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重慶 作者:馬千里 頁數(shù):229
前言
在今天讀來,《論語》仍然是本口語味道很濃的書,文字表述通俗淺易,因為它本來就是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語錄”。但畢竟時代久遠,加之大多讀者對于成書的時代背景和書中所記載言論的起由缺乏了解,讀起來難免有晦澀之感。歷代批注、釋譯《論語》的著作很多,但大多只側(cè)重字句疏通,讓讀者還是難以把握其真諦,尤其許多章節(jié)歷來解釋不一,更增加了讀者理解的難度。故而,大多數(shù)普通讀者常有“看似明白其實還很糊涂”的困惑。早在我寫作《論語的管理智慧》(2005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時候,就多有朋友提及同樣的感覺,希望我寫一本能夠讓普通讀者真正讀得懂《論語》的書。其實,我寫《論語的管理智慧》的過程也是重溫經(jīng)典、系統(tǒng)學(xué)習(xí)的過程,有此念頭,便更加注意字面背后的意義,這本專門研究《論語》的書也就漸漸成竹在胸,《論語的管理智慧》封筆,便開始了《論語新裁》的初稿?!墩撜Z新裁》之“新”并不全在于釋義之新,而更在于對《論語》一書的重新理解。歷代學(xué)者多論《論語》為散錄先賢言論,并無嚴格的編纂體例,集章為篇,只是“大致歸類”,每篇并無明確的中心思想,各章之間也不存在前后文的聯(lián)系。而在撰寫《論語的管理智慧》的時候,由于提煉文意的需要,對篇章之間的脈絡(luò)多有留意,依稀發(fā)現(xiàn)不僅每個章句之間存在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甚至每篇還可以看做獨立的論文,各篇之間也存在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條理之清晰令人驚嘆。我想,以前我讀《論語》之所以不能夠完全懂得原意,多是因為心存其斷裂,從而難以完整把握,致使讀來如散沙、如亂麻,了無頭緒,不過領(lǐng)略一些斷章之意罷了。私下認為,如果能夠理順其中脈絡(luò),必恢復(fù)《論語》整篇論文的本來面貌,而非零散的語錄了,這樣對于理解將大有裨益。尤其把一些理解上歷來就存在歧義的章句放在全篇的結(jié)構(gòu)中去看,其含義也只能是唯一的了,這也是本書要重點論述的一個方面。至此方才想起先賢們曾有的“《論語》一書乃有意編排”一說并非妄談,可惜的是沒有人進行深入的論述,這些說法至今不被廣泛認可;朱熹推崇《論語》首篇《學(xué)而》的第一章,稱其“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xué)者之先務(wù)也”,也僅僅看到開頭的一些玄機,并未發(fā)現(xiàn)全篇的奧妙;近人南懷瑾主張此說,但語焉未詳。我看《論語》全書之大要盡在末篇《堯曰》三章,可謂“治國之道、從政之本、修為之旨”。然而歷來大儒多視其為“逸篇”,至多論其為全書的總結(jié),不以綱領(lǐng)稱也。而我認為讀《論語》應(yīng)從末篇始,始得《論語》之精妙。而前后參考互見,則得《論語》大旨。本書將逐章逐篇分析,以系統(tǒng)、完整的觀點再次詮釋《論語》,以彌補先賢有所見而未詳言之憾。心里有了這層意思,再讀《論語》,頗覺其文意流暢,結(jié)構(gòu)完整,競?cè)缫粔K圓潤的溫玉了。今借此書,與同好共讀,以收攬舊解之支離,分享新裁之暢快!馬千里
內(nèi)容概要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在一定思想指導(dǎo)下精心編輯的一部成體系的論著。本書作者對《論語》一書作了重新理解,討論了《論語》全書所要表達的思想,各篇論述的中心論點等。本書也可以當做《論語》的文意詮釋,文字簡易通俗,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論語》是本口語化很濃的書,文字表述應(yīng)該很通俗淺易。但畢竟時代久遠,加之對于成書時代背景的疏遠和《論語》所記載言論起由的缺漏,讀起來確實難免有晦澀之感。《論語新裁》之“新”不在于釋義之新,而在于對《論語》一書的重新理解,作者使用簡易通俗的文字討論了《論語》全書所要表達的思想,各篇論述的中心論點等。作者還理順篇章其中脈絡(luò),使《論語》成為完整的系統(tǒng)論述之書,更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馬千里,企業(yè)策劃專家,以提升企業(yè)發(fā)展力為策劃目標的“企業(yè)發(fā)展策劃”的開創(chuàng)者,專攻經(jīng)濟策劃和企業(yè)策劃研究及企業(yè)策劃實戰(zhàn)服務(wù)。陸續(xù)在《中國商人》、《商界》、《智囊》和《中國經(jīng)營報》、《經(jīng)理日報》、《華夏酒報》等報刊發(fā)表策劃論文數(shù)百篇。在多家報刊和網(wǎng)站開有財經(jīng)時評專欄。主要論述有:《企業(yè)生化論》、《整體產(chǎn)品論》、《品牌半徑說》、《中小企業(yè)診斷》、《論總董事會制》、《國企九問》、《城市CI研究》等。逐漸形成了“企業(yè)發(fā)展策劃”的獨特策劃理論,成為“企業(yè)發(fā)展策劃” 的開創(chuàng)者和實踐者,其“品牌半徑”、“成本錯覺” 等策劃概念已經(jīng)被業(yè)界廣泛認可和引用。
書籍目錄
新裁緣起總裁《學(xué)而》篇第一:論語緒論 分裁 人生三大境遇 《論語》列出的課程表 修為的態(tài)度 “和為貴”的實踐哲學(xué) 修為的最高境界:知人《為政》篇第二:為政大略 分裁 為政以德 以民眾為父母 不“知人”無以“善任” 為政者的修為原則 為政方略和原則八佾》篇第三:禮樂之治 分裁 違禮亂相 虛妄之禮 知禮用禮 為政以禮 禮盡其善《里仁》篇第四:人之為仁 分裁 仁是經(jīng)國濟世的大智慧 知仁、求仁和用仁 “一以貫之”的修為原則 仁者有度《公冶長》篇第五:從政指要 分裁 仕途的三種境遇 從政需要的德行 從政需要的能力 從政的原則 評說名臣為鏡鑒 從政者必須注意的要點《雍也》篇第六:中庸之旅 分裁 冉雍的發(fā)現(xiàn) 中庸之美 必由之“道” 重在修為 水落石出說中庸《述而》篇第七:濟世之教 分裁 孔子教學(xué)思想概論 孔子的教學(xué)原則 孔子都教些什么 把學(xué)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泰伯》篇第八:德政標榜 分裁 什么是德政 德政需要哪些德行 如何施行德政 堯舜之治:德政的典范《子罕》篇第九:修為本末 分裁 修為求本勿逐末 以孔子為標準的修為 修為艱辛勤勸勉 修為的方法和態(tài)度《鄉(xiāng)黨》篇第十:孔子素描 分裁 廟堂之上 燕居之時 往來之禮 仁在其中 美哉孔子《先進》篇第十一:中庸為政 分裁 從政者的基本德行 有從政之德,還需有從政之“命” 中庸例說 中庸之于君臣之道 治國之機《顏淵》篇第十二:克己復(fù)禮 分裁 詳說克己復(fù)禮 仁的多種表現(xiàn) “克己復(fù)禮”施于政事 “以仁交友”和“以友輔仁”《子路》篇第十三:治國津筏 分裁 “正名”是治國的基礎(chǔ) 最高管理者的才德要求 一般從政者的才德要求 仁政與國防如何和諧統(tǒng)一《憲問》篇第十四:修己安人 分裁 安己:安天下的基礎(chǔ) 安人者的德行要求 安人者的修己之道 修己以安天下《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小國之治 分裁 “俎豆之治”是遠慮之政 求諸己的小國外交 內(nèi)修政理重在用人 德政核心是推行大道《季氏》篇第十六:蕭墻之亂 分裁 違禮:治亂之由 克己:平亂之策 復(fù)禮:治國之本《陽貨》篇第十七:進退之機 分裁 決不身處險境 莫被表象迷惑 不入小人之國 教化的努力《微子》篇第十八:君臣大義 分裁 失政之君畫像 天下逸民素描 周公之治無逸民《子張》篇第十九:師孔之道 分裁 孔學(xué)的實質(zhì)在于“用” 修為孔學(xué)的方法 修為孔學(xué)的注意事項 正確認識孔學(xué)的價值《堯曰》篇第二十:論語大旨 分裁 治國之道 從政之本 修為之旨 后記 又記
章節(jié)摘錄
新裁緣起在今天讀來,《論語》仍然是本口語味道很濃的書,文字表述通俗淺易,因為它本來就是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語錄”。但畢竟時代久遠,加之大多讀者對于成書的時代背景和書中所記載言論的起由缺乏了解,讀起來難免有晦澀之感。歷代批注、釋譯《論語》的著作很多,但大多只側(cè)重字句疏通,讓讀者還是難以把握其真諦,尤其許多章節(jié)歷來解釋不一,更增加了讀者理解的難度。故而,大多數(shù)普通讀者常有“看似明白其實還很糊涂”的困惑。早在我寫作《論語的管理智慧》(2005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時候,就多有朋友提及同樣的感覺,希望我寫一本能夠讓普通讀者真正讀得懂《論語》的書。其實,我寫《論語的管理智慧》的過程也是重溫經(jīng)典、系統(tǒng)學(xué)習(xí)的過程,有此念頭,便更加注意字面背后的意義,這本專門研究《論語》的書也就漸漸成竹在胸,《論語的管理智慧》封筆,便開始了《論語新裁》的初稿?!墩撜Z新裁》之“新”并不全在于釋義之新,而更在于對《論語》一書的重新理解。歷代學(xué)者多論《論語》為散錄先賢言論,并無嚴格的編纂體例,集章為篇,只是“大致歸類”,每篇并無明確的中心思想,各章之間也不存在前后文的聯(lián)系。而在撰寫《論語的管理智慧》的時候,由于提煉文意的需要,對篇章之間的脈絡(luò)多有留意,依稀發(fā)現(xiàn)不僅每個章句之間存在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甚至每篇還可以看做獨立的論文,各篇之間也存在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條理之清晰令人驚嘆。我想,以前我讀《論語》之所以不能夠完全懂得原意,多是因為心存其斷裂,從而難以完整把握,致使讀來如散沙、如亂麻,了無頭緒,不過領(lǐng)略一些斷章之意罷了。私下認為,如果能夠理順其中脈絡(luò),必恢復(fù)《論語》整篇論文的本來面貌,而非零散的語錄了,這樣對于理解將大有裨益。尤其把一些理解上歷來就存在歧義的章句放在全篇的結(jié)構(gòu)中去看,其含義也只能是唯一的了,這也是本書要重點論述的一個方面。至此方才想起先賢們曾有的“《論語》一書乃有意編排”一說并非妄談,可惜的是沒有人進行深入的論述,這些說法至今不被廣泛認可;朱熹推崇《論語》首篇《學(xué)而》的第一章,稱其“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xué)者之先務(wù)也”,也僅僅看到開頭的一些玄機,并未發(fā)現(xiàn)全篇的奧妙;近人南懷瑾主張此說,但語焉未詳。
后記
《論語新裁》一書,不是對《論語》一般的注釋,而是一本研究《論語》的通俗學(xué)術(shù)書,本書提出并論證了“《論語》是一篇結(jié)構(gòu)完整、條理清晰的大文章”這一觀點。關(guān)于這一觀點,非我首創(chuàng)。早在朱熹的四書注里就曾提到《學(xué)而》首章“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xué)者之先務(wù)也”,概言略有著意安排之意。又,近人南懷瑾也確實主張此觀點,但并沒有展開論述,即便今人接受此觀點也難有依據(jù),所以也是聲音微弱。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很多朋友提出過這樣的疑問:盡管本書的論述能夠系統(tǒng)而有力地論證這一觀點,但倘若《論語》初撰之時并非如今之傳世本的次序和文字,那這一猜想豈不成了空中樓閣?其實,從《論語》結(jié)集及版本流變的角度來看,不但不必懷疑,恰恰可以旁證這一觀點。首先,《論語》的結(jié)集是一個系統(tǒng)的編輯過程。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孔子弟子平時就各自記錄孔子言行,孔子去世后根據(jù)這些記錄,進行了嚴謹?shù)恼?,相當于我們所說的“編輯”。柳宗元在《論語辨》中說:“孔子弟子嘗雜記其言,然而卒成其書者,曾氏之徒也?!逼渲械摹半s記其言”就是指平時各自的記錄?!墩撜Z》中也有子張聽到老師的言論后“子張書諸紳”的記載。但這些記錄并沒有完全編入《論語》。王充《論衡?正論》說:“夫《論語》者,弟子共紀孔子之言行。敕記之時甚多,數(shù)十百篇?!闭J為當時收集的章句是很多的,而成《論語》時確有所不錄?!稘h書?藝文志》則更明確地說:“《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逼渲泻苊鞔_地說是“相與輯而論纂”,輯,輯錄,有編輯的意思,并不是簡單的收集羅列;論,論次,更是對各章各篇進行次序上的調(diào)整,所以,可以斷定《論語》是根據(jù)孔子弟子平時的記錄并按照一定的編輯思想來編輯而成的。如果沒有中心論點,就不必要進行編輯,只是像平時的“雜記”那樣就可以了。這樣,《論語》全書并非散記語錄,每篇有獨立的觀點,各章之間有上下文聯(lián)系,各篇之間也有上下篇的次序,就成為極大的可能。第二,《論語》的編輯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的活動。既然是一個系統(tǒng)的編輯過程,那么就需要一個編輯班子,需要“主編”“副主編”和“編輯”。但這并沒有明確的證據(jù),我們只能從現(xiàn)有資料中找到一些旁證。漢代有種流行的說法,說《論語》是由孔子某位或某幾位學(xué)生編輯的。如《經(jīng)典釋文》稱:“鄭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文選·辯命論》注引《傅子》又說:“昔仲尼既歿,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其實都是把《論語》的編輯人員大大減少了。這些說法未必完全正確,也必然不是毫無根據(jù),所以,最大的可能是,許多弟子都參與了《論語》的編輯,而比較有威望的幾個弟子則負責領(lǐng)導(dǎo)和組織工作,擔任總編輯的重要角色。在編輯過程中,對收集上來的資料做了嚴格篩選,并沒有全部錄用,也正如今人普遍所說《論語》并非孔子言論的全部,后來如孟子、荀子等引用的許多孔子言論并不見于《論語》。由此可知,《論語》的編輯工作是按照一定思想進行遴選的鄭重而龐大的編輯工程,更不可能把《論語》處理成簡單的散記語錄了。另外,由于《論語》是編撰者按一定思想編輯而成,在材料上必然有所取舍,那么,《論語》一書雖然是孔子思想的體現(xiàn),但必然不是其全部,這一事實已經(jīng)被許多大家所論及。第三,《論語》成書較早,反映了《論語》編輯者的思想。這一點也很重要,如果《論語》如有論者之說是在漢代成書的,那么這部書就很難說是孔子弟子精心編撰的了,更不能得出反映最初編撰者的思想了。先秦典籍《禮記·坊記》中曾明確提到《論語》,說:“《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個引句與傳世本《論語》無二??梢?,那時候不僅有了《論語》一書,并且文句上也沒有什么差別。關(guān)于《坊記》的作者,《經(jīng)典釋義》于《緇衣》篇名下引文說:“公孫尼子所作也?!倍珜O尼子據(jù)《漢書》說:“七十子弟子?!绷硪徽f如《隋書》載:“《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說是子思的著作。但這兩個人都離孔子身后不遠。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所以,最晚在子思生活的時代《論語》已經(jīng)成書。雖然《論語》書名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兩漢時的稱謂卻不一致,或單稱《論》或《語》,或叫《傳》,還有叫《記》等,所以就給人直到漢代《論語》尚未成書的誤解。第四,《論語》版本流變基本保留《論語》的原貌。傳世本《論語》依何晏《論語集解敘》之說乃“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這個“考”字是考據(jù)、參考的意思,并非有所增益的意思,所以,傳世本的《論語》實際是以《魯論》為底本的。這里說的《齊》《古》是指《齊論語》和《古論語》,和《魯論語》一起并稱“三論”,是漢代流行的《論語》三個版本。《史記》載:“何氏(何晏)曰:‘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別有問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古論出孔氏壁中,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漢書》也有類似記載,看來當時的《齊論》篇章比《魯論》要多,但并沒有不能因此證明文字上多出的部分,所以還存在分章而多章的可能;而《古論》和《魯論》文字基本相同,只是分篇上“堯曰篇”分作兩篇了。由此也似可旁證《齊論》未必與<<魯論》《古論》有重要差別。綜上所述,可見傳世本《論語》與《論語》最初成書時在文字上并無太大差別,因此可以很明確說《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在一定思想指導(dǎo)下精心編輯的一部成體系的論著。那么,《論語》全書所要表達的思想是什么呢?各篇又論述什么中心論點呢?是怎么論述的呢?這些問題,在《論語新裁》一書中都有明確論證。從另一個角度看,本書也可以當做《論語》的文意詮釋,在這方面,力求文字簡易通俗,適合一般讀者閱讀。關(guān)于歷代爭議比較多的章句,采用注解的方式附錄頁下,論述力求詳盡,而不影響正文的順暢?!墩撜Z》中的生僻字一般都作注音和解釋,通假字則用括號標注本字。本書醞釀時間較長,成書時間頗短,雖然再三小心謹慎,也難免有所遺漏錯誤。尤其本書論述的觀點,盡管我深信不疑,但仍懷忐忑之心真誠希望方家和讀者批評指教。馬千里2006年春于牛城
編輯推薦
《論語新裁》也可以當做《論語》的文意詮釋,文字簡易通俗,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