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

出版時間:2009年5月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陳冠中  頁數(shù):19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時期。作者所親歷的香港流行文化是個“沒有偏食癥”的多義詞,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涵蓋了門類繁雜的各種“細藝”:電影、電視、音樂、報紙、圖書、美術、時裝、設計等等,正是這樣一個難以定位的“雜種”,當經(jīng)濟起飛時,社會轉向繁榮穩(wěn)定之時,修在了香港本土文化之果。    本書為一部活生生的香港“本土文化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史。     本書為一部活生生的香港“本土文化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史。講述的是作者“吾鄉(xiāng)、吾土、吾民”——香港的文化香港的人和事。作者親身參與香港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見證了成長于七十年代的一代香港文化人的思想歷程,因此本書也可說是一本回憶錄。

作者簡介

陳冠中,1952年在上海出生,香港長火,現(xiàn)居北京。就讀香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修社會學、政治學和傳播學。著有《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太陽膏的夢》、《總統(tǒng)的故事》、《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合譯)、《半唐番城市筆記》、《香港未完成的實驗》、《波希米亞中國》(合著)、《香港三部曲》、《我這一代香港人》、《移動的邊界》、《城市九章》、《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
1976年創(chuàng)辦《號外》,被認為是香港波希米亞文化代表。監(jiān)制或策劃多部香港電影,包括《等待黎明》、《花街時代》、《顛佬正傳》、《聽不到的說話》、《不是冤家不聚頭》、《殺手蝴蝶夢》等,及美國電影Eat a Bowl of Tea、Life is Cheap等。編寫舞臺劇本《傾城之戀》及《謫仙記》,電影劇本《等待黎明》、《花街時代》、《不是冤家不聚頭》等及合編的《上海之夜》、《烈火青春》等。參與發(fā)起環(huán)保及文化團體包括綠色力量、綠田園有機農(nóng)場、香港電影導演會,現(xiàn)為綠色和平際董事。

書籍目錄

前志急進波士頓到畢業(yè)才有頭緒新聞寫作的學徒速成記者急功遠利的好處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啟蒙小書店、吊命小書店自己開書店左翼青年小圈子胡菊人與我作為形容詞的左翼本地改良主義者七十年代前的國語片和粵語片波??措娪跋愀鄣碾娪拔幕蚱呤曳靠偷娜罆M皆過火,盡是癲狂香港喜劇片:沒有走下去的路一九八一香港電影全景那是個好年份在“后新浪潮”時期寫劇本新浪潮電視香港電視亢奮的五年尋常百姓家動漫宗師難為了動畫片錯過了激動的時機H埠連環(huán)圖教父不再認真聽音樂英美流行文化的最后堡壘什么是香港流行曲夜未央,星已隕電視帶動粵語歌起飛雜種修成正果點止廣告瞄簡單遲來的設計意識設計的本地化看,我也會畫毛筆畫他們都聚在香港了布萊希特之城粉絲改編張愛玲不想記與不想知中國學生周報一張小報的誕生外星人來了巴西咖啡與海運大廈蘭桂坊前傳及其他白開水可以,白面包不可以時裝紀元穿衣記舞舞舞遺珠

章節(jié)摘錄

  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想當作家的年輕人——假設現(xiàn)在還有這樣的年輕人——看到我大可松口氣:如果連我也算是作家,那么任何年輕人都可以成為作家?! ∥夷贻p時候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供大家學習,故此應是激勵大家的好榜樣,說明人生是出人意表的?! ∥以谙愀凵系氖怯⑽闹袑W,即是用英文授課的那種學校,除了——中文中史課。一位中文中史課的老師調侃我們說:你們這些學生,中文不好,就說自己上的是英文學校,英文也不好,就說自己是中國人?! ∥揖褪瞧渲幸粋€中文不好,英文也不好的正常學生?! 】墒牵疫€真有看課外中文書——武俠小說,以金庸為主體,旁及梁羽生和一份叫《武俠世界》的香港武俠小說月刊,并從后者延伸閱讀到倪匡的現(xiàn)代版武俠小說如《女黑俠木蘭花》?! 膩?,只聽說有同代人因沉迷武俠小說而挨父母的罵。武俠小說在家中的地位如今天的電子游戲,年輕人想象力再好也沒想到說自己看武俠小說是為了練習中文,正如今天電子青年不會說打機是為了鍛煉拇指。我父母雖不曾阻攔我看“類型小說”,我卻直覺的知道這玩意是屬于“有罪的樂趣”,從不敢張揚,因為天地良心我可知道自己追讀武俠小說不是為了學中文?! 《嗄旰螅以诩幽么笊现袑W的兒子說他看完了第一本中文小說——金庸的《射雕英雄傳》,我情不自禁說:感謝武俠小說,感謝金庸。時代真的變了?! ≡捳f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念中學的時候,香港有數(shù)以百計的“文社”。既自稱文社,社員看的大概不止是金庸倪匡,說不定還讀……文學?這我可要抱怨了,文社中人今天侃侃而談當年如何遍地開花,怎么我就沒遇上過一家文社,也沒有一個社員來勾引我,白讓文學和我擦肩而過?害得我現(xiàn)在每碰到大陸作家,聽他們談起中學時期看這本那本俄羅斯小說,只能回應說我在看港臺兩地的武俠小說。  只有當我聽到大陸知識女性說《安娜·卡列妮娜》如何害她們浪費青春為了等待偉大愛情的來臨,我才想起香港同代女人真幸運,因為她們只看了亦舒?! ∥业氖剐膱髲头椒?,是找機會說一九七一年我就看了張愛玲主要的短篇小說,大陸朋友一算,那時他們還在“文革”呢!其實,香港臺灣看張愛玲錢鍾書沈從文,更不用說白先勇余光中金庸瓊瑤,遠比同代大陸人早。  大學一年級期間,我在文藝書屋接觸到“文學”,也寫了幾首詩和短篇小說,發(fā)表在學生刊物上,基本上是在模仿白先勇和余光中。你以為我真想當作家?不是,是想吸引女生的目光,誰知這一招在當年崇尚英文的香港大學是不靈的。這里我又可以做反面教材了;我很快忘了文學,二年級后不再用中文寫作,心思花在運動場、舞會、話劇、社會理論、政治哲學、電影、電影、電影。  到這里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我是個好案例,現(xiàn)在任何想當作家的年輕人的文學條件都比我當年強,誰也不該再有心理障礙了?! ∫韵碌囊欢我呀?jīng)沒有多大普遍意義,算是我個人的歷程。大學畢業(yè)去了美國短暫留學,回來后在英文小報任職,覺得終于可以用簡單英文來寫作了:淺白短句,刪去多余的字,力求緊湊,少碰形容詞,殺死助動詞,把心思放在挑選準確的名詞動詞和偶然來一下的警句,像海明威、雷蒙·卡佛……可能只是像寫類型小說的雷蒙·錢德勒、達許·漢密特……可能都談不上,但確可以雕塑出一篇篇的文章?! ∮猛瑯拥募o律去寫中文又如何?我沒把握,但想試一試??梢哉f,因為開動了英文寫作,我才想到寫中文。大概也在那個時期,中文系畢業(yè)的大學同學陳少棠推介我去看沈啟無編輯的《近代散文抄》,受周作人和俞平伯所寫的序和跋里的弦外之音鼓舞,深幸趕上王綱解紐、人心不古的頹廢好年代,在誰都管不了誰的香港,放膽寫吧, “老老實實說自己的話”(俞平伯語)吧。一九七六年,我重新試著用中文寫作?! ⒚尚?、吊命小書店  香港人稠租金貴,薄利的民間小書店要上樓,開在閣樓、二樓、更上層樓。  在網(wǎng)絡書店出現(xiàn)之前,我猜想,每個香港讀書人都曾有過一家助他啟蒙的書店,而在啟蒙以后的日子里,則還需要一家長期解渴濟饑的吊命書店,否則讀書人在香港的日子太難過了。這點,被寵壞的臺北讀書人不一定能體會到?! ∥业膯⒚蓵晔情_在尖沙咀某商住大廈五樓的文藝書屋,吊我命的是灣仔某二樓的曙光英文書店。  不算早也不太晚,我踏進了對的地方,當年文藝書屋小小的房間內,陳列著整個大中華當代文化的亮點,包括文星叢刊、李敖、柏楊、余光中、張愛玲、於梨華、白先勇、聶華苓、劉紹銘、王文興、歐陽子、葉維廉、王尚義、席德進、司馬中原、梁實秋、林語堂、林海音、何秀煌、殷海光等等。在傳奇的六十年代,中文精英文化最有創(chuàng)作力的地方竟然是政治仍然高壓的臺北,當時香港在這方面是要仰望臺北進口的。而在六十、七十年代交接的幾年,文藝書屋就像是臺北非官方精英文化在香港的窗口。幾年后,臺灣的出版業(yè)更蓬勃,但對香港讀書人的啟蒙效應卻不如當年了,時勢使然?! ≡缙谖颐看味紟еサ男那樯衔乃嚂?,我認為我在文藝書屋里面找到的教育,不次于幾年后在哈佛書店。大一那年我買了殷海光的《中國文化的展望》,自己也驚訝怎么會買這樣的書,而且是很不精致的硬皮本,那驚訝度僅次于同年圣誕節(jié)去臺北旅行,一回神發(fā)覺自己競買了盜印的李約瑟《中國科技史》,五巨冊,還要抬回香港。我偶然會做不按牌理出牌的事:意識還沒到,就先出了手。  后來我進了文化圈,自然知道文藝書屋的老板是王敬羲,愛奧華大學文學碩士,之前是臺師大的香港僑生,跟《現(xiàn)代文學》很多同人是先后師友,我七二年還讀過他的小說《康同的歸來》,以當時幻想留學的情懷覺得挺好看。王敬羲曾負責過香港版的《純文學》雜志——這刊名真夠camp,后出版著名的《南北極》雜志一直到九十年代。但是,港臺兩地書業(yè)似跟他早就不往來了,書店里的大部分臺灣書,版權頁都寫著是文藝書屋出版,或文藝書屋總代理。多年后我再訪,里面來來去去主要還是早期那一批書,好像時間停頓?! ∥乃嚂萃瓿闪藲v史任務,不再是我的解渴濟饑書店,七十年代中香港已有多家小型中文書店超越了它,包括我也有參與的一山書屋。我的問題在英文書?! ∠愀塾腥依吓频恼?guī)英文書店:中環(huán)德輔道的圖書中心、尖沙咀樂道的辰?jīng)_書局和海運大廈的圖書中心(后者已不存在),都不錯,跟英美的主流書店大致同步,是我在香港生活的固定訪點。只是,我對非小說特別是某類人文社科書的偏食,不是它們能滿足的,但像我這樣的人不會太多,不可能有一家像三藩市城市之光這類書店來專門滿足我們。不可能?偏偏就有個馬國明,開了家曙光圖書公司,專賣這類英文書,而且挑選之精準永遠超過我的期待?! ∽詮氖锕夂颓辔臅攴钟靡粋€二樓單位,它就長期納入我的生活地圖里,讓我知道郁悶的時候有個地方可去,吊住我這樣在香港的英文讀書人的命。我長期觀察的結論是,曙光在哲學與社科英文書方面的質與量,猶勝于臺北誠品書店的旗艦店,而近十年兩者的書種又皆勝過三藩市城市之光書店地下室提供的非小說選擇。這是了不起的成就,特別對小規(guī)模的曙光來說,點點滴滴都是心血工夫?! ≌媸且粋€人可以讓世界——至少是我的生活世界——不一樣,沒有馬國明這樣的一個人,香港壓根兒自始不會有這類書店,曙光能夠出現(xiàn)在香港,堅持存活多年,不大不小是奇跡,也是多元香港的光榮見證?! ‖F(xiàn)在馬國明退了,而我們都習慣了到網(wǎng)上購英文書,不靠曙光吊命,但讀書人還得逛書店,大的小的、地面的樓上的、主流的另類的,多一家總比少一家好?! ∽约洪_書店  隔行如隔山,小小的文化圈,每一塊都有不同的知識結構;就算自以為可以無所不談,其實還是自說白話。之所以吾生有涯、學海無涯,這是我在一山書屋的體會。  黎則奮是低我一屆的大學學弟,是個堅定而且張揚的社會派,我特愛聽他亢奮的談香港學運社運政治,特別是攻擊對手國粹派。他對我的一大貢獻是一九七六年初邀我一起開辦一山書屋,跟學長陳文鴻曾澍基、學弟妹張嘉龍鐘小玲做合股伙伴并近距離接觸?! ∫簧綍莩嗽跒匙心称茦堑拈w樓賣書外,也自己出版書。除了出正版新書外,也盜版別家的書,只是我們盜得很有原則:只盜版當時“四人幫”禁掉的書。我相信這是知識結構奇特的陳文鴻在主導的,否則那時候在香港誰會想到去重印延安時期已被批斗的王實味的《野百合花》,去替周恩來出選集,去結集毛澤東原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事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6條)

 
 

  •   之前看了陳冠中的《城市九章》,再看《事后》,更有深度了,這本書寫香港的音樂、電視、電影較多,值得一看。
  •   香港文化研究必看,70年代的文化名流盡在《號外》。
  •   “事后”是今天左派不可多見的思考總結,不一定支持他的說法和結論,但是支持他不斷在理論中思考。旨在理論中思考的香港左派,才會知道我們不在《盛世》。他的書都會買,不一定是支持,是知道有人在思考。
  •   好書,體現(xiàn)了香港的變遷
  •   文化人談文化 前半部很適合大學生看看
  •   平實的文字
  •   看后感觸頗深!
  •   還沒開始看,但是絕對是社科類。
  •     顧文豪
      
      □自由撰稿人,上海
      
      時間好快。一撥撥的潮流時尚浪頭掀過,一疊疊的藝文報刊被送進廢品站,一張張彼時俏麗鮮妍如今悄然落幕的顏容,不知有幾人有心記得給我們的過往書寫簡報刻下年輪?比起近時動輒催人落淚或使人氣悶的往事追憶類書籍,陳冠中的《事后》有本事讓你既讀得開懷大笑亦不妨掩卷沉思,好像在看一部描繪三十年香港文化輾轉的黑白片,帶著那個年代獨有的溫情含蓄,囂張不安分。
      
      陳冠中無疑是最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人。出生上海,香港成長,后負笈留學美國,主修社會學、新聞學與傳播學,相較今日的學術發(fā)展,容或彼時在學理上未必有當下的花樣百出,但自有今日所不可比的元氣淋漓;返港后,親身參加各種文化浪潮,辦雜志、做活動、弄講演,在別人眼里許是不務正業(yè),可即是這樣造就了一段香港文化的盛世年華,如今竟無端令人緬想。如同作者自述的那樣“到大學,不想被廣大同學說是文藝青年,以免斷了其它好玩的路。沒想到自己會一步一步地走上這條幽徑,履逢山窮水盡,偶遇柳暗花明”,玩文化直是走上曲徑,況且前途未必通幽。
      
      全書有六十多小節(jié),或回首少年求學歷程,陳冠中慨嘆自己“后知后覺,一不小心荒廢掉大學三年光陰”;或事后明晰早年新聞學院的修行鍛煉是“讓你看到最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該是什么模樣,有了這個經(jīng)驗后,處于等而下之的現(xiàn)實里或許還能記住底線所在”,因為“新聞學院真正讓學生受用的,不是技術訓練,是人格培養(yǎng)”;又或是勉勵愛寫字的后進放膽寫作,不必害怕成不了作家,因為當年自己只是靠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才多少維持了一點中文書寫的能力。
      
      最讓我感動的是陳冠中寫香港二樓書店的那幾篇。陳直接喚這些身居高樓、命途蹇窘的樓上書店是“啟蒙小書店、吊命小書店”,信然。香港雖被人視為“文化沙漠”,其實出版業(yè)頗興旺,即使地少人稠,人心不古,可總有那么些人逆流而上,讓讀書人得以啟蒙,得以續(xù)命喘息。“不算早也不算晚,我踏進了對的地方,當年文藝書屋小小的房間內,陳列著整個大中華當代文化的亮點……在六七十年代交接的幾年,文藝書屋就像是臺北非官方精英文化在香港的窗口”,作者自陳每次上這家書店都帶著朝圣的心情,認為自己“在文藝書屋里面找到的教育,不次于幾年后在哈佛書店”。讀書就是這樣,只要打開視界,難免吃著碗里瞧著鍋里,文藝書屋漸漸完成歷史使命,要再有進境,必須改弦易轍,好在有個馬國明開了家曙光圖書公司,專售英文社科學術書籍,不啻真是讀書人的一縷曙光,照徹前程,不得不感謝“真是一個人可以讓世界———至少是我的生活世界——— 不一樣”,“曙光能夠出現(xiàn)在香港,堅持存活多年,不大不小是奇跡,也是多元香港的光榮見證”。
      
      讀完全書,恍然發(fā)現(xiàn),前半部分多是描繪作者一己的早年修行,后半部分則是香港文化的多棱鏡,借此一斑窺全豹。一九六二年開始至一九七八年,世界電影文化基因總算在香港完整移植,此后香港電影異軍突起,蔚然可觀,難怪作者認為“就香港來說,在廣泛的文化領域里,電影文化的基因庫是建設得最為完整的”;香港電視在一九七六至一九八零年亦是亢奮勃郁,TV B與佳視互爭短長,長達一百二十九集的《狂潮》引得全城如潮,邊看電視邊吃飯,竟弄出一新名詞“電視撈飯”;連環(huán)畫方面則有黃玉郎與上官小寶兩根臺柱,幾至人稱“要寫香港十多年來的連環(huán)畫發(fā)展史,就等如寫黃玉郎的發(fā)展史無異”;是到了七十年代,香港整個藝文環(huán)境有了硬件軟件的新飛躍,1973年始,香港每年舉辦國際藝術節(jié),第一屆邀來了傅聰和小澤征爾,1975年有了香港藝術雙年展,更要緊的則是一撥撥日后對香港文化影響深遠的大人物開始登埠上岸,他們是榮念曾、姚克、柳存仁、林敏怡、董建平等等;不單是西方文化在香港落地生根,即使純然國粹的老古文化亦同樣在香港開枝散葉,沈葦窗辦《大人》、《大成》雜志,是南來藝文戲曲界懷舊及交流的平臺,香港中文大學美術系一度名家云集,嶺南派主力轉戰(zhàn)香港,牟宗三1961年來港,徐復觀1970年到新亞書院,可謂少長咸集。
      
      面對如此繁華勝景,議論真是廉價而多余?!妒潞蟆肥秋L流云散后的一回小盤算小清點,但我不以為無用,實則是告訴提醒茫然抑或眩暈的我們,自己玩的種種花樣興許早已給當年的江湖豪杰耍盡了?,F(xiàn)下興起了對一個年代的追憶,但就我讀見的而言,多是沉溺而不自知,驕傲而無反省,未見有事后的清醒與通達。而此書文筆清麗,述事懷人均態(tài)度平正,偶爾的幽默輕松則是謙虛恭謹?shù)谋憩F(xiàn)了,這點是我尤其稱道陳冠中此書的。相較陳而言,我們的文化界不知有多少糊涂賬擺在那里,沒人理。
      
      刊于《南方都市報——閱讀周刊》2009年10月25日
      
  •   gr
  •   I LVOE YOU
  •   你的QQ是幾啊?
    我的是394711733
  •   32136126126
  •   玩我呢,內容給那呢,介紹你有啥用,
  •   佩服啊!
  •   f..........................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