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李靜 編 頁數(shù):292
Tag標簽:無
前言
編此書時,常陷入報刊網(wǎng)絡(luò)的汪洋大海。閑時透口氣,總要讀點不相干的東西。這次是迪倫馬特的《天使來到巴比倫》。“地球上的最后一個乞丐”阿基形象遂在心頭徘徊不去。阿基與正常乞丐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因赤貧而行乞,他則為行乞而赤貧。他曾以爐火純青的技藝,乞得了財寶和權(quán)位;又曾以無與倫比的熱忱,將財寶扔進幼發(fā)拉底河,在權(quán)位上輸?shù)舯緡囊粓鰬?zhàn)爭——只因他不發(fā)一兵,由此避免了犧牲任何一個士兵的生命。當巴比倫在新任國王的統(tǒng)治下變成了禁止行乞的福利國家,他依然堅持在九死一生中,將乞討事業(yè)進行到底。為了獎勵這種古怪的品行,上帝委托天使把它創(chuàng)造的美少女庫魯比,賜給阿基。這一恩寵令國王和百姓大為眼紅,因此,顛沛流離成了這個頭號乞丐的宿命。帶著庫魯比,阿基逃離了巴比倫,逃向充滿“新的迫害和新的希望”的新國度。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引人入勝的是,它指出了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巴比倫。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巴比倫里,照例有國王,有首相,有神學家,有劊子手,有銀行家,有警察,有詩人,有工人……他們同樣在各自的軌道上追逐著美麗的庫魯比。庫魯比意味著上帝的恩寵。但上帝的恩寵意味著什么呢?如果我們采用作家?guī)烨械亩x,那么“恩寵”就意味著“真理可以清楚而不盲目地被講述的境況”(蘇伊·考修:《庫切(恥)中的羞恥與救贖》,許志強譯)。如何才能進入這種境況?迪倫馬特的回答是:成為阿基那樣的頭號乞丐。也就是說,成為一個與自身利益作對的人,一個避免從權(quán)力世界分一杯羹的人,一個不以自由意志換取安全和冠冕的人,或者相反,一個以犧牲一己自由來傾覆不義之舟的人。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真實徹底地存在,才能不為利益左右而遮蔽真理的顯現(xiàn)。 也許這是一個作家的白日夢。但是,只有乞丐阿基式的作家,才能做出這樣的白日夢。同樣,只有乞丐阿基式的書寫者,才能直面歷史和自我深處最根本的不安,并將其完整而真實地講述。在這種講述中,他們成為了真正的蒙恩者?! ∫陨鲜切┡c一本隨筆年選無關(guān)的話,但我已決定“隨”意地將“筆”停住,結(jié)束這篇序。因為夜已深了,除了向本書的每位作者致敬,向責任編輯溫文認先生致謝,向讀者致歉——為我的永不能完美的工作,實在不該再多聒噪了。晚安!
內(nèi)容概要
《2009中國隨筆年選》選入2009年度公開發(fā)表的優(yōu)秀散文44篇,入選作者有:黃集偉、陶東風、崔衛(wèi)平、耿占春等44人。分為八輯,內(nèi)容涵括廣泛,思想求索、社會現(xiàn)實、歷史思考、科學藝術(shù)等等,均有涉及。如從逼良為娼到逼良為俠、對有毒食品泛濫的文化反思、全球化時代的“大學之道”、北京四中等。
作者簡介
李靜,遼寧興城人,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著有隨筆集《受傷者》、《把藥裹在糖里》、《刺猬札記》(臺灣),文論集《不冒險的旅程》(臺灣)。主編有《中國問題》、《幽默二十講》、2002年至今的《中國隨筆年選》等書?,F(xiàn)供職于《北京日報》。
書籍目錄
第一輯 黃集偉 他的囧 你的槑 我們心中巨大的雷 陶東風 理解我們時代精神文化的關(guān)鍵詞第二輯 崔衛(wèi)平 天使的傾斜 李大衛(wèi) 我也不高興 耿占春 廢話的政治 野夫 從逼良為娼到逼良為俠 鄧曉芒 對有毒食品泛濫的文化反思 陳平原 全球化時代的“大學之道” 徐友漁 分化與流變:30年來的中國思想界第三輯 北島 北京四中 李潔非 悲慘的信 黃子平 七十年代的日常語言學 胡松濤 與毛澤東有關(guān)的流行詞語第四輯 錢理群 漫說“魯迅五四” 馬小軍 1919:一個人和他的國家 雷頤 教育總長蔡元培 趙一凡 《圍城》的現(xiàn)代性隱喻 止庵 感逝(外一篇) 朱航滿 精神素描第五輯 程念祺 商鞅的為人為政與戰(zhàn)國風氣 闕光聯(lián) 君主立憲在近代中國何以不可能 刀爾登 讀史二題 王曉漁 “西洋景”和“中國夢” 半夏 不可以獨立的經(jīng)紀人 李喬 讀史鱗爪 羽戈 對古德諾的傲慢與偏見 李冬君 太平天國之魂第六輯 薛憶溈 語言,蝴蝶和彩色的螺旋 許志強 《維特根斯坦筆記》及其他 朱也曠 自然勛章的兩面 景凱旋 沒有死過,但病過 張念 朗讀者·告密者·審判者 劉春 克萊斯特的霧與誤(外一篇) 賈曉偉 夜彈棉二則 周澤雄 文字的禮數(shù)(外一篇) 李皖 撞開時代大門的人 云也退 返老還童的幻象 郝建 面對大屠殺:罪責思考與藝術(shù)呈現(xiàn)第七輯 郭宏安 法國大革命與文人 何光滬 一位獻身于公共事業(yè)的基督徒 孔田平 通過談判的革命 劉建平 戰(zhàn)后中日關(guān)系的“賠償問題”史 賈西津 一個人的抗議史 王雪瑛 回望瓦爾登湖
章節(jié)摘錄
一、無聊 1.無聊是意義虧空、價值缺失導致的心理體驗。無聊就是覺得一切都沒意思: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也不知道不活著的意義,不知道做一件事和不做一件事有什么差別,不知道為什么行動也不知道為什么不行動。無聊不一定表現(xiàn)為沒有一切行為,它只表現(xiàn)為有意義的行動能力的癱瘓。對無聊的人而言,無論實施還是不實施某個行為都沒有差別,都無所謂,都不能使生活變得有意義。所謂“懶得離婚”“懶得自殺”。當下中國流行的無聊經(jīng)驗是一種覺醒(幻覺破滅)后的心理體驗。一個狂熱地做夢的人,一個被神魅控制的人,即使在做著毀壞世界、摧殘人性的工作,也不會覺得無聊(比如德國的法西斯和“文革”的紅衛(wèi)兵)。但覺醒后如果找到了新的生活意義,且能夠通過自己的意志和行動實現(xiàn)這種意義的人,當然也不會無聊。因此,我們無聊,或者因為我們覺醒后再也沒有夢,再也沒有生活的意義,或者因為我們雖然有自己的夢,卻看不到此夢成真的可能性。我們找到了新的意義卻無法實現(xiàn)它。無聊是個人經(jīng)驗,但是其原因則是社會性的。因此對于無聊,應(yīng)該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結(jié)合的角度加以分析。2.百無聊賴和撓首弄姿都可以是無聊的表現(xiàn)方式。很多人一邊表演著,一邊無聊著。表演成為無聊的樣態(tài),表演得越起勁,無聊得越嚴重?!痢两憬愫湍切┡闼?、看她玩、逗她玩的人大概就是這樣一群一邊表演一邊無聊著的人。××姐姐是一個低劣的表演者,其人其文,一無可取,沒有任何炒作和談?wù)搩r值。一個其貌不揚的女性,在網(wǎng)絡(luò)上寫了一些自我表現(xiàn)的作態(tài)文字,貼了一切褻瀆審美的照片。一個內(nèi)心充實的人,一個獻身于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務(wù)的人,哪怕一個忙于維持生計的人,都不會對這些無聊的文字和圖片感興趣,一個有著正常價值觀和審美趣味的社會也不會為“××姐姐現(xiàn)象”提供產(chǎn)生和流行的土壤。重要的不是出現(xiàn)了一個××姐姐,而是大量無聊的公眾和無聊的媒體選擇了讓××姐姐躥紅。網(wǎng)友們把x×姐姐的履歷、言論、圖片以及對“××”的“評價”等等貼到BBs供大家“討論”,實際上是供大家開心。這種心理被有些人叫作“望著丑娃娃開心”。一群無聊的人玩一個無聊的人。3.有人已經(jīng)注意到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從高級知識分子到整個社會,都會一邊對斥責著“××”的無聊,一邊自己又無聊地成為為其添柴煽風的“看客”呢?他解釋說,“我們的時代具有階段性的無聊特征,隨著物質(zhì)的豐富、傳播方式的變化,社會的寬容度增加,我們正在經(jīng)歷一個從‘去個性化’向‘個性化’時代轉(zhuǎn)變的茫然時期?!疅o聊’作為一種階段性的特征一直被我們所忽視。”這種對無聊的解釋是膚淺的、表面化的,因為它把無聊的蔓延歸結(jié)為物質(zhì)的豐富、傳播方式的變化、社會寬容度的增加以及個性的彰顯。物質(zhì)的豐富、傳播方式的變化與無聊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物質(zhì)比我們更豐富、傳播技術(shù)比我們更發(fā)達的國家多的是,但是無聊感的蔓延卻是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現(xiàn)象。至于“社會寬容度的增加”云云就更是具有誤導性的、似是而非的說法。什么是寬容?哪方面的寬容?對什么事情的寬容?我們雖然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大眾的消費方式、娛樂方式的“寬容”度的確是在增加,但是在消費、娛樂以外的許多領(lǐng)域,寬容度到底有多大?真正的寬容度的增加應(yīng)該使人們活得充實,感到生活充滿意義,因為當一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全面自由地表達自己對于社會、國家和人生各種問題的看法的時候,他應(yīng)該感到生活的充實和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怎么會反而導致無聊呢?“個性化”的時期也不一定是無聊的時期或所謂“茫然時期”。個性化不一定導致“茫然”。就像寬容不會導致茫然一樣,真正的個性化是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它應(yīng)該使人活得充實。個性是與寬容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沒有寬容當然不可能有個性。但是虛假的“寬容”可能產(chǎn)生虛假的“個性”,殘缺不全的“寬容”則可能產(chǎn)生殘缺不全的“個性”。我們今天看到的情況就是屬于后者。個性是與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不存在孤立的個性。比如,“五四”時期是所謂“個性解放”時期,那個時代的反傳統(tǒng)、反權(quán)威帶有解放自我和解放社會(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的雙重使命,“五四”青年人反抗傳統(tǒng)婚姻爭取婚姻自主,既是解放自我和個性,也是社會革命和時代文化運動的一部分。這個時代的個性和自我追求恰恰是走出無聊沉悶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表現(xiàn)。可見,只有改造壓抑個性的社會、推翻壓抑個性的制度,個性才能充分實現(xiàn)。個性解放和社會解放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再比如在離我們較近的80年代,個性解放、自我表現(xiàn)與“五四”時期有相似之處。就拿那個時期的大眾文化或大眾娛樂來說,我記得很清楚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人們熱衷于唱鄧麗君的流行歌曲,看電視連續(xù)劇《霍元甲》,留長頭發(fā),穿喇叭褲,這些個性化的文化趣味和消費行為使當時的人們感到了生活的充實,充實的原因是:這些個性化的消費行為具有深刻的公共意義,是對“文革”時期占據(jù)霸權(quán)地位而且在當時仍余威猶存的“革命”禁欲主義的反抗,在娛樂領(lǐng)域的自我表達和個性選擇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個人的趣味表達,但其實有社會政治的意義在里面?! 』蔚膫蝹€性、偽寬容以及偽自由才是無聊產(chǎn)生和蔓延的真正原因?! 《?、傻樂 1.傻樂是莫名其妙的樂,沒道理的樂,傻呵呵的樂,是不該樂而樂,在應(yīng)該痛、應(yīng)該哭、應(yīng)該喊的時候卻樂呵呵的。沒有樂的理由卻樂不可支,是為傻樂。阿Q大概可以說是傻樂的典型,總是被人欺負又總是樂呵呵的。這種樂是對自己的生存困境的麻木,是對歷史災(zāi)難的遺忘,也是對公共世界之危機的麻木。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蔽覀兊纳钪胁环@樣的悲劇和喜劇,而我們的藝術(shù)中既沒有真正的悲劇也沒有真正的喜劇,有的只是傻樂——傻并快樂著。2.傻樂者因傻(可以是真傻也可以是裝傻)而樂,因樂而傻。傻樂可能是出于無奈,也可能是出于無知。在前一種情況下,傻樂者明知不應(yīng)該樂而找樂,明知沒有樂的理由而依然樂,目的是為了轉(zhuǎn)移和化解無奈帶來的焦慮和痛苦。這是裝傻者的樂。在后一種情況下,傻樂者昧于自己的現(xiàn)實處境,根本不明白為什么不應(yīng)該樂,像豬圈里的豬樂呵呵地吃食、睡覺、交配,籠子里的鳥興高采烈地梳理羽毛、又唱又跳。這是真傻者的樂。前者清楚自己的現(xiàn)實處境,是明知不該樂而樂;后者昧于自己的現(xiàn)實處境,是不知不該樂而樂。前者源于怯懦,后者源于無知。在該痛該哭該喊的時候而不能哭不能喊,久而久之則不想喊不想哭以至于喪失了痛的感覺,這樣的時代常常流行傻樂。因此,傻樂不僅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生存方式:建立在怯懦或無知基礎(chǔ)上的生存方式。3.90年代以來中國大眾文化和娛樂藝術(shù)即可用傻樂概括之。無聊惡俗的搞笑節(jié)目,不觸及現(xiàn)實問題、一味拿弱勢群體特別是農(nóng)民開涮的小品、相聲以及只有喧鬧而沒有思考所謂的情景喜劇,都是傻樂的典型。當然,最最能夠體現(xiàn)傻樂特點的還是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臺上的和臺下的,主持的、表演的和觀賞的,全部在那里傻樂。的確是“一年比一年愚蠢”。原因是什么?是中國的藝術(shù)家全部弱智?非也。傻樂的真正根源在于:似乎只有傻樂才能通過審查并達到皆大歡喜的效果,才有利于所謂“安定團結(jié)”、“和諧穩(wěn)定”。有一位網(wǎng)友說得好:“中國的相聲已經(jīng)被消滅了,因為不允許諷刺?!睂а輦冃睦锩靼祝涸绞怯|及現(xiàn)實的喜劇,“負面效應(yīng)”就越大,就越是不能播出。諷刺貪官污吏往往等于“反黨”。這個嚴酷的現(xiàn)實逼得相聲、小品的編導和演員們除了自輕自賤就不知如何讓觀眾發(fā)笑。除了自輕自賤還有輕賤那些可以輕賤的弱勢群體、邊緣群體,比如草根百姓、農(nóng)民工甚至殘疾人。本來,相聲、小品或情景喜劇都屬于喜劇類作品,其生命力在于站在草根的立場諷刺黑暗勢力,嘲笑強權(quán),或者通過喜劇的形式揭示深層次的時代悲劇。西方喜劇大師莫里哀、果戈理、卓別林,無不如此。中國現(xiàn)代的喜劇經(jīng)典《三毛流浪記》也是一樣?,F(xiàn)在的中國喜劇卻退化為向強權(quán)獻媚、拿百姓開涮的鬧劇、嬉劇。幾乎所有小品(包括今年的《不差錢》)的嘲笑對象都是農(nóng)民或農(nóng)民工,原因不外乎這些人都是些可以放心大膽去糟踐的弱勢群體。他們?nèi)勘豢坍嫵蓻]有文化、勢利眼、傻頭傻腦還假裝聰明的笨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