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

出版時間:2005-8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均  頁數(shù):435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高等教育學是一門年青而又最富活力的學科。同時,又是一門立足本土,并非依附于西方理論而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學科。我和陳興德撰寫的《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一文指出:“如果說,中國高等教育制度和理論,早期主要是從西方引進而帶有一定依附性的話,那么,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發(fā)展的歷史證明,通過提升文化自覺,立足本國實際,大膽借鑒,不斷超越,勇于創(chuàng)新,所走的完全是一條非依附發(fā)展的道路:第一,中國高等教育學科是在中國本土產(chǎn)生與發(fā)展起來的,而不是從他國引進的;第二,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緊密追蹤中國高等教育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熱點問題;第三,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重視學科建制,和西方高等教育的‘問題研究’取向有明顯的不同”。這一論點,在一篇短文中不可能充分展開,更不可能用確鑿的歷史資料進行實證。李均的專著《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正是以翔實的歷史資料論證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所走的是一條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論證了發(fā)展中國家的科學與學術并非只能處于“邊緣”而依附于“中心”的西方;論證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對西方的經(jīng)驗與理論,雖有所借鑒,但始終以本土化為立足點,追蹤中國高等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在反映中國高等教育體制與解決中國高等教育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創(chuàng)立富有本土氣息的理論框架,并逐漸推向國際化?!  吨袊叩冉逃芯渴贰愤@部專著,除“引論”外,按歷史發(fā)展順序,分為4編。第一編“前學科時期”(第l-3章)。從清末到民國時期,許多教育家研究普通教育問題時,對高等教育也有所涉及,但這些研究只是零散無序的評介或描述。

內(nèi)容概要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作為國內(nèi)第一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專著。正是為更好地保存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實而作,為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歷史和現(xiàn)實而作,為創(chuàng)造中國尚等教育研究事業(yè)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作。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不了解歷史,不僅無法真正地理解現(xiàn)在,也難以有效地預知未來。

作者簡介

  李均,1968年10月生,江蘇武進人。先后在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系、廈門大學高教所取得教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xiàn)為深圳大學商教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理淪與歷史。近年米,主持承擔多項省部級課題,參與制定深圳市教育改革的霞大規(guī)劃,在國內(nèi)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多篇.曾獲得廈門大學“懋元獎”一等獎、中國高等教學會第二屆高等教育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淪文獎、福建省優(yōu)秀博士學位淪文獎、廣東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多項獎勵。2001年入選廣東省高?!扒О偈比瞬殴こ獭?/pre>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引論 高等教育研究及其歷史軌跡第一節(jié) 高等教育研究:界定與分類第二節(jié) 高等教育研究史:分期與軌跡第三節(jié)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研究:文獻與方法第一編 前學科時期(清末-1977)第一章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研究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清末一民國)第一節(jié)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研究的發(fā)軔第二節(jié)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研究的拓展第三節(jié) 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研究的簡要評論第二章 新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初步探索(1949-1957)第一節(jié) 對蘇聯(lián)高等教育經(jīng)驗的介紹第二節(jié) 對建設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若干問題的初步探討第三節(jié) 對教學改革若干問題的爭鳴第四節(jié) 對建立高等教育學科的初次探索第三章 新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波折(1957-1976)第一節(jié) “整風”、“反右”、“大躍進”運動對高等教育研究的沖擊第二節(jié) 20世紀60年代上半期高等教育研究的部分恢復第三節(jié) “文化大革命”十年高等教育研究的嚴重扭曲第二編 學科建立時期(1978-1984)第四章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起步第一節(jié) 中國第一批高等教育研究專門機構的建立第二節(jié) 國內(nèi)教育家對開展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呼吁和倡導第五章 全國性高等教育研究組織的建立第一節(jié)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發(fā)起和兩次籌備會議的召開第二節(jié) 全國各地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和組織的廣泛建立第三節(jié)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正式成立第四節(jié) 籌備和建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重大意義第六章 第一部《高等教育學》的誕生第一節(jié) 第一部《高等教育學》的編寫和出版第二節(jié) 第一部《高等教育學》的體系和內(nèi)容第三節(jié) 第一部《高等教育學》在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貢獻第七章 高等教育科學分支學科研究的初步開展第一節(jié) 高等教育管理學科的建立第二節(jié) 高等教育史學科的建立第三節(jié) 比較高等教育學科的初步形成第四節(jié) 其他高等教育問題研究第八章 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初步開展第一節(jié) 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起步第二節(jié) 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的初步形成第三節(jié) 開展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義第三編 規(guī)模擴充時期(1985-1991)第九章 “高等教育研究大國”的形成第一節(jié) 遍布全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和組織第二節(jié) 日益壯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隊伍第三節(jié) 數(shù)量眾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第四節(jié) 層出不窮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第十章 高等教育學科群的形成第一節(jié) “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辨析第二節(jié) 高等教育學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 高等教育科學分支學科的發(fā)展第十一章 高等教育問題研究的發(fā)展第一節(jié) 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第二節(jié)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研究第三節(jié)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研究第三節(jié) 高等教育結(jié)構研究第四節(jié) 高等教育經(jīng)濟問題研究第六節(jié) 其他高等教育問題研究第四編 穩(wěn)步提高時期(1992年至今)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研究事業(yè)的鞏固與發(fā)展第一節(jié) 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的成立第二節(jié) 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調(diào)整和充實第三節(jié) 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第四節(jié) 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增長與若干重大課題研究的開展第十三章 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進展第一節(jié) 高等教育學的改造和發(fā)展第二節(jié) 高等教育科學分支學科的改造和發(fā)展第十四章 高等教育問題研究的進展第一節(jié) 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第二節(jié) 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第三節(jié)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研究第四節(jié)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研究第五節(jié) 面向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第六節(jié) 其他高等教育問題研究余論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與瞻望第一節(jié)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成就與問題第二節(jié) 對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初步瞻望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八章 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初步開展  研究隊伍的建設是影響高等教育研究發(fā)展的關鍵因素。除了積極吸納高校教師、干部加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隊伍中外,通過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培養(yǎng)一批專門的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是壯大高等教育研究隊伍,促進高等教育研究深入和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性措施。中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專門機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室在這個方面進行了重要的探索?! 〉谝还?jié) 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起步  廈門大學高教研究室建立后,確定了建立高等教育學新學科和加強研究室自身建設的發(fā)展目標。但當時研究室創(chuàng)業(yè)伊始,步履艱難,研究人員老化、研究力量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研究室?guī)孜唤處熎骄挲g超過50歲,有的已中斷教育研究多年,雖然大家齊心協(xié)力,干勁很大,但依靠現(xiàn)有力量實現(xiàn)上述目標難度極大。同時,從全國高等教育研究全局看,要廣泛宣傳和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學新學科,也必須大力培養(yǎng)本學科的高層次專門人才。那么,新興學科如何培養(yǎng)人才?潘懋元認為,“不能像老學科新設專業(yè)點那樣先培養(yǎng)本科生,再培養(yǎng)研究生,應當一邊進行研究,一邊培養(yǎng)研究生,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新學科”。為此,研究室建立不久,潘懋元便開始考慮和籌劃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的培養(yǎng)問題?! ?979年7月16日,上海師范大學高教研究會派副理事長黃震、鄭啟明等6人來廈門大學高教研究室參觀訪問,兩個單位在交流高等教育研究的做法和經(jīng)驗、商議發(fā)起組織全國高等教育研究會等事宜的同時,也談到了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問題。鑒于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歷來是全國教育學科師資力量和研究水平最強的單位之一,潘懋元誠懇地向上??腿颂岢鼋ㄗh,希望上海師范大學能夠為廈門大學高教研究室代培研究生或進修教師。他的建議得到上海師范大學幾位同志的初步贊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