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家族

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翁飛、 甘政權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2-11出版)  

前言

晚清時期顯赫一時的合肥李鴻章家族,最初不過是個世代務農(nóng)、以耕讀持家的平凡族群。其先祖原本姓許,明初自江西移居合肥東鄉(xiāng),直到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時期,依然是個默默無聞的鄉(xiāng)土人家。然而正是這個李殿華,卻十分注重對子女的教育。1834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終于不負眾望,在江南鄉(xiāng)試中舉,四年后高中戊戌科進士。隨后十年間,李文安的兩個兒子李鴻章和李瀚章先后考中進士,李家成為“一門三進士”的“廬郡望族”。    然而,晚清時期的中國并不缺少這樣的家族,當時的內(nèi)憂外患,預示著一場時局的劇變。李鴻章家族恰恰在這個風云際會的歷史背景中占得先機,李文安及其八個子女全部卷入到這個千年劇變的浪潮之中。李瀚章長期幫辦湘軍營務,官至湖廣、兩廣總督。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和李昭慶,或熱衷文化事業(yè)、或精于商道、或才華橫溢,都在各個方面頗有建樹。但使李家達到頂峰的當屬李鴻章,其幫辦團練、創(chuàng)建淮軍、主持洋務,直到其官至直隸總督,獲得漢人最高榮譽——文華殿大學士,賞穿方龍補服,戴三眼花翎,執(zhí)掌直隸和北洋事務長達25年……    李鴻章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活躍了40年。身處大變革時代,李鴻章幾乎以一人之力,引領淮系集團,拉開了中國工業(yè)化的大幕,不愧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第一人。李鴻章及其淮系成員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去世后,其家族成員和部下又大多落葉歸根,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眾多文化遺存。    合肥李氏家族自文安登科,瀚章制軍,鴻章拜相,昆季六人繼起,其書香之盛、人才之多、位業(yè)之隆、門閭之大,前所未有,成就了“晚清第一家族”的稱謂。

內(nèi)容概要

《李鴻章家族》為“百年中國名人家族老照片”的一種。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飽受爭議的風云人物,他的家族也因他而受到世人關注。書中通過文圖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李鴻章家族的起源興盛、姻親家世、政治歷程、軍事經(jīng)歷、家族遺蹤等,再現(xiàn)了李鴻章的歷史軌跡和家族嬗變。通過合肥李氏家族的變遷,透視晚清、民國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和變遷。

作者簡介

甘政權,中學高級教師,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教學之余從事地域文化研究。2007年主編《古韻安徽——安徽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資源教程》一書,2008年負責為高中三本歷史地圖冊添加安徽史的內(nèi)容,2009年撰寫的《安徽地域文化資源整合與文化強省建設的新舉措>一文獲省社科類評比三等獎。此外還發(fā)表了近十篇專業(yè)論文。 石慶波,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安徽醫(yī)科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已在《世界歷史》、《歷史教學》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多篇,并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參與出版譯著兩部、教材一部。

書籍目錄

引子 一、廬郡望族 合肥東鄉(xiāng) 耕讀世家 成才之路 一門三進士 二、門庭顯赫 父親母親 官宦生涯 三位夫人 兄弟姊妹 三、枝繁葉茂 兒女子孫 豪門聯(lián)姻 李氏后裔 葉落歸根 四、政治遺蹤 奠基站:北京、安徽 第一站:上海、蘇仆 過客站:南京 中轉站:武昌 中樞站:天津、保定 終點站:北京 各地李公祠 五、洋務活動 引進制器之器 青睞德國軍工 與外商爭利 一波三折修鐵路 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 熱衷留學教育 為國爭利的外交權術 失敗的“誠信外交” 游歷歐美 “名片”與畫像 “裱糊匠”的結局 六、故鄉(xiāng)遺存 李氏“三景” 文教遺存 第二故鄉(xiāng)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合肥古稱“廬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xiāng)、淮軍搖籃”著稱。由于地處江淮要沖,長期的戰(zhàn)事曾造成這一地區(qū)人口銳減,后又會聚了大量的江西移民,其中包括合肥東鄉(xiāng)李鴻章家族的先祖?zhèn)儭?“鐵打”的廬州府合肥歷史悠久,秦漢之交始設合肥縣,隋朝設廬州,明清為廬州府、合肥縣的治所。從安徽省地形圖上看。合肥是全省不偏不倚的中心腹地。1958年,毛澤東視察安徽時曾題詞“合肥不錯,為皖之中”。 “淮右襟喉,江南唇齒”的合肥在群雄爭霸的格局中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也帶給合肥城諸多變遷。在頻繁的戰(zhàn)爭周旋中,合肥城址被迫遷徙了數(shù)次。最早稱之為“漢城”,屢遭兵燹,后淪為廢墟。唐代武侯太將軍尉遲敬德認為漢城地勢低洼,便改選東南部的高地另筑一城。按古代地理定位的方法,這座城的天文分布大部分偏于“斗”區(qū),故又稱“金斗城”。南宋鎮(zhèn)守合肥的淮南西路元帥郭振,為鞏固北面邊陲,把金斗城的南半部切出城外,將城池的位置大幅度北移,建成了一個比原來擴大了幾倍的城池,稱之為“斗梁城”。元末加固擴修,明清時進一步開鑿西北濠,補其殘缺,逐步形成了堅固的廬州府城。合肥城高油深;易守難攻,贏得了與重慶并列的美譽:“天生重慶,鐵打廬州”故有“鐵打廬州府”之稱。 瓦屑壩的移民歷史上長期的戰(zhàn)事使江淮地區(qū)的社會生產(chǎn)受破壞極大,人口銳減。尤其是元末紅巾軍起義,造成江淮地區(qū)大片土地荒蕪。明朝建立后,政府開始長達數(shù)百年的移民大遷徙。曾有幾百萬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離鄉(xiāng),一撥又一撥地在瓦屑壩集中,而后乘坐古老的帆船,踏過波濤滾滾的鄱陽湖,忍受著難以想象的牽掛與迷惘,走向鄂豫皖和未知的遠方……因而被史學家稱為“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江西瓦屑壩”。當時的移民多數(shù)沒有文化,也沒有文字記錄,作為渡口的瓦屑壩成了江西移民最大。 據(jù)《中國移民史》記載: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遷入安慶府的江西饒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約為27萬。有資料顯示,合肥地區(qū)半數(shù)以上的先民來自江西,“合肥四大姓”龔、張、李、段及一些大姓等,祖籍皆在鄱陽湖周邊。根據(jù)《李氏宗譜》記載:其家族原本許姓,明代由江西遷至合肥。清初,因過繼改姓李。直到李鴻章的前三代,李家仍是“一介布衣”。 合肥東鄉(xiāng)磨店清代廬州府下轄四縣一州,即合肥縣、舒城縣、廬江縣、巢縣及無為州。據(jù)《嘉慶合肥縣志》記載:東鄉(xiāng)磨店位于合肥縣城東北20里處。

編輯推薦

《李鴻章家族》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李鴻章家族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