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活下去的孩子

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作者:歐巴克  頁數(shù):261  譯者:高慧芬  
Tag標簽:無  

前言

當兒童及青少年把傷害自己當成解決問題的方法,用自殺來協(xié)助自己面對困境;而身邊的親人、朋友,卻都失去了協(xié)助及支持的功能時,他孤單面對著生命中的無解題(無法解決的問題),失去與他人的聯(lián)系及親密感,孤獨地被留在人生舞臺上,不知所措。他茫然失措,一再質(zhì)問生命的意義及歸屬,恐懼無助,此情何以堪。當人生病到醫(yī)院時,他主要的目的是要治病。而當人想自殺時,一般人會習以為常地認為問題是“自殺”,殊不知自殺問題的重點是“人”而非“自殺”,它是“人的問題”,而非“自殺的問題”。我們面對自殺者時,千萬不要忽略自殺者個人的內(nèi)涵——他的人格本質(zhì)、思考方式、情感因應、對生死的態(tài)度、個人發(fā)展及生命經(jīng)驗、問題解決策略及技巧、家庭背景及現(xiàn)狀、人際關(guān)系及支持體系等。歐巴克博士所著《不想活下去的孩子——自殺心理分析及治療》,詳細分析兒童及青少年自殺者個人的問題,作者深刻細致的剖析常使譯者在譯述過程中掩卷沉思。本書除了給讀者知識性地了解自殺者個人因素及醞釀情境與治療過程外,作者還表達了對自殺孩子的同情及悲憫,也牽動著讀者的同情心及慈悲心。對自殺的孩子,旁人的幫助是否有用?對堅決要自殺的孩子,旁人的關(guān)懷是否會讓他(她)回心轉(zhuǎn)意?我相信會的!這是我的信仰——旁人的幫助是必須而且有用的。佛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鄙畬氋F,我們要珍惜,讓我們一起努力來改變兒童及青少年的自殺決定!一般人對自殺的反應是“好可怕、好恐怖”,正因為可怕,我們要趁早了解它,正因為它恐怖,我們要深入了解它、預防它,并減少它的傷害性。俗話說:“及時補一針,勝過事后縫十針?!倍谧詺⒌臓顩r里,事前的預防功能極強,事后的輔導治療絕對必要,希望本書能發(fā)揮它對自殺預防及治療的功能。當我在翻譯這本書時,心中不時回蕩著這些問題:要如何預防孩子自殺,究竟什么是孩子生命中的最愛?而當我翻譯完此書后才明白,我們對孩子生命中的真正需要,往往缺乏深刻正確的了解。我曾遇到一位生活、事業(yè)都很有成就的女子,有一次她哀傷地對我說,至今她最渴望的是被媽媽擁在懷里的感覺。我在外國念書時,遇到一對夫妻,兩人都在攻讀學位。有一天他倆告訴我:“目前擔心的不是我們的學位,而是孩子。剛出生的孩子送回臺灣,身邊的另一個孩子則托人照顧,兩個孩子都沒好好親近過,想來真是難過?!闭f的也是,將來孩子長大,還是會再向父母索取他們應有的這一段“最愛”吧!譯完這本書,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父母就是最好的專家!”作者所表現(xiàn)的治療功能,其實就是一個好父母的功能。無條件的關(guān)愛、支持與鼓勵才是最好的藥方,而這是我們天下父母本身所具有的呀!高慧芬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共有十一章,在開始的第一章及第八章均為兒童及青少年個案的描述與討論。第二章則比較成人與兒童自殺理論之異同。第三章敘述孩子自殺行為所表達的信息及含意,作者從孩子的談話與繪畫作品中分析其中含意。第四章分析孩子的人格風格,第五章則進一步探索生活環(huán)境事件對自殺的影響。第六章詳述孩子的死亡的重點是放在家庭內(nèi)的無解題,這些無法解決或很難解決的困境與自殺行為的互動。第九章根據(jù)以上觀點的角度擴展孩子自殺理論最后則討論治療層面的原則及重點。    本書集學術(shù)討論、研究治療于一處,是一本專為心理治療師、教師及家長分析研究少年心理疾病提的咨詢手冊。

作者簡介

以色列·歐巴克,博士,是紐約州葉史瓦大學艾伯特·愛因斯坦醫(yī)學院青少年自殺診所的資深臨床心理醫(yī)師。在這之前,他在以色列巴伊蘭大學任副教授,曾于1987至1989年在美國葉須瓦大學做休假研究。
作者歐巴克博士的學術(shù)經(jīng)歷如下:
  1968年獲巴伊蘭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
  1971年獲葉史瓦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
  1974年獲葉史瓦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他于葉史瓦大學接受臨床心理訓練,另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其他大學學府的客座教授。歐巴克博士從事自殺臨床工作已十幾年。此外,他主持多項自殺防治計劃、研究及出版相關(guān)圖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自殺兒童個案的探討  個案一:蕾娜  個案二:莉莉第二章  比較成人自殺與兒童自殺  第一節(jié)  自殺的定義  第二節(jié)  成人自殺的理論  結(jié)語第三章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行為的警示及危險性  第一節(jié)  兒童及青少年的自殺與嘗試自殺  第二節(jié)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的方式與嘗試  第三節(jié)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字條及其傳遞的信息  第四節(jié)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行為發(fā)展的模式第四章  自殺高危險群兒童及青少年的探討:人格特征  第一節(jié)  兒童及青少年的憂郁癥  第二節(jié)  嚴重的精神疾病  第三節(jié)  自我控制  第四節(jié)  認知的僵硬與彈性  第五節(jié)  影響性與敏感度  第六節(jié)  自虐及強迫傾向  第七節(jié)  性別與年齡差異  結(jié)語第五章  探討:一般生活情境  第一節(jié)  孩子自殺的理由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傷經(jīng)驗  第三節(jié)  喪失經(jīng)驗與自殺的關(guān)系  第四節(jié)  兒童虐待與疏忽  第五節(jié)  家庭暴力  第六節(jié)  家庭危機  第七節(jié)  學業(yè)壓力  結(jié)語第六章  探討:兒童及青少年對死亡的理解與感受  第一節(jié)  死亡觀念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死亡的經(jīng)驗及所帶來的情緒  結(jié)語第七章  探討:家庭因素  第一節(jié)  問題多多的分裂家庭  第二節(jié)  死亡的信息  第三節(jié)  緊密共生家庭的毀滅過程  結(jié)語第八章  分析青少年自殺個案  第一節(jié)  慟痛的家庭  第二節(jié)  宋兒時的生活片斷  第三節(jié)  家庭分析第九章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理論與觀點  第一節(jié)  心理分析模式  第二節(jié)  家庭過程模式  第三節(jié)  自毀的逐漸發(fā)展  第四節(jié)  多動力及多類別的自殺模式  第五節(jié)  生化模式  第六節(jié)  三種主要的研究模式  第七節(jié)  無解題  第八節(jié)  自殺與無解題之關(guān)聯(lián)第十章  生與死的吸力與陽力:自殺行為新解  第一節(jié)  對生死的矛盾情結(jié)  第二節(jié)  生與死的四種基本態(tài)度  第三節(jié)  本模式相關(guān)的評論研究  第四節(jié)  現(xiàn)象模式的臨床應用第十一章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診斷與治療  第一節(jié)  自殺危機的評估  第二節(jié)  治療模式  結(jié)語  本書總結(jié)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自殺兒童個案的探討個案一:蕾娜進入自殺兒童的世界是需要入引導帶領(lǐng)的。蕾娜就是我的第一位向?qū)?,她引領(lǐng)著我進入她的世界。遇到她的那年,她只有七歲,被人視為智障兒。當時我在她就讀的學校里擔任心理咨詢師的職務。校方要求我對她的狀況做心理評估,于是我安排與她會談。記得她第一次來到會談室時顯得十分驚恐,不知會談過程中會發(fā)生什么事。她穿的夾克幾乎把她整個人包住。進門后,下帽,拉開大夾克的拉鏈,逐漸熟悉我及四周的環(huán)境。我對自殺兒童的了解于是展開。蕾娜詢問是否能用擺在一旁的紙和蠟筆,我點頭答應。她拿起了蠟筆,在紙上畫下兩條平行的線——“這是馬路?!彼f。接著把馬路上畫滿了車輛,在路的一旁,她畫了個女孩,而路的另一旁,畫了個女人。她問我知不知道她畫的是什么,我正猶豫不知是否要猜的時候,她自顧自地說:“這小女孩想要被車壓死?!碑敃r我非常驚訝,問她為何這女孩要被車壓死?蕾娜率直地回答說:“這就是問題了,為什么這個女人要這個女孩死呢?”當我想進一步追問時,蕾娜卻止住不說了。只輕描淡寫地留下一句:“我要回教室了,下次再來?!庇谑撬x開了會談室。事后我才知道蕾娜的母親患有類偏狂癥,在精神療養(yǎng)院住過很長一段時間;她的父親則身無一技之長。蕾娜是長女,下面的兩個弟妹經(jīng)診斷證實為智障兒。蕾娜的困難打從她出生后就開始了。出生的第三天,她從醫(yī)院被接回家,但她的媽媽在看她一眼后,堅稱這個孩子不是她生的,醫(yī)院一定搞錯了;此外,蕾娜的母親也不準任何人接近這個嬰兒。自此以后,母女間的依賴及摧毀性關(guān)系開始延展開來。當蕾娜學會讀字及寫字時,她驕傲地向媽媽顯示自己的進步,母親卻帶著不屑的口氣嘲笑道:“你自以為你比我們都行,是不是?你以為你很了不起嗎?”這也許是蕾娜決定要扮演智障兒的開始吧!她的智障是為了要讓自己和弟妹一樣,是為了要獲得母親的愛。蕾娜來到會談室時,身上經(jīng)常帶著瘀青的紫斑及傷痕。起先她想要遮藏住這些傷痕,不讓我看到,后來她才比較坦然地現(xiàn)出身上的鞭疤及抓痕。這些傷痕全是母親莫明其妙、沒有來由地一陣毒打所致。有時,母親整天不準她吃飯或罰她在墻角站立整晚。有一次,母親甚至把她鎖在鐵籠里。蕾娜逐漸成為母親在怒氣及挫折時發(fā)泄的犧牲品。經(jīng)過一段日子,我才發(fā)現(xiàn)蕾娜早在幾個月前就為自己設計了一套復雜的自殺計劃。她常跑進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陣中,希望自己被輾死。她這種想要了結(jié)自己生命的態(tài)度已是校內(nèi)老師眾所周知的公開秘密。在學校的參觀旅游活動中,老師把她摒除在外,不敢?guī)獬?。有一次,蕾娜真的被車撞了,雖然傷得不重,仍被送進了醫(yī)院。在醫(yī)院的治療期間,醫(yī)生及護士對她照顧有加,這可說是蕾娜平第一次得到疼愛及關(guān)懷。在治療蕾娜的過程里,我與米拉合作。米拉是蕾娜學校的輔導老師,我們的目標是要給蕾娜一帖良藥——即“改良的親職”。每個禮拜,我們與蕾娜有一到兩個小時會談的時間。這段時間里,我們兩人給蕾娜關(guān)懷、接納、安全、愛及界限的示范。蕾娜顯然很高興我們這樣做。她非常愿意米拉和我做她的父母親,她甚至要求我們帶她回家。她嫉妒其他接受咨的孩子們,甚全出手打他們??偠灾?,我們竭盡所能地關(guān)愛她,直到最后,我們被她弄得精疲力竭。會談開始的第一個月,蕾娜和我們的關(guān)系是單純的給與取得關(guān)系。我們給予,而蕾娜饑渴、熱切、無止盡地索取,仿佛我們在償還久欠未還的債務一樣。在治療過程中,蕾娜對愛的需求與索取變得愈來愈明顯與迫切。這份需求揭開她自制的表象,她直接而熱切地需要著愛。我們不能拒絕她,任何拒絕都會讓她發(fā)怒,引起她的咒罵。在蕾娜身上,我們學到如何治療自殺兒童,即使是大學也無法提供這樣的學習課程。舉例來說,如果米拉和我沒有通過她的“忠誠測試”,蕾娜可能會跑到窗邊,跳上椅子,威脅著要從三樓跳下。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她仍密切地注意著我和米拉的反應。剛開始時,我們以為這只不過是她“博取外人注意的小伎倆”罷了;但以后才逐漸了解她不是鬧著玩的,她是來真的。蕾娜把內(nèi)心的信息具體真實地表達出來——“如果你們不愛我,我就沒有生命可言,這與死了沒有兩樣?!痹诿媾R她跳樓威脅時,我們的做法也不同于一般教科書所教的處理策略。我和米拉其中一個會跑向她,把她拉下椅子,摟著她并告訴她我們不允許她傷害自己。蕾娜喜歡我們這樣的反應,甚至可以說,她非常喜歡做出跳樓的威脅。當然,可以預期的,她跳樓求死的威脅逐日增加。有時她的求死方式怪異到極點,令人完全無法預料。有一次她在會談室,憤怒、粗暴、不理會人、不和人說話,她自己弄彎了一根鐵釘,并把鐵釘插進電插座想要電死自己。另外一次是在一個冬日,電暖爐開著,她用身體撞電暖爐。她的這些行為已不只是要人注意而已,它們大聲且清楚地說出蕾娜的憤怒、抗議與絕望。她要死,也希望這個世界知道她要死。每當前一晚被母親虐待,而父親只在一旁無助地看著她時,蕾娜求死的意念就特別強烈。有一次她一進會談室就嚎啕大哭道:“我要去死,我再也受不了了?!崩倌鹊淖詺⑴e動不應被看成“引人注意”的把戲,因它實際表達著蕾娜生與死的強烈掙扎。有一天在我問過蕾娜下面的問題后,她尋死的舉動戛然止住。以下就是我們當時的對談:我問蕾娜:“你有看過人死掉嗎?”“有?。 彼卮鹬?。“那死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接著問?!熬拖袼菢印!薄八赖舻娜藭龅绞裁词虑槟??”我問。“有人會把他送到醫(yī)院?!薄叭缓竽兀咳藭趺磳λ??”我問?!叭缓筢t(yī)生會照顧他,讓他吃藥?!薄叭缓竽??”“然后他就回家了?!薄澳闶裁磿r候看過死人的?”我問。“有一次在人行道上。”“有沒有看過死的狗呢?”我問。談到死狗,蕾娜的臉色發(fā)白,低頭靜坐,不發(fā)一語。“狗死了以后,人會怎么處理它呢?”我緊接著問。此時,蕾娜的眼神充滿著恐懼。她問:“人把狗埋起來嗎?”每當她開始害怕時,她就用“我要走了,下次再來”這種方式來逃避,這次當然也不例外,于是她走了。但我覺得在那一刻她仿佛才了解到她的自殺行為與死亡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而這個關(guān)聯(lián)是以前她所不知道的。仿佛在過去,她從來沒有把其他人或動物的死與她的自殺舉動聯(lián)想在一塊。那次的對話之后,蕾娜不再玩尋死游戲了。她開始用言語直接表達心里的挫折和尋死念頭,她告訴我們家里的生活狀況,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對蕾娜的咨詢治療會容易些,但至少我們已走向一個新的方向。一年半的心理治療后,經(jīng)法院裁決,蕾娜被安置在寄宿學校。之后我們與她的父母聯(lián)系,給予他們急需的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協(xié)助,減少了母女間變相相虐的關(guān)系,而蕾娜如同童話故事里的人物般,由智障兒搖身一變成為班上頂尖的優(yōu)等生。由以上的敘述,我們了解蕾娜自殺的原因是患精神病的母親對蕾娜的拒絕、肢體及精神的虐待、對其認同感的打擊及將她與家人隔離,使其孤立。然而其他個案的自殺動力及原因可不像蕾娜這樣明顯清楚。下面我要談的是莉莉這名個案。個案二:莉莉莉莉十歲,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她被人發(fā)現(xiàn)企圖上吊自殺后,送到我這兒來接受治療。莉莉上吊尋死的當天,湊巧她爸爸提早下班,看到女兒站在餐桌上,懸繩于房內(nèi)藝術(shù)燈的支架上。莉莉自始至終不肯承認她要自殺,她說她只是玩玩而已,絕對不是要傷害自己。莉莉的爸媽也再三向我保證女兒不是存心要死。雖然他們篤信這只不過是莉莉用來引入注意的把戲罷了,卻怎么也想不通為何她需要耍這樣的把戲。根據(jù)他們的了解,莉莉在校是個好學生,交了不少朋友,同時又參與多項課外活動。在第一次的會談中,莉莉從頭到尾一直縮在椅子里,仿佛她希望自己能消失一樣。每次她父母望著她,等著她的回答時,她羞澀地點點頭,附和先前別人說的話。當我問她問題時,她會先觀察父母的臉色,然后才決定要點頭、搖頭或聳聳肩膀。在之后的幾次會談里,我單獨和莉莉談,她顯得非常不安,后來漸漸習慣之后,也自在些了。她承認有時真希望自己死掉,她想自殺卻又不敢。她看起來絕望又傷心,卻仍無法具體說出引發(fā)這些負面情緒的事情。當我們談到她上吊尋死被父親發(fā)現(xiàn)的事情時,她用一種不帶情感的生硬語調(diào)承認那天她的確想死,卻又不十分肯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要死。她說事發(fā)的前一天晚上,電視報導一個女孩上吊身亡的事。會談持續(xù)進行著,莉莉漸漸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情緒?!凹姨?,根本沒有我容身之地。我到一個房間就會被里面的人趕出來?!睂嶋H上,她和姐姐住一間,但當姐姐有朋友來訪的時候,她就得離開房間,到別的地方去。而哥哥只準她待在他的房間五分鐘而已,超過五分鐘,她也得到其他地方。此外,她不能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因為會吵到爸爸。當然這些抱怨絕不能構(gòu)成莉莉自殺的理由,但它們卻反映出莉莉被拒絕、被排斥的感貨。這種排斥感在曰后我與莉莉及其家人會談中,逐漸明朗地浮現(xiàn)出來。

后記

我們再也不能肯定地堅持兒童及青少年或年幼的孩子不會想到要自殺,認為他們不會企圖自殺或不會真正自殺。兒童自殺實例雖少,但兒童青少年確實有自殺行為且有自殺的想法。事實上生命早期,孩子就已被無助所吞噬,走到完全棄絕生命、向死亡投降的路上。在書中,筆者準確描述出兒童無解題的家庭背景,孩子被迫來解決這些沒有解答的問題。采用較廣的現(xiàn)象模式來檢驗無解題及其對自殺評估、治療及預防之功能。但仍有許多兒童自殺的問題有待解決,例如:是否全部的孩子都在傷害的環(huán)境里以同樣的方式受影響呢?這其中是否還有其他動力過程牽扯在內(nèi)呢?遺傳、社會及文化因素的角色是否占一席之地呢?如果有,那它的角色又如何呢?最重要的是兒童自殺如何與成長后的自殺有關(guān),特別是青少年的自殺?本書做出一假設:兒童自殺行為最危險的部分在于它已建構(gòu)了日后自殺行為的核心本質(zhì),但這假設仍需進一步細察。兒童自殺行為相關(guān)知識的重要涵意已超越自殺行為本身。我們已了解到孩子在生死議題上,采取存在立場,他們的確要應付死亡和面對死亡的感覺?;钤谑郎蠈δ承┖⒆觼碚f的確是在進退兩難的困境,某些青少年和成人的感覺也一樣。發(fā)展心理學低估了兒童對生死問題的興趣及自覺意識,孩子是有能力執(zhí)行有自覺意識的自殺行為。死亡的問題應在兒童發(fā)展上占更重要的地位,兒童及青少年自殺應受到今日心理學家及精神醫(yī)師更多的重視。事實上,對兒童自殺行為的評估應改為評估一般兒童及偏差行為兒童一項標準化的手續(xù),就像我們會評估每個人的人格及行為各層面一樣。許多與兒童工作的專業(yè)人員可能認為治療自殺兒童是徒勞無功、一無所獲的,希望這本書向他們證明這樣的想法是毫無根據(jù)的。我相信兒童心理治療的各個領(lǐng)域都會因自殺兒童的預防及治療工作的研究結(jié)果而受到改善及成長。為這些孩子們謀福利的治療,其含有的誠意、真實及啟發(fā)性將讓孩子們動容地回應著。

編輯推薦

歐巴克博士所著《不想活下去的孩子:自殺心理分析及治療》,詳細分析兒童及青少年自殺者個人的問題,作者深刻細致的剖析常使譯者在譯述過程中掩卷沉思。《不想活下去的孩子:自殺孩子心理分析及治療》除了給讀者知識性地了解自殺者個人因素及醞釀情境與治療過程外,作者還表達了對自殺孩子的同情及悲憫,也牽動著讀者的同情心及慈悲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不想活下去的孩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適合做兒童心理咨詢的人去看
  •   需要慢慢看,要慢慢消化,因為我不是心理專業(yè)人士。
  •   整體還好,挺有幫助的,理論和實用都不錯,這種書國內(nèi)比較缺。
  •   、寫的很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