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附莊子)

出版時間:2004-9  出版社:北京燕山  作者:[春秋]李耳原著  頁數:314  字數:30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講述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孔。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最后不知所終,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內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體道第一第二章 養(yǎng)身第二第三章 安民第三第四章 無源第四第五章 虛用第五第六章 成象第六第七章 韜光第七第八章 易性第八第九章 運夷第九第十章 能為第十第十一章 無用第十一第十二章 檢欲第十二第十三章 歌恥第十三第十四章 贊玄第十四第十五章 顯德第十五第十六章 歸根第十六第十七章 淳風第十七第十八章 俗薄第十八第十九章 還淳第十九第二十章 異俗第二十第二十一章 虛心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章 益謙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章 虛無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章 苦恩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章 象元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章 重德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章 巧用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章 反樸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章 無為第二十九第三十章 儉武第三十·一第三十一章 偃武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章 圣德第三十二第三三十三章 辯德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章 任成第三十四第三十五章 仁德第三十五第三十六章 微明第三十六第三十七章 為政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章 論德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章 法本第三十九第四十章 去用第四十第四十一章 同異第四十一第四十二章 道化第四十二第四十三章 遍用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章 立戒第四十四第四十五章 洪德第四十五第四十六章 儉欲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章 鑒遠第四十七第四十八章 忘知第四十八第四十九章 任德第四十九第五十章 貴生第五十第五十一章 養(yǎng)德第五十一第五十二章 歸元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章 益證第五十三第五十四章 修觀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章 玄符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章 玄德第五十六第五十七章 淳風第五十七第五十八章 順化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章 守道第五十九第六十章 居位第六十第六十一章 謙德第六十一第六十二章 為道第六十二第六十三章 恩始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章 守微第六十四第六十五章 淳德第六十五第六十六章 后己第六十六第六十七章 三寶第六十七第六十八章 配天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 玄用第六十九第七十章 知難第七十第七十一章 知病第七十一第七十二章 愛己第七十二第七十三章 任為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章 制惑第七十四第七十五章 貪損第七十五第七十六章 戒強第七十六第七十七章 天道第七十七第七十八章 任信第七十八第七十九章 任契第七十九第八十章 獨立第八十第八十一章 顯質第八十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老子(附莊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相信宇宙為不可思議之物。老子將道的觀念依托于水,不僅是水道的樣式,更是依托于水的各種特性。水有很多較萬物而言特殊的特性,水是強大的,也是柔弱的,水可摧毀萬物,也可滋養(yǎng)萬物。老子用與水有關的意象描述“道”,比如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暗馈崩f物,正如水滋養(yǎng)生命一般,“道”與生命之源的水一樣,都有養(yǎng)育生命之功。在“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功成而不有”“萬物歸焉而不為主”中,老子勸告統(tǒng)治者要像水那樣行事,利民而又不宣稱擁有他們,循“道”而行的君王如水一般,是生命之源,但是又不試圖為其主宰。在老子看來,道經常是無為的,但它卻能創(chuàng)造一切,統(tǒng)治者只要聽其自然,無所作為,實行較為溫和的政策,人民群眾就會無條件的服從統(tǒng)治。老子“無為之治”的實質,就是要維護他所向往的理想社會,老子不愿看到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道德經》中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盁o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xiàn)實則依據變“亂”為“治”,使統(tǒng)治者少干涉,使民眾無知無欲。因而老子也崇尚“愚民政策”,老子并不把百姓當作民眾,他只是把民眾當作可以勞動的工具。因為老子認為一旦民眾有了智慧,便會威脅到國君的治理,于是便會有戰(zhàn)爭,小國寡民的和平也許就會遭到破壞。這樣的政策在當時老子將其視為理想的治國政策,然而在現(xiàn)在看來,這樣的政策是荒謬的。就像今天政局上的朝鮮,雖然為全球國家百姓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但在一個幾乎完全封閉的國家中,這樣的幸福是愚昧的,雖然確實達到了老子所追求的小國寡民的安寧與和平,但放眼全球來說,朝鮮未免是與其他國家格格不入的。
       另外,老子的哲學中包含著辯證的思想,和諧的平衡,是老子哲學的一個理想。天人合一,海納百川,和諧有它的包容性,也有差異性,尊重各種自由的選擇,自由的活動才會達到和諧的最高層次,動態(tài)的平衡。老子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看到客觀世界的變化無窮,認識到天地萬物都存在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并相互對立而生,既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老子指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正如“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后相隨?!崩献铀岢龅霓q證思想中充分體現(xiàn)著二元對立思想,同時也強調著將舊有的元素創(chuàng)新。因此,雖然老子強調的治國之策是“無為之治”,然而實際上卻起到了“有為之治”的效果。然而這種對立始終是依附于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之上的,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那么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走向反面。就如同老子認為天下最弱的是水,最強大的也是水,然而水的強大也是源于柔弱的水有不變的意向,總是不斷地流動,達到一個平衡的點,使之看起來是一種動態(tài)的靜止,因而最柔弱的水就變成了最強大的水。同樣,對于人類也是如此,老子所追求的社會和平,同樣需要每個人去有著相同的意向,每個人就如同一股細流,匯聚到一起時便能變得強大。柔弱與強大這兩個對立面雙方相互依存,也相互轉換。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繼老子之后,莊子更加在老子唯心主義思想與辯證思想的基礎上將其發(fā)展。莊子同老子一樣,贊成順應天理,順其自然,反對人為,他認為天地宇宙之大,人應該追求人生的高層次和大境界,盡可能創(chuàng)造出絕對自我主動的自由。但是,他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和獨到的見解,就如同他在《逍遙游》中所提到的,人之所以在這天地萬物之間活得不自由,是因為人必須要有所依賴,如果這些依賴可以得到滿足,那么人們才真正的逍遙。同時,莊子將老子的二元對立的辯證思想更加有所發(fā)展,他認為“道”是無所不在的,而“道”又體現(xiàn)為二元對立的形式,他認為按照“道”的天理而言,其實這世間萬物并無對立,這些所謂的二元對立都是人為的,人們看萬物的眼光會因自己的存在而變得偏頗,片面。有些看似好的事情實際上不一定是好的,有些壞事從某種角度來說有不一定就完全是壞的。是福是禍其實都是人為片面的猜想,如若放在廣闊的天地萬物之間,順應天理的話,那么也就沒有是非曲折福禍,乃至生死這樣的觀念了。
      
  •      有天性的人,讀一次便可知道何為陰陽,何為道。天資不足,勤讀,勤悟亦可知道,御陰陽。老子書中都道,德。
      關于道和德是所有中國文人志士思辨一生的問題。在孔子的心中,道是禮;在墨子心中,道是俠;在商鞅,韓非子心中,道是法;在秦始皇心中,道是天下;我不知道現(xiàn)在還有多少中國人在用心思考什么是道。
      老子在開篇中就寫到“道可道,非常道”;我相信老子是說明,自己來敘述道也顯得很乏力,但是他還嘗試著論述;甚至他本身這種揭露道的行為本身就違背了道的原則,但是他還是留下千字文;后世,道家把老子化做開山之祖;佛教亦把老子化作本教人物,中國的皇帝中亦有不少追尋黃老治國之理;總之,老子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很特別的一個位置,大家可以思考下“挑剔的中國人為什么對老子如此情有獨鐘,這其中是否反映了我們中國人的某種追求或者是某種心理?”去思考吧,去思考吧;
      思考道的同時,切不要忘記思考“德”;關于德,何為德者;關于德,和道有什么區(qū)別;德是否在國人心中有著某種定義;德的范圍是否和道一樣“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德是否存在;天下間,彰顯德是啟示著世人什么?
      最后,還是以古老的哲學命題作結——“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去向何處?”,“宇宙從何而來,可有始,可有終?”,“何為道?何為德?何為陰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系?”
      
      PS.讀完《老子》之后,讀《莊子》有大化之感!
  •     首先它并不是講“無所作為”的書。只是說,在為之前,它讓你看到妄為的種種后果;并推崇明理之為。
      
      其次,他宣揚的無我、無私、不爭、柔弱,必須和金剛經、易經聯(lián)系起來閱讀才夠公允。對于徘徊在智識世界里的眾生,他強調的是:以有為之利,以無為之用。
      
      當你困惑時,看書吧,學習吧,生活吧!當你對真理懷疑時,則應反觀內省,專氣致柔,以此慢慢接近真相;為了取得無私無欲,先放縱不羈,盡量滿足貪欲吧,然后你的本能,靈光會找到出口——由觀念世界進入靈性世界。
      
      人在什么時候才會甘愿無私,無欲?我的經驗是當你發(fā)覺種種對世界的解釋都靠不住的時候。且你希望進一步成長。這是一種最后才會擺上桌面的方法論。但是,你會得到一切。
  •     易中天說:莊子給人感覺是曖色的,而老子給人感覺是冷色的。 或許是這樣,讀老子和莊子, 在闡述相近的理念時, 可以看到2個性迥異的人
  •     我不知道它究竟怎么樣。因為我暫時還看不懂。不敢妄加評論,也不喜歡盲從權威的評價。有空慢慢再讀讀,結合注釋看看。呵呵
  •     嘿嘿,以前在一寺廟,聽一高僧說過,“少年學儒,中年學道,老年學佛”,在看《老子》,看了幾遍也看不懂,看來還是不夠資歷啊~
  •     文:金庸
      
      國家不論大小,主權一律平等,這個概念是近代國際法的基礎。然而在國際關系中,還是承認大國與小國之間是有區(qū)別的,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中五大國一致的原則,就是在法理上承認大國權利的一個例子。近幾個月來,這問題又討論得熱烈起來,我們最近見到一篇份量很重的長文,其中特別提到了反對大國沙文主義與小國民族主義的偏向。文中說,我國在漢唐明清四代時是大帝國,常去欺侮國境四周的外族,雖然近一百年來我國經常受外國侵略,經濟文化又極落后,然而條件改變之后,我國又強大了,那就得特別提防大國主義。
      
      我想,這種胸懷和想法,那才真是所謂泱泱大國之風?!独献印分杏袔拙湓挘F(xiàn)在想來還是很有意義。我國這位古代的哲學家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這樣:最低下的地方,才是眾川匯歸的地方。大國謙下,天下自然歸附。謙遜和平的經常以安靜戰(zhàn)勝囂張黷武的。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對大國謙下,才能取得大國的信任。大國不過是要領導小國,小國不過要大國不來侵犯它,只要大家謙下,就會各得所欲。但小國素在人下,不患不謙,所以大國要特別注意謙下。
      
      老子的哲學向來受到極大的注意,據任繼愈先生說,我國從古到今關于老子的著作不下幾百種。關于老子的譯文和論述,單是最近五十年來,用英、德、法各種文字發(fā)表的共一百多種,日本的還不在內。蘇聯(lián)哲學家們對老子的哲學有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我國古代唯物論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國近代學者如郭沫若、范文瀾、侯外廬、呂振羽、馬敘倫等對老子都作過相當深的研究,大家的結論還不一致。侯外廬和呂振羽認為老子是唯心論者,但目前的趨勢,認為他是唯物論者的人較多。至于他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這是古今外沒有人有任何懷疑的。
      
      《老子》全書不過幾千字,它的字數大慨只相當于幾篇《三劍樓隨筆》,然而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卻令后人鉆研不盡。他認為國家要謙下,個人也要謙下:“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盡了力而不自以為了不起,做成了而不自以為有功勞。正由于不居功,他的功績也就不會失去)?!崩贤袪査固┯幸粋€巧妙的比喻,意思也有點相若。他說,一個人如同一個分數,分子是他的實際價值,分母是他自以為的價值。他越是自以為自己大,他的真正價值越??;他如自以為無窮大,他的真正價值就等于零。
      
      歷史上自以為無窮大的人并不少,尤以帝皇為多。公元四○一年時,我國歷史上卻發(fā)生了一件難得的趣事:南燕的君主慕容德與群臣一起飲酒,酒酣,問群臣道:“我可和古代什么樣的帝王相比?”青州刺史鞠仲道:“陛下是中興圣主,可比得上中興夏的少康和中興漢的光武?!蹦饺莸旅笥屹p一千匹絹給他。鞠仲聽說賞賜這么多,嚇了一跳,連忙辭謝。慕容德道:“你會開我玩笑,難道我不會開你的玩笑么?你的話不實在,所以我也騙騙你,你以為真的賞你么?”韓范道:“天子無戲言,今天的話,君臣兩個都錯了?!蹦饺莸麓笙?,賞了韓范五十匹絹。
      
      鞠仲亂拍馬屁,那知慕容德頗有自知之明,而且十分幽默,不接受他這頂高帽。慕容德是少數民族的鮮卑人,他們向來住在我國的北方(據近人考據,西伯利亞的意思就是“鮮卑之地”,“西伯”是“鮮卑”的音轉)。后來鮮卑人雖然入據中原,建立了繁盛的元魏,但在慕容德那時,所受的文化陶冶還很淺,他竟然有此識度,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     平安,中國...
      
      自從年初覆蓋整個南方的大雪就開始了中國的不安,再接著奧運的一系列不和諧因素,還有美國次級貸帶給本來就岌岌可危的中國經濟的影響,意外爆發(fā)的腸道疾病和近期的手足口病,最后還來了一個汶川大地震......中國享受奧運,真是好事多磨......
      
      汶川大地震,主震3次,余震近1000多次,波及了大半個中國.真是地球嚇了一跳,死了幾萬個細胞...在網上電視上看到震后慘狀,讓人痛心疾首,卻又因為災害把中國人的心再一次地緊緊湊在一起而欣慰.我們的溫總理再一次地奔赴前線,安撫民心,不知道這位65歲的老人還要為中國多操多少心. 仰天長嘆一下...
      
      其實當我看到視頻里的遇害者的尸體,看到那些受傷的居民,看到人們一次又一次為挽救出生命激動得落淚時,不禁感到驚訝:為什么人會因為看到遇害的人而痛心呢?畢竟死亡離我們很遠很遠...
      
      我把這一切都歸結為條件反射...在我們不知道針刺在手上是疼痛的時候,看到正在向手上飛速而來的針是不會躲避的.當我們知道針刺在手上是疼痛的時候,在針還沒有到達手之前,手就會本能地退縮.而下一次看到針刺在別人身上時,我們的反射弧中的大腦會向人發(fā)出疼痛的信號.
      
      其實我們看到四川受傷的民眾時,看到他們頭破血流的慘狀,聽到他們的哭喊和呻吟時,于是神經把這些信號傳送給大腦,基于我們認為受傷就會疼痛的條件反射,我們的大腦同理發(fā)出相應的信號,讓受眾體會到疼痛.感受過傷痛的人,條件反射越加明顯,于是全世界受過傷害的人都會難受,安撫他們難受的方法就是讓刺激條件反射的根源消失.如何消失呢?就是把災民恢復原樣----全中國的支援,世界范圍內的相應.
      
      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不是感受到我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是減緩自我痛苦的過程呢?記得有個人對我說,人的本性是自私與貪婪.這些不全是人的劣根性,而正是這些自私與貪婪推動了人的發(fā)展與和諧.比如說這次是人處于自私而幫助了受災的人群.
      
      可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當這個世界由于各種原因給我們的條件反射是錯誤的情況下,可想會帶來多么大的災難...比如說,假設我們所處的社會告訴我們,死亡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死亡是人旅程的延續(xù),死亡是入住天堂的大門...并且人們都深信不疑,那我們再次看到人們死亡的時候,還會因此而痛苦而憐憫嗎?或許,我們想到這些因地震死去的民眾,還會為他們高興吧,因為他們相應了上天的感召,開始了一段更好的旅程了啊....當然這是一個荒誕的例子.但是這種類似荒誕的例子已經發(fā)生了,還記得那些人體炸彈,還記得911事件么?穆斯林激進分子并沒有因為人的死亡而感到任何的悲哀,相反認為是回歸真主的最好方法......這樣在其他國家認為是邪惡的行為卻在本族里視為神圣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都是后天形成的條件反射帶來的,正常的生理反應而已啊...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既然災難會由條件反射而引發(fā),既然無法控制生理反應,那么就要控制造成錯誤條件反射的原因.我們定義什么是引起錯誤條件反射原因的時候,用的是我們所處社會所處環(huán)境的真理.可是我們憑什么說我們長此以往信賴著的真理就是絕對正確的呢?老子有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者,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貌似我的推理不過還是柏拉圖式的,繞著繞著,還是回歸到了人對真理認知的起點...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現(xiàn)在理解為一句自嘲的話了,因為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還是老子~~有道理~
  •   對于這類書,先熟背,后細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