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離

出版時間:2004-05  出版社:北岳文藝出版社  作者:周國平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迄今為止周國平最完整的一個散文集,匯集了他從1984年以來發(fā)表的幾乎全部散文。
“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shù)木嚯x,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瞭望和關(guān)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迄今為止,周國平的散文出過不同的版本和選本。其中,有三種是按時間順序的完整結(jié)集,即:東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離》,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東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靜》,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這三種可視為其他所有版本和選本的母本,有了它們,就有了周國平將近二十年間所發(fā)表的幾乎全部散文。
在作者的生命中,本書寫作的那十余年真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歲月。那時候,周國平剛讀完研究生,以接近不惑的年齡迎來了遲到的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勁,一切都仿佛正在開始,要在哲學的事業(yè)上有一番作為。然而,也是在此期間,在周國平的生活中發(fā)生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變故。

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shù)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 、《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守望的距離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這本書之所以我給了低分,是因為只有前幾章還是讓我比較觸動的,后面的文章之所以不好,多數(shù)是給我一種讀書筆記照搬觀點的感覺,同時那些作者自己的感想也像讀者一類的文摘書上那種沒有多少營養(yǎng)的隨感文差不多。
      
       那就說一些前面讓我覺得很有感觸的東西吧。
      
       最開始說到孤獨。
       其實孤獨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話題因為一旦一個人開始思考,那么他就必須面對死亡面對孤獨。人與人實際上無法完全的交流和合為一體的。就像是村上春樹所說的,人就是一座孤島。只能在自己的島上遠望,卻并不能脫離自己得到去與別人結(jié)合。
      如何去面對這樣一種只有自己一個人的世界 ,如何去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去追求一種自己的靈與肉的結(jié)合。靈魂屬于天上,卻被肉體拉扯墮入凡間,如何去與自己的肉體妥協(xié),在凡間的同時從不忘了天上的一切真善美,是追尋的過程中要仔細去回答的。
      
       關(guān)于婚姻。
       只有不斷有新的出現(xiàn)的才是好的婚姻。愛情不能夠死,只有不斷地去有新的刺激,新的追求新的一切,才能維持愛情,維持婚姻。這似乎是周國平想要表達的觀點。
       其實在我自己的婚姻觀里,我也覺得不能夠相互太熟悉以至于一切都可以被推測和預期。總要給對方留有幻想和驚喜。誰都有責任去給自己的伴侶不無聊的生活。這也是愛的一種方式。
       或許會很難吧。但我以后會試著努力看看。
      
       有時候人就是這樣無奈的生活在世界上。
       離真理很遠,不停地犯錯誤,不停地自救,不停地成長變化。要去面對寂寞孤獨和死亡,要去選擇一個分岔路,而另一條路卻再也沒有機會去嘗試了。
       生命只有一次,這短暫又珍貴的機會。如何才能過好,誰都會膽怯吧,手上拿著唯一的籌碼要如何去抉擇。
       只能聽從自己的心了吧,或許這才是唯一的路。
  •     我們守望著什么?是什么讓我們不得不守望?
      是死亡,這與永恒等價的死亡。死亡就是永恒的內(nèi)容。
      
      哲學發(fā)源于死亡,藝術(shù)也發(fā)源于死亡。生活給了我們某些想要的東西,同時又讓我們認識到這些終將一文不值。在我們明白必將死去的那一天,我們的童年就結(jié)束了。
      
      每個人都在生命的懸崖邊上眺望死亡,就好像我們在黃山的光明頂眺望日出。那一輪太陽很遠,卻很美!有人說,死亡是黑暗的,永恒的虛無和寂滅。其實,死亡就是太陽,是光彩奪目的,沒有它,生命將不會發(fā)芽和開花。在眾多守望死亡的人中,有那么幾個人發(fā)出了吶喊,有那么幾個人開始懷疑自己,他們是叔本華,尼采,莊周,蒙田......
      
      無論哲學家用多高深的語言和多繞口的表述,他們對死亡的態(tài)度,總逃不過:悲觀,樂觀,以及麻木。悲觀如叔本華,告訴你生命本身就毫無價值,Ein mal ist kein mal,存在一次就是不存在。樂觀如伊壁鳩魯,認為死對于我們無干,因為我們死后就不知道自己死了。麻木如莊周,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死生只是大道的陰陽兩極罷了。樂觀混合著悲觀就產(chǎn)生靈魂不死,這承認了死的可怕,同時又給出了死的裂縫,靈魂能不死。如果靈魂具有不死的性質(zhì),那么靈魂除了是死本身,還能是別的什么呢?
      
      據(jù)說“死”是守在地獄入口的一個魔鬼,他是魔王撒旦和自己的女兒在天堂亂倫生下的。撒旦墮落時,他也落入地獄。在某一個時候,上帝認為時機成熟的時刻,“死”也會死。到了那個時候,人就永生了,就又重返伊甸園了。
      
      人們常常假設(shè),如果能長生不老,生活會不會失去激情??隙〞?,因為他看到他周圍的一切都去死,只有他不能死,說不定該有多么的羨慕呢!
  •     偶然在朋友那里得到了這本書,沒有刻意的說每天必看,只是心情浮躁時,總需要做點什么讓自己靜下來,于是,我翻開了這本書的扉頁,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
      我天生就是一個詞窮的人,無論自己看過了多少,記住了多少,在表達卻是發(fā)揮不出十分之一來的,而這本書呢,說出了很多我想的,心靈上有了共鳴,讓自己糾結(jié)很久的事突然一下就全都釋然了。
      這樣安安靜靜的喝著牛奶,放著輕柔的音樂,捧著書的日子在如今是多么的奢侈呵
  •      不知道用怎樣的標題,只因兩年來的種種生活感受縈繞內(nèi)心剪不斷理還亂。想起朱自清的《匆匆》,想起周星馳的《喜劇之王》里站在海邊礁石上呼喊“努力,奮斗”的片段,那就暫借他山之石做個標題,湊幾段文字閑扯幾句吧。
       五月在安徽出差,閑暇時在一家書店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讓我感興趣一是因為仰慕先生已久,讀過《在黑暗中并肩前行》,思維縝密言辭理性,透徹、深刻;一是發(fā)現(xiàn)第一篇《幸福的悖論》寫于1987年,那時我還沒出生。在我還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他對幸福有著怎樣的感知和領(lǐng)悟——懷著這樣的好奇,毫不猶豫地買了一本,回住處一篇篇翻閱。
       一位朋友的網(wǎng)絡(luò)簽名是這樣的:一生很短,一天很長。玩味越久愈覺真實,玩味越久愈覺深刻,大道至簡,大有醍醐灌頂、如露入心之感。
       這樣短暫的一生,你是誰,你要成為怎樣的自己?
       這樣漫長的24小時,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事、想些什么呢?
       生活,就是每個人自己雕刻的藝術(shù)品。你,要怎樣的生活?
       他說他權(quán)且做個超脫的守望者在激烈的競技場上吹幾聲臨近退場休息的哨子,接著分享了關(guān)于幸福、自我、歲月、生死,平淡與絢爛、淡泊與守望、書與人生、男人女人這些話題的認知。在序言中講到所謂“超脫”并不是超然物外,遺世獨立,而只是與自己在人世間的遭遇保持一個距離,有了這個距離,也就有了一種看世界的眼光。一個人一旦醒悟人生的底蘊和限度,他在這個浮華世界上就很難成為一個躊躇滿志的風云人物了。他對天下事仍有的一份責任心,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shù)木嚯x,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價值瞭望和關(guān)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做這樣的守望者不輕松,卻幸福。
       男人女人、愛情與婚姻是先生常常討論的話題,尤為喜歡玩味這一部分,蘇岑寫《男人那點心思,女人那點心計》也是我看過的寫飲食男女頗有見地的書。
       生命能承受之重,卻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尤其是男人,需要強健的身軀和堅強的心。成為如李白《俠客行》里浪跡江湖的豪俠。
       工作的選擇給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輸贏之間幾多復雜心情,難得的卻是活的明白。
  •      越來越覺得散文就是一種雜志文,閑散文,確實適合閑散時看。文學家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稱之為人文學家。因為文學家工作就是和文字打交道,是沉侵在文字中的。用文字表達,就是和自己在對話,所以他們往往有深刻的內(nèi)心生活。他們更容易抵抗寂寞,很難被世俗化。也沒什么邏輯,就是這樣斷斷續(xù)續(xù)在心里拼湊出對文學家的印象。
       我也是個不喜歡社交喜歡安靜的家伙。所以,我喜歡看文學家的散文,喜歡聽他們訴說一些人生哲理??吹枚嗔?,經(jīng)歷得多了,很難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了。倒是覺得慢慢被修正,處于一種修正的狀態(tài)中。有時候看到自己的狀態(tài)同文中觀點有契合,會有一種欣喜的感覺??吹轿闹杏杏^點是自己認同,但是還沒達到的,也會知道自己修煉的方向在哪。文學大家,是被認同了的智者,聆聽他們的教誨,順著他們的心靈去旅行總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人的世界是由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和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構(gòu)成的。人的欲望是無窮的,這種欲望,多數(shù)指的是物欲。其實物質(zhì)豐富到一定程度,達到溫飽,生活不困窘的狀態(tài),接下來物質(zhì)的積累其實就已經(jīng)無關(guān)幸福,至少和幸福感的提升不再是同一比率了。所以物欲應(yīng)該向內(nèi)收。我們花費這樣多的精力去積累構(gòu)建自己的物質(zhì)世界,殊不知,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的搭建,是更重要的。前不久看過一篇文章,說人的生活層次分三個遞進的階梯。第一層是物質(zhì)生活,大部分人都在這一層。第二層是精神生活,許多專家、學者、藝術(shù)家等腦力勞動者在這一層。第三層是宗教生活。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達到。這種觀點,我是認同的。沒有理由不把精神生活擺放在物質(zhì)生活之上。
       孩子的感官世界。我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五歲了,我喜歡在旁邊凝視著她的一舉一動,她心無掛礙的笑臉很容易就能感染到我,這也是我人生中感到最幸福的時刻。孩子能很容易感染到我的情緒,可是,我卻完全無法進入到她的內(nèi)心,無法和她一樣用同一種方式看待這個世界。這是最大的悲哀。一直很抗拒成長,抗拒世俗化,可仍然無法避免地被社會同化。我常常就想,我們所追求的幸??雌饋黼x自己好遙遠,看起來好艱難??墒?,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本能,快樂的本能,敏感的本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本能退化得太快了。
       對萬物的依依惜別之情是愛的至深源泉。由于這愛,一個人才會真正用心在看、在聽、在生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愛惜生命。每個人都知道,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怎么樣才能算是珍惜生命,怎么樣生活才是一種愛自己,對自己負責任的態(tài)度?這就是愛,是對萬物的依依惜別之情。因為對孩子的愛,所以會格外珍惜與孩子一起度過的每一段美好時光,因為愛,讓這種共度的時光更深刻,更美妙。因為自己青春時光的一去不回,所以我們格外懷念那些美好時光。其實回不去的又豈止是青春時光,是每一個當下。所以因為對自己生命的珍惜,就是對當下時光的珍惜,因為珍惜,我們才要用心去看、去聽、去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自己的苦難。追求安全,享受安逸是我們的本能,在一種安全、安逸的生活中難免精神放松。唯有苦難能鍛煉我們的精神,壓力越大,反抗之力也就越強大。強大的精神世界,能帶我們到達不一樣的人生高度。
       孤獨。強大的內(nèi)在必然要求能忍受孤獨。孤獨是一種內(nèi)心不假他求的平靜心態(tài)。不等同于孤單。孤單是一種渴望被關(guān)注的心態(tài)。內(nèi)心圓滿的人是不會害怕孤獨的。越能享受孤獨的人,內(nèi)心越強大。孤獨是修煉內(nèi)心的必然途徑和最終狀態(tài)。
       一切最高的獎勵和懲罰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為本身。高尚是對高尚者的最高獎勵,卑劣是對卑劣者的最高懲罰。這不是說善惡報應(yīng),不是說因果循環(huán)。總有那么些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總有那么些人不畏鬼神、無所顧忌。其實不需要審判,行為本身就是意義所在。
       人的精神性有兩種姿態(tài)。當?shù)歉吒┮晧m世時,看到限制的必然,從而產(chǎn)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就是智慧。當仰望天空時,因追求永恒不得而必然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就是信仰。因為無法達到超越,只可能無限由此岸接近彼岸,所以信仰是一種穩(wěn)固的存在。
       內(nèi)心生活。其實也就是精神生活,和孤獨有關(guān)。內(nèi)心生活可以有無限精彩的可能性,同物質(zhì)生活相比,無限可能、無限精彩是它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     我是一片將落未落的秋葉,
      在寒冷的枝頭,
      等待屬于自己的飄零。
      
      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寫在扉頁上的話。
      
      1997年在北京公主墳地鐵站東北角有個書店忘了什么名字,經(jīng)常在乘地鐵時去那書店里轉(zhuǎn),《守望的距離》是那的收獲,并曾經(jīng)在那一段在北京工作的時間里,陪伴左右,時常讀起。
      
      多少年過去了,這一段距離,還在守望,而且越來越長,在我與自我之間。
  •     還未打開周國平先生的《守望的距離》,我的內(nèi)心已是波濤起伏,難以冷靜。只是因為我還未曾真正踏足哲學的殿堂,我不知道該以何種姿態(tài)去朝拜這我所未能企及的流域,生怕自己的淺薄玷污了它的圣潔和高貴。我寧可選擇沉默,也不愿做任何嘗試,靜靜仰觀,豈不更好。
      周國平先生在序言中寫到:
      一個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蘊和限度,他在這個浮華世界上就很難成為一個躊躇滿志的風云人物了。不過,如果他對天下事仍有一份責任心,他在世上還是可以找到他的位置的,“守望者”便是為他定位的一個確切名稱。“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shù)木嚯x,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瞭望和關(guān)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不敢把自己歸于此類,從來,我都是把自己貶得很低,血液里流淌著的關(guān)于生命的念想里,也從未讓自己站在凌駕文學、文藝和哲學的高度,哪怕遙想站在了這個物質(zhì)領(lǐng)域的高處,我都不敢逾越形態(tài)世界一步。
      不過,且容我假想一番。倘若我是屬此類人,那么我應(yīng)該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shù)木嚯x,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瞭望和關(guān)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我沒有走在潮流的最前方,亦沒有落得很遠,這一點我做到了;守護人生永恒的價值,在我的意識流域里,人生無非放浪形骸,盡己所能,在偏離規(guī)制不遠的前提下,盡可能做些自己想做,而很多人想而不敢做的事情,如果能夠借此某種程度警醒麻痹的社會眾人,那就謝天謝地了,與此我仍有距離;而瞭望和關(guān)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我們的民族正在喪失其獨立人格,雖然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我有,我也看到了中華意識形態(tài)的衰弱而非新生,更看到了尸橫遍野的滿目蒼涼席卷大洋彼岸,不是我無動于衷,是我不知如何而動,抑或存在些許膽怯以至不敢行動吧。
      然而周國平先生所言的“守望者”的境界著實太高,年輕無為的我又豈敢肆意攀登,然,又想到百十年前學術(shù)風潮里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的少年有成的大師們,我是該無地自容,還是不斷勉勵自己朝著他們的境界邁進?
      我希望在書里,能再有所動。
  •     周國平,出身上海;他的書也讀過很多。他的書很受歡迎,他的文字魅力絕對不會令人空乏;只有一句話讓我有看他書的理由。女人就看“周國平”喜歡是個人的愛好,不能讓每人認同這種。透讀過他的文字,與自己對話,道出我想說的。朦朧間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已經(jīng)讀出了安寧、安靜,并且還要再讀下去。這就是我最大的受益,總能在感到難過,內(nèi)心浮躁,欣喜若狂時給予鎮(zhèn)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