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者:鞠萍,陳群 著 頁數:178
前言
對我而言,這本書是很特殊的。因為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從事的是少兒主持工作,跟孩子們說的多,跟父母們交流的多,像這樣以一本書的形式,講述自己對孩子成長教育的理解還是第一次,心中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新奇和驚喜。記得有位焦急的母親來信說,她是一個兩周零十個月男孩的母親。盡管在手術臺上生孩子的時候,她含著眼淚說只要寶寶健康就好,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她的愿望已經遠不止這些了。她像所有的母親一樣開始著急,因為她知道孩子出生頭三年至關重要,可她覺得自己能給予孩子的很少。她說自己不是老師,沒有任何特長,對于怎么去教育孩子無從下手:想給孩子單獨請老師,可經濟上又不允許;想送到少年宮去,可人家說孩子太小不收。為此,她很苦惱,讓我?guī)退龀鲋饕?。伴隨著孩子的出生,年輕的爸爸、媽媽也就進入了角色。但是,成為爸爸、媽媽容易,成為稱職的爸爸、媽媽卻并不容易!恰如這位媽媽所說,她不是老師,她沒有任何特長,她無從下手。因此,在剛剛體會了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喜悅之后,焦慮和不安會緊隨而來,因為,誰也沒有學習過怎樣當父母!當老師有師范學校來培養(yǎng),當醫(yī)生有醫(yī)學院來培養(yǎng),恰恰就是當爸媽,卻還沒有專門學習的地方。有人說,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情,而真正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并不是僅憑母雞般的“愛”就能夠做到的。這就是我想與年輕的爸爸、媽媽一起分享自己對家庭教育的感悟的原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跟陳群博士聊到家庭教育話題,感覺很投機,因為我和陳群博士有著許多相同的人生軌跡:我們同齡,都是幼兒師范學校的畢業(yè)生。之后,她繼續(xù)在教育領域學習、研究,而我在少兒主持上獲得了孩子們的認可。我們也基本上同時成家、為人母,她生了女兒,很優(yōu)秀,去年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我的兒子今年高三了,也在為進入理想的大學拼搏呢!為了能給年輕的父母一些啟發(fā)和提醒,我和陳群博士約好一起來寫這本書。我除了梳理自己做母親的切身體驗以及二十多年來與孩子打交道的經驗,還重返母校,跟一些教育專家交流,了解當今教育前沿的變化;我還去了幾所小學和中學,傾聽孩子們最真實的心聲。在整理了上萬封觀眾給我的來信后,我和陳群博士進行了多次溝通,列出了孩子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分頭準備資料,然后再溝通、再收集資料……就這樣耗時一年多,才有了今天這本書。我們一直認為育兒的歷程就是家長不斷做出選擇和承擔選擇后果的過程。做父母的在教養(yǎng)方式上有很多種選擇,對孩子有時候是受情緒控制的,忽嚴忽寬;有時候是精心設計的,吃穿住行精準掌控;有時候是突出學習的,有時候又是強調健康的;有的要求孩子完美,有的只求孩子快樂……無論家長做出何種選擇,都與家長自身的成長經歷、個性特點以及社會對人才選拔的標準有密切的關系!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的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一封來自監(jiān)獄犯人的信件講述了在他很小的時候,媽媽端來一盤蘋果,弟弟搶先說出想要最大的,結果受到了媽媽的責備: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先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他聽后忙改口說自己想要最小的,結果他得到了大蘋果。從此以后,他學會了撒謊,以至于他長大后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不擇手段,最后被送進了監(jiān)獄。一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則談到了媽媽讓三個孩子比賽負責修草坪,誰干得最好,就能得到大蘋果。結果,他自己通過勞動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母親從一件小事讓他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也許您覺得,后者是一名成功人士,其母親的行為是值得效仿的。其實,也不盡然。如果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特點,時時事事都要孩子爭第一,這樣的教育只能造就挫敗感極強和心理障礙的人。家庭教育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極端地只取其一,要分析成功案例背后值得學習的教育本質。今天,我們正身處社會轉型期,全球化、網絡化帶來的多元沖突必然在家庭教育中引起一場變革!一種教育模式對于具有極強個性特征的孩子,可能是極為有效的,也可能是極其失敗的,所以想獲得一種萬能的家庭教育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認為家庭教育不是犧牲家長成全孩子的教育,是親子共同成長的教育;家庭教育也不可能無師自通,它需要用心打造,將情與理最佳結合;家庭教育不僅僅關系到孩子的成長,也與家庭的幸福緊密相連!也許我和陳群博士在一些具體教育方法上有著不同的觀點,有碰撞,不過那也沒有關系,誰說教育只能是一家之言呢?我和陳群博士在交流的時候只有一個想法:當您打開這本書后,不是感慨其他孩子的成功,轉而仿效、追逐。我們想做的只是解讀一個個當代孩子的真實成長故事,從而發(fā)掘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關鍵點”,將教育的取舍與可鑒之道呈獻給您,相信您在把握好這些“成長關鍵點”的同時,您與您的孩子也擁有了幸福的生活!鞠萍姐姐2011年4月28日
內容概要
《成長也可以沒有煩惱——鞠萍姐姐和陳群博士對話家庭教育》是鞠萍姐姐和陳群博士關于家庭教育的力作,共分十大主題。鞠萍姐姐根據數以萬計的小觀眾的來信,梳理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煩惱,并和陳群博士一起從實踐和理論角度就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關鍵期、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塑造、與孩子溝通的策略等展開論述。涉及的話題均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十分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成長也可以沒有煩惱——鞠萍姐姐和陳群博士對話家庭教育》以溝通、碰撞的對話模式,把先進科學的理論、真實鮮活的案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父母了解孩子、欣賞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好幫手。
作者簡介
鞠萍,中央電視臺著名少兒節(jié)目主持人、高級編輯,1966年生于北京,先后主持了中央電視臺名牌欄目《七巧板》《大風車》等,因為熟悉兒童心理、熱愛兒童教育事業(yè),多次捧得“金話筒”獎“開拓獎”等,出版《萍聚》等書。“鞠萍姐姐”的形象隨著她主持的少兒節(jié)目深入千家萬戶,并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贊揚。目前,鞠萍姐姐是央視名牌欄目《大風車》的執(zhí)行制片人。陳群,一位成功的媽媽。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合肥工業(yè)大學副教授,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咨詢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國兒童報?現代家庭教育》周報執(zhí)行主編、日本大阪教育大學“學校危機管理”共同研究員:已出版《幼兒園危機管理實務》《幼兒家庭教育指導》等書。
書籍目錄
話題一:家是什么
家是安全的
家是溫暖的
家是由親情編織的
家是包容的
話題二:孩子喜歡的家長是什么樣的
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
家長要成為孩子生活中的參謀
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成就喝彩
家長要善于與孩子“拉家?!?br />話題三:孩子的未來該怎樣設計
對孩子要積極、恰當的期望
讀懂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
尊重孩子,讓孩子獲得自尊
珍惜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話題四現代孩子最需要學會什么
關愛生命,讓孩子當好自己的保鏢
練就體育運動的“絕活”,為生活幸福加分
讓孩子能正確認識、欣賞自己
學會包容別人,能夠愉快合作
擁有理財意識,更好地打理自己的生活
話題五孩子的校園生活面臨的困惑
善于發(fā)現孩子遭遇的“軟硬暴力”
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當班干
引導孩子處理好各種關系
話題六面對孩子的網絡世界怎么辦
不要拒絕孩子的網絡生活
告訴孩子怎樣用好網絡
“網絡成癮”要提前預防
話題七怎樣對待孩子關注的流行事物
閱讀經典和流行讀物對孩子同樣重要
不要把動漫看成是洪水猛獸
追星也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
話題八孩子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從何做起
把控制時間的權利還給孩子
讓孩子學會守時、惜時、享時
讓孩子知道書是“甜”的,讀書也是“甜”的
鼓勵孩子當一個學習的探險者
經常與孩子交流有益的學習方法
話題九需要塑造孩子什么樣的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誠信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勇敢是迎接挑戰(zhàn)、戰(zhàn)勝自我的動力
忍耐是笑到最后的保證
挫折是磨礪堅強心理的必由之路
獨立是放飛未來的翅膀
關愛是獲得愛、孕育愛的搖籃
禮儀是人生暢行的綠卡
話題十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怎么辦
適應青春期孩子的變化
“牛犢之戀”宜疏不宜堵
叛逆的孩子更需要幫助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家是安全的☆家能帶來安全感。家的安全能讓人完全放松,回歸一個本真的自我?!钤谶@個安全的港灣,人的身心是舒展的,任何表達都是坦率的、真誠的。☆家長不要因為追逐所謂的“成功”,讓親子之間的關系帶上了功利色彩,讓親情變得淡漠,讓孩子面對的是一次次的“失敗”和由此帶來的“愛的剝奪”。愛的剝奪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鞠萍姐姐孩子需要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愛的剝奪”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作為家長,在家這個安全環(huán)境里,要給孩子安全的心理體驗,家長的行為決定了“家”給予孩子的安全度大小。父母之間的矛盾與激烈爭吵,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F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使得家長的心態(tài)變得焦慮和急功近利,如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外在的行為表現等。家長更多的是向孩子要成長的“結果”,而無法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分享其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家長心目中追逐的“成功”標準,常常讓親子之間的關系帶上了功利色彩,讓親情變得淡漠,讓孩子面對的是一次次的“失敗”和由此帶來的“愛的剝奪”。孩子需要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愛的剝奪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作為家長,在家庭中,如何給孩子安全感,首先要明確幾個要點。第一,你不是學校的老師,你是父親或者母親,你對孩子成長的引導是綜合的;第二,孩子各有不同,孩子的遺傳素質_、能力、性格、特點都是不同的。但無論孩子是出類拔萃還是默默無聞,無論孩子是丑還是美,他都是你的孩子,千萬不能有嫌棄之意;第三,家長要做到情緒自控,并用積極的情緒去關愛孩子、感染孩子。當孩子受到挫折、委屈的時候,家長給予他的不是責罵,而是理解,聽其傾訴;當孩子獲得成功的時候,家長給予他的不是過度夸獎或更高的要求,而是要表達出自己發(fā)自內心的喜悅之情,并仔細聽孩子的訴說,幫助孩子把握好以后進取的方向;當孩子壓力過大,需要一個空間去發(fā)泄的時候,家長可以選擇暫時避開,給孩子一個寬松的心理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在家庭中,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無條件的支持,不要把獎勵和成績掛鉤。正是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家”給予孩子的安全度。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那就是父母之間的矛盾與激烈爭吵。這種狀況若已成為家常便飯,由此帶來的“內疚”與“驚慌”會成為孩子早年情感生活的一個陰影,甚至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有的孩子會將父母發(fā)生沖突的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覺得就是因為自己不聽話才使得父母不高興;有的孩子常常會在父母“離婚”的吼叫聲中,覺得自己被遺棄了,擔心自己會成為無依無靠的人。做父母不僅要有感情,也要有理性。當夫妻雙方出現問題的時候,在溝通處理時,不要把孩子當成撒氣的對象或把孩子當成籌碼。成人之間的問題要避開孩子,私下解決;即便是無法再共同生活下去,也要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讓孩子知道造成這一事實并不是他的過錯,父母仍然很愛他,讓孩子感受到家是安全的。給孩子家的安全感,要擯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對孩子而言,當學習成績成為家庭教育的晴雨表時,“家”也就無安全可言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養(yǎng)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觀一直占據統(tǒng)治地位,是推動父母實施嚴格的家庭教育的原動力。被奉為家教法寶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雖然已被現代的教育理論批駁為無效的打罵教育,但在廣大父母的意識和行動中,依然是備受稱贊的。上世紀70年代,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學習和考試壓力由學校延伸到了家庭。家長在家里和孩子說得最多的是學習,提要求最多的還是學習。學習好的孩子常常能夠獲得家長的稱贊與關心.,而學習差的孩子常常被指責、冷落。因此學習成績讓孩子倍感壓力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我的一位博士同學李偉曾經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五年級的一次班會課,主題是“和煩惱說‘Bye-Bye’”。孩子們把自己的煩惱寫在一張紙上,并折成了紙飛機。老師在課上介紹了一些告別煩惱的方法,然后告訴同學們,如果覺得自己可以告別煩惱的就把紙飛機飛出去。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小男孩,似乎對老師的話沒什么興趣,一直在手里擺弄著紙飛機。我問他:“你寫的是什么煩惱?我可以看看嗎?”他拒絕我:“沒用的,我的煩惱沒有辦法解決?!彼f話的時候有些憂郁。我又試了一下,他還是在那里搖頭:“沒有用,沒有人可以解決。”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小孩子會有什么樣的煩惱,會讓他這樣無奈?P2-4
編輯推薦
《成長也可以沒有煩惱:鞠萍姐姐和陳群博士對話家庭教育》:孩子喜歡的家長是什么樣的?現代孩子最需要學會什么?孩子在校園生活中面臨的困惑有哪些?孩子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從何做起?……匯聚鞠萍姐姐兒童教育理念精華,展示教育專家、成功媽媽的教子心得?!冻砷L也可以沒有煩惱:鞠萍姐姐和陳群博士對話家庭教育》針對現在社會轉型、外界變化對家庭教育產生沖突的現狀,梳理了孩子成長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告訴你如何應對。鞠萍姐姐和陳群博士以對話的形式,并結合問題提解決辦法,針對性強、思路開闊、可操作性強。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