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方法

出版時間:2001年02月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作者:彭加勒  譯者:李醒民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新世紀萬有文庫第五輯之一?!犊茖W與方法》一書共有四編十四章。雖然它并沒有像坊間流行的某些科學方法倫教科書那樣構(gòu)造洋洋大觀的"體系",其中的個丈也只是或多或少與科學方法論問題有關(guān),但它無疑要比前者有價值得多,因為它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科學大家在科學創(chuàng)造過程中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名副其實的科學方法。

書籍目錄

對《科學與方法》的若干理解和說明 李醒民
引言
第一編 科學和科學家
第一章 事實的選擇
第二章 數(shù)學的未來
第三章 數(shù)學創(chuàng)造
第四章 偶然性
第二編 數(shù)學推理
第一章 空間的相對性
第二章 數(shù)學定義和教學
第三章 數(shù)學和邏輯
第四章 新邏輯
第五章 邏輯學家的最新成果
第三編 新力學
第一章 力學和鐳
第二章 力學和光學
第三章 新力學和天文學
第四編 天文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科學與方法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事實是有等級的:一些事實沒有什么影響;它們告訴我們的無非是它們自己。審查它們的科學家只不過是得知了一個事實,它們沒有變得能夠更多地預見新的事實。這樣的事實的到來,但它們似乎注定不會復現(xiàn)。另一方面,也有多產(chǎn)的事實;它們中的每一個多告訴我們新定律。由于必須作選擇,科學家應該專注的事實正是這些事實。
      
      
      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直覺的作用和概括的精神,沒有它們,數(shù)學家也許同樣是軟弱無力的。
      
      
      在證明本身中,邏輯并非一切;真實的數(shù)學推理是真正的歸納,它在許多方面不同于物理學的歸納,但在從特殊到一般這一點上卻與之相似地進行。
      
      
      當科學沒有直接的結(jié)合物時,它們還可以通過類比相互闡明。當我們的研究了氣體所服從的規(guī)律時,我們知道我們抓住了一個成果巨大的事實;可是還低估了這個成果的價值,由于從某種觀點來看,氣體是銀河的圖像,僅僅對物理學家來說似乎有趣的那些事實,不久以后會向天文學打開根本預料不到的視野。
      
      
      對這個小丘獨自也沒有過大的興趣,而且因為這一隆起部分給他以物質(zhì)在地球內(nèi)部分布的信息,通過這個信息我們便可以推知我們行星的過去、它的未來和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
      
  •     事實上,不懂數(shù)學,也不敢奢談什么嚴格性與實在性,當然對哲學更是外行。然而太多的頓悟,皆由自此書。
      
      數(shù)學因苛求嚴格性,方獲得完美的純潔性,而在嚴格性的所得,也意味著在客觀性方面有所失。其實不僅僅是數(shù)學,我一直在想,做研究,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可以自由的在理論的疆域內(nèi)馳騁,然而當移到了邊界,如果越過這一邊界而進入實用領(lǐng)域,可能又要遇到障礙。
      
      于是如何在這中間有所取舍,如何拿捏,純粹的研究在今日可能是奢談,什么項目不是與應用相結(jié)合,而這又沒有什么不對,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
      
      讀起此書,忽然感覺自己如此卑微,上學時老師總是嚴格的按定義說明,而時至今日才明白其如此用心,用以培養(yǎng)分析概念的習慣。
      
      其實,又有多少事,我不得而知,而卻沾沾自喜。有時,并不理解我們自以為知道的東西,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如此的粗糙。在某些時刻甚至覺得孩子理解的東西,而自己方才有所悟,也許每個人本身的起點不同,但這種體悟的過程總該有其相似性吧。而如何令其變得純粹,變得精確,可能也是自己為之繼續(xù)努力的吧。
      
      感覺自己懵懵懂懂的過了這許多年,忽然也慨嘆學海無涯,又有多少如此的好書自己不曾涉獵。
  •     手頭有本民國二十二年的譯本,思路很清晰,可是很難讀,至少,當一目即了然的“偶然性”被翻譯成“機遇”的時候,讓人很困惑。盡管我也學過微積分、線性代數(shù)概率論等“高級數(shù)學”,但似乎得承認我是數(shù)學盲,然而我敢打賭數(shù)學白癡會看不下去。
  •     90年代在大學時上過一門課叫《科學哲學》,依稀記得教授提過一個叫“彭加勒”的人,沒注意,就過去了。
      
      近20年后,不小心接觸了一本叫《黑天鵝》的書,一個橫跨投資、教書、砍大山各界的神人寫的一本關(guān)于可能性的書,竟然于我心有些許戚戚焉。此人口氣狂妄,然對一法國人“俯首叩拜”,這個法國人叫彭加萊。
      
      數(shù)日前,竟然偶得《科學的方法》、《科學的價值》,20年后,再見彭加萊。
      
      書還沒看完,但單單是看前60頁,我已經(jīng)在不斷的喝水,感覺喝的是美酒。
      
      創(chuàng)造是如何可能的?理性和實證的方法在創(chuàng)造中的邊界在哪里?為什么我們有時要求助于“禪”的“放下”和“斷喝”?非理性的方式(直覺、體悟、審美等等)是真實有效的嗎?這種有效是隨機的嗎?
      
      彭加勒在第三章“數(shù)學創(chuàng)造”中,以其自身的天才經(jīng)歷為例,講清楚了這些問題。
      
      他的文章太過精妙(為什么真正的大家的文章都是漂亮的呢,竊以為不忍卒讀的文章一概不值得浪費時間,管它是誰寫的),對于那些論述和描述,重新轉(zhuǎn)述是多余的,試摘錄如下:
      
      35頁
      “創(chuàng)造恰恰在于不做無用的組合,而做有用的、為數(shù)極少的組合。發(fā)明就是辨別、選擇”
      
      39頁
      “起初,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頓悟的顯現(xiàn),這是先前長期無意識工作的明顯征兆”
      “這些突如其來的靈感除非在自愿的努力若干天之后,否則就不會出現(xiàn),盡管這些努力好像毫無成果。。。它們驅(qū)動著無意識的機器,沒有它們,無意識的機器就不會運轉(zhuǎn),也不會生產(chǎn)出任何東西”
      
      40頁
      “無意識的自我,或者如我們所說的閾下的自我,在數(shù)學創(chuàng)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閾下的自我絕不劣于有意識的自我”
      
      43頁
      “正是這種特殊的審美感,起著我已經(jīng)說過的微妙的篩選作用,這充分地說明,缺乏這種審美感的人為什么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
      
      好了,夠清晰,夠透徹了。
      
      人的思維方式是一個整體,理性的、審美的、推演的、頓悟的。。。都是這個整體的必然部分,沒有權(quán)利宣稱哪一個高于哪一個,每一個都有其優(yōu)勢和邊界。只不過,有些方式我們推行的比較多,有些,我們還沒有足夠的了解。如果是上天賦予我們這些多樣的”知“的方式,那么就請各位對我們還不那么了解的”知“的方式保持謙遜和尊重。
      
      忽然又想到,該好好再看看王陽明了,在看完彭加勒的大作后。
      
      
  •     科學創(chuàng)造有方法嗎?
      不知道
      
      在第三章數(shù)學創(chuàng)造里面提到關(guān)于在探索過程中的潛意識及無意識的問題,讓我想起了很久以前一個老師對我說過的觀點,創(chuàng)造是在無盡的痛苦煎熬中壓榨出來的,倒是很符合彭加勒的這個觀點,
      
      靈感來自于不斷的思考和探索,沒有什么靈感是憑空而生的。
  •   很有味道的文章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