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記

出版時間:1997-03-0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張愛玲  頁數:10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張愛玲作品中最觸目驚心的是:人淹沒在日常的細節(jié)中。人的靈性;人的活潑與絢爛,僵死在程式化的生活里,每天都做著同樣的事情,遇見同樣的面孔,談論的是同樣的話題,時間變得虛幻,一天與一年與一生,沒有什么區(qū)別。父母親只盼望著女兒嫁人,嫁了人的女兒又成為母親的翻版,又接著造人,那些小人又會長大,又會重復他(她)的祖父母或父母親的生活。就這樣循環(huán)下去。家里的臥室、客廳、公司的辦公室、電車、咖啡廳的一角……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局促于這些狹小的空間,每天往返,一點點地磨蝕生命,一天天地萎縮下去。

書籍目錄

對照記羅闌觀感被窩關于《傾城之戀》的老實話“嗄?”草爐餅笑紋

章節(jié)摘錄

  【圖二十四】我父親我姑姑與他們的異母兄合影?! ∥夜霉锰嫠赣H不平?!拔蚁肽棠淌遣辉敢獾??!薄 ∥姨_曼蒂克,這話簡直聽不進去?! ∥夜霉糜值溃骸斑@老爺爺也真是--!兩個女兒一個嫁給比她大二十來歲的做填房,一個嫁給比她小六歲的,一輩子嫌她老?!薄 ∥乙娺^六姑奶奶,我祖母唯一的妹妹,大排行第六。所以我看祖父的全集就光記得信札中的這一句:“任令有子年十六,”因為是關于他小姨的婚事,大致是說恩師十分器重這任姓知縣,有意結為兒女親家。六姑奶奶比這十六歲的少年大六歲,(按照數字學,六這數目一定與她的命運有關)應是二十二歲。我祖母也是二十三歲才定親,照當時的標準都是遲婚,因為父親寵愛,留在身邊代看公文等等,去了一個還剩一個。李鴻章本人似乎沒有什么私生活。太太不漂亮,(見圖二十二)那還是不由自己作主的,他唯一的一個姨太太據說也丑。二子二女也都是太太生的?! ∨c她妹妹比起來,我祖母的婚姻要算是美滿的了,在南京蓋了大花園偕隱,詩酒風流。滅太平天國后,許多投置閑散的文武官員都在南京定居,包括我的未來外公家。大概劫后天京的房地產比較便宜?!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對照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8條)

 
 

  •     春節(jié)回家看的,書不在手邊,說不準確,只能講自己大概的感受。
      首先書名《對照記》,我最開始沒看懂究竟是什么跟什么對照,還以為作者是在那打什么機鋒。直到姑媽看到這書封皮兒問我“啥子意思”,我不好意思說我也不是很明白,結果倒有了急智,脫口道:就是“對著照片記下來一些跟照片有關的事唄”。等想明白了就覺得自己很笨、笨得可以!
      其次,書是在一個專賣舊書的地兒買的,但蹊蹺的是包了塑料紙并沒有拆封。我以買舊書的價格買到了它,還以為自己撿了便宜,結果拆開一看,紙張粗糙、印刷粗劣、錯字也不少,關鍵那些老照片都糊得很難瞧清眉眼。我的心情就很惡劣,再次罵自己是個“哈哈”!
      說正題,《對照記》因為照片不清晰已經讓我的閱讀快感打了折扣,而且張愛玲的家底也是她自己的重要談資,很多文章都對此自相蹈襲,所以倒沒什么特別的新鮮感。我買書初衷也是想留本作紀念。
      倒是正文后面收錄的其它雜作讓我驚喜連連。印象最深刻的是談《叛艦喋血》,從探討夏威夷的土著跳到了這個轟動一時的英海軍事件,這種寫作脈絡我在閱讀之初完全沒想到的。
      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央視引進的馬龍*白蘭度版《判艦》,他所飾演的判艦軍官算是我幼時的隱秘愛戀之一。待到后來看教父,怎么都無法相信垂垂老矣的黑幫老大跟英俊有素養(yǎng)的軍官是同一個人。我對這部電影印象很深倒不僅僅是他,關鍵還有大洋上波濤詭譎的航行、風光旖旎、物產豐盛的海島,還有熱辣的草裙舞!總之,各種元素湊在一起,對小時的我來說可謂大開眼界。
      但直到讀了張愛玲的書才知道原來確有其事,而且事實就像羅生門一樣,越探越有意思。電影里面故事的收梢很浪漫,判艦的少年軍官仍然憧憬著回到文明社會,但他的同伴都懼怕當時嚴苛的軍事審判,于是偷偷半夜里放把火把艦船燒掉。軍官夢中驚醒,呼喊了一句:“羅盤在里面,沒有羅盤我們哪也去不了”就沖進火海。再被抬出來時已經燒得面目全非,跟土女妻子說了幾句遺言就去世了。全片也在這悲傷的氣氛中結束。
      事實更殘酷但也更別開生面。軍官并沒葬身火海,只不過失去了統(tǒng)領地位,下屬之間為搶奪為數不多的土女互相斫害。特別是張愛玲分兩次來寫,第一次是大副?道來,第二次又是位研究者的話,對照來看,活生生的羅生門。
      而且張愛玲筆下不光有故事本身,其中夾帶的風土人情也頗讓人耳目一新。比如她說判艦上的原captain后來去澳洲?當地方官,他的寶貝女兒穿了一條當時在old world頗為流行的透視裝裙子,本來自己還加了一條燈籠褲當襯子,還是被島上的(土老帽們)笑得險些暈了過去。乖乖,原來那個時候歐洲主流社會就已經流行透視裝了,而且是不打底的透視裝!
      還有那個時代因為對這些太平洋上的島嶼 過度幻想所掀起的移民熱及其破產無意對我這種愛想入非非的人來說不啻于當頭棒喝。
      書里還提到判艦后幾年島上的土女對白人集體幻滅,因為他們來時衣著光鮮、個個豪富,但后來偏居海島一隅后,不光不洗澡,僅有的文明世界的衣褲也穿得襤褸了,于是僅在腰間圍條遮羞布,比土人都還邋遢。人離鄉(xiāng)賤,我讀到這真覺得又好笑又心酸。
      如果說《判艦》是張愛玲大量援引了當地報道所做的一個故事交代,那么里面的《小鹿》、《埃莫森》、《老人與海》、《海上花》等譯后自序和心得就足見其西文功底的扎實了。里面對某些外文的理解對我都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中國稱得上學貫中西的人并不多,而且熱衷著文以觴讀者的更少。難得出了張愛玲這位才女,而且才情之外還有廣博深厚的知識,實在讓人歆羨。可惜民國后卻過得顛沛流離,很多珍貴的手稿也被盜遺失,對中國文化的沿襲發(fā)展稱得上一大損失和遺憾。
      
      
  •      一直以來,對于張愛玲的了解都很模糊,封面的旗袍裝不是很喜歡,所以一直沒有了解的興趣。
      
      
       在圖書館實在找不到喜歡的書, 便重新把目光挪回比較熟悉的人物名上面。
      
      
       張愛玲用照片記錄了,自小至年色漸衰的容顏,以及身邊的人物。用隨意的文筆記錄了生命中發(fā)生的那些起伏。
      
      
       我終于發(fā)現,她果真是個極美的女子。她的容顏,她的眼神,她的文字,她的服裝,她的朋友,她的故事。一生經歷如此坦蕩的女子,是絕對有理由自傲清高的。再反過來看看她的這張旗袍照,我大概能感覺到為什么她這么喜歡這張照片了。
      
      
       原來一個女子,可以以這樣的姿態(tài),冷僻又驕傲的活著。我開始有點期待能看到她的其它作品了。
      
      
       一個傳奇幾世的女子會寫出怎樣的故事?
      
  •      1994年6月,《對照記—看老照相薄》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下文簡稱《對照記》),成為張愛玲生前發(fā)表的最后一部作品?!秾φ沼洝愤x取了54張老照片,用圖文對照的形式完成了張愛玲“別致而又漂亮的人生謝幕”(陳子善語)。眾多張迷欣喜萬分,藉以影像得以與偶像近距離交流。然而,《對照記》在坐實或超出眾多讀者對張愛玲的想象期待之外,也增加了更多的謎團。照片這一媒介的獨特性,照片與時間的復雜關系,照片的選取標準和編排順序,觀看行為的復雜性等等,使得《對照記》在表面的紀實性背后隱含著更大的虛構性,形成一種別致的照片敘事。
      
       一,老照片中的時間敘事
       《對照記》是一幅通過老照片展現的,張愛玲由不同生命階段組成的完整 “自畫像”。筆者將《對照記》中張愛玲的照片按時間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孩提時代和少女時代,即從張愛玲幼年直至和父親一家決裂,有張愛玲獨照1張、合照9張;第二是成年時期,從張愛玲投奔母親,繼而去港大讀書直至1955年離港赴美前夕,有張愛玲獨照18張、合照3張;第三是晚年時期,漫長的美國歲月在《對照記》中卻只留下區(qū)區(qū)5張照片,且?guī)缀醵际穷^部特寫。其他的就是張愛玲家族的老照片。
       張愛玲的合照大都拍攝于她的孩提時代和少女時代,而成年后的照片卻絕大部分都是獨照。張愛玲成年時期的照片,典型特征是華衣麗服和零度表情的巧妙結合。在這些華衣麗服的映襯下,張愛玲的面部表情不是神采飛揚,而大都蕭索漠然,近乎零度表情。她嘴唇緊閉、眼神空洞漠然,似乎越過了眼前在眺望著不可知的未來或遙遠的過去。李碧華曾對張愛玲的照片有過很精辟的見解:“我的印象至深,是大部分張的倩影,總是仰鏡,鏡頭自低角度往上拍攝,而她又不自覺(或自覺?)地微仰首,高瞻遠矚,睥睨人間。因為這不斷出現的神情,令人有‘鶴立雞群’之強烈感覺。一個人的小動作往往介紹了自己,也出賣了自己。即使什么也不說,卻說了很多?!盵①] 此外,張愛玲很多照片都是側面照,照片中的她似乎在遮掩著、逃避著、抗拒著,給人一種神秘色彩和孤傲感。
       綜觀《對照記》,孩提時代和少女時代的張愛玲被眾人簇擁著,帶著或稚氣可愛或天真爛漫的笑容。而成年后的她卻孤家寡人,神情清淡,難見笑顏。她的童年是還算幸福的,有優(yōu)越的家庭和親友的關愛陪伴,如她在篇末所言:“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而成年后的張愛玲,縱然抱得大名,但種種創(chuàng)痛和生逢亂世讓她遭遇一個“滿目荒涼”的“崎嶇的成長期”。照片中的她,在這“滿目荒涼”中兀自盛開。而“繁弦急管轉入急管衰弦”,到了晚年,已是“急景凋年”,照片中只見一張布著細小皺紋的沉靜的臉。
       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張愛玲不以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而用《對照記》這一本老照相簿作為她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對照記》中,張愛玲似乎“誠實”地呈現了她的一生:天真爛漫的童年,奇裝異服神情傲然的成年,以及平淡落寞的晚年。但果真如此嗎?
       麥克盧漢有句名言:“媒介即信息”。他敏銳地指出了媒介作為信息交流載體的重要性,什么樣的傳播手段承載什么樣的信息。照片作為一種重要的影像媒介,其形象性、客觀性是傳統(tǒng)的藝術樣式如文學、繪畫、音樂等所無法企及的?!罢掌且曈X的延伸”,(麥克盧漢語)它通過線性-非線性、時間-空間、抽象-具象、邏輯-經驗、理解-觀照等這一系列邏輯的轉化,將現實世界經過層層編碼構建成貌似客觀真實的影像世界,極大地擴展了我們的視覺領域。和文字文本相比,照片具有前者所無法獲得的表情語言、體態(tài)語言、裝飾語言等,呈現出比文字文本更為豐富而具象的信息。因此,張愛玲將照片作為她最后一部作品,是否是想藉此與世界與讀者作一次真誠坦率的告白與交流呢?
      《對照記》是一本老照片集。照片是販賣時間的藝術,老照片更是如此?!罢掌プ∧骋粫r刻將其從時間中分離出來,這正是照片的特點之一。”[②] 照片通過把過去歷史中某一時刻固定在方寸照片中,將時間空間化和永恒化,使人們的記憶有一個具體的依托。羅蘭·巴特認為,“它(照片)既非‘藝術’,也不是‘消息’,而是‘證明’,證明才是攝影始創(chuàng)范疇里的東西”[③] “我看到的這個東西曾經在那里、在無限與那個人(攝影師或看照相的人)之間的地方存在過;它曾經在那里存在過,但很快就被隔開了;它絕對存在過,不容質疑的存在過但是已經被移走了。”[④]這就非常明確地說出了照片的本質。
       因為照片與時間的這種關系,使得老照片成為一種不可多得的珍藏品?!罢掌囊徊糠止逃械娜の?,以及照片的美學價值的大部分來源,恰恰是時間給它們帶來的改變?!盵⑤] “照片若是夠舊,就都會變得有趣和動人?!盵⑥] 不僅是在家庭相冊里,在整個當代藝術市場中,老照片也是倍受矚目的寵兒。在2005年,油畫藝術家張曉剛的“老照片”系列作品“血緣系列”以97.72萬美元成交,如此高價,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奇跡。2009年的胡潤當代藝術榜上,張曉剛以3.01億元的總成交額名列榜首,可以說是引領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藝術家李路明的“老照片”系列的拍賣價格雖不能和張曉剛相比,但也是頗為可觀的。在這一可喜的成績中,除卻藝術家本人的藝術才能,老照片這一題材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照片所記錄的是“時間的創(chuàng)傷”(福克斯?塔爾博特語)。張愛玲在小說《連環(huán)套》中對照片發(fā)表過這樣的看法:“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殼。”張愛玲有著極為強烈和敏感的時間意識?!秾φ沼洝分欣险掌m然只是“生命的碎殼”,但這些“碎殼”般的影像足以讓她相信那些人和事曾經真實地出現在她的生命里。他們在照片中復活。因此這些老照片是一種珍貴的生命記憶而被張愛玲倍加珍視。《對照記》中除了張愛玲自己的老照片外,還有6張家族老照片。雖然不算多,卻非常引人注目。這些照片不僅讓讀者直觀地窺到其顯赫的家世背景,而且照片所附“占掉不合比例的篇幅”的說明文字充分體現了張愛玲對這個業(yè)已衰敗的貴族大家庭的情感眷戀,寄托著張愛玲難以忘懷的古老的時間記憶。
       照片作為一種證明,針對的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時間。照片記錄的是瞬間性,而人的記憶則是持續(xù)性的,是敘事的。照片作為一種記憶手段和人的記憶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一張照片保存的是時間流中的一個孤立的瞬間,照片的這種非連續(xù)性,導致了照片觀看時的復雜性。照片只是呈現具象的外觀而已,照片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更何談敘事性。因為“意義要在相互聯系的事物中被發(fā)現,而且沒有事物的發(fā)展,意義就無法存在……被拍下的瞬間唯有當觀眾可以從中看到超越它自身的持續(xù)時,才能獲得意義。如果我們發(fā)現一張照片有意義,是因為我們賦予了它們過去與未來。”[⑦] 因此,本來只是愿意拿出來示人的一張張零散而陳舊的照片,是在拍攝時間和接受觀看時間之間漫長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中,在張愛玲人到晚年蒼涼豁達的心境中,在眾多讀者的觀看和揣摩中,照片的故事開始生成,意義開始呈現。因此,《對照記》中這些老照片的意義和時間敘事,是時間造就的,同時也是張愛玲和眾多讀者所共同賦予的。
      
       二,精心建構的“真實”
       照片自身的意義是被外界附加的,那么就照片自身的真實性而言,它真的有表現出來的那么客觀真實嗎?其實,當人處在攝像機鏡頭面前時,就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從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情緒中暫時解放出來。照片使人脫離了與外部世界的功利關系,使其變成懷舊的審美的關系,一種超然物外的自我審視。羅蘭?巴特有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明室》中有這樣的話:“從我覺得正在被人家通過鏡頭看的那一刻起,就什么都變了:我‘擺起姿勢’來,我在瞬間把握自己弄成了另一個人,我提前使自己變成了影像?!?“攝影是使自我變成另一個人的開始:身份意識扭曲了,分裂了?!?“人像攝影是一個比武場。四種想象出來的事物在那里交匯,在那里沖突,在那里變形。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我是的那個人,我希望人家以為我是的那個人,攝影師以為我是的那個人,攝影師要用以展示其藝術才能的那個人?!盵⑧] 而張愛玲是一個有著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人,她在拍照時不可能沒有某些自我想象和自我塑造,這從《對照記》一些照片中張愛玲神情姿態(tài)即可看出。
       除了人物的因素外,攝影這一行為本身也具有著某種可疑性。有學者曾明確指出:“攝影雖然極其逼真,但卻具有一種虛幻的客觀性。鏡頭,這個所謂沒有偏袒的眼睛,事實上允對每一事實進行可能的歪曲。形象特征是由攝影者的觀點及其老板的要求來決定的。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重要性并不僅在于它具有潛力,而主要在于它具有能形成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行動以及解釋我們的社會這樣一種能力?!盵⑨] 因此,一張照片的誕生可以說是攝影者和被拍攝者的合謀。
      深入《對照記》,對《對照記》真實性的質疑,不僅來自上述因素,而是主要來自張愛玲對照片耐人尋味的選取和編排,這也是造成《對照記》敘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照片是私人生活的真實呈現,而張愛玲對私人生活向來是維護的。早在1947年,她就在《有幾句話同讀者說》中明確表達了對個人私生活的捍衛(wèi):“私人的事本來用不著向大眾剖白,除了對自己家的家長之外仿佛我沒有解釋的義務?!倍@次張愛玲的《對照記》出人意料地把自己呈現在公眾面前。但看完《對照記》,估計很多抱著窺視和八卦的心理的讀者會感到失望。因為這本書中看不到太多具有隱私性質的私人生活。
       《對照記》中,除了張愛玲本人的自我塑造之外,她對照片的選取和編排也是大有深意的。張愛玲在《對照記》的“序”中說幸存的老照片都收入其中了,但在篇末卻又說照片“唯一的取舍標準是怕不怕丟失”,在這互相矛盾中無疑表明這些照片是經過挑選的。明顯的例子,她生命中兩個最為重要的男人,胡蘭成和賴雅的照片竟一張都沒有收入其中?!秾φ沼洝分幸矝]有張愛玲與父親或母親的合影,以及父母親兩人的合影。對張愛玲影響最大的愛情和親情在《對照記》中都是不在場的。這使得《對照記》中的張愛玲呈現出一種被遺棄的、孑然一身的孤獨之境,充滿蒼涼之感。由此,胡蘭成對張愛玲的那句評價“愛玲從不牽愁扯恨”真是貼切,她不會自憐自傷,只是干凈地生活,瀟灑地離開,然后給世人留下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巨大謎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首度面世的張愛玲遺作《雷峰塔》、《易經》和《小團圓》中,這些在《對照記》中缺失的內容在這三部小說中得到詳盡的令人震驚的“小說化”呈現。一些學者已經注意到了《對照記》與《小團圓》的互文性[⑩]。其實在張愛玲原本的計劃中,是準備在她生前將《對照記》與《小團圓》作為合集出單行本的,但由于身體狀況不佳,《小團圓》寫作進度非常緩慢,只得先出《對照記》。因此《對照記》和《小團圓》的寫作,似乎是一種策略,先拋出一個謎團,然后再用一種更大的謎團來解釋它。二者互相對照,互相補充。陳子善說《對照記》的寫作是“別致而又漂亮的人生謝幕”,而不妨認為,這更是一種“智慧的人生謝幕”。
       張愛玲的《對照記》中呈現的大部分是她生命中美好和光明的一面(如童年的溫馨,成名后的華衣麗服和飛揚姿態(tài)),或者說是她樂意呈現給公眾的一面(孤高棄世的神秘與灑脫),而那些更為私人性的東西,如和胡蘭成、賴雅之間的情感故事,晚年生活中的窘境,等等,在《對照記》中是看不到的。這無疑中也印證了夏志清和蘇偉貞對張愛玲的評價:張愛玲是一個極度自尊的人。因此可以說,《對照記》是張愛玲經過篩選后的回憶,具有內在的敘事性。無怪乎有論者稱:“《對照記》其實是張愛玲封筆之前所作的最后一次文學敘述,徹頭徹尾地貫穿著編者演繹自我、演繹人生、演繹世界的思路?!盵11] 而水晶的言論則更為“刻薄”:“張愛玲是一個非常會算計的人。她了解自己、了解整個狀況。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她出版了《對照記》——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察。張愛玲過世之后,有了這本《對照記》,我們的報章雜志都有了她的照片,都知道要怎樣處理她的照片,都知道要怎么敘述她的生平。沒有任何可以讓人出軌的機會!”[12] 正如桑塔格所言:“照片與其說是記憶的工具,不如說是發(fā)明記憶或取代記憶?!盵13] 張愛玲通過精心選擇的照片塑造著自己的回憶和公眾對她的記憶,完成她生命中最后一次自我敘事。那精心營造的生命記憶安頓著她那顆不堪負重的心,伴著她走向生命的終結。她永遠也不要被他人透徹了解。
      
       三,富有意味的觀看
       張愛玲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和神秘感?!秾φ沼洝分谐尸F的大量關于她個人、親友的照片無疑大大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和窺視心理,為眾多張迷和非張迷提供了一個“看張”的盛宴。照片是一種具有豐富闡釋空間的媒介藝術,羅蘭?巴特就曾經用“外延”和“內涵”來解讀照片,將照片分為三種訊息:語言學訊息、外延圖像訊息和內涵訊息(或稱之為象征的、文化的訊息)。而觀看也是一種極其復雜的行為。“觀看行為是由外部的圖像與內部的思想之間的張力所產生的結果”(羅蘭??巴特語)?!秾φ沼洝肥且粋€非常復雜的觀看對象,它包含兩個層次的觀看:先是張愛玲觀看自己和家族的老照片,并作出取舍和闡述。再是眾多讀者觀看這些經過挑選的老照片,并閱讀張愛玲對其的闡述。而那張張原本躺在張愛玲老照相薄的零散照片經過這層層周轉變成放在讀者面前裝幀精美編排有序的圖文集,這時,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是張愛玲的“對照記”,還是讀者自己的“對照記”?
       每張照片單純地看,只是一塊影像的碎片,它的情感重量和價值要視其所處的時空環(huán)境而定。照片永遠是某種環(huán)境中的物件,一張照片會因它在何種環(huán)境下被觀看而改變,它的意義從來就不是固定的和唯一的。對于張愛玲而言,這些老照片之所以可親可愛,其審美性正是如羅蘭·巴特所言,來自于“從拍攝瞬間到觀看瞬間的距離”。漫長的時光流過,張愛玲對老照片的觀看帶著人到晚年特有的寬容和深情,言語間還不乏幽默。家庭關系和情感故事中很多齷齬難堪的東西,她或者選擇忽略,只展現其溫暖的一面;或者直接不予展示,造成空缺。例如,從《易經》和《小團圓》中,我們知道張愛玲與母親的關系非常緊張。然而,在《對照記》中,母親的照片很多,且照片上的母親無一不是年輕貌美、神采飛揚的。張愛玲的戀母情結和母親崇拜心理在此得到明顯體現。亦或許,這是張愛玲繼在小說中毫不留情地揭發(fā)母親之后,一種帶有補償性質的心理安慰,也未可知。由此可見,照片的存在和意義是隨著時空環(huán)境和個人心境的變化,而不斷腐蝕又不斷增生的?!皼]有哪個照片能夠脫離時間錯位的矛盾及其潛在的興奮點。在時空中有這么多的運動,有這么多的瞬間需要我們?yōu)橹貙憵v史,以至事實的原狀不應被理解為意義闡釋的本體論基礎,而應該被理解成一個大腦記憶被重新激活的場所,也就是使記憶從事實滑向虛構然后又回來”。[14] 因此,照片也是一種被敘述的歷史,具有因此時此地而產生的某種特定的敘事性。
       而當《對照記》放在讀者面前時,這些照片原本存在的時空環(huán)境又發(fā)生巨大變化,原本的敘事性也因時空環(huán)境的轉換和讀者個人的參與而再次發(fā)生變化。而且,讀者對張愛玲《對照記》的觀看無一不帶著各自不同的個人標簽,這標簽包括知識水平、文學素養(yǎng)、對張愛玲的喜愛程度、內心世界的豐富性、原有的思想偏見等等。他們形形色色的目光投射到張愛玲的家族和私人照片上,尋找著自己的興奮點。于是,有人看到了張愛玲顯赫的家世,有人看到了張愛玲的奇裝異服和獨特個性,有人看到了張愛玲孤獨無依的內心世界,有人則想象著晚年張愛玲在孤獨的美國公寓用干枯的手翻閱整理著那些發(fā)黃的老照片的情境……此外,由于讀者在觀看時往往把照片上的影像當做真實人物而加以認識,以一種簡單的觀看方式理解照片,忽略了隱藏在照片背后更多的內容。《對照記》中的種種隱秘處,就被讀者以一種簡單的賞玩姿態(tài)給消解了。
       其實,觀看即窺視即占有。每個人的觀看行為其實都在不自覺中在對象身上進行自身欲望的投射,從而以觀看這一方式將其占為己有。因此桑塔格有言:“透過照片觀看雖然提供了理解的錯覺,但實際上是與世界建立一種占有的關系?!盵15] 波特萊爾在論述十九世紀法國攝影的民間用途時,也聲稱其除了講究寫實的肖像,也在營造某種(不同于波特萊爾期望的)想象世界和滿足欲望。因此羅蘭?巴特說:“不管照片給你看的是什么,也不管它以什么樣的方式給你看,照片永遠都是不可見的:我們看到的不是照片?!盵16] 所以《對照記》中,我們看到的并非完全真實的張愛玲,很大程度上,是張愛玲想象中的自己,和我們想象中的張愛玲。
       值得一提的還有《對照記》中圖文對照這種形式,照片是一種看似透明卻非常神秘的信息。而在照片底下附說明文字則極大地消解了照片的神秘性?!秾φ沼洝分械恼f明文字或說明照片拍攝的具體情境,或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但是,說明文字雖然賦予了照片一定的敘事性,使讀者對照片的理解更明確;同時也使得原本有豐富想象和闡釋空間的照片落到實處,遮蔽了照片背后更為豐富的涵義。而且這些說明文字的內容是作者希望并引導我們去了解的,而關于照片更多的真相呢?因此文字對照片起著某種限制和固定作用?!叭魏螆D像都是多義性的,它潛在于其能指下面,包含著一種‘浮動的’所指‘鏈條’,它的讀者可以選擇其中某些,而不理睬另一些。文字對于圖像而言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錨固’其意義?!?(羅蘭?巴特語)其實我們可以把圖像與文字之間這種復雜的關系,視為兩種不同敘事形式間的互動,它們彼此互為語境,不斷地改寫著對方的故事和意義。正如桑塔格所說:“任何說明文字都無法永久地限制或確保一張照片的意義”。“說明文字是那缺失的聲音,被期待講真話。但哪怕是完全正確的說明文字,也只是對它所依附照片的一種解釋,且必然是有限的解釋。”[17] 照片與文字各有所重, 正是在兩者的互補和斗爭中,《對照記》呈現出比較完整而豐富的敘事面貌。
       李歐梵曾說:“她(張愛玲)的姿態(tài)本身就制造出一種神秘感。張愛玲‘傳奇’不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盵18]“照片是關于秘密的秘密”(阿布斯語),《對照記》是一幅經過精心打磨的張愛玲自畫像,也是一次與她的小說世界互相呼應又不無沖突的別樣敘事。從這場由張愛玲和眾多讀者共同參與建構的照片敘事中,在讀《對照記》這一驚喜與困惑交織的過程中,也許可以慢慢走進張愛玲的內心世界,解讀她的某些精神密碼。(2011.12)
      
       發(fā)表于《媒介批評》第五輯
  •     聽說張愛玲和夏誌青的通信也要被出版了。
      
      這個大大世界里要研究張愛玲的能有百分之幾?如果都到了研究層面能連個圖書館查資料都不會?夏誌青也是個人物了,應該有其他選擇來保護這些信件吧?
      
      對于這個額頭寬闊的同姓女作家,從高中起就一直喜歡。開始是喜歡她講述的那個異樣的年代,然后是喜歡喜歡她是件很酷的事兒,最后才慢慢喜歡上她看人世的那雙老眼睛。
      
      到了美國,窮途末路,翻譯,教書,做研究,都為了生活。干嘛不寫賴雅來得嘩眾暢銷?美國夢的東方末世女作家和洋人的戀情,該是最暢銷的。
      
      可她沒有。
      
      很懊悔當初獵奇看《小團圓》,既然張愛玲說要銷毀,那一定是她不滿意的作品。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是否要把她的生活展開來給別人看。她又不是政治家,不過是個亂世中寫字謀生的女子。
  •       從來沒有想過散文集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發(fā)出來,倒像是給自己做了一本漂亮的回憶錄。一張張老照片里沉淀的故事,在日后記憶衰退的時候讀起來,肯定也別有一番滋味。
        《對照記》。
        因為不管怎樣,總是在讀別人的故事、別人的生活,所以感觸并不深刻。就算有些感嘆的、也往往流于”張愛玲的媽媽很漂亮啊”、或者“張愛玲最后的那張照片很美“諸如此類沒有營養(yǎng)的話。所以也就不評論了。
        想說的就是。好像思維過于活躍的人總有那么些信筆由韁的意思,散文往往真的就變成了散文。所以,喜歡張愛玲的小說多過散文。
       《對照記》后面的一些文章因為太過瑣碎,所以看起來有些痛苦和糾結。但是文章里能挑得出那么幾句喜歡的話,也算是沒有白看這么些天了。
      
  •      的確,她叫張愛玲。我也是在看過《半生緣》《小團圓》,再看到《對照記》中一張她拿著“主席金日成昨猝逝”的報紙的照片時,才猛然發(fā)現,她不是那個兩手叉腰、頭45°上揚,高傲的張愛玲。她是張愛玲前輩,我們無法讀懂她內心的人。我想,即使一篇研究張愛玲的論文或著作寫得再好,那作者也無法體味她的內心。一個人之于另一個人,完全是獨立的,何況隔了時空。
       我們這一代,喜愛張愛玲前輩的,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直呼她的名字。從她出生到今天,90年了,夠前輩的資格了?;蛟S因為我們太過喜愛她和她的作品,所以她一直生活在我們當中,像一個同輩人。為我們講故事。也有許多人,借著她和她的作品謀利益。
       倘若有十月文藝出版社免費發(fā)放《張愛玲全集》,我一定去搶一套來,即使頭破血流。
  •     張愛玲,即使是愛屋及烏,也真的算不上美女。因此,這本書中的老照片是當不得民國美女照的。它們的意義更多的是在于為那些流傳甚廣的張氏倩影指明了出處,點清人時地物。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張愛玲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的不同影像。
      
      張愛玲最為著名的一張照片應該是穿著旗袍,插著腰,一臉憤世嫉俗的不屑,目光如同她筆下的文字,刻薄而又聰慧。這張照片是她1954連在香港,由宋琪夫人陪著照的。1984年,她在洛杉磯搬家的時候翻出這張,自題:“悵望卅秋一傻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她另外一張非常著名的照片是從身后照的,照片中的她側著頭,低眉,閉眼,有一點回眸一望,但終究只是自視內心。這是55年離開香港的時候照的。
      
      書中還有兩張她離開大陸前照的派司照,大約是五一或五零年。想起她和蘇青論及去留的問題,張愛玲的選擇正確萬分。她這種人,當初留下絕沒有什么好下場。
      
      書中最后一張是她老年的時侯的照片,大約是在94年,這個時候照片的她歲月的痕跡已然濃重,但風韻不失氣度不改,多了些許被時光溫柔后的平靜,少了一些曾經的不屑與文藝。
      
      至于書中的文章,可看可不看。
      
      http://www.jdxyw.com/?p=1788
  •     這套書97年出版,我于盜版店買得《傾城之戀》和《紅玫瑰與白玫瑰》,那是頭一次讀張愛玲。甚為驚艷。后來報紙上連載《周潤發(fā)之戀》,赫然看到張的這兩篇里的文字被用,還以為自己記憶混亂。
      
      這次周末臨時起意去了西南物流,果然有不少書籍摞在積滿灰塵的房間。農林牧副漁千奇百怪,二折到三折,令人心中狂喜卻不能呼喊——房間太靜。這套書也不全了,倒是有找不到的《對照記》。
      
      回家細細讀完,美中不足是照片黑乎乎,我對炎櫻抱有極大的興趣。這個在張的生命中出現大半的朋友究竟是何方神圣,于她眼中,被神化的張又是怎樣形象?頭一張炎櫻的側影有幾分像李冰冰——原來她不是印度人,是斯里蘭卡和中國天津的混血。
      
      最喜她給張愛玲拍的一張照片。仰拍張側立于天臺,雙手反叉在腰際,風佛長發(fā),颯得很。
      
      讀完掩卷發(fā)短信給朋友:每次讀完張寫自己的文章,就很想邀她一起去逛賣假水鉆戒指或皮包的商店,對一片俗氣的華麗嘖嘖一番,然后去吃冰淇淋。
  •     我喜歡看老照片,還記得好多年前,我舅爺爺去世的時候,外婆整理他的遺物,找出來很多老照片。我看到了其中一張留著清末長辮子的老爺爺的照片,問外婆是誰。外婆看了很久才說“那是我爺爺,我們兩兄妹很早就沒了爹,母親也去世得早,全靠爺爺養(yǎng)大,還讓我們上學堂,不容易...........”。一張照片,就牽出了長長的故事。從那時開始,我就特別喜歡看老照片,翻出來就要問長問短,覺得很有意思,一張小小的照片,就有一個人的故事......愛玲出《對照記》,也是對留下的老照片的珍愛,怕搬家弄丟了,那就刊出來吧,正好讓喜愛她的人多了解她一點。書后也說說她看書的一些心得,看了叫人慚愧,我也看書,但確實只是看看,不像她還要找史料,看看小說改編了多少,分析為何改編,改編得合不合理,有哪些差強人意的地方,又有哪些精彩的地方.......哦,她才是最偉大的書評人。不過像我這種平淡無奇的人,看書就是為享受那份安靜,所以就不要驚天動地去找什么“證據”了吧,讀一本書,該哭就哭,該笑大笑,看完忘了也無礙,正好以后可再來一遍。
  •     這本和我已經有的那套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4卷本《張愛玲文集》的第四卷(散文卷)有十篇重復(一共22篇),但還是覺得很值。其實僅沖著《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就值了,況且還有《憶胡適之》、《對現代中文的一點小意見》等沒有讀過的。
      
      《對照記》以保存“幸存的老照片”為由,實在聰明。誰入選誰不入選的討論變得極無必要,因為她說了,本來就丟三拉四的,搬家的次數一多,精神一渙散,東西丟得更是多,趕緊的,“將幸存的老照片都收入全集內”。陳子善說她這是“別致而又漂亮的人生謝幕”,漏了最重要的一點:"聰明的”。早在1947年《有幾句話同讀者說》,她就明白表達了對個人私生活的捍衛(wèi)——寧肯承受謾罵?!八饺说氖卤緛碛貌恢虼蟊娖拾祝藢ψ约杭业募议L之外仿佛我沒有解釋的義務?!痹僭趺磳ⅰ独追逅?、《易經》、《小團圓》當傳記讀,那體裁還是小說,那一個個人物也還是小說中的人物,對號配座是讀者們的愛好。照片跟文學作品卻有著質的區(qū)別,她斷不會使其一一坐實的。而憎惡的人,絕對懶得說。就連賴雅,也是一張都沒有。賴雅的照片,再怎么也不會不在幸存之列了吧。
      
      對照著照片看文字,總歸是件極為有趣的事兒,況且這是張愛玲的。55幅珍貴照片,看得感慨不已,不做點什么不能平靜那種,于是大費功夫地建了個《傳奇才女張愛玲》的相冊(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4165574/)。梳理的過程,一再一再加深著嘆服。就像讀她那些文字,讀完一篇,總要看看是哪一年寫的,算算她當時的年齡,一次次強化著不可思議。讀書這算一點好吧,就是有些人,本來于你完全有如神明,又高又遠,可是因為讀了他(她)的書,多讀了幾本,心理上就會滋生出許多親切來。一頁頁細細翻看,看看照片再讀讀文字,心里滿當當感覺好得不行。天才少女小時候長得“面團團”的,眼光是“懷疑一切”的;弟弟果真漂亮,“從小我們家誰都惋惜著,因為那樣的小嘴,大眼睛與長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臉上,簡直是白糟蹋了?!保ā锻詿o忌?弟弟》);媽媽更美,飽滿的額頭,深目高鼻,薄嘴唇。在海船上那張側面全身照,美得來,都可以印成畫片兒了;一直以為姑姑長得不好看,看來是參照者太美。“我姑姑說話有一種清平的機智見識,”(《姑姑語錄》)“清平的機智”,也是姑姑的樣子。 “她說她自己:‘我是文武雙全,文能寫信,武能夠納鞋底。’”“去年她生過病,病后久久沒有復元,她帶一點嘲笑,說道“‘又是這樣的懨懨的天氣,又這樣的虛弱,一個人整個地像一首詞了!’” (《姑姑語錄》)有這樣一個姑姑,實在是福;對她顯赫的家族,她的態(tài)度一以貫之——“我沒趕上看見他們,所以跟他們的關系僅只是屬于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無用,無效,卻是我最需要的。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我愛他們?!边@份感情于她,分外明晰和強烈,這句話她在《小團圓》中有寫,《易經》中又有寫。 對美麗的祖母李菊耦和不英俊的祖父張佩綸,她一視同仁地迷戀。姑姑講祖父不配祖母,她“簡直聽不下去”;朋友的照片僅有炎櫻一人,多張。這個“個子生得小而豐滿,時時有發(fā)胖的危險”的朋友,幾十年后,她寫起她,還是快樂的。
      
      照片簿止于她手持印有“主席金日成昨猝逝”標題的報紙那張,她說有天涯共此時的即刻感。那是她在獲臺北《中國時報》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特別成就獎后拍攝的,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她生前最后一張照片。金日成的逝日是1994年7月8日。
      
      《胡適文存》她是從父親的書桌上找到的,胡適對《醒世姻緣》和《海上花》的考證令她印象深刻,找了這兩部小說來讀,一讀欲罷不能,翻來覆去不知看了多少遍。1954年《秧歌》出版后,她寄給胡適一本,希望《秧歌》能有點像他評 《海上花》的“平淡而近自然”。胡適讀得非常仔細,回信贊其“很有文學價值”,并認為在“平淡而近自然”上“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柯靈卻認為《秧歌》(和《赤地之戀》)是“壞作品”,并強調“并不是因為小說的政治傾向”,“致命傷在于虛假”。能收到胡適的回信,她“高興到了極點”。幾年后,胡適把他通篇圈點過并在扉頁上題了字的《秧歌》寄給她,張愛玲非常震動,“感激得說不出話來,寫都無法寫?!痹诿绹?,張愛玲拜訪過兩次胡適,胡適也去看望過她,感恩節(jié)怕她孤單,還打電話請她吃中餐。胡適去看她那次,走時她送他到大門外,在臺階上站著說話?!疤炖?,風大,隔著條街從赫貞江上吹來。適之先生望著街口露出的一角空濛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霧,不知道怎么笑瞇瞇地老是望著,看怔住了。他圍巾裹得嚴嚴的,脖子縮在半舊的黑大衣里,厚實的肩背,頭臉相當大,整個凝成一座古銅半身像。我忽然一陣凜然,想著:原來是真像人家說的那樣。而我向來相信凡是偶像都有‘黏土腳’,否則就站不住?!焙m于她,無疑就是一位有“黏土腳”的偶像。
      
       “跟適之先生談,我確是如對神明?!钡谝淮伟菰L胡適,約了炎櫻同去,第二次則是自己去的。講起大陸,胡適說“純粹是軍事征服?!睆垚哿犷D了頓沒有回答,“因為自從一九三幾年起看書,就感到左派的壓力,雖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樣,我永遠是在外面的,但是我知道它的影響不止于像西方的左派只限于一九三O年代。我一默然,適之先生立刻把臉一沉,換了一個話題。”——不少人替她和?;⊥锵?,那意思是如果沒有胡蘭成在先,她和桑便可以在大陸相伴終身,不用一生顛沛流離。讀罷這一段,該曉得是表錯情了罷——她對自己的不會說話,耿耿于心,及至胡適去世多年后,她著手譯《海上花》時,寫這篇紀念文章,“要不是現在有機會譯這本書,根本也不會寫這篇東西,因為那種倉皇與恐怖太大了,想都不愿意朝上面想?!?“倉皇與恐怖”之因,必定包含著錯失了那樣的交流,或者被他誤會了她沉默的意思,而且再也無法彌補。
      
      早在致謝胡適贊她《秧歌》的那封信中,她便忐忑表達了想將《醒世姻緣》和《海上花》譯成英文的心愿。而最終她完成了一部。
      
      《對現代中文的一點小意見》寫得妙趣橫生,通過這篇論文似的長文,再次領教了她對文字的敏感跟較真。我至少不會再寫“前額”,怕聽到她那聲斷喝:“難道還有后額?長在哪兒呢?”
      
      過去讀過的,如《談看書》《談看書后記》,再讀,仍然納罕她對人種學的熱衷。她說她大概是向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在港大時從考古學圖片中發(fā)現了史前;到了國外,又發(fā)現了比考古學更古的人種學?!白鳛樘颖埽遣荒芘艿酶h了。逃避本來是也是看書的功用之一,”她對夏威夷小黑人的考證,尚覺得有趣。等她聊起“邦梯號”來,那部《叛艦碟血記》,那個布萊船長與那位克利斯青先生,她那個鍥而不舍呀,我實在是看不大下去——特別一整篇《談看書后記》,都在說這個——但也還一目十行地往下掃,怕漏掉什么。果然,那些珠玉般的見解總會跳進眼里來:“中國人與文化背景的融洽,也許較任何別的民族為甚,所以個人常被文化圖案所掩,‘應當的’色彩太重。反映在文藝上,往往道德觀念太突出,一切情感順理成章,沿著現成的溝渠流去,不觸及人性深處不可測的地方。實生活里其實很少黑白分明,但也不一定是灰色,大都是椒鹽式。好的文藝里,是非黑白不是沒有,而是包含在整個的效果內,不可分的。”她認為文藝溝通心靈的作用不外兩種,就是讀者看了,想:“是這樣的。”再或者悄然說:“是有這樣的。”對自己對一部過時的美國暢銷書的熱衷,她的解釋是:“把史實搞清楚之后,可以看出這部小說是怎樣改,為什么改,”及即便原有的故事本身具有活力,但“為了要普遍的被接受,而削足適履?!彼龔娬{:“這一點非常典型性,不僅代表通俗小說,也不限西方?!弊骷遥媸且粋€可以從萬事萬物中吸取養(yǎng)料的職業(yè)。人生本身,更是。
      
      《小團圓》中,燕山說九莉“你大概喜歡老的人”,九莉說她喜歡的是人生,“他們至少生活過?!?《談看書》中,她說“我是對創(chuàng)作苛求,而對原料非常愛好,并不是‘尊重事實’,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種韻味,其實也就是人生味?!?br />   
      注:《叛艦碟血記》講述的是1787年冬,英國裝甲運輸艦“邦梯號”(“本特號”)官兵,不堪艦長布萊殘忍迫害,在一次運送貨物去西印度群島途中,由大副克里斯青率領叛變,他們用小船放逐布萊和他的親信后,駕艦遠航,尋找與世隔絕的海島藏身。
      
     ?。ㄕ埼疝D載)
      
      我讀《小團圓》——《從前的男人是沒有負心的必要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02388/
      我讀《雷鋒塔》——《往事難成煙》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50789/
      我讀《易經》——《一寸一寸都是活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92139/
      我讀《張愛玲私語錄》——《當情誼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116671/
      
  •      這次看創(chuàng)世紀,連帶地看對照記
        
        蘊藉當然她是一貫蘊藉,不過年輕有年輕的張揚,況且仗著暢銷更要抓住機會炫技,特點是形容太多,創(chuàng)世紀就連篇累牘地是形容,她早被人說過除了明喻沒別的,“像““像“的句子,嚴格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很多也並算不上比喻這種修辭,只是寄託她對人世觀察的容器。她自認的從沒碰過什麼情境是描寫不出的,但不是每個都被讀者接收到,精準也是她自己寂寞地精準著。這她不知可想過。
        
        她說寫壞了,自然是前半寫瀠珠,後來寫起紫薇來,紫薇是紫薇,瀠珠是瀠珠,紫薇在瀠珠的世界里是個來自前代的摯肘,瀠珠在紫薇的世界是面目模糊的子孫債的一份子。
        
        將門美麗的小姐嫁給爹爹學生之子,一輩子嫌她老。紫薇的故事,是她祖母妹妹的故事。紫薇的故事集中在後半程,完整流暢,一方面是有所本,一方面是這像講古般的事情不記錄就永遠喪失了,連同那個短促的年代,種種的故舊,於是抄襲起真實來並無顧忌。
        
        子孫是麻煩,最後紫薇在讀<伊索寓言>,那一篇一個老漁夫網到一隻神杯,打開來冒黑煙,一團一團無盡地冒出來。紫薇看著眼前的這些人,那麼陌生的,卻都是從自己肚子里出來的呀。
        
        後來她再沒寫過這題材,只有對照記裡提了,家族本來是最不熟悉的題材,要寫除非是某種驕傲或缺乏歸屬感。
        
        對照記最出彩的是這部份從未提及的家族史,用了“我愛他們“作結,向來她稱“愛“的是蹦蹦戲花旦,牛肉莊之類冷門的角色。愛隔代的先人,同樣冷門。
        
        愛這樣隔絕的東西,比較安全而可以是真的愛。
  •     這本書不厚,很快便讀完了。
      
      張愛玲為她保存下來的老照片道出了一個又一個背後的故事。
      
      照片不僅只是她的玉照(說來,她後期的照片大多很「型」很「潮」,是美美的藝術照),還有她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好友炎櫻等。另外,書中還有散文六帙。
      
      的確,張愛玲只是淡淡地說,就給一人種幽冷、深沉的感覺。
  •     哈爾濱出版社的版本設計還好??粗蠌垙男〉酱蟮恼掌?,小時侯肥嘟嘟的很可愛,她弟弟瘦了點。少女時期和她姑姑的那兩張也很好看。五十年代在香港時期真是花樣年華。她的表情大都是禁嘴微笑、眼神有些迷離;那時的大家閨秀都這樣的吧,只是我覺得她多了幾分傲氣,好這才是她。老李的小女兒老張她祖母也很美。
      看她的表情、文字:風花雪月一切都看得通透了,還是一錯再錯,怎么沒有成為莎樂美那樣的女子?所謂醫(yī)者不自醫(yī)。女人愛慕虛榮沒有什么不好、男人喜新厭舊是正常。
      適我無非新,不過我本人比較懷舊。
      我更偏愛的是老張的中短篇小說和散文。
  •     張愛玲作品集(9本/套) 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 珍藏類圖書 歡迎選購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2-f7904d173191c117f7d81ef770197481.htm
      
      天京文化書店 0519-86963765
  •     阿甘的媽媽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是什么味道;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而我說生活就像涮火鍋,甭管是羊肉片還是白菜葉都得下手快,不然都被別人撈走了。
      由此可見阿甘的媽媽是甜食愛好者,我是吃火鍋的老手,而張愛玲是戀衣癖。
      《對照記》里收了張愛玲從小到老的很多照片。
      一張大概是4、5歲時,剪著時下流行的BOBO頭,坐在藤幾上,笑得眼睛都快瞇成一條縫了,穿一件藍紫的T字領裙,上面“印著一蓬蓬的白霧”,白色及膝襪,鞋子是平底搭扣布鞋。若要制作東方安琪兒的畫頁,只需添上翅膀和光圈就行了。
      她長得很像她母親,其實。有一張她母親三十年代中葉在法國的半身照,頭發(fā)做成馴服的卷,在右邊太陽穴處打個彎,眉眼和嘴顯然都精心描畫過,衣服看不清,大約是淺色連衣裙上罩深色外套,戴了一串大顆粒的項鏈,畫龍點睛,整張照片瞬間有了亮點,可見亦是個中高手。
      她的臉比母親的要圓潤少許,眉眼又平淡少許,故此她沒能算得上美人。不過年輕時她也自有動人處,那是四十年代的一組照片,攝影者為炎櫻,連道具帽子、項鏈也由炎櫻提供。頭發(fā)是披肩卷發(fā),跟現在的微卷不同——那個時代敢于做卷發(fā)的女郎都是新潮的,所以卷得格外風情——或戴著帽子或系條絲巾,臉上含著笑意(女人對著男人和女人,那笑容是完全兩般的),不見風情,倒是有點俏皮。
      她最美、被用得最多的照片拍于1954年的香港,發(fā)型是稍短的卷發(fā),收拾得很精神,戴了耀目的圓形寶石耳環(huán),臉上顯然化了妝,上身穿一件斜襟織錦緞褂子,高領貼著脖子,中袖,盤扣,寬滾邊,面料好,剪裁好,做工也細膩,她右手叉腰,昂著頭,向下斜睨,很好地掩飾了她稍嫌過長的人中,我想那是她美麗的極限,幸好定格了。
      再往后翻是1961年和1962年的照片,臉上已有風霜,但因為瘦,還保持著很好的氣質,衣服看不清,但發(fā)型是打理過的。老了,但并不邋遢臃腫。
      最后一張觸目驚心。因為衰老和瘦,一張臉格外顯長,頭發(fā)卻一如既往的茂盛,羼雜許多銀絲。里面似乎是一件白色上衣,外面是藏藍色毛線開衫,上面灰色雪花圖案,領口和袖口也是灰色鎖邊。她到老仍中意藍色,到老仍保持著不俗的品位。
      一直沒改變的是她眼里的清亮和臉上的笑意,最老的那張她還戲謔地手持當日報紙,做出被綁的肉票寄照片給家人的樣子,報紙上醒目的頭條:“主席金日成昨猝逝”,推算照相當日是1994年7月9日,距她離世僅剩一年了。她還為這張照片賦詩一首:“人老了大都/是時間的俘虜,/被圈禁禁足。/它待我還好——/當然隨時可以撕票。/一笑。”那時她的境況并不好,她下半生都不好,但保持著童心和幽默。
      想起傳記作品里說她年輕時穿一條自己設計的裙子去印刷廠看書樣,引得所有印刷工人看她而停工,似乎有點驚世駭俗;為她的戀衣,她還寫了一篇《更衣記》來正名,“文明社會的集團生活里,必要的壓抑有許多種,似乎小節(jié)上應當放縱些,作為補償。有這么一種議論,說男性如果對于衣著感到興趣些,也許他們會安分一些,不至于千方百計爭取社會的注意和贊美,為了造就一己的聲望,不惜禍國殃民”,當時社會上有沒有這種議論已不可考,而她真的是將衣服作為了一種補償。
      倘若她生在現在而正當盛年,我想國產的品牌她大約會中意“例外”、“江南布衣”這種風格,也會喜歡Burberry和D&G,她會有一柜子的高根鞋,會花一筆不可思議的錢買雙Louboutin,無論如何她不會甘于平庸黯淡,她還是會鮮亮、引人注目。
  •      好吧,我承認我只是仔細看了前面的每一張照片,并沒有去讀書里的文字,大概翻了一下有好多是別的書的序。一直以來我所感興趣都是張愛玲這個人,而不是她的文字。不知道為什么,高中的時候懵懂的讀了很多篇她的小說,但是我覺得那個時期我看的好多東西都是沒有加入自己思考的,只是很貪婪的想知道更多東西而已??墒锹牡任蚁爰毤毱肺赌切┕适轮械奈兜罆r,我變的讀不下去了。很奇怪,很少有故事我會讀不下去。但是張愛玲就是這很少的一份子。
       《小團圓》我也沒有讀完,印象中只要一想到她的故事,就是舊舊的上海老街和一些很獨特的小姐們。之前看了看《臨水照花人》印象也模糊了,但隱約記得那寫的是她自己的故事。今天看到那些照片的注釋語然后就又和之前的這本書聯系起來了。
       我一直很喜歡民國那段的歷史,東西方文化開始共同作用在有思想的青年人身上,那個時候有那么多的傳奇,我喜歡每個人的每一段傳奇。但是后來我還是明白了我為什么會那么喜歡那段歷史。因為從那個時候開始有關于女性的傳奇了,而且都是美麗智慧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這是多么的不容易,之前兩千多年能出現在人們眼中的女人除了皇后妃子(必須是某個皇帝深愛的而且還是為她作出過什么過分事情的)再就是青樓女子了。多么悲哀的一件事,那么多年的文明女人都只是一個附屬品。所以我才會那么喜歡吧。而且可能也因為我是個野心家呢,我也是才發(fā)現的。
       還有就是相對于張愛玲,我覺得她的媽媽更是一個非凡的人啊,是李鴻章的孫女吧。是獨立的典范,獨立到似乎子女都是一個附屬而已。亂七八糟的寫了這么些東西。。。
      
  •     ……嗯,這是很久以前的事兒了,我忘了什么時候寫的,看見了就謄寫到這兒來吧
      
      這就是個老照片簿的說明,不折不扣,純純粹粹,或許是本該注在相片后面留個紀念的
      我一頁一頁地翻,卻不想太過細致地揣度,出現了她自己,她父母,她祖父祖母,甚至這姑姑那舅舅的人,時不時也能見到同窗什么的。囫圇吞棗,我只求看一看這鬼怪的女人,人物一一對應上這種事兒怕是沒這心力了,但愿過個十天半月,有了興致再來瞧一瞧,好好縷一縷這人物關系。
      我極愛那一種四十年代老上海的調子。既有兵慌馬亂的惶恐勢頭,又有事不關己的歌舞升平勁兒。到頭來,又覺得這地介兒又紙醉金迷得沒了人情味兒。熱愛輸了一分。
      該說一說這個獨獨把上海最傲氣的范兒占了去的張愛玲。像方不可多得的白帕子。又有些像紅的。不是純潔得像個仙子一樣只可遠觀不可褻玩,也許就只是風塵青樓里的花魁了,繁華只當流水逝的世俗。沒辦法評論別人的日子,否則成了張家長李家短的長舌婦。沒辦法啊。
      看了人家成長筆記一樣的照片們,覺得自個兒貧乏得連叮當響的聲兒都輪不上。話說年輕的那些骨子里的氣宇軒昂等老了就都變成了慈眉善目的皺紋兒了。也只有這樣我才能感受到身為長輩的姿態(tài)。比張愛玲這個名字離我更近一點兒。
      除了這幾頁想借此機會保留老照片的,其余的大都是為某文作的序一類的東西。對于我來說,還是有點兒乏味到吃力了,苦差事。
      猛然聽見學校廣播里絮叨起了她。說得最多的大抵是她和胡蘭成的愛情。又是一陣熱火朝天地稱贊一番,無非是說些飛蛾撲火或什么的。接著,就是一陣惋惜,說是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我倒是從心底里騰出些羨慕,不為別的,只為她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的魄力。其實,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是有幾分豪邁的,也有好幾分遺憾。
      有時空無一人的房間里都有一種它,它,它在看著你的感覺。那雙紅拖鞋它正對著我,被燒焦了一大塊的椅子它站在遠處望著這邊,藍綠色的暖水瓶背對著偷聽,被踢飛了的白布鞋歪著身子窺探著。。。這是怎樣一種心境?
      要奔向日本的伙伴帶著我的憧憬和艷羨,忙前忙后張羅著出國的事兒。想起張愛玲的那些頁照片兒,底下交代著:攝于英國,香港,日本,上?!至挚偪偠哑龀蔁o與倫比的燦爛,怕是又要遭人嫌棄了,多去了幾個地方就被赤裸裸地嫉妒了,豈不是很膚淺了。那又怎樣,我就是這么樣目光狹隘,見識短淺。
      說實話,不喜歡她那一副昂首挑眉,瘦骨嶙峋的樣兒,一副高高在上,不食煙火的樣兒。每每看到那樣的她,就不由從鼻子里哼出一聲“切”,但是每每看到她都是那樣。終于在這兒看見了幾歲和十幾歲的小小的張家姑娘,還是那時看起來招人喜歡些。
      我可以打赤腳看著。
      
      完了,當時就寫了以上這些
  •     那么清晰的,我夢見我緊緊握住外婆的手,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是一直哭一直哭,哭到醒來,感到眼淚順著臉頰滑落下來,一滴一滴,真真切切。
      
      吃力的,我慢慢回想起上一次見到外婆的場景:去年的大年初二,她過九十歲的生日,滿屋子里都是她的子嗣:她的兒子女兒,她的孫子孫女,她的重孫子重孫女……大家一個一個上前進酒,祝賀她長命百歲。我想,她是不曾那么在乎過我的,我只是她的一位外孫女,每年才回去看她一次,而每一次回去,我都會心虛地問一句,外婆,你還記得我嗎?
      
      一份愛被分成幾十份,輪到我的時候,是不是少的可憐?昨晚聽媽媽說,她回老家看外婆,外婆問我是不是已經工作了。聽到的時候,總以為一句這樣的問候輕飄飄的,沒有分量,直到當晚夢到外婆,夢到她坐在老房子的門前,夢到我那么無助地握住她的手,夢到我想對她說很多話卻真的一句也說不出口,我才發(fā)現,我多么希望她好好地一直活著,我忽然意識到那個“她根本不在我”的理論不過是一個借口,于是我可以心安理得一年只回去看望她一次。
      
      她是我唯一一位還在世的祖輩。她是民國時代出生的姑娘,裹著三寸金蓮,沒有讀過書,不曾識過字。我們之間似乎從來沒有過共同語言,她稍稍年輕的時候,我也沒有和她說過幾句話,但是我記得她的模樣,她小腳走路的樣子,她笑起來滿臉皺紋的樣子。有一次,我午睡睡不醒,在家里胡鬧,她拆開一包吃的哄我,我不依,她無奈又用針線把開口縫好,我還是鬧,她就又拆開……長大后,我總是記起那天我不像話的樣子,心里的內疚感不曾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一絲一毫。
      
      她是愛我的。她坐在我們家院子里縫衣服的時候,看著我說,你今天不用上學堂嗎?先生不管你嗎?我聽著這些大概是民國時的叫法,總是咯咯笑,她也笑,那時候陽光燦爛,外公也還在世,坐在一張椅子上哼著小調。
      
      我稍稍長大一點,有一次一個人回老家,晚上喝粥的時候吃著咸鴨蛋說,這個真好吃。舅舅笑笑說,這是外婆做的。外婆知道了,就從自己的箱子里拿出剩下的幾只咸鴨蛋說,這個給你帶回家去吃。我又看到那里的炒粉,因為之前沒有吃過,吵著要吃。姨娘說笑間,無意提到我要吃炒粉的事情,別人總是不會放在心上??墒?,第二天,外婆走了很遠的路,從家里帶了兩大包炒粉送到姨娘家。這是她昨天新炒的,一份給我,一份讓我?guī)Щ厝ソo姐姐。
      
      奶奶過世的時候,我年紀太小,不懂得要悲傷;爺爺過世的時候,總覺得他欠我們一家人太多,他臨死前說的那句他對不起我們,也沒有換回我足夠的憐憫;外公過世,我不在他身邊,卻足足難受了一年,很深很深的夜里,睡不著,想起最后那個冬天,他躺在床上的樣子,不知道再次回去看到那間屋子的時候,我該怎樣面對那空出來的床鋪。
      
      只有外婆還活著。媽媽每次提到接外婆來住一陣,總是沒有人把話接下去。爸爸媽媽要上班,我在外地讀書,外婆九十歲了,需要人照顧,她住不慣樓房,還總是吸煙,這都是事實,也都是借口。媽媽有時對外婆說,你什么時候來住一陣吧,外婆會在電話那頭說,等你們家秋天搬了新房子,我再去住??墒切路孔右呀洶崃巳齻€年頭,外婆越來越老,怕是真的來不了了。
      
      今天早上,哭著醒來,想到爺爺奶奶外公都已經不在了,想到外婆那么老,而我又很久很久不去看她了,忽然好委屈,一個人躺在屋子里,放肆地哭起來。
      
      在那一刻,我都記不得什么時候恨過爺爺,或許那么多年的積怨,不過是期盼著他也能給我關懷,給我愛護,給我溫暖。我想著,他死后,他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我為什么還是那么冷冰冰地不曾看一眼他的臉,不曾流一滴眼淚。我應該走上前,去抱住他,感謝他也曾經握著湯勺,一口一口喂我吃飯的溫情。他再自私再無情再冷漠,我也總是相信,在那些時刻,他對著我,他的長孫女的時候,也好好地疼愛過。
      
      我多么希望他們都還好好地活著,看著我考上了大學,再找到一份好工作。這樣的喜悅,少了他們在場,總是不夠完整。
      
      《對照記》里,記得最清楚的部分是張愛玲寫關于她祖父祖母的內容,她說,“我沒趕上看見他們,所以和他們的關系只是屬于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無用,無效,卻是我最需要的。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我愛他們。”
      
      對。我愛他們。
  •     Tony寄來了臺灣皇冠出品的《對照記》,頗有自家手工剪貼那種尋紙、排版、題字的用心風格,透著珍愛,——有張愛玲本人“一累了精神渙散,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而對幸存的老照片的珍愛,有一批又一批讀者和出版人對張的珍愛。
      張是一個寫字有趣的聰明女子。早就讀過她的作品,喜歡她的散文、雜文勝過小說,喜歡她勝過她的所有作品。但我從未和任何人津津有味地聊過她,逢人提起也總是匆匆轉移話題。從欣賞到喜歡已然動了心,動了心已然痛了心,為她忍淚忍得太辛苦,根本無力去評說。就是不愿意為她掉眼淚,唯恐我的淚水有污她的清魂、有擾她的輪回。大約這幾年對痛多了理解,對人世多了擔待,對情愛多了釋然,于是翻弄著這本透著喜氣的《對照記》,忽然有話要說。
      我要說的與文字無關,只是“她”,是那個曾經“低到塵埃里”心花怒放的“她”,是那個“不能再愛”而“將只是萎謝”的“她”,決絕徹底,無影無蹤,才有后來這本干干凈凈、爽爽落落的《對照記》。若要尋“她”也不難,在胡蘭成的嘰嘰歪歪里有一個模糊了、走形了卻仍然脫穎而出的形象:“正大仙容”、文才橫溢、而又無限慈悲地愛過。
      
      總有人嘆惋:“這么聰明的張愛玲怎么會愛上那么個東西?”
      不管怎樣的愛,在最初的一剎那,也無非是種情緒;情感是愛上之后的事。
      所謂情緒,例如快樂、興趣、厭惡、恐懼、悲傷、憤怒等,都包含生理喚醒和認知標簽兩個要素。雖然生理喚醒是可以實實在在感受到、也可以通過儀器測量記錄到的,但認知才是情緒形成的核心,——否則,同樣的瞳孔放大、腎上腺素血液濃度激增、呼吸加快,你為什么不見到黑熊就上、見到美人就逃呢?
      人的認知取決于當下的注意點和深層的心理模型。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早期童年經驗、情感經歷、價值觀等構成其獨特的心理模型。打個比方,同樣的一片天,你所見的是一塊一塊的蔚藍,我所見的是一朵一朵的羽白;同樣的一朵白云,你感興趣的是它的顏色,我感興趣的是它的形狀;還是這朵云,你想起了不小心咽下的牙膏沫而一下子涼到肚子里,我卻因為那形色酷似童年的寵物狗而心生愉快、喜悅。
      在情緒生起的過程中,它指向的對象已經不是那個客觀的對象,而是每個人用自己的記憶、聯想、體會等等重新勾勒出的輪廓。“一見鐘情”往往是由于特定情境中的對象暗合了自己的心理模型而迅速無中生有地完成主觀拼圖。
      另一方面,人都是過度自信、盲目樂觀的:習慣高估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的權重;習慣高估自己渴望之事發(fā)生的概率而低估厭惡、恐懼之事發(fā)生的概率。不諳世事的女子最渴望的無過于愛情。所以情境越是模糊,“愛”這個標簽的中標率就越高。當你緊張、激動,卻不能確定所體驗到的究竟是悲是喜,不能判斷當下的情境究竟是善是惡,即使是通過排除法,也很容易選擇“愛”這個標簽。
      
      被愛者是個緣;因在自己心里。
      相遇而起心動念,貴在造化;而身后的腳印才是實實在在用生命譜寫的愛的音符。
      重點不是誰愛上誰,而是誰愛過。
      “她”愛過。做了一回在塵埃里開落的“她”,張俯仰人間。而我看到老照相簿中那從年幼、年輕到年老都常常仰著個臉、神采飛揚的女子便更覺彌足珍貴。
      我向來不愿意拿張與胡比較,然而走筆至此,兩人忽然無比清晰地現在我面前:一個寫政治、寫歷史、寫禪、乃至寫字無不是自我打扮,字里行間盡是“看我”的嬌呼,如影樓風格的寫真照,到處擺拍;一個寫小說、寫散文、寫劇本則是將自己所見、所感、所解、所不解全都展現出來,是“我看”,是“和我一起看這個世界”。一個愛上誰最終只愛過自己;一個愛過誰于是布施了眾生和這世界。
      李碧華說到張,以“她擅寫月亮,卻不團圓”擱筆。張的遺作取名《小團圓》,未能完篇。某年中秋月圓前伊人已杳。再近中秋,愿天下的張迷們不在月色中迷路,無論初一還是十五。
  •     過去有一套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的《張愛玲文集》,四卷本。說實話,裝幀讓人很不爽,軟塌塌的,有氣無力的??粗蜎]有興趣?;蛟S我太注意外在的東西了,我承認,自己就是那樣的人。內容嗎?那時讀過幾篇,也覺得很是不耐,或許那時還年輕吧,那么細致的描寫,浮躁的人,是無法領會其中的美妙的。
      最近見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張愛玲集》,2009年重印,簡直是喜歡極了。瘦長的書身,暗色的書衣,不由得就讓人亂七八糟的心安靜下來。于是除了《傾城之戀》,其他全都買了回來。過兩天,要把那本也買回來。反正沒有什么力氣,也沒有心情讀那些嚴肅的“正經書”,就在床頭放了三本書,一本是《流言》,一本是《對照記》。還有一本,是看過電影的《半生緣》。一有空就看,《半生緣》竟然一個晚上就看完,這等寫作的技巧,讓人愛不釋手。
      《對照記》雖說是本散文集,但很特別。前面一部分是張愛玲用她保存的家族里與她關系密切的人的照片,對照著寫出與之相關的故事,當真是獨出機杼。亦文亦圖,在她的沉靜的筆下,仿佛能夠感知到那些人對話的語氣和神態(tài)。
      可笑的是,我還擺了一回烏龍。從當當上買這些書時,看到一本張愛玲的《沉香》,還以為是一套的,就買了回來??纯床胖朗翘旖蛉嗣癯霭嫔绲?,借用或盜用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裝幀,只是書身要比正牌貨要寬,要短一些,換句話說,和普通的書一樣,心中那種異樣的美感,也就蕩然無存。還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這本張愛玲的佚文集的編后記,竟然是殘缺的,兩頁之后的內容全無,而且沒有版權信息?;蛟S是我倒霉,買了一本山寨中的殘次品。
      其實,這本書也很有趣的,不能因為上述的抱怨,就否定了它的長處。前面的彩頁里,有很多張愛玲的遺物,比較多的是衣物,還有拖鞋、調羹、剪刀、手表、手包、圍巾、化妝品等等。另外,就是她的一些文集、小說或者譯作的書影。最有趣的,還是其中的《畫筆》部分,她的母親是個畫家,原來張愛玲自己的素描或者速寫,一點兒也不照她的文字遜色。至于個別的佚文,也是了解她有用的材料。這么看來,我還真不虧。
      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喜歡她的畫,還有她從容的氣度。我快要,不,其實已經變成她的FANS了。
  •      《小團圓》火了,對于這部張愛玲的自傳體式小說,如果缺乏對張愛玲的生平與人際的深入了解,多半會如墮云霧。而《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就是最好的對《小團圓》種種內在線索與人物解讀的最佳鎖鑰了。
      
       在薄薄的書當中,能夠看到幾乎所有張愛玲保存下來的老照片以及她自己對于這些照片的附記。誠如其自己在篇末所言,“以上的照片收集在這里唯一的取舍標準是怕不怕丟失,當然雜亂無章。附記也凌亂散漫,但是也許在亂紋中可以依稀看得出一個自畫像來。”所以,我們能夠按圖索驥的了解到張愛玲的那些照片,比如穿著旗袍揚著桀驁的嘴角的那張(圖49),上了點年歲后不容易激動的微笑的那張(圖54),它們的來龍去脈。照片與附記尤為珍貴,《小團圓》當中的一系列人物,如九莉的祖母、父親、母親、姑姑、弟弟、仆人,還有閨密比比(炎櫻),都一一浮現出來,讓人恍然大悟。
      
       甚至,《對照記》當中有一些《小團圓》中的現成情節(jié)。姑姑說在有充分的證據的狀況下,打官司輸了,原因是:“他們送錢?!薄拔覀円菜?。他們送得多?!保▽φ沼汸47)愛玲考港大,跟父親講去住在媽媽和姑姑家,父親那句柔聲的“唔”(對照記P53)。在篇末,愛玲寫到,希望寫點值得一看的東西出來,不知道是不是暗示《小團圓》呢?
      
       沒有讀過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版本,不知道愛玲在其中說的一些敏感詞匯,比如“大陸變色之后”,比如戶籍警察的所作所為似乎旨在宣揚中共政府對待人民的體貼,有沒有被刪掉。但是他們出版的《小團圓》,是確確實實把一些“陰風慘慘”的語句刪掉了。臺灣版還附錄了《散文六帙》,包括《羅蘭觀感》、《被窩》、《關于<傾城之戀>的老實話》、《“嗄?”?》、《草爐餅》、《笑紋》?!丁班模俊??》是一篇條理清晰、不可多得談漢語方言的小文。
      
       整本照相簿里,我最愛的是圖38,那深邃又深刻的眼神……
  •      張愛玲這一生,大抵是個傳奇。臨到末了出一本集子,悉心整理從前的舊照片,微微的笑,長長嘆息。一段一段恍恍惚惚的往事就晃晃悠悠的流淌出來。照片的主人是這樣的,看照片的我們未嘗不是這樣的。
      
       她生在一個傳奇的家庭里,有一個比她更傳奇的母親——雖然不見得比她出名。以至每一張照片翻出來的故事擱在歷史里也不見得是無足輕重的。照片上的女子也是如此,孩童時期不過一張木著的乖巧的孩子的臉,越長大,身上的不甘沉于俗事的氣質就越顯——那個年代,把照片拍的像LOMO的終究不多罷!
      
       相形之下,她母親卻是沉靜的女子——雖然做了許多頗有些驚天動地的事,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舊式家庭里出來的女孩子,畫油畫,有高貴的氣質。照片上只是微微的安靜的微笑著,2/3的正面只有一段故事。另有一張在海上的逆光,很有意思。
      
       她們這么不相像,又這么相像。
      
       最后一張,已經年華老去的張愛玲舉著一張報紙,主席金日成逝世。忍不住就笑出來了,這么多年了,還是這個性子。
  •     很多時候,都喜歡靜靜的捧著本書 獨得閑情逸致 再不會有別人打擾
      那個時候只有自己的世界
      
      看她淡定的說話 任何表情即使是生氣的 都讓人讀著想微笑著的女子
      
      這只是我心里這位女子的形象 
      
      
      任何時候 任何場景 單單看文字就已是舒心 收益非淺 
      
      其他的 還有什么苛求呢
      
      己所不及  欣賞已可謂安慰
      
      感情的事,更多的時候,那個人只是你認為的那么美好
  •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钡谝淮慰吹竭@句話,是小時候,在一張類似書簽的卡片上。隨后不知怎么得知是說張愛玲對胡蘭成的,便覺得這個人說得真好,那樣的愛而悲憫。再后來,很久以后,才在書里看到,原來這句話是張愛玲自己寫在照片背后送給胡蘭成的,當下“呀”一聲將書拋在桌上,兩手臂麻麻地起了疙瘩,因為森森的不祥和不斷迫近的凄涼之氣。
      
      
      “她”只因一點歡喜,任心花怒放人間,以為可以與另一朵花彼此明媚、交相輝映;而這朵花在后來的《對照記》里卻尋不到一絲一毫的痕跡,甚至在被編輯婉轉提醒可有遺漏時,張愛玲依然回答“該有的都有了”?!降壮闪恕八保瑥囊婚_始到最后,原來不是“我”!——用“我”此身、此生供養(yǎng)、筑就一個“她”,再用余下的壽命和聰明來決絕,——與“她”都能決絕,與他自不相干。
  •   《對照記》后面的一些文章因為太過瑣碎,所以看起來有些痛苦和糾結。+1
    不過,有些東西是要寫給自己看的。呵呵。
  •   每次讀完張寫自己的文章,就很想邀她一起去逛買假水鉆戒指或皮包的商店,對一片俗氣的華麗嘖嘖一番,然后去吃冰淇淋。。。。。阿廟,你之乖。。。。
  •   對于觸目美麗的東西總是很神往,但是又cheap又不實用,浪費錢,所以還是吃冰激凌實在。兩全其美。
  •   我也是看到她的文字,她和琰櫻買冰激凌的時候,跑去買來吃。好甜,好冰。
  •   
  •   由此可見阿甘的媽媽是甜食愛好者,我是吃火鍋的老手,而張愛玲是戀衣癖。
  •   寫得很好看
  •   另一種角度寫的
  •   這本書很好看,但評論都不好看,就你這個好玩
  •   自嘲被誤解為了幽默。
  •   誰是李鴻章的孫女?
    誰家小妹妹,在那邊戲水玩兒lovely,亂七八糟攪糊涂了。
    希里糊涂,胡里糊涂。。。
    亂了,亂了。。。忍不住笑,Sorry
  •   謝謝樓上送的兩個月餅;)
  •    可以啊~~~~~~~~
  •   我們永遠看不到張眼里的胡,不是么; )
  •   樓上的,我相信,分手后的張眼里已經沒有胡了,連影子都沒有。而“低到塵埃里”心花怒放的那個“她”眼里的胡,跟我們每一個人愛戀上的對象都“如夢相似”吧?
  •    “在情緒生起的過程中,它指向的對象已經不是那個客觀的對象,而是每個人用自己的記憶、聯想、體會等等重新勾勒出的輪廓?!耙灰婄娗椤蓖怯捎谔囟ㄇ榫持械膶ο蟀岛狭俗约旱男睦砟P投杆贌o中生有地完成主觀拼圖?!边@一段實在寫的妙!
  •   字里行間盡是“看我”的嬌呼
    張愛玲潔,很純粹,真正大家閨秀。也要感謝《今生今世》,
    不然怎么知道張愛玲好。只是太令人惆悵,張迷們想哭就哭
    吧,她很值得人為她落淚。張愛玲是藝術家。淚。
  •   我快要,不,其實已經變成她的FANS了。
    這句話有瓊瑤奶奶的風范……
  •   巧合而已。呵呵。
  •   我在火車上快要崩潰的時候…看了一看,嗯,額也喜歡張愛玲
  •   阿鄭,我還準備去潮州找你當向導呢,沒想到去了陜西和內蒙。去內蒙就不算太長時間了,用不著崩潰。我那時一趟火車跑三天三夜還多,那才叫崩潰呢。
  •   隨時歡迎老師來潮州汕頭玩,不過潮州我也不太熟,幾年沒去了…還真想找時間再去。
  •   我過兩天就去,算是北游序曲。還真是羨慕你們學地理的,總有機會在外面跑。呵呵。
  •   耶,我媽也幫我買了一套。。不對,是兩套OTL
  •   膜拜黃老師~
  •   我也有一套那個文集
    我也最喜歡這一套~
  •   但是安徽那個版本是國內除的張愛玲集較早的了,我倒覺得很樸實,靜靜的文字......
  •   我也有本《沉香》,盜版的嗎?我太迷張了,只要關于她的我都買,連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也買了,只因為里面有篇《張愛玲論》。。。
    最近這種狀況好一點。。。
  •   最近這種狀況好一點。。。
  •   單就《小團圓》本身的寫作技巧也是出神入化的呀。
  •   圖38?凝望遠方,微微昂頭的那張?
  •   你要讓身邊的#魔羯#去分析一個人的優(yōu)缺點,如果他想說,那么你會發(fā)現這個人的無論優(yōu)點還是缺點都統(tǒng)統(tǒng)無所遁形,你發(fā)現他可能分析到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也用上了自己的第六感。你會一邊贊嘆魔羯的驚人的分析別人能力,一邊又暗暗出冷汗,覺得魔羯竟然這么分析別人?!
  •   不好意思發(fā)錯了啊,“滿目荒涼,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緣色彩鮮明,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所以在這里占掉不和比例的篇幅?!笔浅霈F在對照記多少頁,還有對照記和小團圓出現了互文,您可以談談么
  •   啊 已經不太記得細節(jié)了。。最近比較忙,等忙過這段再仔細回頭看看之后告知您 好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