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花城 作者:傅斯年 頁數(shù):53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史學家,思想家。他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嶄露頭角,創(chuàng)辦并長期領(lǐng)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臺灣大學校長。他在史學方面有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 貢獻。而且正如胡適所稱贊的那樣,他“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他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干的天生領(lǐng)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 這個選本兼顧了傅斯年作為思想家與史學家的成就,并校正了工作底本存在的許多錯誤。
作者簡介
朱正,學者,編審,享譽海內(nèi)外的魯迅研究和近現(xiàn)代史專家。治學嚴謹,思想深刻。已出版的著作有《魯迅回憶錄正誤》、《魯迅傳》、《1957年的夏季》等,受到讀書界的重視。在“太家小集”系列中曾編有《朱自清集》和《葉圣陶集》。
書籍目錄
編者的話1文學革新申義1中國學術(shù)思想界之基本誤謬14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23《新潮》發(fā)刊旨趣書32出版界評37故書新評41中國文學史分期之研究46社會——群眾53清代學問的門徑書幾種56白話文學與心理的改革65隨感錄(四則)76答魯迅信86新生活是大家都有一份的88《新潮》之回顧與前瞻91中國狗和中國人101時代與曙光與危機105山東底一部分的農(nóng)民狀況大略記121寄新潮社諸友135歐游途中隨感錄138青年的兩件事業(yè)142致胡適信(1920年8月1日)148劉復《四聲實驗錄》序153評丁文江的《歷史人物與地理的關(guān)系》159評《秦漢統(tǒng)一之由來和戰(zhàn)國人對于世界的想像》167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于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172評《春秋時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183與顧頡剛論古史書186中山大學民國十七年屆畢業(yè)同學錄序221戰(zhàn)國子家敘論223戰(zhàn)國文籍中之篇式書體277教育崩潰之原因283改革高等教育中幾個問題290陳獨秀案296史料論略305夷夏東西說(節(jié)選)355周東封與殷遺民363《城子崖》序372論學校讀經(jīng)377一夕雜感383閑談歷史教科書389論伯希和教授403我所認識的丁文江先生407丁文江一個人物的幾片光彩418說“廣陵之曲江”428誰是《齊物論》之作者?435《(性命古訓)辨證》的序和引語451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風格460誰是《后出師表》之作者?465論李習之在儒家性論發(fā)展中之地位468段繩武先生傳471羅斯福與新自由主義474《殷歷譜》序481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488致胡適(1947年3月28日)496致胡適(1947年4月7日)499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社會科學論叢》發(fā)刊詞502我對蕭伯納的看法506傅斯年簡要年表512編后記:再說一點《傅斯年全集》的缺陷527
章節(jié)摘錄
《宋元戲曲史》王國維著商務印書館出版近年坊間刊刻各種文學史與文學評議之書,獨王靜安《宋元戲曲史》最有價值。其余亦問有一二可觀者,然大都不堪人目也。問王君此書何以有價值?則答之日:中國韻文,莫優(yōu)于元劇明曲。然論次之者,皆不學之徒,未能評其文,疏其跡也。王君此書前此別未有作者,當代亦莫之與京。所以托體者貴,因而其書貴也。宋金元明之新文學,一為白話小說,一為戲曲。當時不以為文章正宗,后人不以為文學宏業(yè)。時遷代異,盡從零落,其幸而存者,“泰山一毫芒”耳。今欲追尋往跡,誠難誠難。即以元雜劇而論,流傳今世者,不過臧刻百種①,使臧晉叔未嘗刻此,則今人競不能知元劇為何物。持此以例其他,劇本散亡,劇故沉湮,淵源不可得考,事跡無從疏證者,多多矣。鉤沉稽遺,亦大不易。當時人并無論此之專書:若于各家著述中散漫求之,勢不能不遍閱唐宋元明文籍,然而唐宋元明文籍,浩如煙海,如何尋其端緒?縱能求得斷爛材料,而此材料又復七散八落,不相聯(lián)屬,猶無補也。王先生此書,取材不易,整理尤難。籀覽一過,見其條貫秩然,能深尋曲劇進步變遷之階級,可以為難矣。
后記
我寫過一篇《談談(傅斯年全集)書信卷的缺陷》,刊登在《博覽群書》2007年4月號上面。當時我想,有不少書信是根據(jù)手書原件編入書中,字跡潦草,不易辨認,才出了那么多錯誤吧。其他各卷所收“大多是作者已經(jīng)出版過的著作,想來那里邊的錯字、破句會要少得多吧”。我在那篇文章里就是這樣說的,我真是這樣希望的。當我編選這本《大家小集·傅斯年集》時,又翻閱了《傅斯年全集》其他幾卷的部分內(nèi)容,還是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不少,值得再寫一篇文章供出版者、主編者和購買了此書的讀者參考。按照我上一篇的辦法,從書中的破句談起。在《戰(zhàn)國子家敘論》一篇里,談到楊墨兩家遭遇不同的時候,讀者可以看到這樣幾句:所以墨子之為顯學,歷稱于孟、莊、荀、衛(wèi)、呂、劉、司、馬父子,《七略》、《漢志》,而楊朱則只孟子攻之,《天下篇》所不記,《非十二子》所不及,《五蠹》《顯學》所不括,《呂覽》《淮南》所不稱,六家、九流所不列。(第二卷,第262頁一第263頁)
編輯推薦
《大家小集:傅斯年集》是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