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

出版時間:2004-10  出版社:北岳文藝出版社  作者:周國平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我仿佛結識了一個個不同的朝圣者,他們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個朝圣者,就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的路都是每一個朝圣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個朝圣者,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缺陷,反而是一個鼓舞。你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tǒng)的,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各自的朝圣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1條)

 
 

  •     孤獨二字,并不像看上去那樣讓人感到絕望無助,恰恰是深處孤獨之時,才能發(fā)覺只有自己才是拯救自己受傷靈魂的那個人??丛诠陋氈腥绾巫鳛椋钦J識真實自我的最好途徑。
  •     忘了是哪位哲人說過,我們首先要學會做一個人,然后再去做一個什么人。其中一個層面在于:我們首先要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安頓好,然后再去創(chuàng)造世界?;蛘哒f,我們創(chuàng)造世界的同時不要忽視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長途跋涉的時候,不要忘記保持一顆欣賞之心,更不要忘記我們向往的彼岸究竟是何處。
      
      從哲學家的角度講,我愿意給周國平的哲學加上標簽——“大眾的、實用的”哲學(別人未必會認同)。我有這樣一種觀點:把哲學作為一門高貴的學問供奉于祠廟之上只是窮腐學者們沒落貴族式的公主病,真正的哲學應當是大眾的、于所有人都有益的(這里并非指某一種或某幾種哲學)。也許我們沒必要通曉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亦或是黑格爾的絕對意志學說。但我們“普通人”是應當在哲學的汪洋大海邊拾貝,在哲學的世界里各取所需、充實平復自己的。
      
      說周國平的哲學是實用的、大眾的,因為他試圖解決的不少是“蕓蕓眾生”都會遇到的問題:愛情與婚姻、悲觀與執(zhí)著、入世與出世等等。對于其中具體觀點你既看過,我亦不再贅述,總之我大抵認同,或者說能有共鳴,至少能從其觀點中汲取營養(yǎng)。對于周國平有關人生以及兩性愛情婚姻的見解,我尤為拜服。能把看似玄妙的東西點破,這才是其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吧。一個偉大的智者就是這樣,他不獨善其身,而是用自己的學識與智慧惠及大眾,如孔夫子、如蘇格拉底。
      
      但我要說,我無法完全認同哲人的一切。依我所見,當填補完我們的內心世界后,我們更多的還是要學習經(jīng)世致用的學說。畢竟,活著、填飽肚子才是最大的人生哲學。不能讓民眾填飽肚子,開啟民智又有何意義?從這一點看,對“普通人”來說,哲學很像點心,肚餓時取來充饑,當主食卻實在不宜的。
      
      一點愚見。
  •     回歸本心,享受孤獨。人們,即使是最親密的愛人,雖然在床上是赤身裸體一覽無余,但是在各自的精神世界卻總是穿著衣服。精神世界的衣服,輕易扒不下來,因為人的手是世俗的,而精神的領域是崇高的。因而,人們會在上帝面前懺悔,但不會跟凡夫俗子懺悔。自由,平等,博愛告訴我們,世界上一切的人都是上帝所創(chuàng),他們人格對等,人除了敬畏上帝,無需向第二個對象俯首,這就是西方世界對于人的尊嚴的定義。
      
      故而,在精神世界中,我們的雙眼常常見到的是一片黑暗。大家在這片黑暗中并肩行走,走出各自的朝圣路。前提是大家都敬畏神明,否則就不存在朝圣。有很多人在這片黑暗中亂跑,亂撞,完全沒有目的,沒有方向,他們就是沒有信仰的人們。這些人可能阻斷你的朝圣路。他們不與你并肩,只與你碰撞。獨處,是避免與這些人碰撞的一個方式。由此也顯現(xiàn)獨處的價值。
      
      如果你幸運地有一個朝圣的同伴,又幸運地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而不被沖散,如果你們居然還有同一個目的地,要前往同一片圣地,那么,最終,在這片光明永駐的圣地上,你們便最終的坦誠相對了,從精神上變?yōu)橐惑w。對信佛的人們,他們最終幸運地話,都成如來;對于信基督的人們,他們最終幸運地話,都成上帝。
  •     莊子和惠施站在一座橋上觀魚,嘆道:“看這些魚游來游去,多么快樂!”
      
      惠施問:“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
      
      他反問:“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
      
      反過來想,我們都不知道的別人的感覺,怎么要求別人理解我們的心情。
      
      “我好痛?!薄八缓??!敝T如此類的言語是想傳達思想和感受,說話者一般有兩個目的:緩解心中的苦悶以及影響別人的砍伐。這樣, 語言這一種奇妙的東西就能發(fā)揮作用,通過語言我們表達意見,發(fā)表評論,抒發(fā)感想。這里有一個思考點:語言傳送思想和感受的過程中,能否起到傳達的作用,也就是傾聽者能否心領神會,感同身受呢?我的觀點是基本不能。舉個例子,A君在滔滔不絕他的遭遇如何背離他的價值觀,他的同事如何陷他人于不利的時候,傾聽者一直唯唯是諾,說是傳達了嗎?不然,因為過后B君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我始終不能理解你為什么會這樣啊!這場傾吐會因此戛然而止,A君失去了訴苦的興趣,他覺得自己在做無用功。責任在誰的身上?難道是B君理解能力差,還是唯唯是諾其實是在掩飾他沒有用心聽?這里面就存在上面莊子與惠施談話中的矛盾,你不知道我的感受,正如我不知道你的感受。責怪是徒勞無功的,要是閑來無事,就給自己一個耳光吧。
      
      后來我兩頰通紅。
      
      之前有一個很好的朋友C,是相識了一年以后才知道她是同性戀,更準確來說是雙性戀。后來她和她的女朋友D掰了。我沒想到,她跟我的友誼很快也沒了。女人的世界是殘酷而深不可測的,所以上天才安排異性結合去緩和這種黑暗,要是上述這種同性結合,黑暗則會變得沒有盡頭。D被C甩了以后,她試著去接觸C身邊的好友,以為這樣就能夠跟C保持聯(lián)系,很不幸,那好友是我。在與D聊天的過程中,我被不斷灌輸一種觀念是C也有錯,C不對,于是我像傀儡一樣主動疏遠了C,后來,C跟D再次成為好朋友,C有一段正常而長久的異性戀,而我跟C,一年就春節(jié)來一句問候。
      
      只能說,惠施有很多,莊子卻只有一個。
      
  •     從頭開始看的感覺很好,越到后面反而回到以前的印象。作者的題材,有的來源于讀書感想,有的來源生活經(jīng)歷,有的來源自己的見聞。文章好像他在與你對話,討論一個個道德問題、信仰問題。不可否認,作者十多年前反思的問題,至今還存在,這只能說是社會沒有進步。尤其是在公民道德、集體信仰、價值取向上,沒有多大的好轉。哲學關注的問題是精神層面,它給人信仰,如真善美、敬畏之心、謙恭樸素等等,這些看似陳舊、過時,而又不實用的東西。于是作者探討童話問題,成人非常功利的思考問題模式,遠不及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哲學家都是精神自由的人,他們獨立思考,不怕孤獨,但是實現(xiàn)自己追求的幸福。人生確實很短,何必考慮這些不相干的問題?我能夠填飽肚子,干點有意思的事打發(fā)時間,管他什么價值、意義、信仰的。這也是現(xiàn)實問題,文中也提到了和尚也要賺錢,他們也覺得自己很辛苦。于是,關于信仰是否有必要存在,需要什么樣的信仰,出現(xiàn)了分歧。我也一直在思考人為什么活著,后來看一個短片,答案就是夢。夢是你的向往,你一生的追求,你是為了它而活著。作者也說了人要做夢。姑且記下《小王子》那句很好的話,“是你為你的玫瑰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變得這么重要。對于你使之馴服的東西,你是負有責任的?!?br />   
      
      
  •     評論一本書的好壞多少憑據(jù)經(jīng)驗,無論什么認知判斷也好也要憑據(jù)經(jīng)驗。
      事實上我閱歷不深,接觸不多,認知不夠,經(jīng)驗有限,所以我沒有很好地理解這本書的部分章節(jié)。不理解的部分于我而言就像是一場文字游戲繞得我頭暈腦轉。但是總體上說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他用簡單樸實的語言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這個新世界還是那人,那物,不同的是我們新的感覺和認識
      下面是我的收獲點:
      1、世界或許不是真實存在,而是我們感覺出來的虛幻。(莊周夢蝶的故事)
      2、書中談到宇宙有沒有邊界,并進行了一場邏輯思考,但是結果發(fā)現(xiàn)沒有答案,如此我覺得邊界是地球用語是有局限性的,宇宙的文明或許不是地球文明所能形容的,我覺得文字和語法結構應該是不斷發(fā)展的,不斷增多和完善,哲學家就是專門研究哲學的那種其實也可以參與到詞匯的編輯,在這本書里就提到有時研究哲學時會遇到語言的邏輯的問題,有謂語其實不一定有主語,而人的慣性思維是有謂語必定有主語,而語言就會造成許多偽命題例如問“世界究竟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世界難以歸類,它的本質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一樣的(能問“世界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嗎+宇宙在空間上有沒有邊界?兩章)
      3、如果沒有感覺器官,這個世界不會有顏色,溫度,聲音等這種東西,那這樣算不算是客觀存在的?雖然他們的存在已經(jīng)被科學證實(感覺可靠嗎一章)
      4、原本我以為時間是一種物理存在即物質存在的,從來沒有想過時間是什么,而在《各自的朝圣路》中說到時間有五種定義。其中一種定義讓我感覺到內心世界的神奇之處:時間是一種內心體驗,康德認為時間是人感覺的先天形式,人把它投射到外部世界中,我們的內在心理世界只有時間沒有空間,時間就是我們的意識狀態(tài)的前后滲透和延續(xù)(時間之謎一章)
      5、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我沒有記錯最近好像研究出先有蛋。但是從中我獲得了一種邏輯關系:凡事不一定是因果關系所能解釋的,因和果不是對應的,但是對于影響行為的因果論我不想對此否認,因為我覺得因果論對人的道德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力
      6、關于泰勒斯仰望星空沒有看路結果掉進井的故事,作者的代替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在無限的宇宙中,人類的活動范圍是如此狹小,忙于地上的瑣事忘了看天是一種更可笑的無知。一般的教育老師們總是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要腳踏實地
      7、我終于大概知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從什么角度獲得的名詞了,學政治的時候只是記得這個概念,理解理解他的表面意思,書本沒有具體說明,而作者提到了馬克思的必要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從勞動的性質分類,物質和精神上的??赡苓@也是教育的無奈,要灌輸?shù)闹R太多了,反而有些基礎的知識我們只是知道、會做題,但是卻沒有深刻理解,我們獲得了好多只言片語有些甚至斷章取義的只是(多指文科類的學科)。有些課本知識沒有我們想象中理解得那么好(度一個創(chuàng)造的人生一章)
      8、社會也需要理想,不僅個人。我只知道社會的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9、讀過梁文道的《我執(zhí)》,里面提到過: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不一樣的,包括你身邊的人。我們不能總是用舊的認知去和已經(jīng)和過去不同的戀人相處,每個人都會變的,每過一段時間總要重新認識一個人。過去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是用記憶聯(lián)系的(大意),這就解釋了是什么使我在變化中保持連續(xù)性的這個“自我意識”是什么了(你的自我在哪里?一章)
      10、童真和成熟不矛盾。喜歡講述童真里面的引述:《圣經(jīng)》:“如果你們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子,就一定不得進天國?!泵献诱f:“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蔽业纳罱?jīng)驗告訴我是:“一個人越老越小。”我媽越來越老了,可是卻越來越像個小孩子.......
      11、阿基米德蹲在沙地上專心研究一個圖形,對即將殺死他的羅馬軍人說:“不要踩壞我的圓!”躺在地上的第歐根尼對亞歷山大大帝說:“不要擋住我的陽光!”看似可笑的固執(zhí),卻體現(xiàn)了他們對生活的珍愛,靈魂的自由不受拘束
      12、梭倫說:“無人生前能稱幸福。算總賬好像是追悼會上的事情,不過那和我完全無關了。”
      13、幸福沒有定義,只是一種內心體驗,是否幸福取決于感受幸福的能力,一個真實的自我
      14、《遺棄》書中主人公做的那個夢及對夢的詮釋
      15、杞人是一位哲學家一章的角度很特別,與教科書教誨的道理不同
      16、人是地球的客人,而不是主人。教科書告訴我是主人
      17、性格不在于好壞,好壞在于人對自己的性格的使用,在使用中便有了人的自由?!x自性格與命運一章
      18、宗教的本質不在信神,信不信神是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的區(qū)別。它的重要作用是讓人有所敬畏
      19、現(xiàn)代西方人中間有一種相當顯著的泛神論傾向,從大自然那里尋求寄托。對于許多人來說,素食主義,動物保護,綠色運動都帶有精神信仰的意義,而不單單是個人喜好和社會活動。——選自關于綠色文明的訪談錄
      20、喜歡《李白與杜甫》一章
      21、喜歡小說的智慧的第四篇因果性之外一章,講述小說的日常性,現(xiàn)實中的對話總是被日常性所包圍、延遲、中斷、轉移、因而不系統(tǒng)、不邏輯。
      22、整本書的經(jīng)典話兒:自我是一個中心點,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標,無論走多遠都能夠找到回家的路,而我覺得自我不是自私,為什么這么說啊,因為有些父母批評孩子說他太自我了
      23、哲學是愛智慧,而并不是智慧
      24、帕斯卡爾:“人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br />   25、“相愛的人們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相互感受到這種努力,互相鼓勵,而不需要注釋別人的臉和窺探別人的心靈。”——選自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一章,很喜歡這段話。理解并不是知道對方的所有信息,這種只能說是了解
      26、“信仰未必是皈依某種宗教或信奉某位神靈,一個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著走,而總是想為自己的人生確定一個恒久有價值的目標,他便是一個有信仰生活的人?!薄x自與世界建立精神聯(lián)系一章,對這段話深有感觸,因為不記得在哪里看過報道說社會的淪落不是缺乏信仰,信仰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并指出西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信仰宗教,成為無神論者,即使是信仰縱橫的西方社會,犯罪率并沒有明顯的低下,反而挺高的。從而推斷人們不是缺乏信仰。當時看了以后我深以為然,現(xiàn)在讀過《各自的朝圣路》,便知道這篇報道突出參與宗教便是有信仰是錯誤的。它對信仰的錯誤理解得出的錯誤結論。
      
      
  •      我是在去年很偶然的再次翻到了《各自的朝圣路》這本書的,當時正處于一種迷惘而不知所向的內心狀態(tài)。以前也讀過先生的一些文章,但那時太過年少,讀不進心里,覺得書中所寫甚是矯情,是一個閑得無聊的老男人在說些無關痛癢的話語,唱唱高調,順便賺點小費罷了。
       但在那些不知所措、迷惘、煩躁的日子里,還是耐著性子重讀了一遍,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奇跡般的安靜了。。。
       當內心壓抑、煩躁的時候我會去打球 跑步 出去走走,想想那些簡單但很治愈系的文字。勤奮、樂觀、真誠、達命,其他的,交給天。這種生活態(tài)度逐漸完善了以前單純的有志,有趣,有愛,這樣所謂的“三有“自我生活要求,從宏觀逐漸落實到生活中的細節(jié)。也能時時刻刻反省自己了,之前的一段時間還能做到每天早起讀英語,讀點李敖的激情語錄讓自己變得充滿斗志,吃一份認真的早餐,認真上課,晚上自習,然后慢跑5公里,再做點健身運動,臨睡前看點周國平先生的文字讓自己安靜下來。但是最近半個月木有好好堅持下來了,時斷時續(xù)的,變得懶散了,懶散了就變得不知所措了,然后就偶然的看到關于這本書的推薦,想想還是寫點什么吧,幫自己重新回到正常的路上,變得勤奮,樂觀,真誠,樂于相信,相信美好的東西的存在,相信善良的人們的存在。
       看到周圍一個個都忙著考研,出國,考公務員,找工作什么的,我倒是鎮(zhèn)定下來了,這得感謝先生讓我更加堅定的相信自己在路上,敢于堅持內心的既定規(guī)劃。從進入大二就堅定不考研不考公務員的念頭,然后慢慢一步步熟悉行業(yè)內的大致職業(yè)途徑,然后一點點讓自己變得從容和有勇氣去面對社會面對工作而不至于慌亂。當好多人半個學期都在猶豫徘徊的時候,我決定一條道走到黑了,不曾猶豫。
       尤其感謝國平先生幫我從上次戀愛的陰影中走出來,可以重新相信愛,有勇氣去愛。有人說,從學生時代開始然后步入婚姻一步步走下去是一輩子都值得驕傲的事情。誰說不是呢?但是,這種東西不能去強求,兩個人的事情或者說是兩個家庭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就能挽回的,尤其是當兩個人中的一個說不愛了之后。。。。 然后,我覺得自己是時候明白了”你來了,我當你是珍寶,拿真心去待你,你要走我也不再挽留,走了之后我就當你沒來過“ 這句話的真意了。拿真心去愛,可能遭受更深的傷害,也才可能享受真愛的降臨;不用真情,自然可以避免傷害,只是也失去了得到真愛的可能,這種人注定寂寞。然后,覺得自己可以接受最差的結果,好的結果自然更好,更值得珍惜,于是可以堅持”我靠譜,你隨意?!? 這樣的態(tài)度,也樂于這樣堅持。于是可以大膽在自己熟識的任何女性朋友面前說自己和女朋友和好了或是分手了,可以告訴她們自己覺得哪個女孩挺好的,向她們咨詢該如何和女孩相處,甚至讓她們幫忙看看哪個女孩好不好,不再為什么曖昧啊怕傷和氣啊什么的擔憂了,一切變得明了,心情也變得明郎了。
       做一個真誠,樂觀,勇敢,堅強的男人。哪怕肩負現(xiàn)實的沉重依舊敢于書寫理想,即使懷著滿心的滄桑依然可以笑談風月。加油,自己!
      
  •     因為懶于讀書,我不僅沒讀過周國平的書,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2009年夏季,到林芝旅游的朋友要買幾本有關西藏的書籍,陪著去了一趟林芝郵局的書店。隨手亂翻書之間,看到這本《各自的朝圣路》,書名吸引了我,其次則是封面的設計。循著愛買書的習慣,看了下目錄,幾乎沒有讀正文,就買下了。
      
      之后,這本書擱在林芝的書柜里,直到2010年的夏天再跟著我回到深圳,進入家中的書柜。
      
      8、9月休假,找書看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它。以并不認真的心境隨意翻閱,卻很快被吸引,升起一些多年前讀傅雷的《約翰·克里斯多夫》獻辭的感覺:“戰(zhàn)士啊,當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個時,你定會減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將永遠在絕望中再生了罷!”。
      
      也因為這本書,我才知道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史懷澤的人,和德蘭修女一樣,放棄城市的生活,遠赴遙遠的異鄉(xiāng)為窮苦百姓服務終生。
      
      我們由于不同的因緣際遇,選擇了各自的道路,有著類似或迥異的人生。但閑暇的時候讀讀這樣的書,也許可以讓你更開心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     當初為了備戰(zhàn)07年高考,語文老師慣用的手法是讓我們做前幾年的高考試卷,當時閱讀理解上有周國平的文章,我做的很爛,感覺雖然讀得懂他寫的東西,但卻無法探求其深層含義。母親甚至專門給我買了兩本周國平的散文集,一本《安靜》,一本《各自的朝圣路》,高考前我只是翻了翻,依然讀不懂,就一直擱在了書櫥之中。
      
      放假在家閑來無事,偶然翻出了這兩本書,翻開來以后覺得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年紀變大心智變成熟了還是由于大學四年寫日記的緣故,總之,當初那些讀不透的文章如今紛紛把它們的內涵展示在我面前,由衷的佩服作者的偉大,確實,隨著歲月和人生的積累,咋看晦澀的文字也能散發(fā)出不朽的光芒。
      
      在《各自的朝圣路》中,我只選讀了關于人生的一些哲理性的散文,例如《苦難的精神價值》,《在黑暗中并肩行走》等等。從這些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作者那種超脫世俗曠達樂觀的心態(tài),從哲學的角度來分析苦難,從中找到和人類精神有關的東西。作者提到孤獨,提到勇氣,提到信仰,甚至提到當今城市化發(fā)展導致歷史丟失的悲涼,當讀到與當今社會極其相似之處時,我只能暗暗佩服作者獨特的深入的思考,絕對不同于常人。
      
      關于婚姻和愛情方面周國平也有自己的見解,例如他認為好男人是由女人來加以評判的,沒有人能說自己就是一個好男人,如果非要說也只能是對女性思想的揣摩罷了。不過,有一個標準可以衡量,那就是看一個男人在成功之后仍不變壞,依然保持著感情上的認真和兩性關系中的責任感,那應該就差不多算是一個好男人了。
      
      在《安靜》中作者更是用哲學講訴了人生很多道理,例如《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豐富的安靜》這些文章中都是純粹的個人思考的結果。在字里行間之中,讀著讀著就能感受到作者想告訴人們的真諦。我對周國平并沒有多了解,但通過讀這些文章我能感受到他的內心深處,那是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
      
      在《人與永恒》這本周國平最喜歡的作品集中經(jīng)典的話語就更多了,據(jù)作者本人說這是在地下室完成的,并不知道以后能以書的形式出版,當初寫的動機就是自娛自樂罷了。想不到在那種最單純的想法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最完美,這應該是一個普遍真理。
      
      我想,現(xiàn)在讀和再過上幾年讀的感受肯定又會不一樣,這就是哲理散文的魅力所在。我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和我相似的東西,有看法,有啟發(fā),有方向,這就心滿意足了。
      
  •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讀周國平《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有感
      
      I had this thought a while ago,
      “My darling cannot understand
      What I have done, or what would do
      In this blind better land.”
      
      And I grew weary of the sun
      Until my thoughts cleared up again,
      Remembering that the best I have done
      Was done to make it plain;
      
      That every year I have cried, “At length
      My darling understands it all,
      Because I have come into my strength,
      And words obey my call”;
      
      That had she done so who can say
      What would have shaken from the sieve
      I might have thrown poor words away
      And been content to live.
       ——W.B. Yeats《Words》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是我們也是獨特也是唯一的姿勢。
       我喜愛的詩人葉慈說,“……我愛的人不能理解/我所做和我將做的,/在這茫然而悲苦的土地上。”/……“總算我的愛人明白了這一切,/因為我已用盡全力,/文字也任我駕御”;/……如果她理解了,誰又會說/篩子里會有什么漏出?/也許我終會拋棄貧乏的文字,/心滿意足地融入生活。
       揮霍盡所有的才華,也說不準愛人會不會理解自己所做和將做的??晌覀兌歼€期待,被人理解的同時也能理解別人。這是最初和最終的奢望。淡漠而寂聊。茫遠無期。可望而不可及。好多人把理解和愛劃等號。我問過很多人什么是愛上一個人,有人說,當你說不出原因的時候,就是真正的愛上一個人。可是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相愛,一定有動機。我們常常最先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如果這些優(yōu)點你很贊同,那么你會喜歡他;如果一個人有好多好多你喜歡的優(yōu)點,那么你會愛上他。可是人是個立體三維的存在。我們的觀察力只是湖面一般的平面,無論能映出多大面積的一個人,終究不能映出他的全面,都只是一部分,就像月亮不為人知的陰暗一樣。
       沒有人能加以阻止,任何人去愛別人。可是隨著關系愈發(fā)親密,了解也不斷增多。當你能夠不僅映出他的優(yōu)點還有足夠多的缺點,很難說你還會不會愛他。有人會說,如果發(fā)現(xiàn)對方有缺點就不愛,那是輕浮的愛情,廉價而又不值?;蛘吒静荒苷f愛??墒侨绻且粋€缺點遠大于優(yōu)點的人,很難想象要去愛他什么。理解他的缺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無論外表亦或是內在,并為之不懈追逐。也許愛一個人,會為他而改變自己的缺點,殊不知,自己看來的缺點是不是也是對方的觀點,改變是不是好。我們都有深埋自己黑暗一面的權力,愛不能作為交換理解的籌碼。愛有時也會失敗,是我們都無法將其當真理來接受的事。愛過了,都說自己不后悔,其實后悔的……不是曾經(jīng)愛上對方,也不是和對方共渡的時光一定是對變得無法再相信對方的自己感到后悔。然而太相信對方,對方干什么都不加以干涉,會讓人懷疑你是裝出過于理解對方還是根本就毫不在乎?所以說,我們只要為自己而活著就可以了,在愛情方面,不必相互理解彼此的那些無關愛情的部分。
       白巖松說,有時候一個人的戰(zhàn)爭注定單槍匹馬。我們常常要自己一個人孤單的戰(zhàn)斗?!妒ソ?jīng)》里大天使Mitchel向上帝默念他的禱詞“Send war in our time,O Lord!”。在好多時候,僅僅依靠血緣關系而聯(lián)系起來的人們不能互相理解。本能卻驅使他們想盡辦法互相理解,結果只能徒做困獸之斗,兩敗俱傷。
       初三的時候,因為壓力和找不到思想的出口,我的脾氣異樣的喜怒無常,父母不理解卻想方設法的理解,找了好多好多人了解情況,偷翻我的日記和上網(wǎng)歷史紀錄,弄得全家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有時候,需要獨自一個人冷眼看待生和死。To be or not to be?這是一個必須由個人來回答的問題。我不認為誰能理解別人的答案。
       “sb. get sb.”意思是前者非常了解后者,后者心里想著什么前者都知道而且都可以理解。但是被女歌手Michelle Branch演唱的名為《You Get Me》的歌中卻寫到“You get me/You look inside my wild mind/Never knowing what you’ll find/And still you want me all the time”。誰說過,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不錯的,我認為人的七竅之中,只有通過眼睛才能無礙地望進別人想要展現(xiàn)給你看的那一面。無所謂理解,人只有真正想展現(xiàn)給別人的才會被看出來。心底最深的秘密,誰也無權過問和開發(fā)。在每個人的心中,常常都會有個黑暗角落,藏著許多傷痛、憂愁,以為放在這個角落里,就會安全無比,殊不知,這樣消極的存放,只會讓自己被黑暗一步步的啃噬。可笑的是,有時候連當事人也不明白自己想對別人表明什么,不是對著每個人都明白自己對他的感情。那隱藏在只有上帝才知道的真實情感,自己眼底的明晰還是晦暗,只有通過別人才能明了。
       “洞察”是個糾纏的詞。我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人能看透別人的內心,在我看來,那些所謂的窺視只是從當事人面部表情的變化推測得來的。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夠強悍做到面不改色心照跳,那么誰能夠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呢?
       又或許,如果能理解對方的難處,我們大概就不會那么八卦的去刺探別人的隱私??墒侨说暮闷嫘氖菬o限的,這種于生俱來,有可能為我們帶來非凡的獲取知識的能力,也會不經(jīng)意伴隨滅頂之災。理解是如此一項高難度的動作,除了成功運用到自己身上以外,誰都擔不起這種行為的后果。就好像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我們都是黑夜里的朝圣者,不管心中的信仰是大是小,堅如磐石亦或是恍如隔世,總還是要朝著那里進發(fā)。就像人活著,一定要有生存目的。大仲馬說,“人類的智能,就是等待和希望?!笔裁词堑却??什么又是希望?不止是美好的東西,錢財、復仇、怕死……無論多么齷齪的想法和念頭,多多少少有一些,才能支撐人活下去。有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單單靠自己一味的執(zhí)著來度過生命的難關,我們必須靠朋友,靠家人,靠那位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獨一的主宰。一旦這些目的通通不再,而一時不能找到新的代替品,那么這個人就一定會瘋狂,會自殺。我們誰都不理解自殺者的內心世界,我們都不明白為什么,也許只有當我們站在同一個位置做著同一件事情懷著同一個思想,才會真正體會到生與死的親密無間。在踏上那塊灰色地帶之前,我們無法理解彼此,也不可能理解彼此。人一生要理解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
       世界上最難明白的,不是哥得巴赫猜想微積分,不是宇宙空間黑洞量子論,也不是君子小人女性的心里,而是理解自己。
       我常常做一些毫無目的的動作,只為了證明這是我的身體。愛情亦或是親情,都無法填補無法理解自己這點空白。我是什么?我從哪里來?我說,有生之年,我一定會弄明白這些。
       至于世界上的其他人,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存在而已。與自私毫無關系,我只是想著如果自己都不能理解,那么理解別人從何談起?更何況我根本就沒想過要去了解別人。這是我一廂情愿甚至任性的想法。大家都在黑暗里摸索前進著,有過短暫的交流和接觸,卻沒有一個人能伴你走到最后。人是可悲的生物,因為他們生來孤單。我們一邊對別人黑暗的一面念念不忘,一邊困死在自己的黑暗里。
       “壯志凌云幾分愁,知己難逢幾人留”也好,“笑談詞窮古癡今狂終成空,刀鈍刃乏恩斷義絕夢方空,路荒遺嘆飽覽足跡沒人懂”也罷,人不是花底淤傷,只如飲水,冷暖自知。
  •     在大學很容易迷茫,抱怨墮落迷失,基本上譜寫了我大一的整個篇章,這本書讓我開始行動,一步一步的向自己的理想靠近,一些以前當作人生的,現(xiàn)在只是微不足道的街談巷議,我,還有更高的追求!
  •      周國平說,他進北大時剛滿17歲,正是拜倫所說天空布滿彩虹的年齡。
       我還沒來得及看到17歲時天空的彩虹,我的歲月就飄忽而過到了22歲的年紀,充滿了遺憾、后悔、局促,和對未來的不確定及不知所措。
       《各自的朝圣路》里寫了很多關于哲學的東西,即使看不大懂,但也隱隱可以覺得讓周國平陶醉其中的哲學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滿不似我們純粹應景的馬哲之類的那般枯燥。各個學科都必有其內在的魅力,但這魅力也需要智者或大師娓娓道來,才能被大眾所感知,就像拂去遮擋了金子光芒的塵土。
       周國平做的就是拂去塵土的事,在他的感召下,我也欣然想成為隱藏在人群中的朝圣者。
       他說,“在曲令敏的眼中和筆下,風、書、陽光、河水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故事;,于是,走在路上時,我會留意每一棵樹和每一縷陽光,尋找被周國平感知到的它們各自的性格和故事。
       蘇格拉底說?!懊赖录粗腔邸!蔽蚁霃倪@個角度,做一個智者。
       這個資訊膨脹的時代,我總擔心自己了解的信息不夠多,跟不上新聞發(fā)生的速度。而周國平說,“所謂新聞,大多是過眼煙云的人鬧的一點兒過眼煙云的事罷了,為之浪費只有一次的人生是不值得的。”,歌德更是做了試驗,半年不看報紙,但發(fā)現(xiàn)比從前天天看報紙時,并未有任何損失。想來很有道理,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使信息的傳輸便捷迅速;但這么多的資訊中,又有多少是需要被我們了解的呢?我無需知道某年某月某日哪里的未成年少女偷偷產(chǎn)下嬰兒,無需知道哪個官員貪污腐敗包二奶;娛樂圈里,誰和誰結婚了、離婚了,出現(xiàn)第三者了……把只有一次的人生浪費在凡此種種的問題是很不值當?shù)?,人生中有那么多的?jīng)典等著我們去感受,無怪乎余秋雨說自己從不上網(wǎng),因為那會分散注意力,他只用很少的時間從電視上了解主要的國內外大事,這就足矣。
       從周國平的角度,我也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安徒生是位偉大的作家,他的每一篇故事的開頭都那么自然有趣,每一處描寫都是那么細致傳神。在《老頭子做的事總是對的》中,安徒生說,“故事也跟許多人一樣,年紀越大,就越顯得可愛。這真是有趣極了!”安徒生的、周國平的故事都會像這句話說得這樣,“年紀越大,就越顯得可愛?!?br />    我許多關于讀書的困惑都在周國平的這本書里得到了解答。
       在22歲的年紀才發(fā)覺讀書的樂趣,這讓我有些惶恐,害怕自己已經(jīng)錯過了許多許多。我其實很想仔細讀懂每個句子、每段話、每本書背后的意義,將那些經(jīng)典反復閱讀,終覺受用不盡,然而考研等種種壓力擺在面前,又由于種類繁多的各類書擺在面前,所以對于每一本書只能淺嘗輒止,而即使這淺嘗輒止,也讓人覺出很大的負罪感。
       希望邁過考研這道坎后,我可以沉靜下來,在“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狀態(tài)下,感受“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讀書快樂,成為期待偉大作品同時也被偉大作品期待著的,如巴赫金所言的“高級接受者”。
       毛姆說,“你才是你所讀的書對于你的價值的最后評定者?!睆那霸谧x一些被評為經(jīng)典或是給人帶來靈魂震顫的書時,自己讀完都無甚感受,體悟不到別人感受到的靈魂震顫,沒流過淚,沒激動過,于是便惶恐自己是個麻木的人,讀得不夠虔誠,不夠仔細,或是自己干脆缺了那份慧根。不管從那個角度,這都是件讓人沮喪的事。生活紅,我們通常不愿與別人穿同樣的衣服,但在讀書感受這件事上,大抵還是希望與大家一致的,也能感受點心靈震顫之類的,能激動地握著書,拍著大腿,驚呼“這真是好書,好書呀!”。
       我一直為自己缺了這么些感受沮喪,甚至惶恐,覺得自己淺薄了些。就算是有點阿Q吧,毛姆的話也為我找了點精神安慰。據(jù)說,蒙田指責柏拉圖的對話錄和西塞羅的著作冗長拖沓,坦然承認自己欣賞不了,博爾赫斯甚至把彌爾頓《復樂園》和歌德的《浮士德》稱作最著名的引起厭倦的方式,宣布喬伊斯作品的費解是作者最大的失敗。
       呵呵,即使是蒙田、博爾赫斯這樣的智者也承認欣賞不了被大家成為經(jīng)典的柏拉圖對話錄或《復樂園》、《浮士德》之類的著作。我這樣的凡夫俗子還整日赧于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就有點貽笑大方了。
      這么一來,坦然了;坦然了,就可以安心去睡覺了……
      
  •     沒有沿途,沒有覲見。只有心靈的思索,只有心靈的回歸,因此我們將這些事物作為變動的曲折,因此我們將這些作為真的,作為真實的,作為真正的,作為正確的,等等。
  •     經(jīng)典文章推薦:
      從上高中的時候就在《讀者》上看到過周國平的文章。每一篇都充滿了發(fā)人深省、震撼人心的人生哲理,而每篇也都文采斐然,充滿詩的神韻與靈動。
      
      《沉默學導言》
      
       一篇關于多言與少語的哲理論述。
      “上帝之所以給了人一張嘴兩只耳朵,其用意是讓人們多聽少說?!?br />   對于這樣一個聒噪的世界,這是多么有力的譏諷!
      
      
      《關于婚姻的刻薄話》
      
      當代作家里,我想再也找不出像周國平大師那樣明察洞鑒婚姻的本質了。
      他例舉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于婚姻的態(tài)度及睿智之語。
      比如說,“世界上再也找不出一個比婚姻更糟糕的事物了”。
      “一切悲劇皆因死亡而告終,一切喜劇皆因婚姻而結束”
      “我不知道天堂里有什么,只知道那里沒有什么,唯獨沒有婚姻”。
      “一個完美的婚姻是由視而不見的妻子與充耳不聞的丈夫組成的”(蒙田語)
      
      這樣幽默睿智、妙趣橫生的婚姻論語,當代散文作家周曉楓也曾寫過一篇,叫做《門縫里看婚姻》。其觀點與態(tài)度如出一轍。盡管對婚姻極盡嘲諷之能事,但最終還是回歸了婚姻的安全地帶。
      這位才女在文中寫道:“穿上了愛情的紅舞鞋,總有跳累的一天。還是回來婚姻的枕邊來得安全”
  •     周國平曾說在他還狂熱鐘情尼采等大哲學家的年輕時候,他有機會,甚至幾近走上了一個學者型哲學家的道路。許是當時他正研究的尼采給他立了壞的榜樣,又或者他認為哲學的研究或者體系的建造本身就是一種回避。于是他轉身向生活。真誠是他研究一生和追求一生的課題目標。而這一轉身中究竟包含多少真誠,是不是基于天性的一種退讓和回避,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在之后的時間里,周國平寫了大量的充滿哲學思考氣息的散文,包括他類似于散文體的自傳??傮w說來周國平是一個比較一致的人,包括一致的命題探討,一致的自省風格,甚至是完全一致的文章,這許是他一致的矛盾之處,他的同一篇散文常常會出現(xiàn)在新舊不同的散文集中。他自己解釋其為對抗盜版的一種方式。我不解。同樣的矛盾還出現(xiàn)在他的一些時評中,在展現(xiàn)時弊的同時,總不忘展現(xiàn)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那些不入其法眼的東西。
      
      有些命題,在十幾歲二十幾歲去想,不免為時過早,然而它一旦不合時宜的出現(xiàn),便成為一生再也不能逃避的課題。對于一個有自己內心生活和經(jīng)常自省的人,周國平的散文課題同樣也是我們想過無數(shù)遍的課題。我不敢擔保周國平散文的真誠,但我可以說那還是比較真實的,因為講的都是大大的實話。然而我并不認為這些實話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周國平受于叔本華尼采哲學中悲觀主義觀點的影響,以清醒的筆觸點出生活的源頭。然而在他一貫的提倡“真誠,善良,富貴”的哲學里,我看到的重復的自我安慰,既沒有超越,也沒有出口。
      
      那些哲思散文并無意塑造一個高高在上的超人形象,他以一個真誠和善良的普通人的視角敘述著他的困惑,又似乎勇敢地直面生命中的核心問題。愛欲生死孤獨和意義的探討一直貫穿著他的整個寫作生活。這讓我發(fā)出疑問,或者對他的真誠態(tài)度產(chǎn)生懷疑:對意義的探討是否也可成為一種意義?抑或不過是對于意義準尋的一種回避。周國平自己也說,他正是在對孤獨的不斷探討中,逐漸忘卻了孤獨。哲學只是他的療傷方式和麻醉劑。所以我以為他的哲學于其自身而言是基于忘卻而略顯軟弱的。所以有論“男不可讀王小波,女不可讀周國平”,可見一斑。
      
      揭示帶不來啟示。當我們警醒地覺察到生活中的孤獨,荒誕和虛無時,我們發(fā)現(xiàn)沒有一種哲學能夠再把我們帶回自己曾經(jīng)一無所知的開頭。所以一旦帶著神性的悲觀主義介入了我們的生活,總有帶著獸性的忘卻主義相伴而來。并且是必須相伴而來。用真誠忘卻荒誕,用善良忘卻孤獨,用表面的富貴忘卻虛無。因為我們要存活,而活下去,是所有獸的本能。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周國平算不上一位好的導師,倒可以做一個知己,因他也和我們一樣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     這本書名《各自的朝圣路》,我最喜歡的是各自一詞。
      現(xiàn)在有得人,總自以為是,想要別人贊同自己,殊不知最近得愚鈍。
      世間應該說沒有一種思想是錯誤得,我實在覺得它們得存在總是有道理得的,沒有決對的錯和對,只是思維的不同,有的只是約定俗成。我相信人各有志,所以不應該強迫別人去接受什么。各自,所以我喜歡。
      ps:有點跑題了,不過我就是想說這個。
  •     最喜歡書中的同名散文,每個人都走在各自的朝圣之路,沒有人能代替,即便是最親近最愛的人,也只是黑暗中與我們并肩行走。不悲涼,反而對所有并肩行走的人心懷感激,堅強的走自己的路,溫暖的相互陪伴。
  •      周國平是很看重心靈,靈魂和精神的,三者有交叉的意思卻又截然不同。我不能說《各自的朝圣路》寫的有多么深刻,但是這確實是一種超脫于庸俗生活的一種思考。這種思考,把人引向另一個世界,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孤獨卻不寂寞。
       一本書便是一個作者思想的折射?;蛟S,周國平時一個經(jīng)歷了許多人生苦難的人,至少他自己是這么覺得的。因為他對于苦難的感慨是如此地深刻,而且如此之多,在他的多本書籍中,在一本書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苦難。。。于是,我如此猜測著,他是一個自認為人生是充滿苦難的。
       如果要問我,我最喜歡里面哪篇文章,那部分內容時,我不得不說,我最有感覺的便是關于苦難的部分。太多的苦難,不是悲觀,而是對生活不順利的積極思考。
  •     與內心建立精神關系
      
       我向來鄙夷那些大談特談勵志、管理、銷售、社交、成功等等的快餐書籍,并非這樣的書籍不能帶給讀者以知識與力量,只是這樣的東西是精神快餐,雖然可以解一時的燃眉之急,初讀之后,心情澎湃,斗志昂揚,大腦被瞬間清洗,時間稍逝這些所謂的精神快餐就變成了精神糞便被排泄在外。這就好比手淫,伴隨著射精后的快感褪去,對性的需求也就煙消云散,直至身體的需求再次被喚醒。
       人們常說,挫折和不幸能夠提高人的精神。但是,漸漸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苦難非但沒有激發(fā)出心底的斗志,反而個人愈加沉淪,直至麻木不仁。19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伊肯指出,挫折和不幸并不具有這種優(yōu)點。實際的情形是,許多缺乏內在的精神活力的人被挫折和不幸擊倒了。唯有在已經(jīng)擁有精神活力的人身上,苦難才能進一步激發(fā)此種活力,從而帶來精神上的收獲。
       “展開想象的翅膀,耳膜也能聞到花香”,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音樂DJ的節(jié)目片頭。其實,重要的不是圍繞在耳膜旁邊跳躍的音符,氤氳的花香,重要的是要將想象的翅膀展開。
       “只要我不醒來,世界就不存在”,你完全可以將這句話看做是一種悲觀消沉。如果你轉向它的對立面,“只要我醒來,世界就會絢爛多彩”。
       花香與現(xiàn)實中的挫折和不幸一樣只是外在的客觀的存在,如果內在的精神世界沒有與其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通道、交流平臺。我們所承受的苦難、孤獨、傷痛也僅僅會是一種虛妄,只會在其中順變。正如人們常說的“世間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此刻,這顆眼睛就在你的內心深處,等待開啟。
       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14:24
      
  •     -----關于自我,我唯一知道的是:如果我死了.無論這世上還有什么人活著,他們對于我,都將不復存在.
      
      
      化為煙灰的數(shù)年文稿;文革中好友的猝然棄世;懷了死嬰,在夜里摟住精神失常的兒子的母親;寄予自我全部愛的僅活了一年半的女兒.
      他的往事,幾頁紙頭,捧在手中,懷感交集.
      周國平很深沉地描述自己的帶血帶淚的經(jīng)歷,語言不見惆悵但有悲茫.對于童年不怎么快樂的人,共鳴與感慨或許都化不開他的朝圣路的悠悠漫長.
      
      讀他的哲感觸很深,書宛若一個就在我耳邊輕語的圣人.他有他學者哲人的姿態(tài),他有他經(jīng)歷滄桑的老練,他也有飽受事世事日漸沉郁,幾為世故的無奈.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為難,也能想象他日有所成的壯懷激烈,我不想說他的哲語是我心中的圣諭,但無可否認,他的語言教了我很多.
      
      如果說有什么作家相見很晚,我想,雖然見識到周國平幾經(jīng)兩年有余,可他確實可以和剛見識到的馮唐,一起在列吧.
      
      
      ps:我又在搞文藝腔.~~
      
  •     當我看周國平的書籍的時候 我是深深的被吸引的 因為我所有的疑問在他的書里可以找到暫時的答案 但是當我的好友告訴我 這是他的初中讀物的時候 我感覺我越發(fā)的幼稚了 不是說書有什么問題而是我到現(xiàn)在才找到具體的心中疑問。 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如若早些年看到這書 可能不會一直死磕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目的總是要有的,但是合理的回答自己的問題才不會浪費時間 自我封閉。自己需要給自己一個解脫的方式……
  •     這樣突兀的標題,緣由來自于近日所讀周國平的散文集——《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認為, 交往和獨處是人在世上活著的兩種基本生活方式,人們習慣只以某人和他人交際能力的高低來判定某人,卻往往輕視甚至忽略了一個人的獨處能力,也是人生體驗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獨處的光陰,可以沉寂,可以幻想,可以思索,可以整理,甚至什么也不做,就用來漫無邊際的發(fā)呆也未嘗不可。
      
      
      活在這紛亂噪雜的世上,要聽要學要懂要接受要認知的東西好多好多,久而久之來者不拒,仿佛內存不夠用,交通堵塞的情形時有發(fā)生,用孤獨的心理經(jīng)歷去消化、整理、刪除、沉淀它,是再好不過的了。從獨處的消極意義來說,人性處于被壓抑和蹂躪的極端環(huán)境中時,被迫遭受著長期的孤獨與苦痛,也往往催生了一大批傳世名作的誕生。
      
      
      更有甚者,作者援引國外學者的觀點認為,懼怕孤獨、害怕獨處的人,只具有“虛假的自我”,不敢也不愿直面空靈的自我,換言之,無顏面對自己的上帝!他們只能一味的順從迎合外部,而沒法通過自己內心世界的強大,征服世界和他人,當然了,他根本連自己也不能說服。
      
      
      借奧伊肯的觀點,現(xiàn)代人處在“社會生存情緒激奮而精神貧乏的瘋狂漩渦”當中,現(xiàn)實需求令人們幾乎將生命力全部投注到如何更佳的在外部世界中立足,而怎樣面對自己內心世界這類的冷門話題,則被束之高閣。人不敢不愿獨處的理由之一,往往是疑心自己被歸為無能力人群。是呀,這都什么時代了,怎么還能一個人呆著呢。
      
      
      再提升到宗教意義來講孤獨的話題,很多宗教的誕生,都是在孤獨冥思中頓悟開化立地成佛的。若干得道高人也偏好在云淡風清的絕壁前隱居獨處,也許只有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凡夫俗子的靈魂才能更好的接近神靈,去懺悔,去感悟,去聆聽吧。
      
      
      多點獨處,多點眷戀留給孤獨吧。孤獨并不可怕,怕的是無法處理孤獨中的心理感受,亦或壓根沒法承擔孤獨中的沉靜寂寥,而憑空生出對于獨處莫須有的恐懼來。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讀后令人嘆服——“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li>
  •     每人心中都有麥加。好像有道理,又好像沒有。
      記得上哲學課的時候,老師說,人人都有世界觀。英國作家毛姆說,人人都是哲學家。中國作家余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學史。
      似乎像諺語中說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個體總是世界的反映。
      西方人信基督,東方人信佛。民族不同,但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
      沒有精神寄托的人,總不能見容于大眾。比如被人們罵成精神空虛的有嬉皮士,有罪犯,有街頭混混,有不諳世事的無知少年……,卻沒有一個“正面”人物。
      但是,精神空虛的人心中就沒有麥加嘛?他信仰金錢,金錢就是他的精神寄托,他崇尚暴力,暴力就是他的最終歸宿。
      然而似乎又不是這樣,我們所說的信仰,可能已經(jīng)被約定成俗了。就是特指哲學意義上的心靈歸宿。
      如果這樣,那大多數(shù)中國人豈不是一點信仰沒有?朝圣又朝的什么圣呢?
      這本書,我買了好久一直沒看,希望看完以后能找到答案。
      
      其實,我覺得周國平寫得最好的東西是他的博士論文《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可能因為年齡原因,這本書雖然是評傳,卻寫的個性張揚,文采斐然,看了讓人熱血膨脹。
      
  •     周國平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散文家,他的文學本質里面必不可少地要滲透哲學色彩,以哲學上的理性思考來為平常人生中的每一點感悟做依托。這樣,不論主題的深淺,都要在其精神核心的引領下盡量地開掘深度,從這一點上來說,有些只需點到即止的文章反而思考地過長,減弱了散文中閑情逸致的風度。
      
      周國平早期的幾本散文集在市面上頗受歡迎,像《守望的距離》,這些書受到高等學府中大學生們的喜愛,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大家心底里都渴望在普遍被宣稱為浮躁的社會氛圍中求得片刻心靈的安靜,或者是逃避。應當注意的是,周國平首先是一個哲學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在自己專有領域中的作法時常會被人指責并有微詞。他才曾對外坦言自己并沒有構建一個單獨的哲學體系的能力,所以表現(xiàn)出一種力求自由游弋在各種思潮當中,做一個守望者,盡量不使自己落入哲學體系的囹圄中去。意識到這一點說明了他的聰明和處世哲學,但哲學領域里面每一次學說的構筑都有其整體之中的分布組合意義,即將自我融于宏大的總體當中,其后才能獲得整體解放的自由,這是比單純的觀望和分析更有價值的工作。
      
      當然,每個人都有各自選擇生命運作形式的自由,或許周國平在哲學理念上的嘗試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境地,但回到文學上來,他的散文集《各自的朝圣路》是一部綜合的文集,盡管在這當中他一再強調生命、情感以及一些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但讀完全書之后確實感覺留下的印象不是十分深刻,這些問題需要有人去考慮,這是他這樣的散文學者引領的一個突出的功績,但過河拆橋一點說,很多人生哲理的深意并不是通過直觀刻意的闡述所能動撼人心的,像他自己所說,不太喜歡一般雜志上的哲理美文,但有的東西之所以受歡迎卻是由于其思考背后隱約透出的理念世界所能回答的。
      
      過猶不及,太透徹的散文要么歸于哲學研究,要么參與社會生活和人內心本質的融合,周國平過于關注精神世界而忽視現(xiàn)實的節(jié)奏容易陷入虛無。
  •     這本書就近好不好看我已經(jīng)幾乎忘記了, 但是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坐在寫字臺前大聲朗讀一篇文章。為了高考, 我不會寫作文。
      作者的敘事風格,敘事思想跟高考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一段時間的閱讀之后, 我的作文水平突飛猛進, 內容信手拈來,五十幾多不成問題(滿分60)。
      總的來說, 這本書里面有很多思想在當時那個時期是很感染人的, 那個時候我整晚整晚的做著同一個夢, 被人追著四處亂跑,永遠也到不了頭。心理學家說這是因為內心有無法解決的矛盾。這本書里面充滿了哲學的智慧, 讓我解決了很多內心的困惑。
      如果一個人在為著夢想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者, 那就來看看這本書~~~他會讓人的心更加平靜,更加有信心去堅持自己的信念。 換過來,如果時整日無事可做打發(fā)時光大學生之類的同學們,還是遠離它為好
  •   哲學予人智慧,周先生的散文很有魅力!拜讀ing。。。
  •   也有這樣的感覺,也許也是處于這個階段吧。
  •   精彩的審視
  •   還沒讀過這本書,然而你敢于堅持自己的想法,實在可嘉。
  •   只要我醒來,世界就會絢爛多彩
    想起爸爸的話: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你才算真正意義的成熟與長大
  •   我在想,你有沒有註冊新的ID。
  •   就看了第一句
  •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對
  •   不錯的文,了解了書的概貌與風格,不知道親自去讀會不會有更多的收獲
  •   獨處的人都在面對自己的心靈嗎?我不知道
  •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還有哲學家。
  •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   每天給自己留點時間念想
  •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是他的博士論文嗎,呵呵~
  •   貌似《尼采與形而上學》是他的博士論文
  •   太好了
    多謝多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