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01 出版社:北岳文藝出版社 作者:沈從文,黃永玉(圖),卓雅(圖) 頁數(shù):27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邊城》或《湘行散記》,在我的印象中,這兩本是他寫得最好的散文?!┫U存1934年初,沈從文因母病還鄉(xiāng)。行前,向夫人張兆和許約,每天寫信報告沿途見聞。這些信箋及信中所附插圖,作者生前未公開發(fā)表。1991年由沈虎雛整理、編輯成《湘行書簡》,其中引子三函為張兆和致沈從文,尾聲一函為沈從文致沈云六,余為作者回鄉(xiāng)土中致張兆和的信。沈從文(1902—1988) 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苗族。其文學創(chuàng)作宏富,數(shù)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70余種,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多產(chǎn)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與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xiāng)土文學,并受廢明影響,取其抒情筆調(diào),發(fā)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xiāng)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與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融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優(yōu)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其民性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返樸歸真的牧歌情調(diào)。這種鄉(xiāng)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會理想,也對后來作家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書籍目錄
湘行書簡引子張兆和致沈從文 之一張兆和致沈從文 之二張兆和致沈從文 之三沈從文致張兆和在桃源小船上的信泊曾家河水手們泊興隆街河街想象憶麻陽船 過柳林岔泊纜子灣 今天只寫兩張第三張過梢子鋪長潭夜泊鴨窠圍第八張夢無憑據(jù) 鴨窠圍的夢鴨窠圍清晨 歪了一下灘上掙扎泊楊家岨 潭中夜?jié)O橫石和九溪 歷史是一條河離辰州上行虎雛印象 到瀘溪 瀘溪黃昏 天明號音到鳳凰 感慨之至辰州下行再到柳林岔 過新田灣 重抵桃源尾聲 沈從文致沈云六湘行散記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巖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老伴虎雛再遇記一個愛民鼻子的朋友 滕回生堂的今昔新湘行記新湘行記致張兆和 長沙致沈云麓 長沙致張兆和 官莊站致張兆和 沅陵·吉首致張兆和 吉首致張兆和鳳凰 致沈云麓 吉首致張兆和 長沙
章節(jié)摘錄
桃源與沅州(節(jié)選)全中國的讀書人,大概從唐朝以來,命運中注定了應(yīng)讀一篇《桃花源記》,因此把桃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人人皆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漁人發(fā)現(xiàn)的,有桃花夾岸,芳草鮮美。遠客來到,鄉(xiāng)下人就殺雞溫酒,表示歡迎。鄉(xiāng)下人都是避秦隱居的遺民,不知有漢朝,更無論魏晉了。千余年來讀書人對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變,所以每當國體衰弱發(fā)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章也就增加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兒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桃源洞離桃源縣二十五里。從桃源縣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白馬渡時,上南岸走去,忘路之遠近亂走一陣,桃花源就在眼前了。那地方桃花雖不如何動人,竹林卻很有意思。如椽如柱的大竹子,隨處皆可發(fā)現(xiàn)前人用小刀刻劃留下的詩歌。新派學生不甘自棄,也多刻下英文字母的題名。竹林里間或潛伏一二翦徑壯士,待機會霍地從路旁躍出,仿照《水滸傳》上英雄好漢行為,向游客發(fā)個利市,使人措手不及,不免吃點小驚。桃源縣城則與長江中部各小縣城差不多,一入城門最觸目的是推行印花稅與某種公債的布告。城中有棺材鋪,官藥鋪,有茶館酒館,有米行腳行,有和尚道士,有經(jīng)紀媒婆,廟宇祠堂多數(shù)為軍隊駐防,門外必有個武裝同志站崗.土棧煙館既照章納稅,就受當?shù)剀娋Wo。代表本地的出產(chǎn),邊街上有幾十家玉器作,用珉石染紅著綠,琢成酒杯筆架等物,貨物品質(zhì)平平常常,價錢卻不輕賤。另外還有個名為“后江”的地方,住下無數(shù)公私不分的妓女,很認真經(jīng)營他們的職業(yè)。有些人家在一個菜園平房里,有些卻又住在空船上,地方雖臟一點倒富有詩意。這些婦女使用她們的下體,安慰軍政各界,且征服了往還沅水流域的煙販,木商,船主以及種種因公出差過路人。挖空了每個顧客的錢包,維持許多人生活,促進地方的繁榮。一縣之長照例是個讀書人,從史籍上早知道這是人類一種最古的職業(yè),沒有郡縣以前就有了它,取締既與“風俗”不合,且影響到若干人生活,因此就很正當?shù)亩ㄏ乱恍┮?guī)章制度,向這些人來抽收一種捐稅(并采取了個美麗名詞叫作“花捐”),把這筆款項用來補充地方行政,保安,或城鄉(xiāng)教育經(jīng)費。 桃源既是個有名地方,每年自然有許多“風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攜了《陶靖節(jié)集》與《詩韻集成》等參考資料和文房四寶,來到桃源縣訪幽探勝。這些人往桃源洞賦詩前后,必尚有機會過后江走走,由朋友或?qū)<乙龑?,這家那家坐坐,燒盒煙,喝杯茶??粗幸饽骋粋€女人時,問問行市,花個三元五元,便在那齷齪不堪萬人用過的花板床上,壓著那可憐婦人胸膛放蕩一夜。于是紀游詩上多了幾首無題艷遇詩,把“巫峽神女”、“漢皋解佩”、“劉阮天臺”等等典故,一律被引用到詩上去??催^了桃源洞,這人平常若是很謹慎的,自會覺得應(yīng)當即早過醫(yī)生處走走,于是匆匆的回家了。至于接待過這種外路“風雅”人的神女呢,前一夜也許陸續(xù)接待過了三個麻陽船水手,后一夜又得陪伴兩個貴州省牛皮商人。這些婦人照例說不定還被一個散兵游勇,一個縣公署執(zhí)達吏,一個公安局書記?;蛞粋€當?shù)匦×髅ラL時期包定占有,客來時那人往煙館過夜,客去后再回到婦人身邊來燒煙。 妓女的數(shù)目占城中人口比例數(shù)不小。因此仿佛有各種原因,她們的年齡都比其他大都市更無限制。有些人年在五十以上,還不甘自棄,同十六七歲孫女輩前來參加這種生活斗爭,每日輪流接待水手同軍營中火案。也有年紀不過十四五歲,乳臭尚未脫盡,便在那兒服侍客人過夜的。 她們的技藝是燒燒鴉片煙,唱點流行小曲,若來客是糧子上跑四方人物,還得唱唱軍歌黨歌,和時下電影明星的新歌,應(yīng)酬應(yīng)酬,增加興趣。她們的收入有些一次可得洋錢二十三十,有些一整夜又只得一塊八毛。這些人有病本不算一回事。實在病重了,不能作生意掙飯吃,間或就上街到西藥房去打針,六零六,三零三扎那么幾下,或請走方郎中配副藥,朱砂茯苓亂吃一陣,只要支持得下去,總不會坐下來吃白飯。直到病倒了,毫無希望可言了,就叫毛伙用門板抬到那類住在空船中孤身過日子的老婦人身邊去,盡她咽最后那一口氣。死去時親人呼天搶地哭一陣,罄所有請和尚安魂念經(jīng),再托人賒購副四合頭棺木,或借“大加一”買副薄薄板片,土里一埋也就完事了。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沈從文:另一種紀念作家或出處:中新社 李銳 現(xiàn)在,大凡專門到湘西鳳凰縣一游的人,都是為了沈從文先生而來的。沈先生是鳳凰人。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鳳凰縣城。用黃永玉先生的話說,“一個士兵要不戰(zhàn)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xiāng)?!鄙蛳壬鷽]有戰(zhàn)死在沙場;其實,沈先生也沒有回到故鄉(xiāng)。他遙遠地死在一個叫做北京的喧囂的大都市里。當年,一個二十歲的士兵為舊生活所窒息,被新生活所感召,突然決定放下槍,拿起筆,要以文學闖天下的時候,他所來到的第一個城市就是北京。這個一文不名的青年,在自己的文學夢中幾乎凍餓而死。當初誰也不會想到他日后傳遍世界的文名。郁達夫先生在《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中,曾經(jīng)感慨萬端又大潑冷水地記述過這個青年身處絕境的慘狀。最后,這個頑強的青年終于在絕境中立定了腳跟,并且終于在文學的山岡上留下一片美麗的森林。這個闖蕩了世界的青年終于又死在北京。如此說來,沈先生雖然沒有戰(zhàn)死沙場,終究還是客死他鄉(xiāng)?;氐焦枢l(xiāng)的不過是先生的骨灰?;蛘呦裎覀冏晕野参康哪菢樱荷蛳壬K于魂歸故里了——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臺地,一塊自然墜落的石頭,石頭略微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筆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這些話和這石頭面對著已經(jīng)有些污濁了的沱江,一座舊石橋,和一些已經(jīng)破舊不堪的吊腳樓。在這些話和這石頭背后的山坡上環(huán)繞著零亂卻又茂密的草木。鳳凰的朋友們當年參加過那個儀式,他們說,大部分骨灰撒進沱江了,只有幾塊骨頭是由沈先生的孫子親手埋在這石頭下面的。 其實,一個游子,一個精神的游子是永無故鄉(xiāng)可回的。就像一條從雪山之巔走下來的河,從它出走之日,就再沒有回家的路了。 沈先生在鳳凰城里長到十五歲,而后從軍,又在沅江、辰水之間浪跡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關(guān)不住一個年輕人的心了??蛇@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從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來的,這個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親的鄉(xiāng)下人,這個沒有上過大學,沒有留過洋,沒有任何文憑學位的湘西赤子,竟然做成了一件偉業(yè):他用湘西的河水滋潤了在一派酷烈的“西風”中枯萎斷絕的中國詩魂。有了他的《從文自傳》,有了他的《湘行散記》,有了他的《湘西》,有了他的《邊城》和《長河》,中國人枯葉一般飄零的詩情,終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再過一個世紀,兩個世紀,再過許多個世紀,當人們回過頭來打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分崩離析的過程,當人們辨別中國人的生命樣式和別人有什么不同的時候,沈先生留下的這一片美麗的森林,是會叫人驚奇和贊嘆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大概是因為沈先生盎然不絕的詩意吧,他竟然在許多時候,在許多人那里被誤解成是一位,而且僅僅是一位傳統(tǒng)的“田園詩人”。許多人把“美化落后”“詩化麻木”的批評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確實有人依樣畫葫蘆的,把中國所有偏遠落后的鄉(xiāng)村變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場,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會有這么深的誤解和誤讀?別人不懂也就罷了,難道我們這些中國人也真的再也聽不懂中國詩人的歌哭和詠嘆了嗎?難道歷史的風塵真的把我們埋葬得這么深這么重了嗎?難道一種弱勢文化的人連聽力、視力和生命的感覺力也都是弱勢的嗎?以致我們竟然聽不懂一個肝腸寸斷的柔情詩人的悲鳴?以致我們竟然看不見,在夕陽落照下的那樣一種悲天憫地的大悲哀? “于是,我就在道尹衙門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骯臟血污的人頭。還有在衙門口鹿角上,轅門上,也無處不是人頭。”“我那時已經(jīng)可以自由出門,一有機會就常常到城頭上去看對河殺人。每當人已殺過不及看那一砍時,便與其他小孩比賽眼力,一二三四屈指計數(shù)那一片死尸的數(shù)目?;蛘哂指S了犯人,到天王廟看他們擲茭。看那鄉(xiāng)下人,如何閉了眼睛把手中一副竹茭用力拋去,有些人到已應(yīng)開釋時還不敢睜開眼睛。又看著些雖應(yīng)死去,還想念到家中小孩與小牛豬羊的,那份頹喪那份對神埋怨的神情,真使我永遠忘不了。也影響到我一生對于濫用權(quán)力的特別厭惡?!薄暗锩谖矣∠笾胁荒芡浀?,卻只是關(guān)于殺戮那幾千農(nóng)民的幾幅顏色鮮明的圖畫?!笨戳诉@樣的文字還要說沈先生是一個傳統(tǒng)的田園詩人嗎?還要說他用詩意涂抹了苦難嗎?這個世界上可有一個擺滿了人頭和尸體的“世外桃源”嗎?而這些刻骨銘心的記憶,這“幾幅顏色鮮明的圖畫”,是所有那些潮濕的吊腳樓,霧氣彌漫的河水和夜幕上閃爍的星星們的背景,所有那些妓女、船工、士兵和農(nóng)民們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種深重到叫人透不過氣來的底色上描繪出來的。如果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詩歌中的“憫農(nóng)”和“田園”,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封閉的人格,并在兩千年的延續(xù)中最終變成了一種“慢性鄉(xiāng)土病”,那么走出湘西對于沈從文就不僅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種對新生活和新精神的追求。是一場再生。對此,沈先生曾十分懇切地說過“我離開家鄉(xiāng)去北京閱讀那本‘大書’時,只不過是一個成年頑童,任何方面見不出什么才智過人。只緣于正面接受了‘五四’余波的影響,才能極力掙扎而出,走自己選擇的道路?!边@個秉承了新文化運動洗禮的湘西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家鄉(xiāng)時,就誕生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這一片最深沉也最美麗的森林。中國詩歌所最為崇尚的“神韻”和“意境”之美,在這片森林中流變成為一種不可分離的整體呈現(xiàn)。這是中國詩的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散文文體一次最為成功的轉(zhuǎn)變。而彌漫在這些美麗的文字背后的,是一種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對于生命沉淪的大悲痛,和對于無理性的冷酷歷史的厭惡。在這肝腸寸斷的痛惜的背后,是一種人的覺醒。是一種現(xiàn)代人格的建立。對此,沈先生自己說過一句肺腑之言:“寫它時,心中充滿了不易表達的深刻悲痛!”所謂“大音希聲”,所謂“有大美而不言”。不像郁達夫、郭沫若們那般直露地“噫!噫!??!??!”,未必就不懂得痛苦,未必就沒有深刻。事實上,這正是沈從文先生不為潮流所動,獨到而深沉的追求?!粋€能和時代風格相抗衡而獨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當時那一派峻急、堅硬、浮躁的白話“國語”的主流中,沈從文的從容沉靜和優(yōu)美大度尤其顯得卓爾不群??戳松蛳壬痪湃哪隇椤哆叧恰匪鶎懙摹邦}記”,就更會明白他的追求是出于一種清醒而深刻的自覺。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邊城》無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關(guān)于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話。隨著一幅幅或濃或淡的畫面從眼前消失,在你整個的身心都得到深沉的舒展之后——慈祥的祖父去世了,健壯如小牛的天保淹死了,美麗的白塔坍塌了,姑娘的情人出走了“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善良天真的翠翠,在掙扎不脫的命運中再一次面臨了母親的悲劇,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不得不“直面慘淡的人生”。溪水依然在流,青山依然蒼翠如煙,可是一個詩意的神話終于還是破滅了。這個詩意神話的破滅雖無西方式的劇烈的戲劇性,但卻有最地道的中國式的地久天長的悲涼。(在這一點上身為洋人的金介甫先生反倒比我們有更敏銳的體驗和論述。)隨著新文化運動狂飆突進的喧囂聲的遠去,隨著眾聲喧嘩的“后殖民”時代的來臨,沈從文沉靜深遠的無言之美正越來越顯出超拔的價值和魅力,正越來越顯示出一種難以被淹沒被同化的對人類的貢獻。如果說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種“世外”意味,那也是因為湘西這塊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雜居之地。這是一塊不曾被正統(tǒng)的儒家文化徹底同化的土地。這塊土地曾經(jīng)以它無數(shù)次的對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這里的“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如果不是“原始的”也是一種“原本”的生命樣態(tài),它用不著和儒家的“入世”相對立而存在。(當然這里所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不同的精神特質(zhì),它們并不可以拿來對苗族、土家族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歷史境遇,做簡單的“詩意化”詮釋。)也正是這一脈邊緣的“異質(zhì)文化”,成就了沈從文的獨特。而這和那個浸透了中原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桃花源”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正因為這個產(chǎn)生于中國本土的獨特性,又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沈從文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對于中國詩歌的承接和轉(zhuǎn)化。在世界性的文化大潮的交匯和吞沒中,在難以言說的沉淪和陣痛中,這是一次邊緣對于中心的拯救,這是一次弱勢對于強勢的勝利。總會有那么一天,總會有越來越多的精神的成熟者,聽懂了一個肝腸寸斷的柔情詩人的詠嘆。總會有那么一天,總會有越來越多的純美的尋覓者,讀懂了一個悲憫的智者地久天長的書寫。 站在沈先生的紀念碑前,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川端康成。這兩位在某種意義上都有唯美傾向的作家,在各自的祖國卻有著絕然不同的命運。沈先生一九○二年出生,川端康成一八九九年出生,相差只有三年。在三十到四十年代他們都已經(jīng)寫出了自己最優(yōu)秀的作品。二次大戰(zhàn)之后,沈先生來到“新時代”,川端康成在日本戰(zhàn)敗的背景下“深深陷入凄涼與寂寞之中”,“把自己也當做已經(jīng)死亡”。但是,此后的沈先生從此落入到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性的“自譴”當中。在一片“舊社會的渣子”“新時代的落伍者”“腐朽的資產(chǎn)階級”的自我譴責中,沈先生同大部分從“舊社會”過來的知名作家一樣都放下了手中的筆。在這個以政治運動和階級斗爭為中心的時代,他們真的成了“廢物”,成了“寄生城市里的‘蛀米蟲’,”對于“起始當家做主的新人,如何當家做主,我知道的實在太少了?!钡鞍炎约阂伯斪鲆呀?jīng)死亡”的川端康成,卻一部又一部地寫出了《舞姬》、《千只鶴》、《睡美人旅館》、《古都》等等作品,并且在一九六八年為日本贏得了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而一九六八年,沈先生正在“五七干?!备脑?。在此之前,在那個特定年代,他的家被抄過八次,他本人曾被強迫打掃廁所達一年之久。中國文化、中國知識分子的被窒息,被滅絕,在“文革”中登峰造極,愈演愈烈?;蛟S這就叫做宿命,或許這就叫做古老傳統(tǒng)所給定的軌跡,或許這就叫做在劫難逃吧。一個天才,一個拯救并承接了中國詩魂的湘西赤子,不得不夭折,不得不窒息。我們口口聲聲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念念不忘中華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可我們卻在許多年里把做成了如此偉業(yè)的作家視如糞土。總算盼到有一天我們把他又“發(fā)掘”出來,又“發(fā)現(xiàn)”了他的時候,我們又禁不住如此“習慣”而“老到”地,把他放進一個古典的“田園詩”的畫框里。我們真是不可救藥地病人膏盲! 站在沈先生這塊天然未鑿的石碑面前,我想,它紀念的或許應(yīng)當是一九五○年以前的沈?/B>?文。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臉從斑斕的石紋中顯現(xiàn)出來,有誰能讀懂困頓在那些蒼老的皺紋里的創(chuàng)痛和滄桑? 行文至此,熱淚橫流。因為我們明白,沈先生自己的生命最終也沒有能逃脫了那種無理性的冷酷的淹沒。沈先生作為文學家的生命,最終也融進了那一片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的底色之中。和家鄉(xiāng)那些成千累萬在無奈中死于戰(zhàn)火的青年人一樣,作為文學家的沈從文在四十八歲的壯年,也就是一九五○年,驟然夭折在時代的風雨中。沈從文先生的后半生雖然又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巨著問世,但那已不是文學,那更是一種“四庫全書”式的“學問”。作為文學家的沈從文最終還是沒有能走到底,最終還是窒息在歷史的沙場上。留在這里的這塊石頭,不過是一個跋涉者驟然止步的記錄。 其實,沈從文先生又何需一塊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條河來為自己的不朽做紀念呢? 只要打開他的書,你就能走進他那一片無比深沉又無比美麗的森林。讓我們向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ㄒ痪啪牌吣晔辉掳巳瞻?,湘西歸來,寫于太原,二十日改定。)記沈從文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xiàn)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蕓蕓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yè)后隨本鄉(xiāng)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qū)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學并學習寫作。1924年后開始發(fā)表作品,并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于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到昆明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箲?zhàn)勝利后,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chuàng)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先生出版了7O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chǎn)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評專集《現(xiàn)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表現(xiàn)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詩情畫意的鄉(xiāng)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diào)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xiāng)土小說。他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jié)構(gòu)進行創(chuàng)作,成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藝術(shù)光彩。一些后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在文學態(tài)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yè)的影響。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1949年,沈從文先生放棄了文學創(chuàng)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shù)圖案及物質(zhì)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diào)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于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lǐng)域的研究。先后發(fā)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shù)》、《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shù)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nèi)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先生在國外名聲鵲起,于1980年應(yīng)邀赴美國講學,并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fā)離開了人世,為后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小灰驢兒)
編輯推薦
沈從文的湘西,寫得最好的是《湘行散記》。有種民間活潑潑的味道。一生如同一只小舟,流緬於川湘之際的文人作家沈從文,在他的《湘行散記》中,細織密縫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遠行中船頭水邊的見聞。其間散落數(shù)十封才子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往來情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