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作者:梁衡 頁數(shù):248
前言
序 言 梁 衡 我在上中學時讀著書里的課文,想象著作者,總有一種神秘的感覺。沒有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報》發(fā)表的一篇文章《晉祠》,當年被選入中學課本。以后又有《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青山不老》等陸續(xù)入選中學、小學和師范課本。我想許多同學對我這個作者,大概也會感覺到有一點神秘。1984年我讀研究生時有一位同班同學,他的兒子正上中學,學我的《晉祠》,他就說:“這作者是我的同學。”那孩子仰頭看著父親,足有幾秒鐘,然后說:“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節(jié)”,北京101中學舉辦師生與作家見面會。校方問作協(xié),能不能找到我。好像我已經(jīng)失蹤。我的活動領(lǐng)域基本都在新聞界、政界,從來沒有參加過中學的活動,我說這次一定參加。到現(xiàn)場一看,令我大為感動,同學們幾乎人手一冊我的散文集《覓渡》。當時我就感到實在對不起熱愛我的中學生讀者,決定要為他們編一本散文集。好讓那些可愛的同學知道他的這位大朋友還活著,還沒有失蹤,還在為他們寫作?!? 我的一些文章,同學們當然是在刊物上零星讀過的,書店里也有其他選本。2010年,我出版了專門為配合教學而編的《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為此我曾請教了幾位中學語文教師,定下當時結(jié)構(gòu),即全書分為教材解讀、擴展閱讀、教學研究三單元。后來有讀者反應(yīng),擴展閱讀這部分非常適合中學生閱讀,于是我又將入選中學、小學和示范課本的文章整理一下,加入一些新的篇目,來進行擴展閱讀,就是你正在讀的這本書,但總的來講是想回答兩個問題:怎樣做人和怎樣作文。當然這個大問題不是一本書就能講清的,但是中學生階段所有的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卻繞不開這個話題。本書中寫到十多位名人,他們都堪稱我們的人生楷模。相信,只要第一次閱讀,你就會把他們當作人生的坐標。同時,作者又盡量復(fù)原當時的寫作過程,披露背景資料,解析寫作方法。目的是想告訴同學們文章是這樣寫成的。另外,除了人物散文,還解讀了其他文體的寫作。我認為一篇文章,不管是教師講,還是學生學,要從中得到三個東西,即:思想內(nèi)容、語文知識和美感。一堂好的語文課應(yīng)該是在充滿激情、汲取知識和享受美感的氛圍中度過。我中學時代的一些語文課就是這么過來的,它讓我終身受用無窮。我希望這本書也能給同學們找到一點我昔日的那種美好的感覺?!? 最后,感謝上海復(fù)旦大學附屬中學的李酈老師為本書撰寫“美文解讀”的文字?!? 2011年10月20日
內(nèi)容概要
《青山不老》精選了梁衡先生最知名的散文佳作,所選文章以入選中學教材的篇目為主,分為寫人篇、記事篇、抒情篇、說理篇,并附有作者自注及上海復(fù)旦大學附屬中學教師的解讀賞析,極具學習價值,供學生和老師謝謝品讀,吸取文中之內(nèi)涵。
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nèi)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xié)常務(wù)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shù)理化通俗演義》,新聞集《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luò)》《新聞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學新聞》,散文集《覓渡》《紅色經(jīng)典》《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論集《繼承與超越》。有梁衡散文九卷。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等。散文《晉祠》《夏感》《覓渡,覓渡,覓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追尋那遙遠的美麗》《青山不老》等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
李酈,上海復(fù)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曾點評過散文集《把欄桿拍遍》《人人皆可為國王》《古典幽夢》《夾縫中的歷史》《墳》等。希望通過評點名家作品,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愛上語文學科。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寫人篇
匠人與大師
武侯祠前的沉思
跨越百年的美麗
把欄桿拍遍
青山不老
周恩來讓座
與樸老緣結(jié)釣魚臺
覓渡,覓渡,渡何處?
百年明鏡季羨老
大無大有周恩來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讀韓愈
讀柳永
第二章 寫景篇
晉祠
夏感
壺口瀑布記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
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長島讀海
雨中明月山
第三章 記事篇
夜市
在歐洲看教堂
百年革命 三封家書
第四章 抒情篇
母親石
追尋那遙遠的美麗
紅毛線,藍毛線
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
嘉興南湖紅船之銘
西柏坡賦
第五章 說理篇
年感
誰敢極言
你不能沒有家
人人皆可為國王
文章五訣
書與人的隨想
怎樣區(qū)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章節(jié)摘錄
匠人與大師 在社會上常聽到叫某人為“大師”,有時是尊敬,有時是吹捧。又常不滿于某件作品,說有“匠氣”。匠人與大師到底有何區(qū)別? 匠人在重復(fù),大師在創(chuàng)造。一個匠人比如木匠,他總在重復(fù)做著一種式樣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練程度和技術(shù)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縫更嚴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還是一個木匠。大師則絕不重復(fù),他設(shè)計了一種家具,下一個肯定又是一個新樣子。判斷他的高下是有沒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匠人總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兒做的更多、更快、更絕;大師則早就不稀罕這玩意,而在不斷構(gòu)思新東西?!? 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從事具體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經(jīng)驗豐富,但還沒從經(jīng)驗上升到理論。雖然這些經(jīng)驗體現(xiàn)和驗證了規(guī)律,但還不是規(guī)律本身。大師則站在理論的層面上,靠規(guī)律運作。面對一片瓜地,匠人忙著一個一個去摘瓜,大師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對一大堆數(shù)字,匠人滿頭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師只需輕輕給出一個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藝,偶有一得,守之為本;大師則鮮花掌聲過眼煙云,新題層出,開拓不停。居里夫人把諾貝爾獎?wù)滤徒o小女兒當玩具,但是接著她又得了一個諾貝爾獎?!? 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我們常說一技之長,一招鮮,吃遍天,這是指匠人,大師則不靠這個,他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為凡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都是在引進、吸收、對比、雜交、重構(gòu)等大綜合之后才出現(xiàn)的。當匠人靠一技之長,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壓人一籌時。大師則把這一技收來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磚、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樓。牛頓、愛因斯坦成為物理大師并不只因物理,還有更重要的數(shù)學、哲學等。一個畫家,當他成為繪畫大師時,他藝術(shù)生命中起關(guān)鍵作用的早已不是繪畫,而是音樂、文學、科學、政治、哲學等。而一個社會科學方面的大師要求更高,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們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毛澤東則是當時中國政治、軍事、文學的寶典?!? 這就是大師與匠人的區(qū)別。研究這個區(qū)別毫無貶損匠人之意,大師是輝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貴的鋪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師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將軍也需要士兵。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需要人們有一個較高的追求目標。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將軍總是在優(yōu)秀的士兵中成長起來的。當他不滿足于打槍、投彈的重復(fù)而由單一到綜合,由經(jīng)驗到理性,有了戰(zhàn)役、戰(zhàn)略的水平時他就成了將軍。魯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當他在技術(shù)層面已經(jīng)純熟,不滿足于斧鋸的重復(fù),而進軍建筑設(shè)計、構(gòu)造原理時,他就成了建筑大師。雖然從匠人而成為大師的總是少數(shù),但這種進取精神是人類進步,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古語說,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這個社會就不堪設(shè)想了。 我們可能在實際業(yè)績上達不到大師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師的思路,比如力求創(chuàng)新,不要重復(fù),不要竊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對事物要有識別、有目標、有追求。力雖不逮,心向往之。在個人有了這樣一種心理,就會有所上進;在民族有了這樣一個素質(zhì),就會生氣勃勃;在社會有了這樣一個氛圍,就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社會?!? 2006年5月19日發(fā)表于《人民日報》 美文解讀 作者的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細致,運用比喻、對比、舉例的論證方式分析了匠人與大師的區(qū)別有三:分別是“匠人在重復(fù),大師在創(chuàng)造”、“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并于文章最后總結(jié)了我們不應(yīng)該僅僅停留在“匠人”,而是至少要從思想上循大師的思路,要給自己設(shè)定更高的目標和追求,要善于識別,勇于創(chuàng)新。這篇文章極具思想深度,很有啟發(fā),值得一讀?!? 寫諸葛亮,作者拋開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闹T多事跡,抓住了兩個人。一位是君:劉備;一位是臣:岳飛。這兩個人捕捉得很有意思。 劉備是諸葛亮的君主,武侯祠之名本為昭烈廟,但是在民間意志和力量的選擇之下,劉備卻漸漸讓位給諸葛亮,不管當權(quán)者再有什么不合禮法的顧慮,老百姓的選擇始終無法阻擋。作者在文中甚至捕捉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文化大革命”曾經(jīng)瘋狂地破壞了多少文物古跡,但武侯祠卻片瓦未損,足見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而岳飛則是另一位名垂千古的忠臣良將,作者在文中著意寫了岳飛書寫的前后《出師表》,中國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憂國憂民的情緒共鳴就一直延伸到了今天,傳遞給了作者,也讓我們感同身受。 匠人與大師 在社會上常聽到叫某人為“大師”,有時是尊敬,有時是吹捧。又常不滿于某件作品,說有“匠氣”。匠人與大師到底有何區(qū)別? 匠人在重復(fù),大師在創(chuàng)造。一個匠人比如木匠,他總在重復(fù)做著一種式樣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練程度和技術(shù)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縫更嚴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還是一個木匠。大師則絕不重復(fù),他設(shè)計了一種家具,下一個肯定又是一個新樣子。判斷他的高下是有沒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匠人總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兒做的更多、更快、更絕;大師則早就不稀罕這玩意,而在不斷構(gòu)思新東西?!? 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從事具體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經(jīng)驗豐富,但還沒從經(jīng)驗上升到理論。雖然這些經(jīng)驗體現(xiàn)和驗證了規(guī)律,但還不是規(guī)律本身。大師則站在理論的層面上,靠規(guī)律運作。面對一片瓜地,匠人忙著一個一個去摘瓜,大師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對一大堆數(shù)字,匠人滿頭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師只需輕輕給出一個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藝,偶有一得,守之為本;大師則鮮花掌聲過眼煙云,新題層出,開拓不停。居里夫人把諾貝爾獎?wù)滤徒o小女兒當玩具,但是接著她又得了一個諾貝爾獎。 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我們常說一技之長,一招鮮,吃遍天,這是指匠人,大師則不靠這個,他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為凡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都是在引進、吸收、對比、雜交、重構(gòu)等大綜合之后才出現(xiàn)的。當匠人靠一技之長,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壓人一籌時。大師則把這一技收來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磚、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樓。牛頓、愛因斯坦成為物理大師并不只因物理,還有更重要的數(shù)學、哲學等。一個畫家,當他成為繪畫大師時,他藝術(shù)生命中起關(guān)鍵作用的早已不是繪畫,而是音樂、文學、科學、政治、哲學等。而一個社會科學方面的大師要求更高,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們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毛澤東則是當時中國政治、軍事、文學的寶典。 這就是大師與匠人的區(qū)別。研究這個區(qū)別毫無貶損匠人之意,大師是輝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貴的鋪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師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將軍也需要士兵。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需要人們有一個較高的追求目標。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將軍總是在優(yōu)秀的士兵中成長起來的。當他不滿足于打槍、投彈的重復(fù)而由單一到綜合,由經(jīng)驗到理性,有了戰(zhàn)役、戰(zhàn)略的水平時他就成了將軍。魯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當他在技術(shù)層面已經(jīng)純熟,不滿足于斧鋸的重復(fù),而進軍建筑設(shè)計、構(gòu)造原理時,他就成了建筑大師。雖然從匠人而成為大師的總是少數(shù),但這種進取精神是人類進步,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古語說,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這個社會就不堪設(shè)想了?!? 我們可能在實際業(yè)績上達不到大師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師的思路,比如力求創(chuàng)新,不要重復(fù),不要竊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對事物要有識別、有目標、有追求。力雖不逮,心向往之。在個人有了這樣一種心理,就會有所上進;在民族有了這樣一個素質(zhì),就會生氣勃勃;在社會有了這樣一個氛圍,就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社會?!? 2006年5月19日發(fā)表于《人民日報》 美文解讀 作者的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細致,運用比喻、對比、舉例的論證方式分析了匠人與大師的區(qū)別有三:分別是“匠人在重復(fù),大師在創(chuàng)造”、“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并于文章最后總結(jié)了我們不應(yīng)該僅僅停留在“匠人”,而是至少要從思想上循大師的思路,要給自己設(shè)定更高的目標和追求,要善于識別,勇于創(chuàng)新。這篇文章極具思想深度,很有啟發(fā),值得一讀。 寫諸葛亮,作者拋開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闹T多事跡,抓住了兩個人。一位是君:劉備;一位是臣:岳飛。這兩個人捕捉得很有意思。 劉備是諸葛亮的君主,武侯祠之名本為昭烈廟,但是在民間意志和力量的選擇之下,劉備卻漸漸讓位給諸葛亮,不管當權(quán)者再有什么不合禮法的顧慮,老百姓的選擇始終無法阻擋。作者在文中甚至捕捉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文化大革命”曾經(jīng)瘋狂地破壞了多少文物古跡,但武侯祠卻片瓦未損,足見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而岳飛則是另一位名垂千古的忠臣良將,作者在文中著意寫了岳飛書寫的前后《出師表》,中國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憂國憂民的情緒共鳴就一直延伸到了今天,傳遞給了作者,也讓我們感同身受?!? ……
編輯推薦
人們?yōu)槭裁磳懳恼拢梢杂泻芏嗄康?。比如,為了傳遞信息,傳播知識,為了創(chuàng)造藝術(shù),創(chuàng)造美感。但還有更深的一層,就像開礦一樣,是為了開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當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有新思想,但有新思想的文章肯定是好文章。這也是寫作人追求的理想?!? 我常聽到這樣的話:你看到此情此景又可寫一篇好文章了。但我大多數(shù)情況下卻心靜如水,沒有創(chuàng)作的激動。寫作就是一種感情和思想的噴發(fā)。你可以在學識、技巧各方面已有足夠的準備,但是沒有一個契機,它還是不能成文。就像一座火山要等百年千年才噴一次,也可能永遠地懷抱巖漿,沉默不語?!? 文學的價值就在于揭示生活中的美。美的內(nèi)容一般分成三類:社會美、自然美、藝術(shù)美。山水說明文的主要任務(wù)則是通過藝術(shù)手法來表現(xiàn)自然風物之美。山水之美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它有獨立性、長久性、多樣性。在文藝作品中,人物形象給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面的啟示,而自然風物給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與享受。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