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作者:方鈞 譯者:范源廉、劉寶慈、沈頤、李步青校訂
Tag標簽:無
前言
1904年,清政府頒布癸卯學制,開始實行西式教育,中國近代語文教育發(fā)觴。從最初以文言為書面語的國文,到以白話為書面語的國語,再到當代的語文,經(jīng)過一百多年發(fā)展,語文教育始終都處在一個主導學科的地位。圍繞著語文教育展開的討論和爭議,從未休止過。 語文教科書也是出版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赝^去一百年來的語文出版史,20世紀前半葉是一個無法繞越的重要時期。從1904年起,商務印書館開始編印中國近代第一部完整的、以學制劃分的國文課本《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此后,這種以文言書面語為主體的國文教科書風行了十幾年。以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兩大出版社為主的出版機構,陸續(xù)編纂出版了幾十種國文課本。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白話文與文言文之爭甚囂塵上。1920年,當時的民國政府頒布推行國語教學。此后,國文與國語兩種教科書平行并存了十余年。直至20世紀30年代,國語教科書完全取代國文教科書,并且出現(xiàn)了像《新法修身教科書》《開明國語課本》等以白話文為主的輔助教科書、課外讀物,白話文運動在此可以說取得了完勝??傊?,整個民國時期的國文、國語課本達到了四百多種,涉及初等小學、高等小學、中學和師范學校四個階段,可謂語文出版的繁盛時期。應該給孩子編寫什么樣的語文讀物?怎樣讓孩子學好語文?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當下的家長、老師和學校。而早在民國時期,諸如朱自清、羅庸、呂叔湘、朱光潛、林漢達、夏丏尊、葉圣陶、王伯祥等國學大師,早已對此展開過討論和評述。各種思潮與主張,都具體地呈現(xiàn)在當時趣向各異的教科書中。那是一個大師致力編寫教科書的年代,張元濟、高鳳謙、陸費逵、沈頤、蔣維喬、戴克敦、方鈞、莊俞、葉圣陶、呂伯攸、朱文叔、王云五、沈圻、秦同培、吳研因、范源廉、李步青、胡貞惠、沈百英……這一長串耀目的名單,幾乎涵蓋了現(xiàn)代教育史和出版史上所有舉足輕重的文人、學者。他們將傳統(tǒng)國學與現(xiàn)代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編寫的語文課本注重從兒童心理出發(fā),以掌握習字、擴充知識、涵養(yǎng)情操、養(yǎng)成閱讀趣味、扎實寫作能力等為宗旨,不好高騖遠,切實考慮兒童的需要。在這樣的編纂氛圍里,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教科書,樹立起當時教科書出版的新標桿。與當下為了應試而進行的語文教育相比,那個時期的語文課,給我們帶來的是全然不同的感受。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日常的語言習慣被直接植入書寫,文字還帶著剛剛來自生活的余溫,與讀者自然親密。(即使早期的國文課本使用文言,也非常直白淺易,易于學習掌握。)在內容上,傳統(tǒng)的日常生活規(guī)范、西方的自然和社會科學新知識、動蕩時局下的強烈愛國熱情、新式學校與教育的新鮮內容,等等,都融入到語文教學的范疇中,大有要在一夜之間將民眾改造成新國民之勢。在形式上,課文中大量精美的石印或木刻插圖,均出自名家之手,與典雅的手寫書法渾然交融,版面親切美觀,非常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柏森曾講過,母語學習應將兒童投入到語言的海洋里去游泳,任何講解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語感應該在語文的使用中培養(yǎng)。如果說語文學習首要的目的在于讓兒童領悟母語的美好、領會母語的運用,那么民國時期的優(yōu)秀語文教科書,可以說完美契合了葉斯柏森的觀點。“民國老課本”系列的出版,再現(xiàn)了新文化運動時期語文教育的風貌,也為當下語文課本和語文教育提供了另一種視野。在編輯整理過程中,我們收集了民國時期百余種版本的語文課本,將原書精美的手寫書法和石印、木刻插圖以彩色圖片形式予以保留,以當下的閱讀習慣和學習方法進行了整理,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民國語文教育的面貌,同時又兼?zhèn)淝袑嵉膶W習價值。比如,《國文老課本》(全四輯)是基于191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修身老課本》(全兩輯)是基于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新式修身教科書》。這兩套書是首次將民國課本以全本的形式出版。此外,我們搜集了以《開明國語課本》《世界第一種國語讀本》《小學國語讀本》等為代表的數(shù)十種國語讀本,精選出其中最優(yōu)秀的篇章,匯編成《國語老讀本》(全三輯)。在編排上依照兒童認知特點,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睹駠险n文》(全三輯)是從民國時期出版的百余種國文教科書、修身教科書和國語教科書中萃取經(jīng)典課文匯編而成。課文篇目來源以國文教科書和修身教科書為主,另有一部分來自國語教科書,是以精選的形式來反映民國所有的小學教科書、課外讀物的總面貌,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在梳理過程中,我們主要提供了簡體對照,對文中的生字加以注音、釋義,以及對國文課文進行了現(xiàn)代漢語翻譯,對與現(xiàn)代更新后的語言習慣和知識有所出入的地方加以注釋,更方便現(xiàn)在的小學生閱讀。我們重新對民國課本進行整理出版,不僅能讓當下的讀者領略百年前的初級教育,也為兒童打開了另一扇通往傳統(tǒng)國學和漢語修養(yǎng)的大門。如果借助這套書,能對當下的語文教育產(chǎn)生一定的啟發(fā),使小學初級語文教育更自然健康、樸素純凈,激發(fā)兒童對漢語和國學的熱愛,啟迪他們的靈性和心智,那將是我們莫大的榮幸。當然,我們的編輯水準無法與民國時期眾編輯學者們看齊,編輯整理過程中難免會有失當之處,在此懇請讀者不吝指正和體諒。白駒過隙,匆匆百年。我們依然相信,最美的,往往是最古老的東西?!袄首x者”編輯部
內容概要
修身教育始于清末,興盛于民國初期。當時的編寫都只有一個目的,即培育兒童的品性,使他們懂得自愛、自立、自助、自治的道理,了解自身所處的地位和應盡的責任,鼓勵進取的志氣,并指導實踐生活。
在選材上,本套修身課本博采眾長,以“誠”為宗旨,從學校、家庭、自身、社會以及國家五個方面,采用德目主義和人物主義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編寫。所謂德目主義,是把人類道德經(jīng)驗概括為德育內容,羅列成各種“德目”。人物主義,則是將中外著名的道德典范人物的故事,選編成具有德育價值的課文。
本套修身課本注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現(xiàn)代公德意識的培育,采用溫故而知新的圓周法編寫,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課文內容緊貼近代國民道德要點,從兒童生活環(huán)境出發(fā),不好高騖遠,非樸實可貴。
本套《修身老課本》系列,是經(jīng)過重新整理編輯的,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新式修身教科書》原書手寫書法、一課一圖的風格和全部內容,還附有簡體對照版和現(xiàn)代白話文翻譯,力求讓學生從中感受傳統(tǒng)道德的浸潤,樹立修身的意識,建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簡介
方鈞:生活在清末民初,江西婺源人。
劉寶慈(1873-1941),號竹生,天津人,1905年被提名為天津官立模范兩等小學堂首任堂長(校長)。他注重革新舊教材,科學設置課程,優(yōu)化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在中國近代小學教育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
書籍目錄
第一冊
第一課 上課
第二課 游戲
第三課 守時刻
第四課 守規(guī)則
第五課 敬師
第六課 愛同學
第七課 敬同學
第八課 應對
第九課 灑掃
第十課 親恩
第十一課 孝親
第十二課 兄弟
第十三課 姊妹
第十四課 不爭
第十五課 家庭之樂
第二冊
第一課 起居
第二課 清洗
第三課 整理
第四課 慎食
第五課 運動
第六課 儀容
第七課 誠實
第八課 敬客
第九課 敬老
第十課 睦鄰
第十一課 愛人
第十二課 不拾遺
第十三棵 合群
第十四課 愛物
第十五課 好學生
第三冊
第一課 勤學
第二課 好問
第三課 專心
第四課 守規(guī)矩
第五課 孝親
第六課 敬兄
第七課 愛弟
第八課 敬祖
第九課 衛(wèi)生(一)
第十課 衛(wèi)生(二)
第十一課 整理(一)
第十二課 整理(二)
第十三棵 行路之禮
第十四課 食禮
第十五課 禮貌
第四冊
第一課 自立
第二課 盡職
第三課 儲蓄
第四課 禮讓
第五課 奮勉
第六課 正直
第七課 合群
第八課 守秩序
第九課 友誼
第十課 恤貧
第十一課 不妄取
第十二課 公益
第十三課 公德
第十四課 尚武
第十五課 好學生
第五冊
第一課 苦學
第二課 重規(guī)律
第三課 孝行
第四課 報恩
第五課 卹宗族
第六課 儉樸
第七課 改過
第八課 慎言
第九課 反己
第十課 知恥
第十一課 習勞
第十二課 誠實
第十三棵 戒迷信
第十四課 衛(wèi)生(一)
第十五課 衛(wèi)生(二)
第六冊
第一課 睦鄰
第二課 交友
第三課 友誼
第四課 守信
第五課 寬恕
第六課 正直
第七課 愛人
第八課 公德
第九課 公益
第十課 尚武
第十一課 御侮
第十二課 守法
第十三課 忠義
第十四課 精忠報國
第十五課 良國民
第七冊
第一課 報師恩
第二課 愛學校
第三課 敬祖先
第四課 守家業(yè)
第五章 家庭之道德
第六課 戒嗜好
第七課 誠實
第八課 謙讓
第九課 立志
第十課 有恒
第十一課 自省
第十二課 自立
第十三課 公益
第十四課 慈善
第十五課 博愛
第八冊
第一課 公德
第二課 職業(yè)
第三課 守法律
第四課 納租稅
第五課 服兵役
第六課 受教育
第七課 慎選舉
第八課 地方自治
第九課 自由之真義
第十課 平等之真義
第十一課 親愛之真義
第十二課 愛國
第十三課 對外人
第十四課 良國民(一)
第十五課 良國民(二)
編輯推薦
《修身老課本(套裝全2輯)》:“若要兒童有堅定的信仰,就應當追求傳統(tǒng)的道德?!薄@是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新式修身教科書》所呼吁的。這套在新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修身教科書,已經(jīng)成為民國時期修身教育的經(jīng)典之作。如今,兒童依然需要這種來自傳統(tǒng)的修身教育,只有完善的道德、高遠的追求、開闊的胸懷,才足以建立健康的人格。清末民初這一歷史巨變的年代,舊有的倫理觀念正面臨崩潰,而新的觀念還未成形。人們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的思想和觀念來塑造下一代,因此涌現(xiàn)出的修身教科書五花八門。尤其是在1915年新文化運動發(fā)起后,教育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深刻地體現(xiàn)在各種教科書中。1916年,中華書局在原有的《中華初等小學修身教科書》基礎上,重新編輯出版了《新式修身教科書》,在保留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的前提下,摻雜了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開始向近代國民教育邁進。課文內容中既有敬師睦鄰、祭祖守業(yè)的傳統(tǒng)訓導,也有衛(wèi)生科學、國民道德和自由平等的新內容,體現(xiàn)出社會變革時期的文化面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