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寫作冷思考(下)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喻季欣  頁數:624  

前言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朱軍的口才是公認的。有一次我問他:主持人應該是什么人?他稍加思索道:“首先應該是人?!彼蟾挪碌玫?,我是因為有自己的答案想與之交流才那樣提問的。我的答案是:“主持人應該是口頭文學家?!蔽业倪@個答案強調了主持人的文學修養(yǎng)和表達的美學價值及哲學思考。為喻季欣的作品作序,競從朱軍談起,是因為喻季欣是記者,也是一位作家,是筆頭文學家,一生追求寫作,一生重視寫作。當下。傳播媒介形式不斷出新。但任何媒介傳播新聞,都離不開新聞寫作。即使一些特殊的現場口播或直播,實際上也是傳播者先有“腹稿”,或在腦海中迅速“成文”。沒有新聞“寫作”的新聞,其有效傳播是難以想象的。我曾經在《新聞是發(fā)現的藝術》一文中指出:“信息不等于新聞。如果說信息是自然生長的百草,新聞就是神農篩選的良藥?!痹谶@個意義上進一步說,真正的新聞是從紛繁的信息中發(fā)現、提煉出來的有廣泛傳播價值的東西。因此,新聞寫作,重要的是表現新聞價值。新聞寫作是在“發(fā)現”新聞后進入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即“表現”。它既是新聞傳播過程重要的一環(huán),其自身也是一個艱辛的錘煉過程。這個過程錘煉的,就是如何最充分地表現新聞價值。

內容概要

本書以新聞實踐與傳播理論兩個基點為切入口,突出新聞采寫編的實際操作及理論思考,在新聞實踐、傳播理論研究和新聞教學中具有多重意義,尤對新聞寫作富有幫助,為深化新聞實務與新聞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文本。本書既可做新聞專業(yè)的輔導教材,也可當做新聞愛好者的普通讀物。

作者簡介

喻季欣,文學碩士,二級作家,高級記者,現任教于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出版作品6部,多次獲全國和軍隊文學創(chuàng)作及新聞獎。

書籍目錄

第一輯 人物春秋(2002—2006) 一 專談專訪  在更高的開放與合作水平上把深圳建成國際化城市——訪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長李鴻忠  建設“以國際制造業(yè)名城為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訪東莞市市長黎桂康  在大珠三角中參與分工 協調發(fā)展彰顯特色——訪中山市市長陳根楷  在珠三角延伸發(fā)展與山區(qū)資源開發(fā)中建設經濟強市——訪云浮市市長鄭利平  從鄉(xiāng)里放牛娃到廣州大學校長  在互動合作中加快??诎l(fā)展——訪海口市市長陳成  泛珠三角成為中泰合作的橋梁——訪泰王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倪密先生  建立“泛珠”反走私合作機制促進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訪廣東省副省長、省打擊走私辦公室領導小組組長李容根  對“泛珠”合作再認識——訪廣東省發(fā)改委主任陳善如  龍尾驅動促進共贏——“泛珠”合作一年訪云南省省長徐榮凱  創(chuàng)新“泛珠”反走私長效機制——訪廣東省政府打擊走私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羅歐  “泛珠”合作,意義深遠的“1+1>2”——訪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佐洱  共創(chuàng)“泛珠”鐵路網跨越式發(fā)展新模式——訪鐵道部總經濟師黃民  在務實合作中共贏——訪廣東省省長黃華華  打造湘粵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平臺——訪湖南省副省長楊泰波  紅星照我去長征——訪95歲老紅軍寇慶延  長征,永生難以磨滅的記憶——走訪三過雪山草地的老紅軍楊挺 二 側重一記  醫(yī)生苦盡病人甘來  “黑臉班長”赤誠心  親和是一種魅力  稅官正氣篇  一輩子聽黨的話  回國創(chuàng)業(yè):選擇深圳喜人之處也有憂  亦文亦武是將軍  把橋架在廣東和湖南之間 三 全景掃瞄  黃德明:做一名人民滿意的代表  搏擊疫魔好軍醫(yī)  廖煥輝:家電王國創(chuàng)業(yè)曲  激情燃燒的事業(yè)  行政管理研究領域的拓荒與創(chuàng)新——中國行政管理學歐陽雄飛學派其說其人  廣州科學城升起星星  原創(chuàng)精神——一個海歸創(chuàng)業(yè)與一種精神的追尋  好“街官”是于出來的第二輯 時事通訊(2002—2006) 一 時代主題  深圳以高新技術產業(yè)沖刺新高度  黨委會的匾額格外醒目  條條建議聚焦機制創(chuàng)新——張德江與廣東省政協委員共勉拼搏進取  圍繞總量結構問題做文章——廣東省政協委員縱論“就業(yè)”和“再就業(yè)”  創(chuàng)新為黨建添彩  珠江涌大潮當驚世界殊  泛珠三角經濟合作的必然與泛珠江文化互動的必要  從論壇走向“商壇”  粵港澳經貿合作展開騰飛翅膀  大珠三角規(guī)劃出無限前景  揚帆濟滄海共贏興泛珠   大東北,大謀略,大未來  松花江上飛出振興的歌  乘風破浪會有時(年終專稿)  在合作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泛珠”合作在平穩(wěn)中推進發(fā)展  項目:“泛珠”合作與發(fā)展的新亮點  “泛珠”走進百姓生活  我們怎樣擁有一條清流的珠江  第三屆“泛珠”洽談會首日簽約1322億元  “泛珠”合作通過系列專項規(guī)劃  “泛珠”向東盟伸出橄欖枝  “泛珠”與東盟,共謀雙贏 二 社會事件  深圳清逐“黑律師”  “黑律師”專騙打工仔  “人才居住證”招攬四海賢才  深圳寶安以園區(qū)帶動經濟發(fā)展  200博士公明開講  服務升級“險”中求勝  萬里追逃犯一年擒稅魔  志愿者展現文明新風尚  中外零售商巨頭深圳“開采”  高新產業(yè)推動南山迅跑  與時俱進譜新篇  法律意識同少年一起成長  火熱青春奉獻藍天白云  創(chuàng)造人口管理新模式  深圳以建設國際化城市新目標加快發(fā)展  龍華:城市化變革中的人和事  湘粵攜手久合作創(chuàng)輝煌  湘粵農貿大市場市場廣大  寧鄉(xiāng)縣為廣東打造“技工之鄉(xiāng)”勞務品牌  瀏陽廣東300年的情緣如今更深切  羅湖橋:新姿新貌連接珠三角  深圳與泛珠三角區(qū)域航線“熱對接”  貴州的水景  深圳:打造華南國際貨運樞紐港  追問珠三角“民工荒”  長三角珠三角齊喊“缺工”?  寶安人高高興興城市化  “微型廣交會”震動馬來西亞商家  深港“黃金通道”創(chuàng)物流新高  缺工:展示分享發(fā)展成果訴求與產業(yè)轉型契機  “十一五”西電送廣東將翻番  兩岸三地聯手智擒毒梟  廣東文藝“新星”巡回展演  粵滇共謀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對接  百年學統鑄精神  六十載傳媒教育弦歌播四?!∪≈行墓ぷ鳌 ∷{色鹽田捧出“黃金海岸”  愛心暖人間美德播文明  創(chuàng)一個教育品牌  造就一代適用新人  廣東嚴控建筑市場  深圳抗“非典”有獨到之處  群防群治增警力  南山,那道風景  泛珠三角城市合作與發(fā)展步入峰會  深圳:破解出租屋管理難題  迎接區(qū)域產業(yè)梯度轉移的實踐與啟示  “雙擁”也是發(fā)展動力  清遠:經濟速度與效益協同發(fā)展  努力夯實經濟社會發(fā)展基石第三輯 消息速遞(2002—2006) 一 現場動態(tài)  深圳四千人沖刺“司法”  廣東省運會在深圳開幕  做出“關”上漂亮文章  華服集鵬城霓裳“秀”深圳  南山:雙擁共建統籌社區(qū)營區(qū)  企業(yè)和大學生互搭“直通車”  執(zhí)勤武警也講ABC  炸堤令在凌晨兩點解除  黨員越先進,企業(yè)越興旺  深圳皇崗口岸從此不閉關  南航深圳公司:應急藥品隨到隨運  深圳航空市場客貨兩旺  廣州為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架橋 二 簡訊快報  全國出入境者近半羅湖過關  深圳彩民納稅八千萬  深圳發(fā)票防偽功夫了得啟用至今沒見“李鬼”  創(chuàng)建老百姓的“連心窗”  華人設計高手平面斗智  深圳國稅海關聯手打擊走私騙稅  廣州出租車“航母”啟航  南山計生中心勝訴  深圳關外不動產銷售飚升  深圳整頓稅收見成效  深圳企業(yè)私營占了“半壁江山”  深圳邊防查獲5100萬元走私大案  深圳地稅全年增收50億  深圳龍崗進入全面小康  深圳國稅8年收逾2000億  駐粵部隊無償獻血走在社會前列  中東戰(zhàn)事不影響南方航空  文匯中學特色教育啟智育人  南航深圳開出“天使”機票  深圳工商嚴查非法傳銷  方寸天地銘記不朽真情  公開曝光25欠稅大戶  令人耳目一新的馬王堆書法藝術  珠三角3年建成文明社區(qū)  “廣州人文社會科學交流會”開幕  寶安兩村實行“村改居”  深圳誕生全國首家房屋租賃行業(yè)協會  寶安首推黨員“電子身份證”  湛江:“十百千工程”構筑反走私防線  深圳先進性教育深入社區(qū)街道黨工委紛紛關注民生  意大利將組團參加今年廣東7個會展  穗青年官電影城榮獲“五星級”  “墨香琴韻一刻鐘”課程儒雅學子  梅州國稅10月份稅收止負首增  中國手診手療標準出臺 三 綜合專遞  廣東為民營經濟發(fā)展吹響號角  積極建言獻策反映社情民意  深圳寶安區(qū)十年十變  十次調解擺平逾千萬元糾紛  深圳科技攻堅緊鑼密鼓  長沙市長赴穗推介勞務  深圳積極行動解決“用工難”  國家將進一步推進“泛珠”合作與發(fā)展  東中西攜手促發(fā)展  “泛珠論壇”6月云南舉行  “海歸”創(chuàng)業(yè)園全國已逾百家第四輯 言談述論(2002—2006) 一 社論放談  創(chuàng)造大珠三角經濟輝煌的明天 二 評時論事  重心下移群眾參與  堅持科學發(fā)展觀重在落實  建立更便捷的人才吸納與流動通道  思路清才能目的明  “泛珠”合作需要大局意識  用科學發(fā)展觀看民工短缺  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共促進  文化產業(yè)對“泛珠”合作的意義和影響  “泛珠”合作要搶抓機遇  一個細節(jié)展示一種情懷(隨筆)  “泛珠”合作平臺越夯越實  開創(chuàng)“泛珠”反走私合作新里程  我們需要怎樣的會展經濟 三 輯言按語  “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是“泛珠”合作的一條好經驗  更加務實地促進“泛珠”合作與發(fā)展  擁有珠江擁有責任第五輯 專題專版(2002—2006) 為了共和國的繁榮——深圳市地方稅務局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地稅事業(yè)發(fā)展紀實 鵬城:厚愛撐起一片晴空——深圳殘疾人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紀實 寶安創(chuàng)新的風采 為了大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深圳市羅湖區(qū)規(guī)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報告 海歸南天 福于建設福在發(fā)展——廣州城市建設與發(fā)展“變”出碩果第六輯 編文構版(圖)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輯 人物春秋(1997-2002)關于人物通訊寫作的思考-把訪深入人物內心,讓筆躍人物于紙上新聞寫作,是一個有些特殊要求、體現基本方法的種類。它與一般公文、單位材料、商務文稿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區(qū)別是明顯的。新聞寫作時刻要牢記“新聞”二字,牢記傳播的特殊性,理解了這個,新聞寫作就上路了。如何寫好人物通訊?對新聞報道來說,第一步是采訪好人物,第二步才是寫作。實際上,采訪與寫作前,都有一個認真、深入和艱辛的思考過程。思考,永遠是記者的本職。特別要思考如何把采訪深入人物內心,思考如何寫出人物的“新聞性”。在日常工作中,寫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工作。關于寫,要說的酸甜苦辣實在太多。如何寫,如何寫好,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事的話題。新聞寫作,是一個有些特殊要求、體現基本方法的種類。它與一般公文、單位材料、商務文稿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區(qū)別是明顯的。新聞寫作時刻要牢記“新聞”二字,牢記傳播的特殊性,理解了這個,新聞寫作就上路了。只要是寫作,就會有共性,有相通之處,因此寫作是一個基本功,新聞寫作帶有專業(yè)特征。西方傳播學有種理論認為,新聞傳播學的社會意義很大程度上源于受眾對新聞傳播的特殊形式和內容的期待,以及受眾與新聞傳播的默契,即只有當新聞傳播呈現受眾所期待的特征時,它才能享受到非新聞傳播不具有的特殊地位。通訊是新聞的一大種類,通訊寫作在新聞寫作中又有自己的特點。它比消息內容豐富,篇幅長,主題深廣;它與評論迥異,以敘述為主,其議論也在于點晴。通訊寫作的基本要求是比較完整地報道人物、事件、信息,來龍去脈清楚,傳達一個較大主題。在新聞寫作中,通訊寫作是比較硬性的,它還講究思想、結構、技巧,很多個人弱項在這里無法掩蓋。因此,通訊寫作有一個磨練過程,需要苦功實操。寫人是新聞寫作的核心。在新聞實踐中,寫人有可能是具體的消息報道,也可能是長篇的人物通訊,還可能是觀點的新聞評論。因此,人是新聞的主角。即使一個事件新聞,仍然可以透過事件看到人物,或者背后就是人物的作用與影響。如何寫好人物通訊?對新聞報道來說,第一步是采訪好人物,第二步才是寫作。實際上,采訪與寫作前,都有一個認真、深入和艱辛的思考過程。思考,永遠是記者的本職。特別要思考如何把采訪深入人物內心,思考如何寫出人物的“新聞性”。如果提問是記者采訪的天職,履行天職的先行一步則是思考。與思考同行的還有觀察。觀察、提問、思考與寫作,在記者的行為與生涯中,是如此密不可分:他們與記者職責血肉相連,唇齒相依。無思考,不記者。怎樣做好人物采訪,如何寫好人物通訊?首先要區(qū)分不同人物報道要求,因為不同的人物報道形式會有不同的寫作思路與方法。一、專談專訪:題清意明,人事相融專訪突出表現的是人物與事件的意義關聯,是人物在事件中的特別價值與影響,是公眾關心的人物表現與事件因果,也就是人物的新聞性。因此寫作時要把人事相融。在人物通訊報道中,經常相遇的是專訪。專訪目標明確,人物清晰,從報道的角度說,這在事先是確定了的。但如何訪,如何訪到有價值的東西,如何與報道的目的一致,甚至訪到獨家的材料,這就有講究,要思考。首先是對被訪者有一個基本了解,對報道的要求與人物身份、職責的關系有思路。在采訪中盡可能與人物展開交談,在針對性的提問中收集材料,對特別的問題追根究底。其次是專訪都是帶著公眾關心的問題或媒體自身的特別用意,因此采訪要比一般非人物為主的新聞更明確指向,突出具體問題,以點帶面,明確主題。與此同時,是深入人物內心。這可能是采訪的難點,也是一個成功采訪的高端。人物內心才是新聞人物報道的深度與精彩。有了比較充分的材料后,要思考寫作的基本框架。一般來說,專訪突出表現的是人物與事件的意義關聯,是人物在事件中的特別價值與影響,是公眾關心的人物表現與事件因果,也就是人物的新聞性。因此寫作時要把人事相融。人事相融,一要突出人物與事件的內在聯系,從人物看到事件的個性意義,把事件放在人物的行為動作中去觀照,從而展示人與事的共同指向,人與事的社會影響,人與事的新聞價值。人事相融,一要突出人物與事件的內在聯系,從人物看到事件的個性意義,把事件放在人物的行為動作中去觀照,從而展示人與事的共同指向,人與事的社會影響,人與事的新聞價值。本書上冊所輯《為了祖國的神圣-解放軍駐港部隊司令員劉鎮(zhèn)武將軍訪問記》,是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夕筆者的一次專訪,時間是1997年6月25日。這個時候,對駐港部隊這支特殊隊伍是社會分外關注的,對這支特殊部隊的帶頭人,更是關注的焦點新聞人物。尤其在駐港前的時刻,這支特殊部隊的任何事件與人物都是新聞。因此一要抓大事,二要抓人物的個性。在這次專訪前后,筆者思考三個問題:一是這支部隊的組成與建設,二是這支部隊能否擔負歷史使命,三是主人公有何不同之處?這次采訪原定半小時,主人公實在太忙了。但筆者精心策劃采訪每一環(huán)節(jié),每一所問得到主人公的共鳴,不知不覺中談了一個小時。后來更因問及主人公有關生活閑情被劉司令邀至家中觀賞盆景。這意外的收獲令筆者如獲至寶,人物形象已經矗立。寫作中筆者圍繞這三個方面展開,回答了公眾較為關注的問題。特別是主人公數十年與這支部隊的聯系,他當班長時成為全軍比武尖子的特殊經歷,對主人公與這支特殊部隊是一個很好的側面展示。而主人公的個性愛好,他對盆景的情趣,更是首次披露。在一個十分敏感而硬性的題材中,插入了閑情逸致,人物活了起來,對這支部隊威武、文明之貌有了一個生動的側面展示。在人物個性方面,人物的職位與所涉事件是密切相關的,寫出這種關系的意義與影響是專訪的出發(fā)點,從中表現出人物的特色,則是專訪寫作的重點。本書下冊所輯《泛珠三角成為中泰合作的橋梁-訪泰王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倪密先生》,就是意圖通過一位外交官談泛珠三角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意義與前景。倪密先生是一位有影響的泰國外交官,他兩次出任駐中國外交領事,對中國事務十分熟悉。筆者采訪他時正是東南亞國家遭受海嘯災害不久和泛珠合作實施之初,因此有關采訪活題就從此切入。但筆者意在突出泰國與泛珠合作的現實與前景,所問也就從這兩件事情人題,成文時文章題目也緊扣這一內容。文章出來后,倪密先生專門委托秘書致電筆者,認為在中泰建交30周年前夕,這篇文章的內容較好地表達了中泰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和他作為泰國外交官的使命。人事相融,二要根據不同人物寫出人與事的高度。所謂高度,是新聞的力度。普通人與高層人物,都會在不同方面體現特殊的社會影響,即產生新聞價值。這是人物專訪的根本意義。人事相融,二要根據不同人物寫出人與事的高度。所謂高度,是新聞的力度。普通人與高層人物,都會在不同方面體現特殊的社會影響,即產生新聞價值。這是人物專訪的根本意義。本書上冊所輯《用行動反對霸權主義-“全國十大杰出工人”劉鐵兒訪談》,在當時由這樣一位普通而有影響的工人師傅來談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國駐南使館的看法,有著新聞的“顯要”意義,而突出的就是用實際行動愛國,保持理性愛國,保持社會穩(wěn)定,這也是專訪的出發(fā)點。因此,筆者突出了這位全國勞動模范的“杰出”之處,通過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明展示對祖國強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殊意義。文章不長,但主題明確,人事相融,產生了很好的新聞效果。本書上冊所選《現代化中心城市的使命和希望-訪廣東省委副書記、廣州市委書記黃華華》一文中,筆者突出的是時任廣州市委書記黃華華對廣州新一輪發(fā)展的定位思考,這在廣州開始實施“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2010年一大變”這一重要舉措之初,社會對廣州的關注、人們對廣州的期待,是問題所在。黃華華回答采訪問題時,對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和國外的一些大城市發(fā)展路徑有簡要對比,這種比較是一種廣度,也體現廣州發(fā)展的思考已經在國際化的高度展開。而在對廣州當時的具體工作介紹中,筆者抓住了“民生”、“可持續(xù)發(fā)展”重點,從而體現了這篇專訪的特點。人事相融,三要盡可能把人物性格與細節(jié)融合在事件里,力爭專訪可讀、人物可親。專訪,尤其是一些領導者的專訪,完全工作性,不可讀,冗長,是一種通病。人事相融,三要盡可能把人物性格與細節(jié)融合在事件里,力爭專訪可讀、人物可親。專訪,尤其是一些領導者的專訪,完全工作性,不可讀,冗長,是一種通病。本書上冊所輯《母親節(jié)話母親-訪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臨時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和《“此生獻給民族汽車工業(yè)”―訪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執(zhí)行副總經理張愛群》兩文,力避枯燥,突出人物性格,把人物生活化,把大事、大主題放在人物的細節(jié)與生活事件中,使人物與事件有較好的融合。在香港回歸祖國前,范徐麗泰也是備受關注的人物,尤其她當時的身份,寫什么,寫的內容能否回答公眾的關注,決定專訪的成敗。當時非常好的時機是母親節(jié),這樣一位非凡女性,同時作為一位母親,由此切入就有了較開闊的時空和主題發(fā)揮機會,特別是她為女兒欣然“解腎”細節(jié),讓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堅定、慈愛胸懷女性的情感。而張愛群是一位會表達、善言辭的女性,她的答問風趣,表現思想形象,寫作時適當發(fā)揮,讀起來讓人十分愜意。人物性格是通過事件表達的,寫人重要的是既要表現他怎么說同時表現他怎么做,言行合一才更突出人物性格。本書下冊所輯《紅星照我去長征-訪95歲老紅軍寇慶延》一文,筆者特別把朱德總司令槍口下救主人公一事作為一個獨立內容,就是想突出主人公在長征特殊經歷中經受磨難愈挫愈奮的精神,在后來的經歷中特別是“文革”時期,主人公依然不改革命初衷與堅定信念。筆者特別記敘了這樣一筆:“‘要是沒有朱老總在關鍵時刻的這句話,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們現在的采訪了?!芾蠈ξ覀児恍?,話語明快而又不失幽默?!弊鳛橐晃?5歲高齡的老紅軍,說這話時他的豪情與達觀也由此可見一斑。人物專訪,特別是一些領導者的專訪,注重一些生活化的細節(jié),適當加入一些場景的描寫,會有機深化主題并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在新聞寫作中,筆者一直注重并追求這點,也產生了明顯的效果。本書上冊所輯《吸引人才推進創(chuàng)新-訪廣州市市長林樹森》和《“精兵嚴治”新篇章-記廣東公安邊防總隊政委孫克雄大?!罚聝运嫛对诟叩拈_放與合作水平上把深圳建成國際化城市-訪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長李鴻忠》和《龍尾驅動 促進共贏-“泛珠”合作一年訪云南省省長徐榮凱》,筆者都特別注意了這點。二、側重一記:以側為重,彰顯精神所謂側記是有所側重。側重的是人物視角,即新聞價值。因此它必須出彩。這就要求把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把公眾關心的人物意義表達出來,因此彰顯人物精神以表現報道目的,是人物側記的關鍵。人物側記,是人物報道中較為簡單但主題鮮明的一種,往往寫具體事,有特定場景,并有媒體的特定要求,經常在一些專題、專欄中使用。但人物側記并非全是就事寫事,雖速記但不應速朽,因此它應該精彩。所謂側記是有所側重。側重的是人物視角,即新聞價值。因此它必須出彩。側記也不一定要求多深多透,不是全記,但要抓取特點,以特點樹形象,讓人物活起來,讓新聞價值生動地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把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把公眾關心的人物意義表達出來,因此彰顯人物精神以表現報道目的,是人物側記的關鍵。從哪里確定側面,從什么角度可以側而不偏,達到橫看成嶺側成峰?一是要依據新聞報道目的確定視點以張揚人物精神。新聞人物的報道首先是新聞需要,人物于新聞的意義是他某一特定行為、思想為公眾所關心,或為媒體所重視。因此這個視角是從新聞出發(fā)的意義取向,是很好地體現報道目的的寫作重點。a一是要依據新聞報道目的確定視點以張揚人物精神??慈宋锟梢圆煌暯牵粋€人總有多種社會角色和不同社會擔當。視角往往決定事物的基本判斷,并體現觀察的意義。新聞人物的報道首先是新聞需要,人物于新聞的意義是他某一特定行為、思想為公眾所關心,或為媒體所重視。因此這個視角是從新聞出發(fā)的意義取向,是很好地體現報道目的的寫作重點。所謂視角還是觀察與寫作的難點。難就難在我們容易流于表面。人物的新聞性是變動的,一個特殊的公眾人物,往往到處被媒體關注,但如何體現本媒體報道的個性,在眾多新聞中再出新,這就不容易了。如果只是重復以往報道的素材,這顯然把新聞變成了舊聞。這對記者是個考驗,對寫作更是挑戰(zhàn)。本書上冊所輯《碩士干“農活”》一文,報道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為數不多的高學歷知識分子主動放棄城里“鐵飯碗”去農村另創(chuàng)事業(yè)的新聞,對這個具體人物當時已有不少媒體做過報道了,筆者接觸到這個人物是參加廣東省一次有關會議,筆者當時的感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新聞人物。但只是報道他的選擇,意義不突出。經過交談與思考,筆者認為他在農村創(chuàng)業(yè)的做法,特別是與當時農村剛剛興起仍在探索中的農業(yè)產業(yè)化做法,才更深刻地體現了人物的個性意義和新聞價值。于是筆者以此突出人物的這一側面作為報道重點。這一主題與此時黨的十五大召開不久后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做出的重大決策非常吻合。這一視角與側重,顯然超越了碩士干農活的一般意義,而把“這一個”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真實的新聞報道中作了升華。

后記

編完作品,后記遲遲沒有動筆。要說的似乎都在作品里了。這是我的一個總結,10年人民日報記者生活的一種總結。70余萬字,只是10年所寫的部分。當然是大部分,也是最費了精力與心血的部分。30多年的工作經歷,與寫總是結緣很深,也是從記事起我比較喜歡的事情。讀小學中學時,作文常常被老師在課堂上讀得有聲有色,給了我無窮的動力和激情。中學畢業(yè)后,在農村披星戴月勞動,是寫作給了我樂趣和期待。做鄉(xiāng)村教師,獨守山頭空寂的學校,是寫作給了我鼓舞與希望。軍旅生活,寫作成為職業(yè)。做記者,寫作又是家常便飯。作家記者輪了一遍,如今重操教師舊業(yè),寫作還是丟不下,寫作著是快樂的。這是我至今的感想。于是,一筆一紙一期待的快樂寫作,化入血脈。感謝生活,感謝寫作,讓我樂在其中,苦亦在其中。記者的寫是有講究的。所以本書里我在每種新聞體裁前把自己的一些心得與體會寫了進去,供有心的寫者參考。寫作有無理論?文章有無作法?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魯迅所說無須定法。就如新聞體裁的分類一樣,并非一律。在本書里,我主要是按自己的實踐按自己的體會來約定的。有了實踐,有了體會,就自然會有作法。不只文章,任何事理大都如此。我把書名叫《新聞熱寫作冷思考》,也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沒有一點熱度與熱情的寫作,就會讓苦占上風,成為苦差事。但冷靜地想想自己的一些寫作,常有驚訝,當時是怎么弄成這樣的?是怎么給煎熬出來的?心頭不免打起冷顫。熱與冷,也是自身知。時下集作品成書很熱,回首思考那些文字成文過程的卻有些冷清。熱很讓人興奮,冷也可以讓人心寧。

編輯推薦

《新聞熱寫作冷思考》既可做新聞專業(yè)的輔導教材,也可當做新聞愛好者的普通讀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聞熱寫作冷思考(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完全是因為工作需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