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 作者:孟森 頁數(shù):36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孟森(1869-1937),公認的中國近代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其著作是近代清史研究第一代的最高水平?! 堉行邢壬貞浢仙阂簿鸵驗闈撔闹螌W,在明清史方面有突出的造詣,學生有時候形容他,說現(xiàn)時白菜多少錢一斤他不知道,可是成化或雍正年間,誰打誰一個嘴巴,他必記得清清楚楚。 孟森治史,在傳統(tǒng)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論研究方法,開創(chuàng)了明清斷代史研究之先河,清史專家王鐘翰先生評價說,其“不過三十余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響之深,自非后輩末學所能望其肩背者也”?! 肚迨分v義》雖為殘稿,但對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述評,史實詳盡,論析縝密,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之作。
作者簡介
孟森(1869-1937),世稱孟心史先生,學界公認的中國近代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他在傳統(tǒng)方法基礎上吸收了近代史論研究方法,開創(chuàng)了明清斷代史研究之先河,其著作是近代清史研究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清史專家王鐘翰先生評價說,其“不過三十余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響之深,自非后輩未學所能望其肩背者也?!?/pre>書籍目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體例 第三章 清代種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實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一節(jié) 太祖 第二節(jié) 太宗 第三節(jié) 世祖 第二章 鞏固國基 第一節(jié) 圣祖嗣立至親政 第二節(jié) 撤藩 第三節(jié) 取臺灣 第四節(jié) 治河 第五節(jié) 浽服蒙古 第六節(jié) 定西藏 第七節(jié) 移風俗 第八節(jié) 興文教 第九節(jié) 盛明之缺失 第三章 全盛 第一節(jié) 世宗初政 第二節(jié) 雍正朝特定之制 第三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一——收青海及喀木 第四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二——再定西藏 第五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三——取準噶爾 第六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四——取回疆 第七節(jié) 世宗兄弟間之慘禍 第八節(jié) 雍乾之學術文化上——禪學 第九節(jié) 雍乾之學術文化下——儒學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一節(jié) 內禪 第二節(jié) 嘉慶間兵事一——三省苗 第三節(jié) 嘉慶間兵事二——三省教匪 第四節(jié) 嘉慶間兵事三——?;肌 〉谖骞?jié) 嘉慶間兵事四——畿輔教匪 第六節(jié) 道光朝士習之轉移 第七節(jié) 鴉片案 第八節(jié) 鴉片案竟 第五章 咸同之轉危為安 第一節(jié) 太平軍上 第二節(jié) 太平軍中 第三節(jié) 太平軍下 第四節(jié) 太平軍成敗及清之興衰關系 第五節(jié) 平捻 第六節(jié) 平回附:俄還伊梨始末章節(jié)摘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清未有史也,而有《史稿》,《史稿》為辛亥革命后政府所修。若以革命為易代之限,則《清史稿》與史有同等效力。然革命后同為民國,而政府之遞嬗,意義有不盡同。故前一期政府之所修,又為后一期政府之所暫禁。今猶在審查中,卒蒙弛禁與否未可知。要之,吾輩今日之講清史,猶未能認《清史稿》為勒定之正史也。則于史學上,無一定之史書可作根據(jù)。但論史之原理,一朝之經(jīng)過,是否有為修正史之價值?能統(tǒng)一國土,能治理人民,能行使政權,能綿歷年歲,則能占一朝正史之位置,意義全矣。政府之意,亦非謂清不當有史,但未認《清史稿》即為《清史》。然則于清一代史料之正確者,懸設一正史之位置處之,史料極富。《清史稿》為排比已有具體之一大件,亦應在懸設正史之位置中,參加史料之一席。真正史料,皆出于史中某一朝之本身所構成,餿聞野記,間資參考,非作史之所應專據(jù)也?! ∏逯谑?,自代明以來,未嘗一日不踐有史之系統(tǒng)。中國史之系統(tǒng),乃國家將行一事,其動機已入史,決不待事成之后,乃由史家描寫之。描寫已成之事,任何公正之人必有主觀,若在發(fā)動之初,由需要而動議,由動議而取決,由取決而施行,歷史上有此一事,其甫動至確定,一一留其蛻化之痕跡,則雖欲不公正而不能遇事捏造,除故意作偽之別有關系者外,國事之現(xiàn)象,如攝影之留真,妍媸不能自掩也。有史之組織,清代明時未嘗間斷,故有史之系統(tǒng)未嘗差池。民國代清,獨未嘗留意此事。及今而始議保管檔案。保管檔案,乃抱殘守缺之事,非生枝發(fā)葉,移步換形,而皆使之莫可逃遁之事也。中國有史之系統(tǒng),嚴正完美,實超乎萬國之上。由科鈔而史書,由史書而日錄,而起居注,而絲綸簿,清代又有軍機處檔。具此底本,再加種種之纂修,《實錄》又為其扼要,分之而為本紀,為列傳,為方略,為各志各表,史巳大備。易代后就而裁定,其為史館自定者無幾矣?!肚迨犯濉芳淳痛巳〔模蚀笾庐斪髑迨芬?guī)范。而其原件之存在,因印刷之發(fā)達,流布尤多。故以此大宗史料歸納之為《清史》。而此《清史》之在史學上位置,必成正史,則無可糾駁矣。 近日淺學之士,承革命時期之態(tài)度,對清或作仇敵之詞。既認為仇敵,即無代為修史之任務。若已認為應代修史,即認為現(xiàn)代所繼承之前代,尊重現(xiàn)代,必并不厭薄于所繼承之代,而后覺承統(tǒng)之有自。清一代武功文治,幅員人材,皆有可觀。明初代元,以胡俗為厭,天下既定,即表章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孫不能遵守。后代于前代,評量政治之得失,以為法戒,乃所以為史學。故史學上之清史,自當占中國累朝史中較盛之一朝,不應故為貶抑,自失學者態(tài)度。 第二章 清史體例 清史今皆只可謂之史料,未成正史。惟《清史稿》為有史之輪廓,后有修訂,大約當本此為去取。則《清史稿》之與前史異同,其為斟酌損益之故,即吾輩治清史所應討論者也。紀志表傳,四大總類,仍前不變。紀有十二,最后為《宣統(tǒng)紀》。據(jù)金梁《??逃洝?,言初擬為今上本紀,后改定。今上本紀之名,自為不合,稱《宣統(tǒng)紀》,亦屬變例,宣統(tǒng)乃一國紀年之號,非帝身所獨有,若稱宣統(tǒng)帝,猶為宣統(tǒng)朝之帝,否則以遜國而稱遜帝,亦尚相符。古有易代而前代之君存在者,修史時其君已亡。則由后代為之追謚,而即以謚入史,若漢之獻帝,元之順帝,皆是。清遜帝獨在,而史稿已成,無謚可稱,似當以遜帝名紀。志目十六:曰《天文》《災異》《時憲》《地理》《禮》《樂》《輿服附鹵簿》《選舉》《職官》《食貨》《河渠》《兵》《交通》《刑法》《藝文》《邦交》。其《交通》《邦交》兩志,為前史所無,今以時政重要,專為作志。其《災異》則所以變前史之《五行志》。時憲即歷,清避高宗諱,改歷書為時憲書,其實時憲乃清歷之名。歷代歷皆有名,且或一代數(shù)名,而歷之公名不變。清改明之《大統(tǒng)歷》為《時憲歷》,至歷字成諱遂去之。《史稿》作志,《歷志》竟稱《時憲志》,假如明之《歷志》,豈可作《大統(tǒng)志》?但文字因避諱而流變,其例亦多,姑不論。第其志中全載《八線表》,篇幅占全志三之二。夫《八線表》為步天濟算之用具,習算者人人挾之,且充用之《八線表》,亦無需密至七八位。清修《明史》,已用新法列圖,即具八線之法,而不必盡推其數(shù)。今何必于志中括其用具?若果為便用計,則豈不更有《八線》《對數(shù)表》乎?學校習算之生皆挾一表,書非難得,史志又非便人工作之文,不應浪費篇幅。以《災異》變前史之《五行》,不可不謂為進步,又仿明《五行志》,削事應之附會,似皆取長去短;然所載事目,仍拘于五行之分項,豈非矛盾?夫果以災異而后志,則必有關于國計之盈絀,民生之登耗,若水旱、饑饉、疾疫之類,載之可也;一時一地之物異,一人一家之事變,載之何為?尤可異者,狂人、服異二事。人之狂為生理中之事,以醫(yī)學為統(tǒng)計,人之狂者正多,何時何地不有狂人,而《志》獨裁雍正三年七月一狂人,云:“靈川五都廖家塘,有村民同眾入山,砍竹不歸,一百四十余日始抵家,所言多不經(jīng)?!鼻逡淮倭四辏挥写艘豢袢?,其狂之程度又甚馴善,若在世俗言之,乃小說家所謂遇異人得道者。以此列入《災異志》,當是清國史館原有《五行志》,曾列此事,今不知抉擇而隨手采入,未免茍且固陋。服妖之說,尤非有政刑之國所應為。朝不信道,工不信度,有此現(xiàn)象。若謂國無法度即是災異,則又不當終清之世僅得一事?!吨尽吩疲骸暗拦馐吣?,崇陽鄉(xiāng)民好服尖頭帽鞋,站步不穩(wěn)。識者以為服妖?!庇墒聦嵮灾?,叔季之世,奢靡之鄉(xiāng),服之妖者占多數(shù),何可勝載!其人疴一事,以一產(chǎn)三男占篇幅十之七八。此事古或以為祥,清代功令,亦在優(yōu)待之列。此云入疴,豈節(jié)育家言乎?至《藝文志》之為目錄學家詬病,則在疏漏,較之《時憲》、《災異》兩志,常識未具,猶為有間。表目十:曰《皇子》《公主》《外戚》《諸臣封爵》《藩部》《大學士》《軍機大臣》《部院大臣》《疆臣》《交聘》。《軍機大臣》為前史所無?!恫吭捍蟪肌芳础睹魇贰て咔浔怼?。而衙門加一理藩院,官職列至侍郎。其軍機、理藩院之增加,乃應合時制,侍郎之添列,則用意周密,殊便考核。任其事者為職官制表專家吳君廷燮,亦人存政舉之道?!督肌芬槐恚戎芥?zhèn)。清中葉以來,實有外重之漸,即其初,設督撫為專官,已有兼轄軍民之柄,位尊地重。史列年表,亦應時代而為之。而駐防之將軍、都統(tǒng),亦列疆臣,又清之特制也?!督黄浮酚斜?,與《邦交》有志相應。傳目十五:曰《后妃》《諸王》《諸臣》《循吏》《儒林》《文苑》《疇人》《忠義》《孝義》《遺逸》《藝術》《烈女》《土司》《藩部》《屬國》。其中《疇人》一傳,前史所無,古豈無明習歷算之人,一藝之長,史家為之類傳,無庸另標專目。九數(shù)屬之保氏。經(jīng)生不通算術,本不得為全材。孟子言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梢娖湟暣藶閷W問之余事,不過孔門六藝之一耳。清代經(jīng)師,能治歷者甚多,既文達偶然創(chuàng)作《疇人傳》,并非為史立例,《史稿》乃沿之,似亦多事,并入《經(jīng)學》。為宜。《儒林》一傳,沿清代學風之弊,以詞章為《文苑》,考據(jù)即為《儒林》??紦?jù)中專究文字學者,明明文苑耳,而亦與尊德性飭躬行者并驅爭先,且形容以身教人者為迂腐,為空疏,人心風俗,于是大壞。此亦非《清史稿》作俑,舊國史館《儒林傳》已立此例。蓋為乾嘉以來學風所劫制,不自知其舍本逐末,而卒為世道之憂也。此皆其可議者也。 第三章 清代種族及世系 三代以前,皆推本于黃帝,秦亦由伯益而來。封建之世,淵源有自,數(shù)典不忘其祖。其可信之成分,較后世為多。漢附會豢龍之劉累,僅憑左氏之浮夸,半涉神話。唐祀老聃,明尊朱子,則皆援引達人,以自標幟。宋更捏造一神人為圣祖,所謂趙玄朗者,終亦不甚取信于子孫臣庶。元自附于吐蕃,蒙古源流一書,究屬荒幻。惟清之先,以種族論,確為女真;以發(fā)達言,稱王稱帝,實已一再。肅慎與女真,古本同音,中間以移殖較繁之所在,就其山川之名而轉變,遂為抑婁,為勿吉,勿吉又為聲(韋未)揭,唐末仍復女真。故知其本名未改。中國史書屢改其名,而在彼實一時之部落名義,非全族有廢興也。女真既為清之先固定種族,唐時成渤海國,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為海東盛國。不但疆域官守,建置可觀,即其享國年歲,由唐開元十七年乙巳,大武藝建號改元,至后唐同光三年乙酉,為遼所滅,傳國一百九十七年,亦可謂根深蒂固之一國家矣。此族雖暫屈于遼,而元氣未漓,猶能自保其種,契丹不足與同化,女真不自混他族。未幾又乘遼之衰,與遼代興,金一代自有正史位置,不勞縷述。所謂一再為帝王者如此。元能滅金,不能滅女真之種,僅驅還女真故地,仍不能直轄其種人,舉其豪酋,世為長率,有五萬戶之設。其中斡朵憐萬戶,后遂為建州女真。清之始祖布庫里雍順,居俄漠惠之鄂多理城,蓋即此始受斡朵憐萬戶職之女真部酋長,故推為始祖。時在元初,余別有《清始祖考》,不詳述于此。據(jù)《朝鮮實錄》,斡朵里為金帝室之后,其余圖門江流域女真,即建州全部女真,尚為金之平民,迤北之兀狄哈女真,在金亦為同種而別族,然則清為金后之近屬。金與渤海發(fā)跡之地,同在女真南部,接壤高麗。清又承金,是其種族之強固,千年之間,三為大國,愈廓愈大?! 〗ㄖ菖妫葹榕嬷凶顑?yōu)秀之部分,初因居渤海時之建州,謂之建州女真。自元設五萬戶時,建州之名,必已存在。元亡歸附于明,明就其建州部落之名,授以土官衛(wèi)職,而即名建州衛(wèi)。先授建州衛(wèi)職者,為元之胡里改萬戶阿哈出。由阿哈出復招致斡朵里萬戶童猛哥帖木兒,授以建州左衛(wèi)指揮之職。清之初系,為明之建州左衛(wèi)。始授左衛(wèi)職之猛哥帖木兒,又因其姑姊妹中,有入明宮為妃嬪者,因內寵之故,至陸都督職銜,《清實錄》謂之都督孟特穆。乃以布庫里雍順為分族之始祖,孟特穆為肇基王跡之祖。故后開國建號,尊孟特穆為肇祖,以記其得國實由孟特穆承明寵待而來。孟特穆即猛哥帖木兒,而去其童姓不著。孟特穆距布庫里雍順約三四代,太祖責兀喇貝勒布占泰,謂其于己之祖先為天女所生,乃十世以來之事,豈有不知。則太祖為孟特穆六世孫,并其本身為第七世,其前亦不過三世。元享國短,元初授布庫里雍順萬戶,不及百年,已入于明,其間亦只應有三世時限。孟特穆襲職或已入明初,或尚在元末,俱未可知。而其父名揮厚,亦為萬戶,見《朝鮮實錄》。再上即必有名范察者,當為布庫里雍順之孫。孟特穆尊為肇祖,其子為充善,為褚宴,明作董山、童倉,童為其姓,倉當即褚宴之合音,朝鮮則謂童倉即董山。董山之弟,朝鮮則名“重羊”,或“充也”,或“真羊”,或“秦羊”。充善之子妥羅、妥義謨、錫寶齊篇古,妥羅繼充善襲建州左衛(wèi)職。而錫寶齊篇古,“篇古”二字為職名,或云即“萬戶”之譯音。錫寶齊原作石豹奇,《清實錄》謂為充善之第三子,《明實錄》為重羊之子,名失保。明人謂清太祖為建州之枝部,《清實錄》亦謂興祖福滿系石豹奇之子。惟太祖確為建州左衛(wèi)酋長,朝鮮明著之。且太祖嘗以建州左衛(wèi)印信文書致朝鮮,其為石豹奇之后,則非世襲左衛(wèi)都督者。明人謂失保受指揮職,又謂太祖之先,世為都指揮,則其說皆合。興祖一世,不見于明實錄,以其時建州方弱,妥羅之后,世奉朝貢,其枝部酋無他事接觸中朝,遂不著錄。清之尊為興祖者,在太宗崇德元年,初用帝制,追尊四親之世,興祖為太宗高祖,適當四親之首,故上不及石豹奇,而適以此不見《明實錄》之一代,為追尊所親之始。若肇祖則緣始祖而尊之。以故充善、石豹奇兩世,以親盡而為追尊所不及,入關后因之。但興祖以下,一世景祖,二世顯祖,即太祖之祖若父,在《明實錄》亦載其事實。后來興、景、顯三祖以親盡而祧,太祖則不祧,祧廟中遂永奉肇、興、景、顯四祖。致論清事者疑其世系之不確,則未嘗深求其故也。太祖為開創(chuàng)之祖,清世自應不祧。今先將太祖以上世系,表列如下:編輯推薦
《清史講義》特色:因為有了這套講義,才促生了中華教育的圣地;因為有了這套講義,才規(guī)范了中華學子的心路;因為有了這套講義,才強化了中華學術的骨骼;因為有了這套講義,才延續(xù)了中華文化的血詠!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