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8-03-01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作者:顧頡剛 頁數(shù):222 字數(shù):166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顧頡剛(1893——1980),總括而言,是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奠基人之一;具體而言,是在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頗的影響的“古史辨”的運動的主將。作者的特殊身份決定了本書的特殊意義。我們從中既可看到這位博涉子多個史學領(lǐng)導、親歷子多項史學活動、交接了多位史學名家、編輯了多種史學論著的奠基人對學科和同行的觀察與評論;也可看到這位主將以特別的篇幅對他領(lǐng)導的史學運動所作的闡述與估價。在20世紀的中國學術(shù)作反思 與總結(jié)的時候,“古史辨”的影響——包括其正與負面——是不能忽視的,而本書的有關(guān)部分,正是出自當事人一份直接親切的概要。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著名的中國現(xiàn)代史學家、民間文藝學家。1913年考入北大預科,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本科哲學門,留北大圖書館任助教做編目工作。在工作期間,草擬出《重編中文書目的辦法》,提出了拆散叢書編“書名目錄”、進而提出“學派書目”和“分類目錄”的見解,并建議編“待訪書目”,這些建議對改進圖書館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后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中央大學等校教授,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后,任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顧頡剛教授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chuàng)者、古史辨學派的創(chuàng)建人,是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的史學大師。主要論著有《古史辨》、《崔東壁遺書》、《當代中國史學》、《漢代學術(shù)史略》等。
書籍目錄
本書說明凡例引論上編 近百年中國史學的前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 第一節(jié) 當代史的撰述 第二節(jié) 舊史補作與改作 第三節(jié) 舊史表志的補訂 第四節(jié) 學術(shù)史的撰述 第五節(jié) 譜牒與方志 第五節(jié) 地理學的著述 第二章 史料的整理與輯集 第一節(jié) 當代史料的整理與結(jié)集 第二節(jié) 正史的補注與校訂 第三節(jié) 舊史料的輯佚 第四節(jié) 古史史料的整理 第三章 金石學的興起與研究 第一節(jié) 碑志學的結(jié)論與研究 第二節(jié) 金文的結(jié)集與研究 第三節(jié) 吳大懲與孫詒讓 第四章 元史與西北地理的研究 第一節(jié) 元史史料的整理與元史的改作 第二節(jié) 洪鈞及其《元史譯文證補》 第三節(jié) 西北地理的研究與撰述 第四節(jié) 域外史地史料的整理與撰述 第五章 經(jīng)今文學的興起與貢獻 第一節(jié) 經(jīng)今文學與辨?zhèn)螌W 第二節(jié) 廖平與康有為中編 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 第一章 甲骨文字的發(fā)現(xiàn)與著錄 第一節(jié) 私人的收藏與集錄 第二節(jié) 喘研究院與河南博物館的殷虛發(fā)掘 第三節(jié) 外人的收藏與集錄 第二章 銅順群的發(fā)現(xiàn)與考釋 ……下編 近百年中國史學的后期附:《古史辨》第一冊自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