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小說

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夏志清  頁數(shù):32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任何對于中國文學的研究中,中國古典小說都是一個突出的方面。它們是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主要表現(xiàn);其中有些作品同世界文學中的主要作品一樣值得重視。夏志清教授此書對這些作品的探討重在闡釋。圍繞著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學作品,常常存在許多版本和歷史問題。夏志清教授不求一一澄清這些問題,而是從這樣的研究中提取最需的資料,為對作品本身的基本理解和欣賞服務。換言之,他在中國古典小說方面所做的,正如帕頓·華生《中國早期文學》一書對早期中國古典文學所做的工作一樣,二者不謀而合。

作者簡介

  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東,原籍江蘇吳縣。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yè)。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1952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1962年應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文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為正教授,1991年榮休后為該校中國文學名譽教授。2006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書籍目錄

  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三國演義》  第三章 《水滸傳》  第四章 《西游記》  第五章 《金瓶梅》  第六章 《儒林外史》  第七章 《紅樓夢》  第八章 中國古代短篇小說中的社會和個人  參考引用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導論  一  一個曾多少接觸過西方小說的專治中國傳統(tǒng)長篇小說的研究者,遲早一定會為這樣一種鮮明的對照所震驚:一方面,這類小說的大多數(shù)作品質(zhì)量平平,讀來無所收益;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作品,雖與上屬作品出自同一文學傳統(tǒng),卻頗具堪為補償?shù)拈L處,這種長處足以吸引老成睿智的學者。最苛求的現(xiàn)代讀者,至少也會對那個傳統(tǒng)中的一部作品——《紅樓夢》——持贊許態(tài)度;而大多數(shù)讀者,一定會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和《儒林外史》這五部作品也歸人中國小說的古典名作之列。這幾部作品固然不見得都是中國小說中寫得最出色的,即使我們不把現(xiàn)代小說算在內(nèi),我相信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中還有幾部作品,雖然其重要性尚未得到批評界的普遍認可,但若以藝術(shù)而論,它們比之這六部小說中較次要的作品還是要勝過一籌的。但毋庸置疑,這六部作品是長篇小說這種文學類型在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每部作品都在各自的時代開拓了新的境界,為中國小說擴展了新的重要領(lǐng)域,并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小說后來的發(fā)展路徑。直到今天,它們?nèi)匀皇侵袊俗钚膼鄣男≌f。我想,在對于自開始至清末的全部中國小說的重新評價尚付闕如的情況下,把批評的注意力放在這些書上,是不至離題太遠的。  的確,從過去四十年問學術(shù)界在這幾本書上所下的驚人功夫來看,似乎就是它們構(gòu)成了中國小說的傳統(tǒng)。現(xiàn)在,不僅中國學者,就連西方的漢學家,對有關(guān)它們的作者以及版本方面的最細微的問題,也都以極為嚴肅的態(tài)度來探討。在中國大陸,盡管對《金瓶梅》一書的自然主義傾向尚有諸多保留看法,但這六部作品卻一致被譽為體現(xiàn)了人民創(chuàng)造天才的作品,認為無論從“經(jīng)典”一詞的任何一層意義上來說,它們都堪稱經(jīng)典之作。它們聲譽的提高,部分地反映了近年來大力肯定古代白話小說時所體現(xiàn)出來的日趨強烈的沙文主義熱情。最近,傳統(tǒng)小說被改稱為“中國古典小說”,這一新的命名明確地顯示了批評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不久前,這些小說還被輕蔑地稱為“舊小說”,以著重強調(diào)它們不同于在西方影響下創(chuàng)作的“新小說”;或者,它們被比較客觀地稱為“章回小說”,但“章回小說”這個名稱畢竟也還帶點輕蔑的味道,暗示那種把一部小說分成許多回、不顧每一回是否能成為一個首尾一貫的單元的傳統(tǒng)寫法,不值得現(xiàn)代人去仿效。盡管新文化運動的領(lǐng)袖們擁護白話小說來支持他們的文學革命,但他們同時又是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學者,所以對這類文學總會多少感到有些格格不入。  中國小說批評在西方影響下終于不可避免地開創(chuàng)了新的紀元。到清末,開明的學者和新聞家對于通俗文學,特別是小說的社會影響力已開始關(guān)注起來。他們推論,假如說對于中國人面臨現(xiàn)代世界手足無措這一現(xiàn)象,傳統(tǒng)小說應負部分責任的話,那么它們就必須由旨在激發(fā)愛國熱情、傳播新觀念的具有教育意義的通俗作品來取而代之。作為中國人倡導新小說的元老之一的梁啟超,寫過不少關(guān)于西方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的故事,在當時影響極大;其他憂國憂民的作家也日漸以小說作為批評社會和政府的工具。他們視小說為一種活生生的社會力量和日趨強烈的意識,也導致了這樣一種看法,即從前的小說家未能克盡教育之責?! ≡凇拔逅摹睍r代的作家中,這種對傳統(tǒng)小說不滿的情緒仍然繼續(xù)存在。不過,他們同時也還是借用了幾部有分量的小說為白話運動助陣壯威,這又給人們一個相反的印象:即傳統(tǒng)小說畢竟是中國民族的遺產(chǎn),值得我們驕傲與珍視。作為白話文學的斗士,胡適對諸如《水滸傳》、《紅樓夢》一類作品推崇備至,在他看來,它們的作者實際上是民族白話文學的鼻祖,因而應置于但丁、喬叟和馬丁·路德之列,他們的語言對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的新作家應具有孕育催生的影響。在這種方法獲得成功以后,年輕一輩作家遂普遍采用白話創(chuàng)作,從此,傳統(tǒng)小說的行情高漲了。在胡適所致力做的最受歡迎的事情里,有一件就是將好幾部主要小說加上新式標點,并在書前適當?shù)毓谝蕴接懫鋭?chuàng)作歷史和作者背景以及試圖重估其價值的長篇序言?! ∪欢?,盡管這些作品曾風行一時,但在文學革命期間,一般人都覺得傳統(tǒng)小說雖用的是白話,在藝術(shù)和思想方面卻并無多大的貢獻。周作人在《人的文學》那篇論文(1919年)中,列舉了十種可憾可嘆的文學,這十種絕大部分屬于通俗小說和戲曲而非古典詩文。胡適雖對研究中國小說頗有熱忱,他自己也還是看出這些作品藝術(shù)上的粗劣(盡管他不甚以其“封建”思想為意)。在他為這些小說所寫的序言以及其他泛論白話文學的文章里,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表明他批評態(tài)度的旁白,因為他的序言和論文的口氣通常是肯定的,這些旁白直到前些年被有些批評家尋出來作為胡適親資本主義并詆毀中國文學的明確罪證之前,一直并不為人注意。但假如胡適因此而應受譴責的話,那么,活躍于“五四”運動之后的那整個一代比較嚴肅的學者和作家就都應受到譴責了。人們可以說,他們像胡適一樣,早年就非常喜愛中國傳統(tǒng)小說,但是一旦接觸到西方小說,他們就不得不承認(如果不是公開承認的話,至少也是暗地里承認)西方小說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嚴肅和技巧的純熟。在1937年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在最有才氣的新小說家和最熱衷于研究傳統(tǒng)小說的學者中,都很少有為舊小說的內(nèi)在優(yōu)點辯護的——盡管這兩種人對傳統(tǒng)小說的評價要比明顯帶有反傳統(tǒng)偏見的早期大多數(shù)新文化斗士客觀得多。鄭振鐸雖是一位白話文學的大史家,有搜集舊小說珍本的癖好,他也不時承認對這些作品的厭惡:  在離今六七年的時候,我也曾發(fā)愿要寫作一部中國小說提要,并在上?!惰b賞周刊》上連續(xù)的刊布二十幾部小說的提要。但連寫了五六個星期之后,便覺得有些頭痛,寫不下去。那些無窮無盡的淺薄無聊的小說,實在使我不能感到興趣。在那個時候,其他研究中國小說的謹嚴學者也都有這種不耐煩的感覺?! ∧切┈F(xiàn)代小說家也莫不如此。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當中國作家因時局需要而不得不采用較舊的小說體裁來制造愛國宣傳品時,當少數(shù)嚴肅的作者開始主動挖掘舊小說的寫作手法時,他們雖在少年時代都曾讀過舊小說,卻很少有人感到自己曾受其惠益。他們反而轉(zhuǎn)向西方小說尋求創(chuàng)作靈感與指導。在小說大家之中,茅盾就始終對舊小說不滿,并宣稱舊小說對他個人來說毫無用處。他甚至認為《水滸傳》和《紅樓夢》的敘事技巧太幼稚,不值得現(xiàn)代人模仿。《紅樓夢》和《儒林外史》對于1921年至1941年感傷小說和諷刺小說的影響彰彰甚明。但有趣的是,這種影響顯見于他們的作品彰彰甚明,小說家們卻有意否認這種影響?! ”M管照例來說,偉大的作品被看作是例外(通常包括這里所討論的六部作品),但現(xiàn)代學者和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前的作家卻都普遍認為傳統(tǒng)小說作為一個整體是非常令人失望的。這種感情,首先是和他們所有的那種民族恥辱感分不開的,不過它很快發(fā)展成為對那種以為中國舊小說同西方小說相比藝術(shù)上要低劣的看法的坦率認可。最終通過堅持舊小說的民族重要性來否定現(xiàn)代對于舊小說的這種觀點的是共產(chǎn)黨人。毛澤東利用戰(zhàn)時愛國熱情和民間娛樂的宣傳潛力,于1939年肯定了文學和藝術(shù)的“民族形式”,并號召作家和藝術(shù)家充分利用這一形式。傳統(tǒng)通俗文學這時不僅放在了同西方批判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相對立的位置,而且也同由西方批判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培植出來的當代中國作品對立起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對通俗文學的重新肯定雖與新的富有戰(zhàn)斗性的民族主義相一致,仍意味著這種肯定只有通過主動拋棄西方的影響才能做到。結(jié)果,在這種有意識地進行宣傳教育的前提下,出于樸素的感情,這個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和其他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質(zhì)量大大下降。我們甚至懷疑,沿著一些可以想見的思想批評路線對某些古典小說進行義務性的贊揚是否促進了我們對這些作品的理解。  二  無論中國大陸上的批評風尚如何,我以為有一點是不辯自明的:盡管我們清楚地知道中國小說有許多特色,但這些特色唯有通過歷史才能充分了解;而除非我們以西方小說的尺度來考察,我們將無法給予中國小說以完全公正的評價(除了像《源氏物語》這種孤立的杰作而外,所有非西方傳統(tǒng)的小說與中國小說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但在西方小說沖擊之下,它們在現(xiàn)代都采取了新的方向)。小說的現(xiàn)代讀者是在福樓拜與亨利·詹姆斯的實踐和理論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他期望得到一個首尾一貫的觀點,一個由獨具匠心的藝術(shù)大師構(gòu)想設計出來的對人生的一致印象,以及一種完全與作者對待其題材的情感態(tài)度相諧和的獨特的風格;他厭惡作者的公然說教和枝節(jié)話,厭惡作品雜亂無章的結(jié)構(gòu)以及分散他注意力的其他種種笨拙的表現(xiàn)方式。不過,即便在歐洲,有意識地把小說當作一種藝術(shù),無疑也是近代才有的事情,我們不能指望中國的白話小說以其脫胎于說書人的低微出身能滿足現(xiàn)代高格調(diào)的欣賞口味。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講故事的藝術(shù)在先秦諸子的文章中已有所表現(xiàn),但最早以職業(yè)說書人的身份來訓導、改造俗眾的,卻是隋唐時期的僧侶。他們的故事,有的用韻文講,有的則散韻相間,十九世紀末,在敦煌石窟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篇這一類故事。亞瑟·韋利編譯的《敦煌民謠和傳說》一書中,就包括有:圣僧的傳說;以中國為背景但明顯可看出受波斯、阿拉伯及印度民間傳說影響的神怪故事;以及有關(guān)舜、孔子、伍子胥、光武帝等深得人民喜愛的人物的極為虛構(gòu)化的敘述。后兩類故事的佛教宣傳色彩并不明顯,即使是在重述佛教傳說時,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精神也仍然得到了強調(diào)。因此,圣僧目蓮在拯救他那位不敬神的母親的餓魂時,竟變成了一個典型的孝子。  鑒于敘述中國白話小說興起的英文著作已有好幾種,我不想在這里作簡要重述,而寧可對幾種與用批評的眼光理解中國小說關(guān)系至大的史實細加討論。在唐代文學里,我們可以見到最早提及京城長安有凡俗職業(yè)說書人的記載。這些說書人的職業(yè)化,可能是僧人講故事極受大眾歡迎的結(jié)果;而他們的興起也促進了唐傳奇的成長(我在此不擬討論傳奇在唐代興起的其他歷史背景)。宋初,僧人在大庭廣眾場合講故事受到了禁止。根據(jù)當時的記載,由于對手歇了業(yè),凡俗職業(yè)說書人北宋末年在京城汴梁曾盛極一時,而且在金人人侵、中原淪陷后,南宋的新都臨安(杭州)說書仍興旺如昔。在那好幾種說書人中,每一種又組成一個“行會”,其中似乎以擅長小說(分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諸類)的最為突出,雖然講史的,尤其是那些專門說“三分”和五代史的也頗受歡迎。南宋和元代首次刊行的好幾部簡略的朝代史(世稱“平話”),顯然就是據(jù)講史藝人的腳本寫成的——雖說最后把它們擴寫成大部頭的小說常常是單個作家所為,并且也不一定依照這些腳本編寫。十七世紀初,明代一位富有事業(yè)心的出版家——馮夢龍,刊行了三部小說集,每部各四十篇,合稱“三言”。這三部小說集似乎體現(xiàn)出明代短篇小說的講述者講述內(nèi)容的豐富和題材的廣泛。盡管這些故事集(又稱話本)的現(xiàn)存最早刻本以及著錄這些故事的收羅宏富的書目(《清平山堂話本》、《寶文堂書目》)刊刻時間不過是十六世紀中葉,但其中很多篇故事顯然可以溯源于宋代?! ∵@些確系宋人所作的話本,使我們清楚地了解到職業(yè)說書人實際講述的故事在形式和修辭上有些什么特色;不過,讓我以這些形諸書面的話本作為評判說書人獨特藝術(shù)的標準,我仍然是會遲疑的。即便是《碾玉觀音》那樣的寫得很好的故事,前面也有一個長長的入話,中間清楚地標明說書人停下來向聽眾討賞或是賣關(guān)子的地方;崔待詔夫妻本身的主干故事似乎也太短了,無法充分利用口語表演的藝術(shù)。早在南宋時期,就已有幾本懷念汴杭風物的書提到好幾個說書人的名字,這些賣藝的人一定善于把底本加以發(fā)揮,加插進一些滑稽有趣、觸景生情、能使他們做到與聽眾水乳交融的話語,從而能說得相當出色。我們可以以今度昔:一個原封不動照背底本的說書藝人是不會受到聽眾歡迎的。1949年以前,一個蘇州派的說書人,不論是專攻評話或是彈詞,頂多跟他師父學兩三個故事,很多人還只單講一個故事,但那個故事在茶館里一場講一點,要講好幾個月,乃至超過一年才講得完。在這種不厭其詳?shù)臄⒄f中,故事的結(jié)構(gòu)幾乎成為無關(guān)緊要的東西。每場說書時,說書人僅講述一段情節(jié)中的一小部分,一邊講述,一邊活靈活現(xiàn)地扮演故事中的各個角色,并且天上人間地隨意評論社會風俗和道德。當代揚州派杰出的評話藝術(shù)家王少堂口述的武松故事已印成書保存下來:全書1100頁,超過80萬字;與它相比,《水滸傳》里的武松故事看起來不過是個梗概——盡管《水滸傳》里專門寫武松的已占了十回篇幅,再沒有關(guān)于哪個單個英雄的描述比這更長。而王少堂的書里所錄的還只是實際故事,與故事無關(guān)的旁白和穿插并不包括在內(nèi)。  當然,一位宋代的杭州說書人,是不大可能以如同他日后在蘇州、揚州的后裔那種刻意經(jīng)營的技巧來發(fā)揮一個故事的,但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簡略的故事腳本與一位著名的說書人所實際講述的故事之間,一定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個距離,在馮夢龍的“三言”所保存下來的幾篇最長最好的故事(如《賣油郎獨占花魁》、《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顯得最小,但這些集子的刊行,看來也就標志著口述故事對白話短篇小說的影響已告結(jié)束,因為后來的同類作品,全出自有意仿效馮夢龍的文人學士之手,他們是沒有受到同時代說書人的影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典小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6條)

 
 

  •     首先要說的,是這本書的翻譯真差,和《現(xiàn)代中國小說史》的翻譯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也是,譯者的陣容已經(jīng)可見一斑。看看《現(xiàn)代中國小說史》的譯者,很多都是來自英文系教授,他們的翻譯自然更為通順和準確。
      
      不過讀后,還是頗有收獲的。對《紅樓夢》的評論,從西方研究的角度入手,觸及很多人物的心理分析,尤其是分析林黛玉做夢的那一段,我覺得,十分到位。原來,這個夢透露了林黛玉這么多的信息。林黛玉也真是可憐,真的是孤苦無依,又自尊心強,唉---因此,悲劇大概是無法避免的吧。還有我喜愛的晴雯,作者說她的每次出場“都相當出彩地體現(xiàn)出她的個性”,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回想一下書中的情節(jié),也的確如此。會這么喜愛晴雯這個角色,也因為她和林一樣都是清高的人吧。
      
      《金瓶梅》的評析中關(guān)于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描述:就是動物之間的交媾關(guān)系。確實,成天只挖空心思想著留住西門慶的潘金蓮,沒有交際、沒有朋友、沒有親人,無須顧及面子等問題,變得毫無廉恥,性成了她全部的生活內(nèi)容。真是可悲之極!
      
      關(guān)于《三國演義》,作者認為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因為憑他的智力,他很清楚自己完全是做著一件“不可為”的沒有好結(jié)局的事情,他只是完全為劉備的誠摯所感動,而盡心盡力地幫助劉備。唉---這就是“義”吧。但作者也說,諸葛亮并不太喜歡和依賴張飛,相反地,他更多地依賴著趙云。書中關(guān)于張飛的出場真是精彩,“。。。酒仍尚溫”,我很喜歡。
      
      關(guān)于《水滸傳》,夏先生對書中不人道的行為,很有意見。他舉了石秀殺妻的例子,透露石秀等的殘忍。又拿武松和那些強盜相比,前者是所謂的“劫富濟貧”的好漢,后者是眾人皆喊該殺的惡人,可是,剝?nèi)ツ切┑赖律系淖l責,在實質(zhì)上,他們不都是渴望自由自在、行為不受限制的人嗎?是啊,看到這里,我也才恍然大悟。這樣的人性,大概是一致的吧。
      
      關(guān)于《西游記》,作者強調(diào)的是孫悟空的超然、豬八戒的對平凡人生欲望的渴求,以及唐僧的懦弱無能,而書中又故意安排了許多豬八戒和孫悟空插科打諢的場面,以增加笑料。想起林庚先生的《西游記漫話》一書,似乎和夏先生不約而同都認同這本書“鬧”的童話性的一面。
      
      關(guān)于《儒林外史》,作者強調(diào)它的現(xiàn)實意義,但對書中不斷出現(xiàn)的枝節(jié)則有微言。而且,他認為作者的視野不夠開闊,所以很多描寫只局限在窄小的范圍內(nèi),看不到更廣闊的場景。如果能打開視野,那小說的成就會更大。
      
      書后還附載了夏先生對古典小說的總的看法。他覺得《蔣珍哥重會珍珠衫》是最偉大的一部古典現(xiàn)實主義小說,很人性化。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人物的心理變化和現(xiàn)實的生活一致,富于人情味。書中對發(fā)生了奸情的巧兒的心理描寫準確到位,受到夏先生的大力贊賞。我想我也該去找來讀一讀。
      
      總的來說,讀了這本書,讓我從西方的心理分析和人道主義的角度來理解作品,所以,我覺得還是收獲很大的。
  •      夏志清很習慣于用西方文學視角關(guān)照中國小說,所以在這本書里總嫌中國古典小說不夠簡練集中,筆墨不經(jīng)濟,枝葉太多,喜歡做道德教化,不夠徹底和深入……
       這里涉及到一個以誰為標準的問題,一個狂熱的中國文化擁護者也可以反過來說西方小說沒有全局觀、沒有文以載道、缺乏對生活的細致興趣,缺乏中國文人風花雪月的情趣。
       但爭論至此就很沒意思:像是白種人和黃種人爭論藍眼珠好還是黑眼珠好。
       其實說白了,不過是各自有各自的發(fā)展路線罷了。以任何一方的標準衡量另一方,都是有欠公平的。曹雪芹永遠不會讓賈寶玉在黛玉死后變成一個行尸走肉的色情狂或者一個博愛的深沉紳士——中國作家對這個世界不至于絕望至此,也不至于理想至此。他們喜歡真誠地考慮現(xiàn)實的種種可能性。
       當然另一方面,中國小說家的寫作往往是不自覺的,是情緒的一種傾吐,走的都是“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的路子,而不是精神或觀點的周詳表達。這的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不足之處。
       無論如何,中國小說需要夏志清這樣興致盎然認真嚴肅的評論者,他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的角度,提供了小說的另一些可能性,提供了中國古典小說更闊大的背景。本書的一些言說,讀來不啻醍醐灌頂。
      
       書中所評書除去四大名著之外,還有《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后面還附了一些唐傳奇故事。這樣的安排甚合我意——我一直以為《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尤其是后者,與四大名著相排并不遜色多少,不應該長期被忽視。
       《三國演義》我只略略讀過,許多情節(jié)不復記憶,往后只能寫寫其他對幾部小說評論的看法。
      
       另外,本書有一個嚴重問題:翻譯得太爛。不知為什么好書全被爛翻譯給翻了。如果諸位能找到英文原著,應該立馬把本書扔進垃圾桶。
      
      
  •     
      里面分別評述的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六部小說,我讀得比較熟一點的是《紅樓夢》,所以抄錄一些關(guān)于《紅樓夢》的評論。主要選取這篇中談及的與西方小說的對比。
      
      “不管它們的范圍如何相同,主題看起來如何相似,《紅樓夢》是和《源氏物語》和《追憶似水年華》不同的小說。在后兩部小說中,愛情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從最初的迷戀到后來的厭膩或者憎惡:紫姬、斯萬和馬賽爾他恩經(jīng)過熱烈而長久的愛情最終卻感到郁郁不樂,感情空虛?!都t樓夢》里的情人絕無那種成熟的眼光:他們或者一直沉浸在青春期的痛苦渴望之中,或者未及品嘗海誓山盟的甜蜜滋味便尋歡作樂,主人公最終得到的悲劇性認識和肉體的欲望幾乎已沒有任何聯(lián)系。
      
      確實,在他十來歲時,與花襲人就有過不正當?shù)男躁P(guān)系,但這件事明白無誤地說到只有一次,后來幾乎未再提及。作者在這方面的緘默正強調(diào)了這一點,即對他的主人公來說,性欲本身并不是重要的。寶玉從女子身上得到的肉體的快樂絲毫也不會改變他對她作為一個人、一個朋友的那種尊重。在莎士比亞《把精力消耗在恥辱的沙漠里》這首著名的十四行詩里,愛情主要是從占有和破壞這一方面來看的,而寶玉正是因為完全擺脫了這種毀滅式的激情,才得以成為他周圍所有的姑娘們的至交。
      
      借用簡奧斯丁的話來說,大凡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或以見識而矚目,或因敏感而出名。在與寶玉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四個女性中,寶釵和襲人都是明白事理的人;而跟她們相對的,黛玉和晴雯確是敏感的、神經(jīng)質(zhì)的、不切實際的。
      
      早在失意于長輩之前,黛玉就已是怏怏不樂,心緒不寧了。甚至在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里,她與寶玉的每一次見面的結(jié)局往往不是誤會便是爭吵,而這些不斷的爭吵并沒有貝特麗絲和培尼迪克之間、美拉蒙和美瑞拜之間那種充溢在爭吵之中的濃郁的喜劇情調(diào)。
      
      寶玉對黛玉的愛情始終帶有一種無盡的悲哀的色彩。即使他倆結(jié)成了姻緣,就“姻緣”這個此所包含的浪漫含義來說,他們也是不可能幸福的。如果寶玉繼續(xù)愛她,那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同情,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中米什金公爵對娜塔西亞的同情一樣。
      
      黛玉那種孤苦伶仃的感情糾葛以及她對將來婚事的擔心,在八十二回一場夢的描寫中得到淋漓盡致的揭示。如此卓越的真實心理描寫,在《紅樓夢》之外,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夢境描寫才堪與之媲美。
      
      搜查大觀園之后突如其來的一幕幕悲劇使寶玉受到極度的震驚,他不久便病倒了。(寶玉百日禁閉出來后)作者扼要地敘述道,他“和些丫環(huán)們無所不至,恣意耍笑”。不幸的是關(guān)于這種狂歡胡鬧卻沒有任何具體的描寫。從這點來看,作者在他那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中不可能含有任何放縱情欲的意思,如果這時作者讓寶玉像《群魔》中的斯達洛津那樣,開始瘋狂地放縱情欲以顯示他精神的死亡,從而拓展小說的心理廣度,這恰恰是最合適的時機。但作者沒有這樣做,這不能說不是憾事。
      
      安東尼 威斯特先生在他關(guān)于兩種《紅樓夢》英譯本的卓越的評論中,將寶玉和德米特里 卡拉馬佐夫相比較。不過我覺得,雖然他們兩人都是深受折磨的靈魂,寶玉卻缺乏德米特里那種粗樸質(zhì)樸的激情和生氣勃勃的活力,不像德米特里那樣,總是不斷地搖擺于愛與恨之間,徘徊于極度的謙卑與極度的反抗之間。在坦率正直、天真純樸、稚嫩嬌弱和對人的同情與理解等方面,寶玉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另一個主人公——米什金倒更為相似。他們兩人都處于一個墮落的世界里,在這個世界里,一個充滿同情和愛的人總被懷疑或被宣判為白癡。他們兩人都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上有著說不盡的難以忍受的痛苦,并且都經(jīng)歷過長時間的神志恍惚、精神錯亂的折磨。他們各自都分別與兩個女性發(fā)生痛苦的糾葛,而且結(jié)局都十分悲慘。米什金公爵最終成了一個白癡,因為隨著娜斯塔西亞的死,他認識到基督之愛對于這個貪婪淫蕩的世界毫無效用。而當寶玉最終由癡呆恢復正常之后,也同樣認識到愛情的毀滅。但不同的是,他拋棄了這個世界,表現(xiàn)出一種遁世的冷漠。
      
      如果曹雪芹處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中,他可能會用全然不同的方式結(jié)束他的故事。寶玉會像米什金公爵一樣,處于一種精神死亡的狀態(tài)之中;或者像長老佐西瑪和阿廖沙 卡拉馬佐夫一樣,重新獲得人類的美德使余生成為仁慈博愛的榜樣?!?br />   
      這篇最后一段很精彩,我只抄錄了開頭,手已經(jīng)敲軟了。不過,下次看到了英文原著,再將相對應的原句補上,因為夏志清的英語一定非常非常漂亮。
      
      
  •      此書292頁注釋2:楊戩是個宦官,不可能有妻子
      古代有權(quán)勢的宦官會娶妻領(lǐng)養(yǎng)兒子,他們的關(guān)系也受到當時法律的承認和保護,為什么夏志清會注釋不可能有妻子。他注釋的不是他沒有妻子而是不可能有妻子,說明他認為宦官是不可能有妻子的,但事實是宦官的確有妻子。
       是夏志清的錯誤還是另有理由?
  •     
      一、虛構(gòu)或真實
       小說,英文fiction,首意是虛構(gòu),但我們知道鴻蒙之初是史,即真實,用文字記錄以傳世不朽。不管正史野史,歷史或傳說,小說家們試圖為自己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事件一一找出出處,這樣的粘連為小說增添了存在的價值。但隨著小說觀念的更迭,小說形式的更張,人們傾向于把小說當成獨立的可以不依靠歷史而真實存在的藝術(shù)品,于此,無論讀者小說家,在形式和觀念上改變了對小說的看法。小說慢慢有了現(xiàn)今之意,即虛構(gòu)。小說獨立存在的價值被確立了,也就是說虛構(gòu)的價值被人們認可了。小說(虛構(gòu))漸成為我們抵抗現(xiàn)實的武器,這里面蘊藏著的,大抵是理性思潮、哲學體認的支持。
       我們不用上升到形而上的程度,對真實與虛構(gòu)的真與偽進行辯駁,即可知道在小說里尋求真實無異緣木求魚。小說家在創(chuàng)作中隨意穿梭于真實和虛構(gòu),似乎更是在嘲笑真實與虛構(gòu)的模糊界限。然而無論古代的讀者,或是現(xiàn)代的讀者,我們?nèi)匀煌鼌s不了小說敘述真實的本事,對小說家的嘲笑視若罔聞。
       在此我僅舉中國當代小說兩例說明之:一是虹影小說《上海王》,二是王安憶《紀實與虛構(gòu)》。虹影在序中言該小說實上海王之史,諸般敘事皆有史可查,所作的無非穿針引線織就史實綴成的歷史一章,那么對讀者而言,請勿遠觀褻笑之,反倒是要一一對號入座,在歷史洪流中尋找個體的一席之地。這樣的張狂似乎必然得到讀者的謾罵,因為小說企圖顛覆讀者歷史觀的利器反諷般的是歷史的反命題——虛構(gòu),這無疑是拿起讀者自己的巴掌扇自己的臉。至于另一部小說,王安憶的《紀實與虛構(gòu)》,在某種意義上——除卻作者主觀判斷的鍥入——更像是作者小說創(chuàng)作觀的集錦與具體化。她用追憶的段落形式,歷陳家庭故事——紀實與(家族故事)姓氏查溯故事——虛構(gòu),可誰又能說這樣的定義不可以顛倒過來呢?王安憶的雙線敘述也以某種張狂的態(tài)度挑戰(zhàn)讀者的認識,無怪她曾以《創(chuàng)世紀》為題命名之。
       夏志清先生在其《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導論中有如下的一段話:中國人浸淫儒家經(jīng)典既久,自然養(yǎng)成了他們深求寓意的習慣。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虛構(gòu)故事的不信任表明,他們相信故事和小說不能僅僅作為藝術(shù)品而存在——無論怎樣加上寓言性的偽裝,它們只有作為真事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它們得負起像史書一樣教化民眾的責任。
       夏先生的這段話是在對比中國古典小說和歐洲中世紀后期至19世紀這一歷史區(qū)間內(nèi)的歐洲文學時說的,回落到中國古典小說上來,小說(中國古典小說)的興起及發(fā)展的傳統(tǒng)——說書背景與史官傳統(tǒng)——決定或至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讀者包括小說家們對小說觀念的理解。
      
      二、虛構(gòu)真實
       如果說在小說觀念上,從真實到虛構(gòu)是一條必然之路,中國的小說家們也在這條必然之路上,自覺不自覺地朝背離歷史敘事的方向走去。同時,從話本的興起興盛,再到擬話本、短篇小說、長篇小說,中國的小說家汲取各種語言文字形式的養(yǎng)分,也在從話本的語言文字傳統(tǒng)逐步演進的道路上朝著背離文言傳統(tǒng)的方向走去。
       毫無疑問,話本傳統(tǒng)是一個生命力極為頑強的核心元素,也是包含諸如文字形式、繪人狀物習慣、小說結(jié)構(gòu)等諸多元素的元素群,源自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慣性的話本傳統(tǒng)遠非隨小說家觀念的演進而隨之演進的附屬物。換句話說,小說家在對小說形式進行改良時,對技術(shù)的把握遠未達到得心應手的地步,話本傳統(tǒng)時而會在即使處于歷史長河后期的創(chuàng)作中顯示出令人尷尬的生命力——話本傳統(tǒng)的演進,仿佛游蕩在漫長小說發(fā)展史上的一束老靈魂,漫不經(jīng)心卻也最終與小說觀念的演進一道繪出了一條一體兩面的線條。
       從真實到虛構(gòu)的漫漫旅程,中國的小說家在擺脫歷史敘事束縛的漫長歷史中,面臨著怎樣的問題?換句話說,面對夏志清評論的6部長篇小說的次序,同時也是歷史出現(xiàn)的次序:《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這樣的次序說明了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史上的什么命題?夏志清自己回答道,(中國的小說家)一旦離開歷史記述,就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去提供一個在人類興趣上能與歷史事件競爭的真實感——小說家的任務,不僅是要使讀者對他們的故事感興趣,還要是讀者相信這些故事對人類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先把小說家的藝術(shù)控制力撇在一邊(我們無法不把藝術(shù)控制力撇在一邊,正如夏志清在評論《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所述,幾乎所有的中國小說都為并非總能幫助深化主題的過多人物事件所累;甚至連《紅樓夢》,作者都免不了自討苦吃地刻意維護故事堆積性的傳統(tǒng),附帶敘述了許多次要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其實可以全部刪除,以便把篇幅用在更充分地經(jīng)營主要情節(jié)上),那么對任何一個小說家來說,虛構(gòu)真實無疑是擺脫真實并捕獲真實的黃金之路,并因而明擺著的是小說家必須掌握的本領(lǐng)(盡管小說常常只是作為聊以自慰的小擺設存在,作為獨立的職業(yè),小說家的身份遠未得以確認)。如此,我們或許可以說,小說家虛構(gòu)真實的本領(lǐng)是他們在對話本傳統(tǒng)充分掌握的基礎上背離而創(chuàng)作的本領(lǐng),反過來說,小說家在對話本傳統(tǒng)充分掌握的基礎上背離而創(chuàng)作的本領(lǐng)也正是他們虛構(gòu)真實的本領(lǐng)。
       夏志清在評析《儒林外史》時說:“即使在這兩個成功的喜劇形象(周進、范進)的描繪中,讀者仍須將兩種不同的喜劇場面區(qū)別開來:一種根植于對社會風格的實際認識之上,另一種則屬于夸張的諷刺文學,有意地從現(xiàn)實轉(zhuǎn)向荒謬。吳敬梓來回穿梭于這兩種喜劇方式之中,使學者們慣常將那種荒謬可笑的諷刺場面也認作現(xiàn)實。但在這些場面中,作者常常改編插入一些平時通過閱讀所積聚的笑話和被夸大了的傳說逸聞,這些笑話和傳說帶有它們本身固有的色彩,并給小說帶來了一種滑稽的、插科打諢的口吻,而這與顯見小說中對于社會風俗的大量嚴肅的喜劇性描繪是不相宜的?!?br />    隨后他用嚴致和之死這一著名段落展開闡釋,對小說家虛構(gòu)真實的虛構(gòu)性具體化:
      
       話說嚴監(jiān)生臨死之時,伸著兩個指頭,總不肯斷氣,幾個侄兒和些家人,都來訌亂著問;有說為兩個人的,有說為兩件事的,有說為兩處田地的,紛紛不一,卻只管搖頭不是。趙氏分開眾人,走上前道:“老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是為那盞燈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闭f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jiān)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儒林外史》第6回“鄉(xiāng)紳發(fā)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大伯”)
      
       夏志清說,……吳敬梓卻又為嚴致和安排了一個兩根草芯的故事(這或許是作者虛構(gòu),或許是在一本笑話書讀到的),這個故事太妙了,以至難以割愛,這樣嚴致和就作為一個極端的吝嗇鬼而死去,盡管這與前面章節(jié)給人的印象相矛盾。
      
      三、社會和個人的角力(本節(jié)選錄原文)
       ……但是小說家在描寫現(xiàn)實時竟利用到他的文化中互相矛盾的事物,這個事實,至少表示他已觸及人與社會的基本問題。在中國,如在世界其他各地,小說家別無選擇只有把文明人進退兩難的窘境記載下來。(導論)
       在夸揚儒家英雄主義和道家的超凡脫俗時,說書人顯示出中國文學想象力的平凡。在中國思想中,根本沒有類似西方那種不無同情地使本能和情感本身與理智相對抗的道德兩重性形式:如尼采定義過的日神理想和酒神理想、布萊克的天堂和地獄以及現(xiàn)代心理學家系統(tǒng)闡述的類似的東西。中國文化的倫理傾向趨于對酒神本能的壓抑。剩下的反抗性格,如無憂無慮的放誕、荒謬的自負之類的熱烈本能都被趕進了帶有超越力比多含義的道家和儒家個人主義形式的狹道。在實際行動的范圍內(nèi),由于不能駕馭利用那使生活豐富的暗藏著的性本能,出現(xiàn)了對一種經(jīng)過調(diào)節(jié)的享樂主義的隱隱約約的容忍,形成了謹小慎微的正統(tǒng)派道德;在文學領(lǐng)域里,同樣由于不能肯定這一生命力,導致了對悲劇性本能的壓制、馴服,從而拒絕思索驚世駭俗的人性內(nèi)容。作為純文學主題,中國文學中的性愛傾向于與感傷情調(diào)相結(jié)合,它的狂野一面很少涉及。
       ……愛情故事中出現(xiàn)的明顯的混亂和富有成效的緊張氣氛是因為說書人同時忠順于社會和個人的結(jié)果。不過它的最終的道德目的卻不能稱之為含糊。當說書人帶著中國傳統(tǒng)道德家和哲學家身上所看不到的徹底精神,對男女感情所有美和丑的方面進行了研究之后,他請求人們要注意身體,保持頭腦清醒:當他尊重男女感情本能的完整,哀嘆性剝奪的情形時,他站在個人的方面;而當他指出性欲沖動與縱欲所帶來的危害時,他又站在社會的方面。
       ……因此似乎可以說,說書人對男女感情世界的探索只不過進一步肯定了他對謹慎、中庸傳統(tǒng)的尊重。他不能違悖中國傳統(tǒng)思想——通常偏愛的是有節(jié)制的歡樂而非不受限制的激情,在強烈表現(xiàn)布萊克式的精力和酒神式的狂熱面前本能地退縮。他對儒家英雄和道仙所持的全力頌揚的態(tài)度,與他對待既尋求自我滿足又成為聲樂之樂犧牲品的情人所持的矛盾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和沖突。然而,正是這種矛盾態(tài)度才使得許多愛情故事免遭典范故事那樣的命運,免于變成與現(xiàn)實很少聯(lián)系的幻想作品。
       縱觀中國文學,通俗短篇小說在描寫人方面取得的成就最終在于對本能的自我的大膽描繪、對激情有益與破壞的方面所作的實事求是的研究。在那些最優(yōu)秀的愛情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種富有同情心的真誠的現(xiàn)實主義,它在對人類實際沖突的感情論證中,為我們解釋了社會和個人之間的沖突。(第八章《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中的社會和個人》)
      
      四、時間之門
       以上各段都是來自讀夏志清先生《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時的想法,拖了一周才得以勉強完成。而當時當?shù)刂?,和形成的文字竟可以如此不同?br />    夜深時,盞燈當頭,裹著被子在床上看,文字能轉(zhuǎn)化成一個個影像,并非小說里的場景,反而是夏先生評論作品時對小說家形象的涉及所致,是小說家的形象。譬如吳敬梓吧,不愿去做官,老時寫小說——看著這些文字,他的形象,他和許多涉及的、未涉及的形象,慢慢有了鼻子、眼睛,像個真實的人起來,他們的起居、抱負、玩樂與思想,如同生活在我的周圍的室友、同事,我的眼睛記錄下他們的形象,我的感覺吸收他們的體驗。
       那個久遠的時代仿佛飄然而至,或是我踏入時光倒流之門,步入那段過去的歷史——“我”的身份,“我”的所在倏忽被提了出來。我做過什么?即將做什么?這是面對歷史人物我向他們提出或歷史人物向我提出的問題——在過去,我會如同那班小說家們做過些什么?——在將來,我會如同那班小說家們將做些什么?
       做過什么或?qū)⒆鍪裁??現(xiàn)在這個時間段完全湮沒在過去和未來這兩個相反的時間區(qū)間里,我仿佛在過去的時間里看到超越現(xiàn)在而直接闖入未來時間的另一個“我”的影子,以及相反的,將來的過去人。這種感覺遠非我的文字所能描述,然而我仍然相信,就在這樣的時刻,過去和將來的兩個“我”相見了,不用依賴任何的表達方式,契合的如此完滿。而在這之外,述說者是現(xiàn)在的我。
       “我”的形象——夏志清在導論和最后一章里都引用了一個短故事,我在讀他引用并評論這些故事時,產(chǎn)生與看宇文所安評析王守仁《瘞旅文》時同樣或類似的感覺。
      
       念其暴骨無主,將二童子持畚鍤往瘞之,二童子有難色然。予曰:“嘻!吾與爾猶彼也!”二童憫然涕下,請往。(王守仁《瘞旅文》)
      
       “吾與爾猶彼也!”王守仁說這句話時必有千言萬語的體味,旅人之死似乎讓他窺視到了自己幽黯的命運,這種隱晦的征兆已然籠罩住他——然而,他又不僅僅是因為同情旅人、同情自己而這樣做、這樣說,王守仁記錄下當時當?shù)氐那榫啊⑺母惺?,試圖在自己和旅人之間構(gòu)筑出一種關(guān)系,而恰是這種關(guān)系,又不僅僅停留在過去的時間里,反而可以通過千年萬年的傳承,在現(xiàn)在、在將來和現(xiàn)在的人、將來的人形成某種關(guān)系。
       我仿佛潛入了那個時代,目睹各色人等行經(jīng)眼前,目睹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諸般事件,悲歡離合,更多的是悲哀的故事,譬如死亡。死亡,或說的更確切些,故去的死亡,我目睹舊時的人的死亡,產(chǎn)生出絲毫不像行走北京大街上目睹而生的意像與感,純粹而無我地與若干年前的那個可以生活在彼時的“我”重合。
       憑借這些文字給我的片刻感悟,我打開了通往過去的時間之門,得以在時間戒律的指縫之下窺視彼時的我。(完)
      
     ?。ò鏅?quán)所有,請勿轉(zhuǎn)載)
      10/25—28/05
      
  •   亂評。
  •   翻譯的爛?
    那我要看不。。。
  •   翻譯很差啊,在一個注中把《水滸傳》翻成《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這不是照英文翻譯本直譯的嗎?譯者也不想想到底什么書。。。
  •   同意翻譯得很爛!和翻譯《現(xiàn)代中國小說史》的陣容不能比??!
  •   翻譯的確不咋地,勉強看完了
  •   有沒有英文原版?我想要英文原版
  •   “早在失意于長輩之前,黛玉就已是怏怏不樂,心緒不寧了。甚至在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里,她與寶玉的每一次見面的結(jié)局往往不是誤會便是爭吵,而這些不斷的爭吵并沒有貝特麗絲和培尼迪克之間、美拉蒙和美瑞拜之間那種充溢在爭吵之中的濃郁的喜劇情調(diào)。"
    我是否嗅到了貶紅樓的味道在里面?試想這些爭吵被塑造出喜劇情調(diào),然后呼啦啦大廈傾倒,這會成為一種如何不著調(diào)兒的搞笑本子呢?
    這一段關(guān)于紅樓夢的似乎全沒有在討論續(xù)作和殘本的問題?卻還要迫使寶玉在病愈后去瘋狂的放縱情欲???這還當不當是中國的古典小說在讀了???
    也許正因如此,這本書才會成為一個比較文學上的看點?
  •   A不具備B的特點 這一論斷不是表明A不如B
    比如張三沒有李四的禿頂
    前提是 夏志清也沒有認為喜劇情調(diào)是好的
    樓上理解的意思剛剛反了
  •     我是否嗅到了貶紅樓的味道在里面?試想這些爭吵被塑造出喜劇情調(diào),然后呼啦啦大廈傾倒,這會成為一種如何不著調(diào)兒的搞笑本子呢?
    -----------------------------------------------------------------------------------------
    這味道是怎么嗅出來的?lss天賦異鼻,受教了。
  •   估計是翻譯的問題,光序言我就看了兩遍,累死了。
  •   這書的裝幀還真厚重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