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 作者:范文瀾 頁數(shù):25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范文瀾先生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對中國佛教的看法他認為 凈土宗是講成佛最容易的一個法門,也是騙人最多害人最重的一個宗派 律宗強調(diào)地獄冥罰來威脅僧徒受戒,逼迫中國人學天竺人的怪僻生活 密教使佛教墮落成為以妖法惑世欺眾的巫術,使佛教走八絕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穢濁的臟水。 華嚴宗無非是腦里空想,口上空談,毫無買際意叉,根本是為統(tǒng)治階級忠實服務的一套騙人把戲。 范文瀾先牛對佛教址持批判態(tài)度的,總的看法是,佛教在唐朝是社會的人禍害
作者簡介
范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著名歷史學家。191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文科,此后20年間,先后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教授。1940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歷史研究室主任,撰寫《中國通史簡編》和《中國近代史》。新中國建立后,范文瀾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畢生從事歷史研究,對中國史學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均有獨創(chuàng)見解。主要著作有:《群經(jīng)概論》、《正史考略》、《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等。
書籍目錄
引言佛教各宗派禪宗——適合中國士大夫口味的佛教 附 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 編輯說明 大事年表
章節(jié)摘錄
佛教各宗派相傳釋迦牟尼生在公元前五六五年,死在公元前四八六年,活了約八十年,大致與孔子同時。當時天竺社會已處在奴隸制衰落時期,大大小小的奴隸主(第二級種姓,稱為剎帝利,即田主和武士),割據(jù)土地,互相殺掠,不僅最低級種姓首陀羅(賤民、農(nóng)人)痛苦難堪,就是那些較弱小的邦君城主(第二級種姓,田主王種),在強凌弱、眾暴寡的環(huán)境中,也擔心危亡,惴惴不知所以自保。社會地位最高的婆羅門種姓,以宗教為專職,虔修出世法。修行法多至九十六種,即所謂九十六種“外道”。其中有若干種苦行“外道”,采取自餓、投淵、赴火、自墜、寂默、持雞狗戒(“雞戒外道”學雞,常以一足孤立、“狗戒外道”學狗吃人糞)等修行法,自謂可以得到解脫??嘈性谔祗煤芰餍校@正反映天竺社會黑暗無光,苦難深重,有些統(tǒng)治階級中人也寧愿放棄現(xiàn)有的優(yōu)越生活,幻想可能修得清靜的安樂世界。釋迦牟尼是尼波羅南境一個小城主所謂凈飯王的兒子,童年時受婆羅門教育,兼習武藝,二十九歲出家求道。他厭世的原因,佛書都說是因為看到生老病死諸苦相,決心出家求解脫諸苦的方法。除了這些原因,天竺上層社會的黑暗不安,相互殺伐,也應是厭世的一個原因。他出家與苦行外道同修苦行六年,毫無所得,于是在菩提樹下獨坐冥想,經(jīng)過若干晝夜,忽然覺得自己已經(jīng)成就了無上正覺,即所謂成佛。佛的意思就是覺悟,覺悟了人生的究竟,解決了生死的問題。不管這種覺悟的內(nèi)容是什么,歸根只是唯心主義哲學的一種。因為是唯心主義,所以不要任何事實作依據(jù),只要能想到什么,就說出什么,后來僧徒們誑話愈說愈大,愈說愈多,愈說愈奇,佛的神通也愈說愈廣大無邊,愈不可思議。任何一家宗教奉為最高之神的不過是天主、上帝之類,佛教說天有三十三,中央最尊的天名忉利天,忉利天主名帝釋,只是佛的一個小徒弟,佛出行時,他得在前面開路。各宗教中說誑話技術最高膽最大的無過于佛教。唐時僧徒法琳作《破邪論》,說,將孔老二家比佛,那就差得遠了。因為孔老說教,都是效法天,不敢違天,佛說教卻是諸天奉行佛教,不敢違佛,顯然孔老不可比佛。佛經(jīng)里誑話連篇,任何一部佛經(jīng)決不可用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它,只能當作一種戲論加以唾棄。如果墮入大騙局,主觀上想作個虔誠守戒律的佛教徒,客觀上卻是宣揚戲論蠹國殃民的大害蟲。釋迦牟尼在獨坐冥想中所獲得的無上正覺,就是所謂苦、集、滅、道的四圣諦,或簡稱四諦。婆羅門教一向堅信神不滅論,以為人的靈魂從無始以來就存在著,按照人一生行為的善惡,死后定要受各種報應?,F(xiàn)在一生所受的禍福,即是前一生的業(yè)報。苦行外道想在現(xiàn)生種苦因,在來生受福報。釋迦牟尼開始也修苦行,后來認為苦因并不能產(chǎn)生福報,別求解脫法,那就是所謂四圣諦。神不滅、因果報應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共同基礎,唐玄奘說“九十六(外)道,并欲超生,師承有滯,致淪諸有”,這說明佛教與九十六外道目的都是想超脫生死,只是傳授各有師承,修行法有些不同。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四圣諦,首先肯定人的一生沉溺在苦海中,沒有絲毫樂處,即使有樂處,也是極暫時的。對不滅的神(靈魂)說來,由于無明(貪、嗔、癡總稱為無明,也稱為三毒,貪欲尤為諸苦之根本,稱為苦本)的緣故,靈魂或出生為人或為畜生或為餓鬼或人地獄,從無始以來,在生死苦海中流轉(zhuǎn)不息。與短促的一生同樣,是沒有絲毫樂處的?!吨邪⒑?jīng)》說,佛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zhuǎn),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不生不死者,亦無有一處無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宗親師長者(畜生餓鬼地獄中也有這種關系)。譬如大雨滴泡一生一滅。照這樣說,靈魂本身,永遠不會消滅,只要從因果報應中解脫出來,也就是從輪回里跳出來,那就長生永存了。佛教最怕神滅論,神滅論如占優(yōu)勢,持神不滅論的佛教就自然全部崩潰。因為它依靠神不滅論來威嚇人也用來誘人信教。 佛教要人厭惡人世,把人生之苦說得無以復加,《正法念經(jīng)》說人生有十六苦,《五王經(jīng)》減了一半,還剩有八苦。佛為《五王經(jīng)》說法云:“人生在世,常有無量眾苦切身,今粗為汝等略說八苦。八苦中第一是生苦。何謂生苦?人死之時,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處,普受中陰之形(此生已完畢,后生未開始,中間階段所受之形,稱為中陰,俱舍宗認為有中陰,成實宗認為無中陰,大乘宗認為有無不定,極善極惡之人無中陰,死后立受果報,其余的人都有中陰。小大乘各說,全是憑空瞎揣,毫無根據(jù),佛教說話,大體如此),到三七日父母和合,便來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團,五七日肉皰成就,巧風入腹吹其身體,六情(眼耳鼻舌身意)開張,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啖一杯熱食,灌其身體如入鑊湯,母飲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身,母飽之時,迫迮身體痛不可言,母饑之時,腹中了了,亦如倒懸,受苦無量。至其滿月欲生之時,頭向產(chǎn)門,劇如兩石峽山,欲生之時,母危父怖,生墮草上,身體細軟,草觸其身如履刀劍,忽然失聲大呼。此是苦否?”諸人咸言, “此是大苦?!辈还茚屽饶材崾欠裾f了這番話,誰也不能相信這是認真的說話,因為從來沒有人能夠回憶起處母胎時的苦樂,佛豈能獨知,把母胎描寫成地獄,無非想說明人生一開始就不離苦趣。佛為教人厭棄身世,《四分律》中記這樣一段故事:說是佛在婆求園教諸比丘修不凈觀,諸比丘修習既久,極端厭惡生活,難受得像毒蛇纏在頸上,有些比丘發(fā)愿求死,或用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互相殺害,有一比丘向名叫鹿杖梵志的婆羅門外道請求說,“請你殺死我,我送給你衣缽,”外道即舉刀殺死比丘。有人稱贊外道說,“很好很好,你得大福了!既度脫沙門,又得到他們的財物?!蓖獾澜舆B殺死請求殺身的六十個比丘。半個月后,佛升座為眾人講戒律,不見了許多聽眾,問阿難,才知道修不凈觀發(fā)生流弊,改令諸比丘修特勝觀。所謂特勝觀,就是數(shù)息觀,數(shù)呼吸次數(shù),借以停止心想散亂。佛親自任教師,由于教法錯誤,六七十人因此慘死,被稱為無限神通的佛并不知道眼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阿難等大弟子熟視無睹,不看作流弊,佛不問就不說,如果幾個月不升座,大概學生要死去大半,佛教設教的根本目的在于滅絕,特別強調(diào)苦諦,以便信徒們樂于接受滅諦。修不凈觀雖然發(fā)生流弊,但與教義并無乖背,只要改修個什么觀,就算糾正錯誤,枉死的六七十人是受騙者,也是虔誠的宗教信仰者,凡是虔誠的信仰者,一定是受騙者,受騙的淺深與信仰的淺深是一致的。宗教信仰者受騙既深,為了妄想獲得善報,可以死而無悔或至死不悟。第二是集諦,所謂集,就是推究致苦的原因。以為業(yè)是苦的正因,煩惱是苦的助因。業(yè)有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三種,煩惱有貪、嗔、癡、慢、疑、見六種,見又分己身見(有我見)、邊執(zhí)見(執(zhí)一邊)、邪見(否認因果)、見取見(自以為是)、戒禁取見(以戒禁為生死解脫之真因)、五見加貪嗔等共十種,都是煩惱之根本。由業(yè)與煩惱產(chǎn)生出無數(shù)苦果,如果斷絕業(yè)與煩惱,苦果自然隨而斷絕,修行者也就無障無縛,從輪回中解脫出來,達到清涼安住之地位,這叫做滅諦。佛教修行,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義為滅、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等,實際只是死的化名(化名多至六七十個)。佛教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人的思想,它把人生看作全部大苦,編造出生苦老苦病苦等所謂八苦,生苦全出于空想,病苦老苦正反映天竺文化的落后,它不敢從改進醫(yī)術,與病、老作斗爭方面著想(在這一點上,道教固然妖妄,但還企圖和自然作斗爭),卻在自然現(xiàn)象前面,消極悲觀,表示屈服,完全不敢有對抗的想法,專心在死字上做功夫,希望死后解脫輪回之苦,永遠無為和安樂。愛無為的是懶情人,愛安樂的是貪私人,佛教基礎建立在統(tǒng)治階級的懶惰貪欲自私等卑劣心理上面,統(tǒng)治階級始終不會改變這種心理.佛教也就總是有所依靠。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寄生蟲,因為能夠進行生產(chǎn)斗爭和階級斗爭,推動社會不斷前進,佛教極端賤視勞動生產(chǎn),并專替統(tǒng)治階級消除民眾的階級斗爭,大批僧眾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不營造而居大寺廟,實在是一群蠹國病民的寄生動物?!兑捉?jīng)·系辭》說,“天地之大德日生”,佛教以涅粲為無上妙境,等于說“天地之大德日死” (佛教認身體為“毒器”,死是解脫)。天竺幼年僧人(沙彌)寫信,署名處自稱求寂某某,即求死人某某。這真是極端偏僻的怪思想。《系辭》又說“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變化)”,社會富有日新,并且生生不息,才是發(fā)展的氣象,佛教提倡不事生產(chǎn),等待涅槃,其后果正如唐傅奕所說“人家破家,人國破國”,也可以說人族滅族,佛教思想與漢族人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正正相反。但是佛教從西漢末傳人中國以后,影響一直在擴大,隋唐兩朝發(fā)達到最高度。主要原因不外是它有一整套叫做因果報應的騙術,利用當時創(chuàng)造了巨大財富的被剝削階級仍然貧苦無告,和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需要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而他們自己又有懶惰、貪欲、自私等心理,騙術獲得廣泛的銷路。
編輯推薦
《唐代佛教》是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對佛教的一次決絕回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