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出版時間:2012-10-1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荷] H·弗洛里斯·科恩  頁數(shù):756  字數(shù):609000  譯者:張卜天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科學源流譯叢》編著者)H·弗洛里斯·科恩。
本書是唯一一部關于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確立了其經(jīng)典和權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書,系統(tǒng)地考察了自19世紀以來科學史家們關于科學革命的實質(zhì)和原因的大約60種觀點,并對其特點和不足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書不僅涉及如何解釋和看待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科學成就,而且也涉及
科學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學、宗教、社會土壤,如何永遠改變了我們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為什么科學革命發(fā)生在17世紀的西歐而沒有發(fā)生在古希臘、中國和伊斯蘭世界等諸多議題,從而大大有助于我們對近代科學的思想、社會和文化起源的理解。本書是科學革命研究者的必讀著作,也可供關心現(xiàn)代世界興起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荷)H·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H·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1946年生,荷蘭科學史家,曾任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館長(1975-1982),特溫特大學科學史教授(1982-2001),2007年起任烏德勒支大學比較科學史教授。其代表作有:《量化音樂:科學革命第一階段的音樂科學》(Quan tifying Music. The Science of Music a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1580-1650,1984)、《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Historiographical Inquiry,1994)、《世界的重新創(chuàng)造:近代科學是如何產(chǎn)生的》(De herschepping van de wereld. Het ontstaan van de moderne natuurwetenschap verklaard,2007)、《近代科學如何產(chǎn)生:四種文明,一次17世紀的突破》(How Modern Science Came Into the World. Four Civilizations, One 17th Century Breakthrough,2010)等等。

書籍目錄

致謝
重要作者列表
第一章 “一個近乎全新的自然”
第一部分 定義科學革命的實質(zhì)
第二章 大傳統(tǒng)
2.1 “諸科學革命”與科學革命
2.2 理解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最初嘗試
2.2.1 康德的“思維方式的革命”
2.2.2 開始向科學的過去學習:威廉?休厄爾
2.2.3 關于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實證主義圖像:恩斯特?馬赫
2.2.4 迪昂論題
2.3 塑造科學革命概念
2.3.1 重新考察原始材料:安內(nèi)莉澤?邁爾
2.3.2 戴克斯特霍伊斯與自然的數(shù)學化
2.3.3 “從‘大約的’世界到精確的宇宙”:柯瓦雷的科學革命觀
2.3.4 伯特與自然的數(shù)學化
2.4 概念的拓寬
2.4.1 四位偉人:觀點的比較與交流
2.4.2 新問題與新一代
2.4.3 巴特菲爾德與霍爾夫婦:英國的看法
2.4.4 庫恩與科學革命
2.4.5 科學革命作為一個過程:韋斯特福爾對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構想
2.5 結論:連續(xù)與斷裂的權衡
第三章 更大背景下的新科學
3.1 新科學及其新方法
3.1.1 科學方法史中的陷阱
3.1.2 從證明性科學到試探性科學
3.2 新科學及其新時間框架
3.2.1 權威在科學中的作用逐漸消失
3.2.2 科學朝著未知的未來重新定向
3.2.3 科學何時變成了累積性的?
3.2.4 從自然哲學到科學
3.3 新科學與舊魔法
3.3.1 近代早期科學的“玫瑰十字會”觀念
3.3.2 17世紀科學中的玫瑰十字會員、化學家和煉金術士
3.3.3 難以把捉的爭論核心
3.3.4 科學革命與世界的祛魅
3.3.5 關于近代早期科學理性的爭論
3.4 新科學與“人造自然”的產(chǎn)生
3.4.1 近代早期實驗的本性
3.4.2 科學儀器的興起
3.4.3 科學的應用:觀念與實在
3.4.4 對女性自然的征服
3.5 社會背景中的新科學
3.5.1 新的科學規(guī)范
3.5.2 社團和大學
3.5.3 贊助
3.6 歐洲歷史中的新科學
3.6.1 科學革命與17世紀的危機
3.6.2 科學革命與封建制度的解體
3.6.3 “科學革命在西方文明史中的地位”
3.7 結論:從“自明的光環(huán)”轉(zhuǎn)向“雜亂的偶然性”
第二部分 尋找科學革命的原因
第四章 近代早期科學從先前的西方自然思想中產(chǎn)生
4.1 第二部分導言
4.2 為什么科學革命沒有發(fā)生在古希臘?
4.2.1 希臘科學的某些主要缺陷
4.2.2 跨越門檻所需的幫助
4.2.3 衰落問題
4.3 中世紀科學與科學革命
4.4 近代早期科學從文藝復興思想中產(chǎn)生
4.4.1 哥白尼主義
4.4.2 人文主義的影響
4.4.3 亞里士多德主義的變革
4.4.4 赫爾墨斯主義與新柏拉圖主義
4.4.5 懷疑論的復興
4.5 “內(nèi)部”路線的收獲
第五章 近代早期科學從西歐歷史事件中產(chǎn)生
5.1 宗教與近代早期科學的興起
5.1.1 霍伊卡與《圣經(jīng)》世界觀
5.1.2 默頓論題
5.2 近代早期歐洲的積極生活
5.2.1 奧爾什基與柯瓦雷論科學家對歐洲萌發(fā)活力的回應
5.2.2 赫森論題:近代早期科學與資本主義
5.2.3 默頓論17世紀的科學與技術
5.2.4 齊爾塞爾與近代早期科學的社會根源
5.2.5 霍爾對“外部”解釋的反駁
5.2.6 近代早期科學的工匠起源:一種臨時評價
5.2.7 時間革命:蘭德斯與柯瓦雷
5.2.8 霍伊卡與航海大發(fā)現(xiàn)
5.2.9 愛森斯坦:科學從抄寫走向印刷
5.3 本-戴維與新科學的社會合法性
5.4 “外部”路線的收獲
第六章 近代早期科學未在西歐以外產(chǎn)生
6.1 恰當定義問題的最初嘗試
6.2 伊斯蘭科學的衰落
6.2.1 關于伊斯蘭科學的一些基本事實
6.2.2 馮?格魯內(nèi)鮑姆與穆斯林共同體在律法之下的維護
6.2.3 薩耶勒與科學和宗教的調(diào)和失敗
6.2.4 桑德斯與蠻族破壞的影響
6.2.5 一些結論和建議
6.3 李約瑟作為跨文化科學史的先驅(qū)
6.4 非西方科學對科學革命的貢獻
6.5 為什么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fā)生
6.5.1 中西方科學的異同
6.5.2 李約瑟的關鍵問題及其回答
6.5.3 李約瑟的批評者提供的其他觀點
6.5.4 一些結論和建議
6.6 比較路線的收獲
第三部分 總結和結論:“真理的盛宴”
第七章 科學革命概念50年
7.1 第三部分介紹
7.2 科學革命概念的興衰
7.3 對未來科學革命觀的想法
中譯本補遺(2012年)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本書通過科學革命的性質(zhì)和原因兩條線索,極為廣博地考察了歷代科學史家的觀點。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說,這是一本極為出色的文獻綜述,真正做到了思想的無前提性,凸顯出的是各家觀點的一張網(wǎng),并且提示了大量有待進一步研究之處。這就使得讀者能夠形成一種極為中肯的科學史觀,并且充分關注到前人的成果。

推薦圖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