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莎的哀怨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蔣光慈  頁數(shù):34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麗莎的哀怨》作于一九二九年,主人公麗莎原是一位純潔、善良的俄羅斯貴族女子,在十月革命的風浪里被迫流落上海,淪為脫衣舞娘和妓女,經(jīng)歷靈魂流浪與肉體漂泊的雙重磨難,最終投身海底。小說發(fā)露了革命與人性的沖突,傳達出深沉的人性悲憫,從一開始就遭到責難。其后《沖出云圍的月亮》重新向主流話語回歸,敘述女戰(zhàn)士王曼英在大革命失敗后種種精神突圍和成長歷險,最終在引導幫助下,拋棄對社會的性復仇,踏上新的革命征程?! ∈Y光慈小說對女性的成長及心理描寫入微,是對小說文體的大突破。但作家為此遭到了嚴重批判。小說本文之外的附加材料,展現(xiàn)了《麗莎的哀怨》這一經(jīng)典的接受史,其問的意義和啟示,遠遠超越了文學本身。

作者簡介

  蔣光慈(1901-1931),原名蔣如恒,又名蔣光赤,字號俠僧。安徽金寨人。1920年至上海參加社會青年團。1921年至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次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4年秋歸國后至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25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新夢》。1926年中篇小說《少年飄泊者》問世。1927年中篇小說《短褲黨》出版。1928年與錢杏邨等人成立太陽社,主編《太陽月刊》、《時代文藝》、《海風周報》等文學刊物。1929年出版小說《麗莎的哀怨》。1929年11月因病曾赴日療養(yǎng),主持成立太陽社東京支部。1930年“左聯(lián)”成立時,被選為候補常務委員。同年長篇小說《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不久,因對當時黨內“左”傾冒險主義不滿,自動要求退黨。1931年4月,肺病加劇。8月31日病逝于上海同仁醫(yī)院。

書籍目錄

麗莎的哀怨沖出云圍的月亮《麗莎的哀怨》與《沖出云圍的月亮》讀了馮憲章的批評以后夏衍同志談蔣光慈關于蔣光慈黨籍問題的一件史料左聯(lián)作家蔣光慈被開除黨籍始末蔣光慈退黨風波關于蔣光慈儷莎的哀怨》的評價“文體”的困惑女性成長的另類書寫蔣光慈年表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麗莎的哀怨  一  醫(yī)生說我病了,我有了很深的梅毒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麗莎的哀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麗莎的哀怨始終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第二個十年里,文學隨著社會變革的發(fā)展日益政治化。不少文學作品帶上政治化的烙印,而《麗莎的哀怨》猶如一朵嬌艷的白花,在逐步政治化的文學氛圍當中美麗地孤獨地綻放。
       我為蔣光慈本人所吸引,再為他筆下的故事所吸引?!尔惿陌г埂分宣惿纳屏技儩嵉娜诵粤钗腋杏X到文學的純粹性,文學之美本應脫離意識形態(tài)而存在。
       本書主要敘述了波爾雪委克黨奪取俄羅斯政權后,舊俄貴族婦女麗莎與其丈夫白根一同逃亡上海,后在上海度過的坎坷生活。麗莎為生存所迫,淪為脫衣舞娘甚至妓女,后染上梅毒,最終投海自殺。
       在當時革命文學泛濫的時代,《麗莎的哀怨》并非按照以往革命文學的寫作手法以革命者為書中的主人翁,而是選擇了一個新穎且冒險的角度——流浪異鄉(xiāng)的舊俄貴族婦女麗莎的視角。這一角度明顯與當時的革命文學之路相違背。
      
       本書的重點就是贊美麗莎的純潔人性之美。
      
       第一個方面,麗莎的覺醒性成長過程。
      
       麗莎是善良且堅強的,即使她代表著舊俄貴族的立場,與波爾雪委克的立場格格不入。在她流浪上海的生活經(jīng)歷當中,你會逐漸感受到其人性的善良與靈魂的純潔。
       麗莎流浪上海之初,心中對波爾雪委克總是心存怨恨。認為他們毀了她曾經(jīng)的幸福生活,把她這朵溫室中的白花摧殘。隨后麗莎的生活開始步入潦倒,淪為脫衣舞娘甚至娼妓,在出賣自己身體的同時精神上充斥著羞辱的痛苦,不斷掙扎,而她的思想也開始了轉變;舊俄貴族被推翻驅逐或許已是歷史的必然,舊俄羅斯在波爾雪委克的手中逐漸壯大,麗莎開始懷念曾經(jīng)愛慕她的木匠,希望自己曾經(jīng)選擇成為木匠之妻;開始懷念起投奔革命的姐姐薇娜,對自己曾經(jīng)的選擇起了懷疑。
       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舊俄貴族婦女,這一轉變尤為重要。不能說她是背叛了自己的階級,而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來審視了自己的階級,有了全新的看法。曾經(jīng)的麗莎獲得了思想上的覺醒,成長達到一個質變。
       這是麗莎的成長。流浪的過程接近于成長的過程,或者是等同。通過對麗莎成長經(jīng)歷的敘述,使這一人物階級背后的純潔人性逐漸顯露。
      
       第二個方面,是人物人性之間的強烈對比。
      
       在本書中有兩個起著重要作用的角色,分別是白根與伯爵夫人。麗莎作為故事的主角,在這兩個角色的襯托與對比之下,善良的人性更為凸顯。
       白根在舊俄曾擔任軍隊團長,威風凜凜,他在麗莎的眼中簡直是完美的形象。但自從波爾雪委克奪得政權,他們兩人逃亡上海以后,白根人性的劣根性充分暴露!開始的時候,他仍舊沉醉在重奪政權的幻想當中,至少心中仍有寄托與希望。隨著生活遂入拮據(jù),他的劣根性逐漸暴露,即使作為一個男人,也是終日待在家中從不肯為雙方的生活付出努力。對于麗莎當脫衣舞娘賺錢養(yǎng)家一事,白根開始還是帶有羞恥之心的,但時間一長,他覺得這已是理所當然。人性終究走向了墮落!麗莎開始是同情白根,但后來兩人的關系無論肉體上精神上都趨于陌生化了,曾經(jīng)的丈夫變成了現(xiàn)在的旁人。
       而麗莎則持續(xù)著作為妓女的生活,即使屈辱痛苦,也希望能借此維持白根與她的生活,她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舍不得白根。白根選擇了齷齪無能行尸走肉般地活著,麗莎選擇保持痛苦的覺醒活著,兩人的精神層次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另一方面,伯爵夫人作為舊俄貴族,曾經(jīng)也擁有過富足奢華的生活、令其自豪的丈夫,然而她面對人生的巨大轉折,其墮落的速度竟異常的迅速。伯爵夫人為了生活或許已無法選擇了,畢竟她已是個失去了丈夫的女人。但是她卻是個不甘寂寞的人!即使墮落也需有人作陪,麗莎則是最佳的選擇!
       在這里,我認為伯爵夫人是丑陋的,一個難以覺醒甚至永遠不會覺醒的人!她與麗莎一樣曾為舊俄貴族,但是她卻沒有麗莎一樣的心。她在瞬間的變故之中,選擇了以扭曲的狀態(tài)生活下去,思想從未自覺覺悟,永遠失去了自我!
       白根與伯爵夫人人性的墮落與麗莎的覺醒性成長之間的對比更為突出了麗莎人性的純潔。
      
       第三個方面,哀怨的基調貫穿全文。
      
       革命文學中充滿著振奮人心的口號性語言,極易令人思維疲勞。蔣光慈之前的作品大都也是被禁錮在革命加愛情的模式當中,高喊著革命的口號。
       例如《少年漂泊者》與《沖出云圍的月亮》這兩部作品,閱讀后有會激情澎湃的革命使命感。 少年經(jīng)歷重重苦難后投身革命軍隊,開始革命的旅途。即使最終命喪戰(zhàn)場,那份堅毅仍舊令人倍感鼓舞,他的犧牲沾上濃厚的革命色彩。而曼英的性復仇模式雖然方式偏斜,但是革命色彩從未減淡。最后經(jīng)尚志引導終回革命正道,故事尾聲的革命色彩更是催人上進。
       相對之下,哀怨的模式則成就了另一種高峰,彌補了那一時代文學的不足。本書當中并沒有信誓旦旦的革命口號,里面只有麗莎的無盡哀怨,直達麗莎最終的死亡。首先哀怨波爾雪委克的野蠻奪權,隨后哀怨自己顛沛流離的屈辱生活,最終哀怨自身階級注定被歷史遺棄的命運。哀怨的基調會令讀者倍感同情,甚至忘卻階級的尖銳對立。此后階級的界限開始模糊,麗莎人性的輪廓也開始突出。明明就是一個善良單純的女子,只是單純地想要為自己的階級做最后的挽歌,在歷史的洪流當中,麗莎或許根本就不知道哀怨的意義何在。
       隨著哀怨背后的含義不斷變更,麗莎的人性與哀怨的本身深深熔鑄為一體,使這一拋離了階級的純潔人性更為顯著。
      
       綜合上述三個觀點,最終達到對麗莎純潔人性的贊美的目的。麗莎在我感悟當中是超越階級的抽象化形象,基本沒有帶上深刻的政治化烙印,進而具有很大的文學審美價值。
       在時代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發(fā)自舊俄貴族婦女的哀怨,嚴重脫離了革命文學的發(fā)展軌道。在革命文學泛濫的時代,《麗莎的哀怨》意外地誕生,但是卻沒有能夠繼續(xù)成長的幸運。這一哀怨恰恰給予本書作者致命的傷害!蔣光慈因為本書被開除黨籍,最終因病逝世于上海,對此深感同情。這也就是我為他本人所吸引的原因,他做了一件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事情,不管其是有心或無意。
       在國共十年對峙的時期,文學領域受到極大影響。在現(xiàn)代文學史的第二個十年里,是“左聯(lián)”的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思想性還是戰(zhàn)斗性上都比第一個十年顯著加強。而題材內容基本上都是圍繞反帝反封建、正面贊揚革命、著力于對革命者或者是下層勞動人民的塑造這些主題。而30年代初成立的“左聯(lián)”等左翼文學團體,更使無產階級文學革命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政治意識形態(tài)成為這一時代的文學主潮,此時文學作品的政治性遠遠大于了文學審美性,不少作品開始步入了模式化。
       作為“左聯(lián)”主力軍之一的蔣光慈的作品大都具有很強的宣傳鼓動性,符合了時代的政治需要,卻缺乏對生活的深刻感觸與思索,給人感覺以較為空洞的口號化語言。為了彌補之前作品這些不足,蔣光慈做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即希望通過麗莎這一復雜人物形象的塑造克服過往簡單化的描寫。但他卻收到了時代的強烈批判,麗莎這一人物形象本來可作為一個新模式的開創(chuàng)者,卻被扼殺在搖籃里。
       經(jīng)過歷史的重重洗練,麗莎這一形象的文學審美性愈顯光芒,蔣光慈當初的選擇與創(chuàng)新得到了肯定。
       最終的結論就是,本書塑造了脫離政治階級的麗莎的形象,其作為一個普通的人物存在,具有純潔的人性與血性?!尔惿陌г埂返奈膶W審美性遠遠超越了其政治性,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意識形態(tài)色彩,在文學創(chuàng)造角度來說,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文學作品。
       文學本應純粹,不應該被政治經(jīng)濟等功利性的因素所影響甚至利用。曾經(jīng)被歷史所遺忘冷落的麗莎,我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而并非被誤解為“她”是無病呻吟。這個哀怨的麗莎,猶如現(xiàn)代文學史長廊里的幽靈,終日徘徊。
      
      
  •     曾經(jīng)愛戀的人啊,到最后居然發(fā)現(xiàn)原來那么不值。帝國的悲哀,也是麗莎的悲哀,也是某一種生活方式的悲哀。
  •   我還沒接觸過蔣光慈的作品呢...
  •   現(xiàn)代文學史作業(yè)~ 還不錯啦~ 打算把它買下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