出阿拉斯加那片土地上的不羈,這樣的男人,有時候也會低語:生命是個錯誤。
      
      布里森登死了,露絲吹了,作者說馬丁"生命被戳了個洞",那份悲涼......
      
      毫無疑問的天才之作,開始的時候喜歡作者描寫馬丁那份磅礴的力量,后來愛讀麗齊對馬丁的表白,再后來,一遍遍看最后幾章,“那時作品早已完成”........."生命空無,成了難以忍受的東西"....."他沉了下去"。
      
      讀者的心也跟著沉了下去。
      
      生命那么美,為什么有些東西那么丑。
      
      
  •     《人鼠之間》和《憤怒的葡萄》被禁是因為斯坦貝克被定性為現(xiàn)實主義作家,為窮苦大眾說話的。在當時被定為左傾。
      杰克·倫敦雖說是自然主義風格,我覺得這是因為人們對于其《野性的呼喚》《白芳》《海浪》等作品的先入為主的觀點。
      個人認為像《鐵蹄》《毒日頭》以及這篇《馬丁·伊登》完全是現(xiàn)實主義人文情懷的作品,深具批判意義,殘酷的階級斗爭,虛偽的價值取向一覽無余。如果這本作品再晚三十年出版一定會比《憤怒的葡萄》更具爭議。
      而作者的命運和馬丁·伊登如出一轍,投海自盡。
      美國需要這樣的作家去喚醒公眾的責任和良知。
  •      如實說我只讀過杰克倫敦的此本小說,記得小說主人公的死讓我一度失去了這色彩斑斕的世界。
       作為自傳體小說我沒有什么可以評價的,因為作者所經(jīng)歷的都是我沒有想象過的。較之與他的《熱愛生命》(雖然我未能讀過,但閱其書名便可知是對生命的禮贊)我不得不說這部書很難在文壇上起到重要的角色,不論現(xiàn)實主義有多現(xiàn)實但總是要給予人希望,當然也不能說此書中沒有曙光,書中無產主義可以看出是那個時代的太陽,但可能我和主人公一樣未能明白,所謂無產主義該如何給人們予新的生命。
       要是一定讓我說出些什么觀后感,就只想說社會的黑暗是不分國籍的,各國都是如此,不能幸免,社會不斷的發(fā)展也正是用這一批批的人的鮮血洗刷出來的,這是發(fā)展的必要品。并非說這樣的作品不好,但我們應該更多的去看看天空上耀眼的“太陽”們,看看他們是如何用實踐出來的光芒,去照耀我們自身的黑暗,去照耀我們社會的黑暗,去照耀這世界的黑暗。那些“太陽”即使將這世界批判的體無完膚,卻會告知這世界中的光明還從未逝去,只待我們去追尋。這才是一種思考,也只有從黑暗中摸索出來的光明才會顯得格外明亮。
       若要給此書定個位置,那它只是眾星輝中最黯淡的那顆。
  •      我說,如果泰坦尼克沒有沉沒,jack和rose會怎樣?
       當看到這本小說的時候,卡梅隆的“巨擘”再一次在中國的院線里橫沖直撞:“少年”萊昂納多和“小姑娘”溫絲萊特一見鐘情的愛消逝在冰冷的北大西洋,兩人也從此陰陽兩隔,他們的愛情在許多人看來以悲劇收場。
      
       那么,有誰想過,如果泰坦尼克安全到達紐約,戀人的路在何方?
       我想杰克·倫敦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前3年前寫的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從一個角度給予我們點方向:
      兩個人沒有最后走到一起,但畢竟在共患難的一夜里體味到了真正愛情的偉大,給彼此留下的也是最完美的形象。少了以后生后的“柴米油鹽”,少了可能的性格上的掙扎,難道不是一件“喜劇”嘛?讓你不得不懷疑,有時候“一夜情”會比“長相守”來的更徹底呢。不知道大導演卡梅隆曾經(jīng)是否看過讀過這本小說,巧合的是,作者杰克·倫敦的名字“jack”和書中女主人公“rose”正好是電影里的一對。但對于愛情指導來說,這本小說肯定是一本很好的電影“續(xù)集”。
      馬丁早年也是一個像電影里萊昂納多那樣四處游蕩的小青年,主要工作是海員,漂泊過很多地方,混跡酒肆,打架,泡妞如此。有一天,這小子無意中在一次打架中救下了女主角羅絲的弟弟,并且受邀來到這個中場階級之家做客。那種富人家庭才有的寧靜祥和瞬間就感染了這個出身貧賤卻還有上進心的男孩。更重要的是,女主角羅絲以一種“女神”般的姿態(tài)降臨,這樣的姑娘和他在街邊打情罵俏的娘兒們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馬丁被徹底征服了。
      
       他把“愛情視為生活的頂端”,單純的開始了自己的向上爬的歷程。(看來,這比《紅與黑》里于連要單純的多。)
       從糾正他滿嘴臟話的“俚語”開始,每天來往于公共圖書館,只睡5個小時還嫌浪費太多。早年當海員的經(jīng)歷,不僅給予他游歷“知識海洋”的無限體力(一般人這種工作量,早就掛了,可見體力重要性),我覺得更賦予他一種“冒險”和“探索”吧。所以,才會這么“樂此不?!比幦∮谰玫纳?br />   
       讀過尼采,讀過斯賓塞,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也在悄然改變。當他拿起筆開始寫作,又一段歷程開始了。
      我一直覺得寫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我現(xiàn)在在這里“碼字”一樣。
       而對于馬丁來說,寫作不僅僅是思維的“苦行”,也是生計的來源,因為專心創(chuàng)作,他沒有時間繼續(xù)出海為生,自己寫給雜志社的稿子也只能貼個郵票來來回回,即使到了后來有些“打油詩”“笑話”之類的被采用,給個三塊五塊,我們的馬丁還是入不敷出,生活就是走進走出當鋪,當?shù)糈H出自己的黑大衣和自行車。即使選擇的艱難,他依舊沒有放棄。每個讀過這本小說的青年,肯定都會被馬丁這種在知識海洋奮斗的精神感染,受到啟迪。我要是高中的時候就能讀到這本書,也許人生觀也會大不一樣吧。
      
       對于這樣一個“有理想”的人,大家的想法卻充滿鄙夷。和他同階級的親人們,覺得他不務正業(yè),為什么不去出?;蛘邘碗s貨店送貨維持生計,卻饑一頓飽一頓;他所向往的中產階級們只以“金錢”為標準,甚至舉得這滿口胡言的家伙是社會主義份子。更可怕的是,連對他產生好感的羅絲都認為他在文學上沒有前途,還不如動運關系找個正當?shù)摹靶÷殕T”工作,這樣他們的未來才更穩(wěn)定。
      
       后來,由于一場誤會徹底決裂。
      
       這就是所謂的愛情。羅絲眼里的愛情,是希望去塑造馬丁,讓他做一個怎樣的人,他就該做一個怎樣的人。而懷著這樣“高人一等”想法的,往往卻是最循規(guī)蹈矩的那個,他們突破不了世俗的約束,只是按照經(jīng)驗,“他是那樣的”“人家是那樣的”“你看,誰誰誰不是成功了嘛?”這就是中產階級“墻頭草”的立場,即使她是貌美如花的女神,但在靚麗的軀殼下躺著的是和資產階級一樣愚昧的靈魂,對任何事沒有自己的見解,那其實就是死亡。
      
       只可惜,馬丁愛上了這樣一個姑娘,愛上了只是自己想象中的羅絲。
      所以,如果《泰坦尼克號》里飄來的木板是兩塊,我們的兩位主人公都活了下來,重新上岸開始自己的新生活,jack是那種漂泊不定的男人,而rose的資產階級性格能使她改變一種生活方式嗎?當然,萬事都有例外,只是船的沉沒才讓有了瞎想的空間。
      
       后來我們的馬丁也該時來運轉了。像許多“美國夢”一樣,這個勵志故事的最后,是我們主人公飛黃騰達,成為暢銷書作家,手握十萬美金。那么,是不是該有個大團圓的結局了呢?
       當所有人都回來的時候,馬丁引領者讀者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作家這里也寫得巧妙,那些讓馬丁成名的作品,都是那些“已完成”的作品,他們買到的都是馬丁落魄時候的作品,那時候沒有人瞧得起他,他的作品只是在三流雜志上游蕩,沒人賞識,甚至是沒人尊重。為什么只能就因為一次出名而備受推崇?
       馬丁還是那個馬丁,什么也沒有變呀。大家推崇的不是為了他的“真正的價值,而完全為了一種完全虛構的價值”也就是面子,更直白點,是他現(xiàn)在擁有的10萬美金稿費。
       如今愛幻想的馬丁,不過是大家頭腦里升起的一個“幻象”罷了。
      
       成名的代價,才讓他懂得了在階級和金錢面前,寫作并不是他通向“廟堂”的道路,而他原來所向往的上層社會也只是一群偽善的面孔,哪里有他的真知?經(jīng)歷了苦難,饑餓,恥辱,失去的卻是愛情,信仰和生命!
       他來自海洋,又回歸了海洋。最后選擇在浩瀚的海洋自殺,打開圓窗,掉進黑暗,直到什么也不知道了。作為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大師,倫敦寫這本書時候主要是在描述那個時代,美國資本主義積累階段資產階級與廣大貧窮階級的對立,通過馬丁這樣一個懷著對資產階級上層文化向往的青年“向上爬”卻最后在“功成名就”之后而選擇幻滅的故事,寫出了那個時代美國資產階級的偽善和金錢至上的本性。所以,在作者筆下,資產階級往往是一成不變的“臉譜化”的人物,而無產階級不僅僅精通各種文史哲理論,還富有浪漫主義情節(jié),有人選擇流浪,有人選擇散財,甚至有人給穩(wěn)定工作也要選擇每天煮“土豆”吃的窮苦生活。這樣的人,在我們今天看來真的是相當有文藝范。
       主人公馬丁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人物,突出的不僅僅是他對愛情的執(zhí)著。我對他的定義,他又是一個視覺幻想狂,江湖氣味的作家,饑餓忍耐者……這樣的人物簡直太可愛了。而他那種積極向上,從一個街頭小混混成長為知名作家的歷程,也是當代每個有志青年的理想標桿。這也是這個越來越缺少激情的時代,人們讀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吧。
      
       這是一本好書。
      
      
      
  •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只能看著裊裊炊煙,望著遠山,聽著收音機。我不知道我的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在我大學即將畢業(yè)的時候,我可以看書、可以戀愛,打籃球看比賽。我仍然不知道我的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一切就像是個謎。有時候,會覺得解開謎底是一件快樂的事,有時候,又等不及過程中的勞累無聊寂寞焦灼。于是,現(xiàn)在的生活便常是不如意。
      
       杰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馬丁伊登早年生活悲苦,愛上一個白富美,可是白富美的父母看不上他,于是他便瘋狂的看書寫作,但始終未有成績。于是,白富美離開了他。可不久后,他的小說因機緣出版,轟動全國,于是名利雙收。白富美又回到了他身邊。可此時,當他活在上層社會,在虛偽與爭斗之中,卻并不能感到快樂,而以前的低下的社會階層的朋友們又因為身份差異而遠離了他。于是,他迷失了自己,終于自殺而亡。
      
       通過這個故事,我懂得三個道理,一是: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個“孤獨的花園”,他在花園里種花灑水,聞著花香,這便是他的快樂之源。如果他稀罕著不屬于自己花園里的花,他便可能中“情花之毒”,或者“牡丹花下死”了。二是:人是受欲望支配的高級動物,追求白富美是對于美與身體的欲望,寫作的野心是名利的欲望。欲望之網(wǎng)將人纏在其中,滿身傷痕。三是:生命便是一場與死亡作斗爭的戰(zhàn)爭。馬丁伊登最終倒在了死亡之劍下,他的血濺在生命虛無者的眉宇間。
      
       此時的我與早年的馬丁伊登一樣,活在掙扎之中。一方面覺得此刻一無所有生活的簡單的美好,一方面又如一頭獅子般想展示給世界自己的才華。.我的年紀還屬于幻想家與野心家,于是常常自我描述未來的壯麗的生活。到最后,自己也犯迷糊了,我想要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
      
       我在想,我老了的時候,還會回想自己這一生時候是否活的值得。孤寂的維特根斯坦臨終前對守護他的人說道“請告訴他們,我度過了非常美好的一生。"能真心實意的即將離開世界而這樣說的人畢竟不多,因為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遺憾,或者未竟之事。就如此刻大學即將畢業(yè),我卻常在想:如果還是大三該多好,那樣我就..."??墒聦嵈_是,我一個多月之后便將離開自由的象牙塔,或許成了茫茫蟻族中的一只日日擠公交車的小螞蟻,或者成了蠶食納稅人錢的公務員,或者窮困潦倒的如一個乞丐。
      
       我并不能因此哀嘆。因為生活某種程度來講,是叢林法則。你一無所有時,即使白富美愛你,他的父母也會瞧不上你??闪硪环矫妫钸€應該是溫情的柴米油鹽,由此,不管如何,總覺得活著是好的。但僅活著仍是不夠的,我們還想要更多之外的一些東西:快樂,精神享受,有趣,自由等等。這樣便會覺得,活著真好。
      
       此刻,我看著滿月,聽著惠特尼,仍然不知道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但內心里卻知道,我想要找到一種“活著真好”的狀態(tài)。于是,便慢慢的平靜,由是心安了。
      
  •      一
       他最后還是投入了大海的擁抱,“他剛知道些什么,便什么也不知道了?!?br />    機緣巧合下在舊書店里找到了這本吳勞翻譯的《馬丁?伊登》(世界文學名著珍藏本系列,上海譯文),在這之前我對杰克?倫敦的認識還停留在“書蟲”系列里那一薄本縮寫的《野性的呼喚》。從全書開頭那一段作為題辭的詩(奈哈特《讓我度此一生》頭一節(jié))開始,從對馬丁初入羅絲家那笨拙行動的描寫開始,這本書變成了我最愛的小說之一。
       二
       馬丁在見義勇為時救了一個叫阿瑟的富家子弟,作為報答,同時也是為了讓家人們見見所謂的“野蠻人”,阿瑟叫馬丁去他家吃便飯。上層社會的生活在馬丁眼里是如此美好,史文朋的詩歌讓他一見傾心,而摩斯家的大小姐羅絲更讓他心醉。
       雖然他比羅絲小三歲,但他還是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為了配得上他心目中如天使般的羅絲,他苦讀苦練,在這過程中愛上了寫作,而羅絲也愛上了他。但羅絲的愛是停留在外表上的,她愛的只是馬丁那強壯的身軀和蓬勃的朝氣,因為這是上層“紳士”們所沒有的。相反馬丁愛的卻是羅絲那看似純潔的心靈。他把羅絲看做是“女神”。
       可馬丁注入在自己作品里的那股熱情卻無法被雜志社和羅絲理解。因而他的作品幾乎一篇都沒發(fā)表。漸漸地貧窮逼近了他,吝嗇的姐夫趕走了他。迫于生計,他去中介所找了份洗衣工作,在沒日沒夜的工作中,他與作坊負責人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賺了一些錢后,喬打算去流浪,而馬丁則打算去繼續(xù)他的寫作。羅絲屢次勸他放棄寫作,但他都不聽,最后他們分手了。馬丁最好的朋友勃森登也自殺了。
       在這似乎是世界末日之際,他的作品竟走運了。連他那些稚嫩的練筆之作也被評論界大加贊賞,而他對寫作已全無熱情了。他成天念叨著“這都是早就寫好的呀”,這時奇跡又發(fā)生了,摩斯先生請馬丁去吃飯,連被馬丁諷刺得吹胡子瞪眼的勃朗特法官,以及馬丁那葛朗臺般的姐夫也都請馬丁去吃飯了。羅絲也在父母的慫恿下要求與馬丁復合。這時,上層社會那偽善的面紗被完完全全揭開了,馬丁也決定離開這個充滿煩惱的塵世了。
       三
       當年小說在雜志上連載時,雜志出酬金吸引讀者來猜測全書的結尾,幾乎沒有人猜到會是這樣一個結局。我一開始也對馬丁的前途充滿了信心。羅絲也似乎便如其外表般純潔。然而人性的虛偽是固有的,是無法改變的。很多人的人生目標便是“往上爬”,但多數(shù)人的人生總歸平凡無奇。或許沒有多少人領略過山巔的景色,但那高處不勝寒的無奈在馬丁身上展現(xiàn)地很徹底。
       讀者希望馬丁不要死,但卻找不到一條可使其逃脫這悲涼世界的出路。馬丁沒有別的選擇。但與其說杰克?倫敦主觀上多么想揭示“資產階級的虛偽”,倒不如說其所表達的是一種對人生的無窮失落,是一種從底層到高峰的落差感,更是從表面涉及內里的驚愕。他認為羅絲與他的愛是柏拉圖式的,他們在高山上朗讀詩篇,觀賞美麗的景色,而羅絲心里想的是馬丁脖子上壯實的肌肉和充沛的精力。這本質上是物欲與精神的沖突。羅絲對馬丁的愛有許多好奇和性的成分在里面,其中也不乏馴服野蠻人的使命感。馬丁意識到這些是在羅絲哭哭啼啼要求復合的時候,愛情破滅的打擊是巨大的,他對人生的最大信條或許就此破滅。
       馬丁?伊登之死是人類被逐出伊甸園開始世俗生活的妙喻。Eden,即是伊甸園之意,無論是否巧合,這一取名對于小說的主題有很好的揭示作用。寫作是一種精神上的勞作,馬丁雖則有健壯的身軀,但卻又一顆細膩的心。而羅絲雖則外表純潔,內心卻物欲橫流。這種外在與內在的錯位展現(xiàn)的是物欲與精神的沖突,在世俗社會如果無法平衡兩者,那么就會陷入馬丁的悲劇。但如果向物欲妥協(xié),則很多美好的內在就要被虛偽地遮掩,如同人類穿上衣物,離開伊甸園一般。通過外在不再可以觀察內里,虛偽的人性讓人無奈,初讀之感大概如此。
      但如果硬要說這本書有很強的階級性,那我想就會陷入無趣了。
       2003年9月3日 寫
       2012年4月6日 小改
      
  •     杰克倫敦有自傳色彩的作品,野性的激情與野性的絕望。馬丁·伊登本是一個底層水手,由于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Lucy并且愛上了她(悲劇常常都是這么開始的),為了接近她,他開始了瘋狂的學習與辛苦的寫作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接觸到了這些知識與真理的價值,對此的努力追求,使他成為了所有人眼中的“嚴重不靠譜青年”。他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所向往的事物并非自己最初想象的那樣,包括Lucy在內。世界廣闊,他卻覺得無處容身。不知道Lucy的離開是不是他的意料之外,但最不能讓他接受的還是他終于“成功”后Lucy的返回(盡管這不是Lucy的錯)。一切都已變得無意義,他只好選擇了魂歸海洋。
      
      ……臥槽,作為一個苦逼野獸的故事,我為什么只能敘述出苦逼,卻敘述不出野獸感。果然太欠鍛煉鳥。
      
      
      
      “我原以為在這里上流社會里無論男女全是有才華的?,F(xiàn)在就我的所見所聞,他們多半是飯桶其余的人是個倒有九個是討厭鬼?!?br />   
      “堅持正統(tǒng)觀念的人就信奉這一套。存在的東西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最最出色的。任何東西,只要存在,便足夠證明它有存在的理由?!?br />   
      “他們以為他們能思維,然而這類無思維能力的生物卻主宰著少數(shù)真正能思維的人的生活?!?br />   
     ?。ㄋ麄冃r候就很輕易的相信了被教育的對與錯,伴隨著成長,發(fā)現(xiàn)這些內容并不真實的時候,便自以為是的又為自己編制出一套合理與不合理來,重新告訴自己這世界是“應當如此”的。并且再次輕易的將那些堅持世界之不合理的人算作自己曾有過的“幼稚”狀態(tài)。)
      
      ……
      
      他的背井離鄉(xiāng)是自愿的。他在無邊無際的思想王國里跋涉得太久,已經(jīng)回不了家了。
      
      “馬丁·伊登啊,”他沉思著?!澳悴皇莻€畜生,不過你是個糟透了的尼采信徒。你恨不能娶了她,讓她那顫抖的心充滿幸福。可是你又做不到,做不到!真他媽的丟臉?!?br />   
      生活是錯上加錯,恥辱一場。
      
      我唱完了——
      放下了詩琴。
      歌聲轉眼即停,
      宛如輕盈的陰影
      我在紫苜蓿中獨行。
      我唱完了——
      放下了詩琴。
      我曾像一只清晨的畫眉
      在朝露欲滴的枝頭啁啾
      而今我已無歌無聲
      就像一只疲憊的紅雀
      歌聲在我的喉頭耗盡。
      我唱完了。
      放下了詩琴。
  •      放下此書,心中涌起一種復雜的感情,仿佛告別一位老友般的依依惜別,難以忘懷它曾給自己帶來的歡暢,激情和力量。正如小說結尾,馬丁.尹登慢慢向深暗無際的大海墜去,這本書此后也將漸漸淹沒在歲月的塵沙之下。不知道自己還能否與之重逢,再續(xù)前緣,在靈魂的感應中去體會那種奇妙的境界:因為美而產生的無法言及的歡愉和在思想的激蕩中所釋放的力量一同幻化做粲然絢麗的星空,心靈于無垠的寥廓中自由翱翔。書是有靈魂的。書的靈魂就附化在靜止,沉默的文字中,當你用心靈去感應時,文字便開始活動、陳述,于是靈魂便蘇醒。
       本書的靈魂是富于力量的。這種力量是生命的活力。有時它是如此的原始和純樸,卻給你以最直接的感染,讓心的跳動變的強健有力。激情的電流喚醒在平庸中麻木的意識,于是天地仿佛變得寬廣,世界的面目也不再是低沉的憂郁,而是明亮的勃勃生機了。
       這個靈魂還是敏感而細膩的。所以它所展示的世界不是一種粗糙模糊的存在,而是具有豐富的層次,充滿令人驚詫的美感。美,是如此曼妙動人。它是宇宙中最具魔力的精靈,當它被每一顆高貴的心靈捕捉到,便化做一種神奇的力量,讓靈魂變的純凈而滿足。
       喜歡馬丁.尹登,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他是一個正直,善良,豪邁,豁達的漢子,一個飽經(jīng)磨難,卻堅強不屈的男人。卑微的出身,苦難的經(jīng)歷沒有使他那高貴而富有才華的靈魂窒息。他追求的是人世中的真善美,卻鄙視世俗所看重的金錢和名利。現(xiàn)實的機遇讓他找到了表達自我的道路。美好的愛情開啟了他的心志,讓他認識到了知識和智慧的巨大力量,并為之頑強奮斗,以堅忍的精神跋涉在向繆斯之神朝圣的路途,探尋著關于文學藝術的奧妙。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周圍很多人的影子。在很多方面我與他甚至是驚人的相似,對于美的感悟和認識,對于感情的態(tài)度等等。這一切使我對馬丁的理解更容易感到貼近,也是為什么欣賞的一個原由吧。
      馬丁.尹登的周圍則是一批在精神上與他格格不入的人:他所同情的同樣出身卑微卻愚昧無知的親友,他曾經(jīng)為之仰慕實際上卻是虛偽勢利低俗的資產階級。當他因為對露絲的愛的驅動下而刻苦學習,隨之慢慢覺醒的內心,漸漸的被一種孤獨感所占據(jù)。他越來越發(fā)現(xiàn),在追尋美的世界里,周圍中能與他比肩而行的人是如此之少。環(huán)目四顧,入眼的只是世人的庸俗。不知道這種孤獨感是否是是每一個追求高遠的人所共有的。所謂知識分子的清高于是也似乎有些可以理解了。
      當他是一只振翅翱翔在九天之上的雄鷹時,伴隨他的就注定只有在羽翼之下流轉的風云。
       本書的語言是雄渾有力的,充滿汪洋恣肆的想象,讓人感到暢快淋漓。其中種種難以盡言的感受,在動筆前是一種激動人心的力量,現(xiàn)在卻成為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重載。且暫作罷,留給自己更多的回憶和感想。文字原本就很單薄,更何況目前在自己手中它還很軟弱。
      
      
      
  •     讓人感動的故事。最初是從雜志上看到的關于此書的讀后感,后來因為學英文就買了本英文原版看(本來我是沒心思讀這么長的一部小說的。)這是我看后會收藏的文學作品之一。
      
      我不贊同杰克倫敦的“強者”理論,杰克倫敦的思想也有他的局限性,但書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   我很同意你對馬丁那段愛情和他最自己作品的自負的理解。
    已點有用!
  •   泰坦尼克號里的ROSE比書中女主角有勇氣得多
  •   倒也是
  •   馬丁必須死,已然沒有出路了。
  •   從他的性格出發(fā)確實如此,而換作他人卻未必。
  •   他是理想的化身??!
  •   杰克?倫敦在其中所做的隱喻是非常有趣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