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3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作者:王琥 頁數(shù):8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裝飾是人類的本能,它萌發(fā)于每一個健康的心靈,它活躍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古到今,只要有人類的痕跡,也必定留下裝飾的痕跡??裳b飾究竟是什么:裝飾是一種物品?裝飾是一種藝術風格?裝飾是一種附屬物?裝飾是藝術的點綴還是藝術的精華?裝飾決定一切還是裝飾無關緊要?我們常常難以回答。我們只知道,要想把裝飾從地球上剔除就像把水分從世界上擠干一樣不可思義。 裝飾可以是一種物件,它的存在僅僅是為了供人玩賞。裝飾也可以是一種藝術風格,可這種特有的風格卻開啟了人們的內心視象,讓人看到了一種夸張而修飾過了的自然景象。無論是作為供人玩賞的裝飾品,還是作為藝術風格而起修飾作用,它附屬的屬性似乎在所難免。
書籍目錄
概述:研究裝飾行為與民間藝術現(xiàn)象的內連價值的意義 第一部分 民間手工藝術 第二部分 民間美術 第三部分 民俗藝術品 第四部分 民間視覺藝術 一、民間手工藝品 1.民間玉器 2.民間陶瓷 3.民間漆器 4.民間金屬器 5.民間煙具 6.民間建筑裝飾附件 7.民間編結 二、民間美術 1.民間年畫 2.印刷品 3.民間布藝 4.民間雕刻 5.剪紙 6.皮影 7.民間織繡 8.民間編織 三、民俗(視覺)藝術 1.民間面塑 2.民間糖塑 3.民間廚雕 4.民間紙扎 5.民間玩具 6.民間面具 7.民間服飾 8.民間首飾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我們這些吃繪畫飯的專業(yè)人員,在居高臨下地審視一番、儒雅寬容地批評一通之后,心下不得不承認:相對于“正統(tǒng)”美術,民間美術的確具有我們終日念叨卻難有作為的“視覺張力、沖擊力、感染力”。這種大力量,正來自于土里土氣的作者那種跟我們不同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審美標準和描畫辦法。他們從來沒想和我們標榜的美學原理“套近乎”,便將一份寶貴而張揚的個性,完好無損地保存著。一旦和我們靠得太近,民間美術就沒戲了。二十幾年前的“戶縣、金山縣農民畫”,一開頭真是好東西,名氣大起來以后,各方面都來關心,更有好事的“半吊子”文化人紛紛“垂愛”,縣里的文化館干部給農民畫家們辦起了“美術培訓班”,要教他們“美術基本技法”,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把好端端的東西糟蹋掉,正是我們不少“熱心”于民間美術的城里人現(xiàn)在常做的壞事。民間美術最值得珍惜的成分,一是它創(chuàng)意中的真情實感,二是它表現(xiàn)中的“恣意妄為”,這份素養(yǎng)也需要農民畫家們多年“修行”才形成的。他們既要琢磨出自己喜歡的事物“形象化”的具體模樣(文縐縐的詞是“表現(xiàn)符號”),還要根據(jù)可能的手段、材料、應用對象逐漸弄出適合自己的做法,真是不容易,決不是一蹴而就。我們這樣的“畫家”、“文化人”,從一開始就習慣于用別人的眼睛去看,用別人的嘴去說,用別人的腦袋去想,后來雖是明白過來,但要糾正,那跟戒煙戒酒差不多的難。鄉(xiāng)下兄弟姐妹那種率真放肆的“糙勁兒”,我們根本學不來。自己不懂的東西,憑什么教人家!中國人有門很精道的技術,叫做“盆景藝術”。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拿鐵絲、麻繩把它又捆又扎,讓植物按照自己的意愿成型。這辦法用在植物身上已經夠殘酷的,用來對付“農民藝術家”就太不象話了。據(jù)說古遠時候“葵”這個字,便是一個盤腿的人,拿手執(zhí)著樹苗在忙活。難怪中國的藝術家們自打人道起,就被“園藝師”們不斷地剪裁、捆扎、打磨,弄得跟“植物人”似的。好不容易自己也熬成個“園藝師”,自然逮住個誰,都要一試身手,關心、照料一番。受過如此關照的人和物,哪里有什么“個性”可言呢?沒有“個性”的東西不能叫藝術品,沒有“個性”的人不能當藝術家。細想想,在我們的身邊,每天都在發(fā)生這種拿人當“盆景”的事。 被民間美術“摧殘”過的種種“價值觀”,“標準性”、“審美意識”,其實很多都是我們自以為是的主觀臆造。依據(jù)我們自己有限的經驗,透過片面、狹隘的角度,我們經常覺得自己對視覺表現(xiàn)的規(guī)律性了如指掌,就像了解自家的銀行存折上的數(shù)字一樣,爛熟于心。憑著這份自信心,便對自己并不熟悉的事物,大加鞭撻或是任意歪曲。而“不入流”的民間美術作品,和它的創(chuàng)作者——蓬頭垢面的工匠師傅和土里土氣的農民兄弟,真是給我們好好上了一堂課。民間美術確因它鮮活張揚的個性而顯得有價值。它既然是“美術”,就得在美術表現(xiàn)的固有規(guī)律制約下存在,在造型、設色、構成、創(chuàng)意四個方面一腿子也不能缺。光這些“共性”還不夠,還得有強烈的獨有品質,也就是“個性”。理由很簡單,誰也不愛老看一模一樣的東西。如同上館子,你要點一桌子菜,除了愛啃的大豬蹄外,總來點魚呀、蔬菜呀什么的吧?不管什么菜,只要好吃愛吃就行。青菜蘿l、,個人喜愛。當然還有個格調、層次的問題。世界上之所以還有大廚師和美食家這對歡喜冤家共生共存,大凡因為前者能提供既好吃好看,又與眾不同的美味佳肴,而后者恰恰能領會這種“共性”與“個性”完美結合的產物。光好看,不中吃,那就不算菜(眼下許多“烹飪大賽”就在 犯這樣的錯誤);光好吃,不中看,那就上不得大場面,有礙觀瞻;光有好吃好看的“家常菜”,沒有獨創(chuàng)性的“招牌菜”,哪兒都能吃上喝上,開店的老板休想發(fā)大財。在這個題目上,畫畫和燒飯其實是一碼事。任何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也都是“共性”與“個性”兼而有之的東西。繪畫這檔子事,除非您一輩子把作品藏在床鋪底下、衣櫥里面不給人家看,否則總是要向別人展示的。既給別人看,企圖獲得人家的共識,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哪怕不是這個說法,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共識的取得,起碼在視覺“溝通”方面得比較順暢。也就是說,得想辦法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這可是個天大的學問。 民間美術畫家們比我們中很多人顯得有本事。除了活脫脫的鮮明個性外,他們在畫事的本體語言掌握上,于有意無意之間,既依照繪畫的規(guī)律性,也依照自己的可能性,找到了適合的表達方式。民間美術中優(yōu)秀作品的造型,有不少具有突出的整體感覺。比如,河北、天津的年畫中的“門神”,陜西的布老虎,無錫的“大阿?!?,北京“泥人張”的戲文角色,不論人物和動物,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大坨,僅在局部擰出些小耳朵、小鼻子,人是虎背熊腰,無論男女,大頭都占了一小半。猛獸卻憨態(tài)可掬,溫順和善,全沒了兇牙利爪。它們渾然一體,豐厚敦實,在視覺上富于擴張,很有些“霸氣”。花卉草木也是大團大朵,“囂張”得很。雖是與原型出入極大,但叫人一看便知,絕無錯認之理。以自己的獨特視角、自已的生活體驗,自己的好惡判斷(文化人叫“審美取向”).將對象來個徹頭徹尾的人改造(文化人叫“藝術加工”、“藝術再現(xiàn)”),弄出個自己喜歡的新東西來。這也許正應了個“源j:生活,高于生活”的大道理。民間美術優(yōu)秀作品的用色更有說頭。鄉(xiāng)下人就是膽子大,不是最犯沖的顏色不往一塊湊。大紅大綠大紫大橘,用紅色非要用大紅、桃紅,用綠色非要用翠綠,用藍色非要用青蓮,用黃色非要用檸檬黃,絕少用間色、復色,而是非要將最強的對比色合著用。起緩和作用的色區(qū),也就是分布均衡的黑色,大面積留底的白色,加上偏冷的銀色,偏熱的金色。于是我們在看民間美術作品時,常常感到一陣陣的頭暈目眩之余,心里不得不佩服作品生猛的視覺“擴張力、感染力”。民間美術作品的構成也很絕。工匠和農民們沒上過美術學院,哪里懂得什么構圖和質材感、點線面、疏與密、視覺重心和襯景之間的復雜對比關系。他們卻能很油滑地表現(xiàn)自己在處理畫面游戲中的駕馭能力。從很多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占有絕對比重的主體物(或人或獸或花或草),與附屬物的協(xié)調關系。如陜西剪紙中的人物花卉:板塊的嘴臉陰刻著小嘴大眼,身上必是陽刻粗細線條。中心豐潤厚實的大瓣花朵,如是陽刻,邊沿差次卷曲的枝葉多為陰刻。反之亦然。記得很妙的一張:漁夫的臉部、手腳因為是陰刻,渾然一塊(只露出一對居然有眼白、瞳孔的大眼睛),身上的蓑衣卻葉片分明,密密實實。漁簍和幾只上鉤的大魚也弄得花里胡哨。整個畫面隨心所欲地做足了戲,卻一點不見拘泥、滯鈍。這種聚與散,面與線,曲與折的變化,實在是處理得游刃有余,不是我們在畫室里苦思冥想能干好的。不是說民間美術作品件件都是精品,其中也是魚龍混雜,良莠難辨。但要鄭重強調的是,民間美術作品中最差勁的,也比不上我們一些參展甚至獲獎作品那么難看(我不敢具體說了),最好的,卻一點不比全世界奉為經典的作品(埃及壁畫、希臘畫瓶之類)遜色。 說到埃及、希臘,誰能證明那些作品不是老外中的民間美術家畫的呢!反正時間久了,作者的姓名也忘了(也許根本就沒留下),后來人了西方美術評論家的。法眼”,就成為不得了的東西了。不光是美術。其實正如許多人知道的那樣,民間藝術是全世界藝術的最初形態(tài),換句話說,民間藝術是任何主流藝術(埃及、兩河、印度、中國,勉強再加上希臘——羅馬)的源頭之一,也一直是各種藝術(包括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拿現(xiàn)在來說,西方世界眼下流行的“RAP”說唱音樂、爵士樂、“涂鴉”繪畫、“探戈”舞、“霹靂”舞,哪個不是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就我們這些中國的“藝術家”們,惟恐和民間藝人掛上鉤,會有辱身份。這般心態(tài)是很有些社會淵源的。中國社會原本就是個“官本位”的國家 ,.,書讀好了能做官,生意做好了可以買官。近代中國人,給洋人欺負了100多年,國家又窮,洋人太狠,官家太壞,做老百姓本本份份、依頭順腦也混不下去。聰明人變不了洋人,起碼弄個官做做。于是,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著實亂了好一陣。人一窮,腿短嘴也軟,原本稀罕寶貝的事物,也由洋大人說了算,被老外挑剩下的東西就掉價了許多,自己也看著不順眼了。雖是時過境遷,中華民族“過”了最危險的時候,融人不少中國人骨髓里的崇洋怕官心態(tài),卻沒法根除。這是中國民間藝術研究不及西方世界民間藝術受重視的病根之一。 與我們民族文明史幾乎一樣長久的中國民間美術,將來也會以它的原創(chuàng)作者們最喜歡的方式生存下去,還是那么豐富多彩、生氣勃勃。只要你想看,就一定能看到?!瓡?……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裝飾是人類的本能,它萌發(fā)于每一個健康的心靈,它活躍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古到今,只要有人類的痕跡,也必定留下裝飾的痕跡??裳b飾究竟是什么:裝飾是一種物品?裝飾是一種藝術風格?裝飾是一種附屬物?裝飾是藝術的點綴還是藝術的精華?裝飾決定一切還是裝飾無關緊要?我們常常難以回答。我們只知道,要想把裝飾從地球上剔除就像把水分從世界上擠干一樣不可思議。 裝飾是悠遠的,它透露著人類原始的藝術智慧和生活情趣,裝飾是時尚的,它營造著未來的理想夢境。裝飾是浩瀚的,大到園林建筑小到日常用品,范圍之大、品類之多令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望而生畏;裝飾是神秘的,高雅和世俗、傳統(tǒng)和革新、華貴和質樸、喧鬧和寧靜……因為裝飾的緣故而脫凡人圣。裝飾是灑脫的,它從來沒有左右過歷史的進程,繁榮的時代因為裝飾而更加繁榮,敗落的時代也因為裝飾而保留了一份無奈和清淳;裝飾是恒久的,人文可以腐化,信仰可以貶值,藝術可以衰落,而裝飾卻依然在裝飾,裝飾也僅僅是裝飾。 裝飾可以是一種物件,它的存在僅僅是為了供人玩賞。裝飾也可以是一種藝術風格,可這種特有的風格卻開啟了人們的內心視象,讓人看到了一種夸張而修飾過了的自然景象。無論是作為供人玩賞的裝飾品,還是作為藝術風格而起修飾作用,它附屬的屬性似乎在所難免。 附屬歸附屬,裝飾在設計中的作用還真回避不了。翻開任何一個國家的設計發(fā)展史,都能找到一段離開了裝飾就不知道怎么設計的時代。在設計的初級階段人們想的就是美化、就是裝飾。幾乎所有的設計領域:包裝、廣告、服裝、日用品等均是裝飾圖案的一統(tǒng)天下。工業(yè)革命以后,隨著標準化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設計師開始思考在機器和工具上的裝飾紋樣究竟有多大的價值。開始思考設計的本質、設計的價值取向和設計的精神理念。人們的設計意識一旦蘇醒,裝飾必然首當其沖地遭到質疑和排斥,具有革新精神的人們再也不能忍受由裝飾來擺布設計的局面,他們一次次試圖超越裝飾,以一種更為直接的設計表述和純粹的功能取代美化和修飾。他們甚至向裝飾開戰(zhàn),認為它阻隔了人們通向設計理念,攪亂了正常的設計程序,異化了設計功能與設計美學的關系,因而要把裝飾從一些設計領域中徹底剔除。建筑設計師曾經倡導過無裝飾建筑·包裝設計史上有過無裝飾包裝。裝飾圖案、裝飾紋樣確實也非常得體地從一些領域里退卻,至少目前沒有設計師會打算在電視機或者電腦的外殼上鑲點兒裝飾紋樣。然而,沒有裝飾紋樣并不意味著沒有裝飾精神和裝飾理念。電視機、電腦有外形、有按鈕、有品牌文字,外形的線條走勢、按鈕的形狀和位置,品牌和文字的設計,所有這些都有一個美觀和修飾的問題,即便沒有紋樣也回避不了裝飾,擺脫不了裝飾。沒有紋樣的形態(tài)也是一種裝飾理念的體現(xiàn)。不少捧戰(zhàn)裝飾的設計師,最終發(fā)現(xiàn)純粹的設計也僅僅是一種裝飾形式,一種更為“純粹”的裝飾而已。誠然,設計必定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包裝需要準確的視覺傳達和對商品的保護,廣告需要準確的訴求和有針對性的受眾,電視和電腦顯然要將操作方便和性能優(yōu)化放在第一位。但這些功能并不是非要和裝飾和美化相抵觸,裝飾也不會非要和設計理念過不去。相反,好的設計恰好是兩者的高度統(tǒng)一:既美觀又實用,既時尚又舒適,既賞心悅目又得心應手,何樂而不為。 值得注意的是,時至今日,裝飾在設計中的意義顯然需要我們進一步理解。 裝飾是一種“附屬”,可它往往承載著設計中最為“文化”的部分。正因為裝飾的存在使設計的歷史沒有同時光一起消失。使我們在豪華而豐滿的裝飾中享受著現(xiàn)代文明的燦爛陽光,在斑駁而又蒼涼的裝飾中體味著古老文明傾覆的呻吟和痛苦。 裝飾是一種“附屬”.可在現(xiàn)代生活中,這種附屬必不可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裝飾因素會越來越多。人們?yōu)榱讼硎芏b飾,為了顯示而裝飾,為了欣賞而裝飾,為了興趣而裝飾,為了滿足而裝飾,為了消遣而裝飾,……甚至為了裝飾而裝飾。“附屬”之中,裝飾不時在隱秘地撥弄人們的性情和心靈,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 裝飾是一種“附屬”,可在設計中,“附屬”不是絕對的,“附屬”隨時可能轉化成為設計成敗的決定性因素。領導世界潮流的巴黎時裝,絕不是因為它的保暖遮體功能,它的裝飾、修飾人的功能就是決定一切的因素。保暖遮體變成了裝飾的附屬功能。 裝飾是一種修飾,可它注定是設計的重要內容。裝飾紋樣可以從蒸汽機頭上退出,但在世界上最快的法國TGV的火車頭上仍然是由鮮明醒目的色彩作裝飾。我們可以嘲笑占人在殺戮的兵器上掛著斯文的裝飾紋樣,然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在最現(xiàn)代的戰(zhàn)斗機上裝飾著尖牙利齒的圖形。在這里,裝飾好像在給那些過分緊張的設計松一下筋骨,緊張之余有一點兒情趣。裝飾確實經常為某種設計的使用功能補充著必不可少的親和力,在物理功能和心理影響之間微妙地發(fā)揮平衡和調節(jié)作用。 我們并不同意設計僅僅就是裝飾,裝飾不是設計的萬能動詞。設計過分偏勞裝飾容易導致內容空洞,我們更反對食古不化、泥洋不通地照搬、堆砌、裝飾,門面堂皇并不能彌補內容的不足。然而,事實是相當一段時間,裝飾確實成一個被人們遺忘的角落。裝飾的精神、裝飾的理念、裝飾的意趣、裝飾的內涵為大家所漠視。裝飾一旦與設計分離,受到設計的冷落,裝飾本身的生存便成了問題,這似乎并不足惜,然裝飾所承載的文化必然同時受到冷落,這是必須要注意的,因為它最終會迷失越來越紅火的設計本身。盲目地排斥裝飾,設計必然變得越來越蒼白。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到了50年代末,發(fā)達國家中的大多數(shù)人花費在個人愛好上的時間和金錢猛增。這時候,經濟學家出來總結道:一個國家的NGP指數(shù)顯示,當人們花費在溫飽上的錢不到收入的一半時,生活中休閑的比重將越來越大。這同樣意味著,生活中裝飾的需求將越來越多,設計中裝飾的含量也將越來越大,設計越來越不能沒有裝飾。17世紀詩人張潮有一段話“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喬木不可以無藤蘿,人不可以無癖。”這簡直就是在直呼:包裝不可無裝飾,服裝不可無裝飾,家居環(huán)境不可無裝飾,生活不可無裝飾,任何一種設計都不可以無裝飾。裝飾的精神永存。 推出本套叢書的宗旨就是基于如上的思考。探討一些散布在各個設計領域的裝飾因素和裝飾理念,探討裝飾在信息時代的價值,探討裝飾的新的時代特征。我們無意以裝飾來駕馭所有的設計門類,但所有的設計門類回避不了裝飾。 本叢書足各位專家們積長期的研究和思考,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并且結合具體的設計門類,道出了他們對裝飾的獨特理解。叢書不強調體例的統(tǒng)一,不盲求確切的至理明律,有嚴謹如學術著述,有瀟灑如隨筆小品,也有對話闊言縱論。讀過這些書后,相信讀者再也不會用千篇一律的定義來理解裝飾,會找到自己對裝飾的感覺,也找到裝飾在自己心日中的定位。 裝飾可以助你在各種設計領域中大展宏圖,裝飾可以時時給你的生活補充樂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