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雅俗共賞

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朱自清  頁數(shù):11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共收關(guān)于文藝的論文十四篇,除三篇外都是去年下半年作的。其中《美國的朗誦詩》和《常識的詩》作于三十四年。前者介紹達文鮑特的《我的國家》一篇長詩,那時作者在昆明,還見不到原書,只根據(jù)幾種刊物拼湊起來,翻譯點兒,發(fā)揮點兒。后來楊周翰先生譯出全書,由美國新聞處印行。楊先生送了我一本,譯文很明白?!獣瓉碜g作《我的國》,《我的國家》是用的楊先生的譯名。    《論逼真與如畫》,二十三年寫過這個題目,發(fā)表在《文學(xué)》的《中國文學(xué)研究專號》里……本書即是朱自清的文學(xué)評論集。     《論雅俗共賞》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書名,用意也在此。各篇論文的排列,按性質(zhì)的異同,不按寫作的先后;最近的寫作是《論老實話》?!遏斞赶壬碾s感》一篇,是給《燕京新聞》作的魯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紀念論文,太簡單了。

書籍目錄

序論雅俗共賞論百讀不厭論逼真與如畫論書生的酸氣論朗誦詩美國的朗誦詩常識的詩詩與話歌謠里的重疊中國文的三種型禪家的語言論老實話魯迅先生的雜感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xué)的道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論雅俗共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論雅俗共賞只是第一篇文章的題目!剩下的是其他美學(xué)文章 不過也值得一看
  •   價格公道,只是朱自清當時寫的論文實在不太好
  •   朱老先生的作文,還是可以多學(xué)習(xí)的
  •   送朋友了,據(jù)說還不錯
  •   經(jīng)典,不必多說??戳司椭?/li>
  •   滿意這些書滿意這些書
  •   物有所值的好書,價錢給力
  •   雖然不是大家小書系列,但是還不錯,品相好。
  •   版本不好,印刷錯誤
  •     還是三聯(lián)“中學(xué)圖書館文庫”系列里的書,朱自清的十四篇小論文,主要是文藝性的評論。喏,你看看目錄名字便知道:“論逼真與如畫”、“歌謠里的重疊”、“禪家的語言”等等。我有點不理解為什么這書也編入這個系列,這個是中學(xué)生的閱讀范圍麼?這,說的是高中嗎?哎,這個系列的書真讓人未讀書先慚愧。
       “論雅俗共賞”是第一篇文,碰巧最近我也在想這個問題。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在上學(xué)的時候恨透了書本,在離開學(xué)堂之后徹底遺忘讀書,特別是我們這片經(jīng)濟先開放的地區(qū)。讀書便成為一種叫做“小資”的標配,這不是真心誠意地贊同讀書這種行為,而是認為這是喜歡讀書的人故意擺譜的行為。進而,讀書也好似成為一種看似優(yōu)雅,有點脫俗,實際遭人唾棄的行徑。太可怕了不是?本來美好的東西,人人趨之,但現(xiàn)在是趨的只有“利”了。原本那些好書,佳畫,妙音,都是最值得細細把玩的好東西,卻遭受誤解和排斥,這“雅”和“俗”之間隔著是一巨大縫隙。先生在他的年代里,提出的是:“‘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這里并非打倒舊標準,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會到或遷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讓大家打成一片。當然,所謂“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覺的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彼韵壬谶@本書,也正是做出這種努力,盡量用簡單的語言和平白的方式,介紹文學(xué)文藝。
       而在其中另一篇“詩與話”里頭也有提及,新的現(xiàn)代詩已經(jīng)極力想開創(chuàng)一種白話甚至方言形式的詩歌風(fēng)格,好讓更多的百姓也能夠欣賞,這中間要挑選能準確表達意思地方言詞語,又要兼顧韻腳,不能不說是相當難,也極少有人成功,卻也不失為一種嘗試。文人學(xué)者在這方面,確實也下過苦功夫。
       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詩人,特別注重介紹詩歌。倒是因此讓我認識了這位美國的Dorothy Parker夫人,哇,與海明威同時代的女詩人,我不懂得怎么找英文的原作品,但翻譯過來的也是真真有味道,抄出一篇分享:
       臥室銘
      破了曉又是一天;
      我得起來了些愿,
      雖然穿衣、吃喝,
      也在動手動腳,
      東學(xué)幾分,西學(xué)幾分,
      又哭又笑,出力,罵人,
      聽個歌,看回戲,
      紙上寫幾個字,
      認仇人不交朋友——
      到了兒卻教床等我。
      雖然自尊也自振,
      回床卻好像宿命。
      雖然憂思徘徊,
      床卻不得不歸。
      不論揚眉還是低首,
      日子都歸到床頭。
      起來、出去,前行。
      總飛回床不成,
      春夏秋冬這四季——
      起來簡直是傻氣!
       欣賞這玩意,個人各有不同感受,我水平也不高,就覺得有點意思,有點共鳴。大概詩歌如此,所謂藝術(shù)欣賞也如此,本來這些所有一切都來自于生活,源于生活,都該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但塑造成藝術(shù)形式之后,又抽離了原相,顯得高于現(xiàn)實而導(dǎo)致不是每個人都還記得它原來的模樣。這個道理本身也沒有高低之分,能欣賞當然是好事,就算欣賞不上,也沒什么損失不是?
  •      這本書是一本比較小巧的書,我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本書里面有對文學(xué)和歷史的評析,有對名家名篇的評論,還有對詩歌等問題的評論。
       其實我自己并不是一個非常癡迷于詩歌或者歷史的人,所以提到這些我總是提不起興趣來。
       這本書里面,學(xué)術(shù)性的內(nèi)容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并不會讓這本書變得無趣,因為每一篇文章中,都有生動的例子和評析,描寫的語言也比較淺顯,所以很能讓人理解。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我國詩歌、文學(xué)方面的歷史知道的也多了一點,對于詩歌的欣賞也掌握了一種新的方法,那就是有的詩歌要朗誦出來才有味。還有個別用詞方面的知識我也學(xué)到了一點知識。
       《論老實話》這一篇文章,在這本書其他學(xué)術(shù)性的文章中顯得有點特別。這篇文章提到了現(xiàn)代人不說老實話的原因并且對他們的心理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不由自主的進行了自我反省,發(fā)現(xiàn)我自己也有一點這方面的問題。這篇文章是我比較欣賞的文章之一,下面摘抄幾句我喜歡的話,也借以給自己一些提醒,給自己以后的為人處世留下一點啟示:
       1.真話不一定關(guān)于事實,主要的是態(tài)度。
       2.不看什么人就掏出自己的心肺來,人家也許還嫌血腥氣呢?所以交淺不能言深,大家一見面兒就談天氣,就是這個道理。(我覺得這句話雖然比較淺顯,但是是非常有道理的,在這個方面我以后要注意)
       3.一個人總有些不愿意教別人知道的秘密,若是不顧及著些個,怎樣親愛的也會碰釘子的。
       真話和謊話其實并不好分別。因為很多謊話里面都有夾雜著事實,這個只能靠以后的生活經(jīng)驗來好好總結(jié)教訓(xùn)了。畢竟我們自己愿意說真話,說老實話,別人不一定愿意呢。
       插句題外話,這本書的印刷很干凈整潔,紙質(zhì)也很好,讀起來的時候感覺很舒服,有一種愉悅的心情油然而生。哈哈
       總而言之,這本書還是一本不錯的書,可能到我長大之后再看一遍,還會有不同的看法吧。
  •     這本書應(yīng)該是帶有很強學(xué)術(shù)味的隨筆集?一共有十幾篇文章?我一篇一篇說一下我的感受?
      1,論雅俗共賞?這一篇的趣味在于,從中國文學(xué)歷史的演變中, 分辨出雅與俗的主客關(guān)系?其中雅為主, 俗為客, 占主位的雅從排俗、融俗、改俗到同俗, 與俗共舞?這種雅俗、正奇的有機演變, 既讓我們看到了俗的是如何一點一點變成雅的, 又讓我們看到了雅的又如何一點一點接納俗的?
      雅與俗,真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真可謂雅離俗不活,俗離雅不化?是有趣的辯證的文藝現(xiàn)象?
      2,論百讀不厭?這一篇提到, 詩歌之所以百讀不厭, 是因為可歌可詠?
      3,論逼真與如畫?朱自清先生在這篇里細辨了這兩個看起來有點矛盾的形容詞?有點咯嗦?
      4,論書生的酸氣?這一篇朱先生極詳細的考據(jù)了「酸」字的來歷?看得出, 朱先生在思想上的一些變化的痕跡?
      5,論朗誦詩?這一篇對詩歌來說是極重要的?尤其是中國詩?中國詩(包括舊體詩和新詩)的好壞評價標準, 應(yīng)該在音調(diào)聲韻上?可是這一點漸漸的被人遺忘了?
      6,美國的朗誦詩?略?
      7,常識的詩?略?
      8,詩與話?這一篇里, 寫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一位努力嘗試用白話寫詩的學(xué)者, 寫出來的新詩卻誰也看不懂, 甚至還需要寫注腳?
      倒不是他用的白話還不夠白, 在我看來, 他用的白話已經(jīng)十足的大白話了?
      他的白話詩之所以意象晦澀, 是因為他的思想感情、他的修辭與白話南轅北轍, 搭不到一起?由此可見, 白話不僅僅是符號系統(tǒng)的變化, 而且是生活內(nèi)涵(思想感情和修辭)的變化, 這樣才能真正寫出字人人認得、意思也人人認得的白話詩出來?
      9,歌搖里的重疊?這一篇讓我覺得, 其實詩歌主要的技巧就是重疊?
      10,中國文的三種型?這一篇是對另一位老先生的書稿的評論?讓我沒想到的是, 這位老先生在書稿中提出的觀點對我來說很新鮮很有啟發(fā)?比如, 他就提出, 中國的文章, 從遠古到如今, 經(jīng)歷了三種類型?開始是說什么就寫什么, 后來演變成以某種程式為準的說什么與寫什么兩分, 再后來, 就是老先生寫書的時候了, 又回到了說什么就寫什么的類型?這實際上是中國文章的演變史?書稿中看來還有很多新鮮的有啟發(fā)的觀點?我要找來讀一讀這本書?
      11,禪家的語言?我同意這一篇里總結(jié)的, 禪家能靈活地運用中國的語言?但是, 朱先生似乎把禪家的這種本領(lǐng)歸因于禪家對語言的某種層面的否定?我卻不以為然?我倒覺得, 禪家對漢語靈活的運用, 源于他們對佛理的較深刻的理解?佛家的意理是某個側(cè)面的辯證法?這一點我讀了黑格爾之后很能確信了?
      12,論老實話?略?
      13,魯迅先生的雜感?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很動情?
      14,聞一多先生怎么走著中國文學(xué)的道路?這一篇也是紀念的文章?情感的深切自不必說了?文中提到的聞一多先生給中國文學(xué)史分為唐以前為詩的階段, 宋以后為小說戲劇的階段的兩分法, 很有意思?要找來相關(guān)的書讀一讀?
      這本書中「中國文的三種型」和「聞一多先生怎么走中國文學(xué)的道路」這兩篇給我的啟發(fā)最大?
      這本書是朱自清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書?他也是一位值得紀念的人?
      
  •     看茶花園有沒想到《雅俗共賞》里的文字?《論逼真與如畫》
      現(xiàn)代和當代作家的區(qū)別:現(xiàn)代的作家基本上是做老師的,而且中學(xué)老師不是很多,基本上都是大學(xué)老師,大學(xué)老師有兩個身份,一是老師,二是學(xué)者。(現(xiàn)代作家基本上都是學(xué)者;學(xué)術(shù)和創(chuàng)作是統(tǒng)一的)當代作家有時會缺乏文化味道。昨天帶研究生看冷霜《論廢名詩學(xué)觀的形成》。
      廢名:寫夢;自覺畫夢
      喜歡文學(xué),過分相信才華,相信靈感。但缺乏的是文化,缺乏的是文化帶來的思想和眼界。
      文學(xué)的因素:想象
      
      學(xué)姐:
      《雅俗共賞》1948年出版,有關(guān)文藝的論文集,收14篇。
      文藝觀:“雅俗共賞” 序:現(xiàn)代的立場,近于人民的立場。
      1946年《論低級趣味》
      1947年《文學(xué)的標準和尺度》
       朱自清晚年在《文學(xué)的標準和尺度》中曾這樣解釋“儒雅風(fēng)流”一語: 載道或言志的文學(xué)以“儒雅”為標準,緣情與隱逸的文學(xué)以“風(fēng)流”為標準。有的人“這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 其身”,表現(xiàn)這種情志的是載道或言志。 這個得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抱負,……
      分點:
      1.自然動態(tài)的過程:雅士能遷就理會俗士的要求《文學(xué)的標準和尺度》
      陸機:詩言志
      文學(xué)剛開始是俗文學(xué),經(jīng)過時間或什么的洗禮,可以成為雅文學(xué)。
      “尺度的改變”:雅俗是可以變的,因為人們對文學(xué)觀念在變化。
      雅俗互動的演進-有時空性。
      2.雅士和俗人相互讓步,打破原有對抗姿勢
      老師:提供一種方案?!捌占昂吞岣摺?,一種折中。
      雅化的范圍大小決定共賞的范圍大小:俗不傷雅
      3.雅俗共賞: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yōu)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
      雅人和俗人都可以欣賞——對作品的要求
      作品內(nèi)容的要求: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能性:有共同欣賞美的基礎(chǔ)。人文創(chuàng)作的每一種問題,都來自于民間。)
      作品語言的要求:白話
      雅的作品和俗的作品,人們都賞——對人的要求
      魯迅說,“經(jīng)學(xué)家看見《易》,道學(xué)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ㄑ湃私档鸵?,但有底線,不能突破)
      同學(xué):“賞”怎么定義?只是“看”還是要提升?
      
      4.層次提升——文和人兩個層面
      
      觀念形成:
      五四時期:詩人身份活躍文壇之上。語言通俗易懂。俗文學(xué)充斥雅文學(xué)(語言),但事實上,作家私底下傾向于文言文。
      老師:這是“新與舊”。白話文學(xué)為了普及文化。新文學(xué)也是遠離人民大眾(歐化)。新的白話文學(xué)也是一種新的文學(xué)方式,于是怎樣普及——雅俗共賞是一個方案。
      
      周作人:人的文學(xué)。提倡民眾文學(xué)。
      啟蒙:平民文學(xué)。啟蒙者與被啟蒙者有高下之分。
      趙樹理以前的小說很歐化。知識分子有原罪感?!吧缴舷锣l(xiāng)”:混亂
      
      白居易、柳永:上層知識分子;文學(xué)表現(xiàn)外形“樂府”
      趙樹理的鄉(xiāng)土小說
      雅俗可以共賞:百家講壇“文化普及工作”(文化明星媚俗-“通俗還是娛樂,娛樂很可怕”還是學(xué)者的啟蒙涵蓋著精英意識、文化意識)
      
      教育而言:可以實現(xiàn)
      作品而言:雅俗化、俗雅化(部分實現(xiàn))
      
      朝花夕拾:我們不能以動機去判斷文學(xué)、學(xué)術(shù)。
      
      王瑤是朱自清的學(xué)生。
      
      錢鐘書:一個龐大的體系建筑容易倒塌,但是磚瓦可以有用。
      “把一個概念梳理清楚”——雅俗共賞、朗誦詩、畫……從朱自清始?,F(xiàn)在的陳光偉做“關(guān)鍵詞”。
      
      不是把事兒講清楚就好了,關(guān)鍵是如何評判,講事人的思想境界、思想觀念的高低決定了這本書的質(zhì)量。(通俗的形式并不拒絕高雅的思想。)
      
      水滸傳:俗
      金圣嘆:評——雅
      “文章學(xué)”:專門研究文章性質(zhì)、功能、構(gòu)造及讀寫文章的規(guī)律和方法的科學(xué)。
      “小說學(xué)”:
      
      藝術(shù)品不止包括審美價值,還有社會價值、歷史價值、經(jīng)濟價值。
      
      中國文學(xué)研究
      不要被內(nèi)容牽著走,要看學(xué)術(shù)思路。為什么很難寫論文:第一、我們沒有寫作思路,沒有文化關(guān)懷。第二、論文看的太少(研究綜述)。第三、沒有學(xué)術(shù)思路
      
      《雅俗共賞》與其說是一本文藝理論書,不如說是一種文學(xué)史的寫法,是一種改革方案的寫法。
      
      1895甲午戰(zhàn)爭:天朝大國
      1937抗日戰(zhàn)爭:西南聯(lián)大,走出書齋,看看滿目瘡痍的中國大地“穆旦、艾青、卞之琳”
      不亡國最重要,喚醒民眾
      平民文學(xué)-大眾文學(xué)
      
      “常識”:雅人和俗人達成共識的一個概念。(這是朱自清筆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     初,好奇雅俗之互動、文化從鄉(xiāng)野至殿堂的過程,而購此書于園中,后因出國時寄放在家,2010年末返家,復(fù)讀之。于北京寓所記之。
      斯乃小書,收錄14篇文章,每篇十多頁,皆成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算是作者逝世不久前的作品。雖多為文人筆下的史論和雜論,有考據(jù)有評判,但更像是小品,臨睡前以清茶佐之,算是怡情。
      
      1.《論雅俗共賞》
      簡要的俗文學(xué)小史,可以同鄭振鐸的俗文化史印證來讀。作者將安史之亂作為分水嶺,因為亂后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更為明顯,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印刷術(shù)的發(fā)展,大量平民加入儒、士階層,文學(xué)也因而走向世俗化。
      部分《詩》、樂府古詩等,往往起自于野,而作者沒有談及。雅俗互動由來已久,單單揀選這個時間,恐值得商榷??傊髡哂幸鈴娬{(diào)唐宋轉(zhuǎn)承,原因有二:一是文學(xué)用語的口語化;二是體裁形式的逐步多樣,如筆記、傳奇、小說戲曲雜劇等等。而這兩項恰又可以和新文學(xué)運動的表征,如口語化、通俗化、大眾化等,互為佐證。也因此,文中將唐宋的古文運動,視作了當時文士的“新文化”運動,這點想來也會爭議頗多。
      如何做到“雅俗共賞”,作者的藥方是去描繪“人之常情”,勾勒人的通感與共識。然而,他也認為,這種“人之常情”,常常只限于一些“具體的、嘗試的、現(xiàn)實的事物與趣味”,難以訴諸形而上的層面。
      文末提到“大眾化會更進一步達到?jīng)]有雅俗之分”的地步,這反倒使人想起沈從文在49年后不再寫作的原因。
      文章有兩個細節(jié)很好玩。
      胡適評宋詩是“作詩如說話”,好在明白自然淺易。還記得啟功談詩文,"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唐人詩是嚷出來的;宋人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后詩是仿出來的。”似乎唐人對作詩才是張口就來,宋人卻總要繞繞彎。暫不談這是不是與宋代書院的理性教育相關(guān),光看宋詩,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動詞不多。而看慣了文、畫的人應(yīng)當知道,所謂自然,就是生命力、“生機”“生氣”“氣韻生動”,在文藝作品中多是通過動作來表現(xiàn)。宋時往往莊重自持,相較之下,宋詞才更像是“說話”。當然,也不排除胡適之先生是說,宋人說話本就慣用書面語……
      其次是說黃庭堅對作詩的要求,“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作者說他前半句是在爭取雅俗共賞,后半句就把路走曲折了,是“雅人自賞”,于是,“黃山谷所以終于不好懂了”。讀到此,不禁莞爾。
      
      2.《論百讀不厭》
      一名讀者說趙樹理的小說沒有讓他有再讀幾遍的想法,作者因而開始思考“百讀不厭”是否該算作文藝作品的評價標準。
      作者認為,大眾口中的“百讀不厭”,多指文藝作品,而非經(jīng)史子集?!白x”是“吟詠”,是舒氣,“百讀”皆因讀者流連于文章帶給人的快感與趣味。然而,“緊張的時代不容于人們那么休閑”,時代呼吁“硬”的文字,呼吁帶有意義和使命感的嚴肅文學(xué)。這樣的文學(xué)發(fā)人深省,卻也給人負擔(dān),減少人再讀的欲望。
      就“百讀不厭”的出處而言,這個標準本就與經(jīng)典相連,求的是文義而不是快感。許多符合“緊張的時代”的文字,描繪諷刺或歌頌時代,重記述而缺乏雋永的含義,沒有凝練的思想或百世不變的真理做底,最終為人忘卻、不見于汗青,實在是很自然的事情。作者不提“百讀不厭”這一層的含義,大概是出于一種基于時代的私心。
      而“百讀”卻也可以是一種“沉溺”。所以如果“百讀不厭”是個褒義詞,那么他應(yīng)該是針對“純正的趣味”而言。
      
      3. 《論逼真與如畫》
      
      作者“關(guān)于傳統(tǒng)的對自然和藝術(shù)的態(tài)度的一個考察”,說的仍然是文藝的評判標準問題——究竟是“逼真”好,還是“如畫”好?
      
       “如畫”一詞生于漢末(《后漢書》說馬援生得好,是“眉目如畫”),在時間上比南北朝的“逼真”要早。這兩項標準的提出,恰與漢末以來的文藝批評史的進程相合。早期國畫以個體為主,很少去全盤地營造畫面,故而多為形狀勻稱、線條分明的人物畫。這一種風(fēng)格到南朝方改,證據(jù)是謝赫在書畫“六法”中提出的第五點,研究畫面的“經(jīng)營布置”之學(xué)。
      
       “逼真”是種模仿,“真”既指實物,亦指自然。故而所謂“逼真”,即是“寫生”,寫“生物”“生靈”“生氣”“生韻”??垂俨环料胂氚资先说漠?,自會得之。
      
       就常理而言,我們夸“如畫”,取得是畫的意境;贊“逼真”,點的是畫者對客觀事物的把握。但在作者這里卻倒了過來,“如畫”是種客觀的勻稱分明,而“逼真”卻是畫者與自然之間生生不息的互動。
      
       南齊謝赫于《古畫品錄》中所舉“六法”,依次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yīng)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皻忭嵣鷦印本拥谝?,蓋因“寫生”亦是在“寫心”,畫境是被畫者的心境,也是作畫人的心境。書法在臨帖時,亦是在借由臨帖而臨摹自然、臨摹初創(chuàng)者的心思。論名帖排序,《蘭亭》第一,《祭侄文稿》第二,原因不消多說。書畫為修身之學(xué),誠哉斯言。只不過究竟人心是自然的一部分,應(yīng)該揣摩、順應(yīng)自然,還是自然因人力、人心而動,這個“內(nèi)”與“外”的問題,借由經(jīng)義、文藝、事功等等諸科,人們已經(jīng)給出了千百種答案。
      
      從唐張懷瓘開始,書法直至文學(xué)又慢慢發(fā)展出了一套評價體系,是為“神、妙、能、逸”,當中只有“能”是出于一種客觀的技能常識;“逼真”和“傳神”只有虛實之別;而無論是“形似”還是“神似”,說的都是一種妙悟。
      
      蘇軾說最能夠代表文人畫的是山水畫,而山水畫起于唐,鼻祖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摩詰山水,可以以桃、杏、芙蓉和蓮花同畫一景。沈括家中有一幅雪中芭蕉,畫物不合時令而畫面卻極端和諧,沈括說“此乃得心應(yīng)手”“當以神會”。
      
      文學(xué)中的“逼真”,是通過言辭、句法、聲調(diào)等等描摹事物,“使人如見”,與“如畫”表達著同樣的分明之意,可以是形物,也可以是境界。
      
      
      4. 《論書生的酸氣》
      
      呆、迂、腐、學(xué)究等等詞語,都透著酸氣,作者因而考慮起了何為書生本色。作者在四十年代時大概很注重聲韻學(xué)(推其義,應(yīng)該是指西方語境下的修辭學(xué)或講演學(xué)),這篇文集中的很多史料事例都是從音韻入手。在其看來,“酸”首先是指讀書的聲調(diào)而言。漢末的諷詠和慷慨悲歌,聲酸詞苦,多是一些失意詩作。傳至后世,畢竟是意高、出色者少,而自命不凡乃至無病呻吟者多。一旦春風(fēng)得意,人就會執(zhí)著于事功而不是書本,酸氣就多少可以洗掉一些,替之以雄風(fēng)豪氣。文末又加了在當時時代逼迫之下的文人,“擦掉眼淚”“走向人民”等語。
  •     這本小書是朱自清仙去之前所撰寫的幾篇文章的匯總。其中大多是文藝性的論文,其中《論逼真與如畫》一篇最見朱先生的舊學(xué)功底。不過我所關(guān)心并不在文藝而是能對語文教學(xué)有所啟發(fā)上。因此只摘錄幾段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與大家分享。
      
      在《論百讀不厭》一文中,朱先生說“經(jīng)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所謂‘意自見’,‘子自知’,著重自然而然,這是不能著急的?!?,“經(jīng)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瀏覽閱讀小說更只是為了消遣,他們要求的是趣味,是快感。這個誦讀經(jīng)典不一樣。誦讀經(jīng)典是為了知識,為了教訓(xùn),得認真、嚴肅,正襟危坐地讀,不像詩文和小說可以馬馬虎虎的,隨隨便便的,在床上,在火車輪船上都成?!痹谶@里朱先生提出了經(jīng)典的教育意義,并且指出了怎樣來閱讀經(jīng)典,其實如果能做到保持一顆懷有敬意的心,以什么樣子和在哪里讀并不重要了。這里讓我關(guān)注的是,朱先生對經(jīng)典的態(tài)度與在《經(jīng)典常談》中有了一些變化,在《經(jīng)典常談》的“序言”中朱先生開篇談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xùn)練應(yīng)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xùn)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jīng)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jīng)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痹谶@里我們看到朱先生介紹經(jīng)典時使用了“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并贊同“教人見識經(jīng)典一番”的說法,這種看法有可能是朱先生早期對待經(jīng)典的態(tài)度,而在晚期明顯地認識到了對經(jīng)典的閱讀并不是“不在實用”的。此外,在本文中,朱先生還強調(diào)了感覺在閱讀中的作用“感覺的享樂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兒的影響所引起的感覺,也好多少有這種情形,至于小調(diào)和吟誦,更顯然直接訴諸聽覺,難怪容易喚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至于意義的欣賞,得靠綜合諸感覺的想象力,這個得長期的教養(yǎng)才成。然而就像教養(yǎng)很深的梁啟超先生,有時也是讓感覺領(lǐng)著走,足見感覺的力量之大?!边@其實指出了直接訴諸聽覺的聲音對理解力幫助是很大的。
      
      在《論朗誦詩》一文中,朱先生回憶了聽聞一多先生朗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的感受,然后談到了對朗誦詩的認識:“似乎適于朗誦的詩或?qū)9├收b的詩,大多數(shù)是在朗誦里才能見出完整來的。這種朗誦的詩大多數(shù)只活在聽覺里,群眾聽覺里;獨自看起來或在沙龍里念起來,就覺得不是過火,就是散漫、平淡、沒味兒。對的,看起來不是詩,至少不像詩,可是在集會的群眾立朗誦出來,就確乎是詩。這是一種聽的詩,是新詩的新詩?!薄袄收b詩可不伺候誰,只是沉著痛快地說出大家要說的話,聽的詩有話要說的一群人?!薄安贿^朗誦的確得注重聲調(diào)和表情,朗誦詩的確得是戲劇化的詩?!笨吹竭@里我不禁想到了,我們在詩歌朗誦教學(xué)上不注重聽覺再現(xiàn)的弊病。
      
      在《中國文的三種型》一文中,“郭先生特別強調(diào)‘中國文學(xué)的音樂’,同意一般人的見解,以為歐化的白話文是‘啞巴文學(xué)’,他對中國文字的音樂性是確有所見的。”“古人作文不知道標點分段,所以只有在音節(jié)上求得句讀和段落的分明?!痹谶@里,文字的音樂性被提出來了。在教學(xué)中,我們總是讓學(xué)生讀懂字音,但并沒有主意從音節(jié)上求得什么,而只是看學(xué)生的發(fā)音是否準確,吐字是否清晰上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