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出版時間:1996年5月  出版社:廣西民族出版社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論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2條)

 
 

  •     從來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這兩天有閑,通讀一遍,拍岸叫絕。
      
      一些感想
      
      1. 儒家思想和學說可謂在中國社會已經深入人心,很多警句,成語經常掛在嘴邊,只不過不知道出自孔老夫子之口而已。
      
      2. 二千五百年以前的人就有如此思想境界與修為,今人自問,在思想上這兩千五百年有了哪些重大的突破?
      
      3. 孔老夫子被尊為圣人,是非常理所應當?shù)?。亙古的文字,至今閃耀著智慧與德行的光輝。
      
      4. 有些觀點不敢茍同,也是太過正常。
      
      做些摘錄
      
      關于學習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br />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br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br />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br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br />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關于君子處世修身之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br />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br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br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r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不器。”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br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br />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br />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br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br />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弊釉唬骸吧迫宋岵坏枚娭?!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br />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br />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為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br />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br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br />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br />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印!?“請問之?!痹唬骸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br />   
      關于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關于詩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br />   
      關于樂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br />   
      關于觀人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關于自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br />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br />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弊勇勚?,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學生評論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痹唬骸笆侵洳豢啥鵀橹吲c?”
      
      關于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其它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br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br />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脑唬骸吧搪勚樱核郎忻?,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br />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br />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br />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br />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li>
  •     論語不是用來死記的,而是用來領悟的,其中對話,多數(shù)情景本不可考證,其言論,沒有情境也一樣可以讀出。
      
      初讀論語時,是課本上的句子,再度論語時,是一本書籍,初讀無味,再讀心動。
      
      只求一言入心的顫動,忘卻它駁雜散亂的章節(jié)。
  •     鑒于好奇,我將孔子的《論語》看了一遍,論語言簡意賅,闡述了很多在現(xiàn)代都不過時的箴言,古人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說來也是很有道理的,一部薄薄的論語,涵蓋了諸多方面,當然其中包括孔子尊崇周代禮制的主張,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還有包括君子的要求和志向品德,君子修身的方式,識人的方法,朋友的定義,中庸的含義,孝順父母長輩的真正做法等等,孔子所教授的內容廣播深沉,具有內涵而于現(xiàn)今也很有意義,我摘了一些供自己品鑒:
       “關于識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關于修身: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多問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德不孤,必有鄰
         朋友數(shù),斯疏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br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之,失言。知者不 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眾惡之,必察之;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耗苄形逭哂谔煜?,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曰: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則不孫,遠之則怨。
      雖然論語是一部不錯的著作,但有些方面也突顯出了他的局限性,由于他的時代,文化等因素的制約,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就有很強的愚民思想:“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边@一點在現(xiàn)在也是不適時宜的。
      但《論語》的確是一部偉大,恢弘的制作,這是任何人都不可磨滅的光芒。我們要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我骨子里比較喜歡老莊。儒家的東西,批判的接受。老莊的東西,不是不想批,是不好批,看就看不懂了,怎么批呢。
      這本論語,我花了一天時間批了一下,因為大多以前讀過,所以很快能批完。這次重讀感覺很不一樣,為什么自己以前沒有這些想法呢,真是奇怪。當時老師教授的論語,我居然全盤接受了。如果當時在課堂上,我把這些想法講出來,會不會是大逆不道?今天我要說,當年教我論語的那些老師,真是不咋樣,你們都不會讀論語。看我來批。
      1.1:原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無知,不發(fā)怒,不是君子嗎?)
      我批:面對別人的無知,不怒,是君子。看來那些整天罵學生無知而發(fā)怒的老師是算不上君子了。既然你們都做不到君子,又來教什么君子之言呢?
      我再批:人知,而故意裝不知,君子該不該慍呢?
      再如:無知的人,如文革中批斗的人,理直氣壯打人罵人的人,他們沒感覺到自己的愚蠢,旁邊的君子看到后,任憑他們打他們罵,不僅袖手,還不動色,這算君子了?這樣看來,當時大家都是君子了,為了自保,都是不慍的。我說文革中這些人怎么都不會反抗,原來都在做君子呢。
      再批:有人說我不該這么片面的理解,因為孔子說話都是有其語境的。好,那孔子說這話的語境你知道嗎,那些推崇孔子的人的理解難道就不片面。既然我們無法得知孔子當時的語境,你又憑什么說我不該呢。
      其實呢,我說這些話也有我的語境,我對論語的理解也是憑著我的語境。這才是為我所用。因為孔子當時的語境已無從知曉,而我的語境可知。木木然去求孔子的語境而不可得。不如實實在以我之境來理解。這才是論語對我的價值。
      
      想不到一開頭就把論語批成這樣,我這不是故意找茬,不信你去老子身上找找看,沒那么好找的??鬃雍芏嘣捚鋵嵤呛芎猛娴?,論語其實很好玩的,孔子是個有趣的人,從不把話說死,見一個學生說一個人的話,從沒一樣的話。你說好也好,是因材施教。說不好那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都說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可是他的學生沒有能超過他的。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不是因為自己偉大,而是因為教出了偉大的學生,那才是偉大的教育家。學生靠老師出名算什么偉大。
      好,接著講論語,我說過是批判接受,批的地方一定大批。贊的地方一定大贊。
      1.2: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我批:孝悌而犯上者,鮮嗎?比如中國的官員,都很孝悌的,把妻子兒女送到國外,但他們不做亂了嗎。本文主要說孝悌是人的根本,孝悌,血緣關系也,對血緣關系者孝悌算什么孝悌?能對非血緣關系的人孝悌,那才是人之本。所以我不同意這段話,或者有子沒把話說清,后人又木木然的去理解。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我批:上,當然是不能犯的,否則怎么升官呢。亂肯定還是要做的,否則怎么發(fā)財呢。請有子來現(xiàn)代看看,不犯上而作亂者,比比皆是。
      
      1.3:原文:巧言令色,鮮矣仁。
      我批:要看對誰巧言令色,對巧言令色者巧言,如何?
       舍生取義,為了義身都可以舍。為了仁,巧言令色一下又能怎么樣呢。
      這樣批下去,怎么得了,隨便再挑幾個便算了。
      1.15: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br />    我批:這里的貧,是衣食住行上的貧。如果是智慧上的貧,還樂不樂?
       明知物質上貧,而故意樂,這種邏輯很混亂。好像窮了還要高興??隙ú粫且驗樨毟F還要高興著,如果高興,肯定是有其它原因,比如看到一本好書,太樂了,哪里還會在意身外的貧與不貧呢。所以這里的貧而樂,不是因為貧而樂。恰恰是因為富而樂,富是靈魂上的富。所謂安貧樂道,應該是樂道安貧才對,先有樂道,貧不貧就無安無不安了。
      孔子的很多話,一個蠢人看了是要上當?shù)?,為什么,因為不用思考??鬃拥脑捄苌倌芤鹫嬲乃伎迹褪且粋€好好先生。老子莊子,一定要自己思,才有答案??鬃拥脑挘瓷先ザ紝?,實際上很少有用(有用的部分很有用),看的時候嗯嗯點頭,做的時候照樣不理孔子,因為根本就沒看進去,因為根本就沒思考過。老子莊子呢,看不明白,不愿思考,被人誤解了。其實孔子也一直被人誤解。
       2.3:原文: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我批:前者是肉體上的控制,后者是思想上的控制。
       民國,對肉體上的摧殘。文革,對靈魂上的摧殘。
      不舉了,太長了。我筆記上記了十二頁,這只是其中的一頁。都舉出,飯都不用吃了。
      孔子有些話很有道理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不就是在說我嘛。
      
  •     這個世界是怎樣的?怎樣的生活方式才是有價值的?孔夫子的論語對第二個問題做出了他的回答,正心誠意的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不去尋求任何怪力亂神在精神上的支撐,此誠大勇者。這份在現(xiàn)世世界尋求價值、尋求超驗的選擇,影響國人2000年,至今仍有余韻。雖然近世飽經非難,然正心誠意,推己及人,克己復禮以求仁的方式居于君臣父子五輪圖中央,一心去做一個大寫的人,這種精神,還是很難打動中國人的人生哲學。
  •     中國人太會講“禮”,于是到處都充斥著形式主義;中國人重“義”輕“利”,所以到處都是見不得光的交易;中國人都覺得自己該是個圣人,于是到處都是思想上口嘴上的圣人,背地里都在看厚黑學。
      最喜歡論語里面的兩句:
      吾與典也
      七十而從心所欲
      
      生命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視自己,正視靈魂的“黑暗面”,這是為人之前提。這也是我從論語那里得來的教訓。
  •      論語哪兒都好,就一點不好,眾弟子記錄孔老師的很多話沒有上下文,只有一個個的句子,很容易斷章取義。比如,我以前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這句話是罵人的,然后我就想了,像孔老師這樣的人怎么會罵人呢,前一段時間我搞清楚了,因為在其他同學白天學習的時候宰予大白天不學習睡覺,孔老師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宰予身體有疾白天睡覺,只能在其他時間學習,正如朽木是不堪雕刻的,不能強求朽木像好木材一樣雕刻,一個人的身體條件如此,怎么能強求他和其他人一樣呢?這才是有教無類,但直到現(xiàn)在,百度百科里這句話的意思還是批評的意思
  •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大成之作,通過語錄體的形式,系統(tǒng)地闡釋了儒家一整套的思想。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二十章結構嚴謹,不無邏輯,我深表贊同。我常覺得論語好比是一本傳記,通過孔子這個主角和其他配角的一些對話,故事,經歷,使我們能感性地認識孔門的思想。倘若按照宋儒的注解把原本生動活潑,故事化趣味化的論語給分割開來,教條化了,那就是大錯特錯,因為論語是一個“一以貫之”的哲學體系。
       論語所代表的儒家哲學體系包涵了歷史哲學,政治哲學,道德哲學,處世哲學等等,無所不包十分龐雜卻又渾然天成?!爸居诘溃瑩?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是孔門哲學體系的最佳闡釋。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禮。禮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禮指的是具體的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廣義的禮指的是一種民族的文化精神。以禮的外在規(guī)范約束人的本性,通過學習,實踐,追求禮的實際內涵,這個過程就是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修養(yǎng)的初級境界是德,最高境界是道(即仁,也是指至善)??梢?,禮是儒家的一種修身成仁的工具,其最高內涵和仁、道都是相通的。儒家思想體系的完備由此可見。因此,孔子才說“吾道一以貫之”。
      幾千年來,論語中的原則影響著中國歷史,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論語的精神內涵早已寫入歷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大到國家政治,天地和諧,小到個人修養(yǎng),安身立命,都離不開論語所體現(xiàn)的儒家思想。吾竊以為孔子的學說中最光輝的是道德哲學和教育學。孔子提倡的忠孝,誠敬,恭信,仁義,知恥,中庸 ,成為跨越時間,空間的道德準則,成為我們做學問,修身養(yǎng)性,處理家庭、交友,為人處世的推崇之道。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話說得一點也不夸張。懂得了論語,就懂得了中國人的人情世故,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同時也了解了別人,不僅知道怎么做人,還知道怎么做事??鬃铀岢摹坝薪虩o類”,“因材施教”以及“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育和機會教育模式也成為萬事師表。
       孔子的一生是偉大的,也是可憐的。他復興文化的高遠志向在那個禮崩樂壞的黑暗時代里注定難以實現(xiàn),而這正是他一生悲劇的根源?!鞍钣械绖t仕,邦無道則隱”,他最終選擇離開政治權力的中心??鬃拥碾[不是隔靴搔癢附會清高,不是遁隱山林不問世事,而是開壇講學教化人心,延續(xù)中華文化的命脈。失意后的孔子“卷而懷之”,“不怨天不尤人”,他“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慍不惱,轉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是儒家的務實主義,也是孔子的大仁??鬃又詾槭ト?,就在于此。生前失意的孔子死后又被封建專制制度利用,最初的政治理想被隨意扭曲。新文化運動時,“孔家店”要被打倒;文革期間,“孔老二”被全國人民批判,在家鄉(xiāng)曲阜,孔子的祠堂,墳塋遭到嚴重破壞,暴骨鞭尸,挫骨揚灰。我想,假使孔子活在當時,面對莫須有的污蔑,也百口難辯吧!孔子的生前身后如此可憐,“大成至圣先師”的虛名對于他又有何意義?
      縱然如此,孔門自成體系的哲學理論在歷史上還是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自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是社會主流。落入近現(xiàn)代,儒家思想雖屢遭污蔑和不理性批判,但放眼今日,21世紀的中國越來越呼喚儒家的傳統(tǒng)道德來重塑國民價值觀。近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fā)展,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口號借著經濟崛起的奇跡越發(fā)熱了起來。一個民族,真正的復興不是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強大,而是文化的復興與繁榮。而文化的崛起靠的不該是什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該是“八榮八恥”價值觀,而應該是儒家代表的民族的道德精神。重塑儒家的道統(tǒng)地位,理性對待儒家思想,讓儒家精神與政治分離,還其本來面貌,這是文化復興的重中之重。
      我們與傳統(tǒng)文化錯失已久,如何興滅繼絕,這是時代的課題,更是吾輩當仁不讓的責任?!跋瓤鬃佣?,非孔子無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無以明”,讓我們在先賢的光芒下越行越遠。
      
  •     為什么沒閱讀選項...................................
      ..........................................
      ............................
  •      陳忠實的《白鹿原》里,有一位朱先生,每天都要晨誦,有一天早晨,總督派了兩位差人送一份十萬火急的手諭,三次請求皆被拒絕,連差官的憤怒都不屑一顧,無論怎樣請求都只說:我在晨誦。
       可惜王全安的電影里不光沒有這一段,連朱先生這個人都給刪掉了。
      
       書中,陳忠實這樣形容朱先生的舉動:
       “誦讀已經不是習慣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間一切佳果珍饈都經不得牙齒的反覆咀嚼,咀嚼到后來就連什么味兒也沒有了:只有圣賢的書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樣一句話,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體味和新的領悟,不僅不覺得味嘗己盡反而覺得味道深遠: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誦讀。朱先生誦讀圣賢書時,全神貫注如癡如醉如同進入仙界。”
       絕妙之筆!
      
       他用“生命的需要”來形容誦讀,何其貼切。然而我沒有朱先生時時咀嚼的勇氣,正如最愛的音樂不舍總聽,最好吃的食物不舍總吃,再信任它的魅力,也不舍得讀之又讀。也許是我自知還沒有那種“有一回新的體味和領悟”的能力,所以我總攜之,在最需要的時候翻開,然而嘆而又嘆,嘆圣,嘆圣嘆。
      
       《論語》,伴我無數(shù)春秋,孔子講“小人侮圣人語”,我曾是小人,所幸如今能不與之為伍,然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也仍不能至。但愛經始于丘,因為他總能給我寬慰,勸導,解脫甚至感動。人總說世事不順回歸老莊,然也?非也,消極避世而已,入我濁世之中,大半不甘清靜無為,故唯儒能撫我心。
      
       一遍又一遍,卻仍是仰之彌高,鉆之彌深。
      
       天氣愈發(fā)寒冷了,怕是誦讀也要成為我生命的需要了。
  •     機緣巧合,最近手頭在審的書稿就與論語有關。以此為契機,索性寫一篇《論語取名》,與前文成一系列。
      《詩經取名》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93422/
      《楚辭取名》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62460/
      寫取名文章的發(fā)端,純粹為好玩,我確也有些戀古,寫得不亦樂乎。不過自朋友認真相問取名事宜,我頓覺誠惶誠恐。取名之事,旁人代勞總不太好罷,建議倒是可以提些的。
      粗略說,取名重在字意、字音、字形。名字寄托美好希冀,主要由字意體現(xiàn);而當注意的是,有時兩個意義很好的字相連,卻被諧音所毀,還要注意開口音閉口音、平仄的運用,以求順口;字形主要是筆畫適中,盡量少用生僻字。
      漢字傳承自上古,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的名字都取自古籍。當然,很多人想的是:最好要有個說頭。這就看你參照哪本書的說頭了。宜選個人喜歡的典籍,莫盲從。《論語》是儒家經典,兩千多年來影響至深,我寫此篇,蓋因循“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之說。
      
      本文采用201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論語譯注》的分章法,每章加標號,方便檢索。如:學而1·1即學而第一篇第一章。忙里偷閑,每日寫幾筆,陸續(xù)添加。
      =======================================================
      ○素繪?!栋速?·8》“繪事后素”。繪事后素,意為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畫花?!八亍笔前椎祝袄L”是繪畫。此名暗含人生哲學,人之初都是一張白紙,看你如何畫出賞心悅目的畫卷了。
      ○從周?!栋速?·14》“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皬闹堋北疽馐强鬃诱f:“我主張周朝的(禮制)?!币部陕?lián)系上下文理解,如《為政2·14》“君子周而不比”。此處“周”意為團結。
      ○純如?!栋速?·23》“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這幾個“×如”意思都還可以。例如寫南京大屠殺書稿的已故作家張純如。
      ○貫之?!独锶?·15》“吾道一以貫之”。成語“一以貫之”即源于此,取始終如一之意,貴在持之以恒。例如日本平安王朝詩人紀貫之。
      ○敏學?!豆遍L5·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是孔子向子貢解釋衛(wèi)國大夫孔圉的謚號“文”的由來。話說筆者前上司的女兒就叫這個名字……
      ○斯可。《公冶長5·20》“再,斯可矣”。整章是說魯國大夫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三思而后行”),對此孔子說:“想兩次也就可以了?!保ā霸伲箍梢印保?。
      ○斐然?!豆遍L5·22》“斐然成章”。有文采的樣子。
      ○文彬?!队阂?·18》“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仁靜?!队阂?·23》“知者動,仁者靜”。此句緊接名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之后。
      ○弘毅。《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謂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煥文?!短┎?·19》“煥乎其有文章”。煥,光明之貌。
      ○致美?!短┎?·21》“致美乎黻冕”。謂極其華美。
      ○卓爾?!蹲雍?·11》“如有所立卓爾”。成語“卓爾不群”,謂優(yōu)秀卓越,超出常人。
      ○如斯?!蹲雍?·17》“逝者如斯夫”。如斯,意為“像這樣”。譬如林語堂的大女兒,名叫林如斯。(林語堂有三女,長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小女林相如,名字各有千秋。)
      ○思遠?!蹲雍?·31》“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怡如?!多l(xiāng)黨10·4》“怡怡如也”。怡然自得貌。
      ○時哉。《鄉(xiāng)黨10·27》“山梁雌雉,時哉時哉”。時哉,譯作“得其時”。
      ○明遠?!额仠Y12·6》“……可謂明也已矣;……可謂遠也已矣”。明、遠,謂看得明白、看得遠。
  •     了解中國的生存法則,非《論語》莫屬,
      孔夫子以極其顯現(xiàn)的語言事例告誡這中國的這點為人處事的心得
      每次讀都有新的啟發(fā) 我們還有很多的踐行空間
      2500年來 世界變了很多 但是處世的本質沒有變 好多事情我都盡量做到了夫子所希望的結果 但是方法之類的東西沒有完全按照夫子所言
      后來發(fā)現(xiàn) 雖然殊途同歸 但真的是走了很多彎路——不論是現(xiàn)實中還是思想上。
      多多踐行論語 與君共勉之
      
  •    ?。ㄒ唬┱撜Z初析——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何言學而第一?何謂學之本意?向者典籍,開篇總論也。今學而為首,必總儒術也。修身者,儒義之本,試問論語之本者何?
      人之所謂,東西異甚,西之謂,物之本也,然東者,尚氣也。斯人非凡俗之軀,賦之以法道,寓之以節(jié)操。人之謂,有三綱五常為束,有禮義廉恥之分,為人者畢其生而致仁,此之所以人仁共韻也。
      《論語》置“學而”為首,此乃通禮達仁之徑,其實為“學而時習之”。古之學習者,分飾兩詞,欲之為何,分而求其意也?!稄V雅》解:學,識也;習,踐也。觀今之授業(yè),僻深生溢。視古鑒今,方知學須融通于世,踐于行。此乃學者之法門不二也。通其意,修其正,達其善,使之置于貫通,此為“學而”以至悅乎。
      
      (二)從吾所好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或感于“邦有道,貧且賤,恥焉”,遂人之所求無外乎“富貴”也,然富貴者,天命也,非求而得之。
      富不可求,實則不愿,而非不能。子之時代,禮崩樂壞,富貴通達左于仁,固從無所好,系子之勇與德也,知其不可而為之也。至于“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蓋子之求富無背于子之所好也。六藝諸匠,無貴賤之分,若能從其所好,雖執(zhí)鞭之士亦樂于其中矣。若能以此富貴,何樂不為?然若二者舍其一,棄富貴而從吾所好也。
      至于今者,吾所擇者為“善”與“至善”,而非是非焉。誠,富貴可達其善,然富貴者,外物耳。唯從吾所好,近而至于至善也?;蛑乩?、位、財、權,終其生而獲之,然逝者如斯,善者僅為一瞬。故何以棄己之所好,背己之所愿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故人之生于世者,先立己,后立業(yè)。而于眾人,敬己之所欲,從己之所欲,非滿焉。擇己之道,則獲其氣而拒其否。輕者遠矣。
      從吾所好者,不奢其無益之物,亦不耗其生之時,從心之所欲,畢其生而求其愿。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闭\乃待人之本。若誠者非出于其本心,而曲己之所欲,徒圖其利,雖德隆望尊者,達其恭、寬、信、敏、惠,然背其本心,故偽善耳。敬而不愛,雖獲其功,福其眾,眾人憐之,然非其福。
      顛簸勞碌者,華而不實,徒追其功,學而不思,非善也。子曰:“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同為勞其力,費其心于己所欲者,何如?
      生而為人,須有所好。清張岱嘗曰:“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天真氣也?!?
      子亦以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其身。雖無仁者用之,然子周游列國,游說君王,廣收門徒,因材施教,雖顛沛流離,“惶惶如喪家之犬”,仍從其所欲,故其樂之。吾覽《論語》亦能識子之忠與樂也。反之,人失其本心,雖身居要職,腰纏萬貫,惶惶不可終日矣。
      “智者知人,仁者愛人”,此所謂處世之極也,吾生而先識己,后識人。若輕己之所想,何以知人之所求?知己愛己者,富其心,善其身,故而知人之痛,亦能憐之。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贝藶椤墩撜Z》之美好者,夫子宿愿未盡,喟然曰:“人生如斯,亦可知足常樂耳?!惫蕪奈崴茫幱趤y世而明其本心,遂尋其位矣。
      
      (三)修身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此之謂為人之道,遞進之。同窗而讀者,非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者,非受其利守其心者;守其心者,亦非則其善者。
       人之所成,難避其變與離者。始入世時,可與人之共學,然久而見其心,遂知其未可與之同道;雖與之同道,然未能持之以恒。余者遂為摯友,雖少焉,能與之交。然權衡事務,仍不可與之共享,此所謂未可與權之理。
       故生而為人,須獨處于世,此亦為自修矣。
       孤者亦為自修者 ,明其未可與權之理,遂為擇其天道人情者而為之。
      
       《論語》之于余之示者,眾矣,亦為吾之所求矣。
      
      
      
      
      
      
      
      
      
      2012.5
      
  •     凡欲活而為人復知漢字者,皆宜細讀孔仲尼之言,必能自得?!皩W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yǎng)也;……孔仲尼,知活也,尤知活人也。此余所以折服于其言而樂時習之也。
  •     對于人倫關系的探討是《論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書章句——中庸》的說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人倫關系大致分為五個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庇纱丝梢?,朋友關系是人倫關系的重要方面??鬃拥慕挥阉枷胧重S富,在《論語》里,關于朋友交往的對話就有幾十處。
      
      《論語》開篇就有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孔子是十分看重友誼的,純粹的友誼給人以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告訴弟子們如果有朋友來拜訪應該非常高興的??鬃诱J為,朋友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應該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保ㄠl(xiāng)黨)一死一生乃見交情??鬃訉τ诰駜r值的重視,遠遠超過了物質價值?!芭笥阎仯m車馬,非祭肉,不拜?!保ㄠl(xiāng)黨)朋友送的禮物就算是車跟馬只要不是家里面祭祀祖先使用過的祭肉,孔子不會作揖拜謝。這是為什么?因為你祭拜祖先的時候,想到孔子。你把他當做你家族的朋友,上告祖先說我有一個朋友,叫做孔丘。那么這對孔子來說意義非凡,它代表一種精神價值。
      
      當然,朋友不僅僅是精神上的共鳴,還可以滿足我們工具性的需求?!肮ぞ咝浴钡恼f法很不好聽,但卻是現(xiàn)實的。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將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剝離開來。人生道路上的相互關照,一點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貴,這種關照不僅僅是情感上的關照,當然也包括了物質上的關照。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保仠Y)子貢問何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保ㄐl(wèi)靈公)這兩段話是結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性目的交織并存的最好體現(xiàn)。朋友有時也是良師,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當我們要實現(xiàn)某種崇高的價值或理想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幫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們就要有意去結交。就其交友的目的來說是工具性的,就其內容而言是高尚的。
      
      《論語》有關結交朋友之標準的論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對朋友的要求,又有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還有矛盾之處。到底該跟什么樣的人交朋友,《論語》中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想法的。例如子夏之門人問交友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弊訌堅唬骸爱惡跷崴劊壕幼鹳t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這里面子夏和子張的觀點就發(fā)生了沖突。子夏偏重結交利己者,能有助自己德性等方面的人才與之結交;子張則是三教九流來者不拒,認為這才是賢者的風范。當然,孔子三千門徒,有分歧是必然的,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但有些標準卻是孔子對弟子的諄諄教誨,是被孔門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的、
      
      孔子認為,交友必須交優(yōu)秀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可能最令人所詬病的就是孔子認為要和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交朋友。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但不能忽視的是,如果人人都與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交朋友,那么就會人人都交不到朋友,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但就其具體要求來說,我們要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諂媚的人、背后毀謗的人和夸夸其談的人交朋友,是沒有問題的。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這是孔子教育弟子和世人們結交朋友一定要守住的道德底線。“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些道德品質的高度概括??鬃右簧嵺`“仁”,在交友方面也滲入了他的這一標準。直、諒和多聞分別從立身、對人和學識三個方面對選擇朋友提出了一個簡明而又完備的要求。
      
      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上也有很重要體現(xiàn)。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保仠Y)這與孔子所說的“益者三友”在表面看是有矛盾的,其實仔細想來,這正是孔子的中庸哲學,凡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么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自己給過了忠告,自己進行了善勸,對于自己而言,這樣就夠了,遑論他人聽或不聽。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保ɡ锶剩┯惺聸]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疏遠也就不遠了。其實從朋友間的交往來看,稍微疏遠一點給雙方都留出了余地,凡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裾哌M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ㄗ勇罚┪覀円M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值得思考的一點是,這非常理想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行起來也是困難重重。因為我們既要結交激進者,也要結交保守者,優(yōu)勢互補,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偏執(zhí)。
      
      同樣,在交友中,不僅僅要求對方要如何如何,自己更是要努力提高修養(yǎng)。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W而)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在交往中,我們自己要做到的第一點便是“信”。另外,除了前文所說對友的標準外,自己更重要的是恪守“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準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边@是嚴于律己;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寬以待人。只有“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才能做到“德不孤,必有鄰”。
      
      有時候,在《論語》中,朋友的概念和范圍變得極為龐大。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當一個人能夠自立于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么人不能容我成為他的朋友?同樣,當一個人能夠自立于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么人不能成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線,“四海之內皆兄弟”。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孔子的一生是比較孤獨的,他沒有什么朋友能夠傾訴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苦悶。我想原因就如同孔子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xiàn)一樣,都太過于理想化,對于蕓蕓眾生而言,真正有這種理想化人格的人少之又少。正是這種“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的局面,讓孔子在世人眼中可望而不可及,讓孔子在仕途上舉步維艱。唯一可能是孔子知己的人也許就是顏回了?!墩撜Z》中關于顏回的對話,孔子大部分都是以非常贊許的口吻。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笨鬃訉㈩伝卣J為是如同自己一樣“發(fā)憤忘食”的人;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笨鬃訉㈩伝卣J為如同自己一樣忠實的踐行 “仁”的標準的人;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將顏回認為如同自己一樣“樂以忘憂”的人;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孔子將顏回看成與自己一樣通權達變的人;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孔子將顏回看成與自己一樣學無止境的人。
      
      由上可以看出,對于孔子來說,顏回就是自己的翻版,自己所有的抱負、學說與主張,都在顏回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也許的就是顏回了。和這樣一個學生在一起,孔子應該有一種知己的感覺,但孔子并沒有過明顯的表達,甚至還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這可能是因為顏回太像自己了,孔子對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繼承并發(fā)展自己的學說。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在顏回死后,孔子才意識到失去顏回意味著什么,嘆息道是老天爺要我的命,并對學生說我不為顏回哭為誰哭?孔子也許覺得顏回之死就意味著自己的理想人格之死,就意味著鏡中的自己之死,再也沒有人可以像顏回那樣勾起孔子的共鳴了。這其實很像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真正的朋友,是一個靈魂孕育在兩個軀體里。”孔子于顏回,亦師亦友;顏回于孔子,精神共鳴。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辈还芸鬃尤绾危覀兌家斡浰倪@一教誨,在求學的路上,結交一兩個知己,認識一大群朋友!
      
  •     《論語》是一本記錄哲理和智慧的書。
      
      在西方文明沖擊下,重建價值觀是社會的事,也是個人的事。
      
      以下是我從中獲得的主要教益,這些觀點可以和自己的現(xiàn)實相契合,更重要的是,它們也與所受的教育和已有的認知不相沖突。
      
      對名:患其不能,求可為知。(以自己的能力提升為目標)
      
      對利:富而可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以義為基礎)
      
      對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自己的能力提升為目標)
      
      對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愛人為原則)
      
      學習:不思則惘,多思無益,不恥下問,知者不惑。(以問思為基礎)
      
      觀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問思為基礎)
      
      知行:言寡尤,行寡悔,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以知行合一為原則)
      
      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以愛人為原則)
      
      仁義:當仁不讓,見義勇為,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以愛人為原則)
      
      孝禮:事父母幾諫;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以愛人為原則)
      
      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樂群為原則)
      
      環(huán)境:里仁為美,友直,友諒,友多聞。(以有益自己為原則)
      
      快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以幸福為原則)
      
      辯證: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有益自己為原則)
      
      
      
  •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現(xiàn)今女權主義抬頭,孔老夫子的這一句話便立時變成了女權精英批判者們群起而攻之的絕好靶子,看看,這就是你們中國男人歧視咱女性的最初起源。一時間,群情激憤,兇狠異常,熱鬧非凡。但各位姐姐們阿姨們姑奶奶們,且聽如月影說兩句話,你們把這罪過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卻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這位孔老先生受《詩經》的影響很深,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他認為《詩經》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而我們再來看看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邊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頌了女子的活潑美麗,大方善良,歌頌了當時男女平等的浪漫愛情氛圍,事實也是這樣,在春秋時代,男女間是相當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復多次以詩經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來表達了自己對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觀點。所以,說孔子歧視婦女,不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與當時的民間社會整個大環(huán)境對不上號,因此這個說法,實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在《史記·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衛(wèi)國之行,孔子“居衛(wèi)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鬃釉唬骸嵛匆姾玫氯绾蒙咭??!谑浅笾?,去衛(wèi)?!蔽襾泶笾路g一下這段話,當代全國教育勞??桌舷壬苄l(wèi)國國君的邀請,來到了衛(wèi)國參觀學習休養(yǎng),但在這期間,孔老先生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來這教化衛(wèi)國民眾的,尤其是那個衛(wèi)靈公的老婆,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開炫耀,貶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個郁悶啊,你衛(wèi)靈公到底是喜歡德才多些,還是喜歡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個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沒人鳥他,孔子怒了,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丟!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GO,GO,GO!”收拾行李就離開了衛(wèi)國,離開之后,心情平復了,想起衛(wèi)國公老婆那種仗著得寵,驕橫跋扈亂政擾民的爛事兒,就發(fā)了感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li>
  •     此為論語課的小結。教材為《論語》。
      
      一學期,論語里的句子我們是分主題挑著學的,因此對于論語的把握并沒有很細致條理和透徹,隨便寫下小感,算是對這節(jié)課的總結吧。
      
      記得第一堂課的時候,老師問我們選這門課的理由,當時我說了兩個方面。如今,一個學期的課就要結束了,我便從這兩個方面談談這一學期,我學《論語》的收獲。
      我第一個要在這門課上尋求的的是一種生活和做人的底限,尤其是道德底限。
      
      我承認,我們這一代基本上是沒有信仰的一代。沒有信仰,常常就沒有依托,內心空虛迷茫,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活著,追求的是什么。同樣的,我也承認,國家倡導的共產主義的信仰我實在達不到那個高度,反倒是老師上課那個ppt說的,幸福課,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人生在世短短數(shù)十寒暑,只要過得幸??鞓?,就心滿意足了??墒亲非笮腋M且粋€很抽象的概念,必須落實到生活方面的點點滴滴。其實說白了,追求幸福,我認為,就是使我們的合理的欲望得到滿足。
      
      須知,第一,并不是任何方式去滿足欲望都是可取的。第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第二點在講第二個課上收獲的時候我再重點談,首先要解決的是,我們滿足欲望的途徑,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自己是要分清的。如此,我們便要有個道德底限的問題了。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弓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前半句,孔子告訴我們一種安貧樂道的理想,在那個年代,君子是常一般不會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一直以來就很喜歡儒家所稱道的“安貧樂道”的思想,還常常幻想著能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雖然在現(xiàn)實社會是不可能的,但每當出游或者爬山的時候,如果所到的地方很僻靜,我都會靜靜去感悟那份心靈的寧靜和隱世的超脫。后半句,他告訴我們了一個如今仍可以試用的道德底限:在這個崇尚金錢和享樂的年代,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
      
      如果說前半句我還只是向往那種超脫世俗的飄逸,因為我并不可能過著那么清貧的生活,道理很簡單,我的追求是幸福,是身心利益最大化條件下,欲望的滿足,而不是過度的壓抑欲望。我不可能在夏天汗流浹背的時候還不選擇開空調,也不可能有柔軟的大床可以買到的時候卻睡硬梆梆的小床,也許君子看來這都是小事,但我覺得它對我來說并不小,而且很重要。有時候,我很看重生活質量,而且有捷徑的時候,便不想吃太多苦。然而,后半句我卻十分贊同:不義之財,絕對不取。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我們不能去損害他人的利益,這不公平。如果違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慚愧和羞恥的意識。這就應該是從小的道德培養(yǎng)和家庭教育中的言傳身教使我們養(yǎng)成這種意識,而翻閱《論語》后你會發(fā)現(xiàn),五千年的道德底限在這里找到了根基。《論語》,就是一本厚厚的道德底限。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便是一個人在面對金錢和物質利益方面的底限,是道德底限的一種。同理的道德底限在論語中數(shù)不勝數(shù),需要我們一一去品味,去深思,去踐行。
      
      我第二個要在這門課上收獲的是性格完善,即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
      這不得不提到一句話,我一直很喜歡,它不是出自論語,卻與論語里許多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扒樯畈粔?,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我也希望能達到一個溫潤如玉的君子的境界,即
      
      1我希望自己的內心可以變得更加寧靜,深邃。對人能更包容,體諒。處事可以更謹言,慎行。性格可以變的謙和,堅忍。
      2 最重要的是,對于欲望,我們要拿得起,放得下。學會平衡自己的心境,學會舍棄與放下,學會珍惜和樂觀。
      
      內心的寧靜和深邃,要想達到其實并不難,只消找到心靈寧靜處那片凈土。讀詩詞,聽曲子,甚至從一個人身上,我都能有所感悟。我喜歡古文的韻腳,喜愛古風的曲調,喜歡如玉般溫潤,沁人心脾的君子。在論語里,我一樣能尋到。讓我來數(shù)一數(shù)那些讓我愉悅的文字精靈,那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那句“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那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那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每一句話,都能有著深深的感動。
      
      對人能更包容,體諒。處事可以更謹言,慎行。性格可以變的謙和,堅忍。這三個方面,我覺得可以放在一起說,便是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熟讀論語后會發(fā)現(xiàn),孔子對于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一直是這樣的態(tài)度:修己以安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如“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這是修身養(yǎng)性所必須認同和理解的,在現(xiàn)實社會仍具意義。但是我希望本人出發(fā)的動機不是息事寧人,而是提升自己,是心甘情愿這么做的,而不是被迫。同樣的,自己心里要有一個天平,一個底限。忍無可忍,便無須再忍。這個底限我記得孔子也有提到一個,便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甚欣賞。
      
      關于欲望的問題,又回到當初第一個話題里所說,“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我突然想起老師最后一節(jié)課所說的“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句話。老師的理解我甚贊同,大致是說,君子一般心胸寬廣,不計較微小的利益,對于那些易得易失的東西,也不會可以去追逐,所以他不會患得患失。這就談到了與欲望相對應的一個話題:知足。這一點我體會比較深刻。我是個懶人,對于名利看得很淡,在這方面是個比較消極和被動的人,但我做事情認真,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做就要做到最好,是個強有力的執(zhí)行者。所以大家常常佩服我的淡定,又覺得我有實力,自然人緣也很好。漸漸的我發(fā)現(xiàn),類似名利的東西,去追,往往付出了不會有等量的回報,所以患得患失,因為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然而放自然,得不到不會太傷感,因為不曾費心,得到了,只會是驚喜。然而這并不代表我不會在意自己應得到的東西,該是自己的,該去努力的,自然會竭盡全力,因為許多追逐,可以歸為是人的本能。
      
      但我不承認我是沒有欲望的人,我的欲望表現(xiàn)在,我是個性情中人,常常把感情,看得太重。對于感情,我很敏感,常?;嫉没际В€不怎么愿意說出來,有時候還會覺得是一種月夜讀詩經的悶騷境界,很美好。但更多時候,是擔心,憂郁,傷感和彷徨。也許,我應該嘗試把感情放淡。因為我根本做不到坦蕩蕩,而是常戚戚。從此便喜歡上了一句話叫情深不壽,因為:過猶不及。所以,我在學著平衡自己的心境,做到內心坦蕩,不是死死地抓住,而是樂觀地珍惜。
      
      關于個人修養(yǎng),雖然還有待提升。但有比較清晰的目標,我相信我會不斷進步。
      
      這便是我選四書的兩個收獲了,如此這般理清思路,總結出來,突然有一種開通和滿足之感。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大概就是此理罷。
      
  •      論語是國學經典,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性。孔子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更是深深地滲入了中華文化的根基。說來慚愧,借著這次公共選修課,才從高中之后再一次接觸了論語,細讀之下,發(fā)現(xiàn)論語20篇,不足兩萬字,寫的實在是很好。
       論語中的很多道理,都是我們生活中所熟知,但是能身體力行的人卻并不多的。這不由讓我想起了佛家鳥窠禪師的故事。說白居易當杭州太守的時候聽說了鳥窠禪師,特意去他住的地方拜訪。其中有段對話如下:
       曰:佛法大意如何?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師曰:三歲童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頷嘆,數(shù)從問道。
       我想,像佛教一樣,每一部經典,每一種思想,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是因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種弱點,從長遠來看,人是很沒有記性的一種動物。論語講的主要是兩部分,做人和治學,但是做人和治學不同于科學知識的積累,知識可以通過媒介傳承積淀,但是對于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即使是有關于做人的知識,他也要自己親身的實踐與體悟才能真正有所收獲與進步。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人對于自己的認識與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學知識那么客觀和理性,或者說,要想干點實事兒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點,自私,貪婪,欲望,懶惰??鬃痈嬖V我們的,就是要克服弱點,終有所成。因為人性的弱點是永恒的,所以論語二十篇,雖經千年歲月,卻仍歷久彌新。要克服這些本性,走向克己復禮,走向仁義禮智則必須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我常想,論語中的很多話說的多好呀。就說幾句我們從小聽,覺得毫無新意的話吧“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說的都太有道理了,可是我就是做不好。這就回到了開頭的那個故事中了,三歲童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墒俏覀?yōu)槭裁葱胁坏媚兀烤褪且驗槿说淖运?,貪婪,懶惰,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這些俗人腦子里面不清楚。
       春秋戰(zhàn)國,天下大亂,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各路高人都在力圖提出一套治國平天下的辦法。孔子他老人家提出的這套方法,就是在人人都能遵守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的前提下,人類可以進入美好的大同世界,大家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大家都能過的開開心心??上У氖撬哪莻€前提卻屢屢被人打破,因為他的辦法所依賴的是人的覺悟,沒有一個硬性的條條框框來約束,結果可能是遵守規(guī)范的人利益受損,不守規(guī)范的人占了便宜。舉個例子,就像生物入侵里面所講的道理一樣,澳大利亞本來是沒有兔子的,結果一個歐洲人帶了兔子過去,因為沒有天敵,兔子很快成災,大片草原良田被毀。同樣,如果大家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不僅大家都不吃虧,而且又節(jié)約了成本,可是這時候如果突然來個外國人,他不信孔子那一套,為了利益為了錢,大行偷盜之事,這時沒有防范之心的人們就遭殃了,這個外國人就能得到很多的利益。如果這樣的外國人多了,而又得不到懲罰,孔子老先生的這套體系就散架了。
       而事實上,由于人性中得自私,欲望,像那個外國人一樣不聽孔子那一套的人還多著呢,要不然孔子周游列國怎么沒一個人使用他得主張?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英雄和小人們,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發(fā)動戰(zhàn)爭,不惜大興土木,不惜施行暴政。
       而其實,整體來看,孔老先生的辦法是成本最低,損失最小,公平性最好,而大家又都能開開心心過日子的辦法。但是這種理想狀況就是很難達到,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就像兩個殺手,為了搶一堆珠寶而狹路相逢,互相拿著槍指著對方,大家誰都不開槍,平分珠寶,總體而言,損失最小,也最公平,然而每個人的欲望和自私都會迫使這個人考慮開槍,甚至當雙方約定好同時把槍放下的時候有個人違約而把另外一個人打死。這種博弈,可能有一部分人能夠信守條約,平分珠寶,也肯定會有一部分人為了利益背信棄義,不擇手段,這是在制度和方法上很難約束的事情。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似乎是存在著最優(yōu)解,然而每每因為人心的貪婪與自私,把那條路給毀了。
       孔子先生的這套學說,從某種程度上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根基,不過從現(xiàn)在看來,孔老先生欠缺了對于人性某些方面的考量,把整個事兒想得太美好了。另外一點與之相關的是,孔子先生考慮問題是從大家的角度考慮,雖然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可是誰來代表大家的利益呢?古時候又沒有投票這個說法,于是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于是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誰官兒大,誰代表的人多就誰說了算,并且可能會形成一套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行動綱領。這套標準,本身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官大,輩分大,跟這個人的思想水平,辦事能力似乎并沒有直接關系,這樣,就把事情引向了錯誤的方向,于是就有了愚忠,愚孝,不管對不對,臣子就得聽皇帝的,兒子就得聽老子的,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的悲劇,都是從這里醞釀產生的。這種標準,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個性的發(fā)展,限制了新思想的萌芽與生長,甚至把人變成了非人。所以中國人總體來說,有點奴性思想,個性不鮮明,因循守舊。當然,這些不是孔老先生本意,跟漢代之后統(tǒng)治者為了自己目的引申發(fā)揮很有關系。
       可是話又說回來了,凡事都有兩面性,孔子思想很多地方是很好的,只不過它把人們帶入了它的體系里面,而這套體系卻無法“日三省吾身”,就算有人反省了,他也沒有力量去改變多少,只好由著這套體系惡性發(fā)展,直到五四運動一場翻天覆地的沖擊。
      總體來說,論語里面講的多數(shù)道理都是很樸素的真理。孔老先生能夠一眼望穿了幾千年,望穿了人的心底,給我們提了很多我們今天仍然受益不淺的教誨,不得不令人敬佩!
      
  •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r />   ——《論語·衛(wèi)靈公》
      
      我們常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但也有的人,寬以待己,嚴于律人。
      這兩種論斷,都有上下其手之蘊意。
      相比之下,我更欣賞孔子這句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孔老夫子:有沒有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最根本的行為準則?
      孔子回答說:“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別強求別人做?!?br />   這句話,沒有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也沒有把別人抬得很高。
      而是很平等的將二者平等處之。既公允又真誠。
      
      孔子為魯臣、游列國十數(shù)載、退而著述。
      窮畢生之力探索為人之道,一直以自己的行動為弟子表率。
      想起孔子居衛(wèi)見南子的那段軼事,孔子急于向弟子子路申辯。
      世人很多都笑孔子的迂腐,更有人猜測孔子的虛偽。
      我卻獨獨要贊揚他的自辯??鬃邮窃谄惹凶C明自身的清白。
      這個清白,是孔子要求弟子對行為的足戒,所以自己也要足戒。
      不讓別人做的事,自己也不做。
      
      生活中,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
      沒有必要去將這種行為無止境的神圣化。我們不是在神國生活。
      我們的行為,其實是在構成一種信的契約,和對未知的保障。
      等待我們陷于陌路之時,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
      想讓別人做的事,自己也要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強求別人做。
      不讓別人做的事,自己也不要做。
      想讓別人做的事,自己也要去做。
      這無關乎善良,也無關乎神圣,更超越了個體的愛憎。
      這是一種契約理念,一種我們已經丟失了很久的信仰。
  •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br />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br />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國對民有信,民方對國盡忠。
      國失信于民,民定棄國而去。
      國與民在太多資源的占有上,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公平和透明。
      國若不以民利為利,行失信于民之舉,則民除絕于國外,安有其它選乎。
      故:民與國的對立,是弱者對強者的悲愴抗爭。
      寧死,亦不愿久居失信之國。
      
      信,是一種決然而趨的選擇。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許下了諾言。
      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因為立下了盟約。
      古代中國士人講究“一諾千金”,其實是在捍衛(wèi)自身的信。
      那是一種甚至可以凌于生命之上的價值。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盡隨人意。
      思與行,總會有偏差。
      所以,不要輕易許諾,一經許諾,便要擲地有聲,踐行以成。
      對于那些信口承諾、信誓旦旦之徒,且一笑罷了。
      在這清冷的世界,把期望降至最低,踐行方能持久。
  •     子曰:“予欲無言?!?br />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陽貨》
      
      在歷史的洪流中,一個人的聲音是何等的微弱。
      在時光的長河里,一個人的身影是何等的渺小。
      經歷榮辱,或有得失,急于彰顯,或欲申辯。
      靜心想來,似乎無所值。
      天體運轉,四時交替,百物生死。
      每個人值得做的,就是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成就一段較為清晰的軌跡。
      倘若這段軌跡幸為他人前行于指引,則不枉人生一世。
      除此踐行之外,還有什么需要說的呢?
      必經榮枯,又何必喜哀于色。
      存在于當下,奔騰于未來。
      即腳踏大地獲取生機,又翱翔天空追尋理想?!吧裼谔?,圣于地”。
      凝聚內心傳導出來的浩然之氣。
      
      在現(xiàn)實中踐行理想,拱衛(wèi)神圣的信仰。
      即使或有得失,亦有所值。
      既如此,予欲無言,天何言哉。
  •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集中地反映孔子的思想。
       《論語》一書中,充滿著哲學,詮釋人生的真理,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簡單表達就是“愛人”,即對人的尊重及同情心?!叭省痹凇墩撜Z》中出現(xiàn)了104次,從中我們可以將“仁”讀成真誠。
       孔子所在的時代,社會開始禮壞樂崩,也即社會規(guī)范瓦解,作為一般老百姓開始分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可以這么說,作惡的人升官發(fā)財,而行善的人卻得不到贊同,這樣對那些百姓是無法接受的,于是禮壞樂崩??鬃釉趤y世之中尋尋覓覓,渴望找到一條出路,于是他決定要將古代禮樂開展出一條新的、充滿生氣的路,于是他便尋找“道”。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钡?,便是儒家之真諦。
       經常有人問,孔子究竟是主張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我覺得孔子從來不覺得“人性本善”,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边@足以表明。那么孔子主張“人性本惡”?不然,孔子覺得每個人都有體現(xiàn)良心的一面。許多人認為良心是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其實良心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做了壞事,人們常說:“這人良心丟了?!绷夹臒o所謂丟與得,得看他有沒有體現(xiàn)出來。汶川地震之前,我們一些前輩評價80后、90后自私,個人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為別人想的很少。汶川地震發(fā)生,這些被批評的年輕人,他們的良心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出錢出力,許多主要抗震救災工作都是他們干的。良心是由內而發(fā),出資最真誠的內心深處,絕不是表面的東西。儒家的力量是來引發(fā)我們良心持續(xù)體現(xiàn)。
       儒家的良心,是對善的要求,或許你會發(fā)問,“善”并不是儒家的特色,許多宗教都有善行,毋庸置疑,這是對的,但你必須認清一點,儒家之道所說的良心,與宗教不同。佛家有生死輪回,有上輩子下輩子,有因有果,人們受其思想影響,于是行善積德,這樣信佛的人自然會去做好事,這是自我的,這樣的善,出發(fā)點是以自我為中心,與儒家不同。要是不相信宗教的人,就不用行善了嗎?殺人放火小事一樁?這可會天下大亂!儒家之善,是要求保持良心,完善自身修養(yǎng),追求人身的卓越,超越自我,不需要有利益,因為做修養(yǎng)使自己的事!我想,只要每個人,由內而發(fā)去真誠的做好每一件事,真誠待人,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這樣的生活會非常愉快,這便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我認為,并不是具備人體特征便是人。因為沒有修養(yǎng)不能成個人。沒有修養(yǎng)的人與一般的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人就是要向著光明,追求文明!
       論語中,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人?!奔词?jié)M口討人喜歡的花言巧語,滿臉討人喜歡的偽善神色,這種人得勢是不多的,那么他對我們有何啟發(fā),是不是我們生活中要板著臉;嚴肅的去做每一件事,這種人是不受歡迎的,那么論語過時了?不!我們現(xiàn)在要做到“巧言令色”同時保持真誠!
       有一次,顏淵、季路和孔子師生三人在談志向,季路問老師:“你的志向是什么?”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要是他沒有問,或許,我們現(xiàn)在都不知道孔子的志向是什么。那么,他是怎么回答的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回答得太好了。真正的哲學是面向全人類的,這也許是人類最高的品行修養(yǎng)。世界上并沒有人做到,但孔子的提出給了我們一個方向,讓我們去努力追求,超越自我,這是人類的大同。
       論語給我的啟示太多太多,關于交友,關于養(yǎng)身……
       論語中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關注國學。對一些著作多一些見解,讓我們共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     圣王人格與圣人政治
       ——儒家的至高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
      
      
      引 言
      
      近讀某報,見易中天先生所寫有關孔子一文,才知該報專辟一欄,就傳統(tǒng)文化之優(yōu)劣行吶喊爭鳴。如今社會唯物盛事,渴文化狂歡,誠如百家之際,稷下之學,專家學者多如牛毛,然各持已見, 沙石珠璣,摻雜混淆,明辨是非者,方可見云泥之別也,吾本布衣小民,無名之輩,非學界泰斗,央視名嘴,卻不自量力,概以華廈子孫自居,想對先人敬一份孝心。吾十余年來,閑暇品釋《史記》,雖難曉太史公的微言大義,卻也頗有心得,此文也可謂對《春秋》、《史記》的一點體認。晚清以來,鴉片之禍,外夷凌華,激進者不免妄自菲薄,崇強者不免棄祖歸洋,復古與崇今之爭,沿襲至今。圣人不爭不辯,體道者順其自然,吾非圣非道,不過根生于這塊土地上的小民而已。據(jù)高者振臂呼眾,為眾者體驗實行,敢以此文,舒一布衣之情,若有不當,敬請海涵。
      
      
      一、圣王人格與圣人政治
      
      所謂圣王人格,我們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中國古人很少象希臘哲人那樣,對一個“名”給以抽象的文字概念,中國古人對事物的認知既不從概念出發(fā)又不會去抽象脫離“實”的概念,因為“名可名,非常名”,一個概念化的名就是刻舟求劍的認知,就遠離了實,成了無血無肉的僵尸,這正是中國古代思想與希臘哲學的最大區(qū)別,燭現(xiàn)出感性與理性的合和之美。因此,我們首先確定出的一個認知原則便是:不要從僵死的概念角度出發(fā)去認知中國古代事物或思想。
      關于圣王人格的描述體現(xiàn)在太史公所寫的“五帝本紀”和散見在孔子所言述的上古“圣王”故事中,孔子所言大多散佚,論語中只有幾處提及到堯、舜、禹,至于《春秋》,正是孔子借用古代圣王的故事去勸誡后來諸侯帝王的,卻沒有流傳下來。因此,太史公的五帝本紀便是我們認知圣王人格的基準了。在太史公看來,這五帝便是圣王人格的化身,是圣王人格的治世體現(xiàn)。我們且不論附會在這五帝身上的神異性——譬如所謂黃帝“生而神靈”之類,從這些半神話、半傳說又內涵真實的五帝故事中,我們或許可窺知“圣王人格”的元素。我個人認為,五帝中的舜最可體現(xiàn)“圣王人格”——在諸大臣推薦舜為堯的禪讓人之后,堯首先考驗舜能否以身作則,于是將自己的二個女兒嫁給了舜,又讓自己的兒子給舜當鄰居,以觀察舜能否“和人”。結果舜這個“盲者子,父頑,母囂,弟傲”之人,不僅能“順適不失子道,兄弟慈孝”。“能和以孝,不致奸”,而且實現(xiàn)了“耕者讓畔,漁者讓居”。他所住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連堯妻的二女都成了甚守婦道的人妻。最終舜“賓于四門”時,“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边@就是古人或儒家所言的“修身,治家,平天下”。由此可言,“和人”是圣王人格的近身要素。為考驗舜,堯將舜“空投”到山林大澤中,舜卻在“暴風雷雨”中所行不迷。在這樣的考驗后,堯才對舜刮目相看,“堯以為圣”,將舜視為“圣人”,才將帝位禪讓給了舜。
      簡而言之,舜的故事體現(xiàn)了圣王人格的主要要義。所謂“圣”是指通達天地之人,舜的入于森林大澤而不迷,就是此意;所謂“王”,是能“修身,治家、平天下”之人,這樣的王者能和人、致人,而和人、致人的根本在于大公無私、克已為人,也可以稱為愛人,這就是“仁”。與天地通可謂為“德”;與人愛和可謂為“仁”?!暗隆边_天地,“仁”及庶眾,便是“圣王”。太史公在描述五帝時,突出的便是五帝的這種“圣王人格”。譬如黃帝,他有很多的偉大功業(yè),這些功業(yè)是他“法天則地”而得。傳說中黃帝定甲子為正朔,便是與天地運行相合的體現(xiàn)。中國人向來以天道為第一,人倫為第二,圣王便是通天達地,德行合于大道;又能致和萬民,敦序人倫者也。
      太史公所寫的這些由五帝身上體現(xiàn)的“圣王人格”,也散見在其后的一些王者身上,比較突出的是殷商的開國之君成湯。成湯有次去山中巡游,看到一“四面張網(wǎng)”準備讓所有的鳥“盡入我網(wǎng)”之人,成湯便讓人去掉了三面網(wǎng),祈祝說:“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因此人們說成湯達到了“恩及于獸”的至德。其它諸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等故事,都反映了“五帝”的德合天地,大公無私的“圣王”品質。此不一一贅述。
      
      或許有人會問:五帝真的這樣么?這些是真正的史實么?我想這是學者無聊的范疇,不是諸如孔子、太史公這種追求至高理想的人格品味。晚清以來學者們所犯下的錯誤就是不懂道德與史實、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別。譬如曾堪稱那時代文化先鋒的顧頡剛先生,在他的《上古史講義》中便對三皇五帝的故事大加撻斥,認為都是些荒誕不稽之說。然而,當這些人沾沾自喜于摧毀了“孔家店”,一掃“千年遺毒”之后,他們沒有想到我們還有什么追求可言,沒有想到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本質和文化體質,當那些無比美好的精神元素被拋入到垃圾筒后,這個民族和這個民族中的每一個人、人格的無所依冀。晚清以來,西化東漸,我們很多人寧可信希臘的神,而不信中國的帝,寧可信基督教的奇跡故事,卻斥責三皇五帝的荒誕不經。我只能說他們并沒有認真思考,或者甚至也沒有真真正正去讀過論語,更甭說史記。太史公在五帝本紀的總結中如此而言:“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碧饭磉_的很明確,他是借五帝“尤雅”的故事以樹帝王人格的典范,這是價值的基石,也是評價的坐標系。正如基督教中的“上帝”和“圣徒保羅”的故事一樣,是用來做規(guī)范和準則的,也正如我們曾經拿雷鋒作品德的典范,現(xiàn)在又拿比爾?蓋茨作奇跡的典范一樣,也正如西方將“希臘文明”推崇為“古典”相同,都不是追究所謂的事實,而是為人、人生、人類、人格推出可參照的美好典范而已。這是理想與信仰,不是現(xiàn)實。
      至于“圣人政治”,便是讓有“圣王人格”之人來治世經邦濟民的政治。這又是中國古人的天真理想和美好愿望。在中國古人所推崇的圣人政治中,除要求為王者要有上述品德之外,一個具體的制度表現(xiàn)便是“禪讓制”。無論孔子還是司馬遷,都不認為“將相有種”,不接受帝王的血緣傳承,只認可“圣人”之間的禪讓。而這種制度到“三代”(夏商周)時便煙消云散了。三代之后更是僭越枉行,奸讒具軌。國家成帝王私家,王權凌駕一切,權力異化成漁肉百姓的工具。這正是激發(fā)孔子、太史公重述古史,追崇圣王的動因。也許有的人因此會說,這是“封建制度”不可克服的弊端,拿來參照的便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這又是一種誤解,且不說古希臘政治是典型的“民眾政治”而非真正的“民主政治”,有一個自古及今的通理便是:只要有權力存在,就會有權力異化的人性存在,無論古今,也無論中外。希羅多德曾在《歷史》一書中借波斯王大流士之事探討過所謂王權專制、民主政治、貴族寡頭政治的優(yōu)劣,結合的是民族習慣與歷史傳承;亞里士多德也有過相關論及。簡而言之,中國政治有其自身的發(fā)育成長史,有這個民族的自身特色,正如我們的胃更合中餐而非西餐一樣,我們要有一種自信和自尊去坦然面對自己的民族史和文化特點,而不是在簡單的近代性對比中妄自菲薄。制度僅僅是外在化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人心。只要人心誠正,一切制度都可達及天道人倫;只要人心奸偽,一切制度都流于形式,成為權力的粉飾而已。重歸人心,才是圣人政治的真諦。
      二、孔子的人生解讀
      
      正如認知古代史一樣,我們只有從此情此景出發(fā),才能感受人性的真髓;認知孔子,也要從他自身的人生經歷和孔子一學的歷史演變出發(fā),才能洞察孔子與儒學的關系,而并非將孔子簡單視作儒家的代表,在他頭上罩上一圈圣人的光環(huán),那又是一種淺薄的誤讀。
      孔子的一生既可謂轟轟烈烈的一生,也可謂空悵落寞的一生。從一出生始,孔子身上就兼有了悲劇與光榮的雙重色彩??鬃拥母赣H本有妻室,還生了個“孔老大”,但這位孔紇又娶了孔子的母親為妻。當時孔子母親年剛開笄,為少女芳齡;孔子的父親卻年界花甲,這個婚姻既沒得世俗禮法的承認——孔紇被認為是違“規(guī)”;又未得孔家的承認,一直到孔子長大,孔家一直拒絕承認這門親事。簡而言之,孔子的出生有不倫不類之意,正如太史公所寫,為“野合”之產物??鬃觿h詩把《關睢》放在詩首,一生感嘆天作之合的愛情美,恐怕同他的這種出身有關。更不幸的是,孔子童年之時便失去了父親,從此母子相依為命,吃盡了孤兒寡母的苦衷。我們可以想象,出身的不明不白,不受孔門接受的孤兒寡母,在鄉(xiāng)俗之中受盡了白眼,雖說當時周禮廢馳,民風尚有古代的純樸,但鄉(xiāng)黨鄰里的輕蔑勝過了同情。不得已,顏氏(孔母)帶著自己的小兒子由鄉(xiāng)下搬到魯都城去了。雖說如此,社會上仍然不接受這對孤零在外的母子,顏氏靠自己的勤勞撫養(yǎng)著孔子,過著衣食僅飽的生活;孔子卻不能象其它的孩子童那樣,享盡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生活。大概一出門就受那些少年嘲笑的緣故,孔子便只好自娛自樂了——這個孩子與其它的孩子不同,他喜歡的不是擲石子、捉魚鳥,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擺上祭桌,陳上泥作的俎豆一類禮器,對著這些玩藝兒磕頭行禮。這又可能同孔母的教育有關:顏氏以自己能嫁給孔紇為驕傲,因為這孔紇是個沒落的世家,他的上祖可推溯至宋,是宋的宗室之后。顏氏常以這種早已入土的顯貴世家的出身去教育孔子,使孔子對自己的血緣、出身有了一種光榮感??鬃拥膹男『枚Y,其后主張正名,正是同他的這種出身和暗淡的生活相關。少年孔子便渴求一種自我認定,希望得到孔門正統(tǒng)和社會的承認,既便披著那根本看不見的光榮的外衣,也讓他興奮不已。這是他最初追求禮、名的動力,在內心的深層次中,孔子的雙重沒落,讓他產生了對自己的出身又恨又愛的復雜情感。因為自己是宋的宗室之后,血緣上便可追承殷商,殷商為西周所滅,孔子便對西周文化發(fā)生了大愛:在自我否定和肯定之中,將勝者視為合理性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心理趨向。雖說孔子認為西周的禮是損益夏、商而來,但對周禮的情有獨鐘顯示出孔子沒落子孫的情愛恩仇。由這個角度而言,孔子既不屬崇古薄今者,也不可謂為殷的忠孝之子。孔子身上反映出的倒是激憤的背叛——在追求自我肯定中的自我否定。
      在生活的貧苦和磨礪中,少年孔子便有了堅忍執(zhí)著的性格,他的好學不倦與知書達禮也開始嶄露頭角。少年時孔子最為出名的一件事是“哭衢葬母”。這是孔子為求正名的一次壯舉,也是孔子示孝于父母的一種情愫,還是孔子致禮于實踐的一次嘗試。當孔子的母親終于葬在孔紇的墓旁時,孔子和他的母親都得到了一種悲劇化的認同,從此孔子可以按孔門正宗子弟的身份在社會上混跡了。這一年孔子大概是十三歲,尚不及弱冠,然而孔子自己卻以“士”自居了。然而,剛想出道的孔子又遭遇到當頭一棒:孔子還在喪期時,魯大夫季孫氏招待鄉(xiāng)里士人,孔子自認為士,便穿著喪服前去赴宴,結果被陽虎粗暴地罵了出來,這對孔子是一次極大的打擊,卻沒有影響孔子的大志——反而激發(fā)了孔子求達于世的決心。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孔子在母親死后到他稍有名氣可以自養(yǎng)之前,孔子靠什么為生,這段“歷史”空白卻可能是悟解孔子成一代儒圣的重要階段。這一由少年到青年的“孔子時期”,孔子恐是以“儒者”的身份混跡鄉(xiāng)里的。所謂“儒者”是當時破落文化人的一種不入流的職業(yè)。他們讀過書,知些禮,便常在鄉(xiāng)間為人辦些紅白之事,以此得一口飯吃。孔子當然與那些小儒有別,最重要的是他有大志。為求大志,孔子謙虛不已,不恥下問,除民間儒師之外,孔子每當季氏家中有祭慶等大典時,必定去湊熱鬧,學官禮, 事無巨細去求問主持禮儀之人,以致讓人厭煩。就這樣,孔子以鄉(xiāng)儒的身份靠自學努力,終于學通了“六藝”——魯為周公之后,在伯禽去就國時,便得了格外的恩典,允許魯用周禮,因此在周所分封的諸國中,魯里唯一得以傳承周禮的諸侯國??鬃幽艹蔀橹芏Y大儒,當然得益于他從小生長在這個“禮儀之邦”。
      孔子第一次顯身出名,是在他十七歲時。這年,魯大夫孟釐子死,他在臨死前囑咐自己的兩個兒子去拜孔子為師,說孔子為“圣人之后”。當孟釐子的二子懿子和南宮敬叔遵父旨拜師孔子后,孔子才得到了些許的承認,日子也略微好過一些了。等到南宮敬叔推薦孔子去周后,因孔子與老子相見,孔子的聲名大顯,“弟子稍益進焉”。由此可知,孔子這時的謀生道路從為人主持婚喪嫁娶而變?yōu)榻掏綖闃I(yè)了。但直到三十歲之前,孔子仍然是默默無聞的,“貧且賤”,只在魯作過極小的官員??鬃尤鍤q那年,魯發(fā)生內亂,孔子率徒弟們去了齊國。這是孔子首次周游列國,尋求出仕宏志之道。這次游歷時間不長,其后孔子又回到魯國。一直到五十歲,孔子沒有得魯君的任用,仍然是個民間的教書匠??鬃幼钶x煌的政治生涯是五十歲后才開始的,魯定公任孔子為中都宰,后又提升為司空、大司寇,經齊魯夾谷之會,孔子大出風頭,于是迎來了他的政治頂峰??鬃游迨鶜q時,由魯?shù)拇笏究苄袛z相事。但好景不長,齊國因擔心孔子執(zhí)政會強魯而弱齊,便用了美人計離間了孔子與魯定公??鬃佑纱嗽廨p視,不得不落落寡歡再次離魯出游,這一走就是十四年??鬃颖尘x鄉(xiāng),帶著故國鄉(xiāng)情,東奔西走,嘗盡了人世悲涼。這就是孔子所謂由知天命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坷坎了。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抱著一腔志向,自以為有匡世救民的良知賢能,卻處處碰壁,得不到執(zhí)政者的認同和信任。既便在深知他為人的魯國,魯定公任命他為大司寇,那也不過是一個隨時可取消的官職,并沒有給孔子封地和爵職,孔子仍然不過民間士人,無法充任“大夫”的行列。而只有“大夫”這樣的爵職,才是真正的正統(tǒng)認可。孔子終其一生,也沒有得到這種認可,這是一生追求“正名”的孔子最悲哀的事了。
      孔子在這一次晚年南轅北轍的游歷或更確切地說自我流放中,再一次體嘗了人世的滄桑與悲涼,除了遑遑如喪家之犬,多次疲于奔命外,還遭受諸如隱者小民的奚落譏諷。在這一晚年人生中,孔子有過懷疑、失望,有過動搖、乃至絕望,但他在內心中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理想,把持著自己的操守,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沒有放棄自己的志向。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陳蔡絕糧——當那些曾經宣誓旦旦、不過為求功利的門徒紛紛離去之后,孔子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悲涼與絕望,甚至懷疑到自己的追求是不是真的正確,難道“吾道非也”?于是召來自己最親信得意的三個門徒子路、子貢、顏回相問,只有顏回給了他肯定的答案,讓他最終堅定了自己。這種場面的無奈與悲壯,不免讓人淚匡。當易中天先生無關自己人生痛癢去指責孔子時,是否感受到孔子這種堅貞不屈、持節(jié)守義的人格呢?
      孔子的晚年正如夕陽西下,在慘淡的紫血色中同樣令人心痛不已?;佤敽?,孔子本指望借冉有、子貢的光可以介入政治,可人們已把他視為老而無用的廢物了。對孔子晚年打擊很大的是兒子孔鯉的死和愛徒顏回的死,當?shù)弥伝氐乃烙嵑螅鬃永蠝I縱橫,泣不成聲。連聲說:“天喪我也!”在孔子的愛徒中,只有顏回可謂既是孔子的徒弟,又是孔子的知已。因此顏回的死被孔子視為自己將死的前兆,恰巧此時叔孫氏的車夫鉏商在狩獵時捕獲了麟,這更加重了孔子天將喪已的悲劇心態(tài)。當子路的死訊傳來后,孔子最后的支柱坍塌了。子路是最早伴隨孔子的徒弟,雖才學粗淺,卻坦率直誠,孔子將子路視為自己的孩子一般。這時的孔子,身邊已沒有相陪伴的門徒了,孤獨凄涼的孔子每天眼巴巴盼望著自己先前的門徒來看望他,有一天,正當他在家門前扶杖遙盼之際,子貢終于來了??鬃訉ψ迂曊f:“賜,汝來何其晚也?!本驮诖饲耙惶焱砩希鬃訅粢娮约鹤靸芍g,知道死期已至,他擔心臨死前再也看不到自己如親人般的門徒了。七天后,孔老夫子就在這晚年的凄冷悲涼中告別了人世。
      晚年的孤寂并沒有讓孔子一味消沉于憤懣不平之中,相反,政治上的不得意和門徒們的各奔前程,反給了孔子獨自沉思的悠然時光,就在這晚年的余音中,孔子仍矢志不渝。除了刪詩編書之外,孔子做了一件自認為可留名千古的大事,那就是編撰春秋:“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鬃訉懘呵锊⒎菫榱擞涊d那些史事,而是借史事明圣王之德,善惡是非,以此去邪扶正,去奸除惡。正如太史公所言: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鬃幼罱K將自己的一腔志向,化做春秋筆跡,以此驚醒后人,匡世濟民。這又是何等的偉大呢!
      由孔子的人生經歷和他所處于的春秋時代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志向和人生踐行是多重因素所決定的。少年時代的孤苦人生,使孔子產生了博愛心地;青年時期的涉世艱難,所面對的王權失威、社會失范、奸偽枉行、紛爭不斷又讓孔子產生了出世立志的政治報負。對周禮、古代文化精華的汲取把握,又給孔子以道合人倫的理念。這一切,都是由孔子人生經歷的切實感受出發(fā)而自覺形成的。對于孔子,我們應該繼承的便是他的那種仁德之愛;他的那種既便百遭挫折也不動搖的矢志不渝;他的那種“我不與誰與”的社會責任感;他的那種不受利誘的操守;那種不恥不問、好學不倦的孜孜以求……這些才是孔老夫子真正的道髓。
      三、孔子的歷史解讀:孔子與儒學之演變
      
      后人對孔子的認知,大多離棄了孔子本人,而是由其后尤當孔子成“孔圣人”、以及儒學成為正統(tǒng)所進行的解讀,這是一種歷史解讀,與孔子及孔子的真實人生相距甚遠。對孔子的歷史解讀便是儒學的不斷演變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孔子成了一個標簽,不再是一個真實而普通的活生生的人。
      孔子可謂為儒家的奠基人,他老人家一死,儒家傳承便有門派了,譬如子貢和子思便對孔子有不同的解釋。儒家的第二人堪稱孟子,從血脈上說,孟子師承子思,算是孔門嫡傳。但孟子的“儒”與孔子的“儒”已有不同,譬如孟子對君臣父子便有一種革命性的反叛,而對于外在的禮大有不屑之意。孟子更強調內心的仁,強調圣人的心地,這也同戰(zhàn)國時社會更加失倫相關。一般學者認為,孟子對孔子儒的發(fā)展,是加入了“性”,這種“心性”儒既是一種對仁的本質回歸,又是對外在形式的批判和否定。就孟子本人而言,太史公在述及他時曾說“子罕言利”,這反襯出孟子言利的鄙俗。孟子之后,儒家正傳的第三人算是荀子,到荀子之時,功利之風更盛,荀子更多一種譏世諷人的尖酸氣,他對孔儒的詮釋更多引經據(jù)典的論證,以此排斥其它學說。但荀子總結了儒、墨、道三家的利弊,同時融合了三家所長,因此可謂是戰(zhàn)國末期儒學的一位集大成者。因此有學者說荀子對孔儒的發(fā)展增加了“天”—— 五帝輪回、三代循環(huán),都是天命所定。這似乎把荀子最痛恨的騶衍給借鑒進去了,由此我們也可知董仲舒可謂是荀子的嫡傳。孟、荀二子各有對儒的發(fā)展,與孔子不同,這兩位戰(zhàn)國人士身上不免沾染了時代風氣,主張中不免功利色彩,這是儒家學說最初的功利化傾向。
      應該說直至戰(zhàn)國,統(tǒng)治者雖仍表面上遵崇周禮那一套,儒家卻并沒有因此成為“正統(tǒng)思想”。由孔子到荀子,儒學仍屬民間思想,可謂百家之言,流派之一,也并沒有太突出的地位,有時甚至不若墨、道更得待見。一直到荀子之時,儒家或儒學并沒有真正形成。眾人皆知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事,但秦始皇針對的不過是愚儒和愚儒的亂言,從體質上說,秦始皇當然也遵循君臣之道,主張忠孝節(jié)義。因此,春秋戰(zhàn)國至秦,把儒家獨立并與實際割裂開來的認知都是不恰當?shù)?。我們只能說官方或政治的“儒”與民間的“儒”有所不同,孔子至荀子代表著民間一脈對儒道的傳承。
      儒家成為固定化概念以及儒學的真正形成、儒家一脈由民間思想轉變?yōu)椤罢y(tǒng)思想”、由私學一躍而成制度化構成,是同老董同志密切相關的。漢武之前,漢在體質上仍沿襲舊制,君臣父子同樣不同動搖,但在統(tǒng)治理念上卻遵崇黃老,主張無為而治。呂太后、竇太后便是崇信黃老的典型。這同漢初于戰(zhàn)亂之后、社會仍動蕩不安、各種力量還紛爭不斷相關。到漢武之時,一統(tǒng)之象得以確立,開始考慮長治久安的問題了,董仲舒便應運而生。老董在儒家的仁、禮內核之外,包裹進陰陽五行等雜家之說,把帝王傳承正統(tǒng)化的同時天意化,這既合了天道論,又合了人倫觀。就這樣,董氏儒學從此登上政治舞臺,成為“正統(tǒng)思想”,自漢以來千年流濫,使儒家和儒學從民間到官方構筑了中華文化的正統(tǒng)本體,這中間雖幾經興衰,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卻沒有再墜落過。
      儒家或儒學的正統(tǒng)化、政治化、制度化最典型的體現(xiàn)便是科舉進仕——漢時便有明經入仕的路數(shù)了。到了隋唐,科舉制度化,經科是科舉入仕“文舉”之途,儒學便成了當官必學的“經典”。晚漢以來佛教的傳入,對儒學構成了一定的沖擊,但儒、道、佛的互相交融,又豐富了儒學的體能,使儒學更多了包容之勢。無論興佛滅佛、崇道滅道,儒的正統(tǒng)地位都未受太大影響,這便是由中國“封建王朝”根深蒂固的本源所決定的。唐時,儒受佛、道兩家的沖擊和摻雜,大有散盤飛流的架式,于是乎韓愈主張起“古文運動”,企圖清本溯源,復古歸典。因此,在董仲舒的摻合之后,儒學第一次面臨了重新厘清的必要。
      在韓愈的復古之后,儒家學者開始重新思考,這種思考在宋時又形成了儒學的盤整,這便是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借用佛家的邏輯或“道理”,對儒學進行了新的詮釋,企圖將制度化的外在與人心的內在相統(tǒng)一,將儒學相對混亂的思想構筑成體系化、完備化的學說,于是完成了“新儒學”的再生。程朱理學正如基督教的新約一樣,成了其后正統(tǒng)思想,一直到明清成了制度化的構筑——宋以后,王朝的科舉考試,四書、五經均以朱子所釋為正統(tǒng)。然而,朱子的“格物致理”不僅未達及真理,反而讓理學成為一件華美的衣服,變成了粉飾和約束。物極必返,陸學和王學開始以“心學”去反擊理學,陸王之學也可謂復古與歸心之學,這其中似乎融合了佛家的一點精髓。由宋以來,儒家或儒學便又涇渭出理學和心學的兩脈來。但這屬于儒家的內爭,并未影響和動搖儒學之經典與正統(tǒng)地位。由漢至宋明,儒學實現(xiàn)了“與時俱進”,得到了時代性詮釋和補充。但無論“理”、“心”,都屬衍生之物,與儒的真正本源和質髓都有些流遠了。這正如一條河流:當它滾滾向前之時,不斷有新的小溪與旁流加入或溢出,但洋洋之水中已難見初泉的清澈明朗了。
      有清一代,又有過復古復興之風,但更多體現(xiàn)在考證、考據(jù)上,這是一種借方法論旁敲側擊的路數(shù),是清時漢族學人在滿人統(tǒng)治下的變相求索。這種復古運動不僅限于儒家經典,也涵蓋了一切百家之言,因此促成了文化復燃的同時,也沖擊到根本。明清科舉的八股文仍以儒家為道統(tǒng),卻日益僵化。而民間思想的活躍,在豐富人文精神的同時,也造成了對正統(tǒng)的懷疑??甲C和考據(jù)到晚期便走向了不信的考疑了。晚清鴉片戰(zhàn)爭以來,又由考疑走向了徹底否定,近代中國由此偏離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本,求強心切,反應過激,精神上不免失去了重心。
      由孔子與儒學的歷史解讀我們可以感受到,儒學由民間思想躍變成政治準則,便成了統(tǒng)治者的思想工具,由此越發(fā)功利化了??婆e考試和其后的八股文便是儒學的極至功利體現(xiàn),也是儒學走歪至斜不可避免成為千年遺腐的必然。這種偏離便是內在與外在、人心與功利的參差所致。作為孔子以及孔老夫子所主張的儒,是以仁為內禮為外、仁為體禮為用的儒。其根本與要義是“仁”的內核,由仁出發(fā)體現(xiàn)了禮用,由禮的約束回歸到仁的本心。譬如仁所包涵的是平等、自由、愛人、克已、忠孝勇義這些由心的情愫;禮則是等級、秩序、規(guī)范、準則、謙恭儉讓這些外在的要約。兩者的結合,會合和人倫,通達天地,實現(xiàn)大同,這者孔子儒的歸源和本質。然而后世儒學除了把神仙鬼怪加進去了之外,更在外在形式上下功夫,這就出現(xiàn)了舍本逐未的商利之氣。因此,晚世學者無論從理學、心學、氣學上怎樣下功夫,都不過是未為而已,也只有心學的知行合一還算回歸些本體。究其弊本,便是儒學的正統(tǒng)化、政治化,當儒學成為權力的工具時,必然會功利化的。只有從儒的本源出發(fā),只有認知到儒學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我們才能真正認清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什么是千華遺腐吧!
      
      四、信仰與傳承:精神依冀與主體價值
      
      如今的時代是文化異常昌盛,精神又極度蒼白的時代。對金錢、物質的過度追求,反催生了人們內心的精神饑渴。再加上世事無常,傳統(tǒng)失信,人們乃至有些饑不擇食之感。有信仰是好事,一個社會、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就如同失控的馬車,整個社會會處于失信狀態(tài),如若沙聚之邦。信仰是人類必須的精神依冀。一個擺在面前的問題是,信什么呢?我身邊的一些知識精英包括一些大學生,如今熱衷于信奉洋教。我個人覺得,他們不是真信,未免有強勢崇拜之嫌。中國人為什么不信仰自己的東西呢?一個沒有自信的人、民族怎么有自尊呢?沒有自尊又如何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呢!并不是中國文化中沒有可信奉之物,相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最具生命力,也最具可信性。十九世紀以來,伴隨西方強大,西方的主流價值主宰了世界。然而近現(xiàn)代社會導致的自然與人性的破毀,已到絕望之境。重新反思近現(xiàn)代的人類生存,為人類未來提供精神出路,恐怕只有最合天道人倫的中國文化才是一種選擇吧!重塑主體價值是當下最急迫的大事!
      
  •      轉自http://qian-qi.com/archives/238
      
       說實話,我對《論語》的刻板印象并不好:零散的只言片語,初讀者無法很快在腦海中建立嚴密的自閉邏輯體系;甚至有些時候,我會直覺地感到有些部分是不自洽的,需要靠自己去加以主觀的判斷。即便是背語文版教材《論語選讀》的時候,作者刻意將同屬的言論歸納至一課或幾課內,我還是感到許多言論十分突兀,無因無果,難以接受。但當我寫下「論語」這兩個字的時候,分明又感覺到了無力承受的千年積淀的歷史重量。
      
       如同我這種不了解儒家,不了解孔子的人,未曾設身處地的去思考感悟的人,往往會覺得,一個擁有「萬世師表」圣名之人已超過人的范圍;孔子被神化,變成了一個干枯的符號,變成家家戶戶墻上掛的、門上裱的孔子像,變成課本上日日需要背誦的「子曰」。仿佛只要說出他的名字,任何不值一提的小事都能套上一圈光環(huán)。這個到處碰壁的理論家,恐怕自己都沒有想過會在千百年后得到這樣的尊榮。有人說:「一個由政治的需要而提倡的所謂正統(tǒng)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去懷疑它的價值的。 」或許這是因為董仲舒在「獨尊儒術」的時候對儒術進行的一些改造,是為了朝廷的統(tǒng)治,為了政治的需要;但我難以接受這個因此就否定儒學的觀點。教材《論語選讀》的前言說得很明白:「既要分清孔子思想的進步方面與保守方面,又要分清「原生」的孔子與后人「改裝」的孔子,還孔子以本來面目。」
      
       我能感受的到,在「永不復返的人類童年時期」,孔子是那么一個真誠如孩子、充滿魅力的活生生的人。在古代,在落后的物質生活中,人們的精神是那樣的豐富。一個陌生的人遇到另一個陌生的人的態(tài)度,在自然里,在本真中,是符合孔子宣揚的「忠恕」和「仁」的觀念的。他所倡導的道德觀和一些廣為人知的言論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說沒有他,我們照樣知道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但是僅僅知曉是永遠不夠的,他也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些大道理似乎人人都懂,實踐起來卻總是會遇到主觀意念和客觀言論的阻撓??鬃拥恼軐W是徹頭徹尾經世致用的哲學。
      
       面對這個世界,他站出來,倡導的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應該使自己向一種理想人格趨近。孔子將之定義成為「君子」。通過強調人的修身與自省,孔子宣揚當一個君主的自我修養(yǎng)達到完善,那么他的權力就可以通過最和平高貴的方式來保證。這不得不說是天真。后世雖然拜孔子為「萬世師表」,卻沒有多少君王會忠實地按照他的原意去經營自己的天下。盡管如此,孔子的人格理想并沒有被輕賤,在當今社會的道德和價值標尺重重圍繞下,謙遜淡定博學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始終被我們所向往。
      
       無論現(xiàn)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評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們如何的百般蹂躪,不可否認的是,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經作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靈中,體現(xiàn)在人們的舉止行為中。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隨著社會的轉型和思維的改變,在數(shù)千年不斷拉大的歷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1959年,BBC采訪伯特蘭·羅素時所問的最后一個問題:「假定這段錄像,將被我們后人看到,如同死海古卷一般,在一千年后被人看見,您覺得有什么該對他們那一代人說的呢?有關您的一生,以及一生的感悟?!顾卮鹆藘牲c。第一點有關智慧:「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么,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什么。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認為人們相信了、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只是單單地去審視,什么才是事實。」第二點有關道德:「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這個日益緊密相連的世界,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彼此。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總會有人說出我們不想聽的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生存。而假如我們想要共存,而非共亡,我們就必須學會這種寬容和忍讓。因為它們對于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存續(xù),是至關重要的?!拐侨绱?。即便只有五十年的跨度,社會差異已如此巨大;何況是一千年這樣足夠改變世界的跨度。
      
       只希望一千年后人們談論孔子時,會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li>
  •   受教了?。≡瓉硇嗄静豢傻褚彩沁@個意思……
  •   恩,論語里有不少這樣沒有上下文的句子,聽話絕對不能脫離語境
  •   其實我們從小到大學的不少東西都被斷章取義了……
  •   所以,反洗腦的過程艱難且長
  •   慢慢來吧~~我在看你轉的100游西藏那帖子
  •   你要好好長經驗
  •   本來搭車窮游就有危險幾率,賭不起,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   對啊,這種人的心里真的是壞透了,喪心病狂,不要理想化
  •   就是~~~~
  •   非常感謝,正在為取名范疇,正好參考下,請繼續(xù)下去,加油。
  •   少了點兒吧?
  •   哈哈,最近忙的焦頭爛額,悲觀估計要爛尾了= =
  •   不錯,勾起古文學習的興趣
  •   贊一個~^^
  •   從詩經、楚辭一路看過來,千萬不要爛尾啊。。。。。
  •   很好,讓名字變得特別而又意味。
  •   期待下文。。。
  •   贊一個哦~希望夏蓮有空還會來填完~O(∩_∩)O哈哈~
  •   "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作者一路好貼,期待完結版。贊!
  •   我能不能抄你的這篇交作業(yè)……
  •   拿走~反正作業(yè)這個東西 一個人做完大家寫嘛。哈哈哈
    不過……你不要傳到網(wǎng)上哦
    不然我們老師萬一一高興上網(wǎng)搜一下 該以為是我抄的了。。。
  •   你別是我們學校的吧……
  •   應該不至于 我在江蘇。。
  •   安全……
  •   沒有看過《史記》的這一部分,倘若真如你所說,我們到真是誤解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建議你寫一篇文章出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如果有理有據(jù)絕對是一篇好文章!
  •   大公無私、克已為人,也可以稱為愛人,這就是“仁”。
    ===============
    我不同意。孔子也不是這么說的吧
  •   孔子的原話就是愛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