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05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邵燕祥 頁數(shù):397
Tag標簽:無
前言
有人說老年人“老得,剩下記憶”,我原先還不愿承認,不承認“只剩下記憶”,也就是不承認自己“老”了,因為從年青時就看不慣“倚老賣老”,總覺得說自己老了,在中國這個提倡敬老的國度,便有讓車上別的乘客給你讓座之嫌。后來為了實事求是,承認已經老了,寫過一篇《告別中年》,卻讓家人嘲笑:今天才告別,你以為昨天還是中年哪?轉念一想,朱自清先生詩有“中年便易傷哀樂,老境何當計短長”之句,正是告別中年的宣言,但他那時才四十多五十不到,相比之下,難免“裝嫩”之譏,慚愧了。 還是實證看說服力。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翻翻這幾年寫的東西,竟多是老人話舊,無非幾十年來的個人記憶,有的沾點說史的邊,也是屬于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不免想起唐詩,“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不過我不是宮女,因而說不了宮廷舊事,平時不好交游,什么都淺嘗輒止,記性也越來越差了,憶舊只是一鱗半爪,說史更是邊角余料。雖可讀,未必“好看”。人說,張中行先生晚年寫的“負暄”三話,那樣就很好嘛!那可比不得。張老先生學貫中西,厚積薄發(fā)j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我所“負”的,跟他是同樣的“暄”,然而我連“獻曝”都不敢說,這個詞語已經演化成“出謀獻策”的謙詞,你讓我給誰“出謀獻策”?還是改說“獻芹”吧,一把沒有厚味的芹菜,愛吃的買來嘗嘗,不愛吃的掉頭而去就是了?! 榱吮苊馔约哼^去的書重復,變成“炒冷飯”,此集主要選取了2003年來所作。按照中國舊例以虛歲計年,我在2002年壬午已是七十。過去的畫家有題“八十以后作”,“九十以后作”的,我這集子里的文章也可叫做“七十以后作”,不過現(xiàn)在活到七十并不稀奇,故不帶炫示之義,標志而已。編輯時發(fā)現(xiàn)前兩年也有幾篇與歷史記憶相關的,一并收了進來?! ∪嗽跁r間中總有一個落腳點??磥?,春秋鼎盛的中年、壯年,當然是結結實實地立足于現(xiàn)在,繼往而又開來;正在成長期的青少年,自然是一腳在現(xiàn)在,一腳邁向未來;而一入老境,一腳還在現(xiàn)世,一腳卻無疑拖在過去了?! ∑鋵?,我的寫作從面向現(xiàn)實,到更多地回眸(如今人們愛用這個詞,以代“回首”“回顧”“回頭看”,我卻總是由此想到《長恨歌》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啞然失笑;時風是不可抗拒的,在這里姑且也隨俗“回眸”),信不信由你,是受了年輕人的影響。“50后”回憶上山下鄉(xiāng)早就讀得多了,“70后”回憶他們小時候玩些什么游戲,也津津有味,那時“80后”還未崛起,我想,我們這些“30后”“20后”,是不是也可以憶憶舊了?不然一旦“就木”(不,應該是“就火”),豈不真的應了“往事如煙,,那讖言,讓所有往事的記憶通通化為青煙嗎? 不同年紀的人,各憶其舊,是正常的。我這里寫的,想來須中年以后人會感到一些興趣。主要也是可以同他們的個人記憶印證一下,而不會有其他的效果。我不信什么“經驗”之說,以我有限的經驗,極少人能從別人的身上,從別人的記憶、別人的經歷,得到經驗和教訓(這是老說法,經驗指成功的先例,教訓指失敗的鏡鑒,后來大概厭煩“教訓”二字,改說“正面經驗,,和“反面經驗”了,如同命名所謂“反面教員”一樣)。我看到的,是學壞容易學好難,帝王家的教育是最充分最規(guī)范的教育了吧,你看歷朝歷代的帝王,是不是把過去的“反面經驗,,當tt正面經驗”接受的多,以致一個一個走向敗亡? 從書本上學歷史是一回事,拿書本跟現(xiàn)實生活對照著學,又是一回事,書本各種各樣,其中的一類叫做教科書,更是不可不信,不可盡信——其實又何嘗限于教科書,什么書不是如此? 我這本書,更不例外,謹供參考,以至供批判,誰若說是“青少年不宜”,亦無不可?! ∫驗槲乙詾?,供青少年讀的書,總還是要朝氣蓬勃,鼓舞人進取,而不是消極退卻,不是讓人做“兩腳書櫥”或盲目跟風隨大流,而要習于獨立思考,善于懷疑,敢于批判,寧可有一點偏激,萬不要四平八穩(wěn)……許多年前,我雖因性格和家教,總是回避矛盾,少攻多守,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倒也曾有過“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時候;碰了釘子,又沉默許多年后,一度重拾舊筆,便又躍躍欲試,然而,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精神的老去,無意中感到了“說理疲勞”,對自己全神貫注又仿佛舌敝唇焦的嘵嘵不休,終究有什么實效,從困惑而至失望。結果一是寫得漸少,每每本有了些寫點什么的念頭,跟著就被自己給打斷了;二是即便寫出,筆下銳氣盡失,棱角磨光,成了些可說可不說的廢話。不‘免自哂,用五十年代的話說,很像是我最不以為然的“革命意志衰退”——我會不會變成當時的“典型”如劉世吾、馬士元一流人物??? 電腦打字時出現(xiàn)的聯(lián)想詞組,都是程序設計所有,能使人省不少事,但我所用的軟件,“一”字后的頭一個聯(lián)想是“一落千丈”,“日”字后頭是“日暮途窮”……一不留神就跑出來;我并非一個忌諱多多的人,但對無意間帶出來的這類成語,三天兩頭碰到,還是萌生不快。我想,設計這套程序的軟件工程師,未必年紀很大,但心情一定不好,才會在潛意識支配下首先想到這么些不吉利的詞語,表現(xiàn)了濃厚的暮氣。想想我近來在文字中也不止一次出現(xiàn)什么“垂垂老矣”一類老氣橫秋的話,對人對己都是不良暗示。今后必須注意,別放任一己的暮氣去侵犯讀者,實在老化,就不如擱筆了吧。
內容概要
《教科書外看歷史》是一部講說中外歷史的書。所以不同于教科書者,一是自由選擇史料,爭取“片面性”,反對“系統(tǒng)性”;二,隨筆寫法,布衣便服,而無西裝革履般的嚴密規(guī)整;三,摒棄“價值中立”,縱橫議論,“意氣用事”,然而論從史出,又絕非戲說。
作者簡介
邵燕祥,詩人,祖籍浙江蕭山,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學肄業(yè),后在華北大學結業(yè)。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1958年初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詩刊》工作,先后擔任編輯部主任、副主編。曾任中國作協(xié)第三、第四屆理事,第四屆主席團委員。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詩刊》副主編,中國作協(xié)第三、四屆理事。著有詩集《到遠方去》、《在遠方》、《遲開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長詩集》。 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那時叫北平)一個職員家庭。1945年夏天,從小學進入中學。處女作是1946年4月發(fā)表在報紙上的一篇雜文《由口舌說起》,批評了習于飛短流長的社會現(xiàn)象。從那時起,他在參與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運動的同時,寫了不少雜文、詩歌和散文式的小說。1949年初,北京解放,他終止了在大學一年級的學業(yè),到北京電臺工作。他的第一本詩集《歌唱北京城》(1951)和第二本詩集《到遠方去》(1955),收入50年代初期寫的抒情詩,其中一些表現(xiàn)了年輕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個性色彩的詩,為他贏得了讀者的最初的聲譽。20世紀五十年代即為有影響力的青年詩人,后轉向散文,雜感寫作。但是不久,由于他的詩和雜文中觸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會現(xiàn)象,受到批評和斗爭。直到1978年,他被剝奪發(fā)表作品的權利達20年之久。其間,在1962年春有些解凍的跡象,他得以寫了一個劇本,發(fā)表了幾首詩和一篇小說;這年秋天,那篇寫親子之情而不涉及階級斗爭的小說又遭到公開抨擊。他在1979年初恢復政治名譽。從1980年到1986年,出版了《獻給歷史的情歌》、《在遠方》、《如花怒放》、《遲開的花》、《邵燕祥抒情長詩集》等八種詩集和詩選,還有詩評集《贈給十八歲的詩人》、《晨昏隨筆》,雜文集《蜜和刺》、《憂樂百篇》。從1980年前后發(fā)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雜文開始,又寫了大量的雜文,批評各種社會弊病?,F(xiàn)為中國作協(xié)理事和主席團委員,中國筆會中心會員。
書籍目錄
前記重過莫斯科《夢醒莫斯科》序歷史的感嘆重讀“赫魯曉夫接見”的老照片普希金詠蝗蟲詩日光之下無新事希特勒的伎倆白玫瑰:1943年的鮮血遙望諾曼底歷史上有過這樣的聲音被正史所遺忘的李納《弱光下的留影》序北京的城墻也談“壞分子”“秀才”可畏中國有個夾邊溝讀高爾泰二則研究一下“吳芝圃現(xiàn)象”說隱瞞女囚們的生活“群眾專政”:回憶與思索清華園:雕像無言好書過眼大學分合史關于晚年郭沫若沈從文百年誕辰紀念巴金是屬于民間的胡子和胡子以外為辛笛紀念文集作序說屈辱相見恨晚相別恨早贈藍翎請你讀一讀,無論你是誰——高耀潔《中國艾滋病調查》讀后讀《周思聰與友人書》《一個女播音員的命運》序歷史現(xiàn)場與個人記憶——《找靈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引言古之讀書人已矣今之讀書人如何游民文化拉雜談說“祿”我們要回到辛亥革命以前嗎?想起了經濟民主從法律角度看毛澤東稿酬——讀祖丁遠《毛澤東的稿酬該如何用》試論假話未必不可講端陽的尷尬圍繞一則廣告的閱讀筆記林凱《不受約束的思想》序羅大佑的歌詞“不屑一顧”是何人?人和鬼讀《“嗲”》“非禮”六則瑣記新春試筆盛世二題辨義務,查《辭海》挑刺小隨筆小隨筆(續(xù))《奧斯維辛之后》自序以詩代序
章節(jié)摘錄
重過莫斯科 此身雖在堪驚 從1957年春天初訪莫斯科,到2003年秋天重來,間隔了46個年頭。在天文時間里,這簡直算不了什么,在個人,卻是“朝如青絲暮成雪”。許多歷史上杰出的人物,一生也沒活這么長,契訶夫才44歲就病死了,普希金只在人間逗留了38年! 而在人類歷史上,這46年經歷了太多叫人不勝滄桑的大變動。我們是1956年蘇共二十大后第一個出訪蘇聯(lián)的中國記者團,又正當1917十月革命的40周年,赫魯曉夫在接見時,讓我們捎個口信:他們準備以盛大的慶典迎接毛澤東同志的到來。我在此行中寫的組詩,就題為《第四十個春天》。詩集排好了版,沒有問世。因為就在毛澤東率團去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的同時,我正式成了反右派斗爭的對象。這個政治運動,不僅像是斯大林時期所謂“肅反擴大化”的重演,而且使人聯(lián)想到十月革命勝利初期,清除立憲民主黨、無政府主義者、孟什維克以及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斗爭。我和我的幾十萬同案者們的命運,就這樣跟十月革命聯(lián)系起來?! ∑浜螅诶鋺?zhàn)一方的社會主義陣營里,陸續(xù)發(fā)生了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事變。號稱“牢不可破的友誼”而結盟的中蘇兩個大國,由互相指責的所謂論戰(zhàn)而終于分裂。在我們這里,三年大饑荒,死人無數(shù),十年大動亂,更是冤獄遍于國中;在蘇聯(lián)那里,一度說已建成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然而衛(wèi)星上天、軍備競賽和打擊持異議者,都不能消解幾十年來積累的社會矛盾和民間積怨,最后出現(xiàn)謎一樣的突變,曾以列寧斯大林為旗幟的政黨、政權一朝瓦解?! 《韲艘苍S從戈爾巴喬夫提倡公開化,特別是近年公開蘇共檔案以來,對幾十年的歷史有了較多較深入的了解。我們中國的普通人,若說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未免有些牽強,因為大家離真正的廬山遠得很,廬山遠在萬千里外的云霧之中,我們對歷史深層的所知,正合著香港人愛說的:“一頭霧水”?! ≌绽焦饩€微弱的列寧墓里去看望逝世近八十年的列寧。魚貫而行的不少是俄國老太太,神情凝重,只是注目為禮。倒是有些六十歲左右的中國游客,多半是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繞過列寧遺體時,鞠躬如也,就像在八寶山的告別儀式上似的?! ≡诹袑幠雇猓霭榈?,盡是蘇維埃政權時代的頭面人物。斯大林的遺體在1961年10月蘇共22次黨代會后從列寧墓遷出,焚化了埋在后面赭紅的克里姆林宮宮墻墻根。有一些蘇聯(lián)元帥和蘇共總書記,各立一尊石雕半身像,依次排列著;文秀數(shù)過來,發(fā)現(xiàn)沒有赫魯曉夫,一問,才知道,這里都是在總書記任上去世的,契爾沃年科雖只當了年把,死在任上時身份仍是總書記,而赫魯曉夫雖當了十一二年的總書記,可沒死就下了臺,死時的塔斯社消息也只稱之為“養(yǎng)老金領取者”了,故不在塑像之列。然而我們接著發(fā)現(xiàn),排尾的一個是蘇斯洛夫,并沒當過總書記,置身于此,類乎破格,但他是幾朝元老,據(jù)說頗有操縱一切的權力和手腕,他又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宰,多年來力圖控制蘇聯(lián)人的精神世界。原來立像的標準是靈活的,出于某種需要,全在掌握之問。我和文秀相視而笑,不再追問?! 〔贿^,在這個顯赫位置上接受瞻仰或參觀的死者,都不得不跟他們的夫人分開。我就在新圣母公墓里,發(fā)現(xiàn)了蘇斯洛夫夫人蘇斯洛娃的墓,不遠還有赫魯曉夫的墓,布爾加寧的墓,以及赫魯曉夫為首的政治局委員里惟一的婦女,一度風頭甚健的文化部長福爾采娃的墓。這個公墓似有一個好處,只講先來后到,不以身份為序,因此參差錯落,也顧不得死者們生前的恩恩怨怨了?! ∪缃袼械侥箍朴^光的人,差不多都被人領到這個公墓看看,像在巴黎差不多都要去看看拉茲雪夫神父公墓那樣。這些墓園也的確比我們國內的公墓好看,因為每座墓都有不同的設計,有的堪稱藝術匠心之作。北京現(xiàn)在除了八寶山之外,也又開辟了些新的公墓,闊人和他們的家人子女,開始關注身后的陰宅了,日積月累,將會形成一些新的旅游景點吧?! 「呙е摹鹅`魂的歸宿·俄羅斯墓園文化》一書圖文并茂,其中芭蕾舞大師烏蘭諾娃的墓前還是一幅照片,這回已經代之以她《天鵝湖》舞姿的立體雕像。公墓的另一處,又見一座全身雕像,當代職業(yè)婦女的裝束,原來是戈爾巴喬夫的夫人賴莎。在這里,她是新來的?! ∽叱瞿箞@,已近黃昏,驟雨微晴,有一線斜陽透過云層,一陣風來,梧桐葉落,不禁想起“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句子。不過這里一切清掃得干干凈凈,規(guī)規(guī)整整,沒有詞里那般的蕭颯。 回想四十六年前,那“第四十個春天”,雖說經過蘇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經過波蘭、匈牙利接連的動蕩,我們恍惚感覺到國際共運的某種危機,社會主義陣營不再是一片玫瑰色,但我所受的政治熏陶,仍然使我懷著朝圣般的心情。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批判和革命傳統(tǒng),加上十月革命以來中國革命者“到莫斯科去”的浪漫行跡,深入我們的心,使我們對“新俄”幾乎天然地懷著好感,加上蘇聯(lián)畫報、電影歌曲對視覺和聽覺的沖擊,說起蘇聯(lián),陽光與鮮花更像是無可更易的主調。我在當時團里算是年紀小的,比我大十歲二十歲的人其實也都差不多。我們那次訪問的政治色彩很濃,我們的任務本來就是要報道十月革命四十年的成就,藉以修補因揭露批判斯大林而露出破綻的蘇聯(lián)和社會主義形象。我們所要著意的自然是光明面,是輝煌、偉大、歡樂、幸福,縱的與十月革命前“生活像泥河一樣流”的日子相比,橫的與西方世界的兩極對立和“垂死沒落”、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貧窮痛苦相比;這是既定的宣傳要點,也是采訪時的指導思想?! ∵@回迥然不同了,我們夫婦只是私人游歷,她是初來,我雖說是重游,卻并不為了懷舊。經過幾十年的政治變遷,那些團結一致或你死我活的政壇人物一個個出局了,去世了,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依然在俄羅斯這片遼闊廣大的土地上生活著,這才是真實的生活,每天都有新的太陽升起的真實生活?! ∥以谒氖昵俺鮼頃r,接待過我們的,我們采訪過、接觸過、邂逅過的朋友,滿街上的行人,大劇院里的觀眾,其中中年以上的想必都垂垂老矣,當年四十多歲的人,如今還有多少健在的?反正我們記者團的成員,除了我和新疆的富文(他當時44歲,今已晉九),別人都不在了,有兩位,劉克林和丁九,還是在文革中自盡的?! ≌驹诩t場一角,不是憑吊一個政權,而是面對著一去不復返的時間,面對著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歷史,想起我認識的和陌生的,那么眾多的人已經不在,而我幸存,忽然覺得“此身雖在堪驚”!我得以茍活到今天,是怎樣的際遇的偶然?! ≌l能自由呼吸 歷史上,生活中,一切假設都是蒼白無力的。但我從小接受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教諭,學會“設身處地”,后來愛好了文學,這就轉化成一種身份和境遇的假設?! ≡谑赂锩氖苣甑?957訪問蘇聯(lián),我倒沒有想象自己在四十年前的1917躬逢其盛,那時候連瞿秋白還沒有到“赤都”來,張西曼似也還只在遠東海參崴一帶,傳說親眼見過列寧的柯慶施則還不知道在哪里;但我確實想過,我若在1927年來到莫斯科,我將會是怎樣的命運?我的叔父年輕時,1926年在上海,即將由中共派往莫斯科學習,不幸被軍閥孫傳芳逮捕,從此改變了一生的道路。如果他那時成行,到了莫斯科,在爾后的年份里,他會跟著米夫、王明大抓“托派”、大反“江浙同鄉(xiāng)會”等等,還是抵制反對,而被加上托派的罪名,遭到流放、監(jiān)禁或遣返回國?簡直全都不敢想象。 說到1937年,自然不會假設自己在莫斯科,而是想象我逃離淪陷敵手的北平,然后或從津浦路南下,或到平西平北投身抗日武裝。到了1947年,真的參加革命的時候,是為“最低綱領”即為打倒蔣介石,建立一個由“聯(lián)合政府”執(zhí)政的新民主主義的中國而奮斗;心目中卻想望著“最高綱領”從社會主義進入共產主義,蘇聯(lián)乃是叫人神往的樣本。那時候總是悄悄地哼著姜椿芳譯詞的《祖國進行曲》: 我們祖國多么遼闊廣大, 她有無數(shù)田野和森林; 我們沒有見過別的國家 可以這樣自由呼吸…… 記得艾青有一首詩,說他行走在中國西部高原的公路上,“像那些阿美利加人/行走在加利福尼亞的大道上”一樣,為此受到批評。說來慚愧,我哼著這首蘇聯(lián)電影插曲,就如哼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似的,仿佛我也把這“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當作了自己的祖國,并且以這是惟一可以“自由呼吸”的國度而“自豪”。這是40年代一個傾心于共產黨的少年的心理。說來跟30年代把革命根據(jù)地叫做“蘇(維埃)區(qū)”,以至刷出“擁護蘇聯(lián)”“保衛(wèi)蘇聯(lián)”的標語,如出一轍。這種心理機制,由于《共產黨宣言》論斷“工人無祖國”,以及有關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宣傳教育,而更加強了。如果為自己辯護的話,可以說,這是因為生活在蔣介石國民黨治下,實在感到窒息,難免向往著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罷了。 何滿子后來有一句一針見血的話,說:其實在那片國土上,當時能夠自由呼吸的,大概只有“克格勃”?! 】烁癫娜Q,應該是蘇聯(lián)的國家政治保安局或國家安全委員會吧。安全機構是各國都有的,并無足怪??烁癫獏s因它把觸角伸向“鐵幕”之外的各個角落,而為世人所熟知;它在“鐵幕”之內的作為,是直到斯大林死后才逐漸透露出來的。它現(xiàn)在已經成為包括它的前身“契卡”(十月革命后的肅反委員會),內務人民委員部,以及曾是蘇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格別烏”在內的一個代詞。在漫長的斯大林時代,在蘇聯(lián)國土上有這樣一支聽命于斯大林的別動隊,不但凌駕于整個社會之上,蘇維埃之上,而且凌駕于蘇聯(lián)共產黨之上,單是1936到1939這三四年間,就有一半以上的蘇共黨員,一百二十多萬人曾被逮捕,只有5萬人獲得釋放,就不必說千千萬萬非黨的蘇聯(lián)公民了?! 』赝勾罅謺r代,在第一線上沖鋒陷陣,以革命的名義進行搜捕,乃至動用告密、偽證、刑訊等非法手段,鎮(zhèn)壓異己、濫殺無辜的組織者和執(zhí)行者,就是這支別動隊。它罪無可逭地成為人民群眾怨恨之所集。因此,當民怨爆發(fā)的時候,首先就把克格勃辦公樓前矗立了幾十年的捷爾任斯基塑像,套上繩索拉倒了:這個十月革命前后列寧的親密戰(zhàn)友,被當成了極權統(tǒng)治的象征?! 〔贿^,十幾年后,這回我在白海波羅的海運河上,看到迎面而來的一艘貨船,沿用著“捷爾任斯基號”的老船名。而且,據(jù)說他那被拉倒的石像已經另外擇地重立起來。我不相信這是像有人說的,因為普京出身于克格勃,對這位契卡老領導、高高瘦瘦穿馬靴的波蘭人格外關照;而多半是由于在老一代俄羅斯人的記憶中,把他在革命狂飆時期的肅反行動,跟建立星羅棋布的“古拉格群島”區(qū)別開來,捷爾任斯基去世較早,沒有參與過后來的事。而且,不但是捷爾任斯基,還有早夭的斯維爾德洛夫,若是一直活到30-40年代,能不能逃脫主要針對老近衛(wèi)軍的屠戮都很難說?! ∷勾罅謺r期的恐怖行動,應該說從20年代反“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聯(lián)盟”等一系列對“反對派”的斗爭已肇其端,到1937-1938年的莫斯科大審判形成一次高潮,那兩年里,以“反革命活動”罪逮捕了蘇共第十七次代表大會1996名代表中的半數(shù)以上(1108名),逮捕和處決了這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的98名,達到百分之七十。三次莫斯科大審判以受審者百分之百的當場服罪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實際上所謂“清洗異己分子”沒有就此煞車,更大規(guī)模地斬盡殺絕的行動指向了遠不是什么反對派,而只是斯大林自己疑神疑鬼的,下面投機者告密的,更不用說多少表現(xiàn)出對其政策、做法有些異議的對象,幾乎是所有他昔日的追隨者、合作者?! 〖词故窃谒羰瓜聻橹圃炜植莱霰M全力的人,例如在貝利亞之前,曾于30-40年代任內務人民委員的亞戈達、葉若夫,也先后被斯大林除掉了。由此可見,何滿子先生只說對了一半;在斯大林時代的蘇聯(lián),就連“克格勃”也不能“自由呼吸”?! ÷犝f美國中央情報局門前有一座內森·黑爾的雕像,他是二百多年前獨立戰(zhàn)爭中受華盛頓派遣,打入英軍收集情報,身份暴露被處死的青年英烈,一向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間諜,受到人們的尊崇。我想,由于美國的政權穩(wěn)定,總是按程序如期接替,從來沒有翻天覆地顛覆歷史的民變,加上內森·黑爾所標志的傳統(tǒng),是對外而非對內,為人們常情常理所能接受,因此,這座石像才得以屹立至今,安然無恙吧?! ∵@一點完全可以理解。在反法西斯的隱秘戰(zhàn)線上功勛卓著的佐爾格,雖是德國人,卻屬于蘇聯(lián)特工系統(tǒng),由西歐轉戰(zhàn)東方,最先從日本軍方獲取了希特勒將進攻蘇聯(lián)的情報。盡管不幸犧牲,而他的大智大勇彪炳史冊,贏得我們的尊敬。對中共特科的潘漢年,我亦作如是觀。他們不是為金錢受雇于人,而是為理想而斗爭,為理想而不惜赴死,尤其在二戰(zhàn)中,不僅為本民族,也是為全人類做出貢獻?! ∑查_意識形態(tài)的差別,凡是稱職的國際諜報人員,其智商和意志都必有過人之處。移之于其他的領域,也會另有所成。然而,在今天俄羅斯的高級公職當中,據(jù)說原克格勃人員占到四分之一的比例,這將對這個國家的未來產生什么影響呢?
編輯推薦
《教科書外看歷史》作者邵燕祥,詩人,祖籍浙江蕭山,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學肄業(yè),后在華北大學結業(yè)。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1958年初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詩刊》工作,先后擔任編輯部主任、副主編。曾任中國作協(xié)第三、第四屆理事,第四屆主席團委員。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詩刊》副主編,中國作協(xié)第三、四屆理事。著有詩集《到遠方去》、《在遠方》、《遲開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長詩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