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在難中

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葉圣陶  頁數(shù):28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潘先生是小鎮(zhèn)的一個教員,他的靈魂是灰色的。他沒有銳氣、沒有理想、安于現(xiàn)狀、滿足于既得利益,是個茍且偷生、逆來順受的市民式的知識分子。在軍閥混戰(zhàn)的年月,逃難是人們常遇到的事。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難中的三個片段來塑造這個小人物。

書籍目錄

這也是一個人兩封回信歡迎伊和他一個朋友萌芽隔膜阿風地動小蜆的回家火災小銅匠病夫錯過了校長潘先生在難中外國旗前途城中在民間搭班子遺腹子一包東西抗爭夜赤著的腳某城紀事李太太的頭發(fā)投資秋多收了三五斗半年“感同身受”鄰居一篇宣言英文教授一個練習生我們的驕傲鄰舍吳老先生辭職春聯(lián)兒

章節(jié)摘錄

搬運行李貨物的工人,露出他們筋肉墳起的手腕,推著小鐵輪的車子,像機器一般地向月臺走來;那鐵輪碾地的聲音高亢而煩躁,引起人不快的感覺。旅客都守著他們自己的東西,站在月臺的邊沿:他們一會兒彎著身子,側(cè)著頭,向西面眺望,目力盡處,那平行的鐵軌交于一點,成為一線,這時候還不見有火車來;一會兒又收轉(zhuǎn)身子,很注意地看著自己擺在地上的東西。有幾個客人提了提箱,在密排著的人叢中擠向前去,因此這個人陣就起了輕微而不停的波動。對面的月臺上,一樣有許多人站著,都是來候他們的親戚朋友從將到的這一趟車里下來的。“杜威是哪一國人?”一個紳士模樣的人——目眶深陷,臉皮帶著青色,兩頰和口的四圍滿被著烏黑的短胡,——向他一同站著的七個人中一個少年問道。“他是美國人,”那少年隨口回答。他那平滑的臉上微微露出輕視的笑。其余六個人都是紳士模樣,齊現(xiàn)出和那少年同樣的微笑。那發(fā)問的人聽了少年的回答非常滿意,捻著他頷下的短胡出神。汽笛的聲音聽見了。車輪和鐵軌磨擦的聲音也聽見了。濃黑的煙在西面一線的軌道上涌起來了。兩面月臺上排著的人頓時波浪一般地移動,混亂的噪音籠罩著車站的全部?;疖囃T趦蓚€月臺的中間,車廂里走下許多旅客。他們攜著行李,同著伴侶,都急急欲趕出車站,趨他們的目的地;或者因為坐車倦了,趕緊要出站舒一舒腿力,透一透氣;有幾個預知有人來等候的,便停著步,向人叢里搜尋他們的親戚朋友。這時候杜威先生和兩個同伴也從車上下來,正在尋人。剛才談話的那個少年和他七個同伴便迎上去。少年向杜威先生說了幾句歡迎的話,說的是中國話,他的臉微微紅著。其外七個人很局促的站著,臉也微微紅著。杜威先生答了幾句,由他的一位同伴譯給他們聽。他們并不注意聽,只依舊紅著臉。上車的客都上了;下車的客都散了。汽笛響了響,車輪又徐徐轉(zhuǎn)動,載著列車往東去了。車站上一切清靜,微風吹著叢開的羊腸菊搖動,小工也喝茶去了,——和平常日子每回車過之后沒什么兩樣。一個園里的一個廳,壁上掛著黝暗的對聯(lián)畫幅;玻璃書櫥里藏著一部《圖書集成》,紙色如新,可以見得從沒有人翻過;居中一張大紅木炕床;兩旁四只茶幾,陳設在六把椅子之間,那椅子深而且大,可以容三個人并坐;靠墻桌子上,陳列著幾件古銅尊彝,上邊點綴著翠綠的斑。已經(jīng)斜了的陽光透不到深邃的廳里,便覺這個廳幽寂,沉郁,像什么地方的一個古物陳列所。一個人在這巨大的炕床上躺著,眼睛欲闔未闔,只剩一線,一定忘了他到這里來的原由了。他的國貨草帽擺在炕幾上,馬褂全卸了鈕扣。深黃的面色,眼眶和口的四圍有很深的皺紋,是他的特征。剛才在車站歡迎杜威先生的少年,尋尋覓覓的模樣,闖進廳來,見了炕床上躺著的人,便喊道:“子兄,只你一個人在這里么?”“來了么?”躺著的人聞聲,突然豎了起來,搓著眼睛說。少年就坐在六把椅子的第一把里,不住的扇著扇子,一面喘著氣。隨后取出煙匣,燃了一支香煙吸著,才答道:“沒有哩?!薄八麄兊侥睦锶チ??”那人重又坐下,扣著他馬褂的鈕扣?!拔覀冇硕磐壬?,他要看看這里的公共事業(yè)。我們想學校醫(yī)院,各地都有,算不得特色,就引他去看清節(jié)堂?!薄八戳苏f些什么?”那人聽了很感興味,所以用極沉著的聲音發(fā)問,兩目直注少年,眼眶的皺紋更為顯著?!拔覀儗λf:‘這里的婦女,進來之后,永不出去。這都是本邑幾位前輩先生的苦心孤詣,才成就了這一樁善舉?!犃艘晃幌壬姆g,很注意又很慈憫地問道:‘他們既然永遠住在這里,他們的兒女怎樣呢?’我們回答:‘都帶進來住。’他益發(fā)注意,聲音更為悱側(cè)動人,問道:‘那么他們兒女的教育怎樣呢?’虧得逖老心思靈捷,回答說:‘有個為他們特設的學校。’其實只有個私塾,教學生念《學》《庸》呢……”那個帶著笑容連連點頭,口的四圍的皺紋也更加顯著起來。停了一會,又問道:“他們現(xiàn)在在哪里?”“他們又引他去看普濟堂了。我因為要到這里來招呼歡迎的人,所以先來,那知只遇著你一個。”“他明天演講,不知講些什么?”那人自言自語?!按蠹s不過自動主義罷了,”少年也自言自語。香煙的灰積了一寸光景,經(jīng)了震動,寂寂地落在少年的雪青熟羅衫上。天色晚了,廳里聚了五六十人,彼此不能夠細認面目。不知哪一個人說了一聲“來了!”大家就趕忙走到對面一個戲廳里去。那戲廳一共三間,許多人分為兩起,站立在旁邊兩間預備著一排排的座位的前面。正中一間,靠近戲臺,橫擺著一張大菜桌,桌上鋪著臺毯,供著三瓶花。居中和戲臺同一方向,擺一把可容三人的大紅木椅子。左右兩旁,各設兩個座位,椅子卻比較小了,兩橫頭各設兩椅——和數(shù)十人將要坐的同一式樣,是廣漆的單靠。戲廳里時時聞得陳腐東西的臭氣,還可聽得像蚊一般細碎的說話聲。皮鞋著地的聲音從回廊里送來,大家便噤住了聲,齊回轉(zhuǎn)頭去看。杜威先生和他的同伴走了進來。大家站得非常恭敬,頭也不回轉(zhuǎn)去了,氣息也不使他發(fā)聲,但斜睨著這位奇異的來客,不能了解的來客,顯出一種好奇,猜測,懔栗的態(tài)度。杜威先生停了步,那雙深沉的眼睛看著大眾,不曉得他們是什么一回事。他覺得站在人叢里沒意思,便和同伴退到古物陳列所里,靠近墻壁,看掛著的書畫。大家待他轉(zhuǎn)了身,全身方才輕松了好些,無數(shù)的目光也跟著送出那戲廳,腳還站著不動。又隔了二十分鐘,才有人請杜威先生坐在戲臺前大紅木椅子里。兩旁和兩橫頭的座位,自然是先生的同伴和幾個紳士模樣的人坐了。大眾也朝著戲臺坐了。問題發(fā)生了,誰致歡迎詞呢?大家用極細的語音交頭接耳,推了半晌,方才由坐在橫頭的一個紳士起立,用中國話說了幾句普通的頌揚語,聲音低而細,或者他旁邊的人可以聽見。他說完了,也沒有人譯給他們所歡迎的人聽。杜威先生知是歡迎的話,便發(fā)出懇摯的語音作答。他的大意是“我知你們這里是歷史上文化先進的地方,所以很愿意到這里來。你們能根據(jù)了這一點,使文化永永持續(xù),進步,才是你們的光榮,也是我的私愿”。照相師在外面喃喃地說:“日光快沒了,要拍照須得趕緊?!贝蠹冶銚碇磐壬綀@庭里,排著高低簇齊的五排。照相師手忙腳亂對了光,胡亂開了鏡頭。這算留了個永久的紀念了。1920年7月2日作。潘先生在難中》是葉圣陶先生發(fā)表的作品,以當時軍閥間的江浙戰(zhàn)爭為寫作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處于戰(zhàn)亂中的小知識分子——潘先生的形象。通過描寫他在軍閥混戰(zhàn)中逃難與謀求生存的故事,充分顯示了潘先生的思想性格。在戰(zhàn)爭威脅之中,竭盡全力地保全身家性命,是潘先生的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小說也著重表現(xiàn)了他這個特點,并且“把他們在虛驚來了時最先張皇失措,而在略感得安全的時候他們又是最先哈哈地笑的,是一些沒有勇氣和環(huán)境抗爭,揉揉肚子就把他的‘理想’折扣成為零的妥協(xié)者”這一類人描寫得淋漓盡致,十分透澈。兩封回信他尋常寫封信,右手握著筆,便快快地移動,——頭微微地側(cè)著,有時舌端舔著上唇——從頭至尾,決沒有一刻停留,下一會思索的工夫?,F(xiàn)在這封信,他覺得關(guān)系的重大,什么都比不上。自己是怎么一種心情,要借這封信去傳達?是怎么一種言語,應該顯露在這封信上?他自己簡直糊糊涂涂,弄不明白。他早上晚上睡在床上的時候,腦子里的想念和大海里的波浪一般,繼續(xù)不斷,而且同時并作。他總希望有一個波平浪息的時候,這變動遷流的海,頓時化為智慧的泉源,能夠去解決他那糊涂不明白的疑問;可是永永做不到。他自己想,不寫這封信吧;但是又覺得有一種偉大而不可抵抗的力促迫著他,仿佛說,“你要使你的靈魂有歸宿,你要認識生命的真意義,非寫這一封信不可?!彼麑掖伪贿@個使令催促著,自覺拗它不過。這一天硬著頭皮,決定寫這一封信,但是他那疑問終究還沒解決,寫是決定寫了,然而寫什么呢?因此他尋常寫信很迅速的慣技,此刻竟有了例外。暖烘烘的陽光從半開的窗簾里射進來,熏得他有些醉了。窗外墻上,開滿了紅薔薇,微風吹著,時有二三花片寂寂地落下。蜂兒從花心里飛出來,發(fā)出一種催眠的聲音——這是唯一的聲音了,此外只有他自己能夠聽得脈搏的跳動。他這時候什么都像在夢里,環(huán)繞他的四周,他也辨不出是美麗,是閑適,或者是無聊,是沉寂。他只對于將要寫的這一封信的受信人艷羨,愛慕,想象,猜度……總而言之,種種心緒都集中在伊身上了。

編輯推薦

《潘先生在難中》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潘先生在難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4條)

 
 

  •   書好像是舊書,不喜歡。
  •   送貨很快,包裝很好,紙張和版面的設計很喜歡!
  •      品讀過葉圣陶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潘先生在難中》,我對作品中的主人公“潘先生”感觸頗深,并為葉君使用人物心理刻畫手法的精湛感到嘆服。
      
       這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一個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的亂世,葉君筆下的“潘先生”正是亂世中的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作品為我們展現(xiàn)了大致三個片斷,開篇首先是潘先生帶著妻子兒子逃難到上海的場景。在火車站,潘先生要求全家“首尾一氣,猶如一條龍”式的逃難,生動地描繪了戰(zhàn)爭到來時人們擁擠在車站的混亂情形,反映了老百姓對求生和獲得安全的急切的渴望。第二的片斷,是潘先生全家順利到達上海后,潘先生懼怕因逃跑失去教書的飯碗而返回家中,后又加入紅十字會來保命的一系列場景。最后一個片斷,是寫潘先生逃入紅房子以及小說結(jié)尾的戰(zhàn)事結(jié)束后他為杜統(tǒng)帥凱旋寫頌詞。整篇小說的節(jié)奏是緊湊的,細節(jié)描寫和對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富有很強的感染力,這使作為讀者的我間接地看到了那個特殊的時代。
      
       主人公“潘先生”在這篇小說中給讀者的形象無疑是一個小市民,一個畏畏縮縮,軟弱怕事,沒有原則而最后茍且偷生的知識分子。對于許多人看到“潘先生在紅十字會辦事處多要幾面旗子和幾枚徽章來維護全家安全”而辱罵潘先生自私及灰暗,對于潘先生因“臨鎮(zhèn)失守而跑到紅房子避難”而遭到的卑瑣和虛偽的罵名,我有跟許多讀者不同的看法。
      
       顯而易見,葉君筆下的潘先生在文中不是一個“大英雄”的形象,他的行為也不是多么光彩的。因此,才招致了許多評論中對“潘先生”的“自私,虛偽,不正義,茍且偷生”的定性。然而,我認為這樣的定性對于主人公來說實在是過于苛刻了。
      
       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哪個人不會保命逃難?哪個人能夠輕易的將生命置之度外?在我的眼中潘先生舉家逃跑是合乎情理的。的確,在那個年代,涌現(xiàn)了很多革命英雄為戰(zhàn)爭犧牲了自我;的確,潘先生為了一己之私?jīng)]有選擇去當革命大英雄??墒牵y道因為某個人的不反抗就將此人定罪嗎?如果可以這樣,那么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是不是要把中國所有的老百姓都拽出來譏諷一遍呢?
      
       潘先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渺小的他如何可能站出來和大軍閥對抗?換作你,你能嗎?他為了妻子兒子而在火車站指揮全家脫險,他曾一度因為與妻兒的失散而流淚,到達上海之后他安頓全家人,這不正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的形象嗎?當他想到開學要回去組織教學,盡管他的本意是害怕丟掉飯碗,但是他仍舊義無反顧的放棄好不容易獲得的安全,而再次返回那個潛伏著危險的家鄉(xiāng),這說明他并不是完全地只顧一己之私,說明他還具有基本的職業(yè)道德,這與亂世中許多“害人利己”的人相比較難道不是高尚的嗎?在紅十字會多要幾面旗子和幾枚徽章,也是情理之中的,大難臨頭,誰不自保?況且潘先生是為了全家才多要了這些能夠獲得安全的東西,不也說明他是關(guān)心家庭的人嗎?
      
       在整個戰(zhàn)亂中,潘先生既沒有拋妻棄子,也沒有離開教師的崗位,更沒有做什么對國家對民族有害的事情,他只是廣大老百姓中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沒有選擇犧牲自己去做革命者,我們的確沒有必要去歌頌他,但是,也并不能因為他擔不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就將“自私,茍且偷生,委瑣,不正義”的罪名強加于他,這對潘先生來說并不公平。他是無罪的。
      
       葉君的作品無疑是精彩的,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是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征的。但是,對于一個普通人的評價,光用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的標準來衡量,未免太沉重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做偉人,英雄畢竟是少數(shù)人來擔當?shù)??!芭讼壬笔莻€普通人,也許,閱讀這些文字的你,也是。
      
       作此評論為“潘先生”平反。
      
  •      休教再負Mr.Pan
       ——評葉圣陶《潘先生在難中》
      【摘要】《潘先生在難中》一文自面世以來,一直被奉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經(jīng)典,多年來對潘先生這一文學形象的諸多解析中,一直呈一邊倒的批判態(tài)勢,絕大多數(shù)的分析都在指責潘先生的自私、怯懦、庸俗和卑微。潘先生確有其應當指責之處,然而如此上綱上線,未免有損公允,看待文學作品的角度應當全面而理性,對潘先生這一文學形象,理應進行重新解析。
      【關(guān)鍵詞】《潘先生在難中》;翻案
      
      一、80年來的主流評論
      
       《潘先生在難中》是著名作家葉圣陶的早期作品,小說創(chuàng)作于1924年,以當時江蘇、浙江兩省軍閥的戰(zhàn)爭為背景,通過對小職員潘先生逃難經(jīng)過的敘述,來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shù)效果。
      
       這篇小說是葉圣陶的代表作,文章以其冷靜的觀察、細致的描寫以及干凈利落的結(jié)構(gòu)布局,一直被奉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鼻祖級的骨灰之作,問世80多年以來,對潘先生這一形象的分析文章汗牛充棟,初讀小說,并未覺得潘先生不過是個平凡的逃難小市民的縮影,然而讀起后人的評述,才驚訝的發(fā)現(xiàn)潘先生原來形象竟是如此不堪,他的所作所為,居然要被理解得如此灰色卑微——在唐弢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里,對潘先生的評論是“他永遠在庸俗猥瑣的生活中打滾,求那‘差堪自慰’的滿足,除了保存自己,別無原則”。而在我們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教材中,錢理群的分析重點在于5個形容詞:“自私、疑懼、投機、茍安、卑瑣”?!吨袊膶W史》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是國內(nèi)影響最大的兩種文學教材,這兩部教材的評價,也代表了該文在教學與評論的普遍基調(diào),“卑怯輕賤、隨遇而安”“迂腐、可笑”……潘先生在幾代人的文人和學生的心目中,始終以一個自私怯懦的形象猥瑣著,負面著。然而,若是不帶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感情偏見,再來看看潘先生,他身上負著的這些罪,真有那么重么?
      
      
      
      二、潘先生形象之我見
      
       對潘先生的批評,主要集結(jié)在以下幾處:
      
      1、國難當頭,潘先生首先考慮的是攜妻挈子逃離讓里
      2、叫黃包車時裝模作樣,旅館稍為安頓便飲酒作樂
      3、回學校主要是怕丟掉職位
      4、以學校名義向紅十字會討要旗子勛章掛在家里
      5、為軍閥寫牌匾
      
       對于這幾處,這80年來真可謂是案板拍遍,可憐的潘先生就算在戰(zhàn)亂中幸免于難,如果他能看見這些評論,估計也已經(jīng)被唾沫星子淹死了——
      
      “在軍閥混戰(zhàn)中,潘先生絲毫不顧及國家的危難和人民的疾苦,滿腦子只是個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當他所住的讓里地區(qū)受到戰(zhàn)爭威脅時,他張惶失措,丟下學校不管,帶著一家人倉惶逃到了上海?!?br />   
      “逃難前的慌亂,逃難中的狼狽,以及逃到租界后的慶幸等行為,生動地將潘先生遇事驚慌、自私、茍安等小市民式知識分子心態(tài)真實地表現(xiàn)了出來。”
      
      “無原則無是非地迎合一切環(huán)境變化,明明深感軍閥混戰(zhàn)的罪惡,卻又有滋有味地對其歌功頌德……”
      
       在各樣的文章中,潘先生完全不可救藥,在他身上,看不到對軍閥的憎惡,看不到知識分子的骨氣,看不到亂世之中明辨的是非……他就是一個市儈的虛偽形象?!驹谝粋€預設的批判角度去看,自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然而,軍閥混戰(zhàn)中,社會動蕩,舉國飄搖,一切都只能靠武力和利益說話,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我們是潘先生,身處亂世,作為一個職卑位低的小市民,我們能做什么?
      
       潘先生欺騙紅十字會多要勛章旗幟確實虛偽,糊弄王媽也不是恰當之舉,把印度阿三當成保護神也有點認賊做父,但更多的情節(jié)并沒有后人批評的那么不堪——見不到混亂人群中的妻兒時,他“禁不住浸出兩滴眼淚”,這樣消極的表現(xiàn),我們可以說潘先生無能而不是可笑;做“老上海”的姿態(tài)去叫黃包車,這是每一個怯怯地從小地方來上海的人,都會自然做出的舉動吧?潘先生確實是惦記著自己的公職,獨自回家,這其中有他逐利的成分,但說實話,誰不希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穩(wěn),“自己萬無主張暫緩開學之理,回去當然是天經(jīng)地義”,這個“天經(jīng)地義”,說到底,還是一個老式文人對文化教育的尊重;而最后的寫大字,潘先生能怎么辦呢,他腦子中浮現(xiàn)這燒殺擄掠的畫面,那些被軍閥戰(zhàn)爭戕害的無辜民眾,說明他是有同情有良知的,但手握筆管,一切哪有拂袖而去那么簡單?
      
       潘先生所處的很多情境,說起來都是由他不得,他只是隨波逐流地做出最安全的選擇,讓一個平凡的有些窩囊的小學校長去挺而反抗未免太過于超現(xiàn)實——戰(zhàn)亂來了全家不走,敵人打過來了也死抗不去紅房子,揮舞毛筆寫下“打倒軍閥!”?!……那浮現(xiàn)在紙上的,只能是個子虛烏有以卵擊石的愣頭青。
      
       潘先生沒得選擇,換做各位讀者,也很難有其他的萬全之策。
       既然這樣,那些指責的話語,是否是太過苛責?
      
      三、負面評價的原因
       潘先生確實不是什么大人物,他只是一個在亂世中但求妻小安穩(wěn)的小男人,他的錯,就錯在他不應該出現(xiàn)在那個時代的文藝作品里,錯在他不是當時報章和藝術(shù)作品中被高高謳歌的那種英雄。潘先生的迂腐與可笑,只是一個面瓜性格的弱點而已,可以嘲笑他,但不應該站在道德的高度指責他,那些把潘先生直接簡化成貪生怕死、膽小怯懦的分析,未嘗不是一種偷懶,那些一種置身事外雙手抱胸的比比劃劃,無疑是最扁平的分析,而這樣的分析,走的是最大的捷徑:它們只榨取了小說直接的諷刺功用,而對這篇文學性則干脆略去不談。
      
       出現(xiàn)這樣情況的原因,我認為是人們多年來對文學作品在理解上的偏見:人們把文學太過于功利化,尤其在那一段動蕩的戰(zhàn)爭年代,小說戲劇多成為理論宣傳的工具,直接拿來用來做泛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就像冰心那篇拙劣的《超人》,文學本身的形式語言等意義被忽略掉,粗暴生硬的分析理解里沒有所謂的美感可言,只是人為的把作品中豐滿的人物扁平化、符號化。抽取最有用的現(xiàn)實意義,來為某些預期的宣傳服務。要么高大全,要么矮假空——再立體豐滿的人物角色放在實際的功用中也都是非黑即白,沒有提供第二個選擇。
      
       然而文學,并不是紅頭文件一樣的簡單,它所承載的東西要遠比政治功用多更多,作為美學的一種,任何單薄的解析都是一種褻瀆,葉圣陶用著冷靜的筆調(diào)來記敘的故事,并沒有絕對的指向,潘先生他并不是一個完全的獐頭鼠目啊,又為何讓他背了80年的黑鍋?再縱觀文學史,這樣的冤案又會有多少?
      
      80年過去了,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文學視角也應該有自己的發(fā)展,今天的社會已有了更大的寬容度,那么對與潘先生,我們何嘗不該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還按照幾十年前的宣傳語氣做分析,今天看來未嘗有些文革遺風的生硬,讀者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也是一種文學的再創(chuàng)作,只有更人性化的關(guān)懷與體味,才是對作品最負責的態(tài)度。被唾罵了近百年的校長潘先生,以及文學史上那許許多多被踩著一萬只腳的潘先生們,到了平反昭雪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
      
      《淺談<潘先生在難中>的人物刻劃》段凌燕
      《對潘先生,多點理解少點責備——重讀<潘先生在難中>》陳仕持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52a38901009t92.html
      期末作業(yè),多少就這個意思了。
  •   和范跑跑相比,潘先生實屬難得,其實,閱讀此文后,實在不明白老師為什么讓我們?nèi)ヅ信讼壬男蜗螅瑖y當頭,大英雄有大英雄的活法,小人物能夠茍活已經(jīng)不易。我和lz一樣,對小人物比較同情。
    不過,這篇小說的寫成于1924年,是葉圣陶先生的問題小說之一吧,問題小說旨在對社會問題,而通常不開藥方,加上,同時期的魯迅先生正在探索國民性,前輩們對人性的探索引起人們的反思,所以這篇文章的社會意義大于人道主義關(guān)懷。
    個人觀點,請多指教。
  •   看后不但不覺得他的卑瑣 反倒是感動于他對妻兒的那份細致用心 不過是個平凡的小男人 能在亂世中活下去 且還能為妻兒撐起一片小小的保護傘已經(jīng)實屬不易
  •   我覺得自己有時候就和阿潘挺像的 從讀這篇文章的開始我都沒有看不起他 我覺得他挺大眾的
  •   寫得真好?。∥铱磿鴷r就不太明白——作者寫這樣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干什么?然后看賞析:竟全是批判之詞!我很驚訝,因為我覺得潘先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投影啊!
    我不覺得潘先生有任何錯!就當我是個人主義者吧!我不覺得這是不好的!
  •   好“作業(yè)”FEEL~
    好懷念當年……(望天)
  •   還懷念?寫這個破玩意兒我都創(chuàng)下6小時50個字兒的記錄了
  •   深得俺心
  •   寫出了我想說的~
  •   6小時50個字,很用功寫的說
  •   被唾罵了近百年的校長潘先生
    這個倒是作者多慮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