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未了情

出版時間:2011-1-15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美)李黎  頁數(shù):155  
Tag標簽:無  

前言

流言?私語?傳奇把這本書里的文章,大致按照時空和性質(zhì)分成三個部分,就發(fā)現(xiàn)標題全是現(xiàn)成的——張愛玲早已擬定妥當,不用我費心構(gòu)思了:就是“流言”、“私語”和“傳奇”三輯。第一部分是尋找張愛玲的上?!蛘哒f,是我追尋探訪張愛玲昔日上海的足跡。正因為張愛玲,上海對我才有了另一重文學鄉(xiāng)愁的意義;近幾年來一再回去,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jié)到上誨,都像遇上她不同的寫作與生命過程。明知張愛玲的上海年代是我永遠無法進入的過往,卻正因為時空的錯置,實景與文字的今昔對照,那滄桑無常之感才更形強烈。然而最強烈的還是文字:是張愛玲用她的文字讓人看見,甚至聽到,六十年前的月亮和月下的流言私語。美國加州則是她的另一世,以及最后一段人生路。加州的張愛玲其實已經(jīng)不復是文字的張愛玲了,我去舊金山和洛杉磯她的“故居”,其實連憑吊也算不上;只是身在加州,總會感到時空上我和她拉近了一些——也僅只“一些”而已。那兩座她曾住過的公寓大樓,一北一南,在明媚的加州陽光下完全不顯歲月痕跡;想到上海那幾棟陳舊疲敝的故居,方才明白了加利福尼亞是沒有滄桑的,因為不是她的故鄉(xiāng)。她在北加州的雪泥鴻爪和南加州的孤絕隱居,是她的文字之外的另一種“私語”吧。第三部分,傳奇,卻不僅僅是張愛玲一個人的了——沒有胡蘭成,成就不了她這一部分的傳奇。前些年因為偶然的機緣,竟能登門拜訪胡蘭成的侄女“青蕓”——胡春雨女士,親聆當時已九十高齡的老人第一手的口述故事,獲得了有關胡蘭成、兼涉及張愛玲的寶貴資料。青蕓老人生動地敘述許多從未為人所知的往事,才澄清了幾樁歷史懸案,印證了早先閱讀文本時的一些疑問——比方讀到朱天文引胡蘭成說“張愛玲雖然冷淡,卻是有俠情的”,“俠情”兩字豈是能隨便比附,想胡蘭成必有所指;我讀時只以為是指托他營救柯靈一事,豈知竟還另有隱情。人雖已去,茉莉花茶未涼,沉香屑也依舊點燃著。正如二十年前那部影射張胡的電影《滾滾紅塵》主題歌說的:“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跟隨我倆的傳說?!崩畎驳碾娪埃缎F圓》的出土,張愛玲不但沒有被遺忘,她和胡蘭成的傳奇還在世間流轉(zhuǎn)?!妒洹泛汀秾φ铡穬善?,其實不僅只是影評和書評,也是將作者文本與世間交織的耳語傳奇作一個“對照記”吧。張愛玲的傳奇還沒有完,也完不了。正是因為張愛玲,才帶到了胡蘭成。我之本意原非翻尋胡的歷史,只是張胡二人生命里那段短暫交集,卻成就了其后漫長的文字風流,委實讓入難以擱下。胡生在江南,茶桑水鄉(xiāng)半讀半耕的小戶人家,自小到大眼里筆下都是什么日月山川,明亮而蕩滟;張則完全相反,生干官宦世家卻目睹沒落衰敗的壞空過程,眼底筆下盡是幽冷的月光,埋伏著瘋狂與死亡。這兩個人的相遇也是那個特殊年代的故事:若非那個新舊交替的無常亂世,胡不致有大起的機緣,張家亦還不致沒落至此。兩人原本并無相集之機,竟能相遇結(jié)交乃至結(jié)發(fā),原是那個動亂時代、孤島世界的傳奇。然而浪蕩才子與落難小姐縱是有“執(zhí)子之手”的緣,終究沒有“與子偕老”的份。便是在吃也看得出:胡自稱不講究吃,朱天文記他在臺北住隔壁每天過來吃飯,簡單飯食也吃得津津有味;張愛玲則寫過:小時一家人吃飯,就只她吃出雞湯有怪味,一問果然是病雞,她不免得意自承嘴刁。讀《談吃與畫餅充饑》就看得出她在吃上有多講究;她給朱西寧的信里撇清說明自己對吃是“最不會撐場面,不過另有一套疙瘩”。張愛玲像安徒生童話里那位公主,二十床被褥底下的兩顆豌豆也感覺得到那疙瘩不適。胡蘭成卻是可以隨遇而安繼之而留情的,顛沛造次于他原是最自然不過,寫到初初定居上海過那般寒傖日子,也全無委屈之意。難怪張愛玲的食衣住行,看在初識但早經(jīng)世面的胡蘭成眼里,雖簡靜卻無來由地華貴到令他不安。可能是異極的相吸吧,這樣兩個人遇到一處,能擦出火花卻注定不能久長;也正是那短暫的交集之際,縱使歲月并非靜好,現(xiàn)世更不安穩(wěn),帶出來的卻可能是兩人最靜好安穩(wěn)的部分——至少,那段日子是年輕的張愛玲人生和創(chuàng)作最美好的時光,就像胡蘭成記下的一個三月艷陽天,兩人親密地同乘一車,漫天飛舞的柳絮撲發(fā)沾衣,“人世都成了仙境”。如此良辰美景,真真是須臾無常的華麗緣啊。張愛玲把她當年倉惶辭鄉(xiāng)的心情記憶寫成《浮花浪蕊》,而我卻是在人逝物非之后,還試圖追索還原那個春日柳絮紛飛的如夢景象……自少年到中年,我的閱讀的人生里先是遇張而后逢胡,這些年來算不清反反復復讀了他們多少回,兼之涉及相干或不盡相干的書籍篇章更是不計其數(shù)。對張胡二家,于文,我是心存無限感激;于人,卻是從來未曾想過刻意找資料、作研究。但身住張愛玲駐足最后一程的加州,有意無意間總會勾起故地情思;而近年頻去上海,更覺時時處處張愛玲的文字記憶撲面而來躲也躲不過。付印前夕重讀這些文字,就像是檢閱一個時代的燼余錄;集成此書,感覺既是償文學之愿,也是負歷史之責。李黎2010年夏,于美國加州斯坦福

內(nèi)容概要

  《張愛玲·未了情》分為三輯:  第一部分是尋找張愛玲的上海?! 〉诙糠炙秸Z。美國加州是張愛玲的另一世,以及最后一段人生路。她在北加州的雪泥鴻爪和南加州的孤絕隱居,是她的文字之外的另一種“私語”吧。  第三部分,傳奇,卻不僅僅是張愛玲一個人的了——沒有胡蘭成,成就不了她這一部分的傳奇。

作者簡介

作者:(美)李黎李黎,本名鮑利黎,祖籍安徽,194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9年赴臺灣。畢業(yè)于高雄女中,臺灣大學歷史系。20世紀70年代赴美,就讀于印第安那州普渡(Purdue)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曾任編輯與教職,現(xiàn)居美國加州斯坦福,專事文學創(chuàng)作與翻譯工作。其主要作品有小說《最后夜車》、《天堂鳥花》、《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書簡》等;散文《別后》、《悲懷書簡》、《天地一游人》、《世界的回聲》、《晴天筆記》、《尋找紅氣球》、《玫瑰蕾的名字》、《??菔返?;譯作有《美麗新世界》。

書籍目錄

前言流言?私語?傳奇1輯一流言浮花飛絮3苦竹30石頭記37冬日之旅:從愛丁頓到重華45輯二私語蒼涼的手勢65孤島傳奇68離席71海上花落73四十年前的月亮78蘿絲瑪麗86輯三傳奇關于《今生春雨?今世青蕓》93今生春雨?今世青蕓97失色之戒——李安VS張愛玲128中與西,實與虛——對照《小團圓》138

章節(jié)摘錄

石頭記  一個夏天的午后,我在上海靜安寺附近吃了午餐出來,想要獨自隨意走走??墒俏业姆较蚋斜緛砭筒?,加上對上海不熟,更糟的是我心目中的上海還有新舊兩套路名,于是立刻就在蟬鳴聲里迷路了?;艁y中轉(zhuǎn)了個彎,忽然面前出現(xiàn)一棟非常眼熟的公寓房子……我正心想不會這么巧吧,就看到大門上方的“常德公寓”四個字了。  頭一回特意來看這棟張愛玲的故居,是一年多以前一個下著細雨的春天。之前我已看過不少照片,建筑似乎還稱得上氣派,跟想象中半個世紀前的形像連綴得起來。可是親眼見到的樓房卻像是矮了一大截、舊了幾十年;加上大門口停著幾輛腳踏車,更顯得雜亂無章。早些年有不少張迷登門尋訪,還有敲門升堂入室的,后來住戶們大概不勝其擾了,于是大門上了鎖,外人根本進不去。那天我只得在外頭觀望了一陣,試著想象六十年前張愛玲從陽臺上眺望到的“在天際云影日色里”的上海(胡蘭成語):朝西是靜安寺,朝東是張園遺址,朝南是萬國公墓,底下電車當當?shù)膩砣ァ裎ㄓ徐o安寺還在,不過修得富麗堂皇,顯然非昔日面貌了。  張愛玲是一九四二年夏天第二度遷進這里,直到一九四七年九月遷出,住在這間公寓里的五年是她生命中最璀璨華麗的時光——她寫出了一生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作品,與胡蘭成結(jié)識、結(jié)婚,最后在情感的重創(chuàng)中決絕地離開。  前些時聞說常德公寓作為“張愛玲故居”給掛上了牌子,我在欣慰中也有些意外。照理說,以門牌、路牌標志文學家藝術(shù)家的故居,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相當常見。但在中國,張愛玲絕非那種文以載“道”、足當正確思想楷模的作家,遲至八十年代才重新“出土”,而且個人背景和作品的意識形態(tài)對有些人來說還頗具爭議性……如此想來,她的這項身后“殊榮”其實來得并不容易,可見上海還是個有氣度的城市,不枉她對上海的一片深情——套個她現(xiàn)成的文章題目:“到底是上海人!”  這些天來遇上破紀錄的高溫,正準備等天氣不這么熱了,再專程找朋友陪我來常德公寓,為新掛上的銘牌照幾張相,怎料到竟在無意之間忽然面對!既有這樣的巧遇,也就顧不得氣溫了,趕忙湊近抬頭細細打量——更幸運的是那天隨身帶著相機,不必改日再跑一趟了。  牌子是奶油色大理石鑲著青銅邊,風格略近西方古典;銘文以中英兩種文字鏤刻在石上,暗紅色的“張愛玲故居”五個大字之下是“常德路195號”。中文部分小字寫道:“張愛玲(1921—1995),女作家;寫作風格,樸素秀逸。一九五二年,赴美國定居。一九九四年,由皇冠出版公司出齊‘張愛玲全集’十五冊,并獲得臺灣‘中國時報’的‘特別成就獎’。”英文部分看不清,想來是這段簡短文字的英譯吧。  青銅鑲邊的上下都有玫瑰花紋飾,頂端有個小小的張愛玲頭像浮雕,看來是取自她收在《對照記》里的一張少女時代的舊照:略微俯首、低垂著眼;她為這張照片寫的說明是:“這張?zhí):?,我沒多印,就這一張。我母親戰(zhàn)后回國看見我這些照片,倒揀中這一張帶了去,大概這一張比較像她心目中的女兒。五。末葉她在英國逝世,我又拿到遺物中的這張照片。”可見她自己雖然不一定喜歡這張照片,但母親喜歡,后來在母親遺物中見到,似乎因而有了特殊的好感。  最難以置信的是銘牌上竟將她的生年(1920)寫錯,推遲了一年。牌子倒是十分醒目,正好在“德”和“公”兩個大字中間的下方;只是正上方的那戶人家,不偏不倚的把一架大風扇放在窗外,成了幅不倫不類的背景畫面。  常德路舊名赫德路,所以胡蘭成說張愛玲住在“靜安寺路、赫德路口”。原名很洋氣地叫愛林登公寓(也有人照原字發(fā)音叫成愛丁頓公寓),建成于一九三六年,是座八層西式鋼筋混凝土建筑;外型是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shù)風格,兩翼各六道長長的乳白色陽臺的水平線條,對比著中央部分從最上層一路到底的垂直線條,非常顯目而有特色。早在一九九四年,就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市級優(yōu)秀歷史建筑”。然而我一年多前初次看到就已經(jīng)感到它陳舊了,跟照片里的昔時模樣簡直不能比;這天在皇皇烈日的無情照射下,格外顯得衰落疲敝,周遭大樓愈蓋愈多愈高,而且步步近逼,使得這座年屆七十的“優(yōu)秀歷史建筑”瑟縮其間,簡直教人看著心酸。  然而如果房子有記憶,他該會記得當他才三年新的時候,是何等時髦氣派!那時年方十九的張愛玲,隨同母親、姑姑第一次搬進來,住五樓五十一室;其后不久她就去了香港念書,一九四二年夏天回到上海還是回來這里,與姑姑住進六樓六十五室。那年冬天,她從圣約翰大學輟學成為專業(yè)作家;在她諸多以公寓為場景的小說之外,也有專寫到這間公寓的一篇散文《公寓生活記趣》(1943)。一九四七年六月,張愛玲去信溫州與胡蘭成訣絕,三個月之后就同姑姑搬走,待胡蘭成半年后尋來時早已人去樓空。  我有預感這棟充滿記憶的房子不會存在太久了,正如許多盛載寶貴記憶的容器,往往最是脆弱易毀的?!秲A城之戀》里那堵地老天荒的石墻只存在她的文學想象里:“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有一天,這座樓拆了坍了毀了,那塊大理石銘牌還能見證什么樣的故事呢?  幸好,最脆弱的紙張上已經(jīng)寫好了是最頑強的石頭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張愛玲·未了情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畢竟是學者出身,即使是些零碎的小塊頭文章,也是很重要的一手資料,尤其是尋張在上海的足跡,比淳子那本書有價值多了。而且對祖師奶奶感情很深,也懂,小團圓對照一文,很有些特別的角度,立意和眼光都有獨到之處,非常感謝這些嚴謹而有用的研究,以慰我們這些普通張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