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黑龍江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作者:李時珍 頁數(shù):全兩冊 字數(shù):2270000
內(nèi)容概要
神農(nóng)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種,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藥一倍,隨品附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雖存.舊額淆混,義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各以類從。三品書各.俱注各藥之下.一覽可知.免尋索也。
舊本玉、石、水、土混同,諸蟲、鱗、介不別.或蟲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母也。次之以金、石,從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從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次之以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
藥有數(shù)名.今古不同。但標正名為綱,余皆附于釋名之下,正始也。仍注各本草名目,紀原也。
唐、宋增入藥品.或一物再出三出,或二物三物混注。今俱考正分別歸并,但標其綱.而附列其目。如標龍為綱.而齒、角、骨、腦、胎、涎皆列為目;標粱為綱,而赤、黃粱米皆列為目之類。
諸品首以釋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產(chǎn)、形狀、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誤.辨其可疑.正其謬誤也。次以修治,謹炮炙也。次以氣味,明性也。次以主治,錄功也。次以發(fā)明,疏義也。次以附方.著用也?;蛴シ?,是有體無用矣。舊本附方二千九百三十五.今增八千一百六十一。
唐、宋以朱墨圈蓋.分別古今,經(jīng)久訛謬。今既板刻,但直書諸家本草名目于藥名、主治之下,便覽也。
諸家本草.重復(fù)者刪去.疑誤者辨正,采其精粹,各以人名書于諸款之下,不沒其實,且是非有歸也。
諸物有相類而無功用宜參考者.或有功用而人卒未識者.俱附錄之。無可附者,附于各部之末。蓋有隱于古而顯于今者,如莎根即香附子,陶氏不識而今則盛行.辟虺雷昔人罕言而今充方物之類,雖冷僻不可遺也。
唐、宋本所無,金、元、我明諸醫(yī)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種,時珍續(xù)補三百七十四種。雖曰醫(y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xué).可裨爾雅、詩疏之缺。
舊本序例重繁。今止取神農(nóng)為正,而旁采別錄諸家附于下,益以張、李諸家用藥之例。
古本百病主治藥.略而不切。王氏集要、祝氏證治亦約而不純。今分病原列之,以便施用.雖繁不紊也。
神農(nóng)舊目及宋本總目,附于例后,存古也。
作者簡介
作者:(明代)李時珍
書籍目錄
上冊
本草綱目序
重刻本草綱目序
重刊本草綱目敘
進本草目疏
凡例
本草綱目總目
第一卷序例上
序例上目錄
歷代諸家本草
引據(jù)古今醫(yī)家書目
引據(jù)古今經(jīng)史百家書目
采集諸家本草藥品總數(shù)
《神農(nóng)本經(jīng)》名例
陶隱居《名醫(y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采藥分六氣歲物
七 方
十 劑
氣味陰陽
五味宜忌
五味偏勝
標本陰陽
升降浮沉
四時用藥例
五運六淫用藥式
六腑六臟用藥氣味補瀉
五臟五味補瀉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引經(jīng)報使
第二卷 序例下
序例下目錄
藥名同異
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
相反諸藥
服藥食忌
妊娠禁忌
飲食禁忌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
張子和汗吐下三法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藥對》歲物藥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目錄
宋《本草》舊目錄
第三卷 主治
主治目錄
百病主治藥上
諸 風(fēng)
痙 風(fēng)
項 強
癲 癇
卒 厥
傷寒熱病
瘟 疫
暑
濕
火 熱
諸 氣
痰 飲
……
下冊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滑劑之才日:滑可去著,冬葵子、榆自皮之屬是也。完素日: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莛B(yǎng)竅,故潤利也。從正日:大便燥結(jié),宜麻仁、郁李之類;小便淋瀝,宜葵子、滑石之類。前后不通,兩陰俱閉也,名日三焦約。約者,束也。宜先以滑劑潤養(yǎng)其燥,然后攻之。時珍日:著者,有形之邪,留著于經(jīng)絡(luò)臟腑之間也,便尿、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是矣。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此與木通、豬苓通以去滯相類而不同。木通、豬苓,淡泄之物,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類,去濕熱有形之邪。故彼日滯,此日著也。大便澀者,菠薐、牽牛之屬;小便澀者,車前、榆皮之屬;精竅澀者,黃檗、葵花之屬;胞胎澀者,黃葵子、王不留行之屬;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屬;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藤、萱草根之屬,皆滑劑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泄?jié)駳?、通大便,蓋辛能潤、能走氣、能化液也?;蛞詾樵镂?,謬矣。濕去則土燥,非二物性燥也。 澀劑 之才日: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完素日: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從正日:寢汗不禁,澀以麻黃根、防風(fēng);滑泄不已,澀以豆蔻、枯礬、木賊、罌粟殼;喘嗽上奔,澀以烏梅、訶子。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然此種皆宜先攻其本,而后收之可也。時珍日: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大亡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 燥劑 之才日: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完索日:濕氣淫勝,腫滿脾濕,必燥劑以除之,桑皮之屬。濕勝于上,以苦吐之,以淡滲之是也。從正日:積寒久冷,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姜、附、胡椒輩以燥之。若病濕氣,則白術(shù)、陳皮、木香、蒼術(shù)之屬陌之,亦燥劑也。而黃連、黃檗、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皆能燥濕,此《內(nèi)經(jīng)》之本旨也,豈獨姜、附之儔為燥劑乎?好古日:濕有在上、在中、栽下。在經(jīng)、在皮、在里。時珍日:濕有外感,有內(nèi)傷。外感之濕,雨露嵐霧,地氣水濕,襲于皮肉筋骨經(jīng)絡(luò)之間;內(nèi)傷之濕,生于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風(fēng)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不獨桑皮、小豆為燥劑也。濕去則燥,故謂之燥。
編輯推薦
《中華典藏精品系列:本草綱目(套裝共2冊)》由黑龍江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