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8-3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作者:鐘泰 頁數(shù):352 字?jǐn)?shù):259000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鐘泰(1888-1979),字讱齋,號鐘山,別號待庵。南京人。早年留學(xué)日本,畢業(yè)于東京日本大學(xué)?;貒笤趦山瓗煼秾W(xué)堂任日文教譯多年。辛亥革命前夕曾南走新加坡辦報。民國后,初任教于安徽高等學(xué)堂,隨后在南京法政專門學(xué)校講授日文、老莊課程十年(1914-1923)。1924年至1937年,在之江大學(xué)任教授;其間曾應(yīng)陳銘樞之邀南下任廣東省府秘書長、參議等(1928-1929)??箲?zhàn)期間,先后任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xué)院教授(1939-1943),貴陽大夏大學(xué)文學(xué)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44)。1944年冬,赴四川樂山,講學(xué)于馬一浮創(chuàng)立的復(fù)性書院。日本投降后返滬,任光華大學(xué)教授(1948-1950),解放后轉(zhuǎn)入華東師范大學(xué)。多年后辭職,為上海文史館館員。1962年至1966年,北上長春東北文史研究所講學(xué)。“文革”中仍任職上海文史館,1973年辭職,返回南居住。
作者簡介
鐘泰,別名鐘山,南京人,生于1887年,卒于1979年,享年九十有二。清末以庚款留學(xué)日本,攻生物學(xué),回國后治國學(xué)。歷任東南大學(xué)、政治大學(xué)、之江文理學(xué)院、藍田師院、華東師大教授和上海文史館館員。
書籍目錄
本書說明序凡例卷上第一編 上古哲學(xué)史 第一章 上古之思想 第二章 王官六藝之學(xué) 第三章 老子 附管子 附《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 第四章 孔子 第五章 墨子 附宋钘 第六章 楊子 第七章 商君 尸子附見 第八章 莊子 附列子 第九章 孟子 附曾子 子思 又告子附見 第十章 惠施 公孫龍 附尹文子 附名家不出于別墨論 第十一章 荀子 第十二章 韓非 申子 慎子附見 第十三章 秦滅古學(xué)第二編 中古哲學(xué)史 第一章 兩漢儒學(xué)之盛 第二章 賈生 第三章 董仲舒 第四章 淮南王安 附劉向 第五章 推雄 第六章 王充 附王符 仲長統(tǒng) 第七章 鄭玄 第八章 魏伯陽 第九章 牟融 第十章 荀悅 第十一章 徐幹 第十二章 魏晉談玄之風(fēng) 第十三章 劉劭 第十四章 裴頠 第十五章 傅玄 第十六章 葛洪 附鮑生 第十七章 陶淵明 第十八章 南北朝儒釋道三教之爭 第十九章 范鎮(zhèn) 附蕭琛 第二十章 王通 ……卷下第三編 近古哲學(xué)史第四編 近世哲學(xué)史
章節(jié)摘錄
中國哲學(xué),至周代始有統(tǒng)系可言。然其淵源所自,則甚遙遠。如孔子贊《易》,《易》固肇端于伏羲之八卦也,子思傳《中庸》,執(zhí)中之說,固堯之所以命舜也。今雜錄上古以來先民傳說見于載籍者,撮為此章。其不曰哲學(xué)而曰思想者,書闕有間,無可參驗,過而予之,以誣古人,所不敢也?! ∏刂贂┤迳艿溩羁?。故及秦之亂而陳涉起,魯諸儒乃持孔氏之禮器歸之??准诪榍厣俑担瑫钏棺h焚書,亡去,至是,亦歸涉為博士,卒與俱敗死。太史公曰:“陳涉起匹夫,驅(qū)瓦合適(同謫)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措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zhì)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yè),積怨而發(fā)憤于陳王也?!保ā妒酚洝と辶謧鳌罚 ‘?dāng)百家并爭,如申不害、商鞅法術(shù)之士,既得志于韓、秦;而縱橫家之蘇秦,張儀,陰陽家之騶衍,亦以其口辯,奔走天下之王侯,致身富貴。而儒者獨與世鑿枘,未嘗得憑權(quán)勢而有所為,可謂窮矣。然而及六國之滅,信儒術(shù)者益眾。韓非以儒與墨為當(dāng)時之顯學(xué),而一則曰:“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再則曰:“工文學(xué)者非所用,用之則害法?!保ā段?》)即其力攻仁義文學(xué),知其時為仁義文學(xué)者之多也。及始皇坑儒生于咸陽,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保ā妒酚洝な蓟时居洝罚┓蛞詺⑷迳鷶?shù)百人而至慮及天下不安,非儒之重于天下者然乎?是故以漢高之不好儒,見輒解其冠,溲溺其中(《漢書·酈食其傳》);而行過魯,即不得不以太牢祠孔子(《漢書·高帝本 紀(jì)》);魯為項羽守,當(dāng)圍城之中,而諸儒講誦,習(xí)禮樂,弦歌之音不絕,即不得不為之嘆息(《漢書·儒林傳》);其于陸生馬上不足以治天下之對,而為之有所慚色者(《漢書·陸賈傳》),蓋漸漬于儒說,非一日矣。既即帝位,用叔孫通制朝儀,張蒼定律令。是二人者,皆秦博士,故儒生也。及孝惠四年,遂除挾書之禁。孝文帝立,欲廣游學(xué)之路。于是《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皆置博士。是時民間藏書漸出,而賈生方日以仁義之說陳于天子之前。(《賈誼傳》)雖曰公卿皆武力功臣,薄太后又好黃老術(shù),皆不知重儒,然儒術(shù)之興,有不待武帝之表章六經(jīng)而已決知者矣。蓋自七國之世,儒之道雖不見用,儒之說則深中于人心。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故語近功,則儒不及百家;而言長效,則百家不及儒。此儒之得興于漢者,一也。秦尚首功而棄禮義,其效至于富強,而其弊則至于君臣父子不相顧。故荀卿所以策秦者,曰:“力術(shù)止,美術(shù)行?!ā盾髯印妵罚┣亟K不悟,遂以亡其社稷。于時賈生論秦,亦推言其過,在于仁義不施(《過秦論》)。漢興,懲秦之亡,故不得不反秦之弊。此儒之得興于漢者,二也。秦之遇儒至虐,故儒之處境至苦。而惟其處境之苦,乃以成其自守之堅。秦禁偶語《詩》、《書》,而伏生之《尚書》即以口授而傳;《詩》三百篇亦以諷誦而得不絕;禁藏《詩》《書》百家語,令下三十日不燒者,黥為城旦,而異日之古禮逸書,即出于壁中。蓋當(dāng)秦漢之交,儒者之抱殘守缺,出入于死生之際者,不知其幾何人矣!故三代古籍之存而不失,一皆儒者之力,而他家不與焉。此儒之得興于漢者,三也。不特此也,自是以后,其校定諸子者,如成、哀時之劉向父子,安帝時之劉珍,順帝時之伏無忌、黃景,即皆儒者。是不獨六藝由儒者而復(fù)顯,即諸子亦賴儒者而后傳。漢以前,儒為九流之一;漢以后,儒為百家之宗。向使無儒,則中國學(xué)術(shù)之亡久矣,而 尚有今日哉! 當(dāng)武帝時,董仲舒以賢良對策,尊孔氏而抑百家(見《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丞相衛(wèi)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武帝本紀(jì)》)。此史所稱武帝之表章六經(jīng),罷黜百家者也。然觀前后《漢書》,楊王孫學(xué)黃老之術(shù)(《漢書·楊王孫傳》),耿況學(xué)老子于安丘先生(《后漢書·耿弇傳》),矯慎少學(xué)黃老(《后漢·逸民傳》),則武帝以后,黃老之學(xué)猶存也。路溫舒學(xué)律令,于定國少學(xué)法于父(《漢書》各本傳),郭躬父弘習(xí)小杜律,躬少傳父業(yè)講授,徒眾常數(shù)百人(《后漢書·躬傳》),陽球好申韓之學(xué)(《球傳》),則武帝以后,申、韓刑名之學(xué)猶存也。不獨此也。主父偃學(xué)長短縱橫術(shù),著書二十八篇,與鄒陽、徐樂、嚴(yán)安、聊蒼所著之書,皆見于《藝文志》,是漢有蘇、張縱橫之學(xué)矣。田蚡學(xué)《盤盂書》,為雜家。而《淮南》內(nèi)外篇,與東方朔所著書,亦見于《志》,是漢有雜家之學(xué)矣。不過國家以五經(jīng)立學(xué),緣是而經(jīng)術(shù)特盛,其顯名于時者,又彬彬皆儒學(xué)之臣,百家遂不能不瞠乎其后矣。抑吾觀董仲舒,以春秋災(zāi)異,推陰陽所以錯行(本傳);高相,專說陰陽災(zāi)異(《漢書·儒林傳》);京房,長于災(zāi)變;翼奉,好律歷陰陽之占(《漢書》各本傳),則儒之中有陰陽矣。董君(即仲舒)以春秋決事比;張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 書》《春秋》,補廷尉史,平亭疑法(《漢書·張湯傳》),則儒之中有法矣。劉向有《說老子》四篇(《藝文志》),則儒之中有道矣。是故諸葛亮以申、韓教太子禪(《三國志·諸葛亮傳》),未嘗謂亮為法家而非儒也;范升習(xí)老子教授諸生(《后漢書·范升傳》),未嘗謂升為道家而非儒也。蓋自漢以來,儒者不必皆治道德、名、法,而治名、法、道德則無不儒者。故吾謂漢以前,儒為九流之一;漢以后,儒為百家之宗者,此也?! ∷稳逯畬W(xué),要淵源于濂溪。然而風(fēng)氣之開,則亦不自濂溪始。梨洲《宋元學(xué)案》首列安定(胡璦)、泰山(孫復(fù)),而泰山之門,則有徂徠(石介),當(dāng)時所謂三先生者也。吾觀泰山與范?! ∥模ㄖ傺停^:“專守王弼、韓康伯之說,而求于《大易),吾未見其能盡于《大易》也。專守《左氏》、《公羊》、《谷梁》杜、何、范氏之說,而求于《春秋》,吾未見其能盡于《春秋》也。專守毛萇、鄭康成之說,而求于《詩》,吾未見其能盡于《詩》也。專守孔氏之說,而求于《書》,吾未見其能盡于《書》也?!眲t講經(jīng)不依傳注,泰山實先倡之。而安定之學(xué),傳之者有徐仲車(積)。仲車作《荀子辯》,所以發(fā)明性善之說者甚備。其教門人,則每于空中書一正字,云:“于安定處得此十字,用不盡。”由此可推見安定之教。朱子謂“安定不傳,不出于章句誦說”(《與薛艮齋書》)。蓋大有見也。三先生中,惟徂徠較粗。然其力距佛、老,亦大振當(dāng)時儒冠之氣。故有宋一代,除濂溪外,其余緒足以沾被后學(xué)者,無有過于三先生。是以晦翁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語,而黃東發(fā)(震)且謂“本朝理學(xué),雖至伊洛而精,實自三先生而始”(見《黃氏日鈔》)。然則論倡導(dǎo)之功,三先生者正未可沒也。抑宋儒之學(xué),雖以濂洛為正支,而其別派旁流,亦難齊以一例。故有濂溪、康節(jié)之《太極圖說》、《皇極經(jīng)世》,即有歐公(歐陽修)之以《河圖》《洛書》為怪妄,斥《系辭》非孔子之書。有二程之推崇孟子,即有溫公(司馬光)之疑孟、盱江(李覯)之《常語辯》極詆孟子為背于圣人。有歐公、溫公、二程之辟佛辟老,即有東坡(蘇軾)之《易解》、子由(蘇轍)之《老子解》,大為佛、老張目。然此猶僅就濂洛初起時言之也。至于南渡之后,同為伊洛之傳,而有朱、陸之異;又旁出為永嘉之事功、東萊之文獻;再降為深寧(王應(yīng)麟)之考證,東發(fā)之記誦。是丹非素,浸多爭執(zhí)。所謂源遠而末益分者,非耶?然而宋當(dāng)金、元迭盛,宗社再覆,一時效忠之士,猶出講學(xué)之徒。語武功雖有余慚,言學(xué)術(shù)亦更無匹敵矣?! ∷蚊髦T儒,雖有異同,而其源要出于佛氏,蓋風(fēng)之所被,未有不與俱化者也。獨怪基督教自明萬歷間入中國,一時士夫頗多與其徒交游者。而由明逮清,儒者之書,鮮道及之。以吾所 見,陸桴亭《思辨錄》有曰:“天地間只有陰陽,陰陽只有五行。釋氏之地水火風(fēng),邵子之水火土石,西教之天地氣火(本地水氣火,桴亭誤作天地氣火,想系得之傳聞,故有此舛。不然,則刊其書者失之),總欠自然?!ā端急驿涊嬕泛蠹矶斓李悾┐蝿t應(yīng)潛齋作《性理大中》(潛齋名偽謙,浙江仁和人。生于明,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于論天地氣候之變,頗稱西士熊氏之說(即熊三拔),推為精當(dāng)(《性理大中》卷二十一、二十二)。又為《天教論》謂:“嘗念佛生于中國之坤方,則西北乾方,必有偏陽之教與其道相反者。聞歐羅巴人在中國西北,尊天而賤地,殆即此乎。及詢之西人,果得所謂天主者。蓋生于漢哀帝時如德亞國。起匹夫,其國徒眾,翕然從之,化被遠近。歿后千幾百年,而西北諸國盡從其教。吾觀《幾何》一書,用點畫曲直,盡萬形之變。天下之易知,誠無如此者。然而其為道不簡,從事于此,必至于殺精。吾觀《金剛》一書(此指《金剛經(jīng)》),以無住生心,化被區(qū)域。天下之簡能,誠無如此者。然而其為道不易,從事于此,必至于滅神。天主罹患于西北,則陽亢故也。釋迦剝膚于西南,則陰亢故也。西北之人,以無不知為貴,故樂于用心。從事于此,則自生神。西南之人,以無知為貴,故樂于息心。從事于此,則自生精。極其教,則陽過者殺,陰過者滅矣。西北者,其天道之失中者乎?西南者,其地道之失中者乎?”布《易》理以論釋迦、基督之教,以為各有所取,亦儒者之所罕見。然亦即自謂未多見其書,其道不能詳,故所言全出之揣度。至以《幾何》之書與基督之教,并為一談,是可哂也。竊嘗推究其故,蓋明時西來之士,如利瑪竇、熊三拔之輩,其所持以炫吾國人者,在其技巧,而不在其宗教。即言事天愛物,與中土舊談,初無所異。故李之藻序利氏《天主釋義》(之藻,浙江仁和人。萬歷進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其所譯《名理探》,為名學(xué)最初之譯本)謂其:“小心昭事大旨,與經(jīng)傳所記,如券斯合?!倍嫷衔摇镀呖恕芬粫?,以貪傲饕淫怠妒忿,謂之七賊,欲以施舍謙讓克之,其文絕美。熊明遇為之序(明遇,江西進賢人。萬歷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林黨人也),亦曰:“遏欲存理,歸本事天。不意西方之士,亦我素王功臣?!痹圃?。是故當(dāng)時學(xué)士大夫之于彼教,樂道其歷數(shù)星象之學(xué)者多,而向往其潔身修禳之術(shù)者少;入其笠以招之者多,棄其學(xué)而學(xué)焉者少。彼之不能益于我,由我之無所取于彼,非必深閉而固拒之也。至若天堂地獄之說,竊之佛氏,我所饜聞。糟粕之談,不當(dāng)一盼。況自千七百四年,歲馬教廷有不認(rèn)奉祀祖先之令,與中土之俗更生扦格。于是康熙四十六年,遂幽禁教皇使臣于澳門,而各地教士,亦遭驅(qū)逐。舉歷數(shù)星象幾何制造之學(xué),向所震驚以為窮神致化者,視如毒螫,而況其教乎哉!故明、清之基督教,不能與齊,梁以來之佛教比者,教有不同,亦勢有不同也?! ?/pre>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序 鐘子鐘山,為教授之江大學(xué)。三年纂《中國哲學(xué)史》竟,督余為之序。鐘山富於理性,純於學(xué),其為書立例謹(jǐn)嚴(yán),愾平獨肩砥柱東流之責(zé),可謂憂世之深矣!且夫古今能為學(xué)者,不出高明、沉潛之兩途。沉潛者務(wù)涵泳,高明者喜創(chuàng)辟。涵泳久而理積,理積而后體用備,內(nèi)之足 以養(yǎng)吾心,外之足以理天下國家,充實光輝,儒術(shù)乃以見尊於世?創(chuàng)辟者之於學(xué)焉,不務(wù)蓄德而以求知,求知者必求勝於人,求勝於人之心不己,將溪刻以求古人之失?;蛳攘⒄轮?,而以古人之言行就我。夫以古人之跡之傳於今,鸞遠而莫見,鉏鉛而不相合,固矣,其不可強同也,因而疑之,信與疑不相害也。以疑古為求學(xué)之方,師師相承,而其術(shù)益密,乃近於名法家之所為。是故今之學(xué)者,移治經(jīng)之心力以治子,往往自暱於名法而敝屣儒術(shù)。儒術(shù)之中有荀卿焉,陽儒而陰法,崇名而絀性,其書倍譎不同,往往出於其徒李斯輩之所竄易。學(xué)者顧軒之躋之 於孔、曾、思、孟之左。最近學(xué)風(fēng)扇播,總其略墨名而荀性,為世大宗,賢圣微矣!抑不知夫圣之所以為圣,賢之所以為賢,首出群倫,包三才,育萬物,廓然性分之天者,其視諸子猶鯤鵬之於蠛蠓焉。嗚呼!章制密而儒道衰,考據(jù)精而名法勝,因不與果期,而卒與之相赴。一孔之士,南面?zhèn)魏?,徑然獨訂賢圣之得失,而高下其名位。蓋三十年來,學(xué)術(shù)思想既不得保其統(tǒng)緒,雅頌政教且隨之以傾。然而倡此者,家自以為哲學(xué),人自以為真理。理不必真,而橫流滋蔓,夫豈非高明者之過與?鐘山之擇術(shù)焉醇,其觀古焉涵泳反復(fù),久而得其通儒者經(jīng)世之體也。世之為學(xué)者,大都握今之轡以馭古之跡,是以毀轅折笑而其道大窒。窒則愚,通則哲。嗚呼!鐘子其幾於哲矣!戊辰三月吳江金天翮。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xué)史(全2冊)》是鐘泰先生以三年精力撰寫完成,體會賢哲之精微,各家各派都客觀公正的論述?!吨袊軐W(xué)史(全2冊)》作為一部成書很早,體大思密而卻又所見的著作,值得廣大哲學(xué)愛好者和研究者的重視。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