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李一冰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一為蘇東坡寫傳記,絕對不愁資料貧乏。東坡那枝天生健筆,似乎隨時都在不停地揮灑,學(xué)問既淵博,興趣又那么廣泛,所以著述之豐,雖經(jīng)長時期“元祐黨禁”的摧毀,傳世之作,還真不少。如以文集而言,明成化吉安知府程宗刊東坡全集,源出蘇門定本,其內(nèi)容包括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集十五卷、內(nèi)制集一卷、外制集三卷、應(yīng)詔集十卷、續(xù)集十二卷,合為七集,總計有一百一十卷之多,而集外的書簡、題跋、雜文、短記之類,還不在內(nèi)。東坡自己的文字,當(dāng)然是其傳記之第一手好數(shù)據(jù)。不過,做文章的目的,總是以寫給別人看的為多,大抵是對身外的事物,發(fā)表其一定范圍內(nèi)的主張或意見,其間不免受環(huán)境的拘牽、地位的限制,不能完全是作者的本來面目,與純粹發(fā)揮個人性情,抒寫內(nèi)心情感的詩歌,就塑造人物形象的數(shù)據(jù)價值而言,其質(zhì)地精純的程度,文不如詩,顯然可見。東坡一生,歷盡坎坷,常被命運擺布,在極不自由的境地里,獨行于荊天棘地之中,胸臆間積郁著一腔難平之氣,如生芒角,非吐不快。他就在這痛苦而又孤獨的人生路上,習(xí)于寫詩,綜自青年時代,自蜀入汴的“南行”開始,直至客死常州為止,四十余年,不斷寫下的詩篇,傳今者二千四百余首。不論是當(dāng)哭的長歌,還是歡愉的短唱,全是從他性情深處傾瀉出來的真情實感,生命中自然流露的天真,在塑造人物形象這一工作上,此是血肉材料的無上寶庫。我寫東坡傳記,取材于他的詩作者,十之七八,意即在此。因為要運用蘇詩做蘇傳的材料,便不能像平常諷誦一樣,興到吟哦,十分享受,此時,須從一字一句之間,推敲詩中蘊含的真意。我在著手之后,始覺此事,大不容易。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與西洋不同,抒情與敘事并重,東坡和杜甫一樣,皆非純粹的抒情詩人,而以寫實為主,許多作品后面,常有特定的事實背景,或包涵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在內(nèi),若不明了他當(dāng)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地位,不體察他所遭遇的經(jīng)驗事實,就無法真正讀懂他的詩意。而東坡一生的遭遇,卻又甚不平凡。達則金馬玉堂為帝王的師傅,開府州郡為封疆的大吏;窮則為大庾嶺外的南荒逐客,桄榔林中食芋飲水的流人。他見識過貴族門第里的驕奢淫樂,也體驗過閭巷小民們的貧困和無助,很少有人的生活經(jīng)驗,像他一樣復(fù)雜,以一身而貫徹天堂和地獄兩個絕對的境界,所以要熟知他的經(jīng)驗,就成為非常不易的功夫。不能熟知他的經(jīng)歷,就不能充分了解蘇詩;不能充分了解蘇詩,就無法觸摸到東坡內(nèi)心感情的脈搏。高文典論,常是披在外面的錦繡袍褂而已,不足盡以為據(jù)。說到讀蘇詩之類,前人言者甚多,而以南宋人陸放翁,知之最審。二東坡逝世七十余年后的南宋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陸放翁在成都安撫使衙門里做參議官,同年六月,朝廷派范成大來做四川制置使,這兩位詩人聚在一起,便常談詩說藝,屢屢論及東坡。因為放翁是個閑官,富有時間,石湖居士就勸他研究蘇詩,以遺后學(xué),放翁遜謝不能,范不相信,放翁提出兩聯(lián)坡詩,其一為:“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其二為:“遙知叔孫子,已致魯諸生。”問他該作何解?范答:“東坡被竄黃州,自忖不復(fù)再被朝廷收用,所以說‘新掃舊巢痕’。建中初年,朝廷召復(fù)元祐舊臣,所以說‘已致魯諸生’。——想來不過如此?!薄斑@就是我所以不敢從命的緣故了?!狈盼炭坏溃骸皬那俺⒁匀^養(yǎng)士,儲備將相之才,到元豐年間實施新官制,把三館一起撤銷了。東坡舊時曾直史館,但自謫為散官,史館之職,削去已久,至此,連這個老窠也被廢去了,所以說‘九重新掃舊巢痕’?!獤|坡用事之嚴(yán)如此?!薄斑b知叔孫子,已致魯諸生”這兩句詩,原是東坡從海外北歸,再度過大庾嶺時,所作《予昔過嶺而南,題詩龍泉鐘上,今復(fù)過而北,次前韻》詩的最后一聯(lián),用的典故是叔孫通為漢高祖定朝儀,征魯國諸生三十余人到中央政府來做事,當(dāng)時有兩個魯生,拒不應(yīng)召,遂被叔孫通笑罵為“若真鄙儒,不知時變”。東坡寫此詩時,他兩兄弟的情況,正如放翁所言:“建中初年,韓(忠彥)、曾(布)二相得政,盡量收用元祐舊臣,即使無法在朝中占據(jù)位置,也都被任為封疆大吏,唯有東坡兄弟,只領(lǐng)一份宮觀祠祿的干俸,不被重用。”但東坡詩只從正面說“朝廷已經(jīng)征召了魯國諸生”,暗中卻隱藏著“不能致者二人”之意,自嘲與子由該為不知時變的“鄙儒”。放翁感嘆道:“如這兩句詩,意深語緩,若不明了當(dāng)時的情況,便不容易窺測?!狈盼屉S后又舉了一個“白首沉下吏,綠衣有公言”的例子,認(rèn)為若未讀故老孫勰的詩跋,便不知綠衣所指何人,她又說了什么話,如此就無法看懂這兩句詩語,所以放翁的結(jié)論是:“必皆能知此,然后無憾。”石湖居士聽了,也嘆息道:“如此誠難矣!”理解蘇詩,在陸放翁、范石湖那個時代,確然如此,但后來以愛讀蘇詩者之眾,從事批注蘇詩的人,傳有百家以上,若能仔細讀注,困難未必不解。注蘇最早的本子,當(dāng)以崇寧大觀年間趙次公等的《蘇詩五注》為先,距東坡謝世還不過幾年,次則南宋紹興初年(公元一一三一年)趙夔等的《蘇詩十注》、王十朋的《蘇詩百家注》等,皆其著者。注本雖多,但是并不理想,所以范成大要勸放翁再事研究,放翁當(dāng)時不敢擔(dān)當(dāng)這一工作,后來吳興施元之、施宿父子卻以兩代數(shù)十年不斷的努力,綜核前人諸說,重新增編補訂,成施注本,以繁征博引、詮解詳備稱譽士林。這個規(guī)模大具的注本,刊版于南宋嘉泰二年(公元一二○二年),放翁作序,前面那段與范成大對話的回憶,就見于放翁所作《施司諫注東坡詩序》。這時候,政治上的元祐黨禁,雖已解除,但治蘇學(xué)還是忌諱,施宿因為出版此書,遭人蜚議而被罷官,所以傳本甚為稀少。明人好選評而薄箋注,而他們的選評,事實上只是借東坡這塊招牌,來發(fā)揚自己的文學(xué)主張而已,故而晚明公安派諸君子雖極推重東坡,但在研究上,卻不甚有用。直至清代學(xué)者才將施注本發(fā)掘出來,各以其專門知識來加以補充,如海寧查慎行撰《補注東坡編年詩》五十卷,以詳于考證地理為其特色;馮應(yīng)榴編《蘇文忠詩合注》五十卷,則精于考古,兩書皆頗流行。后來商丘宋犖(牧仲)得施注宋槧本于江南藏書家,他便動員門人邵長蘅、顧嗣立、李必恒和兒子宋至等為之刪訂編補,又大力搜求施本未收遺詩四百余首,為《蘇詩續(xù)補遺》上下二卷。邵長蘅承擔(dān)此一工作時,又發(fā)現(xiàn)放翁所說難處之外的另一重困難。蓋因東坡于書無所不讀,經(jīng)傳子史之外,不論佛經(jīng)、道藏、小說、雜記,到手皆讀,因此,他的知識范圍,無邊無際,加以生活經(jīng)驗又那么豐富,見聞寬廣,皆非常人所及,東坡自己固然富有統(tǒng)馭文字、驅(qū)策書卷的才氣,可以不限題目,牛溲馬勃,皆以入詩,取材可以不擇精粗雅俗,嘻笑怒罵,街談巷議,信手拈來,皆成佳詠。如沈德潛《說詩睟語》曰:“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鉛錫,皆歸镕鑄。”但是后世讀者,學(xué)問識見,兩不如他,而欲深切了解蘇詩內(nèi)容,時遇困難,依然不免,如邵長蘅作《注蘇例言》十二條,其中一條便說:詩家援據(jù)該博,使事奧衍,少陵之后,僅見東坡。蓋其學(xué)富而才大,自經(jīng)史四庫,旁及山經(jīng)、地志、釋典、道藏、方言、小說以至嬉笑怒罵,里媼灶婦之常談,一入詩中,遂成典故。故曰:“注詩難,而注蘇尤難。”所幸施氏父子合數(shù)十年精力所成的注本,“征引必著書名,詮詁不涉支離”,詳贍疏通,學(xué)者都認(rèn)為是自有蘇注以來的第一善本。再加邵長蘅等的刪補和整理,稍后復(fù)有乾隆名士翁方綱的《蘇詩補注》八卷,考訂尤稱精詳。至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王文誥撰《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更是綜合蘇注之大成,附載《總案》四十五卷,在考核事跡這一方面,貢獻更多。大家之詩,從來以熱心注杜(甫)者為多,但亦不過數(shù)家,內(nèi)容蕪雜膚淺,不為識者所取,而蘇詩注本,前有施氏父子的辛勤建樹,后有清代學(xué)人不斷的整補,這份豐富的前賢業(yè)績,在研究東坡生平這個工作上,幫助很大,這是必須要先加說明的第一點。三東坡事跡之第二個重要來源,是宋人筆記。兩宋之人,好寫雜記短文,而且凡有著錄,幾乎沒有不道及東坡的。歷史人物中,像他這樣被人津津樂道,有那么豐富的記錄傳下來者,實在不多。這表示東坡立身行事、言論風(fēng)采,都深深印入同時代人的心坎中,大家對他具有真誠的愛慕,對他抱有無限的同情之故。但也有人說,此乃由于東坡主盟當(dāng)時的文壇,凡是弄弄筆桿的,直接間接都曾沾過蘇門雨露,所以如此。其實也不盡然,如歐陽修,豈不是開創(chuàng)一代文運的宗師,道德文章,無懈可擊,但其身后,雖不如他自料那么凄涼:“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钡稳酥浿姓f到他的,便滿不如他這門生,那么風(fēng)光熱鬧。東坡為人,胸懷曠達,談笑風(fēng)生,使得所有親炙過他風(fēng)采的人,畢生難忘這位光風(fēng)霽月的長者,歡喜記述他的逸聞軼事,即使沒有著錄,好多年后,也要向自家子弟談?wù)摦?dāng)年舊事,珍視這份記憶,而這些晚輩又根據(jù)父兄的傳述,筆之于書,雖然并不一定皆是“實錄”,但除東坡自己的寫作外,這類同時代人的記錄數(shù)據(jù),自然最值得重視。首先要注意的,應(yīng)是蘇門弟子的著作。他們有最多的機會,與老師朝夕從游,親承言笑,彼此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無人可比,而且傳統(tǒng)上,門人弟子的記述,其價值亦常僅次于自作。此中,如黃庭堅、晁補之,就有很多題跋短文,記及師門,陳師道有《后山叢談》,張耒有《明道雜志》,李廌有《師友談記》,張舜民有《畫墁錄》等,皆其著者。不過《后山叢談》這本書,有些記事,卻不真實,有人疑是后人羼入的傳說,甚至懷疑它是托名的偽書,所以引用之前,仍須斟酌。至于東坡朋友的著作,如王鞏有《甲申雜記》《隨手雜錄》二集,孔文仲的弟弟平仲有《孔氏談苑》,晁家兄弟中的晁說之有《晁氏客語》;曾為東坡僚友者,趙德麟有《侯鯖錄》《賓退錄》兩書,李之儀有《姑溪集》等,他們都是曾與東坡同游共事的朋友,見聞?wù)媲?,所記?yīng)皆可信。東坡的世交后輩,將得自父兄的傳述,作成著錄者,亦復(fù)不少。如《春渚紀(jì)聞》的作者何薳,他是北宋著名兵學(xué)家何去非的兒子。東坡非常欣賞去非的兵學(xué),元祐間曾向朝廷奏薦其人,自是知交。作《避暑錄話》《石林燕語》等書的葉夢得,是東坡進士同年葉溫叟的侄孫;作《萍洲可談》的朱彧,是東坡舊識朱行中(服)的兒子;作《冷齋夜話》的惠洪和尚,與黃山谷交好,所記以聞諸山谷者為多;劉廷世的《孫公談圃》,系孫君孚(升)的語錄,而君孚與東坡是元祐同朝的僚友;朱弁(少章)的《曲洧舊聞》,記事最為謹(jǐn)嚴(yán),他是晁以道的侄婿;作《揮塵前錄》《揮塵后錄》的王明清,他的母親是曾布的孫女,故家舊聞,所記亦多可采;蔡京的兒子蔡絳,有《鐵圍山叢談》,傳述東坡遺事,態(tài)度也還公正。邵雍后人邵伯溫、邵博父子作《邵氏聞見錄》《聞見后錄》,一個主蘇(軾),一個主王(安石),態(tài)度不同。伯溫對荊公成見甚深,甚至冒蘇洵名偽作《辨奸論》,冒張方平名偽作《蘇洵墓表》,目的皆在攻訐王安石,為清人李紱所揭破,其作偽也如此,所以即使熱烈譽蘇,其言也不可隨便相信了。邵書中廣被流傳的,說東坡自黃州過金陵見王安石,劇談“大兵大獄”那一段故事,實在非常荒謬。就當(dāng)時兩人的地位情況而言,一個是政治理想落空,韜晦金陵的隱者,一個是性命幾被現(xiàn)實政治所吞噬,甫自謫所歸來的罪官,絕口不談?wù)?,乃是情理之必然,何況王蘇二人,以前政見相左,正因此時皆已退出了政治舞臺,才有這次私人會晤,怎會一見面就放言高論時政起來,且被描寫得戟指誓言、口沫橫飛,又豈是同為歷史上第一等人物的荊公與東坡的風(fēng)度?然而這個故事,連正史本傳里也采用進去了,《宋史》之為人詬病,絕非無故。又如費兗的《梁溪漫志》,記述一個買屋焚券的故事,說東坡從海外北歸,住在陽羨(宜興),托邵民瞻代買一座住宅,尚未遷住進去之前,一夜,與邵月下散步,聽得有一婦人在屋內(nèi)慟哭,其聲甚哀,問知即是所買宅子的舊主,在那里傷心,東坡心生不忍,就在這老嫗面前,焚毀屋券,也不收回產(chǎn)價云云。這個故事,寫得甚美,惜非事實。東坡確然是個同情心濃厚,不辭“從井救人”的人,但他北歸行程,舟至儀征,即已患病,止于常州,就遽爾謝世了,根本沒有到得宜興,又何來月下散步,對嫗焚券之事?凡人都有英雄崇拜的潛意識,喜歡為歷史人物造作神話,表示歡喜贊嘆,這不過為滿足自己的情緒而已。雖是好話,亦不能盡信;另一方面,也有澆薄文人,捏造東坡違反倫常的畸戀故事,胡說東坡自少好賭,以誣枉古人,驚世駭俗,自高身價。這兩種不健全的心理,都足以歪曲歷史人物的真實形象。東坡一生,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他自己從不在乎毀譽,毀譽亦不足以輕重東坡,不過我們從史論人,總須求真求實,而前人著錄,真贗雜糅,甄別取舍之間,確也煞費心力。披沙揀金,雖是辛苦,但在筆記數(shù)據(jù)中,確也偶有片言只事,恰如靈光一閃,有“風(fēng)神盡見”之功,此在皇皇巨著中,每不易得,是中亦有佳趣。四我開始寫這本新傳,時間還早在七十年代的頭上幾年,其間人事牽扯,時作時輟者好多次,直到一九八○年的冬天,才算寫完最后一章,自己從頭檢閱一遍,深感學(xué)殖荒落,老而無成,居然要寫像東坡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歷史人物,頗似瞎子摸象,實在有點荒謬,未免愧汗,本來不敢出手示人。不料翌年春天,我又忽然要有海外之行,而且此去國門,還不知何時能夠回來,“遠適異國,昔人所悲”。當(dāng)時的心情,充滿了茫然空虛的感覺,檢點舊居,所幸環(huán)堵蕭然,只有幾冊破書,別無長物,倒還沒有什么麻煩,只是書架下面積此一迭千余頁的原稿,偏覺處置為難,攜帶它漂洋過海,非但不便,而且毫無意義,但寄存他處,時日久長,怕又難免“用覆醬瓿”的命運。設(shè)想至此,馬上記起我寫東坡在常潤道中,初賞江南地方駘蕩春光這一段時,適值臺北盛夏,揮汗如雨,我則伏案走筆,如從坡公同游罨畫溪上,渾忘酷熱,直至衣巾盡濕,而不改其樂。又有一次,狂臺過境,窗外風(fēng)聲怒嘯,一燈如豆,我則繞室徘徊,一心體味東坡渡海,“子孫慟哭于江邊”的那幕慘劇。此情此景,都還如在眼前,于是我想,無論如何,這部稿子,總是真誠落筆,費了好幾年心力的結(jié)果,不能輕自拋棄。行前,偶然和朋友說起此一煩惱,即承吾友劉顯叔兄和陳烈夫人為我熱心介紹聯(lián)經(jīng)公司,惠予出版,使我頓覺兩腋生風(fēng),無牽無掛地離開了臺北。此時回想起來,也實在有點好笑,人都有自尋煩惱的毛病,譬如當(dāng)年我不做這件寫書的傻事,則也沒有后來那段煩惱,若無劉兄伉儷慨然相助,則我現(xiàn)在還要為這份稿子牽腸掛肚,多不痛快,所以,我必須于此,對幫助我的朋友鄭重致謝。一九八一年四月杭人李一冰自記于美國新澤西州
內(nèi)容概要
蘇東坡傳世的文章、軼事極多,詩詞更為一代巨匠,難有匹敵。東坡一生歷經(jīng)坎坷,達則金馬玉堂為帝王師,窮則食芋飲水為南荒逐客,因此胸臆中積郁一腔難平之氣,不吐不快,所作詩詞兩千余首,皆是從性情深處傾瀉出的真情感。
本書十之八九取材自東坡詩詞,參照其他文獻資料,勾勒出他一生不平 凡的際遇。以詩人少有的人生經(jīng)歷,與其心血結(jié)晶的詩作相印證,使一個活生生的蘇東坡躍然眼前。
---------------------------------------------------------------------------------------
大磨難成就大風(fēng)流 大悲歡書寫大人生 立體呈現(xiàn)蘇東坡至真至性之傳奇
著名蘇東坡研究專家李一冰教授八年嘔心瀝血之作
比林語堂《蘇東坡傳》更嚴(yán)謹(jǐn)、全面和生動的蘇東坡傳記
余秋雨評價此書:“是文字較為典雅的學(xué)術(shù)著作,大抵讓蘇軾以其詩文來自道生平,作者的歸結(jié)甚有見地?!?br />----------------------------------------------------------------------------------------
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已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墒沁@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林語堂
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yīng)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zhì)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zhuǎn)化為起哄式的貶損,兩種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tài),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余秋雨
作者簡介
李一冰,臺灣著名學(xué)者,蘇東坡研究專家。
書籍目錄
第九章 書齋內(nèi)外一、一家融融二、蘇門六君子三、王鞏四、畫友五、文字生涯六、書法七、繪畫八、書齋文物九、宴游和諧謔十、重結(jié)西湖緣第十章 杭州去來一、儲糧防災(zāi)二、吏治三、治六井?開西湖四、僚友五、方外交六、救災(zāi)和水利七、奉詔還朝八、破琴之夢九、竹寺題詩案十、東府感舊第十一章 潁州?揚州?定州一、潁水之魚二、潁揚之治三、廣陵生活四、初和陶詩五、二次還朝六、再被圍攻七、喪偶八、太后崩逝九、守邊定州十、再遭謫逐第十二章 惠州流人一、遠謫南荒二、過嶺三、初到惠州四、借刀殺人之計五、勞己以“為人”六、服食養(yǎng)生七、朝云之死八、惠州和陶九、白鶴峰新居十、又貶海外第十三章 海外東坡一、海南風(fēng)土二、食芋飲水三、房屋風(fēng)波四、讀書著作五、家人朋友六、采藥與造墨七、別海南第十四章 北歸一、秦觀之喪二、廣州?英州三、韶州四、虔州五、歸程何處是六、染疾七、逝世八、浩氣不亡九、子孫十、身后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九章 書齋內(nèi)外一、一家融融蘇軾元祐還朝,雖然被人強迫戴上黨派的帽子,被官僚集團圍剿得遍體鱗傷,身心交瘁,但此同一時期的私人生活,卻是百花齊放,非常燦爛。汴京比較高級的朝官,為了上朝方便,大都住在皇城附近。這皇城的城門,朱漆金釘,非常輝煌,城壁磚石間,甃嵌著龍鳳飛云的圖案,雕甍畫棟,峻桷層榱,城樓上覆蓋的琉璃瓦,在太陽下閃爍生光,真是一派皇家氣象,帝闕風(fēng)光。沿著皇城城墻,整整齊齊種著高槐古柳,濃陰覆地,寧靜有如山居。楊奐《汴故宮記》:“登聞鼓院之西,曰右掖門,翰林知制誥者,多居西掖。”黃庭堅有《雨過至城西蘇家》詩,頗能寫出當(dāng)?shù)氐木吧鐣儯猴h然一雨灑青春,九陌凈無車馬塵。漸散紫煙籠帝闕,稍回晴日麗天津?;w衣袖紅香濕,柳拂鞍韉綠色勻。管領(lǐng)風(fēng)光唯痛飲,都城誰是得閑人。蘇氏兄弟并不住在一起,但是蘇軾退朝,常常先到轍家盤桓一番,然后回家,相距應(yīng)不甚遠。二蘇自分別出仕以來,已有二十余年不能同在一地居住,現(xiàn)在雖然還不能達到“同歸林下,夜雨對床”的樂境,但比兩地分居,動輒要三幾年才得晤敘一次,卻要好得多了。兩兄弟公余之暇,日有過從,可以元祐三年十月蘇軾作《出局》詩為證。那一天,蘇軾局中早出,天色陰晦欲雪,而蘇轍在戶部因公未歸,蘇軾便在家里煮酒等他,作《出局》詩,親密地寫下子由除一字同叔外,還有一個乳名叫“卯君”,此因他生于寶元二年己卯之故。詩云:“急景歸來早,濃陰晚不開。傾杯不能飲,待得卯君來?!倍K友愛之篤,固是膾炙人口的歷史佳話,而彼此互愛子侄,卻也毫無異致。如元祐二年除夕,蘇轍被派在辦公廳里值夜(省宿致齋),不能回家,他家孩子們過年不見爸爸,當(dāng)然很失望,第二天春節(jié),蘇軾朝賀一畢,帽子上插了御賜的銀幡,立刻趕往弟弟家去,陪他的侄子們玩耍。作詩三首,錄一:白發(fā)蒼顏五十三,家人遙遣試春衫。朝回兩袖天香滿,頭上銀幡笑阿咸。軾家二十余口,除出長子蘇邁尚在江西當(dāng)?shù)屡d縣尉外,余自王夫人以次,十七歲的蘇迨,十五歲的蘇過,侍妾朝云等,一家團敘,其樂融融?!洞雾嵑屯蹯枴吩娬f:“子還可責(zé)同元亮,妻卻差賢勝敬通?!碧欢始?,兒子個個好學(xué),使他覺得比漢朝的馮衍、晉朝的陶潛幸運得多。王夫人出身青神農(nóng)家,她有農(nóng)家婦女刻苦耐勞的習(xí)性,是治家能手,雖然教育程度上有點隔閡,不能充分了解她的丈夫,但她謹(jǐn)守傳統(tǒng)的婦德,一切依從他、敬愛他,尊重他的一切愛好,包括容納朝云在內(nèi)。朝云冰雪聰明,善解人意,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女孩。例如有一日,蘇軾退朝還家,食罷,按照他的養(yǎng)生法,在室內(nèi)捫腹徐行。旁有侍兒,他忽然指著自己的大肚皮問她們道:“你們且說,此中藏有何物?”一婢說:“都是文章?!币绘菊f:“都是識見?!敝魅藫u頭不以為然。朝云說:“學(xué)士一肚皮不合時宜?!碧K軾捧腹大笑——果然是個紅粉知己。全家抵京后半年,蘇轍上《乞兄子邁罷德興尉狀》,大約未久,蘇軾長子那一房也已來京團聚。蘇邁照當(dāng)時大戶人家早婚的風(fēng)習(xí),十九歲即已娶婦,娶的是同鄉(xiāng)世交王宜甫的女兒,翌年元豐元年,蘇軾就已有了孫兒蘇簞,此時,他家一個屋檐下,已經(jīng)三代同堂,兒孫繞膝,充滿了笑語和喧闐。蘇軾抵京不久,即往晉謁師門,拜見師母——歐陽太夫人,歐陽修的長子發(fā)(伯和)已經(jīng)過世了,遂與歐陽斐(叔弼)、辯(季默)兄弟常時交往。歐陽家托蘇軾撰文忠公神道碑,蘇軾則入見太夫人,為他十七歲的夾子蘇迨求婚于歐陽斐的千金,太夫人說這是“師友之義”,一口允諾,從此與師門又成了兒女姻親。蘇軾在京,公事既忙,再因朋友眾多,趣味廣泛,所以很少會有在家空閑的時光。不過他對于兒子的學(xué)業(yè)還是非常用心的,次子蘇迨雖然長大了,但是身體還是病弱,所以不太管他,對稚子蘇過則常親自督教。叔黨天生性分,最像父親,非常努力于詩賦的學(xué)習(xí)。詩賦是當(dāng)時科舉的主科,又是蘇門光輝的家學(xué),蘇軾手寫一則《評詩人寫物》給他,開導(dǎo)他作寫物詩的訣竅:詩人有寫物之工?!吧V绰?,其葉沃若”,他木殆不可以當(dāng)此。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fēng)清欲墮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工。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rèn)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語,蓋村學(xué)中體也。有一次,蘇過念《南史》,父親睡在床上聽。讀到一個段落時,蘇軾便對兒子說道:“王僧虔家住建康禁中里馬糞巷,子孫賢實謙和,當(dāng)時人稱譽馬糞王家都是長厚的人。東漢贊論李固,有句話說:‘視胡廣、趙戒如糞土?!S土本是穢物,但用在王僧虔家,便是佳號;用來比胡、趙,則糞土有時而不幸?!薄罢呤切揶o的技法,后者則是剴切明白的人格教育,兩者皆不偏廢。蘇軾平常生活,很有秩序,講究養(yǎng)生之道。他在家晨興夜寢,各有一定的法門:每日五更初起床,梳頭數(shù)百遍,盥洗后,就和衣還臥另一干凈榻上,假寐數(shù)刻,據(jù)說“美不可言”;直到天色平明,吏役齊集,他即起身換朝服,冠帶上馬,入宮早期。夜眠,蘇軾頗以“自得此中三昧”為豪,他的方法是:初睡即在床上安置四體,使無一處不穩(wěn);如有一處未穩(wěn),即重新安排,務(wù)令穩(wěn)貼。身體上如有任何輕微倦痛的地方,則略自按摩,然后閉目,靜聽自己的呼吸,直到呼吸平勻,心也跟著靜定,如此一頓飯時,四肢百骸,無不和通,睡意既至,即便呼呼入夢,雖寐不昏。蘇軾的個性,樂與朋友群居,而不眤婦人,即使家中婦女,他也很少和她們說話。宋代士大夫社會里,飲宴的風(fēng)氣甚盛,高等門第,家有妓樂,但以只應(yīng)賓客為主。蘇家雖也未能免俗,養(yǎng)了幾個能歌善舞的侍兒,不過蘇軾接待賓客,卻有各別的對待,凡遇“不可與言”而又不得不招待的俗客來到,他就搬出“搽粉的虞侯”來,以絲竹和歌聲來逃避乏味的言語;若遇佳客臨門,則屏絕聲色,只備清茗佳釀,相與坐談累夕,興會淋漓。蘇軾推托不掉應(yīng)酬,他也樂意欣賞女性的明慧和美麗,他會用最美的辭章來阿諛?biāo)齻?,贈詩作曲之外,甚至為她們作畫,但是過眼煙云,從不輕付感情。所以,蘇軾能以生平不耽女色自豪,五十歲后,有詩曰:“已將鏡鑷投諸地,喜見蒼顏白發(fā)新。歷數(shù)三朝軒冕客,聲色誰是獨完人?!惫倘唬@是蘇軾“不眤婦人”的性情,但與道家養(yǎng)生之說也有關(guān)系,黃州書于雪堂的“四戒”中,有一條即是“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他認(rèn)為四戒中“去欲”最難,以蘇武為例,他陷身胡地,嚙雪吞氈,死生一線,但仍不免為胡婦生子,“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他的朋友中,如多情詞人秦觀、風(fēng)流成性的楊繪和雅好聲色的王鞏,都經(jīng)他再三勸告“戒之在色”。如定國謫賓州,致書有曰:“粉白黛綠者,俱是火宅中狐貍、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看破?!憋嫴?,是蘇軾生活上的一大情趣,一大享受。但在北宋當(dāng)年,茶的種植制作,還在推廣時期,好茶不多,如丁渭于真宗朝所制“龍鳳團”茶餅,每年僅產(chǎn)四十餅,只夠?qū)m廷御用,皇族以外是不敢想望的;至慶歷朝,蔡襄努力改良品種,另創(chuàng)一種“小團茶”,歐陽修《歸田錄》記述: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歷中蔡君謨?yōu)楦=忿D(zhuǎn)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齋,中書、樞密院各賜一餅,四人分之。宮人往往鏤金花于其上,蓋其貴重如此。嗣后,植茶事業(yè)不斷推廣,至元豐年間,神宗有旨下建州造“密云龍”,質(zhì)量更是超越小龍團而上,官廷賞赍,限于王公近臣,所以蘇軾珍視異常,自己偶爾品啜一甌,絕不用以招待一般賓客。曾作很美的一闋茶詞,專門歌頌這“密云龍”,調(diào)寄《行香子》: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夸君賜,初拆臣封??捶窒泔?,黃金縷,密云龍。斗嬴一水,功敵千鐘,覺涼生兩腋清風(fēng)。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能夠分享這珍藏的,據(jù)說只限于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所謂蘇門四學(xué)士來時,他才吩咐家人:“取‘密云龍’。”一天,蘇軾在外廳會客,忽命取“密云龍”,蘇宅內(nèi)眷總以為當(dāng)是黃、秦、晁、張中哪一位來了,屏后偷覷,卻是晚登蘇門的廖明略(正一)。二、蘇門六君子元祐之初,由司馬光和呂公著舉薦起用的盈廷朝士,大部分是蘇軾的同輩朋友,但至面對現(xiàn)實政治,利害不同時,即使多年交好,立刻就變臉色。蘇軾對于人情變化莫測,獨自感嘆道:“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云不足以比其變?!碧K軾的友誼生活中,真能與他聲氣相通的,不過幾個知愛的后輩,他如有所汲引,也只這幾個慣坐冷衙門的書生而已,此外,兩三個書畫名家,做在朝時期的詩伴畫友而已。說到晚輩朋友,立刻就會想到大家習(xí)聞的蘇門四學(xué)土,那是指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黃庭堅與蘇軾本為筆友,詩文往還已有多年,而從未識面,這次從監(jiān)德州德安鎮(zhèn)任上,被朝廷召為秘書省校書郎,甫于元祐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入京,一月初八,第一次來謁蘇軾,以洮河石硯為贄。秦觀登進士第未久,原在外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蘇軾以賢良方正薦于朝,除太學(xué)博士,做校正秘書省書籍的工作。晁補之,字?jǐn)蹋瑸閺膶W(xué)蘇門最早的一人,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都是第一。神宗親閱其文,稱為:“是深于經(jīng)術(shù)者,可革浮薄?!痹瓰楸本﹪颖O(jiān)教授,元祐初,入京為太學(xué)正,后遷秘閱校理。張耒,字文潛,少年時在陳州游學(xué),蘇轍時任學(xué)官,深愛其才,蘇軾是在老弟家中認(rèn)識他的,稱其文:“汪洋沖淡,有一唱三嘆之聲?!睆堮绺星兄?,因從軾游。以進士官著作佐郎,原在京師。文潛雖自及第以來,一直度其苜蓿生涯,但長得軀干魁偉,大腹便便,貌似寺廟中的彌勒佛,陳后山詠文潛曰:“張侯便然腹如鼓,雷為饑聲汗為雨?!笨坍嫷梅浅魃?。元祐元年十一月,蘇軾主試館職。宋制,凡除館職,必須具備進士及第,歷任成資(符合一定的年資),經(jīng)大臣保薦,學(xué)士院考試入等(合格),才能授職。宋沿唐制,設(sh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合稱三館,凡在三館者,皆謂館職,職居校理、檢討、??币陨险?,皆稱學(xué)士,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處。這次學(xué)土院舉行館職試,黃庭堅以李常或?qū)O覺薦,晁補之以李清臣薦,張耒、晁補之、張舜民等五人,并擢館職。黃庭堅遷著作佐郎,加集賢院校理,張耒、晁補之并遷秘書省正字。秦觀未與薦試,因為他的“歷仕成資”還不夠格。因為他們是蘇軾主試所拔擢的職官,一日之間,建立了座師與門生關(guān)系,而他們后來都做到三館檢校以上的職務(wù),所以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張耒有詩稱述他們師弟幾人當(dāng)年的風(fēng)姿,如言:長公(軾)波濤萬頃陂,少公(轍)巉秀千尋麓。黃郎(山谷)蕭蕭日下鶴,陳子(師道)峭峭霜中竹。秦(觀)文倩麗舒桃李,晁(補之)論崢嶸走珠玉。雖是一門之言,卻頗能道出各人不同的風(fēng)格,包括做人的風(fēng)度和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在內(nèi)。詩中所說的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又號后山居士,先由蘇軾會同李常、孫覺合薦以布衣為徐州教授,后用梁燾薦,除太常博士來京,從蘇軾游,蹤跡甚密,所以有人把他和李方叔(廌)加上,合稱“蘇門六君子”。不過無己自言他的師承是曾鞏,有句曰:“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后來他與黃庭堅共為江西詩派的宗師。宋代制度,京朝小官,俸祿甚薄,而以從事文教工作的先生們?yōu)樽罡F。蘇門這幾位學(xué)士,自然不能例外。不要說元祐初期,他們都還官小祿薄,即使后來官階高了一點,依然還是窮酸。如秦少游于紹圣年間,已官黃本??保|華門之堆垛場,與時官戶部尚書的錢穆父(勰)為鄰。某年春日,少游實在窮得過不下去了,作詩致隔鄰的穆父求助,詩曰:三年京國鬢如絲,又見新花發(fā)故枝。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穆父立刻派人送了兩石米去,賑濟他的困境。晁旡咎也是一樣,蘇軾詩《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說:“晁子拙生事,舉家聞食粥。”又《戲用晁補之韻》詩曰:昔我嘗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詩老詩。清詩咀嚼那得飽,瘦竹瀟灑令人饑。試問鳳凰饑食竹,何如駑馬肥苜蓿。知君忍饑空誦詩,口頰瀾翻如布谷。如陳師道,清寒耿介,一絲不茍,最后竟因無衣御寒而死。那是建中靖國初年(公元一一○一)的事,師道時任秘書省正字,被派陪祀郊丘。時值嚴(yán)冬,非重裘不能御寒,他只有一襲舊皮袍,他的太太與趙挺之的太太是嫡親姊妹,就向趙家去借了一件,師道問這是哪里來的,他太太不敢隱瞞,從實說了,師道說:“你豈不知道,我從來不穿別人衣服的?”拒不肯穿,只著一領(lǐng)單裘到郊野去,竟感寒疾而死,得年才四十九歲。元祐當(dāng)時,蘇軾位高祿亦較厚,而且依照慣例,撰內(nèi)外制都有額外的“潤筆”收入,如草宰相“麻”,退即有旨,賜牌子金一百兩,所以經(jīng)濟情況比諸在三館的門人,要好得多。不過蘇軾向不看重金錢,毫無積蓄,而且認(rèn)為一般人所說的節(jié)儉,實是怪吝的別名,這時期,收入雖然豐厚,但他還是四壁蕭然,室無長物,甚至不怕小偷光顧。曾自記元祐在京一事:近日頗多賊,兩夜皆來入吾室。吾近護魏王葬,得數(shù)千緡,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當(dāng)是不知耳。如本書上冊所述,蘇門中以李廌為最窮,蘇軾常常周濟他。蘇軾出知杭州時,朝廷賜物中有馬一匹,便將它送與李廌,并且顧慮到李廌得馬救窮,一定要賣的,則必須寫張公據(jù)給他,證明來源,才能脫手。于是他親筆寫了一張措辭婉轉(zhuǎn),又絕對不傷李廌自尊心的《馬券》給他,原文是: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賜玉鼻騂。今年出守杭州,復(fù)沾此賜。東南例乘肩輿,得一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馬,故以贈之。又恐方叔別獲嘉馬,不免賣此,故為書公據(jù)。四年四月十五日。這《馬券》,后在眉州刻了石,有拓本流傳。又有黃庭堅題跋一則,極饒風(fēng)趣,跋曰:“翰林蘇子瞻所得天馬,其所從來甚寵,加以妙墨作券,此馬價應(yīng)十倍。方叔豆羹常不繼,將不能有此馬,御以如富貴之家……或又責(zé)方叔受翰林公惠,當(dāng)乘之往來田間,安用汲汲索錢?此又不識癢痛者從旁論砭疽爾。爾甚窮亦難忍,使有義士能捐廿萬并券與馬取之,不惟解方叔之倒懸,亦足以豪矣。眾不可,蓋遇人中磊磊者試以余書示之?”蘇軾的仁厚,不在贈馬,在于那一番體貼別人的心腸。不過,“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是精神世界里的滿足,物質(zhì)上的匱乏,不足以壓倒他們。蘇門中人,各有獨特的成就,相成的關(guān)系甚淺。蘇軾是個天才型的人物,挾其天馬行空的氣魄,逞其健筆,昂首高歌,趙翼論之曰:“坡詩實不以鍛煉為工,其妙處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獨絕也?!秉S庭堅和陳師道卻截然與他相反。庭堅認(rèn)為文學(xué)上的成就,終須由積學(xué)而來,與徐師川書說:“詩正欲如此作,其未至者,探經(jīng)術(shù)未深,讀老杜、李白、韓退之詩不熟耳。”庭堅對于蘇軾的天才和氣魄,自知無法超越,故有意無意之間,想要別辟蹊徑,出奇制勝,但是鍛煉過甚,則不免走入生澀拗僻的魔陣。陳師道是北宋第一個苦吟詩人,專心致志,逐字推敲,葉夢得《石林詩話》傳述道:世言陳無己每登臨得句,即急歸,臥一榻,以被蒙首,惡聞人聲,謂之“吟榻”。家人知之,即貓犬皆逐去,嬰兒稚子,亦皆抱寄鄰家。徐乃詩成,乃敢復(fù)常。如此嘔心瀝血作詩,與蘇軾全憑才氣的路子不同,所以后來他盡棄所學(xué),與黃庭堅同宗老杜,開江西一派的詩運。秦觀是個感情非常豐富的人,故其文字抒情婉約、寫景清麗,時人譏其纖弱,秦觀亦自認(rèn)少時用心作賦,習(xí)慣已成,雖風(fēng)調(diào)優(yōu)美,總脫不掉“詞人之詩”的面貌。張耒為詩,自然清新,務(wù)為平淡,頗受白樂天的影響,而蘇軾對他們兩人,則曰:“秦得吾工,張得吾易。”晁補之以文自雄,詩不如賦。李廌文詞肆放,蘇軾稱之“有飛沙走石之勢”,詩亦才氣橫溢,似乎有點師門氣概了,然而畢生窮愁潦倒,終至豪氣盡失,變?nèi)胗囊菀宦贰LK門師友,各有風(fēng)格,而蘇軾也真能尊重他人獨立的成就,他自己是不受任何格律束縛的天才詩人,所以也不強人與他同調(diào)。正因有此涵量,所以他能網(wǎng)羅天下人才,創(chuàng)出自由的文風(fēng)。故東坡時代的宋詩,萬象紛呈,各具自家面目,別有氣象;盡脫唐人窠臼,賦與宋代文學(xué)以新生命,創(chuàng)出宋詩的新境界,下啟江西詩派二百余年的新詩運。蘇門六君子中,蘇軾獨于黃庭堅則較敬重,一是山谷在諸生中,年紀(jì)最長,元祐元年,他已四十二歲,比蘇軾只小九歲。兩人相見時,黃已頗有聲望,所以他們的關(guān)系始終是在亦師亦友之間。一是山谷少年早慧,很有一點恃才傲物的脾氣,蘇黃二人,格調(diào)不同,因為太熟的關(guān)系,有時也不免互為譏誚。如蘇軾論山谷詩文說:黃魯直詩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韻高絕,盤餐盡廢。然不可多食,多食則發(fā)風(fēng)動氣。庭堅雖因后輩,不便指名直說,但言:蓋有文章妙一世而詩句不逮古人者。意亦暗指軾詩。秦觀每以庭堅對蘇軾的態(tài)度不夠敬重,心懷不平。山谷《避暑李氏園》詩:“題詩未有驚人句,會喚謫仙蘇二來?!鄙儆伪阆蚶蠋煴г梗骸耙韵壬鸀樘K二,大似相薄。”但是蘇軾并不在乎。至蘇軾下世,庭堅獨尊詩壇,時人以“蘇黃”并稱,山谷連稱“不敢”,他終生以師禮事蘇軾,這種風(fēng)范,尤其可貴。蘇軾在及門諸生中,對秦觀的期望最深,因此,求全責(zé)備,態(tài)度也較嚴(yán)格。元祐初,少游晉京謁蘇,一見面,蘇軾便說:“不意別后,公卻學(xué)柳七作詞?!薄澳畴m無學(xué),亦不如是?!鄙儆握\惶誠恐,不知此言何來。柳永是被他們共認(rèn)為格調(diào)卑下的詞家,蘇軾一向瞧他不起,便說:“‘銷魂,當(dāng)此際’,非柳七句法乎?”蘇軾又問別作何詞,少游舉了一闋新作,中有“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這樣兩句。蘇軾說:“十三個字,只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睋u首不以為然——蘇軾指導(dǎo)后輩,精密如此。蘇軾當(dāng)時,名滿天下,不但一般士人,望之如北斗,誰不希望一登龍門,而身價十倍。歐陽文忠開創(chuàng)出宋代文學(xué)的革新運動,得蘇軾接替繼續(xù)領(lǐng)導(dǎo)當(dāng)代文運,發(fā)揚光大,雖已奠定非常深厚的基礎(chǔ),然而時光飛逝,蘇軾現(xiàn)在也已進入中年,行將老矣,他必須要將歐陽交付給他的這根棒子,尋到一個有資格接棒的人,今如欲為交付,不能不把這份深重的責(zé)任,期望于這幾個門人身上。一次,他公開這份心事于其門人曰:“國家的文運,必須要有名世之士,相與主盟,則此道統(tǒng)才不至于墜失,方今太平盛世,文士輩出,必定要使這一代的文運,有個宗主?!皬那埃瑲W陽文忠公把這個責(zé)任交給了我,我不敢不努力以赴,但將來這文章盟主的責(zé)任,都該由諸君負責(zé)接手,正如文忠與我之間的傳承一樣?!碧K軾在知杭州時,作《太息一首送秦少章》,表示他所屬意的,是“秦得吾工,張得吾易”的秦張二生,言曰:張文潛、秦少游,此兩人者,士之超逸絕塵者也,非獨吾云爾。二三子亦自以為莫及也。但在以后歲月里,他卻并未放棄繼續(xù)發(fā)掘人才的努力,直到身被竄逐蠻荒,他才斷了念頭,與李廌(方叔)書曰:頃年于稠人中,驟得張(耒)、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及方叔、履常輩,意謂天不愛寶,其獲蓋未艾也。比來經(jīng)涉世故,間關(guān)四方,更欲求其似,邈不可得。以此知人決不徒出,不有立于先,必有覺于后也。但至紹述禍作,蘇軾及其門下,身且不保,遑論其他。秦觀與他同遭貶謫,死于道途,先老師而亡;蘇軾逝世這一年,陳師道也死了;三年后,黃庭堅卒于宜州貶所。蘇軾寄望接棒的另一人——張耒,雖然年壽最長,后蘇軾十三年謝世,但他卻因在薦福寺祭奠師喪,成了罪狀,被謫房州別駕,步武老師被政府“安置黃州”;文潛好酒,晚年因酒精中毒,患麻痹以致語言都有障礙,山谷詩所謂“張子耽酒語蹇吃”,更自潦倒不堪。出身蘇門的人,幸得不死,也必顛沛流離,救死不遑,還有什么機會講學(xué),還有什么地位領(lǐng)導(dǎo)文運?文化帝國的太平盛世已經(jīng)過去了,大局?jǐn)_攘,根本沒有文壇存在,又遑論宗主?!@是蘇軾不復(fù)自見的一重悲哀。
后記
第九章 書齋內(nèi)外一、一家融融二、蘇門六君子三、王鞏四、畫友五、文字生涯六、書法七、繪畫八、書齋文物九、宴游和諧謔十、重結(jié)西湖緣第十章 杭州去來一、儲糧防災(zāi)二、吏治三、治六井·開西湖四、僚友五、方外交六、救災(zāi)和水利七、奉詔還朝八、破琴之夢九、竹寺題詩案十、東府感舊第十一章 潁州·揚州·定州一、潁水之魚二、潁揚之治三、廣陵生活四、初和陶詩五、二次還朝六、再被圍攻七、喪偶八、太后崩逝九、守邊定州十、再遭謫逐第十二章 惠州流人一、遠謫南荒二、過嶺三、初到惠州四、借刀殺人之計五、勞己以“為人”六、服食養(yǎng)生七、朝云之死八、惠州和陶九、白鶴峰新居十、又貶海外第十三章 海外東坡一、海南風(fēng)土二、食芋飲水三、房屋風(fēng)波四、讀書著作五、家人朋友六、采藥與造墨七、別海南第十四章 北歸一、秦觀之喪二、廣州·英州三、韶州四、虔州五、歸程何處是六、染疾七、逝世八、浩氣不亡九、子孫十、身后后記 為蘇東坡寫傳記,絕對不愁資料貧乏。東坡那枝天生健筆,似乎隨時都在不停地揮灑,學(xué)問既淵博,興趣又那么廣泛,所以著述之豐,雖經(jīng)長時期“元祐黨禁”的摧毀,傳世之作,還真不少。如以文集而言,明成化吉安知府程宗刊東坡全集,源出蘇門定本,其內(nèi)容包括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集十五卷、內(nèi)制集一卷、外制集三卷、應(yīng)詔集十卷、續(xù)集十二卷,合為七集,總計有一百一十卷之多,而集外的書簡、題跋、雜文、短記之類,還不在內(nèi)。 東坡自己的文字,當(dāng)然是其傳記之第一手好數(shù)據(jù)。不過,做文章的目的,總是以寫給別人看的為多,大抵是對身外的事物,發(fā)表其一定范圍內(nèi)的主張或意見,其間不免受環(huán)境的拘牽、地位的限制,不能完全是作者的本來面目,與純粹發(fā)揮個人性情,抒寫內(nèi)心情感的詩歌,就塑造人物形象的數(shù)據(jù)價值而言,其質(zhì)地精純的程度,文不如詩,顯然可見。 東坡一生,歷盡坎坷,常被命運擺布,在極不自由的境地里,獨行于荊天棘地之中,胸臆間積郁著一腔難平之氣,如生芒角,非吐不快。他就在這痛苦而又孤獨的人生路上,習(xí)于寫詩,綜自青年時代,自蜀入汴的“南行”開始,直至客死常州為止,四十余年,不斷寫下的詩篇,傳今者二千四百余首。不論是當(dāng)哭的長歌,還是歡愉的短唱,全是從他性情深處傾瀉出來的真情實感,生命中自然流露的天真,在塑造人物形象這一工作上,此是血肉材料的無上寶庫。我寫東坡傳記,取材于他的詩作者,十之七八,意即在此。 因為要運用蘇詩做蘇傳的材料,便不能像平常諷誦一樣,興到吟哦,十分享受,此時,須從一字_句之間,推敲詩中蘊含的真意。我在著手之后,始覺此事,大不容易。 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與西洋不同,抒情與敘事并重,東坡和杜甫一一樣,皆非純粹的抒情詩人,而以寫實為主,許多作品后面,常有特定的事實背景,或包涵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在內(nèi),若不明了他當(dāng)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地位,不體察他所遭遇的經(jīng)驗事實,就無法真正讀懂他的詩意。 而東坡一生的遭遇,卻又甚不平凡。達則金馬玉堂為帝王的師傅,開府州郡為封疆的大吏;窮則為大庾嶺外的南荒逐客,桄榔林中食芋飲水的流人。他見識過貴族門第里的驕奢淫樂,也體驗過閭巷小民們的貧困和無助,很少有人的生活經(jīng)驗,像他一樣復(fù)雜,以一身而貫徹天堂和地獄兩個絕對的境界,所以要熟知他的經(jīng)驗,就成為非常不易的功夫。 不能熟知他的經(jīng)歷,就不能充分了解蘇詩;不能充分了解蘇詩,就無法觸摸到東坡內(nèi)心感情的脈搏。高文典論,常是披在外面的錦繡袍褂而已,不足盡以為據(jù)。 說到讀蘇詩之類,前人言者甚多,而以南宋人陸放翁,知之最審。 j. 東坡逝世七十余年后的南宋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陸放翁在成都安撫使衙門里做參議官,同年六月,朝廷派范成大來做四川制置使,這兩位詩人聚在一起,便常談詩說藝,屢屢論及東坡。因為放翁是個閑官,富有時間,石湖居士就勸他研究蘇詩,以遺后學(xué),放翁遜謝不能,范不相信,放翁提出兩聯(lián)坡詩,其一為:“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逼涠椋骸斑b知叔孫子,已致魯諸生?!眴査撟骱谓?范答: “東坡被竄黃州,自忖不復(fù)再被朝廷收用,所以說‘新掃舊巢痕’。建中初年,朝廷召復(fù)元祐舊臣,所以說‘己致魯諸生’。——想來不過如此?!? “這就是我所以不敢從命的緣故了。”放翁慨然道:“從前朝廷以三館養(yǎng)士,儲備將相之才,到元豐年間實施新官制,把三館一起撤銷了。東坡舊時曾直史館,但自謫為散官,史館之職,削去已久,至此,連這個老窠也被廢去了,所以說‘九重新掃舊巢痕’?!獤|坡用事之嚴(yán)如此?!? “遙知叔孫子,已致魯諸生”這兩句詩,原是東坡從海外北歸,再度過大庾嶺時,所作《予昔過嶺而南,題詩龍泉鐘上,今復(fù)過而北,次前韻》詩的最后一聯(lián),用的典故是叔孫通為漢高祖定朝儀,征魯國諸生三十余人到中央政府來做事,當(dāng)時有兩個魯生,拒不應(yīng)召,遂被叔孫通笑罵為“若真鄙儒,不知時變”。 東坡寫此詩時,他兩兄弟的情況,正如放翁所言: “建中初年,韓(忠彥)、曾(布)二相得政,盡量收用元祜舊臣,即使無法在朝中占據(jù)位置,也都被任為封疆大吏,唯有東坡兄弟,只領(lǐng)一份宮觀祠祿的干俸,不被重用。” 但東坡詩只從正面說“朝廷已經(jīng)征召了魯國諸生”,暗中卻隱藏著“不能致者二人”之意,自嘲與子由該為不知時變的“鄙儒”。放翁感嘆道: 。r如這兩句詩,意深語緩,若不明了當(dāng)時的情況,便不容易窺測?!? 放翁隨后又舉了一個“白首沉下吏,,綠衣有公言”的例子,認(rèn)為若未讀故老孫勰的詩跋,便不知綠衣所指何人,她又說了什么話,如此就無法看懂這兩句詩語,所以放翁的結(jié)論是: “必皆能知此,然后無憾。” 石湖居士聽了,也嘆息道:“如此誠難矣!” 理解蘇詩,在陸放翁、范石湖那個時代,確然如此,但后來以愛讀蘇詩者之眾,從事批注蘇詩的人,傳有百家以上,若能仔細讀注,困難未必不解。 注蘇最早的本子,當(dāng)以崇寧大觀年間趙次公等的《蘇詩五注》為先,距東坡謝世還不過幾年,次則南宋紹興初年(公元一一三一年)趙夔等的《蘇詩十注》、王十朋的《蘇詩百家注》等,皆其著者。 注本雖多,但是并不理想,所以范成大要勸放翁再事研究,放翁當(dāng)時不敢擔(dān)當(dāng)這一工作,后來吳興施元之、施宿父子卻以兩代數(shù)十年不斷的努力,綜核前人諸說,重新增編補訂,成施注本,以繁征博引、詮解詳各稱譽士林。這個規(guī)模大具的注本,刊版于南宋嘉泰二年(公元一二。二年),放翁作序,前面那段與范成大對話的回憶,就見于放翁所作《施司諫注東坡詩序》。 這時候,政治上的元祐黨禁,雖己解除,但治蘇學(xué)還是忌諱,施宿因為出版此書,遭人蜚議而被罷官,所以傳本甚為稀少。 明人好選評而薄箋注,而他們的選評,事實上只是借東坡這塊招牌,來發(fā)揚自己的文學(xué)主張而已,故而晚明公安派諸君子雖極推重東坡,但在研究上,卻不甚有用。 直至清代學(xué)者才將施注本發(fā)掘出來,各以其專門知識來加以補充,如海寧查慎行撰《補注東坡編年詩》五十卷,以詳于考證地理為其特色;馮應(yīng)榴編《蘇文忠詩合注》五十卷,,則精于考古,兩書皆頗流行。 后來商丘宋犖(牧仲)得施注宋槧本于江南藏書家,他便動員門人邵長蘅、顧嗣立、李必恒和兒子宋至等為之刪訂編補,又大力搜求施本未收遺詩四百余首,為《蘇詩續(xù)補遺》上下二卷。邵長蘅承擔(dān)此一工作時,又發(fā)現(xiàn)放翁所說難處之外的另一重困難。 蓋因東坡于書無所不讀,經(jīng)傳子史之外,不論佛經(jīng)、道藏、小說、雜記,到手皆讀,因此,他的知識范圍,無邊無際,加以生活經(jīng)驗又那么豐富,見聞寬廣,皆非常人所及,東坡自己固然富有統(tǒng)馭文字、驅(qū)策書卷的才氣,可以不限題目,牛溲馬勃,皆以入詩,取材可以不擇精粗雅俗,嘻笑怒罵,街談巷議,信手拈來,皆成佳詠。如沈德潛《說詩啐語》日:“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鉛錫,皆歸镕鑄?!钡呛笫雷x者,學(xué)問識見,兩不如他,而欲深切了解蘇詩內(nèi)容,時遇困難,依然不免,如邵長蘅作《注蘇例言》十二條,其中一條便說: 詩家援據(jù)該博,使事奧衍,少陵之后,僅見東坡。蓋其學(xué)富而才大,自經(jīng) 史四庫,旁及山經(jīng)、地志、釋典、道藏、方言、小說以至嬉笑怒罵,里媼灶婦 之常談,一入詩中,遂成典故。故日: “注詩難,而注蘇尤難。” 所幸施氏父子合數(shù)十年精力所成的注本,“征引必著書名,詮詁不涉支離”,詳贍疏通,學(xué)者都認(rèn)為是自有蘇注以來的第一善本。再加邵長蘅等的刪補和整理,稍后復(fù)有乾隆名士翁方綱的《蘇詩補注》八卷,考訂尤稱精詳。至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王文誥撰《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更是綜合蘇注之大成,附載《總案》四十五卷,在考核事跡這一方面,貢獻更多。大家之詩,從來以熱心注杜(甫)者為多,但亦不過數(shù)家,內(nèi)容蕪雜膚淺,不為識者所取,而蘇詩注本,前有施氏父子的辛勤建樹,后有清代學(xué)人不斷的整補,這份豐富的前賢業(yè)績,在研究東坡生平這個工作上,幫助很大,這是必須要先加說明的第一點。 兩宋之人,好寫雜記短文,而且凡有著錄,幾乎沒有不道及東坡的。歷史人物中,像他這樣被人津津樂道,有那么豐富的記錄傳下來者,實在不多。這表示東坡立身行事、言論風(fēng)采,都深深印入同時代人的心坎中,大家對他具有真誠的愛慕,對他抱有無限的同情之故。 但也有人說,此乃由于東坡主盟當(dāng)時的文壇,凡是弄弄筆桿的,直接間接都曾沾過蘇門雨露,所以如此。其實也不盡然,如歐陽修,豈不是開創(chuàng)一代文運的宗師,道德文章,無懈可擊,但其身后,雖不如他自料那么凄涼:“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钡稳酥浿姓f到他的,便滿不如他這門生,那么風(fēng)光熱鬧。 東坡為人,胸懷曠達,談笑風(fēng)生,使得所有親炙過他風(fēng)采的人,畢生難忘這位光風(fēng)霽月的長者,歡喜記述他的逸聞軼事,即使沒有著錄,好多年后,也要向自家子弟談?wù)摦?dāng)年舊事,珍視這份記憶,而這些晚輩又根據(jù)父兄的傳述,筆之于書,雖然并不一定皆是“實錄”,但除東坡自己的寫作外,這類同時代人的記錄數(shù)據(jù),自然最值得重視。 首先要注意的,應(yīng)是蘇門弟子的著作。他們有最多的機會,與老師朝夕從游,親承言笑,彼此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無人可比,而且傳統(tǒng)上,門人弟子的記述,其價值亦常僅次于自作。此中,如黃庭堅、晁補之,就有很多題跋短文,記及師門,陳師道有《后山叢談》,張耒有《明道雜志》,李□有《師友談記》,張舜民有《畫墁錄》等,皆其著者。不過《后山叢談》這本書,有些記事,卻不真實,有人疑是后人羼入的傳說,甚至懷疑它是托名的偽書,所以引用之前,仍須斟酌。 至于東坡朋友的著作,如王鞏有《甲申雜記》《隨手雜錄》二集,孔文仲的弟弟平仲有《孔氏談苑》,晁家兄弟中的晁說之有《晁氏客語》;曾為東坡僚友者,趙德麟有《侯鯖錄》《賓退錄》兩書,李之儀有《姑溪集》等,他們都是曾與東坡同游共事的朋友,見聞?wù)媲?,所記?yīng)皆可信。 東坡的世交后輩,將得自父兄的傳述,作成著錄者,亦復(fù)不少。如《春渚紀(jì)聞》的作者何蘧,他是北宋著名兵學(xué)家何去非的兒子。東坡非常欣賞去非的兵學(xué),元祜間曾向朝廷奏薦其人,自是知交。作《避暑錄話》《石林燕語》等書的葉夢得,是東坡進士同年葉溫叟的侄孫;作《萍洲可談》的朱或,、是東坡舊識朱行中(服)的兒子;作《冷齋夜話》的惠洪和尚,與黃山谷交好,所記以聞諸山谷者為多;劉廷世的《孫公談圃》,系孫君孚(升)的語錄,而君孚與東坡是元祜同朝的僚友;朱弁(少章)的《曲洧舊聞》,記事最為謹(jǐn)嚴(yán),他是晁以道的侄婿;作《揮塵前錄》《揮塵后錄》的王明清,他的母親是曾布的孫女,故家舊聞,所記亦多可采;蔡京的兒子蔡絳,有《鐵圍山叢談》,傳述東坡遺事,態(tài)度也還公正。 邵雍后人邵伯溫、邵博父子作《邵氏聞見錄》《聞見后錄》,一個主蘇(軾),一個主王(安石),態(tài)度不同。伯溫對荊公成見甚深,甚至冒蘇洵名偽作《辨奸論》,冒張方平名偽作《蘇洵墓表》,目的皆在攻訐王安石,為清人李紱所揭破,其作偽也如此,所以即使熱烈譽蘇,其言也不可隨便相信了。 邵書中廣被流傳的,說東坡自黃州過金陵見王安石,劇談“大兵大獄”那一段故事,實在非?;闹?。就當(dāng)時兩人的地位情況而言,一個是政治理想落空,韜晦金陵的隱者,一個是性命幾被現(xiàn)實政治所吞噬,甫自謫所歸來的罪官,絕口不談?wù)?,乃是情理之必然,何況王蘇二人,以前政見相左,正因此時皆已退出了政治舞臺,才有這次私人會晤,怎會一見面就放言高論時政起來,且被描寫得戟指誓言、口沫橫飛,又豈是同為歷史上第一等人物的荊公與東坡的風(fēng)度?然而這個故事,連正史本傳里也采用進去了, 《宋史》之為人詬病,絕非無故。 又如費兗的《梁溪漫志》,記述一個買屋焚券的故事,說東坡從海外北歸,住在陽羨(宜興),托邵民瞻代買一座住宅,尚未遷住進去之前,一夜,與邵月下散步,聽得有一婦人在屋內(nèi)慟哭,其聲甚哀,問知即是所買宅子的舊主,在那里傷心,東坡心生不忍,就在這老嫗面前,焚毀屋券,也不收回產(chǎn)價云云。 這個故事,寫得甚美,惜非事實。東坡確然是個同情心濃厚,不辭“從井救人”的人,但他北歸行程,舟至儀征,即已患病,止于常州,就遽爾謝世了,根本沒有到得宜興,又何來月下散步,對嫗焚券之事? 凡人都有英雄崇拜的潛意識,喜歡為歷史人物造作神話,表示歡喜贊嘆,這不過為滿足自己的情緒而已。雖是好話,亦不能盡信;另一方面,也有澆薄文人,捏造東坡違反倫常的畸戀故事,胡說東坡自少好賭,以誣枉古人,驚世駭俗,自高身價。這兩種不健全的心理,都足以歪曲歷史人物的真實形象。東坡一生,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他自己從不在乎毀譽,毀譽亦不足以輕重東坡,不過我們從史論人,總須求真求實,而前人著錄,真贗雜糅,甄別取舍之間,確也煞費心力。 披沙揀金,雖是辛苦,但在筆記數(shù)據(jù)中,確也偶有片言只事,恰如靈光一閃,有“風(fēng)神盡見”之功,此在皇皇巨著中,每不易得,是中亦有佳趣。 四時輟者好多次,直到一九八O年的冬天,才算寫完最后一章,自己從頭檢閱一遍,深感學(xué)殖荒落,老而無成,居然要寫像東坡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歷史人物,頗似瞎子摸象,實在有點荒謬,未免愧汗,本來不敢出手示人。 不料翌年春天,我又忽然要有海外之行,而且此去國門,還不知何時能夠回來,“遠適異國,昔人所悲”。當(dāng)時的心情,充滿了茫然空虛的感覺,檢點舊居,所幸環(huán)堵蕭然,只有幾冊破書,別無長物,倒還沒有什么麻煩,只是書架下面積此一迭千余頁的原稿,偏覺處置為難,攜帶它漂洋過海,非但不便,而且毫無意義,但寄存他處,時日久長,怕又難免“用覆醬瓿”的命運。 設(shè)想至此,馬上記起我寫東坡在常潤道中,初賞江南地方駘蕩春光這一段時,適值臺北盛夏,揮汗如雨,我則伏案走筆,如從坡公同游罨畫溪上,渾忘酷熱,直至衣巾盡濕,而不改其樂。又有一次,狂臺過境,窗外風(fēng)聲怒嘯,一燈如豆,我則繞室徘徊,一心體味東坡渡海,“子孫慟哭于江邊”的那幕慘劇。此情此景,都還如在眼前,于是我想,無論如何,這部稿子,總是真誠落筆,費了好幾年心力的結(jié)果,不能輕自拋棄。 行前,偶然和朋友說起此一煩惱,即承吾友劉顯叔兄和陳烈夫人為我熱心介紹聯(lián)經(jīng)公司,惠予出版,使我頓覺兩腋生風(fēng),無牽無掛地離開了臺北。此時回想起來,也實在有點好笑,人都有自尋煩惱的毛病,譬如當(dāng)年我不做這件寫書的傻事,則也沒有后來那段煩惱,若無劉兄伉儷慨然相助,則我現(xiàn)在還要為這份稿子牽腸掛肚,多不痛快,所以,我必須于此,對幫助我的朋友鄭重致謝。 一九八一年四月杭人李一冰自記于美國新澤西州
編輯推薦
《蘇東坡傳(下)》編輯推薦:著名蘇東坡研究專家李一冰教授八年嘔心瀝血之作,比林語堂《蘇東坡傳》更全面、嚴(yán)謹(jǐn)和生動的東坡傳記。著名學(xué)者余秋雨評價《蘇東坡傳》:“是文字較為典雅的學(xué)術(shù)著作,大抵讓蘇軾以其詩文來自道生平,作者的歸結(jié)甚有見地?!鼻Ч乓蝗颂K東坡大傳,與林語堂《蘇東坡傳》共為蘇東坡傳記中的雙璧《蘇東坡傳》上下二冊,凡60萬字,事無巨細,資料來源多參照蘇軾作品和宋人筆記等文獻資料,一一標(biāo)明出處,參考書目達200多種。內(nèi)容的選取上,作者獨辟蹊徑,十之八九的內(nèi)容取自東坡詩詞,從大處著眼,細處落筆,為我們勾勒出東坡充滿傳奇的一生和不平凡的際遇,更加真實可信。作者文筆汪洋恣肆,典雅細膩,既以大宋朝為宏觀參照寫出了蘇東坡顛沛流離的一生,又以蘇東坡為微觀視角道盡了大宋朝的風(fēng)雨跌宕和內(nèi)外變局。李一冰眼中的蘇東坡:--從來文人都不適于從政,搞政治的人,首重實際利害,而文人只管發(fā)揮自己的理想;做官的人要用傳統(tǒng)的典常來約束一切,而文人則重視自由意志的考量,不屑規(guī)例。蘇軾生有極為堅強的個性,其不適于從政,尤其如操持中書省這樣需要最高幕僚技術(shù)的實際政務(wù),就處處露出破綻來了。--蘇軾是個文人氣質(zhì)非常濃厚的人,而官僚與文人,卻是兩種根本不同的人物。官僚重視利害,文人耽于想象;政治離不開權(quán)術(shù),需要客觀冷靜,而文人則一腔熱情,但求發(fā)泄。官僚必然看不起文人,所以朔派領(lǐng)袖劉摯,曾告誡他家子弟道:“士當(dāng)以器識為先,一號為文人,無足觀矣?!保K氏家學(xué),本于荀卿和孟子,具有自由批評的特質(zhì)。蘇軾是非觀念之強,也實不下于司馬光,嫉惡如仇,堅持小人之防,努力保衛(wèi)元祐朝“賢人政治”的原則,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絕不與人妥協(xié),好用激烈的語言文字,掃蕩臟亂。這樣做,必然要與現(xiàn)實的權(quán)力世界發(fā)生直接沖突,使自己在政治社會中,變成一個可怕的“異端”。異端固常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但他本身則將遭受無窮的迫害,何況他的言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量,何況他有不可輕視的主眷。--蘇軾曾經(jīng)自己形容他那“難安緘默”的脾氣說:“性不忍事,如食中有蠅,吐之乃已!”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一生的命運,蘇軾也不例外。
名人推薦
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但蘇東坡的儒學(xué)境界并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huán)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后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X穆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已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墒沁@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终Z堂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yīng)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zhì)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zhuǎn)化為起哄式的貶損,兩種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tài),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嗲镉?/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