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新建筑六十年60人

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鄭時齡 編  頁數:24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在《設計家》歷年采訪建筑師的基礎上,以在建筑設計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內60位建筑9幣的設計生涯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為經,以這些杰出建筑師的設計理念為緯,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隆重推出《新中國新建筑:六十年60入》一書,為新中國60年的建筑立傳,也是為新中國的建筑師立傳。  事實上,這個構想很好——以辯證唯物主義態(tài)度,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闡述傳主各自的設計理念,展示建國60年來在建筑理論、建筑實踐等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具有紀念意義和實踐意義。與此同時對部分傳主略顯偏激的觀點采取保留、包容的客觀態(tài)度,僅供學術參考?!? 60人的限額當然不合理,但是又不得不承認它與新中國60年的關系。新中國建N60年來出現的優(yōu)秀建筑師豈是這區(qū)區(qū)60席可以涵蓋的l 600位都嫌少!但我們并不想把這本書作為權威性的結論,只是看作一種輯錄和記載,只是想從這60位建筑師的思想和作品窺見新中國建筑的一斑。因此,本書只是某種意義上的選集,而不是史詩意義上的建筑師全集,是像坊間流傳的無數種文選那樣具有詩意的選集,只是從這60位建筑師的作品和故事這個切入點來部分了解60年以來的新中國建筑、新中國建筑師。    60年的歷程至少涵蓋了五代建筑師。通常所稱的中國第一代建筑師曾經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也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師,我們都是學習他們的作品,讀著他們的論著成長起來的。遺憾的是,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故世或者無法直接采訪,因此本書沒有這一代建筑師的身影。這里面列入的有通常所稱的中國第二代建筑師,他們是我們的導師和楷模,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已經故世或者無法接受采訪。第三代建筑師是今天中國建筑界的中堅,他們是曾經教過我們的老師,有些是我們的同事和友人,他們活躍在今天的中國建筑舞臺上,起著承前啟后的核心作用。但是如果要把這一代建筑師的代表人物都列入的話,也遠遠超出60位,因此只能割愛,留出空間給第四代、第五代建筑師——他們中的有些人已經是,或者不久的將來是中國建筑界的中堅。各代人在書中的比例并沒有刻意加以考慮,列入本書最年輕的建筑師是70后。    本書的體例也與其他同類書不同,采用敘事式、談話式,而不是常見的簡歷式的小傳,以較詳實的篇幅著重介紹傳主的設計之路、設計理念和代表作品。從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這些建筑師的設計生涯和思想,他們的成長道路和培育他們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建筑大師不是不吃人間煙火食的神祗,而是有喜怒哀樂、有思想、有個性、有血有肉,做出了豐功偉績,對新中國建筑有重要貢獻的凡人。本書也不是為了表彰這些大師,他們的事業(yè)和成就已經在無數的評獎、論著、選集、文集和作品選中介紹過,許多名字的光輝無需更多的筆墨來彰顯,他們的名字就代表了中國建筑史。

作者簡介

鄭時齡,1941年11月12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65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專業(yè),1965至1978年在機械工業(yè)部第二設計研究院任工程師,1978至1981年在同濟大學建筑系攻讀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生,1981年獲工學碩士學位,1993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81年12月起在同濟大學任教師至今,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84至1986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建筑學院任訪問學者,1989年應邀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厄爾巴那一尚佩恩校區(qū)藝術與應用藝術學院任喬治·密勒講座教授。歷年來,曾在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臘、日本、韓國、沙特阿拉伯等國的大學和論壇上講學。
200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12月被選為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2002年5月被選為美國建筑師學會榮譽資深會員。2007年3月被授予意大利仁惠之星騎士勛章,2007年10月被意大利羅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院長、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建筑學會理事長、同濟大學中法工程與管理學院院長、上海市規(guī)劃委員會城市空間與環(huán)境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上海市規(guī)劃委員會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和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專業(yè)委員會主任。
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規(guī)劃委員會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委員會主任、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
主要論著有: 《建筑理性論——建筑的價值體系與符號體系》、《黑川紀章》、《上海近代建筑風格》、《建筑批評學》、《世界大城市——上?!贰ⅰ妒啦┡c建筑》以及譯著《建筑學的理論和歷史》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90余篇,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2 0余篇。
主要設計作品有:南浦大橋建筑設計、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設計、上海復興高級中學教學樓、朱屺瞻藝術館、上海格致中學教學樓、浙江海寧錢君句藝術研究館、嘉興廣電中心大樓、嘉興市行政中心、上饒市行政中心、杭州中國財稅博物館等。

書籍目錄

馮紀忠吳良鏞羅小未戴復東關肇鄴陳志華梅秀魅鐘訓正李道增周干峙齊康彭一剛魏敦山鄒德慈阮儀三程泰寧蔡鎮(zhèn)鈺張錦秋盧濟威何鏡堂……

章節(jié)摘錄

  課堂教學的重視及特色  羅小未1948年畢業(yè)于圣約翰大學建筑系,3年后成為圣約翰大學的一名助教,開始了西方建筑史的教學工作。1952年院系調整后,作為同濟建筑系建筑歷史與理論教研室的創(chuàng)始人和核心人物,她繼續(xù)著這門課程的教學,并與同事一起孜孜不倦地展開了長期的教學建設?! ×_小未最為注重課堂教學,她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她~貫重視備課工作,不斷思考學生要了解什么,如何了解,因此她認為課堂教學要關注師生交流,而教學的反饋一定會融入她對下一版講義的修訂中。羅小未強調建筑作為視覺藝術其圖像在歷史教學中極為重要,早在剛剛完成院系調整的1952-1953年,她就將活頁圖片加入初始的教材。她還是國內相關院校最早用135毫米幻燈片教學的老師,幾十年里積累了豐富的幻燈資料。當她在20世紀80年代有機會出國考察時,一次就制作了1000多張幻燈片,都是為了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效果。,這些圖片也使她后來在國內眾多院校和職業(yè)人的巡回講學時魅力大增,深受歡迎、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與西方的建筑文化交流被隔絕的30多年里,這些精心積累的圖片資料對學生們理解建筑非常重要;就是在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學人也沒有機會實地考察西方建筑,羅小未實地拍攝的圖片、尤其是現場的建筑體驗和精辟的講解,又讓多少學人終生難以忘懷。建筑史觀和教學思想的形成  一個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一定會有自己的史觀,羅小未也不例外。她曾自覺學習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黑格爾和普列漢諾夫的哲學。羅小未受黑格爾的影響較大,逐漸形成了歷史是變遷的、任何事情都要放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面去看的基本史觀。在歷史教學和研究中,她很早就提出:建筑史是什么?如何教?她說自己心里總是堅持這樣一個認識:建筑史既與時代的各種條件相關,但又有本身的特征,建筑其實是一種文化現象,建筑史應該是一部人類的建筑文化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中國新建筑六十年60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大家關注國外的建筑大師可能很多,可國內這些大師的作品更能反映我國的國情吧,我們還是應該多了解的,將來擔負起我國建設的重任!
  •   幫朋友買的,就是送書速度太慢十多天才收到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