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04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白先勇 頁數(shù):62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白先勇回來了。六月底回來的。他只是回來玩。文藝的公開聚會根本見不到他的影子。耕莘文教院舉辦的暑期寫作班請他講兩堂課,這位在美國教中國文學的講師一再叫苦:“講些什么呢?我從沒用中文講過課——非講不可嗎?”余光中拍拍他肩膀:“在臺北,作家演講是常事。你再待上三個月,電視、電臺通通會找你來了!”但白先勇不會待那么久。九月初,他就要回中州大學圣塔·巴巴拉分校上課去了。
作者簡介
作者自先勇是臺灣當代著名作家, 1937年出生于廣西桂林,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 1965年在美國獲碩士學位?!赌踝印肥亲髡叩牡谝徊块L篇小說,是一部洞察人性、關懷社會現(xiàn)狀的上乘之作,在海外頗有影響。
書籍目錄
第一輯 散文驀然回首《現(xiàn)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明星咖啡館弱冠之年文建、文教要合乎時代需要蕉風椰雨的人間樂士天天天藍第六只手指豈容青史盡成滅寫給阿青的一封信驚變《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不信青春喚不回石頭城下的冥思殉情于藝術的人冠禮文學不死樹猶如此落葉賦臺北上海童年第二輯 文藝評論秋霧中的迷惘鹿港神話崎嶇的心路談小說批評的標準……
章節(jié)摘錄
樹雖如此人卻不朽——讀白先勇的散文“我走過她房間,瞥見她孤獨的身影,就不禁心中一沉,白天在外的繁忙歡娛,一下子都變得虛妄起來。我的快樂明姐不能分享絲毫,我的幸福更不能拯救她的不幸?!? 這是白先勇在《第六只手指》一文中發(fā)出的慨嘆。講中文的人,素喜用“鳥獸散”來表述人間覆水難收的分散局面。可憐的是,白先勇的三姐卻既不可以像鳥那樣飛去,又不可以像狡兔那樣奔走,獨自守在臺北的老家,在父母皆逝,兄弟姐妹紛紛離去的舊宅里長夜孤守,孤燈獨對。仿佛是宿命,每個大家庭里都會潛生出一種悲絕的勢力,它常常以生物性的病狀依附在某個最良善的成員身上,向全家人發(fā)起攻擊,讓他們?yōu)樗硎艿降臍g樂感到慚愧,讓他們因為“愛莫能助”而重新看待個人的能量。 《第六只手指》像《寂寞的十七歲》一樣,道出了中國人間的某種親情的、悲哀的經(jīng)典。 在《白先勇文集》第一卷的“自序”之前,“壓卷”著白先勇和王國祥在臺北的黑白雙人照片,恰同學少年,二人都是英姿勃發(fā),給人一種青春永駐的印象?!稑洫q如此》記述的故事,卻是寫真中的兩個人,分別離開黑白的畫面,進入美國賓州和圣芭芭拉的彩色畫面。同是少年壯志,白先勇似乎處處坦途,王國祥卻前路多舛。每臨假期,王國祥就會到白先勇位于巴薩隆那道940號的宅院中與舊友廝守。可是,由他建議栽的三株意大利柏樹中最欣欣向榮的一株卻突然死去了。此后不久,他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舊病又復發(fā)了。三年之后,“我執(zhí)著國祥的手,送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霎時間,天人兩分,死生契闊,在人間,我向王國祥告了永別?!? 誦文至此,不禁淚流。彩色畫面終結,他們又回到了17歲,1954年夏天,二人在樓梯上跌撞在一起的黑白片斷。44年間的七彩人生,構織出的結尾,并不是執(zhí)手訣別,而是初識在臺北的瞬間…… 白先勇散文的意義,不止于為文。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是對歷代興亡,感時傷懷的追悼,從屈原的《離騷》到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中所表現(xiàn)出人世滄桑的一種蒼涼感,正是中國文學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國演義》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歷史感,以及《紅婁夢·好了歌》中“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的無常感。
編輯推薦
由于家庭的關系,《第六只手指》的作者白先勇所描寫的人物大多是他所熟悉的與他的家庭有密切關系的國民黨社會的上層人物,以及附屬于這個上層社會的各種小人物,其中包括國民黨的將軍,中級軍官,富豪、商人,將軍夫人,經(jīng)理,舞女,交際花,士兵,傭人,妓女等。白先勇早期的作品,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才華,但他的創(chuàng)作仍處在探索和試驗階段。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