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9-09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作者:尚剛 頁數(shù):35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部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元代工藝美術史的專著,內容涉及元代經濟、文化、宮廷生活、工藝美術等方面的歷史文獻、考古書目和注釋資料。僅以注釋和引用的參考書目為例,作者就為此費盡心力,跑遍了北京各大圖書館。共寫出注釋734條,引用古今中外蒙古史、元史及考古學等圖書期刊200余種。其中,有許多圖書早已成為孤本和善本,如果不是作者把它們及時、準確地摘錄和發(fā)表出來,世人很難知其內容。本書能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元朝的文化,藝術,生活,實在是近年來難得的好書。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豐富多彩的一個時代,蒙古、伊斯蘭、高麗、漢和藏傳佛教、歐洲基督教等文化并存,互相影響、交流,出現(xiàn)了十分繁榮的歷史局面。因此,元代的工藝美術是在各民族文化大交流背景下產生下的結晶,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但其中對元代工藝美術影響最深刻的仍然是蒙古、伊斯蘭與漢文化。蒙古族以騎射興起于漠北,其統(tǒng)治集團十分珍視自己的傳統(tǒng),由其所建的四大漢國,互相影響,在服飾、宴會制度上,都保留了強烈的民族特色。其對青、白二色的喜愛,使大量藍色、白色的工藝應運而生,如毛制品、絲制品、青花瓷器等產品。在蒙古史中,征服中亞伊斯蘭教國家是一重大事件。從此,蒙古皇帝兼有西域廣大地區(qū)君主的名義,中西交流廣泛而頻繁。在大批的東遷穆斯林中,包含有眾多的工匠,他們在元代工藝美術品的生產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伊斯蘭文明的審美觀,對蒙古貴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依靠回回工匠生產的"納石失"(西域織金錦),帶錯金花紋的鑌鐵器等。 元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正統(tǒng)王朝,被統(tǒng)治的人民大部分是漢族。為了鞏固元朝的統(tǒng)治,蒙古皇帝必須推行"漢法"。作者在書中闡述道:早在蒙古伐金時,就有許多漢族工匠來到和林(在今蒙古國),他們精湛的工藝令當時在和林的歐洲人為之傾倒。元朝定都北京后,漢族工匠生產的工藝美術品占據了主流地位。 在書中,作者還多次強調:元代的工藝美術品并不是粗糙草率的,而是頗為精美的,其水平是很高的。蒙古貴族對于手工藝品有一種天然的喜愛,因此,他們征戰(zhàn)所到之處,都要掠走大批工匠,聚斂眾多的工藝美術品。在元代,政府集中使用著大批來自歐亞的優(yōu)秀工匠,壟斷著精良的生產原料,在各地設置許多官府作坊,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生產。因此,元代官府作坊的工藝美術產品可謂量大質優(yōu),把中西文化融于一爐,它對民間生產的工藝美術品,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作者翔實、嚴謹?shù)恼撌鲇辛Ψ瘩g了學術界曾一度盛行的否定元代工藝美術的觀點。
作者簡介
尚剛,清華大學藝術史論系副主任,博士,副教授,專攻中國工藝美術史暨中國藝術設計史。著書很多,其中《唐代工藝美術史》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闡釋偉大文化傳統(tǒng)、面向當代藝術設計、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改革》獲2000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言第一節(jié) 時代與工藝美術第二節(jié) 生產的格局注釋第二章 織繡印染第一節(jié) 引言第二節(jié) 著名絲綢品種第三節(jié) 絲綢裝飾第四節(jié) 棉布第五節(jié) 氈罽第三章 陶瓷第一節(jié) 引言第二節(jié) 景德鎮(zhèn)窯第三節(jié) 其他窯場的著名品種注釋第四章 其他工藝美術門類第一節(jié) 漆器第二節(jié) 金屬器第三節(jié) 玉石器注釋第五章 尾語第一節(jié) 時代風格第二節(jié) 承傳與影響注釋彩圖目錄插圖目錄引用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蒙古人啟用大元的國號在1271年,滅宋還要晚到1279年,但1206年,漠北高原上,已出現(xiàn)了成吉思汗創(chuàng)建的蒙古國,1215年,蒙古大軍拔取金中都(今北京),1227年,攻滅西夏,1234年,掃平金國,1276年,占領了南宋的首都,而從1218年起,蒙古人開始大力經營西域,相繼征服了中亞、西亞以至歐洲的廣闊地域。蒙古族領有文明地區(qū)的歷史既然先于滅宋,敘說他們的工藝美術也該從更早的時代開始,尤其是在建元、滅宋之前,制約以后工藝美術發(fā)展的種種因素已然生成,這樣,書中的敘說不局囿在1271年或1279年以后,就更加必要?! ≈袊耐醭粲缮贁?shù)民族建立,文化背景都必定復雜,元代的情形又特別復雜。蒙古族不僅統(tǒng)治著文化領先于自己的眾多民族,又同西域的廣大地區(qū)保持著空前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并且,政府還明令保護治下的不同民族“各依本俗”。那個時代,蒙古族文化、伊斯蘭文化、漢族傳統(tǒng)文化以及藏傳佛教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高麗文化等多種文化并存,工藝美術就是多種文化大交流的結晶,其中的前三種是主要的文化類型,它們對工藝美術的影響也因此而特別深遠。 盡管蒙古族“始初草昧”,但其統(tǒng)治集團仍然極其珍重自己的傳統(tǒng),竭力維護本民族政治、法律的優(yōu)越地位,還有治國方略,而頑強地保存自己的風俗習慣,則有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如果說在正殿旁,種上移自大漠的“誓儉草”尚難以影響工藝美術,那么,國家設兩都,往來巡幸就不會對工藝美術沒有影響,因為,在途中使用的帳幕、器具里,已至少包含了工藝美術品。至于宴饗、服制也大多保留了強烈的民族特色?!案饕辣舅住奔纫演d在敕令,皇家就該先做表率,果然,內廷的祭祖、禳災、祈福、生養(yǎng)、喪葬之類便全依“國俗舊禮”。在統(tǒng)治民族影響下,漢族民眾也逐漸浸染其風?! ∶晒抛宓奈幕瘽B透到工藝美術的許多方面。他們豪飲成風,于是,出現(xiàn)了“貯酒可三十余石”的瀆山大玉海和“貯酒可五十余石”的木質銀裹漆甕,以至有了比小桶還要大許多的飲器“滿忽兒”;漠北高原天寒風疾,人們以畜牧為生,于是,以羊毛為主要原料的氈罽業(yè)在漢地也迎來了空前的繁榮;他們要在遷徙中生產、生活,于是,各地工匠又在成批制作如四系的瓶、壺等器皿,以便攜行。更突出的是蒙古族對白、青兩色的好尚,這使大量白色、藍色的工藝美術品應運而生,如絲、毛制品,青花瓷等。甚至連“七”、“九”這樣原本無關宏旨的數(shù)字,也由于他們的特殊感受,而在工藝美術中,發(fā)揮出特殊的作用?! ∮行娜瞬浑y發(fā)現(xiàn),蒙古族對工藝美術的影響雖然巨大,但這影響卻往往要借助于抽象的生活形態(tài)、思想觀念,較少見到哪種器形、哪種紋樣直接傳自蒙古族的工藝美術,并且,這影響還被歲月消磨得日漸衰微。原因不僅在于蒙古族早期的手工業(yè)十分落后,還在于,那時尚有兩種更先進的主要文化類型——伊斯蘭文化和漢族傳統(tǒng)文化,它們不僅擁有更悠久的歷史、更深厚的根基,還有極為發(fā)達的手工制作,蒙古族若想以工藝美術體現(xiàn)自己的好尚,必須基本仰仗穆斯林工匠和漢族工匠的精湛技藝。 蒙古族早期的手工業(yè)相當原始,幾無傳統(tǒng)可言,生產局限在皮、毛、木、骨的小范圍內,僅能維系生存,席卷中亞令他們獲得了精美的手工藝品和優(yōu)秀的工匠。對此,在窩闊臺時代隨使蒙古的南宋人士曾有實錄?!逗陧^事略》(頁18b): 霆嘗考之,韃人始初草昧,百工之事,無一而有。其國除孳畜外,更何所產,其人椎樸,安有所能。只用白木為鞍,橋鞔以羊皮,鐙亦剜木為之,箭鏃則以骨,無從得鐵。后來滅回回,始有物產,始有工匠,始有器械,蓋回回百工技藝極精,攻城之具尤精。后滅金虜,百工之事,于是大備。 在蒙元歷史上,征服中亞伊斯蘭教國家是個大事件,從此,蒙古皇帝常常兼有西域廣大地區(qū)君主或名義君主的身份,中西交流廣泛、頻繁,西域的穆斯林大量入遷,繁衍生息在中國的許多地區(qū),在法令保護下,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基本一仍其舊。他們中的上層人物或從政、或經商。從政者常常位高權重,可依靠其政治能量使其喜惡好尚影響全社會。經商者每每資財雄厚,這又能從經濟貿易的角度推進伊斯蘭文明的傳布。東遷的穆斯林自以普通民眾居多,其中,包含著大批的工匠,蒙古國時期,他們散處各地,數(shù)量已經很多,入元,他們及其后裔的制作仍占據著蒙元工藝美術的很大份額。那時,官府作坊制作了大批伊斯蘭世界的傳統(tǒng)產品,依靠的基本技術人才就是中亞的穆斯林及其子孫?! ∮捎诿晒抛逶缒甑奈幕癄顟B(tài)十分落后,他們占有漢地工藝美術品的時間雖然必定很早,但以其當時的文明程度,若要欣賞如宋的清雋典雅,還相當困難。他們又較早地接觸到了伊斯蘭手工藝品,對其外現(xiàn)的精美華麗很快寶愛非常,因此,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他們對工藝美術的審美判斷是由伊斯蘭藝術培養(yǎng)起來的。這對元代工藝美術的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 盡管歸帝王占有,但青花貯酒瓶的裝飾并不十分精致,這里的原因在于它們的用途。宴饗是當時的三樁國家大事之一,宮廷宴飲的正式貯酒器是容酒可數(shù)十石的瀆山大玉海、木質銀裹漆甕、金酒海等,飲器也全為金、銀、玉制品或異域珍異。而各式梅瓶原本都是配蓋的,作為一種窖庫里的長年容器,以使酒更加醇美,并不直接出現(xiàn)在宮廷宴飲中。因此,“春壽”銘青花梅瓶上的雙角五爪龍和云彩也同觀臺窯梅瓶等上不大工整的“內府”銘一樣,只是御用的標志,對“美”并不在意?! ≡诘弁醭钟械那嗷ù芍校€有一些很精致的器物。北京元代故宮遺址里出土的幾片即屬此類,它們是8件盤、碗、瓶的殘片,圖案呈色濃艷、繪制工細考究,裝飾題材有龍、魚藻、纏枝花、卷草、“變形蓮瓣”等。從發(fā)表的資料看,至少有盤的形制較小,胎體較薄,圖案布局也較疏朗,這與下一類青花瓷中的大部分有所不同?! ?.社會上層持有的 由于前一類青花瓷數(shù)量不多,因此,這一類就顯得尤其重要,它們中的一部分曾被稱為“至正型”,是元青花中最典型的。這類器物使用進口鈷料,圖案呈色鮮麗濃艷,裝飾帶繁多, 常常形體巨大,除去那些大盤、大碗外,瓶、罐也每每極高大,如瓶高可60厘米上下(彩圖15)、罐的腹徑能有35厘米左右。這類器物多系浮梁磁局的貢品,但并不長久歸屬宮廷,或做對伊斯蘭世界貢獻的回賜,或做對達官勛貴的賞賚,或做皇家下番牟利的商品,此外,還有一些是景德鎮(zhèn)燒造的商品瓷(如倫敦達維德基金會所藏的那時著名的象耳瓶),主顧是富室大家,其中,國內外的穆斯林和傾慕伊斯蘭文明的人占了很大的比重?! ∪缃?,這類器物被大批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當年,小山富士夫先生相信,完整的元青花今存200件左右,據那時的看法,在伊朗的阿爾德比勒靈廟的舊藏里,就有37件,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比薩拉伊博物館就有80余件,關于托普卡比薩拉伊博物館里的元青花數(shù)量,近年,中國專家重新做了估計,認為在40件上下,但在各收藏地點中,這個數(shù)目依然是最多 的。 由于伊斯蘭教的風靡,除去西亞,在北非、東非、南亞和東南亞,元青花也在許多地點發(fā)現(xiàn),其中,重要的是埃及的福斯塔特遺址和印度德里的圖格拉克王宮遺址,前者出土了數(shù)百片,后者出土了44面盤和23只碗的殘片,它們本屬于皇家廚房,因器物上繪有人物和動物,被恪守伊斯蘭教正統(tǒng)教義的蘇丹下令棄毀。從元代晚期開始,青花瓷被穆斯林國家大量仿制,體現(xiàn)的就是伊斯蘭世界對它的熱衷,對此,在《陶瓷之路》和《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fā)現(xiàn)》里,三上次男先生和馬文寬、孟凡人先生都有描述?! 摿粢獾氖?,在中國的考古收獲也會透露著同伊斯蘭世界的聯(lián)系,1966年,在江蘇金壇現(xiàn)出土了元青花云龍紋罐窖藏,罐內的遺物包括一面銀盤,盤上鏨有阿拉伯文的回歷紀年銘, 因此,窖藏的主人也該與伊斯蘭世界有某種特殊關系,而在當時的金壇,又確實居住著不少回回?! ×?、北京和山西的琉璃 蒙元時期,宮殿及寺觀使用琉璃做建筑裝飾的風氣很盛,今日的北京和山西是當時琉璃的主要產區(qū)?! ≡蠖紝m殿的建筑琉璃基本是大都四窯場的產品。大都四窯場隸大都留守司或少府監(jiān),“領匠夫三百余戶,營造素白琉璃磚瓦”,設置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不過,它屬下作坊的設 置都早于它,南窯場和琉璃局“中統(tǒng)四年(1263年)置”。西窯場“至元四年置”。1983年,在北京公主墳,發(fā)現(xiàn)了燒造白釉磚、琉璃器等的窯址,相信它就是大都四窯場中某窯場的遺址。在元大都宮殿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了白色的琉璃磚和白、綠、淺綠、深綠、翠綠、孔雀綠等色的瓦和建筑飾件??兹妇G釉板瓦、簡瓦的出土可與《元氏掖庭記》里宮殿“瓦滑琉璃,與天一色”印證?! 〈蠖紵炝鹆У牟恢皇枪俑母G場,《元一統(tǒng)志》還記錄了宛平縣出琉璃及七寶良瓷,所燒應當不只是建筑琉璃,還有供器之類。大都的琉璃和瓷器應當質量頗高,因此,元人做賦頌揚大都繁華,在敘及物產時,也不忘“銀、鐵、磁、硝、琉璃之珍”?! ∩轿鞯牧鹆Ъ妓嚲秘撌⒚?,據說,承造元明清三代宮殿陵寢壇廟的趙姓就于元代由山西遷來。在如今山西的一些寺院里,元代的琉璃建筑飾件仍有遺存,有的還帶年款。山西琉璃雖多系建筑飾件,但器皿也制作頗精,蒙古國時期,它們已遠銷和林,在那里,就出土了不少由澤州(或蒲州)等燒制的藍或綠釉的琉璃器皿殘片。
媒體關注與評論
后記 探究元代的工藝美術,我是從1982年春攻讀碩士學位開始的,迄今,發(fā)表的議論文字大半以它為題。本書的基礎是我1984年7月17日答辯通過的碩士論文——《元代的工藝美術》,這次修改前后用去約半年的時間?! ≌撐氖窃邶嬣宫l、田自秉、王家樹三位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寫作中,先后請益的老師還有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葉喆民、黃能馥,北京故宮博物院馮先銘、陳娟娟、周南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陳高華等和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安士偉阿訇等。論文答辯委員會由龐熏琹、雷圭元、吳勞、奚靜之、陳高華五位老師組成,答辯會上,常莎娜老師也提出了修改意見。田自秉師和陳高華師又為論文寫了學術評語。此外,在當年的寫作或今日的修改中,施向東、李慶西、陳莎莎三學長給我很大幫助。謹此向各位老師及學長深致謝忱?! ∥沂驱嬣宫l老師最后的研究生,也是龐師惟一從事理論工作的研究生。論文寫作期間,龐師已患重病,但仍對我關懷備至,不僅細讀了文章的幾稿,還在女兒龐綺的攙扶下,顫顫地到校輔導,參加答辯,答辯會上,竟做了長篇發(fā)言,有勉勵,有批評,關心愛護,語重心長。1985年春,龐師就辭世了。13年過去,在我修改這書時,龐師的教誨言猶在耳,神態(tài)宛在眼前,因此,也愿將這書當做對龐師的一個紀念。受惠龐師的絕非我一人,還有更多的人對他特別 懷念,因為,他真正把身和心交給了工藝美術教育,只管奉獻,不計索取,這樣的老師以前不多,現(xiàn)在更少。當我和同學在一起,總希望不要愧對了龐師的榜樣?! 」に嚸佬g研究至今還太薄弱,學校里,一般的做法是藝術分析,學校外,則通常在比對考古、文物資料。工藝美術是為人制作的,畢竟不是純樸的藝術作品或物質現(xiàn)象,故藝術分析再深入、再恰切,考古學再博大、再嚴謹,也無法借以說明工藝美術史的所有問題。我熱望能以實物為中心,用歷史文獻解說實物,填充現(xiàn)有實物的空缺,盡力復原古代工藝美術“人”的因素,闡釋若干名詞的真義。在此基礎上,試圖講清一個時代有什么;遇有可能,再說明一些重要的現(xiàn)象為什么發(fā)生在此時,而非彼時;它們何以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這是目標,至于達到與否,評判只該來自讀者,我盼望著嚴厲的批評,因為它不唯惠及個人,還有益深入研究?! ?,對前輩、時賢的成果參考、引用多多,盡管已隨文注出,但對他們,仍應表達由衷的感謝,對其研究,仍應表達誠摯的敬意,一定要說的是,劉新園先生的出色研究,對我啟發(fā)尤多。我特別感激陳高華師,在我元代問題的摸索中,得自他的鼓勵最多,幫助最大?! ”緯鴥热菀呀涖r,主題更加偏僻,但遼寧教育出版社仍慨允承辦,在商風鼓蕩的今日,出版社諸公的熱誠和勇氣真令人欽敬不已。書稿的出版聯(lián)絡,全仗葛兆光兄、馮統(tǒng)一兄之力,這是我衷心感謝的?! ∥覙O其懷戀寫作碩士論文時的生活。那時,雖不寬裕,但不拮據:雖然忙碌,但絕少干擾;雖然無知,但是努力;盡管借住的辦公室憋悶、吵鬧,可是終日不用燒菜造飯,不必為冬日取暖、夏季漏雨奔競。那已在十多年前了,那時,我還年輕?! ∩小偂 ∫痪啪虐四暌辉?,苦寒之日于爐邊
編輯推薦
這部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元代工藝美術史的專著,內容涉及元代經濟、文化、宮廷生活、工藝美術等方面的歷史文獻、考古書目和注釋資料。僅以注釋和引用的參考書目為例,作者就為此費盡心力,跑遍了北京各大圖書館。共寫出注釋734條,引用古今中外蒙古史、元史及考古學等圖書期刊200余種。其中,有許多圖書早已成為孤本和善本,如果不是作者把它們及時、準確地摘錄和發(fā)表出來,世人很難知其內容。本書能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元朝的文化,藝術,生活,實在是近年來難得的好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