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 作者:胡平 頁數:351
Tag標簽:無
前言
當下的年代,頗有些“搞怪”,一個滄桑悠遠卻又飽經憂患與劫難的民族,現(xiàn)在最有影響的文化消費,不是莎士比亞戲劇、雨果與托爾斯泰小說那般的史詩與悲劇式作品;廣為自覺的文化頇禮,亦不是諸子百家與民國年代諸多大師們高山仰止的身影。一幕幕引起大眾文化狂歡的是——諸多電視頻道里各種版本的“非誠勿擾”,“快男超女”,“達人秀”,以及隨時世衍變、野草般冒出來的各色網絡俚語與手機段子,還有各種頂級“小品”,造型炫目的浩歌勁舞。不惜巨資營造出的一個個流光溢彩、天上人間的盛世氣象…… 倘若是前者,還能讓我感覺當下社會的諸多脈象,對于后者,我則很難如吃飽了的鴿子一樣,縱情興奮于當代“文化英雄”與時尚潮人們精心拼貼出的宏麗、歡樂之中。相反,老夫常作大不恭地想:倘若這拼貼出的宏麗與歡樂,能麻木掉歷史深處仍在糾結的痛楚,湮沒去當下油鍋炒豆子一樣進射開來的矛盾與困惑,并能征服世界的話,那么,全球恐怕都得進入小品年代了…… 毋庸諱言,在最直觀的層面,更多的國人還會感覺到當下同時又是個“拆遷年代”。 舉國上下,從煌煌大都到偏遠縣城,幾乎無一不在劇烈的拆遷、大興土木之中:亮化綠化工程,青水藍天工程,沿街“平改坡”工程,舊城區(qū)改造工程,中央商務區(qū)工程,地鐵工程,高鐵工程,過江隧道工程……據說,當今世界上的建筑機械有6成在中國引擎轟鳴,大展雄風。 物質層面,恨不得天天有著奧運會開幕式般的熱鬧與風光,卻無法在精神層面給民眾指引方向。1980年代那種銳不可當的改革氣勢,激情燃燒的理想i義精神。幾近消磨殆盡,一度活力四射的中國社會,紛爭與抵牾越來越多??芍^怨恚塞于下,歌舞漫于上。 因此,我對歷史,尤其是那些與我們——俗稱“老三屆”這代人的命運十指連心的歷史,總是淪肌浹髓,難以釋懷。為此,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我頗為自覺地將自己的生存方式與寫作方式,定位于一種漸行漸遠于文壇江湖的“游走”狀態(tài)—— 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與時下鮮活的社會現(xiàn)實間游走;在人文學科諸多領域的前沿學理與本人的歷史經驗、現(xiàn)實感受問游走;在公共知識分子的先知先覺與蕓蕓眾生的悲歡哀樂間游走。企圖以可感可觸的文字,讓一些可能仍在中國社會進程中表現(xiàn)復雜、微妙、敏感和不容置疑的問題,有更多的人知曉它,思索它。 于是,隨著我的“游走”,便有了這部時空頗為開闊、內容涉及幾代中國人生存方式與生命體驗的文選的整體面貌—— 第一卷:《世界大串聯(lián)》 本卷主體為《世界大串聯(lián)》、《移民美國》,主要內容反映改革開放初期的出國潮及這批新移民在美國的生活體驗。1988年,《世界大串聯(lián)》獲得全國108家刊物共同舉辦的《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優(yōu)秀作品一等獎。本卷另有《秋天的變奏》、《你的秘密并不秘密》兩篇章,描繪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頗為躁動的中年男女們的婚姻、家庭風景。 第二卷:《百年誤讀:二十世紀中國之側影》 本卷輯內有《“湖南農民運動”考》、《南方大山間的小小蘇聯(lián)——“蘇維埃運動”側影》等9篇歷史紀實性作品,看后讀者大概會有這樣的印象:對于中國而言,1978年,決非一般里程碑的意義,它從根本上結束了中國未經宣布卻實際長期存在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從此——人性與人道的全面蘇醒,常識與常態(tài)的不可扭曲,在這塊土地上便是不可阻擋的了。 第三卷:《千年沉重》 本卷一為作者上世紀九十年代思考地域文化、知識分子命運及社會現(xiàn)象的大文化散文《千年》,二為《今日曾經的驛站》,可謂是上文的進一步發(fā)掘。三《不再是秦兵馬俑的臉》,以書信的形式,凸現(xiàn)了從民國走來的那代知識分子別具一格的精神譜系與人格力量。四《莫忘沉重》,則是作者二十多年來安之若素于“游走”狀態(tài)的心路寫照。 第四卷:《中國的眸子》 本卷的主體是《中國的眸子》: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李九蓮,1968年因在給男友的信中剖露對“文革”的不滿而招來殺身之禍。八十年代初,在胡耀邦親自關照下獲平反。李九蓮,現(xiàn)與林昭、遇羅克、張志新等人一樣,被譽為當代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 本文1992年獲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文學獎。 第五卷:《亂世麗人》 本卷內容包括三部分: 一、原南京軍區(qū)歌舞團舞蹈演員張寧卷入林立果“選妃”鬧劇的來龍去脈。 二、《芥末滄?!?,寫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發(fā)生在首都北京的幾位青年女子的遭際。 三、《美麗與悲愴——浦熙修與她的年代》,此文2009年12月獲“新中國六十年優(yōu)秀中短篇報告文學獎”。并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1949——2009報告文學選》。 第六卷:《一百個理由》 本卷全方位關注中國與日本——在世界范圍內,彼此文化的相通性如此強烈、而差異性又如此鮮明的兩個國家。 中國能找到100個理由譴責日本,中國更能找到100個理由與日本和平相處。 作者深深以為:中國欲一掃近代以來的恥辱與頹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復興,非得通過日本這道心理門檻;在很大程度上,這 道門檻將考驗中國能否成為一個成熟的現(xiàn)代國家。 本書被《中華讀書報》評為20HD5年非虛構類十大好書之一。 第七卷:《情報日本》 本卷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中一直被國人所忽略的一個強烈特征:以情報立命,視情報為島國生存、拓展的第一要義;正是因為情報戰(zhàn)的出色運用,近代以來的日本人,才給世界炮制了一次次令人震驚的可怕災難。 《情報日本》被《亞洲周刊》評為2008年全球華人十大好書,名列第三,并獲第四屆徐遲報告文學優(yōu)秀獎。 需加說明的是,在今日看來,早期作品中必有多處,或認知難免旁支淺陋,或人事已成明日黃花,但它們已構成我大半生寫作的歷史,以及我已涉獵的眾多歷史場景——留下前者,是如同一頭孤狼的我,攀行在漢語高原上深深淺淺的思想足印;而保留后者,則因為時間的長河總會淘洗出足夠的史實,并浮現(xiàn)其全部的意義。 打心眼里感激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社長張秋林、北京人文出版中心主任張明兩位先生及責任編輯文歡女士。正是他們深切的人文情懷,歷史意識,以及對本人寫作生涯的長期關注與理解,才得以此次集中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也許耐心看過這部文集,在“閑坐話玄宗”之余,讀者多半會有沉重之感,難免扼腕唏噓??纯串斚屡派降购0愕摹疤焯於际呛萌兆印钡姆N種閑適、娛樂的寫作,老夫亦愈來愈覺得自己是野狐禪,屢屢起意決絕擲筆,遁去“山林”罷了??蛇@時,我總會想起上世紀初一位俄羅斯詩人在漫天風雪中所吟誦的句子—— 我不能不愛腳下的這塊土地, 我不能不恨腳下的這塊土地。 2011年8月,“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后十天
內容概要
在客觀審視歷史與現(xiàn)實的基礎上,作者以他敏銳的感悟與筆觸,縱橫捭闔,談古論今,“上窮碧落下黃泉。,對一個個重大歷史謎團、現(xiàn)實困窘、文人心態(tài)做了深層的剖析與解讀。大文化的蘊藉、大視野的格局,是文學又跨文學的文字表現(xiàn)力,成為本書的顯著特色,其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社會責任心與歷史使命感無不躍然于字里行間,這一切對正處于新世紀之初,有些茫然無措卻又歡呼更深層改革的當代讀者來說,皆具有相當的震撼力,同時也。不無啟迪意義。
作者簡介
胡平,籍貫江西南昌。高中畢業(yè),恰逢“文革”,當了七年工人后,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教一年書,從此大抵以寫作為業(yè)?,F(xiàn)為南昌大學供職。已出版作品四百余萬字。《世界大串聯(lián)》《中國的眸子》《子午線上的大鳥》曾獲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
書籍目錄
千年沉重
今天曾經的驛站
不再是秦兵馬俑的臉
莫忘沉重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另一些人長期似無根的浮萍,在社會身份的金字塔下瑟縮,或是在集權文化、精英文化的門檻外徘徊,這幾年卻迅速崛起了,以金錢的力量解構著社會的等級,以將世界,麻將牌似的倒在桌上又嘩地玩上一把的心態(tài),調侃著往日的神圣。商品流通與資本增值的觀念,不承認外省人與巴黎人的區(qū)別。也不承認額頭上是否曾刻有紅字。他們是商業(yè)大潮開啟出的另一類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十分精于商業(yè)炒作,如同前者過去精于滔滔不絕的政治說教與道德說教。他們總處在人們目光與社會新聞的熱點上,他們當然感到了一種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恍若十月革命里,那些一夜之間踏進了金碧輝煌的皇宮的布爾什維克士兵……有些人臀部上的肉太少,無論坐在中國的哪塊地界,總感覺左邊硌著右邊硌著的都是矛盾。他們能從眼下隨便去哪座城市,都能看見的大批下崗待業(yè)職工,和燈起霧花起霧人也起霧的歌樓酒肆里,讀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杜詩,看到前世李白成的馬隊,在皇城的石板路上所濺出的簇簇火星。他們憂國之心未死,憂民之血未冷,扼腕于滿眼歌舞升平里,隨裙袂飄拂的盡是一個民族對于政治的冷漠。另一些人,卻坐在意大利真皮沙發(fā)上,這也舒適,那也舒適,呷著香氣撲鼻的雀巢咖啡,聽著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晚會上一個男歌星吼著嗓子唱的一曲“今夜晚咱中國老百姓真呀嘛真高興……”側身投眸,目光里帶著淺淺或濃濃的嘲諷,視前者為幾件政治古董,一班在整個20世紀里念著民主、自由之經,卻始終沒念出多大名堂來的老朽。在他們心目中,何謂民主?在中國,對老百姓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民主。何謂自由?只要不月黑風高打家劫舍,能隨心所欲地折騰掙錢,又隨心所欲地折騰花出去,這便是自由。若說這是淺薄,可翻翻建國后至80年代初期的厚厚歲月,這份淺薄何曾一天有過?感覺觀照著感覺。在當今社會里,在很多問題上,只需看一個人有著怎樣的感覺,便能大抵猜到,他(她)命運的年輪上鐫刻著哪個年代的風云,他(她)在今天的政治、經濟利益的輪盤賭上,抓到的是怎樣一顆骰子。感覺排斥著感覺。當我走過中國眾多的城市與鄉(xiāng)村,跋涉于各個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人們的心理高原時,我很難說清楚到底是誰在盲人摸象。我只警怵又驚訝于我們這艘社會的航船,在這一片順流與逆涌、明礁與暗巖里,雖走得曲曲折折,顛顛簸簸,卻終能化險為夷,履亂為安,真幾乎有如神助!信息爆炸的社會,必然造成某些信息的流失。一個被汗牛充棟似的感覺,給壓得喘不過氣的社會,也終會形成一批批在自己眼里,或是在他人眼里尋不著感覺的人——當今不是幾個工人找不到在當主人翁的感覺;不是幾個教師找不到自己在干著“最受人尊敬的職業(yè)”的感覺;不是幾個孩子找不到在金色童年的感覺;不是幾個出版社的老總眼下找不到到底出什么書好的感覺;不會是幾個作家,在滿文壇“后現(xiàn)代”、“后殖民”、“后烏托邦”一類的名詞轟炸里,找不到如何下筆的感覺;也不會是幾個病人,在那每年玩得令人心跳的藥價里,感覺不到進醫(yī)院是去看病,倒像是一頭去了毛的豬,在等著進屠宰車間……在那些經常出入于夜總會、桑拿屋,用“金卡”消費著“XO”,也?肖費著小姐們的浪眸艷笑的頭兒身上,你能夠找到一絲一毫的人民公仆的感覺?在每回評定職稱都會大量炮制出的文字泡沫里,以及從這泡沫里鉆出來的,滿街與經理一樣多的教授、副教授們被功名掏空了性靈、只剩下了自負而又萎縮的面影上,你能夠找到老一代學人,諸如聞一多、梁思成、馮友蘭、陳岱孫、季羨林、朱東潤……那學問經天緯地、道德高山仰止的感覺?
編輯推薦
《千年沉重》:作者曾獲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徐遲文學獎,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文學獎,《中國作家》雜志報告文學獎,臺灣《中國時報》報告文學首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