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散文選

出版時間:1989年5月  出版社:北岳文藝出版社  作者:高健編譯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美國散文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5條)

 
 

  •     讀這本書讓我想到了小學時讀的一本《珍珠集》,本地的小出版社出版,也早已經絕版。
      
      小學時候,喜歡在下雨的時候,在家里陽臺上撐起一把雨傘,搬個小凳子坐在傘下讀書,聽雨,看淅淅瀝瀝的雨滴,是我童年孤獨而美好的精神家園。
      
      這些年一直身在南國,時?;貞浧鹜昱c故鄉(xiāng)美好的回憶。
      
      回家的時候,時常又發(fā)現已逐漸物非人非,過往的美好很難找回原型。不禁感嘆:人間正道是滄桑,又怎么能留住曾經的一切?
      
      2013年5月1日,在香港南丫島的度假屋,清晨雨后清新的空氣里,我愛上了這本書。
  •     88年初版2010年再版的高健譯《美國散文精選》,據出版社介紹,譯文雋美考究,買來后一直沒看,昨天讀了一會兒,篇首是喬納森·愛德華滋的《上帝的河圖》,第一句就譯得讓人搖頭:“我沒有看原文,就抄一遍譯文:一個奇譬妙喻還可從河水之中見出:你看那里的水原是從計數不清的眾多細流積來...”。
      
      且不論所謂“奇譬妙喻”是否為生造詞,“計數不清”和“眾多”是否重復拖沓?再看第二篇,是富蘭克林的《靜生詹言》:“...霎時間,但見我一道進入殿堂的一伙人眾早已一擁而上,開始了向著那寶座高處踴躍攀登;然而,這項舉動對于其中的絕大多數人們來說卻是艱難之極,辛苦之極?!?br />   
      想請教高老師,什么叫“一伙人眾”?,鄙人才疏,只聽得“一伙人”或者“眾人”,還有“霎時”就是“很短時間”的意思,有必要在后面再添上“早已”嗎?還有,“其中的絕大多數人們”這頗有畫蛇添足之嫌,要么“絕大多數人”,要么“人們”。最后一句用兩個“極”是什么意思?強調程度而已,何必重復?
      
  •     讀了前兩篇譯文《上帝的河圖》和《靜生詹言》,我在想,譯者在譯畢后是否認真讀過自己的東西深表懷疑,雖然譯者努力在文字上想表現古雅之氣,實際所產生的效果則是不文不白,羅嗦拖沓。
      
      88年初版2010年再版的高健譯《美國散文精選》,據出版社介紹,譯文雋美考究,買來后一直沒看,昨天讀了一會兒,篇首是喬納森·愛德華滋的《上帝的河圖》,第一句就譯得讓人搖頭,我沒有看原文,就抄一遍譯文:一個奇譬妙喻還可從河水之中見出:你看那里的水原是從計數不清的眾多細流積來...
      
      且不論所謂“奇譬妙喻”是否為生造詞,“計數不清”和“眾多”是否重復拖沓?再看第二篇,是富蘭克林的《靜生詹言》:...霎時間,但見我一道進入殿堂的一伙人眾早已一擁而上,開始了向著那寶座高處踴躍攀登;然而,這項舉動對于其中的絕大多數人們來說卻是艱難之極,辛苦之極。
      
      想請教高老師,什么叫“一伙人眾”?,鄙人才疏,只聽得“一伙人”或者“眾人”,還有“霎時”就是“很短時間”的意思,有必要在后面再添上“早已”嗎?還有,“其中的絕大多數人們”這頗有畫蛇添足之嫌,要么“絕大多數人”,要么“人們”。最后一句用兩個“極”是什么意思?強調程度而已,何必重復?
      
  •     什么書才算好書?經典或是傳奇?在我看來,上海譯文社再版的美國散文精選(精裝毛邊版)絕對是一本可以相伴一生的好書.
      
      這本由高健先生選譯,1989年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已絕版多年,雖然書中選譯的篇章零星也能看到,但總是無法一窺全貌.如今以全新的面貌出現,配之完美的裝楨,更多了一份毛邊之雅.因此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精美,無一不體現出細節(jié)之美.摸著略顯粗糙的書邊,細細欣賞他人之智,在這個節(jié)奏超快日益浮躁的社會里,能看到如此用心印制的好書,實是讀者的幸運.
      
      美國這個由50個州與1個聯邦直轄特區(qū)組成的國家,采取的是憲政聯邦共和制.這個仿似拼圖的國家自1776年成立以來,短短234年就發(fā)展成為世界性的大國.其特有的文化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面對廣袤的北美大陸,面對強大的前宗主國與虎視耽耽的鄰國,面對大西洋與太平洋,美國人不得不拼搏進取,并吸取眾家所長.殖民地文化與移民文化以及土著文化多元的糅合在一起,讓美國文學與生俱來就有平民化特質,而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渴望更使之具有強烈的陽剛之美,熱情奔放.
      
      本書則是優(yōu)中選優(yōu),以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展現美國文化的風貌.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致富之道,記載了殖民地的風貌,以求實的態(tài)度向歐洲介紹了這塊新大陸的成長;而佩特瑞克·亨利的丟掉幻想,拿起武器!更體現了獨立戰(zhàn)爭前后美國人民追求自由最真實的訴求.拉爾夫·華爾多·愛默生的談美則是流露出其特有的睿智與幽默感,富有魅力;梭羅通過秋天的日落表達他崇尚生命和自然的精神.閱讀這些美國文學史上的佳作與絕唱,從歷史地理人情風俗等等不同角度體現著這個國家的發(fā)展軌跡,從文字中領略美.同時簡練的譯文與注釋相得益彰,但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書前導言與各篇篇首的風格解析,可以從中發(fā)現美國精神與文化逐漸擺脫歐洲傳統(tǒng)文化的約束,慢慢形成自己作為新大陸發(fā)展起來的全新而獨特的風格.
      
      一本書表現出一個國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夫復何求?
      刊2010年7月18日昆明時報
      
  •     這本書所收錄的散文時間跨度有二百多年,在這二百多年中美國的散文經歷了一個從實用到華美再到歸真的道路。本書的譯者高健先生不僅精于翻譯而且精于著史,從他所選編的這些散文及其精心的注釋中可以看到他對美國散文史的深刻的理解。因此這本書就不僅有譯介之用也有述史之功。關于其中的史學部分這里不討論,本書的譯本序和附錄都有詳述。
      
      這本書所收錄散文非常豐富,有政治論文和演說辭,有游記和見聞雜錄,還有藝術批評和美文小品。這個譯本從它問世以來就得到人們的稱贊,高健先生古文功力很深,白話文也非常純熟,說他的譯筆審慎精煉、雋美考究確是非常恰當。因此這里只對本書的翻譯略作評論。
      
      翻譯是一門藝術,如果我們把一種語言比作皮肉和骨骼,把另一種語言比作是粘土、頑石或青銅,那么翻譯就無異于雕塑,它的本質同樣在于模仿。當然對于翻譯來說,這種藝術需要更多限制,不能像現代藝術那樣表現藝術家的個性,它還追求極端仿真,一如早期的攝影藝術。當然如果將來人們打破了這種仿真的限制,發(fā)展出一種后現代的翻譯藝術,那又當別論。其實說真的那種漢語和西語夾雜的譯文之中就有后現代翻譯的精神,因為這里面已經有一點裝置藝術的特點了。
      
      說起來對于翻譯的書來說有四種,一種是一個原作者和一個譯者專譯(大部分如此),一種是有一個原作者和多個譯者合譯(比如譯林出版社出的《追憶似水年華》),一種是多個原作者和多個譯者(大部分的散文選均屬此類),最后一種是多個原作者卻由一人獨譯(本書就是如此),這不同的四類譯本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第一種文筆風格和美學觀比較統(tǒng)一;第二種原著的文采越強,統(tǒng)一性就越差;第三種屬于琳瑯滿目,無所謂統(tǒng)一不統(tǒng)一;第四種則錯落有致,統(tǒng)一種又有變化,有美術中的組畫或群雕的意像——本書就是如此
      
      常常見到有人輕視翻譯文本,認為所有的翻譯都會曲解原文,但是,這種說法卻沒有分辨不同的文本,比如那些完全以實用為目的科學論文,當然是讀原文才能達到精確理解的目的,就像同樣是以實用為目的相親,看照片當然不如見到真人更容易下決心。但是對于文藝作品,有時譯文可能比原作更優(yōu)美,特別是那些立意巧妙文筆欠缺的作品,經過譯者的加工有可能大放異彩,這也許可以解釋一些在自己的國家遭遇貶損在他國卻美譽交加的作品(比如傅雷譯的羅曼羅蘭),這就像是喜歡某個明星,看其演戲勝過見其真人。
      
      本書在譯文上的特點以如上述,至于內容可能會因人而定,其中的政治演說,游記見聞和藝術批評,小品文所占的份量基本差不多,質量統(tǒng)一沒有太大的落差。本書還有一個賣點就是其毛邊,讀者買回去需要自己裁開,裁好了以后其書邊毛聳聳的非??蓯?,帶著一種與眾不同的貴族習氣。
      
  •     毛邊本,這是出版者和閱讀者對它的珍視,慢慢讀完,說一句,這本書的確值得毛邊本這一“貴族”待遇。
      
      在封底的介紹里看見這本書1981年曾經由北岳出版社出版過,譯文社是用1989年的版本重印的。
      
      在寫于1987年的序里,譯者高健特別將這本書的成書歷程以及此書的很多精密之處一一剖析,只要僅僅地細細地讀完譯者序,不必看每一個作者下那些簡介,也不必看那些詳細的注釋,這本書便已經可以確定,它能當作一本潛心著述的教科書閱讀和收藏了。
      
      展開這本手感觸摸里非常有質感的書,那些曾經看過或者甚至看過原文的散文里,彌漫著那個大洋彼岸,為一群人當作夢想國度而締造的獨特文化氣氛里,穿越那些榛莽遍野,跋涉那些清流逐河,走入那些歷史和人生的精華中。
      
      在譯者雅達信的明快簡潔文字里,或是委婉綿密,或是雄辯激昂,或是練達機敏,或是細膩精巧,或是波瀾壯闊,或是纖柔娓娓,或是深沉厚重,或是燦若桃李,或是洗盡艷華,一一展露,所有很熟悉和很陌生的人名下,優(yōu)美的行文里,流暢的是歷史,演繹的是人生。
      
      雄辯滔滔如亞伯拉罕·林肯,邏輯清明如本杰明·富蘭克林,睿智圓實如托馬斯·杰斐遜,幽默灑脫如馬克·吐溫,玄遠冷逸如梭羅,俊逸多姿的愛默生,等等,集藏豐富的人生閱歷,飄逸輕靈的心境感觸,慷慨激昂的歷史變遷,都在書里躍然呈達。
      
      掩卷閉目,文中的澄澈思想和道理,如寧靜的月光下的溪流,親切而靈動,帶著那些深邃于高山中的清流,博大精深的存執(zhí),輕捷闡明地將樸素的道理,泠然心境中。
      
      它的悠閑優(yōu)美,需要慢慢細品,裁讀的方式即便是悠閑閱讀的極致——精讀。這本書值得閉門靜讀。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191849202&BlogID=150117&PostID=24210696
      
      
  •      不得不承認,現在真的有人不斷在書籍的包裝上大花心思。因習慣于網上買書,最近到實體書店一轉,還真是大吃了一驚。書們的衣服穿得越來越漂亮了。其中尤以江浙滬一帶的出版社為搶眼。如浙江文藝的“經典印象”叢書、上海書店出版社和南京大學出版社的不少小冊子。水岸江南的精致和纖巧終于在書上有了體現。此外,不得不說的是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譯文和譯林都出過無數經典外譯本,不過其封面一直給我的印象是千篇一律的無藝術可言。近來,上海譯文卻開始在裝幀上大下功夫,包括精美的雙語經典和名譯經典精裝系列等等。這套名譯經典的精裝系列,現已出兩輯,大約有十本的樣子,一律小三十二開,捧在手里,不輕不重,不大不小,看著都舒服。而且其中選的都是經典作品的經典譯本。可惜我對外譯小說甚是不感興趣,所以也就看看樣子而已。目前我在票子和空間上還沒奢侈到僅為了看看樣子就搬回來一套的地步。
       所以,我搬的是上海譯文的另一套,目前僅出了兩本。聽說是先看看市場,投石問路的。這套書沒打叢書名,有人稱之為經典散文系列,我搬回來的這兩本,一本是《美國散文精選》,初印5000,另一本是《培根隨筆》,可能是這本經典性更強,或是第一本反響不錯,初印10000。書雖經典,在幾十年來已在民間放量無數的前提下照著上萬本印,的確需要一種勇氣。
       當然,可能還有另外一種原因,就是這套叢書的裝幀。雖然也是死板板的大三十二開精裝,但意外的是,這套書采用的是毛邊本。齊頭齊腳側面毛。毛而不飛揚。毛得端莊。雖然不久前曾有一本類似的,被評為世界上最美的書的《不裁》也是使用了類似的裝幀。但我那本到如今,結果真如其名,不裁。讀了幾頁,無心再讀。內容不佳,花瓶而矣。上海譯文的這套則不同,不僅形式新,而且內容亦佳?!杜喔S筆》用是是蒲隆譯本,《美國散文精選》用的是高健譯本。這樣的毛邊,太具誘惑力了。
       很欣喜現在市場上的書越來越漂亮了。我一直認為,隨著電子化的普及和被推動,紙媒書必須得走精設計、精裝幀、精包裝的路。當然,不一定是裝精書,但里里外外都得認真處理。從前看過一套角度叢書,選題和內容都不錯,只是那種排版之丑陋,不僅自己看這樣的書不舒服,讓別人看見自己正拿著這樣的書在手里看都丟臉。還有一度大肆興起的彩色圖文書,加了大量毫不相干的圖,小書變大,薄書變厚,另一個結果是看起來費勁了,得從圖片之間的縫隙里斷斷續(xù)續(xù)地找到原文,再吃力地連讀在一起。太考驗讀者的耐心了。看這樣的書,真不如看個免費的電子版的。所以,從長遠上看,可能電子版對紙媒出版的挑戰(zhàn)并不是壞事,它應該可以推動出版者漸漸地把書當做藝術品一樣的制作。對我個人來說,如果我看了一本書的電子版,看了一部分,覺得不錯,就會查看紙媒版的,如果裝幀也不錯,就會放下電子版去買一本紙媒版的。我估計不少人也差不多這種行為。如果紙媒書都做得精致漂亮,那電子版可能將無法成為紙媒書的對頭,反而是紙媒書的廣告。
       說起毛邊,附加幾句?,F在據說毛邊黨勢力強大,不管什么書,只要一毛邊,就有人高價出手,哄搶一空。問題是,現在還據說,不知有多少偽毛邊魚目其中。有的就是謀利者從印刷廠里托人拿出來的未切割本,那是什么毛邊本,鬼一樣的書,白發(fā)三千丈,胡子三尺長。冷兵器一般,真掄起來,估計也得挨到死,碰著亡。
      
  •     毛邊是閱讀的反動)
      
      我認識的幾位資深“毛邊黨”(對深度毛邊書癡愛者的稱謂),都有一個共同的操守,新入手的毛邊書只為收藏絕不會裁開了閱讀,如果閱讀的話就會另外買一本,并美其名曰“一本藏,一本讀”。對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毛邊書,操守便成為一句空話,因為能夠得到早期毛邊書的機率很低,更不大可能收藏到沒有裁開的毛邊書。精明的販書者會在出售一本毛邊書時著重加一句“本書的毛邊是沒有裁開的”,當然價錢你可是要多付三四成的。
      
      我以前說過很多贊美毛邊書的話,現在我覺悟了,不覺得毛邊書有神乎其神那么美麗,甚至對于當下“逢書必毛”的現象心生反感。不只毛邊書這一件事,我對過去如癡如狂地熱愛過的許多事物的態(tài)度都發(fā)生了相反的改變。我惟一沒有改變的是對于圖書本身的喜愛。
      
      二十年前初涉獵書之事,聽說到了“毛邊書”這個專業(yè)詞,那是從唐弢、姜德明這一代新文藝藏書家寫的書里得知的,感覺真是很了不起的一種書。唐弢先生我沒見過,他去世的那一年(1992年),我開始給姜德明先生寫信,一封接著一封地寫。姜先生當時已寫了文章《告別“毛邊黨”》,文中說,他編撰的《北京乎》出版時曾留有幾十冊毛邊本,寄給了朋友。孫犁給他寫信說:“從昨天上午收到你惠寄的書,就開始了裁書的工作,手眼跟不上,直到今日上午才把兩冊裁完。這當然是雅事,不過也耽誤先睹為快的情緒。心急讀不了毛邊書,這就是結論。當年魯翁提倡,然而‘毛邊黨’后來沒有普及,恐怕就是這個緣故吧?”孫犁的話給姜先生提了個醒,至少毛邊書對老年讀者不適宜。孫犁說的很對,“先賭為快”是一本好書對讀者的召喚,而毛邊阻隔了閱讀的快感。當一本書失去閱讀的快感,它的外型再奇特也沒有實際的意義,也就是一向所說的“徒有其表”。
      
      當年我也收到了姜德明先生贈送的毛邊本《北京乎》,異常興奮,別說裁了,連姜先生郵書用的舊報紙和大信封我都原封未動地保存至今。我又另外買了一本《北京乎》來讀,在上面寫寫畫畫做了不少筆記,統(tǒng)計出了姜先生編此書共引用了多少種舊書刊,有誰也這么做過?
      
      在收到《北京乎》之前,姜先生還送了我一本他的書話集《余時書話》,也是毛邊的。這本書初版只印了一千五百本,其中毛邊做了一百冊。當時我還不知道毛邊書的珍貴,收到書后馬上就急著咔嚓全給裁了,還在書頁的空白處亂寫了許多字,現在很后悔,我毀了一本極其難得的毛邊書,卻挽救了它本來的意義。
      
      對于書什么要做成毛邊,有一種說辭是毛邊翻臟了還可以切掉,這本書又跟新書一樣了。這個理由看似有道理,仔細一想則不盡然,世上除了辭典一類的工具書有可能由于經常使用而翻臟之外,還有哪種書能達到翻臟之程度?過去有可能,因為過去圖書是稀有之物得來不易,一本書會被很多人傳閱。
      
      毛邊書是對書籍本身功能的反動,這話也許說得不大得勁兒,還是打個比方吧。郵票的功能是郵資,是寄信使用的,可是一旦進入了收藏的范疇,郵票原來的固有屬性就發(fā)生了動搖甚至完全改變了原有屬性,這是現成的例子。當然這種動搖或改變,并沒有什么“對與不對”,反而帶來了巨大的商業(yè)利益。我一開始是集郵的后來才轉入搜集圖書。我寫過《別矣,我的集郵》,意思有點像現在對毛邊書的態(tài)度。我斷然將收集了二十年的郵票“清倉出貨”,可說是情斷意絕。對于書籍,我卻是一本也不愿意舍棄,利用自有書刊,竟然寫了十幾本書。
      
      我寫的書,每本都囑付責編做些毛邊本。第一本書《漫話老雜志》做了十本毛邊,做出來后編輯覺得新奇留了兩本,到我手只有八本了。我的朋友當然都得送毛邊的,現在我只剩一本了,有人出很高的價錢,我舍不得賣,由此可見我對毛邊書的態(tài)度是游移的,多重標準的。上海譯文社最近出了一系列精裝毛邊本,做工很精致,內容又是我所喜歡的,當即在當當網訂了其中的《美國散文精選》,其中一篇《古宅瑣記》,最初讀的是北岳文藝版,那時的書做的真夠粗糙的,但是那時讀書就是讀書,不大關注書的外貌。
      
      毛邊書近年大受追捧,有一個具體的原因大家都沒有提到,說的最多的老是“魯迅如何如何倡導毛邊本”的那幾句話。毛邊書大行其道,北京的網絡書店“布衣書局”功不可沒,這家書局七八年來不遺余力地宣揚毛邊書,最重要的一點是書局是賣書的,不間斷地出售毛邊書,終于形成了規(guī)模效應,終于集結了一大批鐵桿“毛粉”,毛邊書好賣,出版社聞風而動也愿意做毛邊。最快的毛邊書銷售速度是布衣書局創(chuàng)造的,100冊《書邊夢憶》(姜德明著)四分三十秒售空;最多的毛邊銷量也是布衣書局創(chuàng)下的,《四手聯彈》售出235冊。這樣的銷售業(yè)績連大書店也自嘆弗如。毛邊書一旦和商業(yè)掛勾,來勢之兇猛,前景不可限量耳。
      
      
      
  •     “不裁”之美
      “毛邊”之味
      ——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毛邊本”系列經典隨筆
      
      毛邊本是指圖書在印刷裝訂時,最后一道紙邊不予切割,讀者在閱讀時需要逐頁自己裁開。毛邊書最早出現在古代歐洲,法國、德國、英國等一些經濟發(fā)達的歐洲國家的出版商曾為中古的貴族階層生產過毛邊書,讀這種書,需手持裁紙刀,邊裁邊讀,契合了有閑階級的沙龍文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書界大興此道,故19世紀的英國學者狄布丁在《愛書狂的病癥》一文中,將鐘愛毛邊書與迷戀精印本、插圖本、皮面精印本、初版本、特殊版本、黑體字本等一道列為“愛書狂的八種病癥”,說這是“缺乏理性的表現”。病則病矣,愛書之心卻不能稍減,對毛邊書的鐘愛漸漸發(fā)展為一種休閑文化,遍傳世界各地。
      在中國最早也是最有影響的毛邊本倡導是魯迅。20世紀初,毛邊書在魯迅、周作人兄弟的身體力行下,自日本傳入中國。周氏兄弟于是在中國版本學家的眼中成了中國“毛邊黨”的鼻祖,而其共同選譯的《域外小說集》則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毛邊書。魯迅甚至將切口整齊的“光邊書”比作“沒有頭發(fā)的人——和尚或尼姑”,斬截的態(tài)度一至于此。不愧是最為堅定的“毛邊黨”“黨魁”。
      在后工業(yè)時代,在傳統(tǒng)出版業(yè)或將被電子圖書一網打盡的今天,上海譯文出版社為了向經典文本致意,挽住一縷書香,特推出書口不裁的“毛邊本”經典隨筆系列。使今天已經習慣了機器文明和速食文化的讀者能有機會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慢慢裁切,充分享受“不裁”之美和“毛邊”之味。
      
     ?。ā白g文”版“毛邊本”經典隨筆系列已經出版品種:蒲隆先生翻譯的《培根隨筆》,高健先生選譯的《美國散文精選》。即將推出高健先生選譯的《英國散文精選》和蒲隆先生選譯的《愛默生隨筆》等。)
      
  •   N兄看過《伊利亞隨筆》沒?高健有一個譯本,劉炳善也有一個譯本,兩本對著看,非常有趣
  •   哈哈,這兩個譯本沒看。但是可以想像大概是什么樣子。
  •   王爾德兄推薦幾本名譯做來看看
    最好是能夠達到《情人》《過于喧囂的孤獨》的書準的。
  •   趙少侯譯的莫泊桑,和王道乾的杜拉斯一樣好,甚至還要好
  •   趙少侯譯的莫利哀也不錯,我讀起來覺得比李健吾譯的還風趣,李健吾譯的福樓拜是我最喜歡的了。
  •   是的,文字非常有節(jié)奏感
  •   李健吾的
  •   我也愛毛邊^(qū)^
  •   哈哈,我現在不止這本了。
    你呢,幾本了?
  •   我也想看一下。
  •   這本書里那么多語法、文字和邏輯錯誤,你能細讀?光是第一篇第一段就是錯誤百出了。你說“毛邊本,這是出版者和閱讀者對它的珍視”,但是出版者對這部書的基本尊重,我沒看到。后面有朋友指出了此書的漏洞百出。我就不細說了。
  •   同感,還有現在印書大小也沒有標準,收藏整理書時,大大小小,不方便收拾。
  •   競爭促使進步,好!
  •   真是腦抽,看個書還這么麻煩……
  •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這書不是給您這樣的讀者看的,各取所需即可,不必口出不遜。
  •   有意思 不過可以出兩種版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