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旅

出版時間:2004-9-1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作者:余秋雨  頁數(shù):23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跟隨余秋雨的腳步》系列叢書是國內(nèi)首套彩色圖文版余秋雨旅行散文集,一共包含《中國之旅》、《歐洲之旅》、《非亞之旅》和《心中之旅》四部獨立作品?! ?5年前,余秋雨先生因困惑于“書齋著述與實際發(fā)生的文化現(xiàn)象嚴重脫節(jié)”而走出書房。在旅行了大半個中國后,踏足亞歐大陸,叩訪兩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島、希臘、羅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發(fā)祥地以及眾多歐洲國家。在行走中洞察,在觸摸中感悟,在跨越中思索,在燭照中敘述……從而交織形成了一系列以獨特人文情懷,“導(dǎo)游”人類文明大空間大歷史的睿智而優(yōu)美的文字,由此開了“文化大散文”之先河?! ”鞠盗性诔诗I上述作品的同時,配插了一千多副精美圖片,目的是為使讀者在追隨余秋雨先生的腳步時,能有身臨其境、風華盡覽之感?! 》莵唽τ谌藗儊碚f,總是充滿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從金字塔的法老木乃伊,到阿拉伯沙漠的荒涼無垠,人類文明的軌跡在此延伸,自然與生命的碰撞在此閃現(xiàn)。在亞非各國,你所經(jīng)歷的不僅是旖旎的異域風情,更多的是感受到人類文明的偉大。內(nèi)容節(jié)選:到金字塔去的那條路修得還不錯。走著走著,當腳下出現(xiàn)一片黃沙,身邊出現(xiàn)幾頭駱駝,當抬頭一看,它們已在眼前?! 〈蟮挠腥?,小的若干座,還有那尊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這一切全都是純凈的褐黃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畫出一層層明暗韻律。后來,這樣的環(huán)境和造型很容易讓人覺得單調(diào)、荒涼和苦澀,但居然都沒有,把人類的感覺慣性推出了常軌。  受到更大的挑戰(zhàn)的是知識的常軌。我站在最大的那座胡夫金字塔恭敬地仰望著,心中疑問成堆。

作者簡介

余秋雨,學(xué)者、作家。浙江余姚人。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等。

書籍目錄

希臘 意大利 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德國·瑞士 法國·摩納哥 西班牙·葡萄牙 愛爾蘭·英國 比利時·盧森堡·荷蘭 丹麥·瑞典·挪威·冰島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插圖2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序人的生命由時間和空間組成。時間再怎么長,也就百來歲吧,延長余地不大,但空間就不一樣了,伸縮的范圍可以非常懸殊。因此,生命質(zhì)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與空間相關(guān)。在交通艱難的古代,很多學(xué)人走不了太遠,但他們心中的天地卻很遼闊,是一些無畏的旅行家給予的,用他們的腳步,用他們的記述。這樣的旅行家不僅提升了自身生命的質(zhì)量,而且也提升了整個文明的質(zhì)量。    正由于此,當我鉆研本書多年之后,越來越欽佩古往今來那些用生命歷險來閱讀空間大書、寫作空間大書的人。終于,我成了他們中的一員。    感謝廣大讀者一年又一年地關(guān)注著我,追隨著我,使我的旅程哪怕再艱苦、再危險也不寂寞。如果說,我的文化知識大半來自書房,那么,我的文化感悟則大半來自旅途。在半路客棧中把新獲得的文化感悟匆匆寫下來與廣大讀者分享,是我的一大幸福。我開始出行時事事困乏,連照相機也沒有,因此對于所見景象只能靠文字來描繪。這當然也有好處,使文字承擔起了更完整的責能,具有一種可以舍棄圖像的獨立性。我的很多讀者也習(xí)慣了這種不帶圖像的,后來看到我在書中印了一些照片還來信提意見,認為是畫蛇添足之舉。但是我的旅行方式畢竟發(fā)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最后甚至成了與電視臺的緊密合作,已經(jīng)很難離開圖像了。    廣州市文化傳播事務(wù)所擁有龐大的圖片庫,他們計劃從我的旅行文字中選摘一些出來配上足夠的圖片編一套書,交由希望出版社出版。提出過類似要求的人不少,有的還真編了書,讓我上當受騙,但我這閃看他們每一步都做得扎實有序,誠信可靠,也就答應(yīng)了。    編這套書,我沒做什么事,若有功勞,全應(yīng)算在編排者和出版者身上。我希望這套書能鼓勵更多年輕讀者踏上更開闊,也更文化的人生旅程,也希望更多由于事務(wù)繁忙或年邁不例如此出行的讀者能由這套書而彌補人生缺憾。    是為序。

編輯推薦

《跟隨余秋雨的腳步》系列叢書是國內(nèi)首套彩色圖文版余秋雨旅行散文集,一共包含《中國之旅》、《歐洲之旅》、《非亞之旅》和《心中之旅》四部獨立作品。      本系列在呈獻上述作品的同時,配插了一千多副精美圖片,目的是為使讀者在追隨余秋雨先生的腳步時,能有身臨其境、風華盡覽之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歐洲之旅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4條)

 
 

  •   我對這本書比較失望,對書中的內(nèi)容比較失望。我覺得同樣作為游記,余秋雨對于這本游記有些不太重視,輕描淡寫。相比之下,可真不如馮驥才的《維也納情感》。
  •   一直很崇拜余秋雨老師,對他的著作很喜歡。之前拜讀過《文化苦旅》、《亞非之旅》和其他零星文章,深為其睿智的文筆、敏捷的才思及寬宏的文化視野折服,最近想買下《歐洲之旅》,無奈卓越無貨,所以,希望卓越快快進貨以了吾之心愿!
  •   與余老師的文化苦旅等著作相比,這本寫得太淺,有點失望。
  •   圖文并茂,有文化底蘊,不錯.
  •   從這本書上能了解了許多歐洲部分國家的歷史,是值得一看的書。
  •   一般的書,基本沒怎么看過~~~
  •   卓越不錯,不過……秋雨叔叔的以新?lián)Q舊還是騙到了不少人……
  •   好想去歐洲玩一玩,可惜資金不夠啊。不過在書中看到了很多的美景,還有不怎么美的景色后面很美的故事。
  •   《歐洲之旅》一書,在110頁的最后一行文字與111頁第一行文字有重疊,校對不夠仔細。
  •   探險家有很多 中國的 外國的 與那些職業(yè)的探險家相比 余秋雨 顯得丈夫氣弱了許多 但在他哪 信手拈來 和 才華橫溢的語言中我們似乎 和他一起 探尋了 一個歷史和現(xiàn)代的歐洲
  •   用眼睛去旅游!有些人,看的是風景;有些人,看的是風景里面的故事;還有些人,體會的是故事背后的感悟。
  •   圖片很漂亮 文字也很好
  •   于老師的著作讀的不太多,有的短文寫的十分精彩,在《文化苦旅》中的》'月牙泉'和'天一閣'兩篇散文寫的絲絲入扣,讀罷便進入遐想,仿佛親身走進了那個世界一般,然而本書中的多數(shù)作品都不具備這樣的文筆,真的只像一個旅者,走馬觀花,輕描淡寫。很佩服于老師對歐洲文化的了解和知識面的寬泛,但在此書中總感覺運用的不恰當,仿佛一直在炫耀自己的思想與博學(xué),乃至于忽略了對景色以及人... 閱讀更多
  •     假期的時候讀了這本書,很多城市,原來有這么多的歷史,原來有這么多的傳聞,有這么不同的氣質(zhì),比單純的景點介紹要好太多了,可以感受很多關(guān)于不同城市的文化,一個城市的記憶,一個國家的記憶,原來是這樣,很多人物不僅僅在他的介紹中變得更加有血有肉,不再單純的是個符號,大師們猶如一個個鄰人,在下個路口與你相見。
  •     讀大學(xué)時有看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看過一遍現(xiàn)在所記不多,當時的感悟是語言很美很生動,但沒有繼續(xù)深入去讀他其它的著作.現(xiàn)在再次品讀他的這本《歐洲這旅》又再次被吸引.在他筆下城市有了生命,有了呼吸,有了個性;古跡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重演著當時的故事;名人故居又再次上演著主人坎坷的命運.只有博學(xué)多才,學(xué)識淵博的人才能旁征博引.結(jié)合當下適時提出如何更好的傳承中國文明,保護人類的精神財富.
      作者如哲學(xué)家不僅深思,而且宏觀,比如學(xué)生監(jiān)獄中得出的有趣邏輯:
      世間很多強加的不良待遇,大半出于施加者自己的想象,不一定對得上承受者的價值系統(tǒng).有時,承受者還正求之不得呢.
      青春的力量實在無可壓抑,即便是地獄也能變成天堂.
      大學(xué)的魅力就在于大氣,而大氣的首要標志是對歷史的幽默.
      再比如寫羅馬的廢墟,一切偉大從外面看是一種無可抗拒的力量,從里面看則是一種無比智慧的秩序.
      偉大見勝于空間,是氣勢;偉大見勝于時間,是韻味.
      偉大的史實一旦被樸素敘述本已大氣磅礴,更何況添加這番迷人的流暢和優(yōu)雅.
      寫威尼斯有趣的生態(tài)景觀:沒有車馬之喧,一切交通只靠船楫和步行.因此它的城市經(jīng)絡(luò)便是蛛網(wǎng)般的河道和小巷,像童年時代的夢境.
      它緊貼大海,昔日光輝都留下了遺跡,主要的是水邊的樓房.
      游客行船閱讀歷史,讀得質(zhì)感又讀得粗糙.
      擁擠的商市呈現(xiàn)喜悅的工藝品給游客流連,任你選擇或離開,氣氛迷人.
      世間多數(shù)出色者都因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泄而成了弱者.
      對因斯布魯克小鎮(zhèn)描繪:
      圖像的凈化,在山區(qū)是滿山滿坡都種植地毯般的絨草,或整治出一片片齊楚的森林,色調(diào)和諧統(tǒng)一,絕不羼雜,跳躍.
      全然單純朗麗,把種種雜亂和蕪雜都抹去了.這也抹去了山地對人們的心理堵塞,留下的開闊氣韻,如洪波宛曼,云海靜謐.海邊的優(yōu)勢,也不過如此吧?但它又比海邊寧靜和安全.其次是人跡的收斂,被整過的草地,森林當然是人力所致,但人的痕跡卻完全隱潛,只讓自然力全姿全態(tài)地出臺.
      農(nóng)舍考究精致,用純凈的自然色,或原木色,或灰褐色,或深黑色.形態(tài)上也追求板屋,茅寮的效果.
      甘愿被自然掩蓋和埋沒.
      看不到自以為非常熱愛自然風光,卻又以觸目的別墅,度假村損害自然風光.為謀取窗口的山野景象而帶來的建筑材料,與山野的素樸本質(zhì)格格不入,結(jié)果蠶食了山區(qū)的整體美學(xué)生態(tài).要回歸自然首先把自己回歸了,回歸成一個散淡的村野之人,居所也徹底消融,如雨入湖.
      如此等等,很多值得漫漫去品讀,去深思。
  •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一直以來,我非常欣賞這則煙草廣告和它的意境,盡管我不抽煙。心情是很微妙也很復(fù)雜的東西,面對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問題,當你用不同的心情時,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態(tài)度,進而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就拿旅行來說,當你用獵奇的心情和朝圣的心情去看風景會大不一樣,而我們在這本《歐洲之旅——跟隨余秋雨的腳步》的書中,跟隨余秋雨先生看到的是歐洲風景,而心情是一種思考的心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行,這也就是余秋雨先生多年來所做的,走出書齋,邊行邊知,并把沿路的見聞與頭腦中的知識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書寫方式,也就是“文化大散文”。余秋雨先生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鳳凰衛(wèi)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性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shù)萬公里危險地區(qū)的具有人文學(xué)科教授頭銜的人,另外這些旅行經(jīng)歷也讓他成為9.11事件之前最早向西方文明世界預(yù)告了恐怖主義控制區(qū)域?qū)嶋H狀況的人。《歐洲之旅》的文字部分就是在那是寫就的,也出現(xiàn)在其早年出版的書中,這次是經(jīng)過廣州某文化公司重新編輯、配圖、成冊的,所以對于經(jīng)常讀余秋雨的人來說,很多都是舊文,不過這樣的圖文書有它的好處,那就是更精美、更系統(tǒng),也更像一本游記。
      
      當然,這本書里有關(guān)文化的思考比比皆是,比如在希臘克里特島上,面對高度發(fā)達又詭異消亡的文明,余秋雨說“未知和無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對位置和無知的否認”;又比如在塞納河畔的盧浮宮欣賞藝術(shù)杰作時,他認為“與其集中收藏不如分散收藏,讓......處處都有東西可看,而不是只在某個大型博物館里看得頭昏目眩、腰酸背疼”。在這樣的短短的評述中,讓我們觀賞風景、了解知識的同時,也引發(fā)一些思考,或許其中你我不贊同,但在一種對文化的思考與討論中進行的“書面旅程”,豈不是讓心情最好的旅行么!
      
  •     一直很喜歡余秋雨的散文,文學(xué)性、文化性和科學(xué)性兼具。同是一場旅行,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跟隨秋雨的腳步,你會捕捉到漫漫歷史長河中的那些閃耀的瞬間,或是千百年前文化巨人的一刻沉思,或是隱遁鬧市中五百年幽香的深深酒窖,或是歷時一百六十年經(jīng)歷幾代人修筑迄今尚未完成的教堂,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總之,這是一場文化之旅,歷史之旅,心靈之旅,清新之旅。
  •      評“歐洲之旅——跟隨余秋雨的腳步”  
      從高中語文老師向我們推薦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到現(xiàn)在,好多年過去了。從《文化苦旅》到《歐洲之旅》,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讓旅行也一改往日跋山涉水的艱辛,充滿愉快,放松和遐意的享受。但旅途中豐富充實的意味,依然如故。
      
      這本《歐洲之旅》是令人輕松愉快的,文字如一導(dǎo)游,帶我們走馬觀花遍歷歐洲文明,感覺有點像看一套有深度的旅游節(jié)目,比如以前看過的正大綜藝里的世界真奇妙。文中的配圖也令人印象深刻,直觀。緊跟這位知識淵博的導(dǎo)游的腳步,在這種帶著自我意識有思考的指引下,我們的歐洲之旅也更有收獲更有意義。在對歐洲文明快速的掃描和整理中,歐洲大陸上的整體觀感立刻浮現(xiàn)出來。一篇篇讀下去,聽他一座城市一座城市的介紹開去,早些年那種“一個男人怎么會有如此纖細的思緒 ”的疑惑又不禁跑到腦子里來。懷著深刻的東方情結(jié)站在異邦的土地上仔細感受西方文明,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與馬可波羅初到東方時的那種心境多少應(yīng)該有些類似吧。因為《歐洲之旅》的字里行間同樣充滿了關(guān)于“文明”的無數(shù)問號和驚嘆號,而那些思慮和揣測并沒有答案。
      
      作者驚訝于那座曾經(jīng)屬于愷撒,奧古斯都,圖拉真和哈德良的石頭城---羅馬的“空”:“那些本來為了召集人群,俯視人群,笑傲人群,號令人群的建筑物怎么也沒有想到哪一天會失去人群,于是便傲然于空虛,雄偉于枉然,但是,沒有對象的咆哮可能更其響亮,沒有年代的街道盛得下全部故事,空虛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際,枉然的雄偉雄偉到了永遠”。自信驕傲的羅馬人不怕自己的城池是座空城,空,令這座城連同他的輝煌,他的偉大,他的粗獷,他的豪邁,他的浩蕩,一同進入靜默的永恒。羅馬古競技場的雄性的斷壁殘垣,不禁讓我想起東方土地上同樣廢傾的東方明珠圓明園。同樣的頹屋殘墻,不一樣的故事,都于空靜中永生。劉禹錫曾有四句詩“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侦o之境,讓懷古的情懷超越時空,沒有邊界,卻又實實在在。
      
      “人的生命由時間和空間組成。時間再怎么長,也就百來歲吧,延長余地不大,但空間就不一樣了,伸縮的范圍可以非常懸殊。因此,生命質(zhì)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與空間相關(guān)?!?人生的目的大致也就在提高生命質(zhì)量的當口上了。這本書里,余秋雨用自己的腳步和他的旅途感悟提升了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也豐富了我們的生命體驗。
  •     如果說旅游是種回憶,那我們正體驗的也正是那些文化的每一片印記。
      從歐洲的發(fā)源走過每一步,呵呵,只是一次次讓自己更清晰那個計劃--終須一游
  •     《跟隨余秋雨的腳步》系列叢書是余秋雨先生的旅行散文集,一共包含《中國之旅》、《歐洲之旅》、《非亞之旅》和《心中之旅》四部獨立的作品。15年前,余秋雨先生因困惑于“書齋著述與實際發(fā)生的文化現(xiàn)象嚴重脫節(jié)”而走出書房。在旅行了大半個中國后,踏足亞歐大陸,叩訪兩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島、希臘、羅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發(fā)祥地以及眾多歐洲國家。
      
       最近我有幸拜讀這本《歐洲之旅》,同系列中的另外幾本書一樣,這本書中也飽含著太多文化內(nèi)涵,文化背景,文化蘊藏。沒有這份深厚文化底蘊的人,很難真正讀懂它。比如像我這樣對歐洲文化和歷史淵源知之甚少的人。無論是站在龐貝古城,還是面向羅馬空城,亦或駐立于希臘克里特島上,面對高度發(fā)達又詭異消亡的文明,我覺得自己渺小而蒼白,因為無法體味余秋雨先生所講述的那些厚重的文化。
      
       其實,旅行是在品味文化,品味你所到之處、所經(jīng)之地的文化,品味浮光掠影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品味建筑與山水的風格與表達。
      
       有一次看到鳳凰衛(wèi)視《魯豫有約》節(jié)目,那期訪談的嘉賓是北師大教授于丹,江湖上人稱“文化超女”,“孔子的現(xiàn)代弟子”。于丹的訪談自是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其中談到對于旅行的看法時,于丹的一段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從此改變了自己對旅行的認識和做法。
      
       于丹這樣理解旅游:“人在各地,千萬不要跟著旅行社,跑到一個地方,照張相片轉(zhuǎn)身就走。我覺得旅游旅游,重要的不是‘旅’,而是‘游’。旅行社它只能管你的‘旅’,逍遙游那一段,歸你自己的心管。人其實就是在世界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處風景里,進進出出,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歷練?!彼€談到在西湖旅游的感受,這樣說道:其實看西湖一定要看煙波。一定要是那樣一種纏纏綿綿的有點陰雨的時候,然后那個柳絲,湖水不甚清晰。你會覺得南宋遺風飄飄撒撒就到了現(xiàn)在這個時候,然后你會隱約看到現(xiàn)在這個地方在一千年前還叫臨安的時候,西湖畫舫,寫的那種漪筵公子,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有繡幌佳人,舉芊芊之玉指,拍案香檀,你覺得那一段前世今生的日子,捧一卷詩詞在這讀,你才能讀出宋代的韻味。
      
       是啊,其實我們是在世界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處風景里,進進出出,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歷練。這歷練便是對文化的感受,對文化的認同或排斥,對文化的提升和品味。
  •      歷史的皺褶
       往事的如煙
       步履的快步或艱難
       人類賦予文明古跡的意義承載
       一點,一滴,一橫生
       文明的伸拓與輪廓
       已經(jīng)入目
      
       喜歡余秋雨的這套叢書,喜歡他的深度的文化感悟和思索。
      
  •     讀余秋雨的書是從他的《文化苦旅》開始的,作者從山水風物中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這種筆法之前也有人用但是沒成氣候,到他這里才真正成為一種風格,拓寬了散文路,開創(chuàng)了文化大散文之路,雖然“文化大散文”這個概念有些夸大有些牽強,但卻一掃小散文的瑣碎、狹隘、柔弱、蒼白、小情小調(diào)、婆婆媽媽,歷史與古跡人文風景煥發(fā)出新鮮的誘人光彩,在讀書人中引起了轟動。從某種程度上說刺激了旅游經(jīng)濟都不為過。
      
      余秋雨之前寫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論》等書恐怕地球人都沒幾個知道的,這本《文化苦旅》一出頓時聲名鵲起,風靡全國,他也從此從一個沒什么名氣的戲劇理論作家搖身一變成了真正的名作家,名學(xué)者,名人,明星。電視上也不斷有秋雨老師的身影,出鏡率很高,做評委,做演講,做專訪,做電視節(jié)目。
      
      伴隨余秋雨功成名就而來的是毀譽參半的各種言論,聲討余秋雨聲勢最大的最是“兩余之爭”中的另一個余——憤青余杰——指余秋雨為“文革余孽”、 “小丑”、“中國當代畸形文化發(fā)展的殘渣”、“流氓加才子”,發(fā)檄文質(zhì)問《余秋雨,你為什么不懺悔?》……語言刻毒,態(tài)度極端。然而罵得越多余秋雨名氣越響,罵聲反而更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才情,接二連三地出書,包括那本讓他自己在寫作時“淚流不止”的“封筆”自傳《借我一生》。記得去年汶川大地震后,“敬愛的秋雨爺爺”發(fā)過一篇 《含淚勸告請愿災(zāi)民》文,有“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薩”“你們的孩子如果九天有靈,也一定已經(jīng)安寧”等文字,引來板磚無數(shù),看來真是該封封筆了。
      
      這本《歐洲之旅》是“跟隨余秋雨的腳步”叢書之一,我還以為是余秋雨解封之作,可這套書實際不是新書,只是炒冷飯之作,剩飯加了點佐料重新炒了一下而已。
      
      鳳凰衛(wèi)視從1999年九月到2000年初舉辦過一次“千禧之旅──從奧林匹克到萬里長城”大型文化考察活動,重游四大古文明發(fā)源地和三大宗教發(fā)祥地,把亞歐非幾大洲都兜了一圈,歷時4個多月,跨越4萬多公里,踏遍10多個國家。活動請余秋雨隨團做文化顧問,享受免費旅行,還有眾多美女相伴,真是人生美事,令人艷羨。千禧之旅過后余秋雨借雞生蛋寫過一本《千年一嘆》旅行日記記錄這次活動見聞感受。這本《歐洲之旅》不過是把《千年一嘆》和他之前寫的《行者無疆》中關(guān)于歐洲部分的文章重新編排加上一些圖片(圖片不是余秋雨的作品,書后列了長長一串圖片作者名單),這套書還有幾本分別是《亞非之旅》、《中國之旅》、《心中之旅》,估計都是這種模式。
      
      對余秋雨來說旅游就是工作,免費周游列國還可以賺錢,我等跟不上秋雨老師的腳步,只有艷羨的份兒,畫餅雖不能充饑,但可以解解饞,只能看看書了。書里寫文化的多,寫風景的少,希臘的巴臺農(nóng)神廟與奧林匹亞,意大利龐貝、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德國、奧、匈、捷、瑞士等等,作為一本歐洲旅游指南還是不錯的,也可以借機文化一下自己。
      
  •     我喜歡法國的浪漫,喜歡英國的優(yōu)雅,這套書的印刷精美,內(nèi)容生動,使我對歐洲產(chǎn)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跟隨作者的腳步旅行了歐洲,更重要的是可以隨著作者的思路欣賞歐洲之美。
      
      
      
      
  •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里活的最好的,這似乎很早以來被無數(shù)國人所引以為傲,當巴比倫消亡,埃及希臘勢微的時候,中國在各個方面取得的成就似乎確實不值得小視,但是,中國的文化是活的最好的嗎?這貌似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易說是的問題。
      從希臘發(fā)跡的歐洲文化發(fā)展到今天即便時日不比埃及中國但影響卻足夠大,從希臘到羅馬到如今,說歐洲以一個整體存在活的比其他所有文明古國都好怕是不過分的事,在經(jīng)濟之外,歐洲的文化狀態(tài)應(yīng)該也是活的最好的罷。
      
      中國的古人曾經(jīng)說過死讀書不足而行天下為重的道理,確實,能否親見對于感同身受有重大意義,尤其是作為后人的我們,只有身臨其境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文化本初的面目,這不是旅游,甚至不叫學(xué)習(xí),是感受,是體會。我最喜歡的德語單詞wahrnehmen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么說歐洲的文化狀態(tài)活的最好,是因為千年之后對于行走著的我們而言,文化本初的面目依然可辨,說明文化依然傲然年輕的活著,換言之,如果我們循著歷史的腳印向回尋找的時候依然能夠發(fā)現(xiàn)那些存在在歷史里的坐標。你可以輕易的在巴黎找到德弗羅朗咖啡館,在那里薩特寫過無數(shù)作品,可以在魏瑪發(fā)現(xiàn)歌德和席勒相距咫尺的故居,可以在佛羅倫薩看見連招牌都舍不得釘?shù)牡」示樱@些都是文化的幸運,因為文化得以被呵護著成長,這更是文人的幸運,因為文人能看到那些存在在紙面歷史想象里的真正文化形態(tài),就好像網(wǎng)絡(luò)聊天想象的美女見面之后和想象不差的感覺。
      歐洲的文化是不是比中國好,這不一定,文化本身就不存在高低或好壞,但歐洲人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是真的大善,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國家都厚待屬于他們的大師和他們的文化,在馬德里,在塞萬提斯的雕像下是西班牙廣場,魏瑪有歌德故居,羅馬有古競技場,雅典有衛(wèi)城,斯特拉福小鎮(zhèn)?它們擁有莎士比亞。擁有大師和大師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小鎮(zhèn)的幸事,作為大師的家鄉(xiāng)即某種程度上的文化發(fā)祥地,沒有理由不去善待他們,這是善舉,是義舉。
      再舉一個例子,德國有個小鎮(zhèn)叫做克尼特靈根,一個只有六千人口的小鎮(zhèn),這里擁有浮士德。很多人知道歌德的巨著,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浮士德確有其人,而這個克尼特靈根就是浮士德的誕生地。如此的小鎮(zhèn)保留了浮士德的故居,建立了浮士德博物館,完全的成為了一個浮士德城,即便關(guān)于浮士德的存在仍然存在爭論,但這個小鎮(zhèn)卻當仁不讓的搶先注冊了浮士德的專利。
      這便是歐洲人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十足的尊重,懷揣著景仰,透露著自豪。
      
      相比之下的我們?發(fā)展是第一要義,經(jīng)濟是最高力量,話是沒錯,政策是沒錯,于是因此缺失一點東西也不奇怪。中國的大師不少,很多很多,但可曾有哪個小鎮(zhèn)哪個城市把誰當作自己的圖騰來保護?在中國你是找不到克尼特靈根這樣的小鎮(zhèn)的,不會有哪個小鎮(zhèn)會把文化當成自己的象征,他們思考的是經(jīng)濟發(fā)展,修幾條路收多少糧?;蛘咧芮f算一個,充滿文化的小鎮(zhèn)?只可惜他們不是保護文化是販賣文化。
      當我們的文化圖騰,諸如故宮頤和園長城日益變成賺錢的機器炫耀的工具的時候,當我在后海尋遍張之洞故居看到的只是一個破破爛爛的大雜院的時候,我們的文化會不會迷失在經(jīng)濟建設(shè)和每年增長的GDP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里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