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爾的發(fā)明

出版時間:1992年9月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阿根廷]比奧伊·卡薩雷斯  譯者:趙英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目錄:
莫雷爾的發(fā)明
捷徑
浮努斯的下午
墮落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莫雷爾的發(fā)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國內對比奧伊?卡薩雷斯的譯介相對較少,面對一個不甚熟悉的作者,我盡量避免在閱讀文本之前撞上任何關于他的評論。封皮上的推銷文案已經(jīng)不能再多,封底稱小說為諸多拉美知名作家共同熱愛,而博爾赫斯為之作序亦可見其水平。
      無疑,《莫雷爾的發(fā)明》是一部科幻小說。不過“科幻小說”仍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科幻”一詞包涵科學和幻想兩個方面。因此,根據(jù)對二者的各有側重,科幻小說又可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兩種?!坝部苹谩钡膭?chuàng)作者多為理工科出身,對科學因素的解釋巨細靡遺,甚至令讀者信以為真。而“軟科幻”中,科學因素毋寧是天馬行空的幻想之佐料,作者只是在創(chuàng)作中恰好用到了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而其旨趣,恐怕與科學聯(lián)系并不那么緊密。從這種意義上,我更愿意將《莫雷爾的發(fā)明》歸入后者。
      小說的主人公“我”是一個逃亡者,也是個“十足的科盲”。作者并沒有交代“我”為什么逃亡,故事開始時“我”已經(jīng)逃到了這座有兩種時空重疊的孤島上,這正如夢境之中——人常常不知事情是怎么開始的(《盜夢空間》)。而此后的敘述也仿佛是在夢境之中:“我”不無夸張地藏匿、努力不被這群不速之客發(fā)現(xiàn),甚至把自己泡在在山下的沼澤中監(jiān)視這群不速之客;好幾次險些“被發(fā)現(xiàn)”時,又都以各種情理之中的理由搪塞過去——仿佛一旦暴露,就像墜落一般意味著夢的終結,夢因此得以繼續(xù)。小說中有許多超現(xiàn)實風格的描述,如博物館的浮夸格局、玻璃地面下的死魚等等,胡里奧?科塔薩爾曾在創(chuàng)作談中提到對夢境加工的寫作,因此在讀過一半之后我忍不住懷疑比奧伊?卡薩雷斯是不是在寫這部小說之前先做了一個這樣的夢呢?
      盡管小說制造的氛圍猶如夢境,人物卻一點也不朦朧。無論“我”置身于泥濘,還是面對心愛之人,其心理是鮮活的,這正好也是日記體的長處。主人公身陷雙重時空而不自知,結果不可救藥地愛上那個循環(huán)播放的世界里的女主人公;殊不知女神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形象,于是待到幡然醒悟,便只能發(fā)出感嘆:“生活在幽靈聚居的島上是一種最難忍受的噩夢,而愛上其中的一個形象比愛上一個幽靈更糟、更慘(因為有時我們會天真地希望自己所愛的人是個幽靈)”(第102頁)。而此時“我”已然走在了瘋狂追星的不歸路上,決定以自我的消殞換取愛情的永恒,“我用我的死陪伴著你”。遺憾的是,“我”在不久于人世之時意識到靈魂并不能實現(xiàn)向形象的轉移,也就是說這僅僅是一場永恒的單相思罷了。
      那么人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樣的永恒?當聽覺、視覺乃至觸覺、嗅覺都變得“可及可存”之時,我們就真的擁有永恒了嗎?莫雷爾認識到人區(qū)別于其他物類,正在于我們具有靈魂,而接下來說道“有了感覺,也便有了靈魂(只是需要時間)”,這一點則有待商榷,至少小說的結局已予以了某種程度的否定。而在小說的開頭有這么兩句話:“我想我們之所以失去永生的權利,是因為我們的生死觀迄今未改。我們搜腸刮肚,想方設法,企圖保住我們活生生的軀體,殊不知最要緊的不是肉體而是意識?!?“我”最終的選擇是出于愛情的狂熱,盡管意識并未能夠轉移到拍攝的形象之中,其實他的生死觀之于人類已經(jīng)是一種顛覆。因此,雖然是抱憾而終,“我”的意識卻取得了另一維度的永生——追逐福斯蒂妮的“意識的天堂”。
      博爾赫斯的序言稱作者“用幻覺、幻想和象征(而不是超現(xiàn)實的假定)譜寫了一部新的、充滿奇跡的《奧德賽》”。竊以為,對于那個年代而言,也許這樣有一定科學基礎的幻想小說為西班牙語文學開辟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而作者精致且能自圓其說的想象正是被博爾赫斯稱為“完美”的重要依據(jù)。
      
      另:讀罷小說,有一點不解:第134頁中“我在最初的日記里寫道”以下一段,與第6頁“最初的日記”中最后一句有較大出入,不明其故;且有Osrinato rigore二詞不知何意。
      
      有關于書籍裝幀:書脊膠很薄,翻到中間容易裂開;偶數(shù)頁頁碼居中,奇數(shù)頁頁碼在右下角,也不知道是什么用意。
  •      一開始沖著簡介中,利用莫雷爾留下的發(fā)明blablabla,以為是一個超強的解密類小說??墒强催^了幾十頁,都是一個疑似陷入瘋癲的人的喃喃自語,對于環(huán)境和人物突兀而怪異的描述,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情節(jié)。知道莫雷爾在那天晚上召集眾人選讀自己的講稿、披露自己的發(fā)明時,才漸漸的覺察出不同尋常之處,也漸漸地被吊起了胃口。雖然之后貌似又回到了之前支離破碎的幻想式的描述的,但隨著瘋子對日記的自我注解,碎片漸漸的拼了起來,雖然最后還是缺好多塊,還是不能對每個細節(jié)解釋的通徹,但大概的小說全局可以浮現(xiàn)在腦海中了。
       靈魂復制,我本來在最初的詫異之后,覺得在現(xiàn)代貌似也不算是什么石破天驚的創(chuàng)意了。但等到翻到扉頁的時候,看到這是本1940年寫成的,瞬間表示瞠目結舌。向大師表示敬意。
       還有,我對于內容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包括引用、文風什么的,應該是對于阿根廷文化的不了解吧。
  •      斯蒂文森在1882年說過,英國讀者已不屑于情節(jié)小說;而英國讀者則認為斯蒂文森很擅長寫無情節(jié)或非情節(jié)小說。何塞?奧爾特加?伊?加塞特(在《藝術的非人性化》中,1925)也曾試圖闡釋斯蒂文森所說的對于小說情節(jié)的這種漠然態(tài)度。他在《藝術的非人性化》第96頁上下結論說:“時至今日,令人感動的故事已經(jīng)掘盡?!彼^而(在第97頁)又說:“小說再也不可能以情節(jié)取勝?!彼€在其他地方,用大量篇幅闡述他的這一觀點,他說未來的小說是“心理”小說,認為一切冒險的幻想或幻想的冒險都將是缺乏新意的和索然無味的。這種觀點風行一時,至少是在1882年、1925年甚至毋庸置疑的還有1940年。然而,有人卻對此大不以為然(在這些大不以為然的人中就有這位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而他們自有自己的道理。下面就讓我來說說他們的理由吧。
       首先,情節(jié)小說具有嚴謹?shù)膬仍诮Y構(當然也免不了會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對此我既不想夸張也不想淡化)。典型的“心理”小說卻顯得比較紊亂。俄國作家及其追隨者們已經(jīng)反復證明:幻想是沒有止境的。因為太幸福而自盡,由于太仁慈而殺人;因為相愛而永遠分離,由于友情太誠實而告發(fā)朋友——凡此種種是情節(jié)小說的幻想的自由,它們盡可以抵消“心理”小說的紊亂的自由。其次,“心理”小說并沒有放棄成為“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企圖:“心理”小說家因此避而不談語言的假設性特征,而極力賦予了合理(極度的合混)以精確性和可信性。有些章節(jié),譬如馬塞爾?普魯斯特的某些章節(jié),簡直令人難以接受,看到那些地方,就好比回味平日里無所事事的無聊。情節(jié)小說則不同,情節(jié)小說通常是作為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而不允許虛構的對象有半點馬虎的。為了不拾人牙慧,不重復《金驢記》、《辛巴達航海旅行記》或《堂吉訶德》的動人故事和冒險經(jīng)歷,情節(jié)小說必須有新的、嚴謹?shù)那楣?jié)。這是就小說藝術特征而言的。此外,從經(jīng)驗的角度看,人們都懊喪地說我們這個世紀將難以創(chuàng)造出動人心弦的故事,以至于誰也不敢貿然試筆,用新的故事去超越前人。的確,斯蒂文森比切斯特頓理智得多、尖銳得多、激昂得多,當然也易被人接受得多。然而,就情節(jié)而言,斯蒂文森的作品就不免相形見絀、黯然失色了。同樣,狄更斯盡可沉溺于他精心構置的恐怖之夜和迷宮般的心境,但在表述“不可言喻卻又纏綿悱惻”的內心感觸時,比類似的卡夫卡寓言要遜色得多。奧爾特加?伊?加塞特說得好,巴爾扎克的“心理”描寫不盡如人意。其實巴氏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又何嘗不是如此。還有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他們都曾熱衷于女扮男裝的故事,而且一經(jīng)他們妙筆點化,少女雖姿色不減然能以假亂真。只不過在我們看來,這早已不是什么奇跡。我并不迷信現(xiàn)代性,也決不厚今薄古地去斷言今天同昨天或明天同今天的區(qū)別,但卻堅信任何過去的時代也沒能像今天這樣創(chuàng)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情節(jié),如《擰螺絲》、《審判》、《大地上的旅行者》和這部由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chuàng)作的小說。
       偵探小說(本世紀另一種長于情節(jié)的體裁)講的也是些令人嘆服的既神秘又可信的故事。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在本書的字里行間幸運地解決了這樣一個難題:用幻覺、幻想和象征(而不是超現(xiàn)實的假定)譜寫了一部新的、充滿奇跡的《奧德賽》。懾于有可能以偏概全,我禁止自己對小說的情節(jié)及其充滿睿智的結構和細節(jié)進行評騭。我只想說比奧伊藝術地超越了奧里杰內斯、圣阿古斯丁和路易斯?奧古斯特?布朗基思考的問題,革新了丹特?加布里耶爾?羅塞蒂用令人難忘的詩吟誦的觀念:
      
      我曾經(jīng)到過此地,
      卻不知何時、何如:
      我只知門外有草地,
      有馨香,
      有嘆息,
      有陽光普照的海岸……
      
       西班牙語文學中,還少有理性的幻想作品。我們的古典作家擅長比喻和諷刺性夸張,偶爾也搞過文學游戲,但卻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膾炙人口的故事;近現(xiàn)代情況更糟,我所記得的只有《神秘的力量》和圣地亞哥?達波維的個別作品(可惜它們鮮為人知)?!赌谞柕陌l(fā)明》(這個題目使人聯(lián)想起另一個海島發(fā)明家——古斯塔沃?莫羅)給我們的大陸、我們的語言文學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同本書作者議論了所有細節(jié)之后,我以為用完美這兩個字來評價這部作品將不會過分。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惐娮h譯)
      
  •   考慮考慮出版《逃亡計劃》吧,算是這本書的續(xù)篇,國內尚無中譯本~
  •   好呀,考慮下.
  •   看了這本書,不知他創(chuàng)作這本小說時,全息技術是不是已經(jīng)產(chǎn)生,如果已經(jīng)產(chǎn)生,莫雷爾的發(fā)明就不值得驚訝.
  •   全息技術名為全息,其實遠遠達不到那種效果吧,倒像高度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的優(yōu)點不在于幻想多新奇,在于細節(jié)的嚴絲合縫,像是那種結尾解開謎底的嚴謹?shù)墓诺渫评硇≌f
  •   在莫雷爾的報告搞到手里以后,我覺得已經(jīng)謎底揭開了.
  •   畢竟是五六十年前的作品,很難瞞住今天的讀者了,也如同古典推理一樣啊~
    另外像他的《英雄夢》,博爾赫斯曾贊之為最佳長篇小說,那種重現(xiàn)往昔時刻的努力當時看來或許蠻能感染讀者,今天看來恐怕也比較平淡了。。
  •   我找來看看,多謝推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