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莫言

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郭小東  頁數(shù):164  

前言

早在1985年,莫言在與徐懷中的對話中,談到《透明的紅蘿卜》的創(chuàng)作時說:“我這篇小說,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一段農(nóng)村生活。剛開始我并沒有想到寫這段生活。我想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農(nóng)村是那樣黑暗,要是正面去描繪這些東西,難度是很大的。但是我的人物和故事又只有放在文化大革命這個特定時期才合適。怎么辦呢?我只好在寫的時候,有意識地淡化政治背景,模糊地處理一些歷史的東西,讓人知道那個年代就夠了?!蹦菚r的莫言剛剛出道不久,他已經(jīng)能夠?qū)ΜF(xiàn)實與歷史,持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并從形而下的生活現(xiàn)場中,看到了形而上的東西,把殘酷灰暗的事象,升華到一種“透明”的境界。    對于莫言的創(chuàng)作而言,這種對物事的警覺和目光,成為了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種潛在自覺。此后的所有作品,幾乎都循著這樣的寫作精神,越發(fā)成為他看取題材與素材的心得之物。在現(xiàn)實主義依然堅實,統(tǒng)治著絕大多數(shù)作家的創(chuàng)作理想,并且堅定地作為主流的文學方向的1985年,文學的多元化萌芽及現(xiàn)代主義思潮,還處于質(zhì)疑與搖擺之中,且更多地發(fā)生于文學批評圈子,并未在作家圈子里形成風氣。可’以說,莫言的創(chuàng)作實踐,是最早自覺地進入現(xiàn)代主義視野的少數(shù)作家之一。而這種現(xiàn)代的文學精神,在莫言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被不斷的增殖,終于形成了莫言創(chuàng)作的基本風格和風致。所以,他能夠從文化大革命的血跡斑斑之中,看到高密東北鄉(xiāng)的歌哭,而不是聽到歌哭。他感覺到現(xiàn)實的異質(zhì)性,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中,被無限度地伸張著,以至于即便是他從紅高粱地里嗅到了血腥,那血腥會瞬間被他的目光所捕捉,隨即幻化為一種紅色,紅色的汁液,紅色的氣體,在天空中飛翔。色彩于莫言來說,是一種可以傾聽的東西。    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現(xiàn)實,不再僅僅是簡單的階級斗爭模式,不再是極端的意義極端的感覺,卻明明漂浮著一種膠合著古老與現(xiàn)代文明的東西,那東西是有著種種顏色和氣味的。你很難說出個究竟來,但是,它卻存在于復雜詭秘的人心中。比如說殺人,比如說剝皮,比如說酷刑,你可以斷定這一切都是丑惡的,但是,若果賦予它特定的含義,賦予它特定的前提與環(huán)境……在莫言這里,一切都有了更多的答案,一切也都有了更為復雜和詭異的解釋,他的所有感官都被調(diào)動起來,同時以不同的方式,交叉或互置地,共同表達著若干維度中的物事。通感使這個世界的秩序與排列,包括時間與空間的程序,都發(fā)生了奇異的滑動和漂移。    一時間極靜了的黃麻地里掠過一陣小風,風吹動了部分麻葉,麻稈兒全沒動。又有幾個葉片落下來,黑孩聽到了它們振動空氣的聲音。他很驚異很新鮮地看到一根紫紅色頭巾輕飄飄地落到黃麻稈上,麻稈上的刺兒掛住了圍巾,像挑著一面沉默的旗幟,那件紅格兒上衣也落到地上。成片的黃麻像浪潮一樣對著他涌過來。他慢慢地站起來,背過身,一直向前走,一種異樣的感覺猛烈沖擊著他。    這是一個靈魂出竅的黑孩,他已經(jīng)完全被天地間的風聲和一切動與靜的和諧所淹沒,被它的氣息熏染并同時地“透明”了。他和這個世界融為一體,時間靜止,空間已和他一起消融在時間里。他不再是那個在苦楚與艱難的勞作中游走著的黑孩了,他的肉身在莫言的感覺里被消逝得無影無蹤,而又成為一種精神形態(tài)漂流在空氣里。怎樣詮釋?怎樣理解?有著足夠大的余地。這就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個鄉(xiāng)村孩子的心靈世界,他迷失在空間中,卻又沉淀在時間里。正如小說開頭的話:“秋天的一個早晨,潮氣很重,雜草上瓦片上都凝結著一層透明的露水?!狈耗甏簳r間性的描寫,而這個描寫里卻分明有一種暗喻,一種寫實的暗喻,暗喻復活了時間同時使空間明亮明晰起來。在這個時空里,依然是一種感覺。    在黑孩的感覺里,這個世界的異變或異形,是隨著他的遭遇,也即皮肉所受的煎熬與痛苦一起存在著的。    鋼花碰到黑孩微微凸起的肚皮,軟綿綿地彈回去,在空中畫出一個個漂亮的半圓弧,墜落下去,鋼花與黑孩肚皮相撞以及反彈后在空中飛行時,空氣摩擦發(fā)熱發(fā)聲。    打得最精彩的時候,是黑孩最麻木的時候(他連眼睛都閉上了,呼吸和風箱同步),也是老鐵匠最悲哀的時候,仿佛小鐵匠不是打鋼鉆而是打他的尊嚴。    在同一視界里,正在打鐵的小鐵匠和黑孩,卻恍若存在于兩個截然相對的世界里,小鐵匠的一切所為,對于黑孩而言幾乎都是不存在的,他置若罔聞地活在自己的視界和世界里。他的所見所聞,和他所處的世界沒有關系。    夜已經(jīng)很深了,黑孩溫柔地拉著風箱,風箱吹出的風猶如嬰孩的鼾聲。河上傳來的水聲越加明亮起來,似乎它既有形狀又有顏色,不但可聞,而且可見。河灘上影影綽綽,如有小獸在追逐,尖銳的趾爪踩在細沙上,聲音細微如同毳毛纖毫畢現(xiàn),有一根根又細又長的銀絲兒,刺透河的明亮音樂穿過來。閘北邊的黃麻地里,“潑刺刺”一聲響,麻稈兒碰撞著,搖晃著,好久才平靜……    水聲是明亮的,這聲音既有形狀又有顏色,可聞可見,毳毛可以刺破河的明亮音樂,這是一種怎樣的描寫?作家的筆觸里,有著一種照亮無形世界的燈火,那是一種在黑暗中的摸索,用全部感官而不僅僅是眼睛去發(fā)現(xiàn)的東西。你看不見它亦找不到它,但你卻能夠聽得見它,它在空氣中漂移,在聆聽的世界里,包裹著你的神經(jīng),它把一種跡近天堂之美的聲音,注入你荒涼的耳鼓,在你荒涼的心田里,一點點地注入,浸潤著枯干的靈魂。    于是,橋洞里便有了那凄婉哀怨的旋律,像秋雨般抽打著另一個人的心。    戀著你的刀馬嫻熟,通曉詩書,少年英武,跟著你闖蕩江湖,風餐露宿。受盡了世上千般苦——    老頭子把脊梁靠在閘板上,從板縫里吹進來的黃麻地里的風掠過他的頭頂,他頭頂上幾根花白的毛發(fā)隨著爐里跳動不止的煤火輕輕顫動。他的臉無限感慨,腮上很細的兩根咬肌像兩條蚯蚓一樣蠕動著,雙眼恰似兩粒燃燒的炭火。    ……你全不念三載共枕,如云如雨,一片恩情,當作糞土。奴為你夏夜打扇,冬夜暖足,懷中的香瓜,腹中的火爐……你駿馬高官,良田萬畝,丟棄奴家招贅相府,我我我我是苦命的奴呀……    她仿佛從那兒發(fā)現(xiàn)了自己像歌聲一樣的未來……    這里,由靈魂感知旋律,由歌詞看到未來的慘象與苦狀。莫言用聲音表達了人內(nèi)心的荒涼和世道的荒蕪。他這方面的出色描寫,全憑他對看不見的、無形的東西的感知與悟覺。人物形象及性格,就在這無形的音響與旋律中悄然而至,不期而至。    關于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真相,我們知道得太少,但對文化大革命的模糊的背景,我們卻看得很清楚,對之的極端結論也無人不知。文學對之的描狀與深刻的臨摹,也遠未抵達。而1985年的人們,對文化大革命是余溫未了,心有余悸的。它依然活在昨天的夜里、夜里的夢中。莫言自然并不例外。傷痕文學也依然有著廣泛的讀者。但是,莫言卻已經(jīng)擺脫了作為夢魘的文化大革命的表面陰影,他已然意識到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黑暗中,依然有著亮光、溫暖和被稱為歡樂的東西,生活中也還是有理想的,只不過這些歡樂和理想,都被當時的政治背景染上奇特的色彩。“我覺得應該把這些色彩表達出來,把那段生活寫得帶點神秘色彩、虛幻色彩,稍微有點感傷氣息也就夠了?!边@是莫言在1985年的話。    用不著我們再去深入詮釋這段話,對于文學和作家而言,時代生活和社會苦難不僅止于是一種經(jīng)驗,它還應該成為一種想象的精神資源,成為一種反思人類文明進程的思想發(fā)見。逼真地記錄著苦難同時把苦難絕對化,把黑暗表面化,把郁結淺表化,這些都不是文學的本意與命題。文學是人類的牧師,作家成為了牧師的代言人,它撫慰亡靈同時拯救生者。他在已死和方生之中,搭起了一座精神的橋梁,普度眾生,包括罪人和匪類。它在“因士比里純”也即靈感中,復活并再生了天使與魔鬼。莫言很早就悟到了這一點。在1985年他的小說里,在《透明的紅蘿卜》里,他的所有人物:小鐵匠、小石匠、老鐵匠、黑孩和菊子,無一不是被他從經(jīng)驗里復活且再生同時透明過的。    這也許多少能夠回答本書的問題:為什么是莫言·諾貝爾。    2012年11月9日  晚    廣州

內(nèi)容概要

在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看來,莫言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獎,與作品翻譯傳播有很大關系?!胺g聯(lián)通了各國文學,沒有翻譯,就沒有世界文學的概念?!倍拔膶W質(zhì)量是唯一的標準”。文藝批評家郭小東則從多方面多角度,頗為全面地評析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

作者簡介

郭小東,潮陽人,1951年出生,本科學歷,中共黨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東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廣東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同時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與評論。主要著作有:理論專著《中國當代知青文學》《逐出伊甸園的夏娃》等多部;長篇小說《中國知青部落》、《青年流放者》,中篇小說集《雨天的曼佗羅》,散文集《南方的憂郁》等。

書籍目錄

序 1985年的莫言第一章 莫言:他在高密的地底下飛翔第二章 莫言:他活在“我爺爺我奶奶”的世界中第三章 莫言:他聽到“透明”和“堅實”的紅色第四章 莫言:他看到了高密的歌哭第五章 莫言:他活在酷刑之中第六章 莫言:他陶醉于美好的想象中第七章 莫言:他在高密的奇風異俗中穿行第八章 莫言:他禮贊性與生命力的張狂第九章 莫言:他的鄉(xiāng)村就是他的世界第十章 莫言:他戲謔反諷了沉重的現(xiàn)實附錄 莫言簡介及主要作品年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帕西拉伯克說:“在小說技巧中,我把視角問題——敘事者與敘事之間的關系——看做最復雜的方法問題?!笔聦嵣?,敘事角度是19世紀以來有關敘述技巧的探討中最熱門的話題,并且已經(jīng)取得不可否認的研究成果。莫言的小說能在眾多大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青睞,與其獨異的敘事角度不無關系?!都t高粱家族》把其視角的獨異性推向了極致,讀者在“我”的講述中,通過“我爺爺”、“我奶奶”和“父親”的眼睛,看到了一個生龍活虎、桀驁不馴的高密東北鄉(xiāng)。在這里上演了“我爺爺”和“我奶奶”大愛大恨、超越世俗的土匪之愛:為奶奶抬轎相識——三天回門時將奶奶劫走茍合——殺死單家父子——到單家做活計——不被奶奶認可——耍賴混日——出酒顯勝——接納為主人——繼續(xù)土匪生涯——與戀兒同居——奶奶怒找黑眼——爺爺與黑眼拼命——奶奶原諒爺爺——奶奶抗日犧牲——爺爺為其出大殯。從這個敘事流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tǒng)的英雄傳奇和才子佳人的故事影子。但熟悉的故事情節(jié)并未導致讀者的厭煩,這要歸結于莫言精巧的敘事角度。它為故事情節(jié)注入了鮮活的陌生感,從而也造就了故事的可讀性與趣味性。    《紅高粱家族》開頭的一段話,奠定了小說家族追憶的基調(diào)。    一九三九年古歷八月初九,我父親這個土匪種十四歲多一點。他跟著后來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余占鰲司令的隊伍去膠平公路伏擊敵人的汽車隊。奶奶披著夾襖,送他們到村頭。余司令說:“立住吧?!蹦棠叹土⒆×?。奶奶對我父親說:“豆官,聽你干爹的話?!备赣H沒吱聲,他看著奶奶高大的身軀,嗅著奶奶的夾襖里散出的熱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jīng)鰵獗迫恕K蛄艘粋€顫,肚子咕嚕嚕響一陣。余司令拍了一下父親的頭,說:“走,干兒?!?   這是饒有趣味的一段話,講述從“我”的追憶開始,但我并不是故事的參與者,甚至都算不上是見證者?!拔摇彼窇浀墓适滤坪鹾汀拔摇睕]有任何關系,但“我”卻對這一切都了如指掌。因為一切都源于“我爺爺”、“我奶奶”、“我父親”,他們在“我”的呼喚中出場,并且按著“我”的意志行動?!拔摇边@個講述人此時就是他們的化身,以絕對權威的姿態(tài)講述著他們的故事,描述著他們的感覺。故事人物和讀者都沒有任何反抗的權利,他們只能追隨“我”的意志,做著“我”讓他們做的事,知道“我”所希望他們知道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全知敘事”,敘述者無所不在,無所不知,有能力說出書中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從這段文字看來,“我”正是這樣的人。但是莫言絕非如此簡單,他對作家最看重的故事開頭,也絕不是如此草率。事實上,《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小說,敘述人與故事人物并沒有任何關聯(lián)。但是在《紅高粱家族》中,敘述人“我”卻是出場的,并且“我”所講述的人物都是“我”的長輩。莫言借助故事敘述人和故事人物間的這種血緣關系,消弭了故事的虛構性。這是“我”長輩的故事,而不是“我”憑空杜撰的故事,“我”的存在也就決定了他們存在的真實性。在抹殺真假之問界限方面,傳統(tǒng)的小說往往借助“有史為證”等,來強調(diào)故事來源的權威性。莫言采用這種家族追憶的敘事方式,可謂獨辟蹊徑。    “我”是作為故事的講述人而存在,講述的也自是“我”所希望讀者知道的一面。但是,為了使讀者更好地融人故事中,“我”作為局外人必須有所克制。莫言對此的處理,是通過人物的眼睛來展現(xiàn)故事場景?!拔腋赣H”的感受與見聞是這段話的焦點,也是讀者認識其他人物的引線。比如,透過他的眼睛,讀者知道“我奶奶”有著“高大的身軀”,身上散發(fā)著“熱烘烘的香味”。莫言通過將“我”的權利下放到故事人物身上,來呈現(xiàn)更為真實也更為全面的故事情節(jié)。透過不同人物的眼睛,讀者看到事情的不同方面,也借此了解帶領他們的人物本身的性格。這樣的技巧處理,在《紅高粱家族》中隨意可見,“父親”、“我爺爺”、“我奶奶”、“羅漢大爺”、“二奶奶”、“我母親”等都曾擔當過這樣的角色,看別人的同時,也被別人所觀看。    對于“奶奶”和“羅漢大爺”的私情,“父親”是這樣描述的:    父親又想起大約七八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奶奶喝醉了酒,在我家燒酒作坊的院子里,有一個高粱葉子垛,奶奶倚在草垛上,摟住羅漢大爺?shù)募?,呢呢喃喃地說:“大叔……你別走,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面看水面,不看我的面子也要看豆官的面子上,留下吧,你要我……我也給你……你就像我的爹一樣……”父親記得羅漢大爺把奶奶推到一邊,晃晃蕩蕩走進騾棚。    而羅漢大爺?shù)挠洃浝铮虑閰s是不一樣的:    他惦記著十幾里外的村子里,屬于他的那個酒香撲鼻的院落,日本人來,燒酒的伙伴們都跑了,熱氣騰騰的燒酒大鍋冷了。他更惦記我奶奶和我父親。奶奶在高粱葉邊給他的溫暖令他終身難忘。    事情的緣由通過不同人物的講述得以呈現(xiàn),卻又只是模模糊糊、似真似幻的解說。不同的視角在展現(xiàn)事情全貌的同時,也帶來了真假難辨的困惑,但這在藝術上并非是一個難題。恰恰相反,朦朧之美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也就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引人入勝。P17-20

后記

那天上午,我和廖琪、詹秀敏去拜見吳南生同志,談寫作創(chuàng)建經(jīng)濟特區(qū)回憶錄問題。詹秀敏特意把花城出版社新近再版的莫言中篇代表作《紅高梁》送給吳南生同志。于是談起莫言。我隨口說起,最近我和研究生們正在做莫言研究項目,即將于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看穿莫言》。詹秀敏便說:給我們做一本如何?我說當然可以。詹秀敏即興而出,書名便叫《為什么是莫言》。我以為很好,必須回答莫言為什么在此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    為什么是莫言,而不是其他中國作家?    當天下午,赴清遠參與“筆架山下的吟唱——清遠中青年作家研討會”。會中,又有了一些關于中國文學的啟發(fā)。晚上趕回廣州,即把全書構想理順。次日上午7時,我把參與撰寫《看穿莫言》的十位研究生(全是女將)召集到辦公室。分配選題,并對選題逐一講解、辨難釋疑,然后開始了這本《為什么是莫言》的撰寫。我的研究生們剛剛做完《看穿莫言》,正在做《中國知青文學史教程》項目,個個都處于研究工作的亢奮中,自然也疲憊不堪,但她們早已習慣我的高壓。    莫言的小說,充滿著奇詭的想象和象征,是需要精讀細讀,方能悟出遍布全書的隱喻暗喻戲謔反諷的。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及性格,經(jīng)莫言的藝術處理,而從現(xiàn)實墜入非現(xiàn)實的內(nèi)心景象,一種充滿神秘的卻與現(xiàn)實緊密相關的幻想,由現(xiàn)實行為的殘酷性和虛幻性所造成的魔幻現(xiàn)象,其實是人與現(xiàn)實關系的重要部分,表現(xiàn)了人在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種內(nèi)心的與靈魂相關的風景與意象,是現(xiàn)實的一種折射。把握了這一點,也就捕捉到莫言小說通向諾貝爾文學獎的契機。我們必須從對莫言小說的精細分析與心得中去回答這個問題。問題回答得如何?盼望讀者諸君與專家學者做出批評。    全書由郭小東統(tǒng)籌、統(tǒng)稿,顏少菊負責編輯工作。參與本書撰寫的作者如下:依章節(jié)序列為:何騰飛、孫利迎、張靈英、曹彬彬、姬婧瑛、薛詩倩、惠黎平、吳曉敏、顏少菊、陽雨薇。    感謝本書策劃人花城出版社社長詹秀敏和責編們的辛勤勞動。    郭小東    2012年11月10日

媒體關注與評論

為什么是莫言,而不是其他中國作家?    莫言的小說,充滿著奇詭的想象和象征,需要精讀細讀,方能悟出遍布其中的隱喻暗喻戲謔反諷。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及性格。經(jīng)莫言的藝術處理,而從現(xiàn)實墜入非現(xiàn)實的內(nèi)心景象,一種充滿神秘的卻與現(xiàn)實緊密相關的幻想。由現(xiàn)實行為的殘酷性和虛幻性所造成的魔幻現(xiàn)象,其實是人與現(xiàn)實關系的重要部分,表現(xiàn)了人在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種內(nèi)心的與靈魂相關的風景與意象,是現(xiàn)實的一種折射。    把握了這一點,也就捕捉到莫言小說通向諾貝爾文學獎的契機。我們必須從對莫言小說的精細分析與心得中去回答這個問題。    ——郭小東

編輯推薦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什么選擇莫言?    《為什么是莫言》闡釋莫言的文學觀,解讀莫言的文學與人生。    莫言的小說,充滿著奇詭的想象和象征,需要精讀細讀,方能悟出遍布其中的隱喻暗喻戲謔反諷。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及性格。經(jīng)莫言的藝術處理,而從現(xiàn)實墜入非現(xiàn)實的內(nèi)心景象,一種充滿神秘的卻與現(xiàn)實緊密相關的幻想。由現(xiàn)實行為的殘酷性和虛幻性所造成的魔幻現(xiàn)象,其實是人與現(xiàn)實關系的重要部分,表現(xiàn)了人在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種內(nèi)心的與靈魂相關的風景與意象,是現(xiàn)實的一種折射射。全書由郭小東等著。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為什么是莫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挺好的,送給家人的他很喜歡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