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21世紀出版社 作者:鄭曉江 頁數(shù):400
Tag標簽:無
前言
語云:“地靈人杰”,又云“人杰地靈”。山河大地的靈秀之氣,可以孕育杰出的人才;反過來,卓然杰出的人才,也可以印證山河之秀與地氣之靈。據(jù)此而言,自然山水的靈秀雄奇與人物人文的賢善美穆,實在是相輔相成,而相得益彰的。 記得二十多年前(1982年),我應邀前赴夏威夷大學出席“國際朱熹會議”,回臺之后寫了一篇會議后記,在最后一節(jié)“尾聲”中,我很直率地說夏威夷是一個“只有自然,沒有歷史;只有文明,沒有文化”的地方。我還說:請你不要問我“文明”和“文化”的定義是什么,我只是自己心里有個比較。前兩年我寫《韓國紀行》時,好像充滿著人文的氣息和深情的感懷。而現(xiàn)在寫這篇《后記》,卻完全欠缺那種心情和感受。我可以承認夏威夷是世外桃源,是觀光勝地,那里的人很和善,很有禮貌,而且是一個沒有灰塵的地方。偶爾我也會從某種角度對那里有一份羨慕之意,但卻不可能對它發(fā)出懷念之情。沒有歷史,沒有文化,是無法使人懷念興感的。我這段話,說得很真心。 我一向認為,“自然”必須加上“人文”,才夠美,才能使空間的風景伸展到古往今來的時間流里,而令人俯仰興思,流連低回。中國的名勝古跡,古剎廟宇,全都是自然與人文的融合。人在其中,既可以神游千古,也可以心通天地。可惜現(xiàn)在有些中國人,對這個意思反而不甚了了。真叫人憾恨而又感愧。 現(xiàn)在好了,有人要效法太史公在“讀萬卷書”之余,更要“行萬里路”。他要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浩瀚空間里,尋訪那些不朽的古賢先哲。這個人就是江西師范大學哲學系的鄭曉江教授。他勤于著述,已出版了好多本書,現(xiàn)在又以歷史學的實地考察,來體現(xiàn)思想考古的實效。他不辭辛勞,走遍很多偏僻的鄉(xiāng)村,走過不少崎嶇的山路,從祠宇、碑碣、荒墓之間,從殘存的文獻和故老的口頭上,探得了許多珍貴的典故舊事,厘清了一些存疑的思想關(guān)結(jié),顯露了若干隱晦的事跡。古人有知,當驚喜千百年后猶有知音;山水有靈,更應欣悅學院中人也能行走“空谷”而留下“足音”。此書作者足跡所經(jīng),雖然比不上徐霞客,但他尋訪歷代學術(shù)文化大師的遺蹤,寫出他們的憤悱、思緒,吐露他們的心聲、衷懷。既具體而信實,又生動而活潑。在這方面,卻又非徐霞客可比了。 本書尋訪的古人,有異人,有禪師,有傷心人別有懷抱而哭笑不得的遺老僧人,也有詩人、畫家、政治家、理學家、史學家、哲學家等。如果讀者意猶未足,便請作者再來一度“八千里路云和月”,或者讀者自己起而效之,也來行萬里路,與古人相遇于旦暮。文山《正氣歌》末句云:“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其實,古人之道,不只在風檐,在書中,也在山間水邊,在日光月色之下。宇宙不隔,古今同在。讓我們?nèi)A夏子孫,化小我為大我,走進歷史,走向廣宇長宙,和各色各樣的古人相見相晤?;蚋哒勯熣?,或輕聲細語,或劇論爭議,或擊節(jié)嘆賞,各隨其意,各暢其志,豈不快哉!是為序。
內(nèi)容概要
《尋訪大師》是一本以行萬里路印證讀萬卷書的思想散記?!秾ぴL大師》尋訪的古人,都是在江西大地上閃閃發(fā)光的文化巨匠,主要是江西籍的文化名人,也有在江西活動的一兩位外籍文化巨匠。其中有異人,有禪師,有傷心人別有懷抱而哭笑不得的遺老僧人,也有詩人、畫家、政治家、理學家、史學家、哲學家等等。作者借鑒歷史學和文化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的方法,去思想家生活、求學、家居、從業(yè)的地方進行詳細的實地考察,以感受和體驗先哲們的情感、思緒,把思想家的思想還原為在具體情境中的思想,找到其思想學說或行為的外在根據(jù);并進而印證或質(zhì)疑某些史書中對思想家的言行記載,對某些史料語焉不詳?shù)膯栴}或有爭議的問題做出分析與考辨,從而立體地反映這些大師的思想,使更多的讀者從中受益。讀者可隨此書神游“八千里路云和月”;或起而效之,也來行萬里路,與古人相遇于山野,談笑于朝暮。
作者簡介
鄭曉江,1957年6月生,江西萬載人,專門從事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研究,尤擅生死哲學、生命教育的研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F(xiàn)任江西師范大學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道德與人生研究所所長、哲學與社會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史學研究會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
已出版專著:《傳統(tǒng)道德與當代中國》、《穿透人生》、《傳統(tǒng)——現(xiàn)代人的兩刃劍》、《中國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中華民族精神之源》、《拷問人生》、《中國死亡智慧》、《楊簡》、《禍福之門》、《生死智慧》、《善死與善終》、《中華賢哲》、《超越死亡》、《生命終點的學問》、《尋找人生的真諦》、《八千里路云和月》、《神游千古》、《中國生命學》。
主編著作有:《宗教生死書》、《江右思想家研究》、《中國神秘術(shù)大觀》、《中國死亡文化大觀》、《中國生育文化大觀》、《中國避邪文化大觀》、《療救人生》、《融通孔佛》、《解讀生死》。另發(fā)表論文百余篇。
書籍目錄
序
前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一)經(jīng)典解讀
(二)思想考古
(三)行走歷史
(四)生命情懷
(五)疲身累心
通天徹地
——尋訪鬼谷子先生
(一)朦朦朧朧鬼谷子
(二)陰陽和合云夢山,千奇百怪鬼谷洞
(三)道不盡的鬼谷文化
“崇巖吐清氣,幽岫棲神跡”
——尋訪慧遠大師與白蓮凈土
(一)“虎溪三笑”
(二)慧遠大師
(三)念佛凈土
(四)千年中興
“天外集云峰”
——尋訪禪宗溈仰宗祖庭棲隱禪寺與慧寂大師
(一)仰山勝跡
(二)棲隱禪寺
(三)“小釋迦”
(四)“仰山門風”
石門古剎九龍薈萃
——尋訪馬祖歸骨之地靖安寶峰禪寺
(一)“水潦和尚”
(二)“馬祖道一”
(三)“大莊嚴塔”
靈光獨耀迥脫塵根
——尋訪奉新百丈寺與懷海大師
(一)輻輳大雄
(二)大智禪師
(三)百丈清規(guī)
棒喝兼施
——訪希運禪師
(一)山水氣象
(二)斷際禪師
(三)黃檗禪風
心香一瓣
——尋覓隱逸詩宗陶淵明
(一)猛志逸四海,撫劍獨行游
(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三)眾里尋他千百度,桃花源里在何處?
古木參天雨紛紛,逢渠橋下悟道魂
——訪曹洞宗祖庭普利禪寺
“醉翁之意不在酒”
——歐陽文忠公故里行
(一)“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二)“祭而豐,不如養(yǎng)之薄也”
(三)“古墳猶帶荻花香”
“一個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尋訪平民思想家李覯
(一)開山大師
(二)草萊之民
(三)“心比天高”
(四)“晚乃悔之”
光風霽月
——尋訪道學宗祖周敦頤
(一)“政事精絕宦業(yè)過人”
(二)“孔顏之樂”與“吟風弄月”
(三)“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
(四)風雨“觀蓮閣”
千古名相
——尋訪荊國公王安石
(一)“光照臨川之筆”
(二)“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居蘇”
(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四)“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一代詩宗
——訪“江西詩派”之祖黃山谷
(一)十里秀水一代文宗
(二)“山谷,美丈夫也”
(三)“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麗之文妙絕當世”
(四)“大蒙籠”在何方?
“映日荷花別樣紅”
——尋訪大詩人、理學家楊萬里
(一)“有折角之剛”
(二)“誠齋體”
(三)解讀“六經(jīng)”
心學大師
——訪南宋大儒陸象山
(一)儒學發(fā)展的高峰
(二)大師的風范
(三)感受象山
文武雙全
——訪陸子壽教授復齋先生
(一)復齋先生魂兮何方
(二)性情中人
(三)文武雙全
(四)“四絕碑”在何方
修身齊家
——訪“儒隱”陸梭山先生
(一)“金溪三陸”
(二)修身治家
(三)梭山紫陽之辯
(四)梭山先生安息否
鵝湖山與觀音寺
——訪朱陸之辯遺址
(一)“鵝湖寺”
(二)“會歸于一”
(三)觀音寺之晤
(四)長歌相答
“孤臣腔血滿,死不愧廬陵”
——訪文信國公天祥故里
(一)“白鷺書生”
(二)“愚憨之人”
(三)“毀家抗元”
(四)“成仁取義”
春雨霏霏“落星亭”
——大余尋訪明代大儒王陽明
(一)“真三不朽”
(二)“學做圣賢”
(三)“逝者如斯夫”
哭之笑之
——尋訪畫壇巨擘八大山人
(一)亦癲亦癡,亦僧亦儒
(二)洪城內(nèi)外的尋覓
(三)“哭之笑之”
(四)羅漢巖與水月庵
“悲憤而后有學”
——佛學大師歐陽竟無故里行
(一)斷葷絕色
(二)參透生死
(三)亙古奇杰
(四)哲人其萎
學界俠客
——訪新儒學大師熊十力
(一)“武昌首義”之功臣
(二)本就是一個讀書的種子
(三)田野、寺廟還有一片“學堂園”
(四)“富哉言乎”
(五)學界“獨行俠”
海內(nèi)奇才
——尋訪義寧陳氏
(一)史學大師
(二)“海內(nèi)奇士”
(三)詩壇盟主
(四)小橋,溪水,人家
后記
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歷千辛萬苦,我們終于駛近了云夢山鬼谷洞。據(jù)宋張君房《云笈七簽》載:貴溪鬼谷山為道教第十五洞天。中國道教將全國“神仙及有道之士棲居之地”的名山勝地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江西貴溪的龍虎山是第三十二福地,而位于龍虎山東南數(shù)十公里處的云夢山鬼谷洞即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五洞天,可見其地位之高之重要了。 在漾瀠細雨中,我們隨毛道長、李道姑拾級而上云夢山,但見層巒疊嶂,云霧環(huán)繞,一絲絲,一團團,飄飄蕩蕩,朦朦朧朧,盡顯這片山地的神秘和清凈。路旁有一條清溪蜿蜒而下,峰回路轉(zhuǎn),一塊塊梯田在山谷盤旋而上,旁有古木奇石高聳,漫山遍野的蒼松翠竹,還有江西山地不常見的一叢一叢的芭蕉樹。清新的空氣甜絲絲,我們頓覺此地不啻為天上人間。此谷莫非就是著名的鬼谷?兩千多年前,也許鬼谷先生就是沿著此谷攀援而上,他邊行也許心中便大喜過望,因為任何有悟性者一眼便可看出:這真是一處修道養(yǎng)性煉丹的好地方。 谷地的正中,有一大塊空地,這里曾建有一座凝真觀,從殘存的石砌地基來看,這當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道觀。還在五代十國后期,鄉(xiāng)民劉英在荊榛中發(fā)現(xiàn)一塊古碑殘片,抹去苔蘚,見此碑用古篆記載著鬼谷先生在此地修真授徒之事,消息及石篆拓片一并傳入朝廷,得到南唐中主李璟及后主李煜的喜愛,因為他們兩人皆是詩書大家。其時正值陳希聲奉敕遍祀名山大川,便設古壇,行醮禮,還選派道士韋倏然、吳寶華結(jié)庵于此,又由朝廷出資,仿上清宮規(guī)制建起了凝真道觀。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有詩《鬼谷巖》專記此事:“鬼谷巖前石,唐文字字奇。何當拂苔蘚,細讀老君碑?!? 從鬼谷先生在此地修道授徒,到南唐建觀,約歷千年;而凝真觀從建到廢至今又有近千年,歷史的塵埃當由我們今人來拂拭,貴溪云夢山鬼谷洞理應重現(xiàn)當年的風采。 夜,我們就宿于頗簡陋的鬼谷洞道觀。晚餐后,我們圍坐在燭光下,熱烈地交談和探討。觀外豪雨如注,觀內(nèi)燭火點點,毛道長談興甚濃,至深夜3點,我們才四散就寢。第二天清晨,推門一看,淡紫色的云霧邊透出金黃色的光彩——天公真作美,竟然放晴了。 沿著山邊的小道,不需五分鐘就可來到千年凝真古觀舊址,這里塑了一尊鬼谷先生的像,還有一木質(zhì)的觀覽亭。躺在長椅上假寐,輕輕地呼吸著涼絲絲、甜絲絲的山野之氣,直感到云霧在四周飄浮帶來的舒適與愜意。耳聆鳥兒的啾啾聲,小溪淙淙的流水音,仿佛心靈在欣賞無詞無意之天籟。良久,又立而觀天觀地,在云霧飄渺中看群山環(huán)抱。遠眺四周,但見山不高,形卻十分柔和,大都成一半圓形起伏上下,令人聯(lián)想起陰性、柔性、水性、女性等等,這明顯屬一陰氣充沛彌漫之地。 道家也是道教的始祖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老子》第28章)”又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第78章)”老子的這些話影響到道家,也決定了道教皆喜陰喜柔喜水。觀云夢山之形之勢,感鬼谷洞之水之氣,正符此“道”之精髓,故此地得到歷代高道的喜愛,并作為修道之圣地也就順理成章了。 北宋時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號虛靖先生,1092年~1128年)寫有《懷鬼谷山思真洞天》:“思真洞天兮云水深,道人居兮鬼神欽。山花笑兮松竹蔭,溜潺潺兮千古音。何時一造兮清神襟,攀石蘿兮共笑吟(《龍虎山志》第191頁)?!边@位能書善詩的天師對鬼谷洞是何等的心向往之。 我們正吟詠天師的佳句,李道姑與一年輕的道士一前一后來NT凝真觀舊址。二人舒了舒筋骨,便一字排開,雙雙練起了太極拳,在道教,這可稱為“陰陽對練”。道姑屏氣凝神,腳如行云流水,拳則剛?cè)嵯酀?;道士則氣息有些不均,拳腳還不是那么自然。道姑不時停下糾正一番。我們看得如癡如醉,在這樣一個“陰氣”充裕的特殊之地,觀這有形之太極拳的同時,似乎又可悟到道教所推崇的無形之“道”:它無形無象無名,可卻為宇宙萬物之所出;其統(tǒng)領(lǐng)萬物,而又自然無為;其神妙莫測,而又日用平常。在云夢山鬼谷洞停留小憩一下,還真能領(lǐng)會不少道家與道教的真髓。 早餐畢,我們一行九人魚貫而行,沿山道在翠竹松林中穿梭。有些氣喘喘,有些汗津津,可我們無不興味盎然。半小時不到,我們先看到了百姓盛傳的“雄獅金銀倉”:一狀如雄獅的巨型巖石,獅口大開,一塊不同質(zhì)地的石塊天衣無縫地嵌在里面。傳說,若能打開雄獅口內(nèi)的石頭,金銀便能滾滾而出。毛道長告訴我們,世上還真有好事者,想發(fā)財者,千方百計東撬西弄,可就是不能動其分毫。這就叫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 繼續(xù)向上爬,我們終于進了這幾天來夢牽魂繞的鬼谷洞。嚴格來說,鬼谷洞應為一組洞,最大的一個位于云夢山腰,洞口約二人高,呈相當完整的圓形,石色多變,呈青白灰紅數(shù)色。毛道長介紹說,地質(zhì)學家曾經(jīng)考證,云夢山成山的年代約有21億年,我們不禁贊嘆:地球形成不過45億年左右,眼前這些或瑩潤光滑的巖石,或粗糙尖銳的石塊,竟然已存在了21億年,我們透過它們而神接洪荒,意接歷史。 鬼谷洞內(nèi)最為神奇者有二:一是洞中有一由洞頂直斜而下的巖石,叫云夢床。人平臥在上,自然屏閉了胸部的呼吸,而只能以肚腹來呼吸,頗近似于道教內(nèi)的上乘內(nèi)修功夫——眙息。當然,真正的胎息,是不用口鼻呼吸,完全靠體內(nèi)之氣自我呼吸循環(huán),尤如胎兒在母腹中自服內(nèi)氣而守真。我們每個人輪流躺在云夢床上片刻,體驗體驗道教練功的這塊圣石的奇妙。 洞內(nèi)另一奇景是洞頂——天然月亮石,它實是一個淺淺的凹形圓孔。傳說它會移動,數(shù)百年來,它已從洞頂慢慢地移至洞頂?shù)倪吘?,百姓們傳說,當“月光下山時,天下就太平了”。P31-33
后記
我常跟學生們說,自己是一個好神游者。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無窮外在需求所“執(zhí)”、所“縛”,不僅深感身倦體勞,更覺精疲神傷。滾滾紅塵何時了?滔滔欲壑何時休?人們何不跳出這些外在的束縛,意識到:唯有心靜方可有身靜,唯有神游方能體休。于是,我們何不或車或船,或行或臥,悠游于自然山水之間,徜徉在老樹古村田野之旁,去回歸自然,尋覓傳統(tǒng),咀嚼文化,去展現(xiàn)真實的人性,去獲得更深沉的歷史文化意韻。 這些年來,我在讀書教書講學著書之余,常常利用休息日或寒暑假,出游在外。一方面放松身心,休閑娛樂;另一方面則試圖在自然山水之間,超越時間的間隔,去與歷史偉人處于同一空間,來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以獲得在經(jīng)典的閱讀中難以掌握的思想家們背后的一面,那更深層的東西。歲月流逝,尋訪的次數(shù)多了,于是,體會漸漸多起來,感受也越來越深了,命之筆端,便有了眼前這本書的撰寫。 我曾寄多篇思想考古后寫出的文章給華中師大的張三夕兄,希望他給予評論。承其美意,他指派了兩位博士專門閱讀,并于2006年11月9日晚的一天我們坐在武漢東湖湖畔豪斯咖啡廳,邊品純香的咖啡和滋味悠長的綠茶,邊談開了。三夕兄要他的博士們先談,彭衛(wèi)紅說,我的體會有兩點:一是在文獻學上的人生和現(xiàn)實人生是有差距的,言不盡意必然帶來言不由衷,現(xiàn)實的人生和文獻中的歷史人物不一樣,比如,鄭老師所說的“儒隱”就是活生生的人生。鄉(xiāng)土中國的生活方法就是修齊治平,而這方面的材料在《宋元學案》里就很少,考古就是發(fā)掘,以此來引起大家的注意;第二是思想考古作為一種學術(shù)方法可以作為學術(shù)的一個增長點。中西方文藝的整合是一個新的探索,凸現(xiàn)出思想考古學上“行走”這一特點。在行走中發(fā)現(xiàn)的東西就是現(xiàn)代學人的一個必備條件。走出去可以印證文獻的謎團,糾正文獻材料中的錯誤。邱淵則講:我感覺這兩本書是學者的有哲理高度的不一般的散文。比如有關(guān)八大山人、鬼谷子的描寫,就有很多歷史的考證。通過實地考察,這就又是文學又是歷史,同時還有哲學的高度,有種大家氣度。鄭老師的文筆儒雅,感覺很過癮,是在現(xiàn)實中印證歷史,就比埋頭書齋要好。 接著,三夕兄說,??绿岬竭^知識考古學,對于曉江兄的思想考古學,是不是要討論一下??碌乃枷敕椒??另外,思想考古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是有意義的?恐怕也要深入思考。我想提幾個問題:第一,怎么在方法論上提升“思想考古”。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的起源之一是王國維的二重證據(jù)法,即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互證;現(xiàn)在有人如葉舒憲也想再推進一步提出“三重證據(jù)法”,就是除了出土文物和地上文獻資料以外再加上文化人類學的方法,來考證《山海經(jīng)》、《老子》、《楚辭》,出了一套“中國上古文化破譯叢書”,分析里面的母題、原型等。但是這套方法在邏輯上有問題,王國維的二重證據(jù)法都是指研究材料,而文化人類學是研究方法,怎么構(gòu)成“三重證據(jù)”?曉江兄這里也有一種證據(jù)和方法的關(guān)系問題。文獻上的思想者和實際生活中的思想者相比,實際生活中的思想者可以說是隱藏在文獻的背后。還有考察思想家生活的地方由此引起聯(lián)想,或者回過頭去想象古人當時的情景。這個現(xiàn)場感是文獻無法提供的,需要相互印證,需要思考它的交互性和邊界?!八枷肟脊拧钡哪康氖翘嵘龑糯枷胝叩男碌恼J識,考出文獻的不足。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思想方法,能夠打開新的視角。它的困難在于思想考古的定義。你用“還原”思想的提法,但我懷疑這個“還原”能達到多大程度,用什么來保證你的考古或現(xiàn)場體悟就是當時人的想法?還原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情緒很困難,思想家生活的時代已經(jīng)離我們很遠,當時人的情緒是很難還原的。在沒有實物引證下,什么情況下你考出的思想是符合當時的情景?能不能區(qū)分事實考古與主觀想象的差別?“思想考古”不能不思考怎樣才能做到方法論上的提升。葛兆光先生曾提出生活史、知識史亦可以進入思想史,并把思想史的史料來源擴大到一些諸如契約、歷書、司法文書、家譜、蒙學讀物、民間文學,等等方面,這在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思想史的研究上都是劃時代的事件。你提出“思想考古”,試圖把思想家生活、求學、家居的環(huán)境納入思想史的研究范疇,希望通過實地尋訪去接近更真實的活生生的思想家,這是一個重大的全新的努力,在方法上意義非凡。三夕兄再問我:就你這些年思想考古的實踐,你評價一下這種方法的效用如何? 這些都是非常切中要害的內(nèi)行之問。我告訴三夕兄:就我七八年的實踐,在一系列的尋訪活動中,真正能達到“思想考古”的高度,可以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者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做十位思想家的尋訪活動,大約可對三位思想家的某一點有新的感悟。如這些年來,我在陸九齡、陸九韶的研究上,在陶淵明、周敦頤、王安石、王陽明等先哲的研究中,通過“思想考古”,確實有一些新的體會、新的發(fā)現(xiàn);但在對另外許多思想家的尋訪中,簡直可以說是一無所獲,并沒有推動相關(guān)研究。也許是此方法不成熟所至,也許是這一方法也只能達到這樣的程度,無論如何,我已對這樣的效用心滿意足了,當然,我明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不過,“思想考古”的方法有時雖然在知識方面效用有限,但其最重要點可能是在于突破時空局限,去與古代賢哲做精神、理念上的溝通,去體會思想觀念背后的“道”,這是人們坐在書齋中、翻看古籍難以獲得的東西,也是思想考古可以貢獻給現(xiàn)代人最重要的資源。 我在2005年初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選擇之一,調(diào)往江西師范大學哲學系工作。學校頗為重視,在王字樓給了辦公場所,我在自己的辦公室旁專設了一個乒乓球室,我與徐春林博士幾乎有時間便小練幾把,這同時也是我們研討工作、互通讀書心得、交換研究成果的場所,我名之日:乒乓論壇。 徐博士屬最早同我去思想考古者之一,近期我們又相伴對明代思想家聶豹、李見羅、何心隱、李贄進行了尋訪。結(jié)果他對思想考古亦深有所悟。一日,他在打乒乓球時,突然停下手中的拍子,說:“‘思想考古’的有效性,其實并不能以是否增加知識來衡量。由于中國思想家的思想往往是以求道為核心展開的,通過‘思想考古’,‘親歷’其思想歷程,對自己的心靈、精神及求道意識都會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甚至是震憾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難以量化的,也就是說,很難用百分比來標示。另外,葛兆光先生的《中國思想史》擴大了思想史資源的外延,對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但思想史的研究倚重的資源無疑仍是精英和經(jīng)典中的思想,對精英和經(jīng)典的合理解讀對思想史研究應是基礎(chǔ)性的工作之一?!枷肟脊拧淖兞嗽瓉韺⒑徒?jīng)典的思想的解讀模式,對思想史研究的意義是極為顯著的。所以我不贊成用百分比的衡量標準來看‘思想考古’的效用?!? 雖說徐博士不同意用“效用”來衡量“思想考古”的方法,但在運用過程中要想取得知識方面的突破性進展的確是不容易。因為,思想考古的方法最為精髓的是“體知”,亦即主要的不是從邏輯驗證的系統(tǒng)、文獻知識的系統(tǒng)去論證思想家的思想,而是立于古代思想家生活過的場所超越時空用心靈去感悟思想家;進一步則是在思想考古中去體驗先哲先賢所求之“道”,獲得自我道德及人生境界的提升,這當然是不容易做到的。無論如何,我從心底里感激三夕兄和春林對“思想考古”方法的反省與詰難,這將促使我進一步去思考及完善這一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這些年來,在“思想考古”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帶幾個教師和幾個學生在旁,讓他們也感受一下思想考古的魅力,于是,常常只是看及尋找的過程逐漸轉(zhuǎn)變成了亦訪亦講,有時“講”還成了整個過程的核心部分。我想,古之人常以“求道”為終身追求,而今之人差不多皆只在求“知”。“求道”者是為提升自我之道德及人生的境界,所以說,古之學者“為己”;而“求知”者往往是以之為干祿的手段,所以今之學者“為人”?!独献印に氖苏隆吩疲骸盀閷W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闭\哉斯言!我由此又想起陸九淵當年在貴溪象山教授弟子,談及他與朱熹在學術(shù)上的分歧。弟子說:先生何不著書?百年之后可以明志。象山云:你真是不長進。我著許多書,天下之“道”會增加一些子么?我不著書,天下之“道”會少一些子么?這樣的話,即使拿到今天的學術(shù)界來講也是石破天驚的吧! 這幾年,我出外尋訪的日子少了,主要是教學及講學活動比較繁忙。其實,我最最心儀的活動還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大師的尋訪。最近我完成了對王陽明及李贄的尋訪,感觸頗多,思想家家居、求學、從政、探索活動的“血肉”隨著時代更加接近而更為豐滿,而我尋訪的物質(zhì)條件也越來越好,所以,寫起來也十分順手。 數(shù)年的書齋苦讀伴隨著車馬征途,日子過得飛快,主要收獲也只有以上一些了。不過,通過這些年的尋訪,我深深地感受到:思想文化的探討,結(jié)論固然重要,而過程尤其值得我們特別注意。一次次實地尋訪的過程,無疑就是將一位歷史文化名人的一生放在具體時空中作一整體的審視,從其所居之地、所學之處、活動的地方、安息之處,我似乎讀出了越來越多的典籍中沒有的東西,這些信息就隱藏在山山水水之中,潛伏于老樹古村民宅之內(nèi)。我們可以通過實地的考察,認真地思考,以及旅途中同道們的辨識,獲得許許多多在圖書館、課堂、書齋中都無法得到的東西。 我這八九年的感受是:每當有那么些新的發(fā)現(xiàn),那怕只是一點點,都可引發(fā)內(nèi)心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靈魂中的快樂。 作者記于南昌贛江之畔“神游齋” 2011年10月6日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我一向認為,“自然”必須加上“人文”,才夠美,才能使空問的風景仲展到古往今來的時間流里,而令人俯仰興思,流連低回??上КF(xiàn)代的中國人,對這個意思反而不甚了了。真叫人憾恨而又感愧。 現(xiàn)在好了,有人要效法太史公在“讀萬卷書”之余,更要“行萬里路”。他要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浩瀚空間里,尋訪那些不朽的古賢先哲。這個人就是鄭曉江教授。他勤于著述,可謂著作等身;現(xiàn)在又以歷史學的實地考察,來體現(xiàn)思想考古的實效。他不辭辛勞,走遍偏僻的鄉(xiāng)村,走過崎嶇的山路,從祠字、碑碣、荒墓之間,從殘存的文獻和故老的口頭上,探得了許多珍貴的典故舊事,厘清了存疑的思想關(guān)結(jié),顯露了隱晦的事跡。古人有知,當驚喜千百年后猶有知音;山水有靈,更應欣悅學院中人也能行走“空谷”而餾下“足音”。 ——蔡仁厚(臺灣東海大學教授) 這是一部別其一格的研討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書。之所以說是“別具一格”,因為其寫法與一般哲學史專著不同,他沒有著重分析中國哲學或古代中國哲學大師們的哲學體系、范疇、基本命題,而是通過對于這些大師們的經(jīng)歷、行蹤,給我們具體生動地描繪出他們的心態(tài)、興趣、對人生和世界的某些最基本的看法。 ——張豈之(清華大學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
編輯推薦
鄭曉江的這本《尋訪大師》是一本以行萬里路印證讀萬卷書的思想散記。本書也是一部別其一格的研討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書。之所以說是“別具一格”,因為其寫法與一般哲學史專著不同,他沒有著重分析中國哲學或古代中國哲學大師們的哲學體系、范疇、基本命題,而是通過對于這些大師們的經(jīng)歷、行蹤,給我們具體生動地描繪出他們的心態(tài)、興趣、對人生和世界的某些最基本的看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