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福建少兒 作者:劉春
前言
智者受到所有人敬仰和愛戴,其光輝遍及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那么,什么樣的人稱得上真正的智者呢?有人將智者定義為智慮深遠、思想恢弘的人,這顯然是不夠完善的,因為不同的文化會造成各個民族對智慧的理解有所歧異。西方人習慣將理論家、發(fā)明家等列為最有智慧的人,如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而中國人則認同諸葛亮這類人物。諸葛亮雖不以發(fā)明創(chuàng)造見長,但他玩計謀、操詐術(shù)的水準堪稱古今第一。 也許西方人會反駁,諸葛亮不過是一個擅長計謀的政治人物而已,如果連一個高等數(shù)學方程式都解答不了,就談不上是有智慧的人;東方人也一定會力爭,牛頓要是遇到諸葛亮,就像孫悟空遇到如來佛,被玩弄在掌心都不自知呢!因此千萬別在諸葛亮面前自詡天才。 由于東西方的智慧標準不同,出現(xiàn)這樣的爭論并不意外。 本書欲求平息這種無休的爭論,巧妙地將東、西方的智慧結(jié)晶融為一體,傳達各種聲音,試圖中和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價值差異。讀者不妨把它當做思想溝通的橋梁,并希望在檢讀之際開闊視野,用宏觀的態(tài)度、從多元的角度去思考生命中的瑣碎。
內(nèi)容概要
《信心讀本》是一本即將影響你一生的好書,讓古今中外的哲學家、科學家用畢生的睿智來建立你的信心基礎。什么是“可說的”?所有自然科學的命題,都是可說的,愛因斯坦如是說。什么是“不可說的”?生命、倫理、價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覺,形而上的本體……一切可以賦予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東西都是不可說的。它們是如此神圣,以至于不能被說,只有在沉默中顯示。凡不可說的,永遠比可說的東西重要。生命和文化永遠高于自然和技術(shù)。“凡可說的,都可以說清楚”,“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多聽,少說,接受每一個人的責難,但是要保留你自己最后的裁決——莎士比亞如是說。
《信心讀本》的作者是劉春。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與勻己的心靈談話第一節(jié) 找回自己第二節(jié) 追求獨特性第三節(jié) 享受孤獨第四節(jié) 視覺盲點第五節(jié) 尋找你的無知第六節(jié) 健康的自私第七節(jié) 強者的意志第二章 拼湊智慧的藍圖第一節(jié) 智慧的誕生第二節(jié) 上緊理性的弦第三節(jié) 思維科學第四節(jié) 思維操場第五節(jié) 邏輯的力量第六節(jié) 心靈深處的火花第七節(jié) 用眼睛去發(fā)現(xiàn)第三章 方圓的藝術(shù)第一節(jié) 小聰明并非萬能第二節(jié) 收斂你的鋒芒第三節(jié) 他人和自己第四節(jié) 智者寡言第五節(jié) 談話的魅力第四章 生命的財富第一節(jié) 地獄即天堂第二節(jié) 知足的境界第三節(jié) 尋找智慧之鑰第四節(jié) 換個角度看世界第五節(jié) 屈伸如水第六節(jié) 幸福有多遠第七節(jié) 學會感激第八節(jié) 將生命折疊五十一次
章節(jié)摘錄
這些年里,我的藏書屢經(jīng)更新,有一本很普通的書卻一直保留了下來。這是一冊古希臘哲學著作的選輯論。從學生時代起,它就跟隨著我,黃舊的書頁幾乎快被我翻破。每次打開它,毋須閱讀,我就會進人一種心境.仿佛回到了人類智慧的源頭,沐浴著初生哲學的朝暉。 古希臘是哲學的被遺忘的童年。人在童年最具純正的天性.哲學也是如此。使我明白何謂哲學的,不是教科書里的定義,而是希臘哲人的一言一行。雪萊曾說,甫希臘史是哲學家、詩人、立法者的歷史,后來的歷史則變成了國王、教士、政治家、金融家的歷史。我相信他不只是在緬懷昔日精神的榮耀,而是在嘆息后世人性的改變。最早的哲學家是一些愛智慧而不愛王同、權(quán)力和金錢的人,自從人類進入成年,并且像成年人那樣講求實利,這樣的靈魂就愈來愈難以產(chǎn)生和存在了。 一個研究者也許要詳析希臘各個哲學家之間的差異和沖突,把他們劃分為不同的營壘。然而,我只是一個欣賞者,當我用欣賞的眼光觀看公元前5世紀前后希臘的哲學舞臺時,首先感受到的是哲學家們一種共同的精神素質(zhì),那就是對智慧的熱愛、從智慧本身獲得快樂的能力,當然還有承受智慧的痛苦和代價的勇氣。 在現(xiàn)代世人眼里,哲學家是一種可笑的人物,每因其所想的事無用、有用的事不想而加以嘲笑。有趣的是,當歷史上出現(xiàn)第一位哲學家時,這樣的嘲笑也隨之發(fā)生。柏拉圖記載:“據(jù)說泰利士仰起頭來觀看星象,卻不慎跌落井內(nèi),一個美麗溫順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說,他急于知道天上的東西,卻忽視了身旁的一切?!?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由一個美麗溫順的女子來嘲笑哲學家的不切實際,倒是合情合理的。這個故事想必十分生動,以致被若干傳記作家借去冠在別的哲學家頭上,成了一則關于哲學家形象的普遍性寓言。 不過,泰利士可不是一個處理世俗事務無能的人,請看亞里士多德記錄的另一則故事:人們因為泰利士貧窮而譏笑哲學無用,他聽后小露一手,通過觀察星象預見橄欖將獲豐收,便以低價租入當?shù)厝块蠙煺ビ妥鞣?,直到油坊吃緊再以高價租出,結(jié)果發(fā)了大財。他以此表明,“如果哲學家想發(fā)財?shù)脑?,立擲富有起來是極為容易的一件事,然而這并非他們的興趣所在”。 哲學家經(jīng)商肯定是兇多吉少的冒險,泰利士成功靠的是某種知識,而非哲學。但他總算替哲學家爭了一口氣.證明哲學家不愛財并非嫌葡萄酸。事實上,早期的哲學家?guī)缀鮽€個出身望族,卻蔑視權(quán)勢財富。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拒絕王位,阿那克薩戈拉散盡遺產(chǎn),此類事不勝枚舉。德謨克利特的父親是波斯王的密友,而他竟說,哪怕只找到一個解釋原因,也比做波斯王好。 據(jù)說“哲學”(philosophh)一詞是畢達戈拉斯所創(chuàng)造,他嫌“智慧”(sophia)之稱過于自負,便加上一個表示“愛”的詞頭(philo),成了“愛智慧”。不管希臘哲人對于智慧的定義有何不同的看法,愛智慧勝于愛世上一切是他們基本的精神取向。在此意義上,柏拉圖把哲學家稱做“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質(zhì)的人”,亞里士多德指出哲學是一門以求知而非實用為目的的自由的學問。遙想當年泰利士因為在一個圓內(nèi)畫出直角三角形而宰牛歡慶.畢達戈拉斯岡為發(fā)現(xiàn)畢氏定理而舉行百牛大祭,我們便可約略體會希臘人對于求知本身懷有多么天真的熱忱了。這是人類理性帶著新奇的喜悅慶祝它自己的覺醒。直到公元前3世紀,希臘人的愛智精神仍有輝煌的表現(xiàn),當羅馬軍隊攻入敘拉古城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一個老人正蹲在沙地上潛心研究一個圖形,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阿基米德。軍人要帶他去見羅馬統(tǒng)帥.他請求稍候片刻,等他解出答案,軍人不耐煩,把他殺了。當劍迎頭劈來時,他只來得及說出一句話:“不要踩壞我的圓!” 凡是少年時代迷戀過幾何解題的人,對阿基米德大概都會有一種同情的理解吧!自我沉潛剛剛覺醒的求知欲實在是莫大的快樂,這種享受可以令人對旁物視若無睹。當時的希臘,才告別天人渾然不分的童稚的神話時代,正如同一個少年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頭上的星空和周遭的萬物,然后試圖憑借自己的頭腦對世界作出解釋。不過,思維力的運用至多是智慧的一環(huán),且是較不重要的一環(huán)。神話的衰落不僅使宇宙成了一個陌生而需要重新解釋的目標,更使人生成了一個未知而有待獨立思考的難題。至少從蘇格拉底開始,希臘哲人們更加把智慧視做一種人生覺悟,并且相信這種覺悟乃是幸福的唯一源泉。 蘇格拉底,這個被雅典美少年崇拜的偶像,自己長得像個丑陋的腳夫,禿頂、寬臉、扁闊的鼻子,整年光著腳,裹著一條襤褸的長袍,在街頭游說。走過市場,看了琳瑯滿目的貨物,他吃驚地說:“這里有多少東西是我用不著的!”是的,他用不著,因為他有智慧,而智慧是自足的。若問何為智慧,希臘哲人們往往反過來斷定自足即智慧。在他們看來,人生的智慧就在于克制對于外物需求的自覺,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且不為物役,保掙情神的自由。人已被神遺棄,全能和不朽均成夢想,唯在無待外物而獲自由這一點上尚可與神比攀。蘇格拉底說得簡明扼要:“一無所需最像神。”柏拉圖理想中的哲學王既無恒產(chǎn),又無妻室,全身心沉浸在哲理的探究中。亞里士多德則反復論證哲學思辨乃唯一的無所待之樂,因其自足性是人唯一可能過的“神圣的生活”。P33-37
編輯推薦
《信心讀本》(作者劉春)將東、西方的智慧結(jié)晶巧妙地融為一體,傳達各種聲音,試圖中和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價值差異。讀者可以把它當做思想溝通的橋梁,同時,作者希望在檢讀之際開闊視野,用宏觀的態(tài)度、從多元的角度去思考生命中的瑣碎。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